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代住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日本現代住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家毅寫的 思慕的城 和甄健恆(KienHangYen)的 圖解和風自然設計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商周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郭雅雯、張謙允所指導 高鈺淳的 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 (2020),提出日本現代住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玄關、入口空間、臺日住宅型式、居住文化、變容過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現代住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思慕的城

為了解決日本現代住宅的問題,作者陳家毅 這樣論述:

知名建築師帶你漫步世界各大城鎮   建築師陳家毅因工作之需遊歷世界各地,他以敏銳的雙眼,細膩的筆觸,寫下記憶中的城市,將屬於視覺的建築,轉化為詩意的文字。建築師不僅建設樓宇,也記錄城鎮的變遷、時代的軌跡、人群的生活百態。新加坡、香港、澳門、曼谷、台灣、日本、歐洲、伊斯坦堡、中國……,跟著陳家毅的腳步來到思慕之城,穿梭於建築之間,欣賞每個市街巷弄的獨一無二,觸摸人們生活刻鑿的紋理,理解不同文化所創造的美與精神。 好評推薦   擁有詩人靈魂的建築師陳家毅一直擅長文字。建築算是視覺創作,但他始終鍾情於書本,他讀書、藏書,設計書店,當他注目城市,他的眼光屬於文學的。建築師邊走,邊看,邊想,邊

寫,文學、音樂、繪畫、電影、服裝等各類文化典故信手捻來,寫出他自己的城市美學,觀察許多城市的變遷,紀錄人們生活的日常,勾勒了一幅當今全球社會的動態圖像。──胡晴舫(作家)   新加坡出生長大,英國倫敦「建築聯盟」(AA)畢業,於新加坡、倫敦、伊斯坦堡三地皆設立建築師事務所,同時擁有著華文作家、餐廳及時尚旅店合夥人,或甚至是攝影藝廊老闆的多重身分,家毅體現了在全球化時代中,多元文化背景所能形成的迷人特質。這樣的人格形塑背景再加上一路的專業建築訓練,使家毅鍾情於在不同文化的國家及城市間旅行、工作,而本書正是其細察各城多樣風景的感悟之作。──李彥良(忠泰集團副董事長)  

日本現代住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お試しイベント】クラブハウスでおしゃべりしながらプレミア公開 !(クラハの部屋は日本時間の17時45分に開ける予定)https://www.clubhouse.com/event/PGR018zV

息子くんは、夏休みに自転車BMXを買ってもらいました。自分で欲しいと選んだ自転車ですが、補助輪なしで練習し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 リカパッパとみつぱっぱの2人のパパが、交代で伴走! でもうまくいかなくてフラストレーションが溜まった息子くん、ボヤキが止まりません! しかもやっぱりバイリンガル、みつぱっぱには日本語で、リカパッパにはスウェーデン語で話します。なんか独特な世界観が垣間見えた自転車練習、編集しながら大爆笑しておりました。ぜひ最後までご覧ください!


(English Translated by The LK Sisters, other languages are auto-translated so might be not so accurate)

******************

Subscribe Us! チャンネル登録お願いしま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69jxPesoWw5I4WmOMBx-Q/



100万再生動画 / 3言語が飛び交う食卓
1M viewed movie / 3 languages at the dinner tab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RO-RV31wo

自己紹介動画 / This is who I 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ORUY73F7k

人気動画 / モーニングルーティン
Popular movie / Morning Rout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qspcnbCk8&t=39s





こんにちは。ふたりぱぱのYouTubeチャンネルへようこそ!
僕らはスウェーデンと日本のゲイカップルで、男の子を育てています。
僕らの『当たり前に見えるけど本当は特別な毎日』をここでシェア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います。チャンネル登録お願いします!

Hey! Thanks for visiting our YouTube channel "FUTARIPAPA".
FUTARIPAPA means "Two-dads" in Japanese.
We are Swedish x Japanese couple with a boy 👨‍👨‍👦living in Sweden, would love to share some loving moments of our life. Don't forget subscribe us!

みっつん初著書
『ふたりぱぱ:ゲイカップル、代理母出産(サロガシー)の旅に出る』絶賛発売中!
【現代書館】
http://www.gendaishokan.co.jp/goods/ISBN978-4-7684-5862-4.htm
【amazon】
https://www.amazon.co.jp/dp/4768458629/ref=cm_sw_em_r_mt_dp_U_Y.1HEbCH6DE



<楽曲提供>
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画像素材>
かわいいフリー素材集 いらすとや
http://www.irasutoya.com/



Blog : http://futaripapa.com/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utaripapa/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ittsuntyoldnlla/?hl=ja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ittsunLondon

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

為了解決日本現代住宅的問題,作者高鈺淳 這樣論述:

臺灣承載外來文化的移入與殖民,於食衣住行皆表現出多樣性的發展,尤以住宅型式更為顯著。從早期傳統住宅的合院建築與街屋,並於日治時期接收日本融合西方文化的住宅思維,再到國民政府時期引進西方集合住宅的建築概念,臺灣住宅型式的脈絡交織中國、日本與西方的建築樣式與住居思維,經歷融合、分離、改變,構成現今臺灣住宅的樣貌。本論文將玄關視為一種外來形式,再進一步分析如何變容成為符合本地生活的空間樣貌,主要以中國及日本二地對臺灣玄關空間的影響為分析重點。藉由回顧1945年以前及1945年以後臺日住宅型式的特徵,從中窺探玄關的起源以及演變過程,並以臺日現代住宅共29例個案研究,比較現今玄關之使用狀況及臺日二地玄

關之異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訪談及觀察法並濟,試圖解明玄關空間的變化脈絡。研究得致的結果可以歸納以下四點:1. 玄關未正式出現前,日本的土間、式台及臺灣的影壁、凹壽、軒亭最為接近玄關的表現,本論文視為臺日玄關之前身。日本現代住宅中仍可見土間的存在,式台於案例中雖已日漸式微,但是高低差踏階的表現及隱身的送迎意義仍是日本現代住宅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徵及住居精神。而臺灣則因住宅型式大幅度改變,現代住宅中已不復見凹壽與軒亭,而影壁在現代住宅則轉化為隔屏及端景牆面的設計。2. 玄關空間的存在是領域性的呈現,傳統住宅的合院及街屋時期,領域性意識不深,直至日治時期日式住宅玄關現形,才為國人帶來入口

空間的公私領域分界之概念以及穿脫鞋文化。爾後國民住宅,空間配置發展前後幾經演變,直至1984年才確定玄關之必要性,並於1993年訂立玄關空間標準尺寸為1.5~2.25平方公尺。3. 臺日二地玄關空間的最大差異為高低差的有無,雖然日治時期日式住宅現形於臺灣,亦帶入日本居住樣式,臺人接受了在玄關穿脫換鞋的思維與行為,但入口高低差的住宅特徵在臺灣現代住宅中並未深植。4. 玄關正式出現於臺灣現代住宅以來,早期為玄關定義「出入」、「應門」與「通行」的功能,其後儲藏與緩衝機能成為玄關規劃的重點。然而透過研究調查,通行、穿脫鞋以及收納機能等已不足以滿足現代人所需,更多居住者關注於生活動線的使用需求以及透

過生活化的表現來呈現住家玄關空間的樣貌。居住文化是影響空間與習慣的一大關鍵因素,空間成就習慣,習慣進而成就空間,玄關空間的需求日新月異,伴隨著不同的居住者,即產生不同的使用者行為。本論文透過研究玄關的形成及演變脈絡,從無到有再到普遍性的存在,現今玄關已呈現一種個人化的表現,並發展出符合臺灣本地文化的空間語言。

圖解和風自然設計宅

為了解決日本現代住宅的問題,作者甄健恆(KienHangYen) 這樣論述:

28件日式新式住宅設計及工法介紹35位日本建築師的設計心法訪談收錄超過300張設計細節及平面圖等彩色圖片日式新住宅的設計除了簡約自然的線條以及在光與影間嬉遊的空間之外我們搜尋每一位建築師的眼中所看到的「家」穿越鋼筋、水泥及樑柱結構巧妙存在及揉合的──家的過去、家的現在及家的未來建築師蘆沢啓治說:我最在意的不僅僅是房子的設計而已,我更希望能與屋主擁有同樣的夢想。現代人心中的夢想之一,是能在自己選擇的土地上,蓋一間房子,但考慮到現實的因素,對於要蓋在什麼地方,大多會因著預算的限制,屋主可能沒有太多選擇。日本的建築設計師則擅長從住宅的空間、現代設計、建築工法融合日式傳統,因此發展出現代日式風格的空間

設計美學。然而,什麼是日本現代住宅設計的焦點?自建: Daylight House 日光宅建築師保坂猛說:如果這住宅位於比地面高5公尺的地方,就有可能收集到更多的光線了。宜居: Charred Cedar House 雪松宅建築師中薗哲也的巧思:到了冬季的釀酒時節,能見到蒸汽一縷縷地從各紅磚煙囪中飄出,二樓的位置,在視線上與這景致平行,坐在這裡,不會感覺到隱私全無。共享: O House 轉彎宅建築師中山英之說:我覺得住宅的存在是為了讓街道和環境之間建立新的關係。小住宅: House in Horinouchi 河畔宅建築師水石浩太說:我一開始就想證明,即使一個年輕家庭面臨了有限預算和小型土地

的困難條件,他們依然能住進一個舒適,美妙的房子裡。Smart Life: Static Quarry 礦場宅建築師藤野高誌說:「我一開始就想要把建築打造成為一個小鎮。」整個礦場之家所擁有的8個住戶空間,當中都擁有很多的「洞」,就像石坑般地被空置(故其名)。透過35位日本新銳設計師,對於日式新住宅的設計及實例分享,我們相信要建造出符合屋主心目中理想的、光照充足、簡約現代、擁有美麗景觀、能夠傳承的、溫暖而實際的家,不再只是夢想而已。 作者簡介甄健恆(KienHangYen)甄健恆(KienHangYen)現代建築觀察者暱稱「Yen」。1982年出生,馬來西亞人,以自由撰稿為主、觀察創意為樂。認為

「多看、多想、多行動」才是最實際的生活方式。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為馬來西亞知名時尚雜誌《新潮》撰寫專欄,涉及領域跨越音樂、藝術、建築和設計。曾任上海《晨刊WestEast》雙週刊專題總監。作品現廣見於馬來西亞的《新潮》、《時尚男人》、《家》,大陸的《Numero大城市》、《創詣》、《周末畫報》等。著有《衛星展全紀錄》(田園城市出版)、《屋頂記》 (商周出版)、《設計米蘭》(山東人民出版)。相關著作:《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面》 前言:日本宅設計之未來——Smart Life進行中作者序01 Airhole House 透氣孔宅建築師木下昌大說:建一棟房子就代表成立一個家庭。0

2 BEAT 廣場宅建築師們說:首先,我們將房子內的LDK幻想為一個「廣場」。這個廣場,並不像是一個開放性質公園,反而更像義大利錫耶納的坎波廣場,或羅馬的羅通達廣場。03 Charred Cedar House 雪松宅建築師中薗哲也的巧思:到了冬季的釀酒時節,能見到蒸汽一縷縷地從各紅磚煙囪中飄出,二樓的位置,在視線上與這景致平行,坐在這裡,不會感覺到隱私全無。04 Daylight House 日光宅建築師保坂猛說:如果這住宅位於比地面高5公尺的地方,就有可能收集到更多的光線了。05 House with Eaves and an Attic 屋簷宅建築師西田司:演譯了充滿傳統日式風格的現代住

宅(特別是屋簷和閣樓),所以才能再次發現日本建築的美。06 F WHITE 中庭宅建築師山本卓郎說:每次從庭院一轉角,便能找到全新的和功能不同的場景,但實際上在空間規劃方面卻很簡單。07 G 安之「宅」建築師青木淳說:我們公司內部先從超過100個提案中選出了最佳的提案,而巧的是,屋主也非常有眼光,最終選出跟我們一樣的提案!08 House in Horinouchi 河畔宅建築師水石浩太說:我一開始就想證明,即使一個年輕家庭面臨了有限預算和小型土地的困難條件,他們依然能住進一個舒適、美妙的房子裡。09 House I 集「盒」宅建築師高木貴間說:雖然只是用「需要關門的房間=箱子」,「無須關門的

房間=箱子的縫隙」當作引線的單純規則來設計的這棟住宅,但其效果所衍生出的空間卻讓視覺變得更為寬廣,而表情更為豐富。10 House in Jigozen 防洪宅建築師谷尻誠的考量在於思考全新的結構,尤其是「室內與室外之間的界線」。經過綿密計畫後,這棟建築的室內和室外空間藉由一個可稱為「半戶外空間」的出現匯合在一起。11 KKC走道宅建築師土田拓也說:在這個親子間的關係容易發生摩擦的現代,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可以藉著建築的形體來促進雙方之間的良好關係。12 Layered House分層宅建築師五十嵐淳說:一個建築絕對是並存著外部及內部。而聯繫外部與內部的可能性就是緩衝空間。這個緩衝空間的核心裡具有

各種無限的可能性。13 Montblanc House雪山宅建築師栗原健太郎和巖月美穂說:當你走在山中的林子裡,你會感覺到彷彿輕輕地被擁抱著,雖然你並不身在任何物體之中。14 House Nw 雅致宅建築師宮原輝夫說:日文中有一個詞彙叫做okuyukasii(奧床しい),亦即雅致。雅致,就是讓我想要去拉開門,探索它背後的典故及原因。15 O House轉彎宅建築師中山英之說:我覺得住宅的存在是為了讓街道和環境之間建立新的關係。16 Pentagonal House 五角宅建築師森田一彌說:我們可以說屋頂是一種「二次景觀」,因為它並不僅僅為人類設計,反而是為了大自然,就如現實世界裡的景觀一樣。而

它讓我們在這裡有著引人入勝的體驗……17 Static Quarry 礦場宅建築師藤野高誌說:遵循個人主義的建築,讓每個人都能充實地利用自己的私人空間,個人的特色就從私人陽臺顯露出來,而原本寧靜且冰冷的清水模建築反而充斥著住戶獨特多樣的生活氣氛。18 Reflection of Mineral 礦石宅建築師山下保博說:視野已經逐漸成為了一項確認空間的重要因素。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在此「礦石」亦如「鑽石」,勢必能成為城市最好的朋友!19 Slide House 溜滑梯宅建築師中村和基和出原賢一說:只有讓溜滑梯的功能超越僅作為一個「玩樂設施」,它才能

成為對家有所懷念的一個象徵物。20 Tokyo Apartment 東京公寓建築師藤本壯介說:東京公寓不是為了表達抽象感,反而是一種對視覺紊亂的東京城市環境與該建築結構單位本身規模之間的關係所做的回應。21 House of Ujina 屋瓦宅建築師谷川智明說:讓建築的內在與外觀的包覆性呈現對比的效果。22 Vista 全景宅建築師黒崎敏說:我們決定啟動這建築所在位置的潛能,在屋內安裝上全景窗戶,好讓屋主能在毫無阻擋的情況下,把優美風景收入眼底。23 Wrap House 裹身宅建築師小川文象說:「開口」的設計,得有效保持不同元素之間的均衡性。24 XXXX 參差宅原田真宏和原田麻魚說:我

想實現一個比一輛汽車還更「便宜且高品質的建築」,所以才會接下這個工作。25 Y-House 鐵皮宅築師Russell N. Thomsen說:城市的密度不一定會產生不人道的最低生存條件。相反地,它還是有可能促進生活的樂趣,讓其充滿光線、空氣和戶外空間。26 Zigzag 蜿蜒宅建築師川本敦史說:我們在這些門窗開口的規模上進行仔細的考量,而發展出這些不同序列的空間,創造一個能符合屋主生活方式的舒適環境。27 63.02° 側身宅建築師長坂常說:周邊的建築遲早都會被拆掉重建,而這一棵充滿歷史性的櫻花樹卻會持久存在,63.02°也將能夠保存它的雄偉壯觀、花枝招展的景致。28 11boxes 鐵盒宅建

築師蘆沢啓治說:我在此所考慮的不僅是房子的設計而已,而是更希望創造一個普通與平凡住宅的可能性。而在滿足屋主的需求的同時,也能與屋主擁有同樣的夢想。後記 - 影響日本現代建築5大事設計資料(英) 日本宅設計之未來——Smart Life進行中在日本, Smart Life的概念一再地被提出。但究竟什麽是Smart Life?「Smart」Life首先出現於《經濟學人》中提起的「智慧電網」(Smart Grid),亦即家居的電力系統都能透過資訊系統如網絡來進行控制。之後,Smart便開始出現於各種與電力有關的行業/物品,就像大至智慧型辦公室,小至智慧型家電等。此後Smart也開始

逐漸統稱為「智能」。但Smart Life是否將能成為一種未來的新生活主張?其實「Smart」(スマート)在日語中還有「明智」(賢い)的意思,因此Smart Life不僅只與電力或科技有關,而是概括了所有為環境著想的居家元素——從設計出一棟能與自然環境共處融合的和諧住宅,到極小土地的善加利用等,都與Smart Chioce產生連結。就如同書中35位建築師所指出的,Smart Life不一定單指環保意識,也不一定是住宅設計的主導概念,或是僅以現代新科技或發明達到節能的綠色生活而已。這或許就是Smart Life最獨特的地方;有別於將環保意識套入日常生活中,建築師和屋主則在實踐這些生活方式中有更多

溝通與選擇的空間,使得Smart Life設計有更大的彈性。共用計劃 Share Share:The Next Chapter另外,Smart Life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存在著「共用」的層面。如同「共乘汽車」的概念,住宅其實也能藉由「共用」的元素來減低能源和物資的浪費。其中像書中的集合式住宅「礦場宅」(Static Quarry)和「東京公寓」(Tokyo Apartment)都是例子之一。但其實日本也開始有了全新的集合式住宅方式:「共用公寓」(Share House)。所謂的Share House就是以公寓模式的建築進行出租,而所有住戶將共用的空間包括起居室、廚房、飯廳、衛浴、辦公室等公用設施

——當作是大學時期的宿舍一般,不過因為每個住戶將配有個人的住處(即臥室,大小約為12~20平方公尺),所以私密性依然沒有被奪去。這樣的共用公寓計劃,目前已經出現在日本各大城市裡,不管是大型的(如可供70人居住的田園調布南*或「The Share」)或是小型的(京都市東福寺只能容納6戶人家),都成了另類「智慧生活」的表現形態。而且住戶之間的創造性將在此有所交流,從而衍生出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田園調布南,日文ベルハイム,位於東京大田區。其中位於東京澀谷區的The Share共用公寓雖然才在2012年1月開張,卻儼然已經成了各大媒體的焦點。這棟建築雖然已經有近半世紀的歷史,但是經過了ReBITA

公司的改造後,7層樓的公寓裡不但包含了住宅設施,還有店鋪、辦公室甚至是屋頂庭院,加上這附近對商業而言不但是最便利的地點,而且距離明治神宮、新宿御苑、赤阪御所等地也都很近,而此處豐沛的綠地也是東京地帶最頂級的,因此對人們而言可說是最適合居住的環境。名列世界十大宜居城市之一的東京城內再造宜居的「共用住宅」,不也是另一種Smart Life的新詮釋?未來的日本宅設計,肯定將會因為Smart而更加精彩。作者序「ありがとう。」「咦?你為甚麼感謝我?」「因為沒有你這本書就不成了呀!」「真的嗎?其實我只是純粹當個布景而已。主角也都不是我。」「但是我都感謝過建築師們了呀。他們都認為你才是最值得我感謝的。」「這

樣哦。我還會有點不好意思呢。因為看起來,我好像給他們添了不少的麻煩。」「麻煩應該是還不致於啦。我想他們能夠有今天的成就,也都是因為有這些『麻煩』。」「所以他們並不怕麻煩?那我就安心了。不過你為甚麼要寫這一本書呢?你的目的又是甚麼?」「咦,輪到你發問問題了嗎?」「可以吧?既然你感謝了我,你當然得向讀者介紹一下呀。這書的内容真的很豐富呢。又是圖解、又是和風、還有自然與設計。副標另外有自建、宜居、共享等等的形容詞。不會讓讀者感覺太複雜?」「哈哈。所以你才需要我為您註解一番吧!其實在進行這本書的研究前,我所設定的範圍,就是選擇所有在近年建好,特別是來自於年輕建築師(70後)的作品。然後從中再挑出最有創

意的建築設計來推薦。當然,最終我才發現,這些年輕建築師的能力還挺強的,似乎是什麽類型的住宅都難不倒他們。」「哦,所以才給人一種大熔爐的感覺,原來如此。不過,採用藍圖作圖解的書,還真少見呢。」「這是在參考了《Monocle》這本雜誌後所得到的啓發。因爲藍圖往往都被忽略掉,或僅呈現、沒有解説。所以我這次才特別讓藍圖成爲内容的一部分。希望讀者能從住宅的另一面,看見設計上的巧思。」「特別是在通風和採光的部分,我覺得看藍圖就特別容易了解。不過書中的内容還有一項重要的部分。」「你說的是?」「建築師的採訪。」「哦對。我差一點忘了。哈哈。關於這些住宅的資料,不瞞你說,其實基本上或多或少都能在現今的網路上找到。

但是我覺得僅就這些資料,這本書就不再是本書而是本建築型錄了!所以我才跟建築師們聯絡,問問看他們對自己的作品及對於當今建築業的看法。」「當然,你還問了關於我的突發事件呢。」「你說大地震嗎?是的呀,那時候真的問得有點戰戰競競呢。好害怕會觸及到傷處。你還好吧?」「嗯,已經好多了。謝謝你的關心。你應該發現到建築師們的回答還頗讓人安心的。」「是的呀,雖然地震對你和他們來說是家常事,但是你還是要多加油。我雖然自小就蠻哈日的,可是如今在你逐漸享受著韓國文化的跨界交流中,我已經覺得你或許要好好把握住建築這一塊『軟實力』才不會被超越。尤其,有些建築師都不誇張說自己依然是啃老族,所以你更應該讓他們有更多施展拳腳的

地方呀!」「嗯,瞭解。我雖然沒有太大的主控權,但依然會希望社會的明天會更好,生活的更Smart。不過還是要感謝你寫了這一本書呀。辛苦你了。」「不會。我相信在未來,你的建築師群將會是領導另一項建築運動的新起點。」「絶対的な。」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