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卡有哪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智慧卡有哪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andyOlson寫的 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 和黃國興 等的 計算機導論(第4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路 和清華大學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吳威志、施東河所指導 吳珮玉的 兩岸第三方支付法制之研究 (2019),提出智慧卡有哪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支付紛爭解決機制、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消費者交易糾紛、網路交易詐騙。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吳光閔所指導 梁哲賓的 高科技犯罪之研究-探討以行動通訊裝置APP為犯罪工具之偵查困境與因應作為 (2018),提出因為有 高科技犯罪、行動通訊裝置APP、社群網路、加密、匿名網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智慧卡有哪些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智慧卡有哪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

為了解決智慧卡有哪些的問題,作者RandyOlson 這樣論述:

你講的話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還是根本讓別人聽得一頭霧水?   科學每天產出無數新觀念,它們重要、迷人,同時閃爍著智慧之光。可是我們聽到那些觀念時,十次有八次覺得它們……超、級、無、聊。   蘭迪・歐爾森曾是科學界的一員,後來半路出家轉行當製片,立志為科學傳播貢獻心力,沒想到他的「科宅腦」令他經常鑽進死胡同,鬧出不少尷尬場面。補修好萊塢溝通學分多年後,他體會到該怎麼扭轉「科學好無聊」這個問題了——運用「說故事」的力量。   敘事結構是故事的根本,為此歐爾森耙梳了現今公認最引人入勝且切中要點的敘事結構的根源、形式,也整理了背離好故事原則的架構,舉出眾多正、反實例彼此對照,讓讀者了解是哪

些缺點阻礙了溝通,又是哪些要素強化了傳播力道。他甚至用縝密的科研精神,將這些「好/壞敘事結構」整理得猶如公式,並且帶讀者一步步實際練習、領會。   掌握良好敘事技巧,不只能幫助你反思自己的敘事是否條理適當、具備影響力,還能培養去繁就簡、掌握要領的邏輯思辨能力,這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尤其重要。 名人推薦   ▎台灣推薦者——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賴以威(台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鄭國威(泛科學共同創辦人) 好評推薦   ▎其他好評——   ►歐爾森教的敘事技巧非常實用,任何職涯階段的科學家都能輕易上手。使用本書提供的

工具,科學家有望迅速掌握敘事要素。「迅速」是這本書最強大的功效之一,歐爾森的建議直白有力,效果可見一斑。——《科學》期刊   ►「說科學故事最好的教練書。」——安迪・瑞夫金(Andrew Revkin),《紐約時報》   ►想有力傳達概念,看這本就對了。機鋒處處,實事求是,令人驚艷,最重要的是非常實用。這本書讓我相信我得更加努力,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敘事是多麼重要的修辭工具。雖然歐爾森博士著力於對科學界發聲,一心轉變科學界的溝通技巧,但他的睿見放諸四海而皆準。就算我拿這些策略教人文學科的學生作文,也會一樣奏效(事實上,我連文學課都能用這些策略來教)。——讀者評語1   ►書很棒,工具一流,對

不是科學界的人也很有用。我實在很喜歡這本書,也相信它的前提和內容能應用到科學之外。我認為資訊科技界也能從歐爾森的書學到很多,尤其是那些需要跟商界領袖和決策者溝通的IT專業人員。——讀者評語3   ►我是科學家,當然也常常需要寫東西。可是研究報告糟糕的文筆常讓我一頭霧水,我每次想把論文或其他東西寫好也頭大不已。可是蘭迪兄有趣爆了,也讓我學到敘事直覺。用他的框架,我現在能一眼看出文章是從哪裡開始壞掉,還有壞掉的原因是什麼。我現在能更快把自己的敘事架好,也試著對周遭的敘事隨時保持警覺。——讀者評語2   ►在資訊過量的時代,掌握好敘事有助於我們了解「別人懂了嗎?」、「我們夠接地氣嗎?」、「我們成

功傳達想傳達的資訊了嗎?」如果有公式能預測別人對我們的訊息是否產生共鳴,如果能用敘事打動他們,把深奧難解的東西講得既具體又明確,誰不想這樣把話講清楚呢?誰不想吸引聽眾?誰不想讓每一個人都覺得非把自己聽到的東西告訴別人不可?不論那是科學發現、故事、敘事,或是其他他們能從頭講到尾好好重述的東西。但在此同時,卻又覺得自己幹嘛想這麼多,反正這也不會影響我們?   ►蘭迪・歐爾森的書挑戰我們,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敘事是否有效果。這是很重要的。終極來說,我們傳遞意義、接上「地氣」的能力是很大的,因為它能影響行為。——讀者評語4   ►「以編劇科學家的眼光解析世界,從蓋茲堡演說、發現DNA到全球氣候變遷議題

,無所不包。」——大衛・弗立德曼(David H. Freedman),《大西洋月刊》特約編輯   ►「直言不諱,勇敢無畏。」——杰拉德・葛拉夫(Gerald Graff),《學院白痴》(Clueless in Academe)作者   ►「歐爾森以科學精神研究敘事中的結構,抽繹為大眾傳播之道。」——南西・杜爾特(Nancy Duarte),杜爾特公司總裁,暢銷作家   ►「從亞里斯多德到《南方四賤客》,蘭迪・歐爾森耙梳從古到今的說故事智慧。」——卡爾.齊默(Carl Zimmer),《霸王寄生蟲》(Parasite Rex)作者  

兩岸第三方支付法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智慧卡有哪些的問題,作者吳珮玉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兩岸及歐美國家電商交易頻繁,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帶動了網路購物以及現實上與線上虛擬貨幣支付的需求,電子商務交易主要為B2C (B2C,Business to Consumer),使線上支付與現實支付有許多種方式來因應消費者有多種選擇,較多消費者使用線上付款較為快速便利的方式為信用卡支付,也是最常見的付款主流,但有少數網路店家因為小額出售導致資本不足無法接受信用卡支付,這也使C2C(C2C,Consumer to Consumer)交易具有一定的阻礙;現實如無貨幣存在機構就無法消費,則使用電子票證來做消費,因此,新的支付仲介「第三方支付」因應而生。然而近年來網路交易詐騙盜刷,電商無法逐一解決

詐騙盜刷問題,本文中分析探討及建議法律途徑上則使用電子票證來做消費,無法給予網路消費時所遇到之困境及糾紛解決及隱私權與安全性保障。本文首先概述第三方支付服務之發展模式與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介紹「第三方支付」之種類、歷程、現況、技術、趨勢等,並於「第三方支付」監理之議題、支付機構管理、發展歷程與現況、現行技術、未來趨勢等,進行分析探討,以明確規範及依據作為必要性根據。在個別針對兩岸(臺灣、中國大陸)以及歐美與印度、非洲等國家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與現況、未來趨勢、現行技術等進行介紹,並提出現有法制規範不足之處給予法制建議。本論文主要以探討我國及中國大陸,兩岸間的第三方支付相關之法制及制度之探討,以及

各國的法制發展及趨勢之比較。本研究認為我國第三方支付之要件,尚有不足之處,如第三方支付買方或收款人落實實名制及第三方支付付款時是否為持卡人本人與備付金孳息等,因此提供一些發展建議,期望能藉由整理兩岸學者之文獻、網路資料之探討,對未來之法制的完整性及相關研究做出有用的貢獻。

計算機導論(第4版)

為了解決智慧卡有哪些的問題,作者黃國興 等 這樣論述:

計算機導論是本書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和所學專業有關的入門教材,介紹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中有關專業知識的入門知識點及和資訊技術有關的社會人文等知識,力求使學習者對所學專業有比較廣泛深入的瞭解,樹立專業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本書的內容對於相近專業的讀者瞭解和學習計算機科學技術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教材。此外,本書對於想概要瞭解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內涵的人士也是一本很好的閱讀材料。 黃國興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資訊學院、軟體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專業委員

會主任,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多次到荷蘭TWENTE大學和法國NANTES大學開展合作研究。主持和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對ACM 和IEE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的研究,形成了對中國計算機學科教育頗有影響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研究成果。主要從事軟體工程、智慧資訊系統、資料採擷、知識庫與專家系統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第1章 緒論1 1.1計算機的基本概念1 1.1.1什麼是計算機1 1.1.2計算機的分類2 1.1.3計算機的特點3 1.1.4

計算機的用途3 1.1.5計算機的發展4 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定義7 1.2.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7 1.2.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根本問題7 1.2.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範疇8 1.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教育10 1.3.1技術的變化10 1.3.2文化的變化11 1.3.3教育觀念的變化11 1.4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畢業生的基本要求11 1.4.1知識、能力和素質11 1.4.2檢驗標準12 1.4.3優秀學生12 1.5資訊化社會的挑戰13 1.5.1資訊化社會的特徵13 1.5.2Internet與資訊化社會14 1.5.3資訊化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16 1.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17 1.6.1知識體系的結構17 1.6.2學科知識體系一覽17 1.6.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課程體系結構28 本章小結29 習題29目錄計算機導論(第4版) 第2章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32 2.1計算機的運算基礎32 2.1.1數制32 2.1.2數制間的轉換34 2.1.3碼制38 2.1.4數的定點表示和浮點表示39 2.1.5資訊的幾種編碼41 2.2邏輯代數基礎44 2.2.1命題邏輯基礎45 2.2.2邏輯代數基礎知識48 2.3計算機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49 2.3.1計算機硬體的基本結構49 2.3.2計算機的工作原理52 2.3.3計算機組織

與系統結構53 2.4程式設計基礎54 2.4.1程式設計語言54 2.4.2結構化程式設計55 2.4.3良好的程式設計風格55 2.5演算法基礎56 2.5.1解題的步驟56 2.5.2什麼是演算法57 2.5.3怎樣衡量演算法的優劣58 2.6資料結構基礎59 2.6.1什麼是資料結構59 2.6.2幾種典型的資料結構60 本章小結62 習題63 第3章 計算機硬體系統65 3.1計算機系統65 3.1.1馮·諾依曼體系結構65 3.1.2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發展66 3.1.3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評價標準66 3.1.4微型計算機的硬體結構67 3.2系統單元68 3.2.1系統主機板與時鐘

頻率68 3.2.2電子資料與指令68 3.2.3微處理器69 3.2.4主記憶體71 3.3輸入輸出系統74 3.3.1輸入輸出原理74 3.3.2擴充槽和介面卡75 3.3.3系統匯流排76 3.3.4埠與連接電纜77 3.4輸入裝置78 3.4.1鍵盤輸入78 3.4.2定點輸入裝置79 3.4.3掃描輸入裝置80 3.4.4語音輸入裝置82 3.4.5其他輸入裝置83 3.5輸出設備84 3.5.1顯示器84 3.5.2印表機85 3.5.3繪圖器86 3.5.4其他輸出設備86 3.6輔助存放裝置87 3.6.1硬碟87 3.6.2光碟89 3.6.3快閃記憶體和U盤90 3.6.4

磁帶91 3.7平板電腦92 3.7.1平板電腦的概念 92 3.7.2平板電腦的發展93 3.7.3平板電腦的晶片93 3.7.4ARM微處理器應用94 本章小結95 習題96 第4章 計算機系統軟體與工具軟體98 4.1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98 4.1.1組合語言翻譯系統99 4.1.2高級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99 4.1.3高級程式設計語言解釋系統100 4.2作業系統100 4.2.1什麼是作業系統101 4.2.2作業系統的功能101 4.2.3作業系統的分類102 4.2.4幾種常用的作業系統103 4.3工具軟體112 4.3.1下載軟體112 4.3.2FTP工具軟體114

4.3.3圖像流覽軟體114 4.3.4截圖軟體114 4.3.5PDF檔閱讀軟體115 4.3.6詞典工具115 4.3.7檔案壓縮軟體116 4.3.8防毒軟體116 本章小結116 習題117 第5章 計算機應用軟體119 5.1文書處理軟體119 5.1.1Word 2007概述119 5.1.2文檔的基本操作123 5.1.3文檔的排版132 5.2試算表軟體144 5.2.1Excel 2007基本知識144 5.2.2工作表的建立146 5.2.3工作表的編輯和格式化155 5.2.4資料的圖表化159 5.2.5數據清單163 5.2.6頁面設置和列印165 5.3文稿演示軟

體166 5.3.1文稿演示軟體的基本操作167 5.3.2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170 5.3.3動畫、超連結和多媒體技術172 5.3.4放映和列印演示文稿177 本章小結178 習題179 第6章 資料庫系統及其應用183 6.1資料庫系統的基本概念183 6.1.1資料庫系統的定義183 6.1.2資料管理技術的發展184 6.1.3資料庫系統的體系結構185 6.1.4資料庫管理系統186 6.2結構化查詢語言(SQL)概述188 6.2.1SQL的產生與發展188 6.2.2SQL的特點188 6.2.3SQL的功能189 6.3SQL的資料定義操作189 6.3.1基本表的定義、

修改與撤銷190 6.3.2索引的定義與撤銷193 6.4SQL的資料查詢操作193 6.4.1查詢語句的一般形式194 6.4.2簡單查詢195 6.4.3多表查詢196 6.4.4嵌套查詢197 6.5SQL的資料更新操作197 6.5.1插入操作197 6.5.2刪除操作198 6.5.3修改操作199 6.6幾種新型的資料庫系統199 6.6.1分散式資料庫199 6.6.2多媒體資料庫200 6.6.3並行資料庫200 6.6.4演繹資料庫200 6.6.5主動資料庫201 6.6.6資料倉庫201 6.7資料庫系統的應用202 6.7.1資訊與資訊系統202 6.7.2交易處理系統

203 6.7.3執行資訊系統203 6.7.4決策支援系統204 6.7.5資料採擷系統205 本章小結206 習題206 第7章 多媒體技術及其應用210 7.1多媒體210 7.1.1媒體的定義210 7.1.2多媒體系統的主要特徵211 7.1.3多媒體系統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211 7.2超文字與超媒體212 7.2.1多媒體文檔212 7.2.2超文字與超媒體的概念213 7.2.3超文字與超媒體示例213 7.2.4超文字系統的體系結構214 7.3多媒體技術215 7.3.1音訊技術215 7.3.2圖像和圖形216 7.3.3視頻和動畫218 7.3.4多媒體資料壓縮技術2

18 7.4多媒體通信系統技術220 7.4.1多媒體通信系統體系結構220 7.4.2H.323電視會議221 7.4.3H.324可視電話221 7.4.4IP電話222 7.5多媒體創作工具222 7.5.1音樂製作222 7.5.2圖形與圖像製作223 7.5.3動畫製作224 7.5.4視頻影像處理224 7.5.5多媒體圖文製作224 7.5.6Web創作225 7.5.7文字的藝術修飾與多媒體演示文稿製作226 7.6多媒體編輯語言226 7.6.1HTML與DHTML226 7.6.2JavaScript227 7.6.3ASP227 7.6.4PHP228 7.6.5XML2

28 7.6.6移動開發229 7.7虛擬實境技術230 7.7.1VRML230 7.7.2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232 7.7.3VR、AR及MR間的區別232 7.8全息幻影233 7.8.1全息幻影的概念233 7.8.2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的特點233 本章小結234 習題234 第8章 計算機網路及其應用236 8.1資料通信與連通性236 8.1.1資料通信與連通性的定義236 8.1.2連通方法236 8.1.3使用者端連接選項237 8.1.4通信通道238 8.1.5資料傳輸239 8.2計算機網路架構240 8.2.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240 8.2.2計算機網路的術語241

8.2.3計算機網路的結構241 8.2.4計算機網路的互聯設備243 8.3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和使用方式244 8.3.1計算機網路的分類244 8.3.2構架計算機網路的策略245 8.4Internet與TCP/IP協議246 8.4.1Internet的起源246 8.4.2Internet的應用247 8.4.3Internet的工作方式247 8.4.4Internet中計算機的地址和命名248 8.4.5Internet的連接249 8.5Internet的服務功能249 8.5.1Email249 8.5.2討論群組251 8.5.3FTP檔案傳輸251 8.5.4Telne

t遠端登入252 8.6Web和流覽器253 8.6.1Web253 8.6.2流覽器253 8.6.3搜尋引擎254 8.7局域網的基礎構架255 8.7.1乙太網256 8.7.2權杖環網258 8.7.3FDDI網258 8.7.4ATM網259 8.7.5無線局域網259 8.8物聯網260 8.8.1物聯網的基本概念260 8.8.2物聯網的組成261 8.8.3物聯網的相關技術261 8.8.4物聯網的應用模式與在我國的應用現狀263 8.9企業內部網和外聯網264 8.9.1內部網264 8.9.2外聯網265 8.10集群與網格技術265 8.10.1集群系統265 8.10.

2網格266 8.10.3雲技術266 本章小結266 習題267 第9章 軟體工程269 9.1軟體工程的概念269 9.1.1為什麼提出軟體工程269 9.1.2什麼是軟體工程270 9.1.3軟體生存週期271 9.2軟體發展模型271 9.2.1瀑布模型272 9.2.2漸增模型272 9.2.3演化模型273 9.2.4螺旋模型273 9.2.5噴泉模型274 9.2.6轉換模型274 9.2.7智慧模型274 9.3軟體發展方法275 9.3.1模組化方法275 9.3.2結構化方法275 9.3.3面向資料結構方法276 9.3.4物件導向方法277 9.3.5統一模組化語言2

78 9.3.6軟體複用和構件技術280 9.4軟體過程和過程改進283 9.4.1軟體過程283 9.4.2軟體過程工程283 9.4.3軟體過程模型284 9.4.4軟體過程實施285 9.4.5軟體過程改進286 9.4.6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287 本章小結289 習題290 第10章 計算機資訊安全技術291 10.1計算機資訊安全面臨的威脅291 10.1.1資訊安全的重要性291 10.1.2安全問題的現狀291 10.1.3計算機資訊安全的定義及威脅資訊安全的手段292 10.1.4計算機資訊安全的因素293 10.1.5資訊安全的策略與網路安全體系結構294 10.2保密技術

295 10.2.1保密防護技術與洩密發現技術295 10.2.2計算機系統的保密技術296 10.2.3Internet中使用的密碼技術299 10.3防禦技術300 10.3.1防火牆的概念301 10.3.2防火牆技術301 10.3.3防火牆的結構303 10.3.4身份鑒別和存取權限控制304 10.4虛擬私人網路306 10.4.1什麼是VPN306 10.4.2VPN的分類及其用途307 10.5審計與監控技術308 10.5.1審計與監控的準則308 10.5.2審計與監控309 10.6計算機病毒311 10.6.1計算機病毒的定義311 10.6.2計算機病毒的發展311

10.6.3計算機病毒的檢測與防治313 10.7無線感測器網路與智慧卡的安全314 10.7.1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安全314 10.7.2智慧卡的安全315 本章小結316 習題316 第11章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318 11.1製造業318 11.1.1計算機輔助設計318 11.1.2計算機輔助製造319 11.1.3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320 11.2商業321 11.2.1零售業322 11.2.2電子資料交換322 11.2.3電子商務323 11.3銀行與證券業325 11.3.1電子錢325 11.3.2網上銀行與移動支付326 11.3.3證券市場訊息化327 11.4交通運輸業

327 11.4.1交通監控系統327 11.4.2坐席預訂與售票系統328 11.4.3全球衛星定位系統328 11.4.4地理資訊系統330 11.4.5智慧交通系統331 11.4.6車載GPS智慧導航系統332 11.5辦公自動化與電子政務334 11.5.1辦公自動化334 11.5.2電子政務334 11.6教育領域335 11.6.1校園網335 11.6.2遠端教育336 11.6.3計算機輔助教育337 11.6.4計算機教學管理系統337 11.7醫學領域337 11.7.1醫學專家系統338 11.7.2遠端醫療系統338 11.7.3數位化醫療儀器338 11.7.4病

員監護與健康護理339 11.7.5醫學研究339 11.8科學研究339 11.8.1科技文獻的存儲與檢索339 11.8.2科學計算340 11.8.3計算機模擬341 11.9藝術與娛樂341 11.9.1音樂與舞蹈341 11.9.2美術與攝影341 11.9.3電影與電視342 11.9.4多媒體娛樂與遊戲342 11.10人工智慧343 11.10.1人工智慧概述343 11.10.2人工智慧發展歷程343 11.10.3人工智慧的應用345 11.10.4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347 本章小結347 習題347 第12章 職業道德與擇業349 12.1資訊產業界的道德準則349 1

2.1.1“綠色”資訊產業349 12.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員的道德準則351 12.1.3企業道德準則352 12.1.4計算機用戶道德352 12.1.5安全與隱私353 12.2資訊產業的法律法規355 12.2.1與計算機智慧財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355 12.2.2計算機軟體保護356 12.2.3軟體資產價值評估358 12.3專業崗位與擇業361 12.3.1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有關的職業種類362 12.3.2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有關的職位362 12.3.3終生學習363 本章小結364 習題365 參考文獻367   主任: 李曉明副主任:

蔣宗禮盧先和委員: (按姓氏筆劃為序) 馬華東馬殿富王志英王曉東甯洪 劉辰孫茂松李仁發李文新楊波 吳朝暉何炎祥宋方敏張莉金海 周興社孟祥旭袁曉潔錢樂秋黃國興 曾明廖明宏秘書: 張瑞慶前言FOREWORD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各類新技術讓人目不暇接,但這些技術都離不開計算機系統。目前,我國有1000多所大學開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專業,作為一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當進入大學校門時既有對這門學科所學內容的無限嚮往,也很想知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知識?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學成後可以從事哪些工作?本書針對這些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本書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和所學專業有關的入門課程教材,介紹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中有關計算機技術、程式設計語言、軟體工程等專業課程的入門知識點以及和資訊技術相關的社會人文知識,力求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樹立學習本專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與此同時,使學生對後繼課程的學習有一個初步瞭解,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力求實現以下目標: ●以國際、國內教學研究成果為指導,內容涵蓋學科教育中對“計算機導論”課程所要求的知識點,並且注意反映近期資訊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除了介紹基本專業知識外,對學科的研究範疇及學習方法也進行了介紹,力求在大學學習的開始階段就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學習和研究興趣。 ●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自己的活動和體會,讓學生具備主動獲取知識(特別是從網路上獲取知識)的能力。 ●體現對學生有關人文方面的要求,介紹了社會對IT技術人員的要求,對學生的擇業和就業進行初步指導。 ●每個章節中都有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做出重大貢獻的圖靈獎獲得者或有關IT知識的介紹,力圖用領域中大師的輝煌成果激勵學生,使他們瞭解學科發展的歷史,開拓他們的視野。 本書共分12章,教學中可採用36學時或54學時模式,以下括弧中的數位為

54學時的建議教學學時,括弧前的數位則為36學時的建議教學學時。第1章介紹計算機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定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教育、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畢業生的基本要求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等,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2章介紹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包括數制與碼制、數的定點與浮點表示、資訊的編碼,邏輯代數基礎,計算機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程式設計基礎,以及演算法與資料結構的基礎知識等,為進一步學習本書的後續各章和後繼課程打好基礎,建議教學學時為7(8)。第3章以微型計算機為例介紹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使讀者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建議教學學時為7(8)。第4

章介紹計算機系統軟體,包括程式設計語言、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和作業系統等系統軟體及幾個常用的工具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5章介紹常用應用軟體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文書處理軟體、試算表軟體和文稿演示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3(8),學生應在課後增加練習。第6章闡述資料庫系統的定義、發展、分類、體系結構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和資料庫語言等基本概念,並且介紹部分使用方法,建議教學學時為3(4)。第7章主要介紹多媒體技術、多媒體創作工具及其應用,包括多媒體、超媒體、超文字的概念,視頻、音訊等各種媒體技術及其製作工具,並且描述了多媒體的主要應用、超文字和超連結以及全息幻影成像技術等,建議教學學時為3

(5)。第8章介紹計算機通信與網路的基本知識、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和操作以及物聯網的相關技術,並且描述了計算機網路各種應用及其相關工具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5(7)。第9章介紹軟體工程中相關的概念和內容,力求使學生瞭解軟體發展的工程化方法,知道軟體發展的各種模型以及軟體過程工程和過程改進的概念,對軟體發展能力成熟度模型有所瞭解,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10章介紹計算機資訊安全和計算機病毒,包括計算機系統和資訊所面臨的各種攻擊手段以及主要的計算機病毒,並且重點講述各種防禦計算機資訊受到攻擊的技術,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11章從行業的角度,介紹計算機在製造業、商業、銀行與證券業、交通運輸業、辦公自

動化與電子政務、教育、醫學、科學研究以及藝術與娛樂等領域中的綜合應用,其中既包括傳統的應用,也包括許多新的應用領域,同時也介紹了將計算機應用於各行各業所使用的主要技術和方法,建議教學學時為0(1)。第12章介紹信息產業界的道德準則以及與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密切相關的職業種類和擇業原則,包括“綠色”資訊產業、計算機專業人員的道德標準、企業道德標準、用戶道德標準、安全與隱私、資訊產業的法律法規、計算機軟體產權保護、軟體價值評估、專業崗位和擇業等。力求使學生懂得終生學習的重要性,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建議教學學時為0(1)。 本教材中所給學時是建議學時,由於本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繁多,各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

情況也不一樣,在學習本書時各個學校可以適當調整學時,對其中一些章節的內容也可以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裁剪處理。例如,對第5章中的內容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又如,對第11章的內容可以採用自學的方式,對第12章的內容可以採用討論的方式,等等。 本書由黃國興教授擔任主編,並且編寫了第1章、第4章、第5章、第9章和第12章;張瑜教授在原陶樹平教授編寫的基礎上改編了第2章、第6章和第11章;丁岳偉教授編寫了第3章、第7章、第8章和第10章。耿紅琴教授對本次改編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張瑞慶編審對本書的編寫十分關心,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加上作

者水準有限,對書中存在的不妥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前言計算機導論(第4版)作者 2019年7月  

高科技犯罪之研究-探討以行動通訊裝置APP為犯罪工具之偵查困境與因應作為

為了解決智慧卡有哪些的問題,作者梁哲賓 這樣論述:

  歹徒利用高科技的技術來遂行其犯罪行為已成常態,有關這類型的犯罪行為並非僅使用電腦為其犯罪工具,也會使用到較特殊的高科技性電子產品,如行動通訊、數位的攝影設備及各種智慧卡(Smart Card)等。近來的發現則以行動通訊裝置APP為犯罪工具的情形最為嚴重,在我國運用這類高科技作為其犯罪工具者又以詐欺、毒品犯罪、賭博、網路援交等4類較多。目前只要擁有社群網路服務(例如Facebook)或者網路即時通訊服務(例如LINE)者,幾乎人人接過詐騙訊息,另外,如比特幣洗錢、網路勒索、竊盜個資等也都是運用高科技犯罪方式在進行著。可惜的是在法令規範不完備及偵辦技術未獲突破狀況下,司法人員在偵辦以行動通訊

裝置APP為犯罪工具之案件遭受重大挑戰,其實對辦案人員而言,高科技犯罪偵查重點在先瞭解傳送訊息者之真實身分(個化使用者)與他目前的地理位置(追蹤他的位置)較重要。  時下各式各樣社群網路、網際網路應用服務(APP)的大量使用,在運用加密、匿名網路,且APP服務提供者大多位於國外及雲端儲存下,數位偵查與鑑識已更加困難,治安機關面臨難以透過封包解譯或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調閱通聯紀錄而追蹤個化使用者之困境。因此,有必要從不同的出發點,發展新的數位偵查與鑑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