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簡永彬,高志尊,林壽鎰,徐佑驊,吳奇浩,王惠君,彭威翔,蘇碩斌,林月先,高傳棋,凌宗魁,鍾淑敏,徐明瀚,陳家豪寫的 圖說台灣史套書: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共五冊,隨書附贈「日治時期寫真館明信片」一組七張) 和磯達雄的 日本前現代建築巡禮:1868-1942明治•大正•昭和名建築50選(獨家簽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銘傳大學 商業設計學系設計創作與研究碩士班 卓展正所指導 鍾宜君的 數位孔版印刷應用於高雄地方文化特色之月曆創作 (2021),提出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雄、數位孔版印刷、月曆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宋郁玲所指導 黃筱維的 大甲區南北不均衡發展下的空間生產與轉化 (2021),提出因為有 大甲、溪北、媽祖文化節、空間三元論、大甲幼獅工業區、區域不均衡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說台灣史套書: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共五冊,隨書附贈「日治時期寫真館明信片」一組七張)

為了解決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的問題,作者簡永彬,高志尊,林壽鎰,徐佑驊,吳奇浩,王惠君,彭威翔,蘇碩斌,林月先,高傳棋,凌宗魁,鍾淑敏,徐明瀚,陳家豪 這樣論述:

圖說台灣史, 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 ※隨書附贈「日治時期寫真館明信片」一組七張※   套書共五冊。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臺灣,   從寫真了解臺灣,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攝影技術和文化的普及,寫真館(照像館)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攝影不僅開啟民風在民間蔚為風潮,官方也委託民間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   ◆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逾300張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   西方攝影術發明至今已180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日治時

期臺灣有一群攝影師,這些人可不是拿著大砲拍小模的外拍部隊,他們是受過專業攝影訓練,埋頭研究技法的家裡蹲。「三原色碳膜轉染印畫法」、「漆金祕法」是他們與日人寫真館分庭抗禮的不傳之祕。這些攝影專家平時喜歡在寫真館內玩自拍,也喜歡拍攝扮裝的女人。他們是臺灣攝影技術的源頭,將生命的熱情與精力注入鏡頭中,刻印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景致。   這是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豐富而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再度凝視那個人才輩出、創意無窮的年代。《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改編自2010年《凝望的時代》展覽專書,重新編輯並增補數篇從臺灣史角度書寫之專文,以及作者新近的採集和研究,如業餘

攝影家李火增、謝金俊等,以臻至完整。   本書從臺灣攝影的源流和先行者開始追溯,繼而敘述日治時期攝影術和寫真館的蓬勃發展、寫真館的特色與庶民記憶,並詳述臺灣總督府如何藉由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本書也從技法、材質、觀念等面向探討寫真師的創作,將寫真師與攝影名家並列,更從風格的角度賦予寫真館攝影的獨特定位。這本少見綜觀臺灣寫真歷史圖文並茂的著作,堪稱臺灣攝影史詩鉅著。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四百年前大臺北地區人煙稀少,觸目所及多為荒煙蔓草的景象。臺北如何發展到今日繁榮的盛況?本書透過歷史文獻、照片、建築圖、

地圖和實地訪查,構築起臺北的發展脈絡。   十八世紀的臺北不似今日,當年天龍國沒有龍,只有羅漢腳。漢人隨著航運移居至此,開闢土地,興建寺廟、形成街市。從清代的開拓、日本的建設到戰後的發展,留下許多精彩故事與經典建築。   本書作者透過歷史文獻、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地圖或石碑等遺物,加上實際走訪調查,從實際留存下來或留存於影像中的建築和街景,及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清代、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時間軸,串起臺北都市空間變遷的過程。從新莊、萬華和相鄰的西門町地區,到北邊的大龍峒、圓山和劍潭,作者將臺北分成四個地區,從重要建築的興建、時代的背景和市街的發展,來看各地區空間發展的故事。   

新莊最初因稻米生產和外銷而興起為市街,在日治時期市區規劃後街屋新建立面牌樓,從留存的構造和裝飾可以想像曾經有過的繁華。萬華的名稱來自舊名艋舺,這裡曾經是原住民駕著小舟往來淡水河邊的港口。由於大陸移民及兩岸貿易往來,萬華繼新莊之後發展成熱鬧的市街。清代興建寺廟和市街,經過日治時期的規劃,紅磚街屋櫛比鱗次,擁有全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其中「剝皮寮歷史街區」仍保存清代街道的樣貌。   西門町原來是窪地,日治時期開始興建街屋,日本商人在此經營各種商店,提供來臺日人生活所需,開啟了西門町的商業發展。窪地填高後形成新市區,西門町日益熱鬧,轉型為時尚區。大龍峒、圓山和基隆河對岸的劍潭地區山明水秀,從清代

以來就是關係密切、共同發展的地區。清代時同安人在此定居,興建四十四坎街屋和保安宮,日治之初日本人設立圓山公園及對面的臺灣神社,後來民間也興建孔廟,在今天成為花博公園和圓山大飯店等重要地標。   從建築的興建過程及其建築特色,可以知道這四個地區因開發時間和所在地理環境而有不同的地區特性。本書構築臺北歷史、建築與空間的發展脈絡,細說臺北從清代的開拓、日本人的西化與和風建設、戰後的發展、家族崛起的故事、產業轉換與公共政策的發展過程,帶領讀者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阻隔,見證這段地虎變天龍的歷程。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制服從何時開始?有什麼意涵?   制服如何成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   

本書揭開「制服帝國」的身世之謎。   制服是許多人成長的共同記憶,也是最令人難忘的身分印記。臺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著制服?卡其制服從何時開始流行,讓臺灣在戰後戒嚴時期成為卡其制服帝國?回溯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日本的統治下,逐步換穿各式標準服裝。   在日治初期二十年間,臺灣各級學校的制服百花齊放,日籍學生著和服,臺籍學生穿長衫,原住民穿「番服」,呈現多元雜糅的面貌。一九二○年代以後殖民政府強化控制力,洋式制服與當時流行的洋服同步,逐漸成為官方認可和推廣的學生制服。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制服也因應戰爭的需求與氛圍,而有「國防色」(卡其色)和「迷彩裝」式的學生制服。   透過本書的描繪,制

服具體而微地成為我們可以辨識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作者也觀察到,日治時期學生制服的變化,與日本的殖民政策、教育制度、民間社會的服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制服的配件、學校對制服的服儀檢查、當時制服的價格、購買力,以及各個角色對於制服的觀感,也是本書關心的面向。想看看母校在日治時期的制服是什麼樣子?一百年前臺灣學校的制服款式,都將在本書中呈現。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這裡是清代的「府前街」、日治時期總督府前的「本町通」;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總督府成為總統府。   重慶南路見證了近代臺灣的權力交替與政經流轉,也帶動了附近區域的發展;   重慶南路是政經樞

紐之路,也是充滿故事的道路。   臺北城中故事發生的舞台大抵在清代臺北城的範圍,涵括今天的館前路、重慶南路、衡陽路、中華路、博愛路,日治時期的表町、本町、榮町、大和町、京町一帶街區。這些街區在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逐漸展現出現代化城市的面貌。這一帶商業活動蓬勃鼎盛,茶葉、圖書、銀行、藥品、攝影器材、百貨等百業聚集一應俱全,好不熱鬧。在城中故事裡,文史專家高傳棋、凌宗魁、鍾淑敏、蘇碩斌、林月先、徐明瀚引領讀者進入城中各個階段由生至衰、由沉潛再次轉型的軌跡。   城中重要的道路──重慶南路,是交通輻輳之地,緊鄰總統府、西門町、臺北火車站,與西門町、中華商場,形成一大商圈。這條路在清朝的舊名為「府

前街」、「文武街」,在日治時期稱為「本町通り」,到了1947年重新命名為「重慶南路」。雖然只有短短三公里,卻曾經是政經文化的樞紐,連結起城中的繁榮,在1970-80年代達到顛峰。   在日治時期,因應都市計畫需求而形塑了現代風景,經過兩次市區改築,建築街景大致已形塑。1910年代市區改築時興建了臺北消防組、攝津館、臺灣書籍株式會社,在1920年代後期則設立了辰馬商會、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三十四銀行臺北支店、新高旅館、西尾商店、辻利茶鋪、新高堂書店、臺灣銀行、總督府、臺北高等法院、民政長官官舍、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等。在近二十年的拓展過程中,重慶南路的建築街景與地標於焉成形。  

 在1980年代以前,重慶南路書店林立,聲勢壯大,文字與思想在此匯聚交流,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而書店街的歷史啟動器,就是來自日治時期的「新高堂」,1898年起創辦人村崎長昶從小型文具商發展為書店龍頭,於是新高堂書店、西尾商店、新起町一帶的東陽堂和鹿子島等,及榮町的文明堂、杉田等書店在一百年前形成書店街,並進行空間大改造。除了本町通和榮町通的日文書店外,大稻埕太平町也曾經發展出另一條書店街,如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連雅堂的雅堂書局、謝雪紅的國際書局,儘管曇花一現,卻都是日治時期新文化傳播的重要據點。   戰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老字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以

及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本土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那個年代最好的文星書店……,都匯聚在重慶南路這塊沃土上。書街上各種知識與各式風景相互混雜。這些書店各有專擅,成為各個世代重要思想養分的汲取地。在白色恐怖時期,重慶南路書報攤是禁書的流通點,滋養並啟迪了黨外政治與思想。從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民書局等編修辭典起家的書店,再轉到武昌街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街道騎樓上周夢蝶書攤子、禁書書攤和文星書店,蔚為一片生態盎然的書森林,作家季季因此寫下:「文星和明星,印刻了我來臺北後最早的寫作記憶。成為我日後不斷想要重返的生命場域。」還有西西:「經過

周夢蝶的書攤子的時候,我們停下來看看有沒有甚麼書店裡不可能再找到的詩集。譬如:一些很舊的詩集,流速緩慢、流域不廣的詩集,靜默的詩集,等等。」曾幾何時,這片茂盛的書森林逐年凋落成零星的枝葉,令人不勝唏噓。   位於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的星巴克,在日治時期曾經是「茶苦來山人」三好德三郎的辻利茶舖。三好德三郎在此販售老家的宇治綠茶和臺灣的烏龍茶,透過參與一場場茶葉共進會、博覽會,投入大量的行銷廣告,讓臺灣烏龍揚名國際。這位居臺四十年、埋骨台灣的日本名流也積極參與公益與政治活動,穿梭於官民之間調和鼎鼐,讓人們看到這位有「民間總督」之稱的三好德三郎精彩鮮活的人生。   走到中華路,戰後隨國民黨政府撤退

來臺的軍民在1950-60年代於中華路鐵道旁搭起棚屋聚落,進行商業活動。棚屋拆除後,1960-80年代在新建的八棟「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中華商場聚集成繁華的景象,各式商品、各路人馬在此川流不息,形成中華路和中華路兩側地景與庶民生活變遷史。在中華商場裡的家鄉味餐館、學生制服訂製店、電子零件行、唱片行等商店,帶領人們神遊那段經濟起飛的年代,令人玩味。     本書時序涵蓋清領、日治至今,每頁故事既個別又半透明地相互疊合,其中的街廓紋理、城市歷史、建築、人物、產業都交互滲透在每個時代的切片裡。雖然現在重慶南路上旅館、藥妝店、餐廳取代了昔日的人文景觀,但過往仍一直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一幕幕生動的場

景。昔日勝景不再,逝去的城區地景與記憶也無法逆轉,所幸我們仍可透過書籍的出版,重新捕捉重慶南路街區的歷史細節,比過去更了解過去。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人力轎子、兩輪牛車、四輪汽車、多組路輪火車、輕軌電車、高速鐵路……   一百年來臺灣地方交通的演變就是一場革命!   可否想像,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牛車與轎子曾經是臺灣這塊島嶼最主要的人貨運輸工具?一百年多來,臺灣的地方交通一日千里,從有限的人力、四腳獸力、蒸氣力到無汙染的電力,陸上交通的演變就是一場革命。人力轎子、兩輪牛車、四輪汽車、多組路輪火車、輕軌電車、高速鐵路……,不論是劉銘傳從中國引進蒸汽火車、日治

時期縱橫臺灣南北的縱貫鐵路,或是今日風馳電掣的高速鐵路,都在在改變了臺灣的地景,也牽動了臺灣人的交通習慣,而交通形式的改變更深深影響了臺灣社會的發展。   從人類交通文明史來看,可分為傳統型個人交通工具、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有的幾乎在同一時間登場。       轎子是清代臺灣最主要的客運業,而牛車是最具代表性的貨運業。臺灣的轎子是漢人入臺時引進的,為了配合臺灣的地形地物而顯現出「輕巧簡易」的一面。牛車在臺灣又稱「板輪車」,據說在中國沒有臺灣牛車這種交通工具,盛傳是在荷蘭時代從東南亞引進臺灣。臺灣牛車的形制是兩輪,由三片木板拼成,相當於一個成人的高度。由於清代臺灣路況不佳

,遇雨即泥濘不堪,如果不到這個高度,車輛勢必會被卡住。另外,臺灣西部平原河川、溪流眾多,當水位較低時,牛車可運用此一高度的優勢,直接渡河。   清末以後,臺灣引進了人力車、臺車等「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人力車的發源地是日本,這項交通工具出現在明治維新時期,同樣與日本的近代化有關,但卻是典型的「和製新事物」,用來滿足日益增加的市鎮或都市人口移動的需求。就在1888年,劉銘傳從中國引進人力車到臺灣。   由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的經驗來看,都市化的出現和都市人口的暴增,成為大眾交通工具出現需求的重要背景。第一代大眾交通工具大多為馬車、馬車鐵道等非機械動力者,第二代大眾交通工具則普遍以第一代為基礎改

良而來,改良的重點是導入機械動力。以歐美而言,主要是從馬車鐵道轉型為蒸汽鐵道、電氣化鐵道與市區電車;以日本而言,則是馬車鐵道與人車鐵道,轉型為蒸汽鐵道、電氣化鐵道與市區電車。   十九世紀時,歐美各大城市盛行馬車鐵道,但臺灣未曾出現馬車鐵道,卻大量鋪設了馬車鐵道的孿生物――人力輕便鐵道。所謂人力輕便鐵道,是由人推行固定在軌道上運行的車輛,就像礦場的礦車。十九世紀末,日本的大眾運輸廣泛運用人力輕便鐵道,之後再引入殖民地──韓國與臺灣,其中以臺灣使用密度最高、存在時間最久,從而誕生了交通運輸業的百年企業。   「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是指進入機械動力領域後的交通工具,如鐵道、巴士、電車等。臺灣鐵

道濫觴於清代劉銘傳的鐵道建設,但這段鐵道無法達成貫通全島的初衷,僅完成基隆到新竹的「區間」,因此成為臺灣最初的「現代型地方交通工具」。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殖民者在劉銘傳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完成縱貫鐵道及其支線淡水線,再將臺北市區切割成三大部分。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努力地想完成市區鐵道高架化的工程,但因無法籌得足夠的經費,最終先完成了樺山貨車站,另外也興建了製糖鐵道,並鼓勵臺北鐵道株式會社、彰南鐵道株式會社和臺中輕鐵株式會社等民間鐵道公司的成立。   地方交通,特別是都市交通,需要班次密集、機動力高的交通工具,於是人類開發出將機械動力裝設於車廂內部的軌道型交通工具,而市區電車可說是專門為了都市交通所產

生的產物。在臺北捷運出現以前,臺灣幾乎未出現過都市軌道交通系統。不過,早在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社會已經開始思考建構軌道系統,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都市交通需求,後來演變為一波又一波市區電車鋪設的風潮;此一風潮並未因臺北捷運的興建而結束,反而在近期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及各主要都市的「輕軌」建設獲得延續,橫跨百年。   臺灣汽車運輸的基礎擘劃於日治時期。不過,戰前日本帝國的陸運政策是以鐵道為主,汽車運輸附屬於鐵道部門之下,這樣的情況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之後,徹底獲得翻轉。戰後臺灣在地方道路系統,相較於二戰以前,最重要的突破是「快速公路」的興建。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臺灣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各級公路交

織出完備道路系統、環島鐵道網、時速超過三百公里的高鐵、六大都會區大眾軌道系統或鐵道地下化、前瞻基礎軌道建設、市區環狀鐵道等議題,都受到熱烈的討論。   臺灣下一個百年的交通將會是什麼樣貌?本書細說一百年來臺灣地方交通的演變歷史,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和萬千風貌,在本書中再現風華、展露無遺。 名人推薦   《凝視時代》   林祟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林志明(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焦糖/陳嘉行(知性藝人)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蔣伯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

藝術檔案中心主任)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   李乾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   邱博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郭英釗(九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劉淑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退休教授)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   劉揚銘(制服文化研究者、作家)   《臺北城中故事》   王惠君(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   文自秀(有度出版社社長、藏書家)   石芳瑜(作家)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從臺車到巴士》   李為楨(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教授兼院長)   蔡龍保(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推薦   《凝視時代》   「由寫真了解臺灣──以文字描述加上想像,遠不如具體的圖像呈現容易明白,因此照片一直是了解過去最重要的利器。十九世紀末歐洲攝影師、殖民者、本土寫真師照片已成為臺灣學者研究早期臺灣攝影史的對象,其中最出色的是中生代的簡永彬先生。我讀過他所編的《凝望的時代》,印象深刻。本次出版的書不僅照片驚艷,還有層次地敍述日治臺灣攝影史的源流、寫真師及其祕技,也特別處理到寫真師、殖民者以凝視的眼光所拍成的照片,最後附有攝影年表,是一本實用、研究兼具的好書。簡先生用照片寫歷史,而我過往只用照片來映證日記的敍述真實,相差不可以道里計。敬佩之餘謹為之序。」──許雪

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2010年出版的展覽專書《凝望的時代》是當時少見綜觀全局的臺灣寫真歷史,尤其聚焦日治時期營業寫真館及業餘寫真家的歷史與作品。此後日治時期臺灣寫真家的作品越來越受注目,簡永彬先生更持續深耕,全方位地進行寫真家作品的收集、整理、保存,多次策劃展覽,讓許多攝影前輩的作品廣為人知。2019年本書終於重新編輯和增補出版,其中添增近年簡永彬先生田野收集的資料,可說是2019年臺灣攝影史詩級鉅著,讓大家再度凝視那個臺灣寫真人才輩出,創意無窮的年代。」──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是近年臺灣攝影史所見極重要的突

破。此書原是作者簡永彬老師蒐集累積的大量攝影檔案所做的策展,現在加入數篇專文並改寫為專書,堪稱一部豐富的臺灣攝影小史。他將過去較少被重視的寫真館師傅,與攝影史上的名家並列,納入了攝影的美學殿堂,更從風格的角度,賦予早期寫真館攝影一藝術史的獨特定位。從中不僅可看到每個寫真館的紀實特色與庶民記憶,更從技法、材質、觀念等面向,開拓了寫真館攝影師作為創作者的可能性。《凝視時代》不僅融合了史料彙編、議題考掘,也帶我們見證了攝影檔案的力量。」──蔣伯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     「城市是充滿故事的立體書,走在古街上,就是翻閱每一頁精彩的內容。王惠君教授是

最佳導讀的人,她親自調查研究,獲得珍貴資料,我非常樂意推薦這本書給讀者們。」──李乾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   《從臺車到巴士》     「本書作者陳家豪博士為近年臺灣學術界栽培、熟悉並有足夠能力運用中英日史料的少數新起之秀,尤其對於臺灣現存眾多日文研究資源,陳博士優越的判讀與運用能力,使得本書內容極為豐富與扎實。此書的完成及出版,除意味臺灣史研究已然進入世代傳承的階段,亦明確標示出新的臺灣經濟史研究不能再以政權交替作機械性的時期區分,必須依研究課題論述之所需,進行跨越政權交替的貫時性研究。儘管此研究取徑具有相當程度的挑戰性與難度,但是卻更能貼近史實,進行更立體及深度

的論述,本書在這方面的展現值得肯定。另外,近年臺灣史在研究方法上,跨領域的整合亦成為研究主流之一,陳博士這本書結合歷史學及經濟學(包括會計學、管理學)的觀點及理論,將爬梳自浩瀚如海的史料、資料群的各種紀錄與史實,以平易好讀的文字,理路清晰地鋪陳論說,應可說是近年臺灣史著作在這方面的佳作,值得稱許與推薦。」──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教授兼院長)     「本書作者在博士班階段以來的豐富國際經驗洗禮,使其研究總是能立足臺灣、放眼東亞,一再突破既有研究框架,提供給臺灣史學界新的視野與觀點。因此,這本書的書寫風格,雖然完全與作者過去學術發表完全不同,沒有一大堆學理分析、文獻批判與統計圖表,

讀者仍然可以透過平易近人的筆觸,了解到作者長年投入相關領域的深厚底蘊。」──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在書中展現其對史料的熟稔,柔軟地帶入一般人覺得艱澀的一手資料,置入在海內外蒐羅的珍貴圖片或該時代的新聞、雜誌,使讀者能貼近並感受時代氛圍;作者必然與龍風鳳舞的檔案文書字體以及龐大統計數字,鏖戰過許多夜晚。作者刻意安排的清楚小方塊內容與表格,則讓讀者能輕易地掌握重點,細細品味。舉例來說,這本書經常提到不同時代的交通政策論爭,讓讀者知道臺灣交通發展過程,除了真正獲致實現的建設之外,其實還有不少其他選項遭到割愛,這時候作者會透

過簡單的圖表,讓人很快掌握到不同方案的差異性,再搭配小方塊訴說當下時空背景。」──蔡龍保(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這本書主要內容圍繞在日本時代,並且往清代以及戰後延伸。如同書名,本書的主角是臺灣地方交通工具,但作者並非單調地將不同交通工具獨立開來討論,而是從人類交通文明史的宏觀視野,對於其源起進行考察,因此讀者不僅會透過本書發現到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歷史篇章,還得以有脈絡地認識到不同交通工具的地位以及屬性,以及從傳統到現代的演進歷程。而更特別的是,作者在這本書的許多段落,還特別將臺灣與周邊地區進行比較,不僅再次展現本書宏觀視野之處,亦會讓人在閱讀之餘,感到更加津津有味。」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數位孔版印刷應用於高雄地方文化特色之月曆創作

為了解決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的問題,作者鍾宜君 這樣論述:

隨著時間飛逝離開高雄,北上就讀,回首過去才發現自己對生長的故鄉沒有深入認識及了解,常常被問到「高雄有哪裡好玩?」或是「高雄有什麼特產?」時總是答不出來,因此想藉由本研究,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高雄,期能把高雄的在地特色文化介紹給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本研究目的希望找出高雄的地方文化特色及其代表元素,並應用於圖像創作中,重新燃起一般社會對高雄的重視,讓年輕世代重新認識自己故鄉的文化特色,也希望能加強外縣市的人們對高雄的印象,或是讓外國旅客能認識高雄,看見高雄在地的美,讓來到高雄觀光的民眾對高雄的印象不再僅有「高雄 發大財」。而就執行創作模式而言,本研究對數位孔版印刷應用於高雄地方文化特色加以探討,本

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實地考察、網路搜尋,來找出高雄特有的象徵符號以及有趣的情感連結。運用數位孔版印刷(RISO)技術來表現高雄的地方文化特色,製作出12張月曆成品,並透過實際印刷後給出印刷感想及建議。期許創作目標能在大眾心中打造出高雄特有印象外還能了解其文化內涵。

日本前現代建築巡禮:1868-1942明治•大正•昭和名建築50選(獨家簽名版)

為了解決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的問題,作者磯達雄 這樣論述:

  日本前現代建築的遍路朝聖指南。一冊掌握50棟明治、大正與昭和前期的代表性建築。   日本權威建築雜誌《日經建築》最受歡迎專欄,雜誌總編輯宮澤洋與建築作家磯達雄,透過生動圖文書寫日本現代建築歷史、美學。   古蹟建築鑑賞人士、日本旅遊愛好者、建築相關系所學生、必攜參考書   看門道看熱鬧皆宜!   產經新聞晚報書評:以輕鬆插圖與文字,為讀者深掘名建築的魅力與實力所在!   亞馬遜書店讀者評論:就算對建築的認識只是一張白紙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收錄細節   1868-1942日本的重要建築師   約書亞‧康德、辰野金吾、片山東熊、長野宇平治、岩元祿、吉田鐵郎、渡邊仁、渡邊節、安井武雄、村

野藤吾、伊東忠太、前川國男、法蘭克.洛伊.萊特、威廉.梅瑞爾.沃里斯、安東尼.雷蒙…   1868-1942日本的代表性建築物   明治時期|富岡製絲廠|舊濟生館本館〔山形市鄉土館〕|舊札幌農學校演武場〔札幌市鐘樓〕|手宮機關車庫三號|道後溫泉本館|京都國立博物館|舊岩崎久彌邸|日本銀行總行本館|大阪圖書館〔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舊日本郵船小樽分店|津島家故宅〔斜陽館〕|濱寺公園站|舊東宮御所〔迎賓館赤坂離宮〕|舊松本家住宅|日本銀行舊小樽分店〔金融資料館〕|網走監獄  五翼放射狀平屋舍房     大正時期|東京車站丸之內大樓|梅小路機關車庫﹝京都鐵道博物館﹞|舊秋田商會|函館正教會|名和

昆蟲博物館|舊京都中央電話局西陣分局舍﹝NTT西日本西陣別館﹞|自由學園明日館|日本基督教團大阪教會|帝國飯店|舊山邑家住宅﹝淀川迎賓館﹞|舊下關電信局電話課﹝田中絹代文化館﹞|大宜味村區公所     昭和時期│一橋大學兼松講堂│聽竹居│義大利大使館別墅│甲子園飯店﹝武庫川女子大學甲子園會館﹞│綿業會館│東京中央郵局│橫濱市大倉山紀念館│大阪瓦斯大樓│大丸心齋橋店本館│日本橋高島屋│舊日向別邸│築地本願寺│輕井澤聖保羅天主教堂│萬平飯店│黑部川第二發電所│國會議室堂│宇部市渡邊翁紀念會館│舊東帝室博物館本館﹝東京國立博物館本館﹞│原邦造邸﹝原美術館﹞│東京女子大學禮拜堂、講堂  1938│橿原

神宮前站│前川國男邸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1868-1942年代表性建築50棟,這些建築可說是日本建築史發展的縮影。並介紹重要建築師與建築事務所,讓讀者掌握日本現代建築的來龍去脈與特色,以及日本建築界的變革、演進與突破。   另附卷頭對談:了解戰後建築必須認識的10位明治~終戰時期建築家。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以及建築史家井上章一,與本書作者之一磯達雄進行一場火花四射笑聲連連的精采談話。 各界推薦   龔書章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   凌宗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   工頭堅 歷史旅行愛好者、《旅飯》網站創辦人   洪秀華 藝術建築導覽講師   水瓶子 田七六

文化長   東京建築女子 李昀蓁   作者簡介 磯 達雄   1963年生於埼玉縣,1988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工學部建築系。   1988~1999年間任職於《日經建築》雜誌編輯部。   2000年獨立。2002年合夥成立編輯事務所flick studio。   目前擔任桑澤設計研究所及武藏野美術大學外聘講師。   著作有《634之魂》,共同著作有《高山建築學校傳說》   《從數位影像看日本建築的30年變遷》《現代建築家99》   《我們想的未來都市》等。   flick studio網址:www.flickstudio.jp/   繪者簡介 宮澤 洋   1967年生於東京,成長

於千葉。   1990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政治系,進入日經BP社。   就讀文科卻不知為何被派至《日經建築》編輯部,   自此與建築結下不解之緣。   2005年1月-08年「昭和現代建築巡禮」,   2008年9月-11年7月「建築巡禮後現代篇」,   2011年8月-13年12月「建築巡禮古建築篇」,   2014年1月-16年7月「建築巡禮現代篇」連載。   2018年至今再度連載「建築巡禮昭和現代篇」。 1.明治時期  1868─1912 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新政府打著殖產興業的旗幟,推動近代化。 因此西洋的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在建築方面也是急速導入西洋的技術。 當初木匠師

傅雖然想模仿西洋建築來建造, 但日本政府還是從英國找來老師,進行培養建築師的計畫, 之後陸續培養出像辰野金吾、片山東熊等年輕建築師。 他們還去了英國、法國、德國等地, 看當地的建築來學習,吸收歷史主義樣式的技巧, 建造了廳舍與銀行等建築。 另外,像工廠和車站等產業設施,他們也建造出注重功能與性能的建築。 028  1|富岡製絲廠  1872 034  2|舊濟生館本館〔現為山形市鄉土館〕  1878 040  3|舊札幌農學校演武場〔現為札幌市鐘樓〕  1878──順路到訪 042  4|手宮機關車庫三號  1885 048  5|道後溫泉本館  1894 054  6|京都國立博物館  18

95 060  7|舊岩崎久彌邸  1896 066  8|日本銀行總行本館  1896 072  9|大阪圖書館〔現為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  1904──順路到訪 074  10|舊日本郵船小樽分店  1906──順路到訪 076  11|津島家故宅〔現為斜陽館〕  1907 082  12|濱寺公園站  1907──順路到訪 084  13|舊東宮御所〔現為迎賓館赤坂離宮〕1909 092  14|舊松本家住宅  1910──順路到訪 094  15|日本銀行舊小樽分店〔現為金融資料館〕  1912──順路到訪 096  16|網走監獄  五翼放射狀平屋舍房  1912 2.大正期 

1912-1926 在濃尾地震時,源自西方建法的磚造建築遭受很大的損害,耐震構造成為建築界很重要的課題。 於是重視工學面的學者們成為建築界的主流,因此對此作法反彈、追求藝術建築的分離派活動因而興起。 雖然那是個開始,但在國外已經有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和新藝術(Art nouveau)等新的設計潮流,但日本也沒有落後很久。 換句話說,日本建築設計是跟著歐美的動向。 那個時代就是這個大正時期。 這個時代同時也是世界一流的建築師法蘭克‧洛依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留下其作品的時代。 104  17|東京車站丸之內大樓1914 112  18|梅小路機關

車庫﹝現為京都鐵道博物館﹞1914──順路到訪 114  19|舊秋田商會1915──順路到訪 116  20|函館正教會1916 122  21|名和昆蟲博物館1919──順路到訪 124  22|舊京都中央電話局西陣分局舍﹝現為NTT西日本西陣別館﹞1921 130  23|自由學園明日館1921──順路到訪 132  24|日本基督教團大阪教會1922 138  25|帝國飯店1923 144  26|舊山邑家住宅﹝現為淀川迎賓館﹞1924──順路到訪 146  27|舊下關電信局電話課﹝現為田中絹代文化館﹞1924──順路到訪 148  28|大宜味村區公所1925──順路到訪   3

.昭和時期1926-1942 這個時代,在日本興建的建築無論在質與量上都可說很充實吧。 大都市熱鬧的市街上大型辦公大樓與百貨公司林立,名勝景點也為了招攬海外觀光客而興建休憩設施。 至於風格上,一向否定歷史主義的表現主義,以及新藝術等新的設計陸續出現,最後壓軸的現代主義登場。 此外,日本獨自的樣式也在不斷摸索中出現了。 在短短的期間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建築,是個百花鳴放的年代。 不過,那也只是曇花一現,戰爭開始後,在戰時統治之下,材料的供應便不能隨心所願,於是建築師很難挑戰新的設計了。 152  29│一橋大學兼松講堂  1927 158  30│聽竹居  1928 164  31│義大利大使館別墅

  1928──順路到訪 166  32│甲子園飯店﹝現為武庫川女子大學甲子園會館﹞  1930 172  33│綿業會館  1931 178  34│東京中央郵局  1931──順路到訪 180  35│橫濱市大倉山紀念館  1932──順路到訪 182  36│大阪瓦斯大樓  1933 188  37│大丸心齋橋店本館  1933 194  38│日本橋高島屋  1933──順路到訪 196  39│舊日向別邸  1934、36 202  40│築地本願寺  1934──順路到訪 204  41│輕井澤聖保羅天主教堂  1935──順路到訪 206  42│萬平飯店  1936 212 

43│黑部川第二發電所  1936 218  44│國會議室堂  1936 221  45│宇部市渡邊翁紀念會館  1937 230  46│舊東帝室博物館本館﹝現為東京國立博物館本館﹞  1937──順路到訪 232  47│原邦造邸﹝現為原美術館﹞  1872 238  48│東京女子大學禮拜堂、講堂  1938 244  49│橿原神宮前站  1940──順路到訪 246  50│前川國男邸  1942     序 我「畫起來最開心」的時代建築   本書的內容是在《日經建築》連載專欄「建築巡禮」刊登過的二十九個建築介紹,再新加上依完工年序排列的二十一個「順路到訪」的建築所構成。

本書主要介紹的是從日本明治維新至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在日本完工的建築。具體來說,是從一八七二年完工的富岡製絲廠,到於戰爭期間一九四二年完工的前川國男宅邸為止。與已經出版的《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介紹一九四五~一九七五年的建築)、《日本後現代建築巡禮》(介紹一九七五~一九九五年的建築)作為對照,這個時代的建築大約屬於「前現代主義」。   寫這篇序言的人是負責書中插畫的我──宮澤。我完全是從插畫的觀點來寫這篇感想,這個時代的建築是這系列連載以來我畫得最開心的一個。在後記裡磯達雄也有提及,其實十年前我們開始進行連載時,我們二人對戰前的建築完全不感興趣。   不過,看到連繫江戶時代以前的「傳統建築」

與戰後的「現代主義建築」之間的現代化以前的建築時,浮現了創造者的糾葛,我想將那些畫出來。在整理書稿時,我則以「編輯」的角度來修改,看著那些畫時,我感受到畫圖時樂在其中的心情。也有連我自己都驚訝不已的畫。   你可以從頭依序讀磯達雄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淵博、宏大的假說,也可以隨意翻看喜歡的宮澤洋插畫。我想這本書是無論有沒有具備建築知識都能愉快閱讀的書。我期待有人因為這本書而開始喜愛建築,即使只增加一個人也沒關係。   二○一八年三月 宮澤洋﹝日經建築總編輯﹞   後記 越調查越有趣的時代     「建築巡禮」是由建築雜誌編輯兼插畫家宮澤與建築作家磯,一起去參觀建築,將所見寫成報導的連載。從二○○

五年開始在建築專門雜誌《日經建築》連載,現在仍有不定期連載。   連載方式原則上是以不同時代做區隔介紹日本建築。一開始是介紹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七五年間,以戰後復興期開始到高度經濟成長期之間所興建的建築。這一部分連載出版成書為《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  西日本篇》(二○○六年出版)、《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  東日本篇》(二○○八年出版)。接著介紹一九七五至一九九五年的建築,之後發行成書為《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二○一一年出版)。後來回溯時代,依序介紹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日本建築代表作品,出版成書為《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  西日本30選》與《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  東日本30選》兩本(遠流出版)

,收錄的是介紹一九一四年以前建築的報導,但書籍開本比之前的小,是不同以往的出版品。而本書是將之前的文章,依照明治、大正、昭和戰前期的建築來區分,重新整理。     與連載當時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我重讀了建築巡禮系列最初的單行本《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  西日本篇》之後,看到宮澤在序文裡寫的內容。   「戰後所興建的建築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戰前的建築仍留著,但戰後的建築卻消失了,真是個逆轉現象──」   不知不覺間戰後的現代建築已經毀壞了,但明治、大正時期的樣式建築被好好地照顧與保存,宮澤對此提出不平之鳴。我也是同樣的想法。而且說老實話,我真的覺得「我不知道戰前的樣式建築有哪裡好了」。模仿西

洋的古典建築,樣式不明的裝飾,內部也只是四方形房間並列而已,毫無空間的妙趣可言。我認為除了懷舊之外,沒有任何價值。   但我看了從史前時代到近代的日本代表性建築後,再次參觀明治、大正、昭和戰前時期的建築,這些依據歷史狀況所興建的建築後,我對它們的印象完全改觀了。     文明開化帶來的各種亂流   這個時期的日本建築發生了什麼事呢?完成獨自發展的日本傳統建築之流,與擴展至全世界的現代建築之流,在文明開化之時兩者突然相遇,因此發生了各式各樣的亂流。在建築上更是引發了急遽且激烈的變革時代。      那個時代的建築師,每個人都各自煩惱與努力的欲開創出新的道路。即便是肖像照上蓄著鬍子、一臉看似了

不起的建築師,都是被時代狀況追逼著,怎樣也沒辦法表現出親近感。我調查越多資料,越是覺得這個時代很有趣。   為了挖掘這個有趣,書裡除了建築之外,我還加上社會、文化等各種層面的事物,或許有時那個關係太過牽強,或者與一般說法不同,這為了讓大家了解,我才特別寫出來的。如果因為這本書,而能讓你開始參觀建築之旅,那我會很開心。   走吧,去看前現代建築吧。   二○一八年三月 磯達雄(建築作家)

大甲區南北不均衡發展下的空間生產與轉化

為了解決旗 津 區公所 區 長的問題,作者黃筱維 這樣論述:

受到大安溪溪水阻隔,台中市大甲區被區隔成大甲溪南、溪北兩地區,且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景觀樣貌。大甲區全境早期以農業為主,惟溪南街面在清領時期已具備商業機能,至於溪北則至民國60年代設立工業區才有所改變,但整體發展不佳。八十年代以後媽祖信仰熱絡,政府政策規劃、資本投入,皆以溪南街面為主,甚少關注溪北的幼獅工業區,空間內部各自獨立社會生產,同一行政區下產生不均衡發展的兩大區塊。本研究先針對大甲溪南、溪北兩地區的歷史脈絡、都市計畫進行分析與討論,並透過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論:空間的實踐、空間的再現、再現的空間,來探討大甲溪南、溪北各自的社會受到政府由上而下的支配,改變既有的空間。後續因資本投入,加劇

空間分配不均的情形,空間受到權力支配下,居民如何表現空間的真實樣貌與互動關係,最後談信仰轉變成文化節又如何影響空間。在空間三元論的交織互動下,形塑的不均衡空間中,分析居民的經驗感受與應對,透過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大甲溪南與溪北兩地區內的居民、文史工作者、文化節參與者與公部門人員等共計19位,梳理地方發展的處境與問題,探究區域不均衡發展背後的驅動力與樣貌。從居民的感受中了解,大甲的生活空間自古以來在環境影響下,具有獨立的樣貌與發展,經歷時代轉換與政策流變,空間內的產業也有所轉變,形成南邊商業、北邊工業、農業的景象,但是政府著重輔導地方傳統民俗信仰,融合多元文化,從地方走向國際,形成今日的「大甲媽

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加劇南北的差異;幼獅工業區長期不受重視,在大環境的驅使下,近十年又重新發展,更見溪北與溪南差異顯著。最後,本研究從空間差異中看出空間發展的消長,皆受到政府的規劃藍圖與政策的影響(空間的再現),而影響地方內的社會生產與產物(空間的實踐),不僅改變整體大甲區的空間景觀,更讓生活在空間內的主角如居民、店家與廠商等(再現的空間),必須學習順應、配合與抵抗。最後,三個空間相互影響,不論空間如何轉變,權力與資本如何影響,最終地方的居民才是讓空間生產出具有價值的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