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發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文殊菩薩發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雯莉寫的 Talk to White Tara:與白度母的對話﹝盒裝﹞ 和洪啟嵩的 千手觀音(觀音大傳二部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朵夏 和全佛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熊琬所指導 吳光明的 《金剛經》修持法要—以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爲核心 (2021),提出文殊菩薩發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般若、實相般若、金剛經、念佛、江味農。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釋永東所指導 許慧敏的 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譬喻所彰顯之修行意涵 (2021),提出因為有 《阿彌陀經疏鈔》、袾宏、譬喻、內典、外典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殊菩薩發願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殊菩薩發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Talk to White Tara:與白度母的對話﹝盒裝﹞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發願的問題,作者林雯莉 這樣論述:

  這兩年內都是在疫情的肆虐下,完成了「與藥師佛的對話」和「與大日如來的對話」等著作。在2022年的年初也完成了「與白度母的對話」,筆者真心盼望寫完了這本書,也能終結Omicron的疫情,因為看到全世界的人類一直與冠狀病毒在拔河,病毒變異的速度永遠超過人類研發疫苗的速度。但人類不斷在與病毒對抗,那是否有靜下心來或停下腳步來思考--------「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這也是筆者陸續著作這三本書的目的,藉由疫情期間,重新找回人類生存的價值,甚至藉由精進地修法,再重新找回自己的本性,即一顆清淨無染的心。        如果讀者朋友們,已經讀過筆者另外的一本書--------

「與觀音的對話」,都知道書中都有談到「上等人」的品性與人格特質,都會幫助自己累積成功的資糧,會讓自己離苦得樂。其實「與白度母的對話」這本書裡,也具有相同的哲理,算是另外進階的修持方法。白度母是觀音菩薩左眼的淚水而化現成的,其法門都有相通之處。一般藏傳的仁波切或大德們,都有修持白度母法門,而得到長壽的功德利益,藉以實踐利他的精神,尤其在瘟疫肆虐時,非常適合修持白度母法門,不僅可以出入平安,化解障難和長壽健康,但最重要的前提是--------你需要發一個「利他」的心,希望全體人類都能躲過疫情,每個人身體健康又長壽,這個發願不僅利他又利己,也是行菩薩道的作為。   「與白度母的對話」這本書裡,雖然

只有二十一籤,除了可以卜卦之外,也可以每天逐一修持,此書是以「理」為主,不以密法為其架構,理一懂,法才能入心,再加以行之,之後修密才能得成就,否則法不入心,修什麼都不會有所成就。本書有詳加介紹持白度母心咒(長壽咒)或度母短咒的好處,況且筆者都有從中獲得到加持力,同時分享給有緣的讀者朋友們,一起為整個世界祈福,一起渡過疫情。   Metta,   Wendy Lin   2022.2.1(除夕夜)

文殊菩薩發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廣受歡迎。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與敦煌研究院再度合作,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成果,結合敦煌出土文物、石窟藝術和嶄新的多媒體節目體驗,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文化的內容,細味佛國世界和平凡眾生的故事。科技在文物保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敦煌研究院在數碼影像紀錄、三維信息提取、虛擬現實重現,以至透過互聯網和多媒體節目作推廣方面,都是內地博物館界的先驅,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是次展覽有超過100組展品,透過西魏時期極具代表性的285窟、以數碼技術展現的虛擬洞窟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壁畫、文物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及影音節目等,全方位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內容。展覽期間,本館將於一樓聚賢廳展出敦煌音樂文化相關的展品。
莫高窟第285窟位於九層樓以北,西魏開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內北壁有西魏的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發願文題記,說明此窟建於此時。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頂,西壁開3個圓券龕,南北壁各開4禪窟。前室西壁門上為第286窟、門北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畫為五代重繪。西壁主龕內塑坐佛一身,脅侍菩薩兩身,兩側龕塑結跏坐禪僧像。北壁四禪窟內畫有禪僧像;窟頂四披繪飛天、雷神、飛廉、朱雀、烏獲、開明、伏羲、女媧等,邊沿畫山居禪僧像35身;西壁龕外畫供養菩薩、諸天、神將、力士;南北壁壁畫上下分段,各段分組,各自內容獨立,但又有總體佈局:上部畫伎樂飛天12身,奏樂或散花,飄逸多姿,氣韻生動;下方一橫幅故事畫《五百強盜成佛》,畫有戰爭、受審施刑、剃度等場面,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築、服飾等形象資料;中部畫佛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下部畫藥叉。北壁上部畫說法圖八鋪,每鋪下方有願文和供養人,中部畫佛和菩薩。東壁門兩側畫觀無量壽佛,下畫供養人,並有願文榜題。所繪人物身體修長,俊秀,眉目疏朗傳神。繪畫技法上是西域藝術風格與中原藝術風格相結合,題材上包含了中國與印度的傳統神靈。因此窟開鑿於東陽王元榮任瓜州刺史之時,史載元榮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專家認為此窟為東陽王窟。整個洞窟畫面紛繁複雜,但卻統一在“禪修”這一主題當中。
第61窟又名“文殊堂”。建於五代947~951年間,元重修,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頂下方四角龕內,畫四大天王像,為五代洞窟的特征。東壁以及南北壁東側下方分別繪回鶻公 主、於闐公主、曹氏女供養人像。主室中心佛壇為背屏式馬蹄形佛壇,背屏上僅殘存主尊文殊所騎獅子像尾。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 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裡的山川地形 及社會風情。圖中所繪城郭、寺廟、樓台、亭閣、佛塔、草廬、橋梁等各類建築一百七十多處,是十分珍貴的古代建築史料。
博物館為參觀人士提供免費的導賞服務。除特別註明外,導賞服務毋須預約,歡迎到指定的集合地點即場參加。每團人數約20人,先到先得。有關惡劣天氣的緊急安排,請按此參閱詳情。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180 8180。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及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每日,博物館休館日除外)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及下午4時30分至5時30分(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金剛經》修持法要—以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爲核心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發願的問題,作者吳光明 這樣論述:

摘 要「般若」為諸佛之母,是故佛弟子發願欲成就無上菩提者,必須修學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4:「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79:「若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般若」為成就佛果之因,學佛者雖皆能耳熟,更盼望能探究其甚深意,故修行人當發心深入研究「般若」。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自漢朝至今,大量梵文翻譯成中文,對於「般若」思想的弘傳,尤以《金剛經》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為廣傳的一部「般若」經。《金剛經》在漢傳佛教中流傳甚廣,時間上延用也已一千六百多年,是故每位學佛弟子幾乎多少有所體會、領悟。至今,在各朝代皆有注疏,總量將近有千卷的書籍,對漢傳佛教影響深遠

。然對《金剛經》的認知,因諸大師切入角度的落差,造成「百花齊放」、「各家爭鳴」的詮釋不一。本論針對《金剛經》修持法要,以江味農居士之著作《金剛經講義》,作深入分析、比對、歸納,期盼對「般若」能有正確知見,對修行亦能掌握其要領,進而能對學佛有所助益。在「般若」思惟中,除了能精準掌握修行法要,並能融合「般若」與「念佛」二法門不但不互相排斥,反且能互相增輝,相得益彰。《金剛經講義》中,道不住六塵,而《阿彌陀經》全寫極樂世界中的六塵,看似相反,實則相同,且正可見淨土境界的高妙。苦惱眾生,起心動念,不離六塵,淨土法門之妙,在改變眾生之心。而觀想極樂世界中的六塵,即不住空;由此而脫離五濁之六塵,即不住有。

《金剛經講義》明確提到「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及「念佛」的知見,巧妙將「般若」與「淨土」二法門互攝,使修行、觀照次第,相輔相成,達於圓融。佛法在中國流傳二千多年來,盛行「念佛」法門,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曲解其意,一般只認為其只要口中念「阿彌陀佛」即可,卻忽略了「般若」知見的重要性,筆者深覺欠妥,認為當以「般若」為導,進而「般若」、「念佛」互攝互融的修行次第,才能與《金剛經》中的般若相互映照,形成最應機、最方便的最佳修行途徑,因其關乎到修行的核心,故為本論文探討重點之一。筆者以當今的觀點,是否能擴大《金剛經》中「般若」、「念佛」的修行知見?進而提昇當今及未來的學佛環境,提供學佛弟子能在「般若」、

「念佛」的修行途徑中,勝任愉悅。關鍵字:般若、實相般若、金剛經、念佛、江味農。

千手觀音(觀音大傳二部曲)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發願的問題,作者洪啟嵩 這樣論述:

  —— 第一本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史詩傳記《千手觀音》 ——   ▋觀音傳十萬史詩系列全傳十五部,將媲美印度第二大史詩鉅著《羅摩衍那》。   ▋《千手觀音》以詩偈匯集了千手觀音不同系統的真言,以及龐大的修法體系與教法總集。   ▋作者手書千手觀音、四十二手眼、二十八部眾等悉曇梵字真言,並親繪四十二手眼與補陀落海會文字曼陀羅等圖。   ▋作者洪啟嵩禪師繼《如觀自在》、《觀音的幸福力》、《楊枝淨水》後最新力作!     我們的心現出了  一千隻的手眼   我們的身現出了  一千隻的手眼   我們的呼吸與聲音都成了 大悲心陀羅尼   這一切都是法界中的施無畏   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真心所現   我

們同成了觀自在王菩薩   在宇宙中永遠傳述著他的故事     眾生精巧的妄念,繪出六道輪迴中所有的驚怖痛苦,癡心自縛……,何不如善財童子登上地球的普陀洛迦心山,初發心的小王子般,那一千隻手早已預備好牽著你,二十八部眾護著你,在法界遊學,如心的圓滿灌頂。從普陀洛迦山到極樂世界、蓮華藏世界海、宇宙星系,再回到自心的普陀洛迦山。      打開本書,讓我們一起進入普陀洛迦山聖境,《千手觀音》大悲壇城!     本書為千手觀音最完整的真言匯集,包含了各種不同系統的大悲咒,及四十二手眼、二十八部眾的真言等,為史上手書最完整的千手觀音大悲咒悉曇梵字真言及教法總集。

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譬喻所彰顯之修行意涵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發願的問題,作者許慧敏 這樣論述:

袾宏(1535-1615)世稱蓮池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明末四大師大抵都非常重視「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以及「淨」的一心不亂、往生淨土之修行。尤其四大師對大乘經教多有涉入,而在大乘經教中以中國文學豐富之譬喻來顯明佛理者,以蓮池大師最為深入。本文題名《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譬喻所彰顯之修行意涵》。袾宏為淨土宗第八祖,同時也有華嚴宗及禪宗的法脈傳承。為明末四大師身後聲光最著者,且其修行及註疏之功,普及後世,影響至鉅。袾宏在《阿彌陀經疏鈔》的註釋中,多有引用佛教經典中的譬喻以及中國文學的古典譬喻。當他著作疏鈔之後,復整理了他在疏鈔中所引用的譬喻及典故四卷,名為《阿彌陀經疏鈔事義》。本文亦多有參照

其所引內外典故之譬喻,意在以譬喻彰顯淨土法門的殊勝,以及隨著袾宏的引導,因所化眾生熟悉中國的文化背景知識而更能深入體會、銘記於心,甚而發起深信、切願、力行之心。其所舉譬喻者例如:「高不可仰,積行菩薩曝腮鱗於龍門。深不可窺,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這段譬喻中既以世間法經典為喻,復以出世間法之佛典為喻。二法雙彰,不但生動活潑,且易於領解。又如「螟蛉有子,蜾螺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譬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百獸潛蹤,千林失白」等等生動譬喻,直顯佛陀本懷,如此種種真是不勝枚舉。故知種種的譬喻典故,皆是為了彰顯《阿彌陀經疏鈔》的譬喻於修行的佛法意涵。尤其袾宏註釋此經末後皆會相歸性

,不但顯明眾生皆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也不廢事修,處處以譬喻指歸淨土。本論文除了彰顯因譬喻而領解佛法的功能外,也冀望能由賞析譬喻的文學之美,而深入於心識之中,蘊之在懷,成為自度、度他的利生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