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特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新加坡人特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eoYouYenn寫的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和施仁喬劉浩典的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加坡留學心得】一次搞懂留學優勢、申請辦法及心得分享也說明:知名YouTuber阿滴與滴妹兩人從國小就遠赴新加坡學習,仍保有美式口音,也因夢想開設YouTube頻道教英文,順利吸引266萬追蹤人數。而我是在高二的時候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王志誠、林盟翔所指導 黃緒宗的 以房養老與留房養老之法律分析 —以不動產信託機制之運用為中心 (2021),提出新加坡人特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以房養老、留房養老、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HECM、日本住宅金融支援機構、反轉60、韓國住宅金融公社、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安老按揭計劃、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新加坡公積金、屋契回購計劃、樂齡安居花紅計劃、都市更新、危老重建、不動產投資信託、二重信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 廖仁義所指導 林易萱的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後殖民實踐: 常設展《在宣言與夢想之間:自十九世紀起的東南亞藝術》 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常設展、東南亞藝術、後殖民論述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加坡人特質的解答。

最後網站EP8 全球最難考之一新加坡航空, 空姐Wendy與你分享如何 ...則補充:這集我們邀請到的來賓Wendy,她目前除了是新加坡航空的空服員之外, ... 新加坡航空空姐 ... 受保護的內容: MBTI人格特質分析測驗: 找出你性格優勢與強項能力!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加坡人特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為了解決新加坡人特質的問題,作者TeoYouYenn 這樣論述:

星國年度TOP1暢銷熱門話題書 揭開新加坡人的「家醜」,不敢公開的社會真相 全球GDP人均所得亞洲第一、世界排行第八 人民擁房率90%,貧困人口卻可能高達20% 外人稱羨的新加坡, 存在著高度的不平等與扭曲狹隘的價值觀…… 在新加坡這座高度發展的小島上, 有一群蝸居於租賃組屋的低收入者, 他們也許有了容身之處,卻找不到立足之地……   新加坡似乎很晚才意識到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   因為我們很難把這些現實納入進步繁榮的故事裡。——張優遠   臺灣房價居高不下,好羨慕新加坡「住者有其屋」?   其實,許多當地人的願望是搬出租賃組屋……   名列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向來給人光鮮

繁榮的印象,然而作為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發展的背後充滿爭議,強調國家榮耀的國族主義,只想揚長避短,對社會不平等問題視而不見。   社會學專家張優遠深入走訪底層社會,歷時三年與低收入者聊天、訪談及觀察,了解弱勢階層面對的困境,結合其十年來對於新加坡家庭、社會福利、性別和公共政策的專業研究,指出新加坡在托育結構、福利制度、教育體系、勞動環境中普遍存在的弊病與不平等,反思改善之道。   本書英文版出版後在新加坡蔚為風潮,激發公眾對不平等現象廣泛、深度的辯論,影響深遠。書中所揭露的問題,在中產階級逐漸增加、都市貧困問題日益劇烈的亞洲主要城市同樣可見到。《不平等的樣貌》貫穿不同階層、城市、國

家和地區,掀開亮麗表面下無所不在的不平等環境,將居民百姓連結在一起,並點名我們關心、重視每一個人的尊嚴。 名家推薦   ▍專文導讀   黃克先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強力推薦   朱剛勇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韋地  季風帶文化發行人   張烽益  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蔡瑞明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媒體讚譽   張優遠憑藉勇氣、誠信和科學工具,進入不為人知的不平等領域。她深入新加坡底層社會,讓讀者看到原本看不見的事物,將低收入家庭動盪不安的艱苦生活、求學經驗、養育子女與住所的問題,

對照中產階級視為理所當然的舒適享受。她推翻廣為流傳的錯誤觀念,呼籲人們關注新加坡福利制度的缺陷,同時探討如何修復這些問題。這正是社會學的真諦!——麥克.布洛維(Michael Burawoy),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教授   這本書難能可貴,採用民族誌手法,生動描繪出新加坡低收入者的生活、夢想與失望,同時巧妙穿插各種明顯或隱晦的意識形態、社會結構和官僚作風,這些因素把我們連結在一起,也將我們隔離開來。文字精練、令人回味的散文篇篇見解精闢、富含同理心,卻又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分析為基礎,而且立論嚴謹,讓我們看到那群經常遭到遺忘的同胞在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促使我們檢視自己和社會,以及工業化後富裕的

新加坡。平易近人的敘事手法不但觸動人心,同時發人深省,應該作為我們討論國家本質的基礎。——林愿清(Linda Lim),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羅斯商學院(Stephen M. Ross School of Business)企業策略與國際企業學榮譽教授   《不平等的樣貌》令人耳目一新、大開眼界,也讓我們深思。本書充滿熱情和洞察力,文字平易近人,凡是對新加坡或其他地區貧窮與不平等問題感興趣的讀者一定覺得深受啟發。張優遠的著作是以社會學家的敏感度為出發點,並與新加坡低收入者密切互動三年而形成。這本書顛覆新加坡全然繁榮進步的形象,讓我們看到新加坡弱勢居民的

日常經歷、挑戰,以及許多人的既定想法,如何阻礙他們獲得有尊嚴的援助。張優遠邀請讀者正視不平等現象,並思考這群人在社會矩陣裡的位置。她認為,新加坡人對於「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和「犧牲小我、完成大我」(the greater good)過分簡化的論述,導致許多人強調市場價值和自力更生,因此很難推動實質改變,縮減社會不平等現象。——郭思嘉(Nicole Constable),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人類學教授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教授   《不平等的樣貌》是精心傑作,張優遠刻意避開學術框架,從道德與政治角度檢視這個社會問題,並讓我們看到真

實的生活經驗未必符合大多數人以為的新加坡人可以靠著努力向上移動、大都會、無拘無束、掌控自我命運、富裕的全球公民形象。作者描繪個人和家庭的日常生活,採用民族誌手法,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聲音。書中不同章節都傳達出在這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城市,身為低收入者與在不平等條件下生活的悲哀和經歷。本書以批判的鏡頭檢視一般大眾、學術界與官方對於新加坡社會的說法。迄今為止,大部分新加坡人,包括學者在內,都不認為新加坡有貧窮問題,更不會追究其原因或深究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討論政府和社會結構必須負哪些責任。我們很需要這樣的一本書來點醒我們。本書提供豐富的實例,讓讀者看到新加坡部分人口的日常經歷,必然能在全世界引起迴響和共鳴。

作者刻意顛覆既有觀念、提出令人深思的道德難題,並強調體制結構對於造成貧困和不平等所扮演的角色。張優遠的聲音透過文字有力並真誠地傳達出來,挑戰讀者思考,每一頁都蘊藏啟發人心的力量。我們無法昧著良心不參與,這是我們無法拒絕的邀請。——維尼塔.辛哈(Vineeta Sinha),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教授   這本書在很多方面都傑出不凡。張優遠鼓勵新加坡所有居民檢視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和心理背景,同時挑戰我們許多因新加坡經濟發展而受益的人,質疑為了自我安慰而告訴自己、其實只是自欺欺人的故事。《不平等的樣貌》的文字優美流暢,也是很棒的典範,讓我們看到學者如何深入思考社會學家的角色,然後以一般大眾為對象,邀

請讀者踏上共同學習的旅程、了解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經常遭受忽視的經歷。——侯仁敦(Philip Holden),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語言與文學教授   張優遠在這本文字平易近人、觀察精闢的書裡,帶領讀者超越統計數字,了解新加坡相對沒那麼幸運的人的日常生活,是這座匆忙城市非常需要的一本書。——菲利普.葛斯基(Philip Gorski),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

以房養老與留房養老之法律分析 —以不動產信託機制之運用為中心

為了解決新加坡人特質的問題,作者黃緒宗 這樣論述:

超高齡社會已是不遠的現實,但因為來的太快,準備不足,台灣2020/12領取老年給付計有349萬人中有193萬人(55%)領取金額在10,000元以下,低於衛生福利部各縣市低收入戶最低審核標準12,102元(全國低收入戶110年計292,925人)。所幸台灣自有住宅率84.68%,高齡長者持有比率更高,因此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對現金收入不足支應養老支出的高齡長者有相當的助益,但六都獨居老人持有宅數為498,697宅,但截至2021/Q3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核貸總數為5,381件(承做比率1.08%),且新增件數在下滑,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1999年921大地震後,營建署提高建築法規的耐震標準,但

是老房卻遲不更新,2020/Q2屋齡中位數29.84年較十年前老化6.5年,屋齡20年內的只有23.46%。921地震前核發使用執照、3樓以上有608,220棟,因老舊建築物更新非常緩慢,而依過往資料推估,台灣即將進入地震活躍期,老舊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堪虞。高齡長者持有住宅,在繳交二十年房屋貸款後,早成為老舊房屋,老人老宅是社會最需面對的老問題,如能同時推動,讓高齡長者能住生活更便利的新屋,社會也可減少地震受損的風險,如此兩全其美豈不更好。不過現行以房養老或留房養老政策對老舊建築物的更新卻是相互扞格,如: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貸款期間若參與都市更新,視為貸款提前到期,貸款人必須還款,如此約定反而會拖

延房屋更新的進程。本文在比較美、日、韓、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以房養老制度,以及國內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制度後,在借鑒國際經驗並針對國內特定需求,提出由政府撥款設置基金交由政府全資持股銀行提供以「銀行保證」來取得與美國HECM保險的相同效果,並藉由不動產信託來解決老宅更新與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間相互扞格的矛盾。本文提出的方案不需要修改法律,因此可以早日施行,除可擴大以房養老的適用範圍,且可在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貸款期間還能辦理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同時解決老人老宅的老問題。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

為了解決新加坡人特質的問題,作者施仁喬劉浩典 這樣論述:

  未來新加坡執政黨會否開啟國家民主化新時代?   旅港新加坡學者之城邦國家政治沉思錄   • 新加坡的威權管治模式正處於何種困境?   • 為何新加坡執政黨崇尚精英主義,卻會利用民粹主義,以應對社會聲音?   • 為何新加坡執政黨需要主動開啟國家民主化新時代?     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政治,一直受各界注視。在二〇二〇年大選,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依然贏得選舉,繼續執政,但其得票率下降約百分之十,反對黨所得國會議席數目增至歷史新高,共得十席。     對於未來新加坡政治會有何種走向,各界分析未有定論。評論者間漸有的共識是,新加坡管治模式已現暗湧,人民行動黨政府需要變革,以應對新的國家政治氣候轉變

。     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可概分為兩類:第一類,以人民行動黨為中心;第二類,以新加坡社會為中心。《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的兩位作者、新加坡學者施仁喬(Cherian George)與劉浩典(Donald Low)主張前者。他們肯定人民行動黨過去的治績,亦認為未來新加坡國家發展仍能受益於其強有力的管治風格,故此他們在《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之中,直指人民行動黨政府治國方式的各種弊端,希望喚起其善意,使之明白,建構更為平等與公義的社會,發展更為民主與公平的政經制度,拓展政治多元空間,增強政府的問責度,皆合乎新加坡的國家乃至執政黨利益。他們相信,若然人民行動黨政

府能夠及早利用其管治優勢,自內而外推動變革,從執政黨乃至國家前途角度看,這都將會是最佳情景。     在新加坡之內,《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的觀點不一定會盡得掌聲,但在華文世界之中,這是立足於新加坡本土、理解新加坡政治生態特質與轉變的重要參考文本。   專文推薦     P•W•普雷斯頓(P. W. Preston,英國伯明翰大學政治社會學系榮休教授,Singapore after Lee Kuan Yew作者之一。)   韓俐穎(Kirsten Han,新加坡獨立記者)   黃偉豪(香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及政策研究課程主任)   李鎮邦(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施仁喬(Cherian George)     新加坡人,前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記者。移居香港之前,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學者。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院長(研究及拓展),近著包括Hate Spin: The Manufacture of Religious Offense and Its Threat to Democracy。   劉浩典(Donald Low)     新加坡人,移居香港之前,曾為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

ublic Policy)副院長。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學部高級講師及實踐教授與新興市場研究所所長。   譯者簡介   鄺健銘     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曾負笈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在新加坡從事研究工作。著有《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與《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合著著作包括China’s Influence and the Center-periphery Tug of War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Indo-Pacific﹑East Asia: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Hong Kong Under Chi

nese Rule: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Gridlock與《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文章散見於The Diplomat、Asian Survey;香港《信報》、《明報》、《經濟日報》、《亞洲週刊》、《立場新聞》、《端傳媒》、《評台》;新加坡Channel NewsAsia、《聯合早報》;馬來西亞《當代評論》、《燧火評論》;台灣《上報》﹑《新新聞》﹑《風傳媒》、《關鍵評論網》、《故事》;中國《參差計劃》等。 推薦序(一)後李光耀時代的前世今生╱P・W・普雷斯頓 3 推薦序(二)事先張揚的警告——論新加坡政治生態的悄然轉

變╱韓俐穎  11 推薦序(三)新加坡與人民行動黨:改革的臨界點╱黃偉豪 17 推薦序(四)展望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政治╱李鎮邦  21 導讀  另一種國家與社會關係想像 ——讀《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鄺健銘  29 繁體中文版作者新序 書寫《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的三大前設╱施仁喬、劉浩典37 英文版作者原序 自由與現實政治——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模式發展圖譜╱施仁喬、劉浩典 45 緒言  轉變中的新加坡與人民行動黨之應對  57 人民行動黨自我革新? 58 人民行動黨政府之認受性 60 新加坡之變 60 新加坡未來管治議題 62 人民行動黨與新意識形態 6

7 本書結構 69 第一部分  二〇二〇年大選、全球疫情、新加坡挑戰  第一章  新加坡之隱憂 73 關於二〇二〇年大選結果 74 人民行動黨的競選表現 75 人民行動黨政府的管治前路 78 第二章  二〇二〇年大選與世代矛盾 81 盛港選區效應 83 新加坡政府的改革空頭支票 85 公民社會之崛起 88 第三章  新加坡的發展與民主  91       政治制度的三種形態 93 現代化理論在新加坡 94 威權主義之可持續性與國族主義之崛起 96 新加坡威權主義之進化 100 第四章  改革之必要 103 社會怨氣與新加坡政府之反應 104 人民行動黨的團體迷思 106 人民行動黨與民

主改革進程 108 第五章  危機之啟示  113 新加坡政府應對疫情之表現 114 疫情的教訓——多元與人性之必要 117 第二部分  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    第六章  效率以外——論國家復原力與社會公義 123 疫情後的經濟危機  124 效率與其侷限 125 論社會復原力之必要 126 社會公義與平等 130 第七章  反思新加坡的外勞處境與國家生產力 133 新加坡生產力之不足 134 新加坡之工業政策 136 第八章  論新加坡的新財政契約 139 關於增加銷售稅 140 拋棄經濟教條之必要 141 增加銷售稅之外的經濟政策想像 143 第九章  關於資產稅 147 新自

由主義之影響 147 關於開徵資產稅 149 第十章  令人尷尬的新加坡族群議題 153 新加坡大選與族群議題 154 論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 155 拋棄李光耀時代教條之必要 157 第三部分  新加坡的國家民主與政府問責 第十一章  新加坡的民主前路 171 新加坡的反對黨力量 172 新加坡執政黨對選民的不對稱期望 173 國會內的超級多數  176 關於民主政制 181 第十二章  論設立新加坡申訴專員機制之必要 183 從新加坡總統大選說起 184 新加坡的管治排名  186 設立申訴專員公署之必要 189 第十三章  重鍊新加坡的媒體生態 191 新加坡的媒體管理模式

192 另一種媒體管理想像 195 改革媒體管理模式之路 199 第十四章  新加坡模式之下的社會激情 205 實現激情(Passion Made Possible)——廣告口號的理想與現實 206 被懲罰的新加坡社會激情 206 關於管治的三種溝通模式 207 新加坡的管治溝通模式 209 第十五章  新加坡政治新常態下的自由思想 215 新加坡的政治新常態 216 應行的新加坡政經改革 218 新加坡的公義城市願景 219 人民行動黨思想僵化? 226 第十六章  新加坡作為開放城市之必要 227 新加坡的管控與自由 228 民主政制下的選舉與人民行動黨 229 新加坡的言論自由 

232 第十七章  民粹主義與人民行動黨 237 關於民粹主義在新加坡 239 精英與大眾 241 民粹式國族主義之誘惑 244 第十八章  新加坡的「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 251 新加坡的「抵制文化」 253 「抵制文化」的散播者 254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後殖民實踐: 常設展《在宣言與夢想之間:自十九世紀起的東南亞藝術》 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加坡人特質的問題,作者林易萱 這樣論述: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是「文藝復興之城計畫」的重要建設,由前政府大廈與舊最高法院改建,經過10年的籌備共擁有兩個常設展,其中「在宣言與夢想之間:自19世紀起的東南亞藝術」更是首個以東南亞藝術為主題的常設展。研究者透過文獻、展示與展板內容分析,探索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成立的過程及其再利用歷史建築的空間特色,並分析其東南亞藝術常設展所呈現內涵、及其如何與殖民歷史對話並再現後殖民的現況。新加坡社會在進入後殖民時期之後仍舊無法擺脫殖民主義的影響。為了形塑國族認同,以符合現代民族國家的身份,新加坡政府自獨立之後便透過各種文化政策推行藝文活動。2015年成立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除了完善了新加坡人身份的拼圖,常設展

並以東南亞藝術為焦點,企圖建構東南亞藝術史觀並回應後殖民處境與認同。空間上,國家美術館由兩座充滿殖民色彩的歷史建築改造而成,承載殖民時期的歷史、並融合新與舊的建築元素。透過舊法院建築的權威象徵以及展場空間佈置,常設展建構的東南亞藝術史因美術館具備的儀式性的特質與歷史感而變得更有說服力。透過分析展覽論述與作品分析,筆者發現其敘事除以19世紀作為開端,描述了東南亞藝術與殖民主義相遇的過程,重現了東南亞文化遺產在殖民時期的狀態;接著描繪20世紀初,東南亞藝術逐漸脫離殖民意識的歷程,以「傳統」與「創新」區分東南亞藝術家的蛻變,最後則討論二戰與獨立之後,東南亞藝術家運用藝術表達自我的政治立場並展現多元的

觀點,逐漸融入世界舞台的過程。整體而言,常設展作品展現了各種不同階級與種族,並呈現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互動交流,強調東南亞藝術家在後殖民處境下的混雜性以及流動性,企圖消弭中心與邊陲的分界,並從內部瓦解了殖民者對東南亞的錯誤凝視,以建構一個完整的東南亞藝術家蛻變故事,來映射東南亞與新加坡的成長與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