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火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希臘火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柏拉圖寫的 泰鄂提得斯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用赫菲斯托斯造句 - 漢語網也說明:赫菲斯托斯造句:1、 赫菲斯托斯(hephaistos),希臘神話中,火神與手藝高超的鐵匠之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西方語言中的“火山”一詞就來源于他的羅馬名字。2、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陳義芝所指導 李欣奕的 臺灣現代詩河流意象研究──以余光中、楊牧、吳晟為例 (2021),提出希臘火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河流意象、余光中、楊牧、吳晟。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狄百彥所指導 舒瑢玥的 中國與歐洲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以西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卡爾·雅斯佩斯、中國與歐洲文明、孔子、蘇格拉底、中華帝國、羅馬帝國的重點而找出了 希臘火神的解答。

最後網站希臘羅馬神話的十二主神 - 阿畢的天空則補充:希臘 神話中有十二主神,他們分別是天帝宙斯(Zeus,羅馬名Jupiter)、天后 ... 這兩位男神都是宙斯和希拉所生,火神又醜又跛腳是維納斯的丈夫,戰神又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希臘火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泰鄂提得斯

為了解決希臘火神的問題,作者柏拉圖 這樣論述:

《泰鄂提得斯》(Theaetetus)是柏拉圖知識論的代表作 為許多知識論議題提供了豐富而沒有僵固立場的探討   一如當代倫理學家本那‧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的形容,《泰鄂提得斯》具有柏拉圖呈現「問題、駁難或謎題」的特點。全篇對話錄圍繞著「知識究竟是什麼?」   這個看似在探求定義的問題,另一方面,卻又不是在回答這問題,而是由這問題引導出「感覺╱知覺」對人認知的影響、知識的條件、信念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假」的問題、假信念的產生、知識所要求的合理說明、言說、證成等等這些「知識」周邊的討論。   對話中,泰鄂提得斯為知識提出三次定義,最後全都被蘇格拉底否決了。我們無法確

定柏拉圖究竟要我們相信什麼,卻在他筆鋒的刺激下,進入對知識更深更細緻的思索。 作者簡介 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生於雅典,是西方最早留下完整作品的哲學家,著有《理想國》、《饗宴》等約三十五篇作品。他的作品以對話錄形式寫成,像在邀請讀者一同思考、甚至「與他爭論」。他一生探討哲學,對自己的思想持續反思。 譯注者簡介 何畫瑰   1971年生。曾遠走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追問柏拉圖將詩人趕出理想國的原因,經濟因素輟學考回台大,反問柏拉圖將詩留在理想國的可能,2003年取得哲學博士。曾任教真理大學,現任教文化大學,繼續研究柏拉圖哲學。 導讀 壹、

簡介與文本分析 貳、從「信念」朝向「知識」的進程 《泰鄂提得斯》 文本說明 譯文 哲學討論 對話形式 ○、開場與問題的釐清 一、第一個定義「感覺就是知識」與檢驗 二、第二個定義「真信念就是知識」與檢驗 三、第三個定義「真信念加上說明就是知識」與檢驗 柏拉圖年表 研究書目 導讀(節錄)   壹、簡介與文本分析   柏拉圖(Πλάτων, Plato, 427-347B.C.),古希臘雅典人,家世好,相貌堂堂,是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這位哲學家如此重要,以至於二千五百年西方哲學傳統都可以被視為是「一系列對柏拉圖的註腳」。當代重要分析哲學家如維根斯坦,重要歐陸哲學家如海德格,都回應過柏拉圖,回應

過他這篇《泰鄂提得斯》裡的問題。他的哲學書寫以「對話錄」的形式呈現,像在創作戲劇,也有人稱他為「哲學劇作家」。的確,這位哲學家年輕時曾經寫過悲劇詩,但「正當他要參與悲劇競賽,在戴奧尼索斯劇場前,他聽受了蘇格拉底的話之後,便燒了他的詩一面說著:『赫菲斯多斯(Hephaestus,希臘火神),請到這來,現在柏拉圖需要你。』」然而,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 Socrates, c. 470-399B.C.),這位引導柏拉圖走向哲學、長相難看卻有著奇妙魅力的老人家,卻在西元前399年,柏拉圖二十八歲的時候,經由雅典城邦民主制度下的法庭審判,以多數決的投票方式,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死後,這個老愛纏著

人家問問題的怪異角色,卻出現在柏拉圖的絕大部分的作品裡,在對話錄中扮演著引導人們思考哲學的角色。有人把這種用問問題引導哲學思考的方式稱為是蘇格拉底的「助產術」,並津津樂道蘇格拉底有個助產士媽媽。實際上這些有關「知識助產術」的說法,正是出自柏拉圖《泰鄂提得斯》這篇對話錄裡(148e-151d)的橋段。   柏拉圖的《泰鄂提得斯》(Θεαίτητος, Theaetetus),是一篇討論「什麼是知識?」的對話錄。就柏拉圖哲學而言,這是了解他「知識」概念的重要文本;就整個哲學領域而言,這也是開始建立起「知識論」這一哲學分支的重要文本。英文「知識論」這個字,epistemology,正是源自希臘文的

「知識」──ἐπιστήμη(讀作epistēmē)。做為希臘第一篇真正以知識論問題為主題的文本,《泰鄂提得斯》自有其分量。然而,這篇對話錄並不只是一篇哲學史上的重要文獻而已,對話錄的內容本身,也提供許多對當代知識論思考的刺激。柏拉圖的哲學具有一種不可能脫離當代的特質:這位文采洋溢的哲學家,雖然放棄了悲劇詩的創作,但他那宛如劇本的哲學對話錄,是一種邀請讀者一同思考、甚至「與他爭論」的書寫方式。這種書寫方式,在論點與論證的文字表達上,套用當代倫理學家本那‧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的形容,充滿了「彈性」(flexibility),而威廉斯心目中最能展現柏拉圖「彈性」的哲學作品,正

是《泰鄂提得斯》。由於這種特質,即使經過了將近兩千五百年,《泰鄂提得斯》所討論的知識論問題,仍是當代知識論──不論英美或歐陸──持續關切的議題:「感覺/知覺」對人認知的影響、知識的充分必要條件、信念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假」的問題、假信念的產生、知識所要求的合理說明、言說、證成等等。一方面全篇對話錄圍繞著「知識究竟是什麼?」這個看似在探求定義的問題,另一方面,卻又不是在回答這問題,而是由這問題引導出更豐富的知識論討論。   這篇對話和柏拉圖所寫的大部分對話錄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這裡,與蘇格拉底進行對談的,主要是泰鄂提得斯(Θεαίτητος, Theaetetus,因而對話錄以他為名),其

次,還有泰鄂提得斯的幾何學老師,泰歐多洛斯(Θεόδωρος, Theodorus)。文中先從另外兩個希臘人對泰鄂提得斯的感嘆開始,再間接引入當年蘇格拉底和泰鄂提得斯的這場討論。蘇格拉底向年輕的泰鄂提得斯詢問「知識是什麼?」泰鄂提得斯提出答案,蘇格拉底便加以檢驗而否決;泰鄂提得斯又提出新的答案,蘇格拉底又再加以檢驗而否決;有時泰歐多洛斯也被迫加入談話,一樣受到蘇格拉底的檢驗與否決。這樣的檢驗過程一再延續,直到對話最後,仍沒有找到適當的答案。但對話當然不是徒勞無功的,經過蘇格拉底的檢驗,泰鄂提得斯已經有所進展,而且也比較不會以為自己知道自己並不知道的事。下面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到這整個回答和檢驗的

過程,以及對話錄的論證結構與思路安排:   外層對話:對話者為尤克里迪斯、泰波希翁。   142a-143c尤克里迪斯、泰波希翁兩人談到泰鄂提得斯命危,並追憶起當年蘇格拉底和泰鄂提得斯的談話,於是尤克里迪斯取出他對那場談話的記錄,由僕人拿著筆記朗讀。   貳、從「信念」朝向「知識」的進程   《泰鄂提得斯》這篇對話的主題很清楚,就是「知識」。*這一點很少引起爭議。當我們進一步想要由此探討柏拉圖對「知識」的整體想法時,卻會引發某些問題。問題與爭議正是使柏拉圖知識論活潑迷人的地方。在導讀的第二部分,我將以全篇對話錄作為一種從「信念」朝向「知識」的進程,並試著針對其中一項關鍵性的問題進行討論

:我們可不可能經由某種過程,使信念(δόξα, belief)轉變成為知識?   這問題的主要癥結在於,《泰鄂提得斯》最後顯示,當我們對信念增加條件,將信念修正為真信念、並加上說明之後,仍無法拿來界定知識(187a ff.);然而,另一篇研究柏拉圖知識概念的重要文本《米諾》(Μένων, Meno),卻顯示信念可以被某種說明「綁住」而轉變成為知識(98a)。這兩份文本之間的差異,也許可以這樣解釋:雖然兩篇對話錄都在探討知識,但《泰鄂提得斯》呈現的是失敗的探討,《米諾》呈現的則是成功。關於《泰鄂提得斯》所呈現的「失敗」,Cornford的看法具有鉅大的影響──他認為這篇對話錄之所以無法成功界定

出知識,是由於沒有以「理型」(Forms)來界定;《泰鄂提得斯》沒有援引理型論,而真正的知識必須要以理型為對象。然而,這樣的看法其實是有爭議的。這看法之下隱含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直接以形上學的設想來理解柏拉圖的知識論?或者,以《泰鄂提得斯》的討論脈絡而言,我們是否只能以「理型」來界定知識?如果我們和Cornford一樣抱持肯定的答案,便要以可感事物和理型之間的懸殊作為切分信念與知識的依據。這樣的思路或許可以和《理想國》中的線喻(Πολιτεία, Republic, 509d-511e)互相映照。因為線喻似乎就是以認知對象的不同來劃分出認知狀態的不同。不過,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信念與知識的區分

完全建立在認知對象的不同,基於兩種在存有學上截然不同的對象,真信念如何可能像《米諾》中所說的「被綁住」而「成為知識」?既然,信念一定是以可感事物為對象,可感事物當然不是理型,那麼,被綁住的信念的對象也是可感事物、不是理型,因而永遠不可能轉變成為以理型為對象的知識。   至少還有另一種可能的答案。《泰鄂提得斯》呈現的是單純的知識論探討,而這討論不必依賴在形上學上,所探討的「知識」也不必一定要以理型來界定。這絕不是說知識論與形上學無關,更不是說柏拉圖的知識與理型無關。只不過,像《泰鄂提得斯》這樣不提及理型而單純地只就知識問題去探討知識,也有其意義。當我們不再依賴從這篇對話錄之外引來的形上學,而和

裡面的角色們一樣以單純的知識論議題進行討論,信念與知識的關係可以獲得另一重理解。信念與知識,在概念上有著嚴明的區分,但嚴明的區分並不是在切斷關聯。就存有學而言,可感事物無法變成理型,但不表示在知識論上信念無法成為知識。反過來說,如果知識論上信念可以成為知識,那麼,這知識論上的討論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理型」,作為知識的對象,是怎樣的一種存有。至於,究竟如何才能「綁住」信念、使信念成為知識?針對這點,我希望可以指出《泰鄂提得斯》裡信念與知識之間的正面關係,並指出信念(甚至是假信念)在整個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所具有的意義。這層正面關係將幫我們把信念「綁住」。   接下來,我將從「信念」和蘇格拉底如何

檢驗信念的過程,去解釋《泰鄂提得斯》對話的進展與柏拉圖的「知識」概念。   一、檢驗信念   當泰鄂提得斯了解蘇格拉底所要問的「定義」是指什麼,但又不敢提出他對知識的定義時,蘇格拉底鼓勵他「努力用各種方法,尤其是在知識的問題上,掌握合理的說明,它究竟是什麼?(προθυμήθητι δὲ παντὶ τρόπῳ τῶν τε ἄλλων πέρι καὶ ἐπιστήμης λαβεῖν λόγον τί ποτε τυγχάνει ὄν.)」(148d)我相信這正是全篇對話所要做的。這裡的「掌握合理的說明」(λαβεῖν λόγον)並不只是去說出「知識」,它本身也不是知識。因為,泰鄂提

得斯這裡提出的只是嘗試性的定義,充其量只是真信念,等待著被檢驗。泰鄂提得斯並不知道知識是什麼,他的定義來自信念,而且很有可能是假信念。但蘇格拉底鼓勵他提出來。再者,這裡的「掌握合理的說明」也不只是去說出一個信念而已,因為蘇格拉底不只是要一個光溜溜的答案,答案還需要跟著某種說明。否則,他就不會在泰鄂提得斯提出答案後追加那許多的問題。「說明」也不是單單說出信念而已。說明也是要被檢驗的。蘇格拉底連續不斷的問題引導著泰鄂提得斯為他所提出的每個信念提出說明,又為說明中的每個信念再做說明。這是一個漫長的檢驗信念的歷程。   就《泰鄂提得斯》全篇結構來看,按傳統的劃分,除前面的場景交代與引導性的談話之外,

依照泰鄂提得斯所提出的三個定義,可以將整個討論分為三部分:第一,「感覺就是知識」(151d-187a);第二,「真信念就是知識」(187a-201c);第三,「真信念加上說明就是知識」(201c-210d)。最後,對話的結論是:這三個定義都無法界定知識,而對話也結束於無解的困惑(aporia)中。為了展現出從信念朝向知識的歷程,這裡我將特別注意每一項定義到下一項定義之間的轉折,試圖釐清:從「感覺就是知識」的討論如何引到「真信念就是知識」的定義;從「真信念就是知識」的討論又如何引到「真信念加上說明就是知識」的定義。   1. 從「感覺就是知識」到「真信念就是知識」   實際上,在蘇格拉底檢驗

泰鄂提得斯第一項定義的過程中,第二項定義「真信念就是知識」已經逐漸浮現出來了。要追索其中的痕跡,可以檢視第一部分的文本裡,使用「信念」(δόξα或δόξασμα)及「抱持信念」(δοξάζω)等字的地方。這幾個字在151d-186e之間出現了許多次。就文脈來區分大致有三處:一、158e,那裡的用字緊隨著一段有關對象「同一性」(identity,指一事物和自身相同或不同、相似或不相似等問題)以及「是」(οὐσία)的討論,和後來184b-187a正式將心靈中「感覺」與「信念」兩種機能區分開來的段落,非常吻合。二、從170a到171c,則是在談不同的人之間不同信念的衝突。三、然後,在179b-c,

蘇格拉底和泰鄂提得斯達成共識:「並非所有人的所有信念都是真的」。達到這樣的共識後,柏拉圖接下來好幾頁都沒有使用「信念」、「形成信念」等字,直到187a。但是,179c-187a的段落中,仍不時回應著這幾個字在先前段落裡的相關議題,並為後來有關「信念」的討論鋪路。   在179c,柏拉圖行文上先將「感覺」與「信念」一併處理;另一方面,那些比較可能形成某種系統性知識的信念,則被區別開來。「並非所有人的所有信念都是真的」這共識是就後者而言的。所謂「比較可能形成某種系統性知識的信念」是指文脈中提到的健康、音樂、釀酒、尤其還有法律與正義方面的信念。這點回應到170a-171c出現的「信念」一詞。那裡討

論的「信念」,如對軍事、疾病、航海以及對勃泰哥拉斯「人是萬物尺度」學說的信念,也都不是直接從感覺而來的。接著,蘇格拉底隨即在171e將熱、乾、甜等事物,和有關健康與疾病這類事物,區別開來。於是我們可以區分兩種信念:一種是直接來自感覺,另一種不是。但後者(軍事、疾病、航海等方面的信念)也可能是以感覺信念作為基礎,如果是這樣,那些信念仍然是間接來自於感覺。如此一來,「感覺」和「信念」這兩個概念便仍糾結在一起。 對話形式142a-143c 外層對話《泰鄂提得斯》這篇對話的結構安排上,在進入主要內容之前,先有一段外層對話:其中,馬格拉城的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兩人談到泰鄂提得斯命危的事,緬懷泰鄂提得斯

的好,並追憶起多年前蘇格拉底和泰鄂提得斯的一場談話。我們從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對泰鄂提得斯的惋惜,可以感受到:長大後的泰鄂提得斯是個優秀的人。而他青少年時期與蘇格拉底的談話,不論當時的討論是否獲得明確的結果,似乎都因此染上正面的意義,讓人覺得是一場很有價值的談話。後來,尤克里迪斯在泰波希翁的央求下,取出他對那場談話的記錄,由僕人拿著筆記朗讀,更增添了這篇「對話錄」「值得一聽」的氛圍。在這段外層對話中,尤克里迪斯和泰波希翁談到的科林斯戰役,可以作為一項時間指標,幫助我們標示出《泰鄂提得斯》這篇對話的寫作時間可能晚於369年;即使對柯林斯戰役採取394-391年份之說的學者,也不認為對話成書時間會

提早。(Cf. Gill 2012 103)大部分學者認為,這篇對話是在所謂中期對話錄的代表作(如《斐多》、《理想國》)以後。柏拉圖作品大致分為早、中、晚期。一般而言,在哲學風格方面,早期對話錄蘇格拉底問答色彩濃厚,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對話錄」,對話常以「無解」(aporia)作終;中期則已發展出所謂理型論(theory of Forms);晚期則對理型論等中期思想進行反省。這篇《泰鄂提得斯》雖然最後也以「無解」作終,而且似乎沒有提到理型論,但就年份推斷上卻屬於中到晚期作品。這表示:「無解」問答的特點並不完全限於早期對話錄,而《泰鄂提得斯》的「無解」結局也很可能帶有與早期對話錄不同的意涵(見導讀

「貳」);另一方面,未使用理型論解釋知識這一點,也表示中期以後的對話錄不見得都要討論到理型。

希臘火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3T #最短ターン
防劇透,大略翻譯請往下看。這篇我居然寫了4500字…∑(°Д°)
【Bgm list】
SGO - Fight - StarGate Odyssea
SGO - End Credits - StarGate Odyssea








▲15節
承接上一段劇情。
武藏還調侃古神雙子說真是不解風情,這種時候應該要進入休息時間的啊撿尾刀實在有夠沒品巴啦巴啦之類的。
然而古神雙子想痛殺迦勒底一方很久了,才沒管什麼武士的浪漫。
(這時候見到古神雙子的居民雙子弟弟也很是激動,眼中透露一股復仇的恨意。)
武藏與福爾摩斯的合作無間雖然能稍微緩解古神雙子凌厲的攻勢,但是都心裡明白不可能戀戰。
於是卡利古拉以初見殺的戰術先以寶具的月神權能震懾古神雙子,然後由居民雙子再次使用逃脫的煙霧彈術式讓所有人成功撤退。
古神雙子讓元氣大傷的迦勒底一行人逃脫這一事讓自己非常憤怒,哥哥氣pupu然後妹妹安慰起哥哥。
她說要哥哥先冷靜下來,那些人遲早會被找出來,而且剛才那些招式只要讓他們見過一次,就不會再有作用,下一次見面就會是他們的死期。
---
回到黑帝斯的地下基地,眾人在休憩一番後,商討了上次遇見的古神雙子。
卡利古拉也提到同樣的戰術在古神雙子面前是不可能再次奏效(意指就算他放寶具也沒用了),所以若是在行動的途中遇到古神雙子,得想其他辦法對付他們。
提到古神雙子,居民雙子的弟弟就顯得有些激動,看得出他超想殺掉古神雙子,而這也是他們協助破神同盟的原因之一,這個原因…後面在提。
接著藤丸問起居民雙子使用煙霧彈的魔術,這邊設定提到了使用了大量不同地區的魔術基盤,像是凱爾特、芬蘭…(這邊舉了很多歐洲地區)等等,
交錯並且融合使用,這讓希臘機神難以解析是哪種魔術而一時間無法破解,便得以唬弄過去而逃脫。
正當他們要走下一步作戰行動時,佩佩突然從他們身邊出現。
「你們的戒備也太鬆散了吧?連我跟到這裡都沒發現呢。」
這讓所有人都嚇了一大跳,正當大家都在警戒時,佩佩立即解釋說:「你們還記得卡多克君提過的『協力者』嗎?第二協力者就是我唷。」
這讓藤丸和瑪修放下戒心,還很熱絡的跟佩佩打起招呼。
藤丸選擇:1. 是香蕉.香蒜辣椒義大利麵! 2. 是斯堪地納比亞.香蒜辣椒義大利麵!
(我當然是很皮的選了第一個…果然佩佩的反應超可愛的www)
居民雙子好奇的問佩佩的魔術是使用了神足通嗎?因為居然完全隱蔽自己的氣息而跟著他們到基地。
(居民雙子的魔術學識真的非常淵博,從他們能使用不同系統的魔術基盤就可見不簡單。)
佩佩簡明說了來意,要他們去協力者們的祕密工房。
---
▲16節
到達指定座標的迦勒底一行人,居民雙子認為這裡的座標在地底過淺,而且就在大神殿中心的地下,也就是說非常接近宙斯。
這裡的眼線系統與巡邏兵一定更加嚴密,所以他們其實對這裡有些擔憂。
而佩佩說但是這也是反攻絕佳的地點,可以說有風險但是高報酬率的陣地吧。
就在到達工房附近時,果然遇到了巡邏兵,這時候逃走反而增加風險,藤丸決定迎擊做掉他們。
遭遇了兩波攻勢,他們看到了類似平常模擬訓練取種火的黎明的炎腕,感到有些奇怪。
總算到達大工房的門前,出現了電子合成的AI聲音,它自稱是普羅米修斯.赫菲斯托斯。
聽到火神的名字,大家都嚇了一跳,因為火神在亞特蘭堤斯的時候就已經…
「在亞特蘭堤斯的『我』沒告訴你們嗎?『我』還有別的備份個體。」
簡單說,火神赫菲斯托斯是超越個體的存在。
而這裡的火神似乎是與普羅米修斯組合的個體。
AI告訴他們,他們所見到的「睿智之腕」其原型正是取自為了人類偷竊宙斯第一把火的睿智之神普羅米修斯,火與鍛造之神赫菲斯托斯便把他的手作為模型,以「睿智之手」作為形象,賦予幫助人類歷史的意義。
(這也是迦勒底模擬訓練中,取種火養育從者們的模擬敵體,正是使用這樣的形象。)
是普羅米修斯為了幫助我們拯救人理伸出的援「手」。
---
總算進去了火神的大工房,內部構造看上去跟亞特蘭堤斯那邊的神殿很像。
由於火神與睿智之神的組合,使得原本不擅長說話的火神得以流暢的對話,而睿智之神也能夠使用火神的全般知識與技術,可以說是升級版了吧。
(附帶一題,火神跟睿智之神都是大戰後戰敗陣線的人類共生派。)
另外在先前卡多克使用的貓頭鷹音樂禮裝也是由火神打造的,也回收了能夠干擾眾神功能的伏筆。
接著他們提到大召喚器的話題,還沒說個幾句切入重點,就被新來的客人給打斷。
凱妮絲的槍居然無聲無息的被「摸」了一把,她嚇到毛毛都豎起來了,想說到底是誰難道是阿薩醒嗎居然一點氣息也沒有!
原來來者是………千子村正。他覺得凱妮絲的槍超棒的所以忍不住就鑑賞起來。
曾經在下總國幫過他們的千子村正,如今卻是異星神的三名Alterego手下…
村正說鍛造神是教授他技藝的師傅,他來這邊很理所當然啊,怎麼都像跨丟鬼。
還跟火神鬥嘴起來…
千子村正:我告訴你們啊,這老頭超難搞的,不,應該說是上了年紀的老頭!
火神/睿智神:一直被叫老頭老頭的聽了心情都鬱悶起來了。你鍛冶的技術和嘴笨是成正比的嗎?
千子村正:噢,若惹你生氣了我就道歉啦。之後再幫你擦擦禿頭以示歉意啦。
火神/睿智神:機神沒有禿頭的概念。(超大聲)
這段氣氛應該是很緊張的,可是突然讓人噴笑(ry
搞了老半天千子村正沒有要跟他們打的意思。
然後有一隻貓頭鷹飛了進來,就是先前卡多克用過的同款貓頭鷹禮裝,
但是這不是卡多克的、也不是佩佩的,而是………
神妃歐羅芭出現在此,帶來聖諭的聖梟正是她之物。
破神同盟真正的協力者,正是神妃歐羅芭。
(讀到這裡我陷入了混亂…你們怎麼一個個開始自挖牆腳了、還是有什麼內幕?)
---
神妃歐羅芭解釋起自己在這裡的理由,除了先前在亞特蘭堤斯協同火神偷偷幫過忙以外,
她也曾經見證一萬年前的諸神戰爭,但是她也僅能旁觀而已,接著人事皆非。
宙斯將活下來的4柱神的神核全部都調整改造過:
豐饒神因為違背自己的慈愛本性而發狂。
美神則是忘了真正的「愛」,因為宙斯灼燒掉她二面性質其中「愛」的一面。
過去(異聞)奧林帕斯的歷史紀錄是諸神內戰而留下4柱神跟隨宙斯。
真相並非如此,而是宙斯殺掉了5神,而將留下的5神全數支配控制。
4柱神分別為:月神、海神、豐饒神、美神,而第五位其實是火神。
由於火神/睿智神掌管知識與技術,宙斯還是將其頭腦體留下,因為要正常運作奧林帕斯的效率循環系統。
利用這一點,歐羅芭跟睿智神合作,遮蔽了宙斯的監視網,以這座地下工房作為協力者的基地。
武藏:「支配人的是神,支配神的神…這樣嗎。」
歐羅芭:「這個異聞帶…已經選擇了如此可怕的發展方向。」
無論是身為神后的赫拉、還是神妃的歐羅芭,宙斯都已經無法聽進她們勸阻的話語。
歐羅芭對於人類的態度就是視如己出的親生孩子,所以她無法再繼續旁觀下去。
所以才以間諜的身份,盤旋在兩方之間。
說著說著歐羅芭就哭了,卡里古拉以「祖母」的稱呼安慰歐羅芭現在哭還太早了,
如果要哭的話,那就等勝利之後吧。
藤丸也一起安慰她,她擦擦眼淚才振作起來。
然後她也賦予瑪修一項「土產」,是雅典娜的恩惠。
(此後的戰鬥,瑪修新增了戰鬥續行的buff。)
---
佩佩看了時間發現已經是晚餐時間,接著進入了晚餐話題。
神妃歐羅芭說打算親手準備料理,擁有赫拉殘骸的她自然也有家事之神的神恩。
(意思是料理沒問題?)
然後火神又提到最近的伙食都很好,多虧了村正的手藝,那些極東料理讓他們感到很新鮮又豐富。
聊到這些話題氣氛變得相當輕鬆快活,果然民以食為天(ry
居民雙子姊姊沒想到居然有機會能跟這些人一起共進晚餐,感到相當不可思議。
跟迦勒底一行人在一起,總覺得心情上變得愉快許多。
總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日,開始有了不同的變化。
---
趁著其他人忙著料理的時刻,老福跑來問火神/睿智神一些問題。
火神/睿智神表示它本來就能分割思考,儘管問吧。
老福提到了第二次大戰的問題,火神/睿智神說到了白色巨神。
一開始巨神佔上風,但後來宙斯使用全能合神(12機神合體),擊敗了巨神。
這邊的白色巨神提到賽菲爾,也就是說…這是遊星勢力。
算是一個設定的小小補完吧。
---
▲17節
在眾人的五臟廟祭好祭滿之後(看起來神妃的料理技能真的點超高),
火神/睿智神的大召喚器也即將完成…
而召喚要用的術式需要龐大的魔力(Mana),以這個異聞帶的高濃度魔力是沒有問題,
但問題是靈脈是神造靈脈,也就是規眾神所管,是偷不到小源的魔力的。
而火神/睿智神說那個神造靈脈正是宙斯命令他做的,所以他知道靈脈的弱點,可以有機可趁竊取那些魔力。
先前破神同盟的AI們告知他們的那些座標,破壞並啟動術式,正是神造靈脈脆弱的某些點,這件事連宙斯都不知道。
---
因為吃飽了說想往外散心的武藏,原本藤丸跟瑪修都說外頭很危險不要去,
但是武藏卻想是想作死般的說沒什麼啦我一下子就回來了!
出去的時候,居民雙子因為不放心也偷偷跟著過去,果不其然馬上被武藏發現。
但實際上,是武藏打算跟千子村正單獨私下談話。
武藏問千子村正到底實際的立場是什麼?是站哪邊的?
村正的態度就是工作狂會回應的答案,一碼歸一碼,如果老闆(宙斯)叫他幹啥就幹啥。
而他又對火神/睿智神所幹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火神/睿智神:「快幫忙做召喚器,不然我就要自爆囉。」
千子村正:「………………………………」(心裡滿是靠北只好幫忙做)
因為村正被宙斯任命要保護好火神/睿智神的頭腦體,正常運作奧林帕斯(之一)。
亞特蘭堤斯那時宙斯下令要毀掉那裡的火神,村正也照做,
但是同時也把製作召喚器所需要的火神核心給帶了回來,也就是兩邊都沒有違反。
武藏:「真是一石二鳥之計。怎麼說呢,宙斯真是可憐吶~」
這邊村正對居民雙子說了一句忠告,但是初讀的我跟那對雙子一樣反應,完全不懂他想表達什麼,但是還是姑且先聽了進去。
(難道村正你又在劇透什麼了嗎?)
---
終於大召喚器完成,大家正準備啟動之際,牆外突然被敲破了。
來者正是蘆屋道滿,其實他早就發現了這裡,只是故意一直等到大召喚器完成。
因為他要在迦勒底一行人面前破壞這個剛做好的大召喚器,品嚐他們從希望掉落到絕望的表情。
古神雙子在後面嫌棄道滿廢話太多,他們等著開殺等很久了。
居民雙子果然跟他們有仇吧…一直說著「那時候也是這樣奪走我們的希望…一直都是這樣…我們絕不原諒…!」
這邊的眾人顯得氣勢特別高昂,武藏還特地說了神妃料理讓人精神滿滿力氣充足,要幹架就來啊!(非原話,但原意差不多www)
第一個跳出來的當然是凱妮絲,特別是要報當初把她丟入海底的仇,整個爆氣。
趁戰鬥混亂中,道滿帶走了歐羅芭,而留下古神雙子與破神同盟一戰。
古神雙子的叫囂與居民雙子的對話得知了當初是古神雙子殺死了他們的父母,
所以這對居民雙子才持有如此高的恨意與行動力,而凱妮絲也意識到一件事情。
凱妮絲:「哈哈哈哈──我終於懂你們為何這麼討厭我了!」
凱妮絲:「你們憎恨人類對吧?看到我是人類卻得到了神的加護、甚至升格成了神靈,忌妒的不得了對吧?」
古神雙子兄簡直快氣瘋了,直揚言要再做掉一次凱妮絲。
不過我方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古神雙子被迦勒底一方打得節節敗退之際,
古神雙子兄使用佯攻,一把抓住了人類御主藤丸立香………
(下回待續)

臺灣現代詩河流意象研究──以余光中、楊牧、吳晟為例

為了解決希臘火神的問題,作者李欣奕 這樣論述:

河流,源遠流長,自古至今,其千姿百態為人們帶來了無限遐思,是文明發展要素,亦為鮮明之地景標誌,劃分疆界也代表國族,從地理或歷史、文化之角度觀,河流都是不可忽視之重要意象,亦是歷來文學家筆下常用之素材。本論文探究現代詩中的河流意象,以余光中、楊牧、吳晟為研究對象。討論河流之特性過渡到文學中之延伸和轉化,從河流之原型中觀察,分析其物質之特性,以及人們對河流之印象所發展之象徵意義,也從河流意象觀詩人對「地方」之認同。經由空間理論與現象學等方法,加上詩人本身之經歷、學養、觀點等,比較其中之共性或衍伸之殊異經營。 余光中之河流,從意象呈顯「鄉愁」主題為主要特徵,河流之「母性」,源自於血、

乳汁等母體內水之生殖、哺育功能,從人們普遍對母親之依附與想望,勾連對故鄉之懷念。再者,從懷想現實之土地,至追念文化、前賢之「懷古」之情,河流代表了血緣之牽繫,乃詩人追溯中華文化史、個人生命史源頭之媒介。余光中寫淡水河也透顯其寫鄉愁之特徵,總追索著永恆的彼岸,或亙古對過往的回溯,以河流傾訴刻骨銘心的精神依歸;楊牧之河流,形塑廣泛之母題,寫人類普遍之經驗、情感,為大至世界,小至個人之歷史探源。河岸之情愛想像連結古典,「渡河」則牽涉到事物、概念之交界與生、死思索,楊牧之生命觀亦藉河流之奔流入海,再化成「雨」降下為河流,向一種循環、圓滿前行。花蓮的河流是「故鄉」之象徵符碼,牽涉遠古神話、創世風貌,到展

現崇高之時、空凝視,兼具私密感與浩瀚感,以文學創造地方,呈顯壯闊而深層之內涵;吳晟之河流從地方感之建構,到水資源問題之控訴,是展現「鄉土」認同的方式之一,飽含詩人對土地與農業、農人之關懷。後期寫彰化之河流,多呈顯河流「受害者」形象,強烈之批判是其特色,亦可連結詩人所參與之社會運動,一併達到喚醒大眾對於鄉土自然與人文地景的關注。 三位詩人分別演示了河流於現代詩中之重要功能,透過比較其異同,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河流意象的變化所呈顯之家國意識、哲學思索與生命感悟,發掘其與時代、社會的密切關聯。

中國與歐洲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以西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為例

為了解決希臘火神的問題,作者舒瑢玥 這樣論述:

中國和歐洲文明常常被形容為兩個距離最遙遠的世界文明。它們一直是大量比較學術研究的主題,但這些比較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加劇這兩種文明之間的差異、特殊性和各自的特點的研究。事實上,無論是從哲學思想的角度還是從政治與社會的發展角度來看,差異性都是眾多且明顯的。然而,本研究想探討的並不是兩者之間的差異,而是相似之處。西方社會常將自己與中國進行比較,無論是將中國世界理想化的伏爾泰,或是鄙視中國社會的黑格爾,但多數情況下,這類型的比較研究都是試圖在這兩種文明之間建立一種等級關係。本論文要探討的並非是評判兩個文明的價值,而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兩種文明之間有哪些相似性,以便更好地相互理解。儘管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比較

研究已經有許多人做過了,但在相互理解方面,還是會面臨許多的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人們總專注在差異上,而非相似之處。這兩個文明都是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形成的,在由單一政治體系的帝國所統一的領土形成之前,它們便已在各自的文化空間中發展出了全面性的的思想。這兩種文明都是以哲學思考作為起點發展出來的,因此與其他文明相比,彼此應該更能相互理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對彼此的一無所知、誤解、不理解才是常態。因此,透過了解兩文明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幫助中西方的人們消除溝通上面的障礙,可以使這兩種文明在未來能夠有更好的交流。事實上,在深入研究這些文明的特點時,會使得差異更加明顯,例如,中國和羅馬這兩個帝國的性

質,顯然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這些差異不應掩蓋那些相似性,這些相似性可以在機制中找到,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是有一個哲學發展的事實,然後是政治統一。如同卡爾·雅斯貝爾斯在其作品《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到的觀點,相似處可以在一般的文明發展過程中找到,而相異之處的保留,我們可以在不同文化的應用與實現方面中發現。中國和歐洲有共同的發展機制,因此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進行比較,但這並不表示兩者是相同的文化,所以,「共通點」一詞,在本篇論文會謹慎使用,以避免在兩個可比較且並不完全相似的現象之間,因試圖縮小兩者的差異之處,並在兩者之間尋找並塑造一個完美的身分,而導致走向抹殺它們各自的文化特性和扭曲現實,並完全同化

兩者之間的差異的結論的風險。與歷史上遇到的其他文明進行比較是歐洲的一個相當悠久的傳統,特別是對那些他認可的文化的文明發展,而大部分與其做比較的文明都擁有千年的歷史。十八世紀末,歷史哲學理論中出現了一個世界史的構想的新的趨勢。以這個世界史的理論出現在歐洲,而不是出現在中國為例,也許正因為是歐洲人通過十六世紀的大發現和當時新開闢的海上貿易路線,世界也因此開始有了交流,在那個時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早在十六世紀,查理五世曾說: 「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讓歐洲人得以透過航海發其他同時存在的文明,繼而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世界觀的民族,這可能也是後來他們發展出

世界史的原因。因此,儘管在初期只是一個「進步」的概念,不同文明根據它們的發展分出了階級,而後這種世界史的概念開始將不同的文明歷史連結起來,並認同它們同時參與同一個世界和時空。二十世紀的歐洲開始出現一種新的歷史理論,並以系統性地方式從同一論點出發:中國和歐洲幾乎是同時間發展的。這項理論發展緩慢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因為十九 世紀從歐洲發展的東方主義思想將東西兩文化作了比較,並把歐洲文明置於人類演化的頂端。其次,根據歷史悠久的古中國神話紀載,在西方基督紀元開始的三千年前,中國便已經有了第一個傳說的皇帝。以上兩種原因導致這個理論發展的較緩慢,這個記載於世界史中的趨勢開始於十九世紀,代表人物包含康德、

黑格爾等人。然而,真正的轉捩點是在二十世紀,由卡爾·雅斯貝爾斯所提出的「軸心時代」理論後開始的。這是一個在某種程度上源於第二次大戰的理論,此戰的創傷是全世界最早經歷的事件之一。然而,在意識到這場戰爭波及的程度以及戰後帶來的威脅之後,相較於給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一個正面的起源,卡爾·雅斯貝爾斯更傾向於試圖發展一種理論即是為了避免因血緣正統性引起的戰爭,所以開始尋找正統性,而軸心時代是一個後世可參照並建立未來穩定性的起點。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古代的五個主要文明,即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臘,都經歷了相似的發展脈絡,尤其是他們都是從哲學開始發展起來的。而現代的偉大文明正是在這種

哲學思想的發展中建立起來的。這是思想一個高度發展的時期,人們找尋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意識,和自問關於思想方面的問題。現今,我們可以在哲學史上這個繁盛、高度發展的哲學時期,尋到多元的流派的出處,而這就是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謂的靈魂「精神化」。雖然這項理論受到一些質疑和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和歐洲的哲學思想確實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開始出現的,而關於中國和歐洲兩大文明的哲學思想,我們可以在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身上得到體現與其象徵。哲學思想在中國(或更準確地說是在魯國)和希臘出現的前提是,兩邊的文明都處於政治動盪和激烈衝突的狀態。從公元前771年到481年,中國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

稱為春秋時期,這段期間,經歷了無數個戰爭,而當時執政的周朝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弱小。同段期間,希臘首先經歷了中世紀戰爭(公元前498-479年),隨後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62-404年)帶來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不穩定,對當時的希臘城邦來說也是一次巨大的動盪。因此,在這兩片土地上的人們都在尋找解決政治不穩定的辦法,特別是想要定義何謂好的統治者。對於中國思想家和希臘思想家來說,治理一個城邦或國家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系統。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形象就是基於此而出現的,也因為他們的獨特性以及超凡脫俗的品格,而給同時代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以口頭的方式向他們的弟子傳道授業,教授他們何謂正確的生活

和如何至善,隨後這些弟子再抄錄並傳授給後代。因此,藉由被孔子弟子抄錄其談話所集結而成的《論語》,以及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我們今日才會知道那些他們口頭傳授給當時前來與他們會面的人的內容。除此之外,孔子曾憶及他的一生都希望在學習,而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在兩人的身上展現到極致。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中西文明思想史上第一個被記載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可以說是開國國父,儘管他們去世時,沒有任何一個弟子預料到這一點,孔子的死是因為多數人的無知,而蘇格拉底則是被他所在城市的公民判處死刑。雖然孔子和蘇格拉底主要是向弟子傳授生活方式的大師,但也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即他們

追求良好的政府,並希望培養能夠成為優秀政治家的人才。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個人物是真正推動哲學高度發展(「saut qualitatif」程艾蘭, 《中國思想史》)的主要人物,同時在文明發展上也是一個重要的改革。在孔子和蘇格拉底的之前和之後有很大的轉變。在孔子和蘇格拉底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一些思想流派,但在兩位大師之後,哲學才受到推廣得以廣泛傳播,後來這些文明再利用這些哲學思想來定義自己的文化。所以如果我們能在他們之前找到傳統或思想流派,在他們之後我們肯定也能找到,也就是說在孔子和蘇格拉底之後哲學傳統才得以廣泛傳播,直到這些文明透過它來定義自己的文化。兩個文明皆在哲學思想發展到一個階段後,便開始形成

了帝國。起初,將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將這些思想統一,並發揮在管理一地區裡的人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國(從公元前771年開始)和義大利眾多城邦之中得羅馬城邦(成立於公元前753年)在一開始並不顯眼,後來慢慢成長、發展,成為當時的主宰者,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建立了秦朝,促成了中國的第一次統一,以及公元前202年戰勝迦太基,使羅馬成為當時地中海的第一大國,而恰恰是上述提到的這種穩定持久的政治制度與哲學傳統之間的相遇,讓我們對權力進行思考,從而產生了中國和歐洲這兩個偉大的文明。秦國與羅馬共和國大部分都是為了因應戰爭的需求,才執行了許多務實的改革,也才能有如此繁榮鼎盛的王國發展。公元前四世紀,秦孝公時期的商

鞅變法使秦國的經濟迅速起飛,軍隊實力也開始變強,奠定了一切一統王朝的基礎;而羅馬當時也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在社會組織方面其貴族和平民的關係,起初羅馬軍隊是由貴族所組成的,後來又有了平民的加入,因此羅馬的軍隊才會如此的強盛,戰無不勝。然而中國與羅馬帝國的出現和哲學思想的發展是沒有直接關聯性的,隨著帝國的規模逐漸擴張,他們才開始接觸這些哲學思想。然而,正是這種穩固的政治制度與傳統哲學思想的交會,孕育出了中國和歐洲這兩個偉大的文明。當時的中國與軍事強大的羅馬帝國都意識到了,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僅有軍事力量是不夠的,文化發展也很重要,秦朝短暫的命運便是一例,法家是強國之道,儒家則是治國之道,當年重用法家的

秦朝在公元前213-210年焚書坑儒,隨後漢朝便在公元前206年取而代之,有了秦朝的前車之鑑,漢朝以儒家治國,而後造就了長達四百年之久的帝國王朝。漢朝發現、深入了解並改編了儒家思想,將儒家對於權威的概念應用於其行使權力的方式。雖然羅馬帝國在接觸希臘世界之前已經有一定的勢力,然而在征服希臘地區並吸收了該地所孕育出來的哲學之後,羅馬帝國才真正開始發展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另一個可以拉近兩個帝國之間的一個觀點,兩者皆在尋找一個輝煌的過往,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祖先一個神聖的過去,並進一步維護自身的正統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一點,他提到了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是一條龍的傳說,同樣的,維吉爾在《艾尼

亞斯紀》中講述了羅馬的特洛伊起源,根據這一傳說,艾尼亞斯是維納斯的後裔,或者開國兄弟雷穆斯和羅慕路斯是火神的後裔。一個完整的傳統就這樣被建立起來,以支持一個想要將整個文明統一在一個政府之下的民族正統性。再者,這兩個帝國都是透過戰爭、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多次的勝仗所建立起來的,兩者都有強大的軍隊以及數次屢戰屢勝的經歷,也因長期處於戰爭的狀態,兩者皆發展出了戰爭文化,以下舉兩個以戰爭而生並通過戰爭成長的實際例子,秦國是在與被稱為「野蠻人」的戎人的戰爭中建立的,而羅馬則是戰神之子羅慕路斯與雷慕斯的自相殘殺,以及綁架薩賓婦女的事件中建立的。雖然哲學思想的同化幫助帝國擴大它們的文化框架並遠播帝國的威望,那麼

他們也因強硬的與所謂的“野蠻人"表示對立,進而得到身分上較為優越的肯定,若僅從文字上的描述來做分析,敵對勢力是“野蠻人",也就是說他們才是掌握文明的人。漢朝之於羅馬帝國,彼此都有一個對立的勢力:匈奴和迦太基,漢朝和羅馬帝國都是當時較先進、較具文明性的民族,但他們各自都敗於後來居上的帝國,而被貼上“野蠻人”的標籤。與文明較不發達的一方做比較、對立的方式,讓兩帝國的人民產生了團結的力量,認為自己是影響範圍內最發達、最先進、最文明的一方。最後,當這兩個大帝國掌權後,就將被征服的領土加以組織,並將其作為省分進行管理,質到真正融入帝國本身。因此,雖然兩個帝國彼此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但在各自的領土上又可以看

到相似的發展軌跡。通常我們會從相異之處去研究兩個不同的文明,但本篇論文想探討的是如何將兩個文明的對立觀點連結起來,作為日後能更好互相理解與發展有效的文化交流的準備。在兩個文明跨越數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兩者的相似處,正是藉由這些可比的基準點出發,建立一個溝通橋梁、讓彼此能夠更深入的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