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德禎,賀瑞麟,葉晉嘉,施百俊,蔡玲瓏,林思玲,陳潔瑩,劉立敏,李欣蓉,張重金,朱旭中,陳運星寫的 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4版) 和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學資源中心主編的 臺灣產業個案論文集(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務處出版組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樂活產業學院碩士班 韓傳孝、施建瑋所指導 林秝洋的 宜蘭綠色博覽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及重遊意願關聯性研究 (2020),提出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宜蘭綠色博覽會、永續目標、服務品質、滿意度、重遊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巨量資料管理學院碩士學位學程 沈永正、許晉雄所指導 林懿偉的 大學課程變化的探索 ─ 以2008至2020學年度的課程資料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大學課程、學科分類、資料探勘、資料視覺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4版)

為了解決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的問題,作者周德禎,賀瑞麟,葉晉嘉,施百俊,蔡玲瓏,林思玲,陳潔瑩,劉立敏,李欣蓉,張重金,朱旭中,陳運星 這樣論述:

  本書是以「全球性、在地性與創意」作為試圖凸顯之核心文化價值,並從多元角度說明文化創意產業中必須具備的「三生」重點。所謂「三生」是:1.生活:生活型態、在地文化特色、傳統與流行、創意生活與美感品味等元素。2.生產:有效的整合資源,將無形的文化與創意元素轉化成文化商品。3.生意:運用通路行銷與經營管理的策略,創造具有永續性的產業產值。     本書分為理論篇及實務篇,在理論部分提到文化、創意、及美學理論和文化資源調查研究方法。在實務部分以創意城市、地方行銷、創意生活產業,展現全球與在地的緊密關聯性;另外深入討論視覺藝術產業、工藝設計產業,及電視製作產業,並且教導文創學生如何務實創業。

宜蘭綠色博覽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及重遊意願關聯性研究

為了解決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的問題,作者林秝洋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分析「2021宜蘭綠色博覽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及重遊意願相互間的關聯性,透過文獻探討,分析不同遊客屬性在服務品質、滿意度及重遊意願間之差異程度和服務品質、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三構面相互之影響。 本研究以參訪「2021宜蘭綠色博覽會」之遊客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法進行問卷施測,共計發放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01份,有效回收率為94.06%。研究者依研究目的、參佐相關文獻所研製之「宜蘭綠色博覽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及重遊意願關聯性研究問卷」調查表進行資料的收集,資料整理係採用SPSS 22.0為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以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敘述性統計分析、T-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進行研究分析與探討論述。 彙集整理本研究之結果:(一)參訪宜蘭綠色博覽會的遊客性別上女性多於男性,年齡層的分佈上以21~30歲者為主客群;遊客多為北部及東部地區,旅遊同伴與同學居多;交通工具選擇使用上,以自用車較為普遍,交通時間1小時內者最多;旅遊資訊來源多來自於媒體,參訪以使用遊園手冊比例最高,遊園停留時間2~4小時最普遍。(二)本研究統計分析顯示,「服務品質」、「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分析檢定顯示均有顯著水準,並呈現顯著正相關;「服務品質」各變項以「關懷性」與「滿意度」的相關係數數值最高;「滿意度」各變項以「人員服務」與「重遊意願」的相

關係數數值最高;「服務品質」各變項以「關懷性」與「重遊意願」的相關係數數值為最高。 本研究探討分析之結果,可提供做為有關單位發展規劃及後續研究上之參考依據。

臺灣產業個案論文集(二)

為了解決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的問題,作者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學資源中心主編 這樣論述:

  個案教學的特色,為教師透過教學設計,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習者進入案例情境,並藉由腦力激盪及同儕討論等方式,讓學習者思考與分析個案角色所遭遇的問題,以培養其未來在實務上遇到相同或類似問題時的解決能力。為讓各學院均能有適當的個案教材進行教學,本校在2015年出版了第一集的「臺灣產業個案論文集」,內容除了管理學院的個案外,還收錄了來自工程與設計學院的個案。本年度更將收錄內容擴大至其他學院,其中半數以上的個案來自設計、智慧財產、應用科技等學院。本年度的產業個案論文集主題涵蓋了:衝突管理與組織變革、作業與品質管理、工業安全管理、創新與創業、設計商品化以及直接銷售模式等,期能將個案

教學推廣至校內各學院甚至是國內的其他大專院校,以培育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實務管理人才。

大學課程變化的探索 ─ 以2008至2020學年度的課程資料為例

為了解決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的問題,作者林懿偉 這樣論述:

大學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環,也是人格養成的最後完善時期。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多更深的知識量,這樣的環境能幫助我們養成思考的習慣,以及建構自己的思維方式。而高等教育課程內容要能夠跟上國際脈動、配合社會發展及產業界的實際需求,因此大學的課程資源就是產業界最根本的人才需求養成課程。每年有一百多間大專校院在開課,全國有將近三千個科系,平均每個大學生在每學期要選大約八門課左右。面對這麼龐大的資料量,相信其中一定有值得探索的內容。而從整個大學教育的角度看下來,要探索課程資料,還是要從最上的源頭做起。因此本研究就從學校層面、學門學類的行業職業層面,到課程主體本身,利用巨量資料的資料探勘概念,從過去十多年間

的教育部統計資料、全國開課清單中,探索其中的內容。在學校層面,探索學校整併、人數趨勢、招生狀況與網路搜尋趨勢。學門學類層面,探索新舊制學科分類關係、人數增減與趨勢以及行業產值與學門的關係。在課程內容上,探索同科系的課程內容、選修必修狀況以及全外語與網路課程狀況。經過資料的研究探索後,發現有14所學校在未來的招生上低於設定的警戒值;網路聲量對於公立和私立大學有不同的解讀;商業及管理及醫藥衛生學門的人數有機會成長;工程及工程業還會是產值最高的學門;並發現學校在填報課程資料未能常規化的問題;私立的必修課程較公立的比例高;國內全英語課程及遠距課程比例偏低,尤其遠距課程未來會很有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