左營舊城遺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左營舊城遺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宏政,李抒敏寫的 鼓山崎腳的考古發掘 和劉益昌的 歷史的左營腳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雄左營景點|跨越科技互動展示館-左營舊城見城館 - nice拔拔 ...也說明:也算是高雄歷史文化最濃的一個區域,舊城的遺址、庶民的巷弄、蓮池潭的清朝歷史、日治時期海軍歷史文化、軍眷宿舍,像是一個歷史的縮影。 歷史回顧 跨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王昱所指導 董騏銘的 高雄後勁台地區域之構造地形學研究 (2020),提出左營舊城遺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右昌斷層、壽山斷層、活動斷層、構造崖、河流階地、抬升速率、構造地形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考古學研究所 左星樺、鍾國風所指導 王柏喬的 考古學的反身性與社會實踐─清鳳山縣舊城的社群考古學 (2019),提出因為有 反身性、考古學方法、左營舊城遺址、馬克思考古學、社群考古學、考古民族誌、資本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左營舊城遺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左營鳳山縣舊城考古 - Facebook則補充:這個電子期刊醞釀已久,希望分享左營舊城遺址相關的人、事、物。創刊號的內容主要是訪問這幾年在左營舊城遺址進行考古工作的研究者與工作夥伴們;限於篇幅以及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左營舊城遺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鼓山崎腳的考古發掘

為了解決左營舊城遺址的問題,作者楊宏政,李抒敏 這樣論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鼓山崎腳遺址在數年前才因「臺泥鼓山廠區開發案」而被人發現,隨後經過多次遺址碎片現勘調查與評估。發掘出土屬於史前時代的8座灰坑與2具墓葬,這些現象根據地層深度與相關遺物內涵判斷皆屬於牛稠子文化時期。   本次發掘所得資料進行初步分析和研究後,已可確認本遺址的文化內涵及年代,擴展了對本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認識。但因日治時期以來人為活動干擾嚴重,以致未能確定鼓山崎腳遺址完整範圍部分區域,再加上受到現代人為力量影響,而改變原有地形地貌。建議積極對本區域的遺址進行全面性調查的同時,亦須兼顧文資保存、學術研究,以及土地的開發利用等。 本書特色   高雄鼓

山崎腳遺址因市府工程被發現,故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進行了考古搶救發掘。本遺址出土台灣新石器時代各種遺物及墓葬,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是研究、認識史前台灣文化的重要資料。

高雄後勁台地區域之構造地形學研究

為了解決左營舊城遺址的問題,作者董騏銘 這樣論述:

後勁台地主要位於台灣高雄市橋頭、楠梓、左營區,為一頂面高程約18-20公尺,東北—西南走向之狹長台地,台地上覆全新世沉積物,台地兩側邊界可見東北—西南走向之線形崖。 本研究以多時期之地形圖、航空像片與數值高程模型(DEM)為研究素材,分析後勁台地區域構造崖與河流階地之特徵與分布;並彙整後勁台地區域之考古遺址文化層年代資料、地質鑽井沉積層定年資料。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探討後勁台地區域各斷層間之連接關係,並推論後勁台地頂面之形成年代,以估算後勁台地之抬升速率。 透過構造地形分析,本研究將位於後勁台地西北側之右昌斷層,依主要構造崖之走向、分布及形貌差異,由東北向西南分為橋頭段、藍田段

、右昌段。橋頭段之構造崖,由燕巢區滾水坪泥火山地區,向西南方延伸至橋頭區甲圍聚落南方;藍田段之構造崖,大致位於甲圍聚落與右昌舊聚落之間,其主要構造崖走向約為北北東—南南西,右昌斷層於此段可能具有左階雁行排列(left-stepping en échelon)之特徵;右昌段大部分之構造崖位於今海軍左營基地內,經由分析日治時期地形圖之資料,推論其主要構造崖走向約為北北東—南南西。右昌斷層構造崖之東北端,可能與丁權等人(2016)所稱之車瓜林斷層西南延伸部分,以左階雁行排列之形式相接;右昌斷層構造崖之西南端則位於壽山西北方海濱,但此斷層構造可能繼續向海域延伸。 透過構造地形分析,本研究將位於後

勁台地東南側之壽山斷層,由東北向西南分為左營段、壽山段。左營段於左營舊聚落與蓮池潭之間形成一道北北東—南南西向之構造崖;壽山段之構造崖通過壽山東北麓,並向西南方截切壽山之更新統基岩地層,可能於中山大學北側延伸入海。由近期DEM所顯示之地形特徵與後勁溪河流階地之空間分布推測,壽山斷層東北端可能向東北方延伸至楠梓南側一帶,但本研究並無發現明確之構造崖證據。 透過地形圖與航照判釋,本研究推論橫穿後勁台地之後勁溪主流,存在至少四期河流階地,其中相鄰階層之河流階地比高差距約2公尺,此現象指示後勁溪主流河階之形成,可能和規模大致固定之反覆性地質事件有關。而後勁溪主流河階面之撓曲形貌,指示後勁溪主流河

階之形成,應與右昌斷層之構造活動有關。 透過彙整並分析後勁台地區域之考古遺址文化層年代資料與地質鑽井沉積層定年資料,推論後勁台地頂面最後沉積河流相地層之年代為距今約4.5千年。根據台灣海峽區域之古海水面高程、本研究判釋之河流階地面高程、本研究對後勁台地頂面最後沉積河流相地層年代之推論,估算後勁台地過去約4.5千年內之平均抬升速率為每年約2.6毫米。

歷史的左營腳步

為了解決左營舊城遺址的問題,作者劉益昌 這樣論述:

  以左營舊城歷史遺址考古為範圍,呈現出左營地域五千年來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脈絡。本書使用簡潔易懂的文字,以及豐富的圖像與圖解說明,深入淺出的介紹考古工作所得的成果,令一般者也能透過閱讀,觀想左營舊城地區過去人類活動的歷史,重視不同區域不同的人類發展史。 本書特色   1.將生冷的考古知識與報告,重新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像,說明考古工作的發現,讓讀者有一定的了解。   2.人類發展的歷史不僅只是地上的活動,更包含地底下的文化遺留,本書即是以考古學為出發點,藉由考掘出來的史前物質,說明左營舊城地區人類史前歷史的活動紀錄,有別於一般台灣古城的介紹書籍。   3.以拉頁插

圖呈現左營舊城的空間,以及考古地質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讓讀者對左營考古遺址有更清楚的時空認識。

考古學的反身性與社會實踐─清鳳山縣舊城的社群考古學

為了解決左營舊城遺址的問題,作者王柏喬 這樣論述:

本研究藉由參與2016年到2020年間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的考古團隊在高雄市左營舊城遺址進行一系列的社群考古學工作實踐以及觀察,探討臺灣考古學工作的執行方法以及反思考古學者身處在現代社會中的自我定位。1980年代後考古學掀起一陣反身性(reflexivity)思潮,民族考古學、原住民考古學、女性主義考古學、社群考古學以及考古民族誌等不同取徑的考古學方法被熱烈的討論。這些取徑的共同點在於對於考古學者自身作學方法、權力以及身分地位的反思,並思考考古學作為一個與現代社會利益緊密關聯的學科,研究應該與當代大眾有所連結,並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本研究根據在左營舊城遺址的實踐與觀察所見,探討三大議題

:1. 考古團隊組成結構、權力、階級與運作;2. 考古團隊與在地社群合作時碰到的問題;3. 資本主義社會下考古學所遇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