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關品方寫的 鐵馬秋風大散關 和凌宗魁的 紙上明治村(二冊套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商日本郵船股份有限公司(日本郵船株式會社) - 政府採購資訊網也說明:日商日本郵船股份有限公司(日本郵船株式會社),110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89號7樓,(02)87284843,公司統編: 16441616.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地圖書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黃富三所指導 蕭明禮的 「海運興國」與「航運救國」:日本對華之航運競爭(1914-1945) (2011),提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航運、東亞經濟圈、勢力競爭、招商局、日清汽船株式會社、民生公司、東亞海運株式會社、戰時經濟。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劉婉珍所指導 邱子育的 博物館社區非觀眾的經驗與想像--基隆市「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個案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觀眾研究、博物館非觀眾、社區觀眾、博物館想像、博物館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油與日商簽署LNG船計時承租契約 - Taiwan News則補充: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十八日電)中油公司今天與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YK)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Mitsui)共同投標團隊合組的4家MiNiC船東公司,簽署租用4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鐵馬秋風大散關

為了解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問題,作者關品方 這樣論述:

  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王五、唐才常,甚至慈禧、榮祿、袁世凱、蔡鍔、王實味……在這本書裏面出現的人物,在不同的年代,地位和立場上,都曾在中國力圖趕超西方的現代化過程中扮演過不同的角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過程艱苦卓絕,曲折起伏。   書中的內容有對慷慨赴死從容就義英雄的緬懷;有描述平民百姓爭取幸福生活的奮鬥;有追憶紅顏知己若有還無的濃淡柔情;也有為知識分子悲慘遭遇的唏噓歎息。還有,就是對康梁百日維新的深入研究,以讀書札記的方式出之,是極好的具權威性的參考書。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介紹

  第一次走入位於基隆的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由館方的解說老師 陳麗玉,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和常設展。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原是一棟竣工於1915年5月4日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所有,係當時流行之「歷史樣式」建築,是日據時期基隆西岸碼頭重要建築,對於基隆航運地位具有特殊之指標意義。台灣光復後由招商局接管迄陽明海運公司經營至今。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和歲月的洗禮,目前僅能從外牆立面以及復古典雅的圓弧型拱廊,大致看出日治時代的舊貌。

常設展:蛻變-從招商局到陽明海運

  本特展將重現招商局百年盛衰的歷程;並以1949年國共內戰,多變的局勢為論述背景,闡述招商局如何應國家之需,調派「海滬輪」運送故宮文物來台,及招商局「漢民輪」與海軍「峨嵋號」、「崑崙艦」和海關緝私艦「海星號」等,運送黃金來的祕辛;為讓民眾能親身感受1949年戰亂下,歷史上扮演的關鍵角色,更特別展出蔣介石搭乘「江靜輪」巡視舟山群島時的一景,供民眾緬懷。

  展覽內容豐富,匯集了國史館、黨史館及中華郵政博物館等珍貴史料、歷史照片、郵票外,並邀請到招商局前董事長郭洪威先生口述,1949年5月擔任「江靜輪」事務長時,蔣介石於「江靜輪」上生活點滴。
 
  豐富的展品涵蓋了招商局的經典文物、旗幟、紀念郵票、100周年紀念匾額及蔣介石御用的萬壽無疆瓷盤組外,尚展出約長200cm寬80cm的大型「江靜輪」模型1艘,以讓民眾能近距離,一覽船上的構造風貌,更加融入歷史之情境。

「海運興國」與「航運救國」:日本對華之航運競爭(1914-1945)

為了解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問題,作者蕭明禮 這樣論述:

第一章 前言……………………………………………………………………..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6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23第二章 日本航運業在華擴張期(1914-1927)……………………………… 41第一節 日本航運業進入中國水域的始末………………………………… 42第二節 歐戰時期日本在華輪船航運業的盛況…………………………… 62第三節 歐戰結束後日本在華航運經營的整理 ……………………………86第三章 中國航運業相對優勢期(

1928-1937)…………………………………118第一節 1930年代初期的日本航運 ………………………………………119第二節 1930年代中國輪船航運業的革新過程 …………………………132第三節 1930年代中國輪船航運業的革新成效 …………………………160第四節 1930年代中日輪船競爭的得失比較 ……………………………181第四章 中日戰爭前期日本的對華航運壟斷(1937-1941)……………………209第一節 區域經濟、戰時體制與航運政策…………………………………209第二節 中日開戰對日本在華航運業之衝擊………………………………235第三節 佔領地區域性航運企業的設立…………

…………………………249第四節 壟斷性航運體制的形成……………………………………………277第五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日本在華航運的崩潰(1941-1945)………………292第一節中國淪陷區煤鐵資源對日本戰時經濟的重要性 …………………293第二節 盟軍空襲陰影下的日本在華航運…………………………………309第三節 日本挽救船運的掙扎與在華航運的終結…………………………337第六章 結論 …………………………………………………………………… 366參考文獻…………………………………………………………………….……371附錄 ……………………………………………………………………………….386

紙上明治村(二冊套書)

為了解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問題,作者凌宗魁 這樣論述:

每一棟消失的建築, 都是一片遺失的歷史拼圖。   一代代、一座座的建築物,記錄當代的美學表現、工藝技術,塑造了城鄉的變貌,也呈現人類的文明發展;是歷史的舞臺,也是時代的見證。      雖然每棟建築建立之初,都被期許堅固永恆立於大地,但能夠千秋萬世留存的建築非常稀少。展示威權的房子、崇神敬天的房子、擋風遮雨的房子、裝載記憶的房子……建築不見了,到哪裡去尋找?曾經的記憶和感情,在哪裡安身立命?      《紙上明治村》從住宅、餐廳、戲院、百貨公司、醫院、學校、中央和地方官廳、教堂佛寺、到公共設施和土木設施,帶領我們回到多年前的臺灣,一覽那些已經消失、但曾經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的建築肖像,重溫以

前臺灣城鄉的莊嚴與典雅。 推薦人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沈奕妤∣印花樂設計總監   洪致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孫啓榕∣建築師   孫德鴻∣建築師   黃舒楣∣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恩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楊 燁∣北投文史部落客   榮芳杰∣新竹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薛孟琪∣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蕭文杰∣臺北商業大學助理教授   《紙上明治村》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描繪精美的圖像,記錄了已經被消失或遷移的建築景觀風貌,以無形文化財的方

式延續其價值,引導人們走入歷史。閱讀本書不只是緬懷過去的美好,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為什麼要保留文化資產,該留下什麼給臺灣的下一代。──蕭文杰(臺北商業大學助理教授)   透過宗魁的歷史書寫,搭配培哲的手繪圖像,這本彷彿具有時光隧道魔力般的圖文集,帶領著我們反省過去,思考未來。──榮芳杰(新竹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鄭培哲的圖像風格溫柔細緻、又富含生活感性,優雅又具透明感的色彩,讓人總是在畫中品味再三。──沈奕妤(印花樂設計總監)   《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   片倉佳史│作家/自由記者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吳秉聲│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吳介祥│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糸副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栖來光│在台日本作家   張鐵志│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殷寶寧│臺藝大藝政所副教授/古蹟藝術修護系代主任   渡邊義孝│日本一級建築士/東亞日式住宅研究者   蔡亦竹│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蔡瑞珊│作家/青鳥書店創辦人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謝金魚│歷史小說家   嚴婉玲│臺南新芽協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  

博物館社區非觀眾的經驗與想像--基隆市「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問題,作者邱子育 這樣論述:

以博物館非觀眾為探究焦點,期能作為觸動博物館思考未來規劃的參考,且提醒博物館在展示內容的詮釋能關注多元的民眾聲音。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以下簡稱OCAM)為個案研究,針對OCAM的社區非觀眾為探究對象,即「本人或其親友從事過基隆地區航運或港埠碼頭工作,並且在一段特定時間內從未參觀或只參觀過一次OCAM之民眾」。以立意取向以及滾雪球抽樣方式選擇八位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分為48歲以上、38歲以下兩組,以瞭解不同世代的想法。本研究目的為,增加OCAM對社區非觀眾的認識與瞭解,有助於該館的社區非觀眾開發與溝通,以發揮OCAM之於社區所應扮演的角色。研究探究重點在於瞭解這群研

究參與者與基隆港相關的生活經驗以及記憶片段、OCAM的過去和現在如何與之產生關聯,以及其博物館經驗與想像中的博物館為何;再者,瞭解研究參與者參觀OCAM時的互動方式和行為,以及對於該展示內容的檢視與觀後感想,包括對於OCAM的期望與未來的想像。無論是國家型或地方型博物館均應積極發展與社區的夥伴關係,紮根於地方而非架空存在。根據研究資料,筆者就環境規劃、展示規劃與觀眾發展經營三方面提出建議。此外,本研究發現OCAM在其誕生到後續的經營並未特別朝向社區或地方博物館發展;但是在各種觀眾類別中,社區觀眾的開發與經營仍是不可忽略的。在具有海洋性格的臺灣地區,本研究期能成為其他博物館發展目標觀眾開發策略的

參考,對一般博物館在社區發展與開發經營社區非觀眾方面提供一種觀念與方式,提醒地方或社區型的博物館,藉此省思其經營發展與決策過程中,是否真正去傾聽社區中的各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