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功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持戒功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聖嚴法師寫的 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二版) 和一行禪師的 自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黃敬家所指導 龔昭瑋的 宋.宗曉《法華經顯應錄》研究 (2021),提出持戒功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石芝宗曉、《法華經顯應錄》、敘事策略、修持方式、感應類型。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李芝瑩所指導 江淑芬的 出世心‧入世行:佛光山師姑的信仰實踐 (2021),提出因為有 佛光山師姑、出世心、入世行、師姑制度、信仰實踐的重點而找出了 持戒功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持戒功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二版)

為了解決持戒功德的問題,作者聖嚴法師 這樣論述:

  佛遺教三經,是佛陀最後的付囑,是僧俗四眾生活與修行的方針。   沒有艱深的理論,只是非常簡潔地開示修行方法,   且文辭簡約、方便誦持,也特別適合初學佛者閱讀。   《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因內容有其共通性,適合參照修習,一般合稱「佛遺教三經」。在本書的三篇〈前言〉中,聖嚴法師明白指出了這三部經的重要性。   《四十二章經》是一部編輯而成的最早漢譯佛典,內容含攝大、小乘思想。法師說:「如果能充分了解這部經,並且照著去做,實際上已得佛法大概。」   《佛遺教經》則是佛陀一生說法制戒的最後提醒。聖嚴法師與這部經有很深的因緣,從小沙彌時期開始便經常誦讀,法師指出,若

不懂此經,「對佛法的認識和實踐將會有所偏差」。   至於《八大人覺經》,可說是佛法的精義所在、自覺覺他的聖道行。法師稱此經「內容豐實,組織嚴謹,如此簡短精要,除了《心經》,於諸經之中尚無能出其右者」。   聖嚴法師的講經方式是以一般人所熟悉的「分段標題」取代傳統的「分科法」。內容釋義方面,不站在任何宗派的立場,而是從現代人的角度出發,直接回歸佛陀的本懷,以切合時代背景的詮釋,讓一般大眾能應用在每日生活中。   以《佛遺教經》為例,經中的若干規定對漢地寺院與叢林型態的僧眾而言,不免有為難之處,使得有些僧眾對於是否弘揚此經陷入了兩難。法師主張,戒律有其時代性,我們應從佛陀制戒的精神與宗旨契入

,而非死板地執著於經中的文字,才能沒有顧慮地弘揚《佛遺教經》。這即是「古為今用」,它不但是聖嚴法師的解經特色,也向來是法師說法的原則。   佛陀如良醫,為眾生開出了八萬四千種藥方;佛陀又如慈母,臨別前不忘殷切叮嚀。今天,閱讀聖嚴法師的解經講記,我們彷彿踏著前人的腳印繼承了一份源自千百年前的精神遺產。   解脫的藥方早已開出,使用方法也已經解釋清楚,就等著我們去領悟、去實踐,把這份遺教綿延不斷地傳遞下去。

持戒功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人生富足成功的方法🌹這也是大乘佛法的「六度波羅蜜」六個修「成功德」的法門🙏
快分享給身邊親朋好友~
一起走向富足之路!
節目最後帶大家財神冥想~
喚醒財富能量六句祈禱文!

🔸六度1佈施~積福田!
微笑~說好話~樂善好施都是一種佈施!
佈施內心的愛與善良~
幫助自己~就是幫助別人!
善良,就一定會有回饋的!

🔸六度2持戒~得長壽~
恪守戒律、捨己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
持戒能除去惡業。
要入佛的一切門,唯有戒開始!
一個規矩的人,一定懂得持家理財之道!
長壽健康就是發財~

🔸六度3忍辱~得相好莊嚴
忍辱可以發大財!!
當我們受辱時,就可以當成是消業障,
當成我的福報不夠,
要好好的修「忍辱」這個功課,
聽一些佛法、開示,
忍耐到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六度4精進~得人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不要因為年紀增長就不進修了!!
讓我們一起把握時間精力,
活到老學到老~
努力一定會有財運~
現在在吃苦的朋友不要洩氣~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六度5禪定~得安穩
禪定能度「散亂」,是安心之道。
分享禪師與弟子在佛堂的故事,
休息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六度6般若~得權貴
般若能度「愚痴」,是明理之道。
誠心誠意的發展自己的慈悲,
就是最至高的智慧!!
智慧不是只有人世間的,
還有佛法中到達彼岸的高等智慧。

🔸財神的六句祈禱詞:
1.願財神降臨我生命,助我富有,不為貧窮所苦!
2.願財神賜予我慧命,自在健康,遠離無明病痛!
3.願財神改變我心境,開闊視野,不為悲傷所困!
4.願財神造福我生活,善良慈悲,知足富裕安康!
5.願財神恩澤我身心,智慧增長,六時幸福吉祥!
6.願財神引領我人生,積極前行,福慧雙修、廣利眾生!

🔸黃財神心咒:
【嗡。臧巴拉。札楞札耶。梭哈。】

【🇹🇼台灣限定】
報名倒數最後一天⚠️
陽明山準提佛母煙供法會
廣大功德之力🙏為您消災解厄
👉 https://bit.ly/3kB2lCo

【🇹🇼台灣限定】
中元普渡拜拜必備‼
誠意滿滿最有心❤
👉 https://bit.ly/3iqebga
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限定
★觀音菩薩成道日★供花★供燈★
https://shop.yohofate.my/Video/Detail/659

📝 服裝贊助:Anita Su萊卡佛時尚服飾
https://www.facebook.com/LaiCarFore
#請訂閱 #開啟小鈴鐺
-----------------------------------------------------------------------------------------------------------
❤ 網友最愛單元馬上看 ❤
❤【每週生肖運勢】https://pse.is/3e4zvn
❤【3分鐘!招財X開運秘法】https://pse.is/3ce2cv
❤【佛曲線上聽】https://pse.is/3ewk53
❤【超易學!健康快料理】 https://pse.is/39cqc3

-----------------------------------------------------------------------------------------------------------
▷ 訂閱 Youtube 頻道得好運 ➤ https://pse.is/KJKE8
+ LINE 好友: https://goo.gl/MQTRvh (官方帳號 ID:@yohofans )
+ FB粉絲團:https://pse.is/yohofate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pse.is/KJKE8

宋.宗曉《法華經顯應錄》研究

為了解決持戒功德的問題,作者龔昭瑋 這樣論述:

就筆者耳目所及,目前《妙法蓮華經》靈驗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唐代慧詳《弘贊法華傳》與僧詳《法華傳記》,宋代以下尚仍付之闕如,顯然大有拓展的空間。《法華經顯應錄》二卷,成書於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其目的為了修正宋代所流傳的《法華經》靈驗記:佚名《靈瑞集》,其在體例、內容上的缺失,並彌補天臺元穎《續靈瑞集》亡佚已久的遺憾。宗曉廣泛蒐集、考覈碑傳塔銘、史書傳記、經論注疏、詩文筆記與採訪見聞中,南北朝到宋代的出家僧尼與在家信眾,共計239人。本論文聚焦於宋代宗曉《法華經顯應錄》的敘事策略、特色,與其所反映的修行方式、感應類型與宗教社會。可以分為三大方面:其一,《法華經顯應錄》與前行文

本的敘事策略不同,因此,僧俗形象塑造的差異甚大;其二,《法華經顯應錄》既為史料,必然能夠反映宋代修持《法華經》的一個側面;其三,《法華經顯應錄》既為天臺宗傳記,其所形塑的高僧形象必然與傳統僧傳的《宋高僧傳》、禪宗僧傳的《景德傳燈錄》、《禪林僧寶傳》,迥然有別,足見其研究價值。

自在

為了解決持戒功德的問題,作者一行禪師 這樣論述:

一行禪師對美國監獄受刑人的演講實錄   以閃耀詩魂的話語,直攝徬徨蕪雜的人心,無論身在牆內或牆外,皆因見聞他的說法,伸展自由羽翼,飛向無限智慧的國度。   本書的緣起,是1999年10月16日,一行禪師前往美國馬里蘭州哈格斯鎮的馬里蘭州立勒戒所,對囚犯們的演說及問答,他在當場以言教與身教,提示正念的修練之道及其重要,他的說法少見佛教術語,多是可親而溫暖、充滿生命感的接引,無論現場親炙或從字裡行間,都可以體會到一行禪師感動人的力量。   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來自越南的溫和僧侶,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小馬丁.路得.金(美國黑人民權領袖)   教導正念,教導行禪,一行禪師說法美麗而悽涼。—

—奚淞(畫家)   一行禪師的書簡潔、清楚、全面,且扣住原點,讓行者能從「如實」的知見中產生行履。——林谷芳(佛光大學藝術人文研究所所長)   顯揚「正念」,以它掌握生命的脈動,貫穿全體佛法,是一行禪師獨到的見解。——游祥洲(佛光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本書特色   因為和他的相遇,改變了他們面對生命的態度!   你能夠給周遭的人最棒的禮物之一,就是你存在的方式!──一行禪師   本書原為一行禪師對著美國勒戒所的囚犯們說法,卻跨越監獄的牆內牆外,跨越宗教、國家、種族的界線,讓聞法及讀到本書的人,都能受益良多。   一行禪師以詩的靈魂,淺顯而生動地演繹佛陀證悟的真義,並針對提問,解說每日修練正念的

法門。他以每個人生活中的實況為例,強調正念的生活方式,足以讓人活在每個當下,微笑面對自己慣性的負面力量,因慈悲、諒解而獲得自由、解放的能量,感受到「活著即是奇蹟」;而我們以自由人存在的方式,將是給別人最好的禮物。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   1926年出生於越南,為越南臨濟法脈第42代傳人。1960年代越戰期間,一行禪師秉持「正念必須入世」的信念,以堅實的修行為基礎,以具足的定力、慈悲與智慧濟世在戰火下煎熬的眾生。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提名法師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宣稱:「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來自越南的溫和僧侶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一行禪師通曉越、英、法及中文,

除了佛學論述之外,並著有詩集、小說、戲劇、傳記等,迄今已有上百本著作。著作:《橘子禪》,被譽為法師代表作品之一,出版當時即入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七名。目前已有三十多種不同國家語文譯本。 譯者簡介 顏和正   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研究所。曾在媒體界擔任記者多年,包括天下雜誌與國外通訊社等。現任職於科技公司,專職行銷工作。 前言 推薦序 為個人心靈解縛 / 奚淞 推薦序 當下自在,閉關自在 / 游祥洲 溫暖我心 解放的力量 培養自由的心靈 接觸奇蹟 你便是奇蹟 此時就可以自由 像自由人一樣地行走 美妙的時刻 學習微笑面對 心懷感恩,就不再受苦 慈悲是解脫的因素 諒解讓慈悲

變得可能 安渡風暴的藝術 微笑面對慣性能量 問與答 附錄 前言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六日,我陪同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前往美國馬里蘭州哈格斯鎮的馬里蘭州立勒戒所,同行的還有普里塔?辛格(Pritam Singh)、威廉師兄(Brother William)、以及其他許多朋友。在小教堂中有一百多位的囚犯正等著我們,為了要去看他們,我們必須經過十六個檢查關卡。在某個關卡,警衛扣住了我隨身帶著為了紀錄一行禪師演講的小型錄音機。我堅持拒絕他拿走錄音機,我向他解釋我們的老師年歲已高,我不想錯失任何他精心的演講。等了半個小時,他把錄音機還給我,我們才繼續前進。結果,勒戒所的錄音機壞

掉了,幸好有我那台小錄音機,這本記錄了禪師當天對那些囚犯演講內容的書才得以問世。   禪師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件事,就是向囚犯解釋如何在眼前這個時刻裡,用正念且喜樂地用餐。午餐時,當我們大家都一起坐下,我很驚訝地看到囚犯仍是狼吞虎嚥,即便他們才剛聽完禪師的演說。在我們都還沒來得及替禪師擺好食物時,大多數人都已經吃完了!一開始,我擔心他們是否沒有了解禪師所教導的正念用餐。不過,當我們開始吃飯時,我們的囚犯朋友開始觀察我們如何用正念享受食物。他們可以看到一行禪師拿起每份佳餚時的喜悅與正念,以及我們不時投給他們的友善眼神。我希望他們在看到一行禪師如何身體力行有關吃飯的教學後,在未來也更能用正念享受吃飯。

  當天稍晚,一位待在獄中三十年的囚犯問我,他要如何能帶給世界歡樂與和平。我凝視他的眼睛,我知道他非常的誠懇。   我轉向他面帶微笑地回答:「你能夠給周遭的人最棒的禮物之一,」我接著說,「就是你存在的方式。你不必要口袋有錢,或是等你出獄後才能為世界做點事。如果你能在每天生活中,平靜地活在當下,用正念專注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不論那是什麼事,你就會散佈和平,而這將會激勵你身旁的人。」   「也許有其他囚犯或警衛對你挑釁,如果你能用慈悲之眼看著他─帶著仁慈與關愛,並對他友善地微笑,他將會從你這邊接收到很寶貴的東西。當你了解那些讓你痛苦地的人內心的傷痛時,並選擇放下,慈悲憐憫將會出現,原諒會自然地生起

。當有必要時,你可以立場堅定而且態度強硬,但是千萬不要失去你的仁慈或是你的美麗。」   我知道缺少了僧迦(Sangha),要他做到這件事並不容易,因此我建議:「為何你不在這裡組成一個小僧迦?你可以先找兩三個朋友討論一行禪師今天教導你們的修行。在宗教服務時間,是否可以這樣做?」   這位朋友邊聽我的話,眼神變得更有神。「不會像聽起來這麼容易吧!」他如此回答我,「但,我想是可行的。」   那一整天,這些囚犯對禪師的演說都非常感興趣,並且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很確信禪師給那些囚犯的教悔與答案,也都能應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不論是在監獄牆內或牆外。 釋真空法師(Sister Chan Khong)二○○二年

三月三日 推薦序 為個人心靈解縛奚淞   「皈依你的呼吸」、「皈依你的腳步」,一行禪師的教法抉露了原始佛法中的正念之道。當年佛陀在《大念處經》中說「四念處」是使眾生清淨、超越煩惱唯一的路;今日一行禪師說步步安樂行,誠然是為個人心靈解縛、世界走向和平的最簡潔禪修教導。 當下自在,閉關自在游祥洲   一九八七年,我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有機緣開始接觸到一行禪師的英文著作,二十四年了,在我個人生命智慧的開展中,就進入了一個漸參漸悟的心路歷程。   一行禪師以漢傳佛教的臨濟禪為核心,融合了南傳的安那般那禪,又擴大到大乘佛教的各個宗派,加上四十年流亡在西方世界所焠鍊出來的教學經驗,終於造就

了一套兼容並蓄而又獨特的禪法與思想,面對二十世紀乃至於與二十一世紀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相互交錯的全球文化新環境,一行禪師提供給當代人一面如實認知自我的鏡子,也點出一條如何活出自己的道路。   一行禪師的智慧像喜瑪拉雅山一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觀。在筆者個人,總覺得一行禪師做為一個佛教詩人的那個面向,是我個人最感動的部份,特別是他的一首英文詩,題目是:” Please Call Me by My True Names ”,更是時常在我心中吟唱著。這首詩除了後來成為一行禪師第一本英文詩集的書名,並且也一直出現在他好幾本英文著作中。筆者個人也常用這首詩做為我演講的題目,篇名譯為〈喚

我真名知多少?〉   在這一首詩當中,一行禪師用禪行者的簡單詩句,點出佛教最複雜的唯識哲學。詩中透過好幾個對比性的角色,讓吟唱者看到自己內心不同的心理狀態。您可以是池塘裡悠游自在的小青蛙,您也可以是靜悄悄地靠近小青蛙而把它一口吞進的水蛇。生命在廣大的緣起中可以是隨緣造業的侵略者,也可以是隨緣受業的無辜者。隨緣流轉是凡夫,而禪行者的最大功課,就是如何在緣起的當下,覺知當下這一念心,簡單地說,就是「明心」,而同時也照見了這一念心的本體,也就是那個經歷了無數的輪迴流轉,卻始終朗朗不昧的真如本性,簡單地說,就是「見性」。「明心」也罷,「見性」也罷,都離不開這個「當下」!此所以一行禪師要踏著他的芒鞋,行

禪全球,不斷地以他的磬聲與鐘聲,要喚醒世人:「活在當下!」   在這個核心理念上,一行禪師時常有不同的表達,有的時候說:「當下是唯一真實的家。」有的時候說:「淨土就在當下。」有的時候說:「佛就是當下的正念。」有的時候說:「當下最美好。」   一九九五年,我安排一行禪師回到臨濟宗的祖庭河北「臨濟寺」,一行禪師一踏進門,就歡喜地唱起:「我到了,回家了。」這裡的「回家」,與其把它理解為就是回到了臨濟的祖庭這個「家」,不如說,是這個祖庭開啟了「當下即是淨土家」的解脫門。踏上這個祖庭,不只是在臨濟的法脈傳承上回來認祖歸宗,更重要的是,回到這個祖庭來直下承擔那個「行禪當下」、「當下淨土」的正法眼藏!   

台北天下雜誌譯出一行禪師《自在》與《會心》兩本書,其中所傳達的訊息,都不出這個「活在當下」、「當下淨土」的臨濟心法。   《自在》一書,是一行禪師為美國監獄中的受刑人特別開示的智慧語錄。這本書很小,但啟示極大。   佛教形容這個世界,叫做「三界牢獄」,換句話說,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上自天界,下至地獄,都是廣義的「牢獄」。這個表達太深刻了。天界的眾生,乃至於人間的富貴人家,儘管擁有享受不盡的福報,卻還是逃脫不了貪瞋痴的繫縛。只要心中有了貪瞋痴,富貴人家還是有富貴人家的苦,吝嗇、鬥爭、放不下,這種苦,其實比貧苦人家的苦,還要苦上幾百倍。所以,從廣義的「牢獄」角度來看,貧苦人坐「貧苦監」,富貴人坐「富

貴監」,天界眾生坐「天界監」,而畜生界的眾生坐「畜生監」。如此說來,在人間「坐牢」,其所面對的生命課程,與六道眾生其實沒有差別。   為《自在》這本書的英文版寫序的真空比丘尼,原是西貢大學的教授,她受到一行禪師的啟發,出家五十年,已是梅村僧團的長老尼,在她隨同一行禪師到監獄去訪談之後,她發表了一篇題為「牢獄時光好修行」的短文,令我非常感動。在不同的宗教裡,都有「閉關」的修行方式,筆者以為,「閉關」與「坐牢」在形式上其實是非常相近的,只差「閉關」是自願自動的,而「坐牢」則是被迫被動的。   有一個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九九五年,我應一位法師之邀,陪同一個台灣佛教團體到印度去參與佛教復興運動的慶典

,想不到我的印度簽證被導遊不小心弄丟了,結果被拘留在新德里機場的「難民房」。裡面除了一個長凳和馬桶之外,什麼也沒有。我進去的時候,裡面已經有兩個歐洲人跟機場移民局的官員在吵架,我心裡想,平常在台灣經常不得閒,難得來到這兒「閉關」,念頭一轉,當下釋然,就在長凳上盤腿靜坐起來。不知坐了多久,我眼睛張開的時候,竟然看到移民局的官員在我面前跪下,合掌向著我說:「You are a Holyman!」然後,就邀請我移到他的辦公室,開始跟我聊起來,特別提到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前往拉達克當兵,接觸到當地佛教的故事。聊著聊著,竟成了朋友。於是他把辦公室讓給我用,還提供給我機場的免費餐券,又陪我去打公共電話求助,終

於在我被航空公司遣返尼泊爾之前,拿到了印度外交部長特批的七十二小時落地簽,圓滿了這一趟的印度之行。   「被關」與「閉關」,就是這麼一念之轉。   《大品般若經》中,佛陀有一段「罪不罪不可得」的表達,深刻地點出了「犯罪」的過失與「不犯罪」的持戒功德,都來自緣起無自性。從空性般若的角度來觀照,世間只有人們因為無明而生起的「過失」,沒有永遠的「罪人」。究竟的寬恕之道,來自「恨事不恨人」的醒悟。   《自在》這本書,對「被關」的朋友們而言,它是一盞明燈,希望它能夠照亮您的心,讓大家用「閉關」的積極心態,來完成「被關」的消極義務。一樣的道理,對於更廣大被「關」在貪瞋痴的牢獄之中的「自由人」而言,祝福大

家從一行禪師的智慧中,早日善用自由的機會,圓滿「當下自在」、「當下淨土」的功課! 寫於一行禪師2011寶島諦聽之旅來台之前2011年3月18日,台北

出世心‧入世行:佛光山師姑的信仰實踐

為了解決持戒功德的問題,作者江淑芬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在佛光山有一群現在家身相,卻有別於在家信眾,終身不婚嫁,茹素不葷食,受持在家菩薩戒律,形同出家人,居寺院為佛教服務奉獻的女性修行者──「師姑」。此身分為佛光山開山之始,星雲大師為發心在佛門奉獻服務的女性定名,並於1992年首度舉行師姑入道儀式。  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透過訪談法與佛光山六位師姑:蕭碧霞、蕭碧涼、黃美華、黃惇靖、吳淑華、蔡麗芬進行訪談。  本論文試從清姑、菜姑、齋姑一詞追本溯源,耙梳師姑一詞之源流,進而探究星雲大師制定「師姑制度」的緣起脈落,同時釐清該制度對佛教僧團之功用。並透過訪談掘發佛光山師姑入道因緣,及如何承襲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理念,以推動人間淨土為目標

。且從訪談內容探究師姑如何從生命的自覺中,承擔應世之挑戰,發願入世利他,實踐人間佛教的弘法事業。  承上,佛光山師姑之研究不僅是關於佛光山制度的探究,亦是關於女性角色對於宗教團體發展及影響的探討,從女性參與宗教組織的角色如何因應時代、文化、社會的變遷而調整,亦或是從中所突顯的身分、角色認同問題等,本論文藉此對於尚待掘發的宗教之性別議題及女性口述歷史等之研究提供一具貢獻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