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Aldrich寫的 帝國如何改變世界:從十三個帝國的崛起與衰落,看帝國主義與殖民如何形塑今日全球文明與政治的樣貌 和(美)阿蘭·米哈伊爾的 奧斯曼之影:塞利姆的土耳其帝國與現代世界的形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中信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李大中所指導 俞文舉的 阿爾扎赫領土衝突:以俄羅斯介入為案例之研究 (2018),提出帝國的崛起:奧斯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爾扎赫、納哥爾諾卡拉巴赫、領土衝突、國際調停、俄羅斯聯邦。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曾敬仁的 土耳其軍文關係歷史之研究-以716政變後軍文關係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軍事政變、軍文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帝國的崛起:奧斯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帝國如何改變世界:從十三個帝國的崛起與衰落,看帝國主義與殖民如何形塑今日全球文明與政治的樣貌

為了解決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的問題,作者RobertAldrich 這樣論述:

鄂圖曼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斯堪地那維亞.英國.法國.俄羅斯 奧地利-匈牙利.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美國 歷時超過五百年、至今仍餘波不斷的帝國主義與殖民, 如何左右了近世至現代的世界局勢? 身處後殖民時代的我們,又該如何回望、檢視這段帝國歲月?   杜子信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汪栢年 蘭陽女子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汪采燁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長寬 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柯睿信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翁稷安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莊德仁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陳致宏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黃春木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蔡蔚群 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謝金魚   歷史作家   ——推薦 ▍從文藝復興到今日,五百多年來,不同形式的帝國強權一直是政治地景上的要角。 它們留下來何種遺產或遺毒?後殖民時代又有哪些重要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談的是十三個與世界密切相關的帝國故事。大航海與跨洲探險活動興起後, 殖民者與政治當權者運用殘酷手段、衝突對抗、英雄主義、壯闊的探險,以及商貿活動與利益爭逐, 來餵養並壯大帝國野心。十五位專業歷史學者運用今日大量的研究資源, 從帝國政府與殖民拓墾社會中一般平民扮演的角色,探討到強權治理下

生態、勞動、科技、經濟模式與文化傳播等諸多面向的變遷, 挖掘了這十三個帝國崛起、衰落,甚至留下餘波不斷的發展進程。   現今對於探究帝國主義的興趣,背後其實有連串的問題尚待深入檢視,包括──   ❏外國統治是為被殖民國後續的獨裁政權與貪腐打下了基礎, 抑或是種下多元主義、民主制與議會政治的種子? ❏經濟動機是否為支撐起帝國向外擴張、蔓生的主要根柢? 而帝國主義又是否為現代工業發展與金融資本主義下的產物? ❏歐洲文化的擴張是對殖民地社會、當地文化與傳統帶來「致命影響」, 還是引進了從性別歧視、階級嚴密、不平等的「封建主義」中解放的可能性? ❏帝國主義者是英雄還是惡棍,抑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某種角色

? 被殖民者總是被害者嗎?是否可能是殖民計畫的合作者,甚或受益人?   除了將探討焦點放在帝國本身,本書也逐一檢視政權擴張和收縮的模式與循環、 帝國推動者行動背後的意識型態,以及殖民擴張的作用力反彈回母國後,逆向對殖民者帶來何種影響。   本書不侷限於古老的編年史與地圖集形式,內容探討也不僅涉及軍隊及行政組織, 而會檢視社會文化的諸多層面,以了解殖民者如何在遙遠的土地與人民身上烙下印記, 最終也因殖民活動重塑了自身。書中精確刻畫出「帝國時代」所造就今日全球文明的多樣化圖像, 既非對殖民歷史抱著不切實際的懷舊情緒,也不是對帝國心態進行憤怒而極端的苛責。 最核心的目的,是要刺激讀者追問:過去如何形

塑了現在?全球(前)殖民母國與(前)殖民地 無不努力試著理解這條曾讓兩者緊密相連的「臍帶」。從社會文化架構的變形、民族認同、 意識型態,一直到堪稱標誌著今日世界的全球化現象,統統都還籠罩在帝國主義尚未完全散去的陰影下, 本書是綜覽並理解相關歷史軌跡的必讀之作。 ►►好評不斷推薦 以宏觀視野群覽帝國過往,不只辨析帝國興衰之道,也為當下多難的世界,展望未來世界。帝國體制是否需要?或要轉換成何種形式存在?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帝國通常會與霸權、殖民相通,但其實是個模糊籠統的意象與名詞。在讀完每個領域專家對不同帝國的專文後,才發現每個帝國都有不同的生命形態。本書以帝國為一個大主

題,把十三個帝國當成小主題,呈現歷史縱軸與橫軸之間的緊密關係、母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化傳輸、不同時期帝國的勢力消長、殖民與去殖民之間的過渡、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拉扯,每一字句皆敲醒及矯正過去對帝國的浪漫遐想,讓讀者在意識深處形成完備的帝國認知。 ──汪栢年 蘭陽女子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西方(歐洲)「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乃世界史中的重要議題,至今仍備受探討。羅伯特.阿爾德利克所編的《帝國如何改變世界》一書所蒐集的十三篇批判性文章,勾勒出完整史貌,即使所列入的奧斯曼帝國一般並不被視為「白人帝國」,但對世界文明發展具相當影響力。這些篇章所探討的議題相當廣,顯示東西文明交

流更替之歷史現象,這更是歷史學家所探討現代世界文明的基礎。簡言之,這是一本歐洲帝國殖民主義史研究的敲門磚。 ──林長寬 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各篇作者透過大量史料的旁徵博引,帶人們重新檢視了歷史上十三個舉足輕重的強大帝國,書中研究之廣博、詳細令人嘆為觀止,從帝國的軍政組織到民間的社會文化,無所不包。而透過這本書,吾人亦能對這些形塑現代世界格局的龐然大物,建構更為立體清晰的認識,如此的著作實在令人拍案叫絕,是一本能深化你我歷史認知的優秀讀物。 ──柯睿信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帝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發明」,

雖說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是敲響帝國的喪鐘,但帝國的幽靈似乎無所不在,隨時都想要復活,學術界常以金錢、文字、科技、訊息傳遞、管理、軍事力量和文化霸權等角度討論帝國的發展。在帝國身影遠離現在近百年之際,不乏對單一帝國深刻的學術闡述,但總是少一本書能將近現代人類文明史上所出現的帝國,作俯瞰式的綜覽。本書就是在這召喚下的產物。 ──莊德仁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人們常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瓦解了四個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英帝國也已式微。因此,我們為何還要探討「帝國」呢?一方面是因為二十世紀中葉之後,「美帝」強勢主導世界的現實。

另一方面,十五世紀以來帝國的「遺產」,仍在形塑各國的地緣政治與全球化走向。本書其實是在當今世界後殖民處境的關注中,回顧與追問晚近五百多年帝國的作為,如何深遠地影響我們的思想、制度與文化。 ──黃春木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書提供了很好的架構,快速回顧歐美近代史的幾個重要帝國,以及與今日相關的各種細節。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阿爾扎赫領土衝突:以俄羅斯介入為案例之研究

為了解決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的問題,作者俞文舉 這樣論述: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召開以來,外高加索地區新成立的三個國家中其二─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針對納哥爾諾卡拉巴赫,或稱阿爾扎赫地區,產生領土紛爭。兩國於冷戰結束後重獲獨立,但其分歧不僅未能解決反而越演越烈,造成持續六年的納哥爾諾卡拉巴赫戰爭之爆發。  後冷戰時期,世界各地受蘇聯解體之影響,許多前蘇聯勢力範圍因其退出而產生權力真空,促使當地勢力相互爭奪領導權。域外強權如美國、歐盟等試圖以民主、自由、國際貿易等手段影響新興國家,以掌握重要資源、能源與戰略要地。然而,俄羅斯聯邦從蘇聯的廢墟中崛起,雖然能力不比已消逝的蘇聯或目前的超級強權美國,但其對周邊區域,例如東歐、中亞及外高加索地

區的掌握能力,畢竟因其國土緊鄰之故,仍舊有莫大的影響能力。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與身為衝突標的物的阿爾扎赫,最終接受俄羅斯聯邦調停,簽訂停火協議。此後俄羅斯聯邦持續作為最重要的第三方調停者,與以歐洲國家為主組成的明斯克集團合作,共同推動本衝突的調停進程,試圖終局性地解決此一衝突。然而,此衝突自1988年爆發至今已逾三十年,顯示衝突之解決並不容易。本研究相信,透過深入地探討衝突發生之原因、理解衝突各方之利益、以及第三方調停者的介入動機與策略等等,或許可以展現出1994年為何得以成功簽訂停火協議,而後卻陷入停滯的可能問題。

奧斯曼之影:塞利姆的土耳其帝國與現代世界的形成

為了解決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的問題,作者(美)阿蘭·米哈伊爾 這樣論述:

1453年,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東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震動。隨後半個世紀,奧斯曼人繼續擴張。到了16世紀初,雖然擴張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奧斯曼仍是一個以巴爾幹和安納托利亞為主體的中等,直到它迎來了第九任蘇丹:塞利姆一世(1470-1520)。塞利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孫子。作為非長子的他本與蘇丹大位無緣。然而,由於哥哥與父親反目,他借機通過政變成為蘇丹。登上大位的塞利姆發動了三次東征。 查爾迪蘭戰役,塞利姆擊敗了勢頭正盛的波斯薩法維王朝的開國君主伊斯瑪儀,壓制了薩法維的上升勢頭,也拉開了伊斯蘭教內部遜尼派和什葉派持續鬥爭的序幕。達比克草原戰役,塞利姆便擊潰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

的軍隊,馬穆魯克蘇丹陣亡,阿勒頗、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等名城相繼落入塞利姆手中。賴丹尼耶之戰,塞利姆不到一個小時便再次大敗馬穆魯克軍隊。不久,塞利姆在馬穆魯克首都開羅稱哈裡發,確立了在伊斯蘭世界的地位。短短不到4年,奧斯曼帝國就在塞利姆的領導下崛起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世界帝國。塞利姆不僅重塑了奧斯曼帝國和中東的政治生態,在他帶領下蒸蒸日上的帝國還將影響輻射到了。 帝國對東西方商路的壟斷,導致哥倫布等人冒險穿越大西洋,終發現了新大陸。而殖民美洲的歐洲人也用他們在舊大陸與奧斯曼人打交道的方式,與印第安人打交道,從而引發了新大陸的一系列衝突。同時,帝國的擴張也給歐洲帶來了巨大壓迫感,一些歐洲人將歐洲相

較於奧斯曼的劣勢歸因為道德墮落,主流信仰遭到挑戰。因此,倘若忽略奧斯曼帝國的作用,我們就無法完整地理解大航海時代和現代早期的世界。 本書既是一部關於塞利姆的傳記,充斥著手足相殘、父子反目、諸子奪嫡等權鬥故事,以及塞利姆的赫赫戰功;也是一部擺脫歐洲中心主義,以奧斯曼帝國為中心,描繪1470-1520年歷史的創新之作,強調了奧斯曼帝國在大航海、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背後的作用,補全了我們對現代世界起源的認知圖景。“奧斯曼之影”與“真主之影”永遠投在了世界上。 阿蘭·米哈伊爾(Alan Mikhail,1979—) 美國新銳歷史學家,2008年博士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隨後在

斯坦福大學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2010年進入耶魯大學歷史系任助教,2013年升任教授,2018年成為耶魯大學歷史系主任,同年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的安內莉澤·邁爾研究獎。 米哈伊爾主要從事中東史研究,尤其擅長奧斯曼史和近現代埃及史的研究。 他創造性地將傳統的中東史研究和近年來流行的 史、環境史和動物史等新的史學範式相結合,創作出了數部很有分量的作品,主要有《奧斯曼的樹下:奧斯曼帝國、埃及和環境史》、《奧斯曼治下埃及的自然和帝國》和《奧斯曼治下埃及的動物》等,三本書都曾獲得中東和土耳其研究領域的重要圖書獎項。此外,米哈伊爾已經在《環境史》、《 中東研究雜誌》和《美國歷史評論》(AHR)等很有影響力

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 在學術研究之余,米哈伊爾還經常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報刊供稿,並且時不時接受一些媒體的採訪,為公眾普及中東史、奧斯曼史和埃及史方面的知識。 引言 第一章 蘇丹之子(1470-1487) 1 世界之芳 2 帝室手足 3 一個流亡海外的奧斯曼人 第二章 總督(1487-1500) 4 學 族事業 5 邊疆掌權 第三章 奧斯曼人(1492) 6 哥倫布與伊斯蘭 7 哥倫布的十字軍遠征 8 新世界的伊斯蘭 9 基督教“聖戰” 10 伊斯帕尼奧拉的泰諾人穆斯林 11 在奧斯曼帝國尋找耶路撒冷 第四章 遠近之敵(150

0-1512) 12 東方異端 13 宇內之敵 14 克裡米亞之夏 15 目標:伊斯坦布爾 16 的蘇丹 第五章 塞利姆的世界戰爭(1512-1518) 17 “他們的歸宿是火獄” 18 兄弟之國 19 征服“肚臍” 20 征服世界 第六章 終的邊疆(1518-1520) 21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2 大西洋之柱 23 永恆 第七章 後裔(1520年之後) 24 塞利姆的宗教改革 25 美洲的塞利姆 尾聲 籠罩土耳其之影 致謝 年表 塞利姆及他的世界 注釋

土耳其軍文關係歷史之研究-以716政變後軍文關係為例

為了解決帝國的崛起:奧斯曼的問題,作者曾敬仁 這樣論述:

自凱末爾1923年建國以來,文人政府與軍隊間的關係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當中,世俗菁英與伊斯蘭菁英始終處於競合的狀態,各個時期都有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不同意識形態的代表,也顯現出文人政府與軍隊間的鬥爭與合作,兩者間軍文關係的發展,到了2016年7月16日,軍隊又對於艾爾多安政府再次發起了軍事政變,但結果以失敗收場,為什麼土耳其的軍隊會如此頻繁的政變?而軍隊的政府對於土耳其的國家發展與民主進程,是幫助還是阻礙?而自土耳其建國至今軍文關係是以何種模式演變,軍隊爾後是否還是有可能再次發動政變?上述問題探討為本論文研究的重點,藉由歷史回顧及文獻分析,深入瞭解土耳其軍文關係的發展,並尋求最佳的

軍文關係模式。本研究發現:一、在伊斯蘭政治文化下再度發生政變的可能性降低。二、軍隊世俗菁英因民主政治發展及伊斯蘭主義發展而逐漸式微。三、可能導致軍事政變的潛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