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戈思明寫的 滿文的傳承:新疆錫伯族 和阮昌銳的 傳薪集:臺灣原住民與民俗研究期刊論文彙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To: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劉玉婷小姐02-23976977也說明:會議名稱:104年開拓華語文教育產業海外需求計畫第2次. 工作坊. 開會時間:103年10月29日(星期三)下午2時. 開會地點:中央聯合辦公大樓18樓第5會議室.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山海文化雜誌社所出版 。

醒吾科技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所 吳怡芳所指導 羅美欣的 以行銷策略探討國際生選擇學校之因素-以H學校新南向專班為例 (2020),提出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學校構面、經濟構面、學校環境構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王萸芳所指導 文芝郁的 外籍學生來臺學習華語的動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華語文教學、學習動機、學習適應、學習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其他出國留學資訊 - 學生事務處則補充:新增網頁1 出國留學*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考試相關訊息∕榜單∕考古題∕國外大學參考名冊∕各...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滿文的傳承:新疆錫伯族

為了解決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問題,作者戈思明 這樣論述:

  危矣!滿文亟需守護。   滿文滿語,曾是大清王朝的官方語文。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黑龍江沿岸能操一口流利滿語的滿族耆老不到二十人,且都年過八十。這些人亡故後,滿語將成絕響。傳承滿文有賴於中國的少數民族──錫伯族。   民國三十六年(1947),位於伊寧市的「錫伯索倫文化協會」對滿文部分字母做過一些更動,增加一些拼寫形式,同時廢除滿文第六元音以及與第六元音組合的十二個音節字。本書對第六元音不合理的處理方式提出質疑,其見解頗為獨到。──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莊吉發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古國,境內所使用的語種也是多元而豐富的。僅以女真與滿洲為例:金朝有女真大、小字的創制,清朝有無圈

點滿文(老滿文)、加圈點滿文(新滿文)的發明。遺憾的是,女真文史料保留下來的很稀少,而滿文史料卻有數百萬件之多,這些史料不只散布海峽兩岸,歐、美、俄、日、韓等國亦有數量可觀的收藏。   本書開頭警示清朝的結束距今不過一個世紀,曾經作為「國語」的滿洲語文幾已消亡,幸好有西遷的錫伯族人在那遙遠的西北邊陲把滿文滿語給完整保存下來,讓這個「死文字」一息尚存。特別是口語的部分,錫伯語跟當年滿人彼此溝通的話語相差無幾,可以說是連接現代與大清帝國的重要橋樑。本書有不少關於現今滿文研究的勘誤與指正,這些都是作者親自前往新疆伊寧、烏魯木齊,與錫伯族人訪談後的成果。藉由了解錫伯語文,很快就能讀懂清代的文獻。

本書特色   ★ 警告!滿文即將成為絕響,亟需大家守護。傳承滿文有賴於本書所介紹的──錫伯族。   ★ 本書有不少關於現今滿文研究的勘誤與指正,藉由了解錫伯語文,很快就能讀懂清代的文獻。   作者簡介 戈思明   戈思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曾任行政院新聞局駐紐約新聞處三等秘書、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科長、行政院文建會科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主任與典藏組組長、研究組組長等職。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學術成就   1.「科技部」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新疆錫伯族傳承滿文之研究》計畫主持人 。   2.美國「傅爾布萊特」(Fulbright Gra

nt) 獎學金2015-2016得獎人,於2015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美國哈佛大學 「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擔任訪問學人。 ◇序/莊吉發◇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錫伯與滿洲:族群淵源考察】 第一節 錫伯族族源 第二節 錫伯文與滿文同多異少 第三節 錫伯文「新詞彙」的誕生 第四節 從「零」數字的使用看錫伯文與滿文 第五節 薩滿信仰下的「佛多媽媽」與「喜里媽媽」 【第二章 錫伯語文獨特性的形塑】 第一節 錫伯族割斷與滿文的連結─一九四七年「文字改革」 第二節 中共民族政策下錫伯族的官方

認定 第三節 《察布查爾報》推廣錫伯族 第四節 詞義規範─舉「東」、「西」方位詞為例 【第三章 錫伯文、滿文學習過程之個案研究】 第一節 錫伯語suwanda─「大蒜」顛倒說質疑 第二節 兩本滿文辭典與一本錫伯文規範手冊 第三節 《清代通史》裡滿文論述之商榷 第四節 「國論言貴」考 第五節 清季官錢紙幣與《臺灣慣習記事》裡的滿文謬誤 【第四章 錫伯文的前景】 第一節 「識字培訓班」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第二節 「培訓班」成效考核 第三節 錫伯族知識分子論錫伯文的未來─何文勤主編專訪 第四節 錫伯文保存芻議 結論 附記 與美國「新清史」學者的一次交流 附錄一 研究方法 附錄二 盛京、北

京、新疆的滿文門名 附錄三 東西方位詞詞義變化 徵引書目   推薦序   課堂上,我曾跟學生們說,做學問要有使命感,寫論文不僅要有創見,也要以解決問題為出發。畢業後若能不忘初衷,儘可能把論文改寫成專書形式再予出版。本書就是如此產生的。   《滿文的傳承:新疆錫伯族》,顧名思義滿文與錫伯族關係密切,這裡指的是居住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與鄰近幾個縣市的錫伯族為主。凡研究滿洲語文或是清史的人都曉得,世居東北的錫伯族原先使用蒙文蒙語,被編入滿洲八旗之後,才轉用滿文滿語,並作為自己的母語。乾隆二十九年(1764),盛京等地錫伯族官兵與家眷數千人奉調新疆伊犁,以補西北邊防之空

虛。伊犁自古為戰略要地,過去不對外開放,加之與內地相隔甚遠,反而為滿文滿語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環境與保存條件。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小學至今仍以錫漢雙語從事教學,當地發行的《察布查爾報》是全中國唯一的錫(滿)文報紙,二十世紀四○年代末鈔票上仍印有滿文,這些都說明滿文在新疆流通與使用的情形,本書有詳盡的分析。民國三十六年(1947),位於伊寧市的「錫伯索倫文化協會」對滿文部分字母做過一些更動,增加一些拼寫形式,同時廢除滿文第六元音以及與第六元音組合的十二個音節字,這些在書中也有所介紹。本書對第六元音不合理的處理方式提出批判,其見解頗為獨到,因此拙作《創製與薪傳: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與滿洲語文的傳

承-以錫伯文教材為中心》與《雙溪瑣語》等書都有引用。   我身為本書作者的滿文啟蒙老師,又曾指導他的博士論文,以下幾點是我對他的期許:   一、 你想要在學術界有所表現,至少要有四本學術著作出版。   二、 在錫(滿)口語方面再下功夫:口語與書面語是一體兩面,且相輔相成,重視口語裡某些特殊的語言現象與使用習慣,往往能讓自己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三、 從《滿文原檔》等第一手史料裡不斷的去發掘研究題材,並做出研究成果,公開發表。   新書問世前,樂為之序,並勖勉之。   莊吉發 自序   二○○四年底,筆者偶然讀到一則新聞,報導中國東北滿文的消亡。內心自忖滿文是什麼樣的語言?沒

有料到這份好奇竟然開啟了我生命中一次奇特的探索。   這趟探索第一站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該院多年前即設立滿文班,至今不輟。筆者曾中途插班聽課,當時腦袋一片空白,基礎課都跟不上,遑論進階課了。某日課後,我向授課的莊吉發教授稟明來意,他把我引至一旁,拿出劉厚生等人編《簡明滿漢辭典》內附的幾張「滿語音節字母表」,重新教我元音與輔音字母。我到故宮上滿文課,約半年時光,然後靠自學。   探索第二站在公車上與家中。我利用零碎的時間熟讀季永海等人編著的《現代滿語八百句》,也讀了幾本滿語語法書,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著一大堆疑問,去臺北故宮向莊師請益。   探索第三站為筆者的學位論文。不論是博士班入學考遞交

的研究計畫,抑或博士論文,個人研究方向始終鎖定在錫伯族與滿文傳承的課題上。筆者中年重回校園,又有正職在身,莊師叮嚀我入學第一天就準備寫論文。他的一句激勵的話讓我在五年半順利畢業。但,所有假日,包括除夕新年,我全都獻給了做研究、寫論文。   二○一一年,筆者獲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資助,前往新疆伊寧與烏魯木齊從事考察,此係探索的第四站。在這一個月期間,我密集走訪兩地錫伯族專家,討教錫(滿)語文大大小小各種問題,完成的口述記錄散布本書各章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資深的專家可以輕鬆自如的在錫(滿)漢之間來回翻譯,全世界最頂尖的滿文高手非他們莫屬。筆者能結識這群錫伯族知識分子,真是三生有幸。   二

○一五年,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助我前往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兩年後,「科技部」贊助我再度赴哈佛大學蒐集滿文資料,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將我的博士論文改寫成專書出版。此係探索的第五站。   滿文瀕死,可也無處不在。就拿二○一七年南韓拍的一部電影《南漢山城》來說,片中重現皇太極於崇德元年底(1636)親征朝鮮那段史實,影片近尾聲,坐著的皇太極以滿語書面語向前方遠處站立的朝鮮仁祖說了三句話,後兩句以羅馬拼音轉寫如下:   (bi)sinde nenehe tašaraha ba(be)gisurakū(不說你過去的錯誤)   bi sini emgi ibenumb

i(我和你一起前進)   飾皇太極的那位南韓演員竟把sinde 念成sinda,nenehe 念成nanaha,tašarahaba 念不清楚,emgi 念成amgi,ibenumbi 念成ibanumbi。導演若知世居新疆的錫伯族是滿語文傳承人,聘錫伯族而非韓國專家擔任此片滿語顧問,以上錯誤是不會發生的。   此趟探索旅程,一路上筆者得到的奧援不計其數,要感謝的人名單很長,因篇幅關係,在此僅提兩人,恩師莊吉發教授、內人潘玲娟教授,二人長期以來所給予的支持,使本書能如願出版,旅程能持續下去。筆者學藝不精,書中疏漏肯定不少,盼讀者不吝賜教。   【第二節  錫伯文與滿文同多異少】 中國歷

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權包括金國(1115-1234)與大清國(1644-1911)。清朝是中國末代王朝,立國二百六十八年,愛新覺羅氏統治者經過長期經營,大幅擴增中國版圖,即便到清中葉進入後期,疆域遭俄、日、英、法、德、葡等列強侵占,中國仍居世界大國之林,此由嘉慶二十五年(1820)「清時期全圖」、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季列強侵占地區圖(部分)」為證。更不消說盛清時期中國的藝術、文化、圖書出版都達到新的巔峰,為中國及全人類留下豐富可觀的遺產。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古國,境內所使用的語種也是多元而豐富的。僅以女真與滿洲為例:金朝有女真大、小字的創制,清朝有無圈點滿文(老滿文)、有圈

點滿文(新滿文)的發明。遺憾的是,女真文史料保留下來的很稀少,而滿文史料卻有數百萬件(冊)之多,滿文史料不只散布海峽兩岸,歐、美、俄、日、韓等國也有數量可觀的收藏。面向寶庫,放眼未來,兩岸學術界應攜手組建清史研究團隊,發揮各自的專長,果能如此,滿學研究將可獨步全球。 清朝的結束距今不過一個世紀,曾經作為「國語」的滿洲語文幾已消亡,幸好有西遷的錫伯族在那遙遠的西北邊陲把滿文滿語給完整保存下來,讓這個「死文字」一息尚存。有人說,治清史不必非懂滿文不可。對此,劉浦江教授(1961-2015)說得好:「……如能掌握和運用民族語文資料,無論是從『直接研究材料』或『擴張材料』的層面考慮,還是從『擴充工具』

的角度而言,都必將成為『進步』的階梯。」語文能力的具備更能為你在極度競爭的學術環境裡勝出。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僑校應加強學習台灣文化
僑委會在本年度的施政目標中,強調「深耕全球僑教體系,傳揚台灣多元文化」,其中重點包括:
1. 健全僑民教育體系,充實僑校師資量能,運用數位科技與創新工具發展多元華語教學模式,並以僑教結合主流,擴大正體字華語文市場。
2. 強化海外僑民對台灣多元文化之認識,藉由鼓勵參與及投入文化推廣活動深化僑民與我之連結,培植在地文化薪傳種子,運用豐沛僑力達致行銷與宣揚台灣文化軟實力的加乘效益。
但面對中國文化的來勢洶洶,我們是否做足準備?

師資教材很重要
除了我們辦的學校,我接到民間團體陳情,說台美人將小孩送去中文學校,希望讓小孩可以沉浸式教學,結果不少外國的民間學校,可能都使用簡體字、發音也是中國口音。
現在美國很多學區開始雙語沉浸教學,許多這些學區的港台裔華語老師,目前盡量用繁體漢文教學,但民間團體主導的在校課後華語輔導幾乎都是簡體字,而且發音也偏向中國口音,之前跟當地僑教中心反應,希望台灣僑委會能透過當地僑領去和學區接洽,盡可能提供台灣出版的華語教材,但因為預算可能不足而作罷。希望可以考慮照顧一下海外台僑後代們的教育,能鼓勵台僑團體幫忙爭取在提供華語沉浸教學的學區辦理課後輔導,並使用台灣的教材。此外,我希望盡可能推動讓台灣老師去教學,在民間也盡量協助,讓台灣的老師教育台灣的子弟。
僑委會回應我,僑委會等單位開的僑校,都會是台灣人的老師,會將台僑第二代、 僑親都吸引到台灣人的僑校,至於民間會再努力推動。

多元文化輸出全球
海外僑界除了廣為人知的台灣同鄉會和台灣會館系統外,也有越柬寮華僑和客家人,但一直都沒有原住民團體,雖然也有不少原民僑胞旅居海外。希望僑委會能撥款或更積極地鼓勵各僑區的原住民台僑,組織有規模的僑團,讓僑務工作更多元,跟照顧到台灣民族各個族群。我在僑委會的計畫裡,留意到對原住民這部分比較欠缺, 希望能看到完整的工作內容,請相關單位再提供。另外,國際情勢看來,不少孔子學院正在收攤,我們是不是進一步推動台灣文化的辦學計畫,抓緊這個時刻,將台灣的多元文化輸出全球,相關教育部分我也請僑委會再提供計畫報告。

2020-11-11,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僑務委員會 童振源委員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以行銷策略探討國際生選擇學校之因素-以H學校新南向專班為例

為了解決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問題,作者羅美欣 這樣論述:

近年來,因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許多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國際生選擇來台就學。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及調查找出新南向學生選擇台灣學校的關鍵因素。因此本研究想更了解國際生選擇台灣學校之因素,將研究結果提供H學校相關單位,以有效實施與發展行銷策略本研究本以AHP層級分析法探討國際交學生選擇學校之關鍵因素及權重排序,總共有3個構面及11個因素,透過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H大學新南向專班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70份。結果如下:一、 對於越南籍學生選擇學校之因素;「語言課程」、「友善安全環」、「生活費」、「打工收入」最重要。二、 對於印尼籍學生選擇學校之因素;「獎學金」、「語言課程」、「打工收入」、「專業課程」

。三、 兩個族群合併後的影響國際生選擇學校之關鍵構面「學校構面」、「經濟構面」、「學校環境構面」。

傳薪集:臺灣原住民與民俗研究期刊論文彙編

為了解決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問題,作者阮昌銳 這樣論述:

  在人類學和博物館學領域中,作者阮昌銳教授熱愛教書與田野工作,多年來累積學術貢獻甚鉅。另外,因為熱心推廣,策畫許多展覽,且勤於寫作,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原住民與常民文化。除了相當數量的專書,在各處所發表的期刊文章多元而豐富,為了將多年累積發表的作品傳達給更多的讀者,特別彙編本書,讓知識不致於被塵封於圖書館的角落。   封面書名《傳薪集》由已故的陳奇祿院士親自題寫,為感念師恩,阮教授特別再以《傳薪集》為名,希望能夠延續同樣的理念,傳火於薪;並期待這此書能成為一個典範,年長的學者或師長,能由家人或學生將整理其重要著作並出版發表,讓其學術成果能傳續不絕。 作者簡介 阮昌銳(1937年1月19日

-)   人類學家,博物館學、民俗學與臺灣原住民研究者。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畢,至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研究所以《原住民神話故事》為論文取得碩士學歷。1970年至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民族學系前身)教書十年, 1980年進入臺灣省立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人類學組服務二十年退休。曾經接受臺灣省政府委託,耗時15年動用全臺原住民族鄉鎮公所及教師超過80人,於1998年完成臺灣原住民族族譜調查。2000年退休後先後在慈濟大學、空中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校擔任兼任教授,並參與各項學術計畫。在國立空中大學教授「家庭人類學」並錄製DVD,曾經榮獲90學年度金環獎電視類。

圖輯 貼近土地走入民間的人類學家――阮昌銳教授《傳薪集》序/孫大川 「阮昌銳老師曾經教過我!」這句話是我永遠的驕傲/張駿逸i 總是給人溫暖的百科全書式學者──阮昌銳老師/王雅萍 民俗學是研究常民文化的科學/林承緯 自序 原住民族與人類學篇 植物動物與原住民文化 原住民族傳統節慶的意義 三個噶瑪蘭族的故事 宜蘭地區漢化的噶瑪蘭族初步調查 大港口漢人的阿美化――涵化的個案研究 大港口阿美族調查簡報 阿美族的社會 母系社會的婚姻習俗──臺灣東部阿美族 臺灣東海岸的巨石文化 臺灣原住民族雕刻藝術 泰雅族的貝珠衣 賽夏族的矮靈祭 臺灣原住民族系譜調查演講實錄 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

研究》楊南郡博士中譯本序 博物館篇 陳奇祿先生與臺灣省立博物館 博物館的歲月 地方性博物館的構想 三百年前臺灣文化的縮影──臺灣古地圖 科舉文化特展 記第一屆澳洲岩雕藝術會議 東南亞的土著藝術及展覽計劃 近年來古物的採擷、展覽與保存 民俗總論篇 對「當前臺灣鄉土研究的方向」的幾點淺見 人類學與地方文獻 傳統生命禮俗的特性 從儒釋道談臺灣民間信仰 殷商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 楚人的宗教信仰 民間信仰篇 寺廟的人文活動 城隍爺的崇拜 東方的麥加南鯤鯓代天府 臺灣民間的巫術信仰 從臺灣民間宗教習俗談民間藝術的發展 中元普渡習俗及其意義與特色 臺灣的關公崇拜 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 大樹的崇拜 臺灣民

間的石頭神 動物與民間信仰 民間的義犬崇拜 臺灣民間的蛇神崇拜 雷電的神話與崇拜 民間習俗、傳說與節慶篇 促進人際關係的送禮習俗 金錢銀錢的諺語 從諺語看婚姻的重要性 從諺語看中國社會的親子關係 人類婚禮的共同性 談拋繡球 虎與民俗 民間的異常風俗 春到人間話牛陣 傳統過年習俗的特色與意義 端午節的起源習俗與意義 民俗工藝篇 民間門神的崇拜 概說傳統民俗文物 臺灣民間宗教工藝 宗教性的民間表演藝術 民間的巫法藝術 民間的民俗版畫 龍與鳳 附錄:出版品著作年表 自序   2015年4月,我很榮幸受邀參加國家圖書館「百人千書齊力授權,知識成果全球分享」活動,至今已有19本著作收錄於【臺

灣華文電子書庫】,無償提供全世界讀者不限時間空間線上閱讀。沒想到就在一月後因小中風住院治療,為展開復健療程,也暫時停止了我非常喜愛的教書與田野工作。   這二年來,孩子們一直鼓勵我打起精神,動動腦作點運動,就建議一起來整理我在期刊雜誌上所發表的文章,甚至可以挑選一部份編輯出版。好處是一方面來回顧自己的作品,一方面也可以讓這些期刊論文與前述電子書計畫一樣,能有機會將知識傳達給更多的讀者,不致於被塵封於圖書館的角落。   回顧在期刊發表論文的歷程,可遠溯至我在羅東中學求學時期,寫校園花絮,刊登在《豐年雜誌》;宜蘭高中時期,還投稿至臺北工專(現北科大)學生編的《松竹月刊》。臺灣大學時期,幫《中央

日報》的兒童周刊寫些人類學的常識,如「我們的遠古祖先北京人」等。畢業後到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工作,曾蒙林衡立先生厚愛,邀請寫作有關噶瑪蘭族的歷史與文化的文章,刊載於《臺灣文獻》。猶記其中一在民族所刊物發表的有關南澳泰雅族的農業一文,被抄襲刊登在《臺灣銀行季刊》,當時我有些感嘆,這筆稿費應該蠻不錯的。   1967年我申請公費至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留學,回國後選擇以民俗為研究主題撰文發表。1970年起在政大民族系教書十年,將田野調查報告與論文投稿在系所的刊物,如《邊政學報》。後來有機會至「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做短期研究,回國後轉至臺灣省立博物館(現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人類學組擔任

研究員,開始從事人類學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推廣工作。   在臺博任職二十年間,適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成立,開始重視臺灣常民文化,我也開始參與許多重要的討論會,並撰寫學術性與通俗性的相關論文。我曾在《臺灣時報》每週寫作「民俗與民藝」專欄,在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海外學人月刊》開設「傳薪集」專欄。尤其是「傳薪集」,每月交一篇,共寫了五年,累積六十幾篇的成果。1987年臺博將這些文章集結出版,封面書名《傳薪集》由我的老師陳奇祿先生親自題寫,十分感恩。回顧至此,我決定將本書再以《傳薪集》為名,希望能夠延續同樣的理念,傳火于薪,傳續不絕。    退休後我繼續在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擔任兼

任教授,開設「臺灣原住民與社會文化」及「臺灣民俗」課程。也應邀策劃過許多展覽,最常合作的是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有「黃舉人宅展」、「吉祥仙佛」及「博古賞珍」等,除了特展文章,該中心的《傳藝雙月刊》也常邀我撰稿。猶記編輯經常遇到受邀撰稿的學者,在截稿前突然失聯或拖延,因此我常被要求在一週內交出三千字左右的文章。那時,我不但在時限內完成,還親自把剛出爐的稿子送到編輯室,好幾次主編都站在門口等候取稿,稱我為「救火隊」。   由於我寫作的題目非常多元,久而久之,也開始觸類旁通,似乎是熟能生巧、自成一格。一般朋友寫民俗事物的現象,我更有興趣去推究為什麼如此,也就是去發掘民俗文物的功能與意義。有時在想

,或許我這個不太懂得拒絕的個性,所以稿緣好,任何雜誌期刊邀請,我幾乎來者不拒。連兒童期刊或讀物,像《幼獅少年》、《國語日報》的少年天地及小學教材等邀約,我都當成是博物館與人類學推廣教育的最好時機。   默默地,一個一個字爬梳,期刊論文積稿成篇,再加上已出版的圖書,就數量看,幾乎是等身的高度了。我對孩子們說,爸爸不是生意人,只是個寫作者,我寫的文章就是我的資產,我寫的《大港口的阿美族》等書,在全世界重要圖書館都可以找得到,甚至現在因著數位化,全世界都可以看得到,這些是我留下的永恆資產,有傳世的價值。謝謝我的家人,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寫作歲月中,提供我安穩寧靜的空間和環境。現在,孩子們有的出錢有的出

力,遍尋圖書館將我在各期刊雜誌中發表的超過300篇的文章一一找出來,挑選編輯數篇出版本書作為我今年八十歳賀禮,完成我的心願。回想我的老師凌純聲教授,其重要著作至今沒能被整理出版,因此也期待《傳薪集》能立下一個典範,年長的學者能有家人或學生,為他們整理編輯,讓學術成果得以薪火相傳。   謝謝孫大川副院長、張駿逸教授、王雅萍系主任、和我的學生林承緯教授,自去年在政大幫我籌辦了一場熱鬧的暖壽活動後,又積極協助鼓勵推動本書的出版,在百忙中還為我寫推薦序,我何其有幸,只能向他們致上最深的謝意。長期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文學的「山海文化雜誌社」,願意擔任拙著的出版發行者,而出版期間又正值「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

系列活動展開,還要分心照顧本書的編務,工作之辛苦可以想見。這也讓我回想起本書中,每一篇期刊論文發表背後,都有像山海的林宜妙小姐這樣非常辛苦又熱心的編輯人,而所有文章或論文中引用到的參考資料,是來各方同道田野調查與辛勤寫作的成果,謹在此向他們致敬。本書出版時間匆忙,我本人因身體因素,無法親自校對,或有錯誤或因投稿時採用不合時宜的寫法,如原住民族或族名等稱呼,若有不敬之處,祈請見諒。最後,將此《傳薪集》獻給賜我生命的天地與父母,給我養份的臺灣社會與文化,和造就我知識學術生命的師長們。謹為自序。   阮昌銳 泰雅族的貝珠衣 一、珠貝衣與織貝 珠貝衣是古老的衣飾文化,與《尚書.貢禹》上記載的

「織貝」有密切的關係。  《尚書.貢禹》成書於戰國時期,其所記揚州土貢「織貝」。有歷史學者認為是海南島的木棉織品,與《後漢書》中的「廣幅布」為一類的織品。歷史學者也提出木棉在先秦時期即從印度傳入。記音「吉貝」,文獻上常稱貝、織貝是織木棉成布的意思。織是動詞,貝為吉貝省稱,久而久之,織貝成為名詞。指當地以木棉(貝)為原料的布。至今,海南島仍有織貝和吉貝的叫法。《禹貢》中揚州南海卉服之島夷就是海南島的原住民,這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劉興林教授畢看法。(《江海學刊》,二○○五)  另有學者也討論「織貝」出於海南。談到《尚書.貢禹》中記載天下九州物產土貢時說:揚州「島夷卉服,蕨篚織品」,提出南宋蔡沈《書經集

傳》「織為貝文」,亦即織有貝形紡織的錦。認為是織貝是織有貝文的紡織品。  以上是歷史學者的觀點,而民族學者卻提出另一種看法,同樣來解讀《尚書、貢禹》有關揚州的記載:「島夷卉服,蕨篚織品,蕨包,橘柚,錫貢」。卉服是棉衣,織貝是鑲有貝殼的布料,錫是承受旨意。日據時期在臺灣的學者尾崎秀真先生,認為貢物中織貝是臺灣北部的原住民泰雅族的珠衣。所謂「島夷」是指臺灣的原住民。尾崎認為臺灣在五、六千年,即中國三皇五帝前,中國大陸作為貨幣的子安貝產於以臺灣為中心的黑潮流域的島嶼,所以當時大陸的貨幣全仰賴臺灣的供應,當時的泰雅族已有很高的文化,尤其是貝殼文化。尾崎也提出常世國的說法,雖然他的說法仍有探討的空間,但

他對泰雅族的貝珠文化還是高度肯定的。  臺灣光復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創始人凌純聲教授,提出百越文化與臺灣原住民文化關係的論文,在華南地區百越文化的古老特質和原住民文化的特徵,作比較時,發現原住民社會之中有許多古老百越民族的特徵。其中一項,就是「織貝」。凌教授認為百越民族中的織貝就是泰雅族的珠貝衣。當然還有一些研究東南亞和環太平洋古文化特色的學者,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

外籍學生來臺學習華語的動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問題,作者文芝郁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學生在臺學習動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量化研究工具包括學習動機量表、學習適應量表與學習滿意度量表,各別從屏東與台北地區取樣,有效問卷共89份。以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積差相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因為外交關係,外籍學生以來自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為主要國家。二、學費便宜是來臺就讀最主要的理由。三、學習動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之間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其中以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係數最高0.652,解釋變異量為42.5%。    總結以上發現,學習動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有顯著的正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