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網成功案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智慧電網成功案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icolePerlroth寫的 零時差攻擊:一秒癱瘓世界!《紐約時報》記者追蹤7年、訪問逾300位關鍵人物,揭露21世紀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和法理德.札卡瑞亞的 後疫情效應:CNN「札卡瑞亞GPS」主持人給世界的10堂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電力及公共建設 - EtherWAN也說明:益網的產品設計符合智慧電網的規格需求,並已成功的安裝在多項智慧電網專案中,我們在世界各地多項成功案例,已驗證益網科技產品有效率的使用在再生能源系統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雙聯學位學程 劉建浩所指導 謝思敏的 探索台灣發展V2X能源服務之關鍵成功要素 (2021),提出智慧電網成功案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車輛到萬物、能源、關鍵成功要素、決策實驗室分析法、台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張添晉所指導 江珮慈的 碳中和與淨零排放對法令與技術發展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遷、碳中和、淨零排放、低碳技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智慧電網成功案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氫燃料備用電源解決方案- 首頁 - Kaori則補充:成功案例. (A) 5kW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區域微型電網| 桃園市偏鄉地區再生能源防救災設備 ... 適用於備用電源及長時間發電; 氫氣即產即用,使用安全; 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智慧電網成功案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零時差攻擊:一秒癱瘓世界!《紐約時報》記者追蹤7年、訪問逾300位關鍵人物,揭露21世紀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為了解決智慧電網成功案例的問題,作者NicolePerlroth 這樣論述:

暗網、黑市、祕密預算⋯⋯ 原該保護人民的國家,正是致命武器的製造者? 年度《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 《書單》:年度最重要的一本書! 從駭客、學者、異議分子、影子經紀人到各國政府高層與外國傭兵 史上首度完整揭發即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終極軍火真面目 ★亞馬遜4.6星、Goodreads4.4星高分評價 ★揭開史諾登《永久檔案》沒說完的駭人真相 ★即將由《白宮風雲》製作人改編電視劇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經濟學人雜誌》《出版者週刊》《柯克斯書評》等國際重量媒體驚人好評 ★史蒂文·貝洛文,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艾歷克斯·斯塔莫斯,史丹佛互聯網天文台主任,前 Fa

cebook 和雅虎安全負責人等網路、資安重量人士有口皆碑 ★《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評審:「網路安全的問題還沒有被企業管理者重視,希望這部作品得獎後,可以刺激他們多加了解這個問題。」 ★麥肯錫公司歐洲執行長:「這是一本令人震驚的書,作者讓人無比信服,詳細且實事求是地指出,全球電腦系統已經變得何等脆弱。」 ★收錄資安專家吳其勳(iThome總編輯、台灣資安大會主席)、叢培侃(奧義智慧科技共同創辦人、台灣駭客協會理事)精彩導讀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吳宗成(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谷祖惠(臺灣資安大會創辦人)、洪偉淦(趨勢科

技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翁浩正/Allen Own(戴夫寇爾 DEVCORE 執行長)、陳浩維(台灣駭客協會理事)、劉致昕(報導者副總編輯)、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顏擇雅(暢銷書《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作者)──鄭重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美國政府正在花大錢跟駭客購買企業、政府組織使用的軟體、硬體中的零時差漏洞,他們會將之變成用於攻擊或監視對手的武器。──這就是《紐約時報》網絡安全記者妮可柏勒斯甫出版新作《零時差攻擊》所探討的道德、政治和經濟困境。」──《華盛頓郵報》   ▍本書特色 1. 全面觸及中國與美國在面對資訊戰爭時不同的應對之道 2. 仔細交代資訊戰爭發展的始末,觸及整個

「數位軍火產業鏈」從駭客、中介人、企業與國家一系列由下而上的運作模式。 3. 作者走訪世界各地駭客與軍火商所在處,地理上跨幅從美國、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台灣、中國、北韓、以色列、伊朗,再遍至歐洲諸國──顯示幾乎沒有國家能在這場零時差戰爭中倖免。 ▍內容簡介 網路安全記者深入「零時差漏洞」交易現場的第一手報導 駭客、巨富、強權,與比核武更致命的終極武器! 當所有的民生基礎設施都壟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 這是一場沒有大後方的戰爭,每一個人都無處可逃。 「知識即權力」在資訊時代得到印證, 面對這場祕密失控的軍備競賽,我們該何去何從? 《紐約時報》資深網路安全記者以緊湊淺白的筆法,解釋駭客與政

府高層交易的內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枚正在導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致命炸彈。當高度機密的國安問題與個人隱私產生衝突、俄國政府能跨國操弄烏克蘭選舉、中國政府能任意出入他國國防資料庫、美國失去了壟斷網路軍火的霸主地位──作者試圖探究:隨時隨地可能一觸即發的「零時差攻擊」真的將帶來世界末日嗎?面對如此無所不能的危險武器,有可能透過法律來規範已然失控的交易嗎? 本書出版後令重量媒體、美國學者、專家、企業資安顧問讚不絕口。《紐約書評》盛讚:「本書作者穿越全球網路武器貿易的地下世界,寫就一部生動而充滿挑釁意味的數位攻擊史!」 ▍關於「零時差漏洞」不可不知的五件事 1. 如何從「軟體漏洞」轉變為「地表最強武

器」? 零時差漏洞即「軟體漏洞」,起初不少駭客樂於義務為谷歌、微軟、甲骨文等大企業從數萬行程式碼中找出漏洞並修補,但當「漏洞」價格節節高升,終於變成由國家掌握的軍火。 2. 在美國,每39秒就發生一次駭客事件。要癱瘓整個國家,只需要1秒。 一個小小漏洞就能針對民生系統發動大規模攻擊。例如俄羅斯曾駭入烏克蘭輸電系統,造成長達六個小時的全國大停電。 3. 當今最「物美價廉」的超級軍火? 比起傳統轟炸機,零時差漏洞的價格便宜數千倍,於是戰力不敵強國的國家開始購入這種實惠的網路軍火,因為即使是最初階的網路攻擊,也可以對敵方造成嚴重傷害。 4. 8年內市值瘋漲超過600倍,「零時差」是大好市場?

最初價格為七十五美元的零時差漏洞,在短短八年內漲到五萬美元。於是,資訊天才、影子仲介商、間諜組織都紛紛投入這個下至獨立駭客上至各國政府的軍火產業鏈。 5. 愈進步方便的地區,反而愈不堪一擊? 當一隻手機就能處理所有工作業務、控制民生設備,意味著只需要利用「零時差漏洞」就操控一切。因此網路愈普及、線上作業愈常見的先進數位國家如美國,在零時差漏洞的威脅之下,反而愈是脆弱不堪。 ▍人類必須銘記於心的三次重大網路安全事件 /闖入選舉系統的俄羅斯駭客/ 俄羅斯駭客曾竊取競選電子郵件、搜尋選民資料,並滲透至烏克蘭的選舉單位刪除相關資料,還在該國的選舉結果報告系統中植入惡意軟體,差一點就引導其宣稱極右派

的候選人勝出……選舉安全專家將這項陰謀稱為史上操縱國家選舉最無恥的舉動。而二○一六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更徹底證明了民主黨被玩弄於俄羅斯的股掌之間。當美國人因網軍的挑釁而分化,歐巴馬政府深刻意識到俄羅斯政府此舉背後的威脅之意,美國的國家安全已經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 /史無前例的全國大斷電/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俄羅斯默默地侵入烏克蘭的發電廠,駭入控制烏克蘭輸電網路的電腦,將斷路器一個接一個關掉,直到成千上萬的烏克蘭人無電可用為止。除此之外,他們還關閉緊急電話線。更狠的是,他們切斷了烏克蘭配送中心的備用電源,迫使作業人員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改變世界的「震網」事件/ 被稱為震網的電腦

蠕蟲於二○一○年被零星發現,當時它已經透過數量前所未聞的零時差在全球流竄。這種電腦蠕蟲可以不被察覺地從受感染的USB隨身碟散播到電腦上,至於其他的零時差則讓這種蠕蟲緩緩爬過網路,來到更高層的數位行政管理系統,以便它尋找最終目的地:伊朗的納坦茲核電廠(Natanz nuclear plant)。震網將透過遠端遙控的方式,無聲無息地讓伊朗核電廠的離心機失去控制。而等到伊朗的核能科學家發現電腦蠕蟲毀掉他們的離心機時,震網早已經摧毀德黑蘭五分之一的鈾離心機──這將讓伊朗發展核子武器的野心倒退好幾年。 ▍你知道嗎?最容易面臨危機的基礎設施是供水系統 妮可‧柏勒斯認為,是時候回過頭來審視,哪些地方是網路

時代中敵人有機可乘的地方,又應該做好那些防禦措施。我們需要對「關鍵基礎設施進行數位化」做出更明智的考量。因為,敵人有可能透過遠端操作,讓水中的化學含量超標。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台灣的自來水供應系統也曾遭駭客入侵。而且遠比想像中容易。 她擔心人們會在大爆炸中醒來。 在訪談中,妮可‧柏勒斯提到,我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來水供應數位化」的危險性。「我們總是在相關議題上提到發電廠、核電廠,或是鐵路、空中交通管制,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駭客竟然還可以入侵飲用水供應系統。 但這才是更可怕的無聲殺手。」 二〇二〇年,在新冠肺炎流行之際,以色列政府首次發布居家防疫的政策。同時,他們發現伊朗駭客已經入侵了他們的

自來水處理設施(但什麼都還沒做)。以色列報以襲擊伊朗港口。耐人尋味的是,以色列政府沒有侵入伊朗人的飲用水供應系統──因為這麼做的代價太危險、太致命。如果雙方真的有人在對方供水系統上動手腳,在疫情期間,醫院人數暴增……這將是一場噩夢。然而這已經是警訊,提醒我們:現在是時候真正重新評估這些系統的安全性了。 ▍末日是如何降臨的?──「零時差漏洞」與其他重大網路攻擊事件大事紀 一九六〇年代:以軍事為目的的網路科技前身問世。 一九六七年:駭客威利斯‧威爾(Willis H. Ware)寫就「威爾報告」明確指出現代電腦系統中有諸多漏洞,可能導致機密資訊外洩或遭間諜活動利用,並未引起關注。 一九八七年:

第一起大規模電腦病毒「莫里斯蠕蟲」造成上千萬美元損失。 二〇〇九年:多次協助谷歌等私人企業系統修補漏洞的白帽駭客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因谷歌背地中傷,公開表示「不會再提供免費的程式錯誤」給供應商,加速零時差漏洞地下交易網成形。 二〇〇九年:中國駭客集團發起「極光行動」攻破谷歌嚴密的安全系統,間接迫使谷歌退出中國。 二〇一〇年:美國與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能設備而引發震驚世界的「震網事件」,國際間的數位戰爭已成大勢。 二〇一四年:北韓駭客入侵索尼影業,公布員工信箱、薪資,引起世界關注。 二〇一五年:國際駭客傭兵深入美國高層,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的電子郵件資料外洩。 二〇一五年:俄羅斯

駭入烏克蘭輸電系統,在寒冬中造成六個小時斷電。 二〇一六年:俄羅斯以網路攻擊干預美國大選,同年美國國安局軍械庫遭入侵。 二〇一七年:Notpetya勒索軟體攻擊全世界,造成美國全國總計逾百億美元損失。 二○一七年:北韓駭客發動規模史無前例的「想哭病毒」攻擊,災情橫跨英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印度多家航空公司、中國、西班牙、日本、台灣、韓國、中國、美國……全都被挾持勒索贖金。 二○二○年:舊金山國際機場旅客和員工使用的網路入口遭到俄羅斯駭客挾持,使用者的 Windows登錄密碼全面遭竊,印證了網路時代處處是戰場的預言。 ▍國際媒體讚譽 本書精采地報導了這段歷史,它講述了一段──從未被說出來的─

─網路戰進化的悠久歷史。追溯到一九八〇年代,那時電腦才剛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作者追蹤了網路武器市場至今的爆炸式增長,這段時間長弧是全球的,多面的,充滿戲劇性的。妮可證明,我們的所擁有的未來不只是一處激進的新戰場,甚至會重新定義二十一世紀。──安東·慕勒,出版社編輯 通常這類書會被稱讚說,讀起來像劇本或小說。但這本書更好,對技術問題和人類行為的敏感性使其具真實性,其中傳達的訊息:網絡安全問題威脅我們的隱私、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生活,甚至帶來更可怕的後果。──史蒂文·利維,《連線》雜誌總編輯 本書講述了一個可怕的故事……那就是當任何人現在都可以通過單擊鼠標來消滅其他所有人時,對世界會造成什麼影響

。 作者進入了一個隱密複雜的領域,這個領域被不透明的技術術語掩蓋,因而對我們其他人來說顯得如此不真實。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祕密英雄。我們將不會再以相同的方式看待手機、搜尋引擎,甚至恆溫器。──Kara Swisher,Recode網站(科技網站)創始人、《紐約時報》觀點作家 本書讀起來就像約翰・勒卡雷小的說,裡面充滿間諜活動和網路戰爭的恐怖故事,這些故事會讓人徹夜難眠,既無法停止閱讀,又對未來充滿恐懼。 ──《浮華世界》 對於網路武器市場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引發的全球網路武器軍備競賽有著深入報導......本書不刻意渲染,是一部公正的編年史,以純熟的散文技巧寫下這部精采、可怕的著作。這本書

一開始能把我們嚇壞,讓我們擺脫對科技的自以為是。 ——喬納森·泰珀曼,《紐約時報》 以令人著迷的電影風格講述這段故事......本書是一部清晰、不可或缺的、對世人的警醒。無論我們以為自己的保險箱有多堅固,總會有人來破解它。──LitHub 本書作者穿越全球網路武器武器貿易的地下世界,寫就這部的生動而富有挑釁性的數位攻擊史。── 《紐約書評》 本書對「零時差漏洞」的濫用有著引人入勝且令人不安的描述……這個祕密市場難以滲透,但作者比大多數人挖掘得更深。 ──《經濟學人雜誌》 強有力的網路安全政策的有力案例,可以在尊重公民權利的同時減少漏洞。──《柯克斯評論》 這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一本書…

…作者揭陋了這場地下軍備競賽,是一部精確、清晰和引人注目的介紹。──《書單》雜誌 本書是一則重要的警示。 在作者的深入調查之後,我們沒有理由忽視網路軍備競賽的成本。事實上,我們已經非常脆弱。──莎拉.弗埃爾,《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作者 一部氣力萬鈞之作。 對於任何對網路安全感興趣的人,無論是學生、政策制定者還是公民,都值得一讀。──P.W.辛格 艾默生.T.布魯金,《讚爭》作者 這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書……一個關於駭客、零時差漏的中介人、駭客等轟轟烈烈的故事,作者也著眼於更深層次的問題。──Steven M. Bellovin,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 本書一場旋風般的

全球巡演,向我們介紹了控制互聯網的鬥爭背後的瘋狂人物和離奇故事。如果這一切聽起來都如此不真實,卻是千真萬確的。──Alex Stamos,史丹佛互聯網天文台主任,前 Facebook 和雅虎安全負責人

探索台灣發展V2X能源服務之關鍵成功要素

為了解決智慧電網成功案例的問題,作者謝思敏 這樣論述:

車輛到萬物為近年熱門研究議題,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如何控制平均溫度上升成為世界各國重視的議題,世界各國也積極地進行各式綠色能源運用轉換,以及再生能源的施行導入,不僅要在環境及生活中取得和諧平衡,並將永續發展深植人心。在國際間積極引領將燃油車轉向電動化,顯見電動車普及將加大電力需求,勢必對傳統電網造成強大衝擊。因此,進一步朝向將電動車電池及能源補充設施,做為再生能源服務的開發研究及試驗發展,然而各項基礎設施的建置成本高昂,若不適當的決策會耗費不貲,因此在決定發展車輛到萬物作為能源服務之前,謹慎評估各項影響構面以及準則進而投入開發,才能得到最佳化的效果。本研究以國外文獻和相關示範站點做為參考及探

究,接著探討台灣發展車輛到萬物做為能源服務基礎設施的關鍵成功因素,透過決策實驗室分析法,彙整出發展車輛到萬物做為再生能源運行的各項準則,並以其之中的相互影響關係和重要性做探討,最終得出最重要的關鍵成功要素為市場構面,期盼此研究結果能為企業未來決策做判斷及依據。

後疫情效應:CNN「札卡瑞亞GPS」主持人給世界的10堂課

為了解決智慧電網成功案例的問題,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 這樣論述:

美國當代著名公共知識份子札卡瑞亞帶我們預見未來, 在大瘟疫中開創人類邁向新世界的契機。      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札卡瑞亞帶我們預見未來。   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已經發生了三次大震盪。2001年的911事件、2008年的金融崩潰,以及現正水深火熱的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每一次都是「不對稱威脅」(asymmetric threat),從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開始,並且與過去世界所經歷的任何事情都不一樣。 列寧曾說過:「有時可能幾十年都沒有大事發生,但有時也可能在短時間內一口氣發生幾十年才出現一次的巨變。」   這一次,正是讓歷史巨輪快速轉動的關鍵時刻之一。   COVI

D-19將如何加速歷史發展?   未來的世界將呈現什麼樣貌?   瘟疫肆虐的此刻,札卡瑞亞在這部來得迫切又及時的著作中,預言了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本質。疫情對政治、社會、科技、經濟等領域所造成的影響,很可能數年後才會真正顯現,他的論述將幫助我們理解疫後的世界樣貌。   這10堂「課」讀來既令人警醒,又帶給人希望。他針對自然環境與生物危機、過時的左右派政治分類、數位生活的興起等各個面向提出討論,也深入分析全球化的未來、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以及疫情如何使得美中關係惡化。   札卡瑞亞促使我們思考,像人類這樣的社會動物,社群的概念已然融進我們的天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正如他在結論中告訴我們的

⸺⸺   「天命依然未定」,未來切切實實的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後疫情效應》說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是21世紀初難以忽視的,對世界的深刻省思。 得獎紀錄     ★誠品選書   ★亞馬遜2020年10月編輯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分類暢銷榜第一名   好評推薦     無論現在處境如何,現在的2019冠狀病毒疫情終將有結束的一天。但是下一個疾病大流行將接踵而至。札卡瑞亞深思熟慮、處變不驚,寫下從2019冠狀病毒疫情中學到的教訓,他列舉正面的案例,並給予我們一些建議去應對未來的類似威脅。此外,他還認為人們應該聽專家的意見,而專家也該聆聽民眾

的意見。——亞馬遜叢書資深編輯施呂普(Chris Schluep),《亞馬遜選書評論》     「札卡瑞亞的故事語言生動,搭配切中要點的例子,同時避免了左派和右派的樣板情節。……大推這本書。面對一個正在形成的世界,這是一本既聰明、博學且有見識的指南。」——喬飛(Josef Joffe),《紐約時報》     沒幾個年輕作者或記者能像札卡瑞亞這樣,以天啟一般的聰明思維、近乎完美的清晰敘述、動人心弦的文字講述未來的國際情勢……札卡瑞亞這本書為美國與其他國家做出重要貢獻……他在書中對國際關係、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的精妙看法,將給讀者巨大啟發,讀完大呼值得。——路易士(Claude Le

wis),《費城詢問報》     一部極富原創力、深具洞見的作品……讀完這本,你就會用另一個觀點看世界。——諾亞(Timothy Noah),《華盛頓郵報》     札卡瑞亞寫了一本小小的世界名作。全球各地的決策者……都該看看書中充滿智慧的洞見……本書讓你了解現在,預見未來。——伯克,《衛報》     這本涉獵廣泛、發人深省的書非常值得一讀……現在已經很少看到像札卡瑞亞這樣會以歷史與政治哲學為基礎做出論證的書了,以專欄作家而言更是難得。——朱迪斯(John B. Judis),《外交政策》     札卡瑞亞……博學多聞和洞察力十足,西方公共知識界很少人比得過。—

—史里曼(David M. Shribman),《波士頓週日環球報》 作者簡介   法理德.札卡瑞亞 Fareed Zakaria     獲《前景》(Prospec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評選為「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票選為「過去十年十大全球思想家」(top ten global thinkers of the last decade)。     主持CNN重量級國際新聞評論節目《札卡瑞亞GPS》(Fareed Zakaria GPS),全世界各地有兩億兩百萬個家庭收看。為《華盛頓郵報》撰

寫每週專欄,每月有八千萬至一億名讀者。     著有《自由的未來》、《後美國世界:群雄崛起的經濟新秩序時代》、《為博雅教育辯護:當人文課熄燈,大學正讓青年世代失去遠大未來》。     《自由的未來》出版時,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評論道:「札卡瑞亞是極為傑出的年輕作家,他針對西方憲政原則如何影響全球秩序寫下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著作。」     《後美國世界》發表後,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說:「法理德.札卡瑞亞對國際時事的分析一直以來都很出色,但更難得的是,他都是對的。如今,他又出版了一部充滿洞見的傑作。」   譯者簡介

  盧靜     雜學家。為了畢業劇本接觸TRPG,為了推廣遊戲開始翻譯,結果入門卻是社會科學。喜歡民俗、文學、社會科學,希望透過翻譯,讓讀者以新的視角觀看生活與社會。譯有《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廖崇佑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譯有《多極世界衝擊》、《眞的好奇怪:希臘神話》、《貓咪問題全攻略》、《無法測量的領導藝術》、《國家地理精工系列:經典自行車》等書籍,現為自由譯者兼英語學習粉絲頁「賓狗單字」共同創辦人。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廖珮杏     自由譯者

。偏好議題性的人物故事,從中探討機制縮影、價值與文化衝突等結構問題。譯有《重返天安門》、《憤怒與希望》(合譯)、《重病的美國》、《獨裁者的養成之路》等書籍,以及《電馭叛客2077》(合譯)遊戲。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劉維人     自由譯者。從譯作出發,參與當代民主、公共討論等議題。譯有《被誤讀的哲學家》、《反民主》、《暴政》、《不穩定無產階級》、《憤怒與希望》(合譯)、《Mindf*ck 心智操控》等。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序 言 「蝠」蝶效應 二○一九冠狀病毒這種事件未來還會更多,它們既不是有

人刻意為之,也不完全出於偶然,比較像是我們整個跨國體系之中內建的某種機制。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去了解這個體系,或者應該說,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才能夠理解後疫情時代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   第一課 繫上安全帶 現代人類的發展無論規模還是速度都史上未及。我們生活的世界體系開放多變,所以沒有什麼緩衝餘地。這樣好處很多,卻也非常脆弱。我們必須現在就修正這個逐漸失去穩定的現實。我們能做的,只有更清楚現在所面對的風險,為災難做好準備,讓社會更加堅韌。社會不只要承受衝擊和逆流,更要從中學習。   第二課 為政之方,在質不在量 二十世紀最大的政治論題,就是政府在經濟中的規模和定位⸺

⸺也就是政府的「量」。但在這場危機中,真正重要的似乎是政府的「質」。成功對抗病毒的國家中,有些是大政府,有些則是小政府。這些國家的共通點就是有能力、運作良好、備受信賴的政府⸺⸺這些就是所謂政府的「質」。   第三課 只靠市場並不夠 丹麥這些北歐國家找出了一條靈活、民主、安全、公義的道路,在對世界保持開放的同時,也讓國民做好準備。他們清楚市場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但只靠市場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緩衝、靠山和糧草。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的做法,再因應自己國內的現實調整。因為我們真的別無選擇。   第四課 大眾應遵從專家建議,專家應傾聽大眾意見 大流行病很重要,不應該只交給科學家。科學家是

不可或缺的成員,但其他領域的專家也是。專家和菁英應該花更多心力去思考如何與民眾建立連結,並以人民的需求為首要考量。在面對這次的疫情和將來的危機時,人民應該要聽取專家的意見。但是,專家也必須聆聽民眾的想法。   第五課 人類生活已然數位化 這次的疫情大流行證明,新科技發展的程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更快,但機器在運算資料和提供答案方面愈聰明,就愈能強迫我們思考人類在理性思考之外的獨特之處。人類生活邁向數位化的速度非常快、影響非常廣泛,而且感受非常真實。不過,數位化的一個潛在影響,或許是會讓我們更珍惜彼此身上最人性化的部分。   第六課 亞里斯多德說對了,我們是社會性動物 每個人出於

不同的理由而選擇在城市中居住,例如工作、陪伴、娛樂、文化,或以上全部。但是,在這些外在原因下,其實深藏著想要與他人社交互動的渴望。二○一九冠狀病毒無法改變這種天性。事實上,外出限制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大家想起那個簡單而深刻的事實⸺⸺我們人類在本質上就是社會性動物。亞里斯多德說對了。   第七課 世界會愈來愈不平等 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可能會使我們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為改善不平等所做的努力功虧一簣,世界將重回嚴重不平等的狀態。我們未來很有可能又得面對另一場大瘟疫,屆時就得意識到,這個世界必須讓每個窮人和富人活得同樣安全又健康。我們應該要努力實現這樣的平等。   第八課 

全球化沒有死 短期來說,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和外出限制確實抑制了所有國內和國際的經濟活動,這大概會慢慢讓世界脫離全球化。但是一旦治療方法或疫苗問世,經濟指標的改善速度也可能與原本惡化的速度一樣快。削弱全球化最後榮光的往往不是經濟或科技造成的後遺症,而是政治問題。總而言之,全球化並沒有死,但我們可能會搞死它。   第九課 世界正從單極走向雙極 中國已經崛起了,而且明顯到每個人都看得出現在國際上有兩大強權。而原本彼此沒有敵意的美中,在川普和習近平上任後,局勢開始變化。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更讓華府對北京的言詞與行動都公開強硬起來。美中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是無可避免的,但戰爭卻可以避免。未

來的國際關係顯然無法逃離兩強並立,但未必要陷入冷戰。   第十課 有時候堅持理想反而最現實 二○一九冠狀病毒清楚告訴我們,如今這個各地彼此緊密聯繫的世界,潛藏著多少風險與機會。在這樣的疫情中,每個國家無論貧富無一倖免。只要還有人身處危險之中,其他人就無法真正安全。如果各國不能長久合作,人類就可能從此滅亡。團結合作就能改變世界,不是什麼烏托邦的幻想,只是一種簡單的常識。   終 章 天命未定 二○一九冠狀病毒帶來巨大的危機,但也開創了一個新契機。在萬物天翻地覆的時候推動改變反而最容易。艾森豪認為在二戰中犧牲的士兵給了所有人一個機會,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更和平、更美好的世界。如今

,這場惡毒的大瘟疫又給了另一個機會,讓我們邁向另一個新世界。要不要把握這個機會就看我們了,畢竟天命永遠未定。   謝辭 序言   「蝠」蝶效應     如今,這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口中「刺刺的病毒小球」遍布了整個世界。一月下旬,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埃克特(Alissa Eckert)及她的同事希金斯(Dan Higgins)受命繪製二○一九冠狀病毒的樣貌。埃克特後來向《紐約時報》解釋,為了要「吸引公眾注意」,他們畫出一個銀色的球體圖像,上面有明亮的大紅

色突起物。這張圖果然引起軒然大波和眾人的不安,很快便隨處可見,出現在報紙、雜誌和電視新聞上。如果現在要在腦中想像冠狀病毒的樣子,八成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埃克特及希金斯繪製的版本或其衍生的圖片。專業醫學繪圖家的品味都很有趣,比如這張圖是採所謂的「特寫鏡頭」(beauty shot),近距離描繪了單株病毒株的模樣,所以看起來既危險又巨大。但實際上,二○一九冠狀病毒的大小只有這個句子結尾的句號的萬分之一。     人們常說我們要從大處著眼,但也許現在我們需要開始思考細節。無論軍事攻擊、入侵這類典型的巨大威脅有多罕見,我們都很善於想像它們的樣貌,也善於制定大規模計畫去回應。各國政府花費上兆美元建立

龐大的軍隊,追蹤全球軍隊的動向,並針對潛在敵人進行軍事演習。光是美國自己每年的國防預算就高達約七千五百億美元。但面對小小的病毒,我們卻沒有事先做任何防備。結果,這樣一顆小小的病毒將為人類帶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傷害。     這本書不是在寫二○一九冠狀病毒的疫情,而是關於疫情大流行之後的世界將變成什麼模樣,以及更重要的,我們該如何因應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每次巨大衝擊的後果,都會根據當時世界的狀態,根據人類的反應是恐懼、拒絕承認還是適應,而有所不同。在如今這個大家脣齒相依的世界中,二○一九冠狀病毒肆虐帶來的影響,也不同於以往。大多數國家都無法及時回應這場疫情,甚至連最富有國家在

內的許多地區,後來都紛紛封鎖了邊界和經濟活動,這在人類史上幾乎不曾見過。     這本書寫的是「後疫情時代的世界」,之所以寫這個主題,不是因為我們擺脫了二○一九冠狀病毒,而是因為我們跨過了一道很關鍵的坎。在這之前,幾乎所有還活著的人都從未經歷過大瘟疫,但二○一九冠狀病毒讓我們知道了疫情大流行是什麼樣子。我們都看到了疫情帶來的挑戰,以及為此付出的代價。這場疫情很可能會持續下去,但即使我們消滅了這個疾病,未來肯定還會爆發其他傳染病。這次疫情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走入了後疫情的全新時代。     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究竟造成了哪些後果?有人認為,這場瘟疫將會被視為現代歷史的關鍵時刻

,將永遠改變世界的走向。另外有些人認為,疫苗問世之後,世界很快就會恢復成以往的樣子。還有一些人認為,與其說這場疫情改變了歷史,不如說是在加速歷史的進展。目前看起來,最後一種猜測最可能為真。列寧曾說過:「有時可能幾十年都沒有大事發生,但有時也可能在短時間內一口氣發生幾十年才出現一次的巨變。」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就是如此,未來的世界在很多方面都會比不久之前變化得更快速。但當生活快速變遷,許多事情的發展就會開始逸出常軌,很可能引起混亂,甚至致命。一九三○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正以穩定的步伐走向現代,人們漸漸棄農從工。蘇聯卻決定粗暴的加速進展,推行了農業集體化,最後導致饑荒、數百萬農民遭到「肅清」(liqu

idation),更加鞏固獨裁統治,讓整個蘇聯社會慘不忍睹。如今,若我們以飲鴆止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未來可能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悲劇。     對國家、公司,特別是個人來說,疫情後的生活將大不相同。即使經濟和政治恢復正常,人們也不會再以過去的方式生活。人們將經歷一場不尋常的艱難考驗,並且發現一個全新的難得機會。麥斯威爾(William Maxwell)一九三七年出版了一部小說《他們像燕子一樣襲來》(They Came Like Swallows),書中的一個角色從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中倖存了下來,一股「奇妙的感覺縈繞不去。無論是他還是別人,從來沒有人能知道他的人生會變成這

樣」。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一九三九年的半自傳小說《蒼白的馬,蒼白的騎士》(Pale Horse, Pale Rider)也描述了西班牙流感結束後的經驗:當最糟的時刻過去,我們會突然「冷靜下來」。該書的最後一句就是:「現在所有事情都該重新開始。」     瘟疫的力量     照理來說它不該這麼陌生。那株冠狀病毒或許是新型的,但大瘟疫卻源遠流長。最早的西方文學開頭就是一場瘟疫。荷馬的《伊利亞德》(Iliad)的最初幾句,就是在描述希臘軍隊正遭受瘟疫的蹂躪,這是給他們自負、貪婪、好鬥的領導人阿伽門農國王的天譴。西方第一部嚴謹的歷史著作也是在一場瘟疫中展開

,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記錄了當時兩大超級強國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長期衝突。修昔底德寫道,在戰爭開始之初,一場可怕的瘟疫席捲雅典,大批身強體壯的市民死於非命,就連城邦裡舉世無雙的領袖也命喪黃泉。雅典是民主社會,斯巴達則是以嚴格聞名的勇士社會,兩地的政治制度南轅北轍。歷史上贏的是斯巴達,不過要是沒有瘟疫的話,贏家就很可能變成雅典,那可能會讓西方歷史走向一條不同的路,讓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成為成功的典範,而非一團一瞬即逝的火焰。瘟疫就是有這麼大的力量。     史上影響最慘烈的大瘟疫莫過於腺

鼠疫(bubonic plague),一三三○年代始於中亞,接下來十年傳播到歐洲。一位中世紀的編年史家認為蒙古人使用了歷史上第一種生化武器,將得瘟疫而死的屍體以投石機投入熱那亞(Genoese)城內,從而將疾病傳入歐洲大陸。但更可能的是,腺鼠疫是靠全球貿易傳播的,商隊和船隻將貨物從東方運送到西西里島的墨西拿(Messina)以及法國的馬賽這些主要港口,腺鼠疫就跟著貨物上路。這種傳染病又稱為黑死病(Black Death),細菌寄生在老鼠背上的跳蚤上,會攻擊患者的淋巴系統,導致前所未見的苦難,不計其數的人死去,歐洲人口頓時少掉一半。這個疾病跟其他許多疾病一樣,目前從未完全根除,世界衛生組織(Wo

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報告,每年仍約有幾百個病例,幸好現在可以用抗生素治療。     腺鼠疫在當時的歐洲投下震撼彈。學者認為,這個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過於龐大,把當時的經濟搞得天翻地覆。史丹福大學歷史系教授謝德爾(Walter Scheidel)說,疫情造成勞動力稀缺,土地放著沒有人用,於是工資上漲、租金下降。勞工有更大的議價權,貴族則逐漸無權置喙。農奴制在西歐大部分地區逐漸消亡。當然,各國所受影響因經濟和政治結構而異。某些高壓統治的地區,腺鼠疫過後反而愈來愈不平等,例如:東歐的貴族地主利用苦難和混亂,首次收緊控制,實行了農奴制。這場大瘟疫除了上述物質

方面的影響,還引發了一場思想革命。許多十四世紀的歐洲人開始問:「為什麼上帝會允許地獄降臨在人間?」並質疑原來根深柢固的階級制度,最後這些思想改變使歐洲脫離了中世紀的痼疾(medieval malaise),掀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在一片死亡和恐怖之中,科學、現代化和文明演進如焉誕生。幸好,二○一九冠狀病毒並不像過去的大瘟疫那樣造成屍橫遍野。但這場當代的大瘟疫是否會像過去一樣激發社會反省,讓我們不再驕矜自滿?     歷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撰寫了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他為了找出少數歐洲士兵能夠迅速

征服並改變美洲數百萬人的原因,而對流行病學產生興趣。像是西班牙探險家柯爾特斯(Hernan Cortes)的遠征軍只有六百人,卻征服了幾百萬人口的阿茲特克帝國(Aztec Empire)。麥克尼爾發現答案與瘟疫有關。西班牙人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武器,還帶來了天花等疾病,他們自己對天花已經有了免疫力,但當地的原住民卻沒有。隨後爆發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很驚人,一開始估計死了三○%的人,十六世紀估計六○%至九○%,總共大約數以千萬計的人死去。麥克尼爾想像,「當時原住民看到死亡的全是印地安人,西班牙人卻毫髮無傷,心裡應該受到了衝擊。」他推測當時的原住民認為,外國人之所以不怕瘟疫,是因為崇拜強大的神祇。許多原

住民後來屈服於西班牙人的控制,並皈依基督教,可能也與此有關。     至今仍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疫情大流行是西班牙流感,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重創了世界,殺死五千萬人,超過戰爭中死亡人數的兩倍。它之所以被稱為西班牙流感,並非因為它起源於西班牙,而是因為這個國家當時並未參戰,所以沒有審查新聞。當疫情爆發時,整個西班牙都大肆報導,後來新聞傳到了國外,讓許多人誤以為這場瘟疫源於西班牙。自二十世紀以來,科學進展突飛猛進。當時還沒有發明電子顯微鏡,也還沒有抗病毒藥物,沒有人見過病毒的本體,也不知道如何治療這種新興的感染。儘管如此,當時的衛生當局制定了三個最重要的方針:社交距離、口罩和洗手。在疫苗研發

出來之前,這三項依然是今日用來減緩二○一九冠狀病毒傳播的重要機制。只不過當代還會再加上一項方針:定期檢驗。     近十年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禽流感、豬流感和伊波拉病毒陸續爆發,每一次都傳播得又快又遠,讓許多專家紛紛警告,我們很快將面臨一場真正的全球疫情大流行。這也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一九九四年,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的暢銷書《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詳細介紹了伊波拉病毒的起源。二○一一年的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則根據二○○二年至二○○三年的SARS疫情和二○○九年的豬流感大流

行,虛構了一種奪去全世界兩千六百萬人性命的病毒。二○一五年,蓋茲(Bill Gates)在TED演講中警告說:「未來幾十年內會殺死一千萬人的,很可能是高度傳染性的病毒。」二○一七年,他在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上又更大聲疾呼,未來十至十五年,將可能爆發一場全球疫情大流行。     照理來說,當時的狀況應該很容易讓我們知道得投入更多時間、資源和精力去預防下一場疫情才對。但二○一七年六月,川普總統卻提議削減處理公共健康和疾病的關鍵機構預算。當時我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節目中引了一段話來談論這個話題:     美國最嚴重的威脅根本

就不是什麼巨大的敵人,而是非常微小,小到得用顯微鏡才看得到,比針頭還要小幾千倍的東西。無論奪人性命的病原體是人造的還是天然的,都會引發全球健康危機,而美國目前卻完全沒有做好準備。……才不過一百年前,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流感就造成全球約五千萬人殞命,而我們現在的世界在許多方面都比當時更加脆弱。密集的城市、戰爭、自然災害和國際航空旅行,讓致命病毒可以在非洲小村莊裡流傳之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傳播到包含美國的世界各地。……生物安全(Biosecurity)和全球大流行是無視國界的。在病原體、病毒和疾病面前,人人都無法倖免於難。當危機來臨時,我們會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資金和更多的全球合作。但到那時候才這樣想就太

遲了。     現在確實是太遲了。明明有夠多的資訊為我們敲響警鐘,我們卻沒有及時應對二○一九冠狀病毒。而且除了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的具體危機,我們還得同時意識到既有的體系也可能會有所改變。     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了新的國際體系,由三種力量鼎立:地緣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換個方式說:美國強權、自由市場和資訊革命。所有人似乎都在為創造一個更加開放和繁榮的世界共同努力。但這個世界依然危機重重,其中有一些危機甚至會失控,比如之前的巴爾幹半島戰爭、亞洲金融崩潰、九一一恐怖攻擊、全球金融危機,再到現在的二○一九冠狀病毒。儘管這些危機的成因大不相同,但有一個關鍵共通點:他們都是

不對稱的(asymmetric)衝擊,都是從很小的事情開始,最後影響波及整個世界。當年的九一一事件、二○○八年經濟海嘯,以及二○一九冠狀病毒,就是讓全世界都刻骨銘心的經典案例。     震驚全球的九一一恐怖攻擊,讓人們開始注意許多西方國家都經常忽略了世界上的某一種反彈力量。攻擊事件使眾人開始關注伊斯蘭激進派的憤怒、中東的緊張局勢,以及西方國家與這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該事件還激起美國強烈反應,不僅擴大了龐大的國內安全機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戰爭,還對許多地方出手。據估計,美國在所謂的「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上總共花費了五.四兆美元;並製造了流血衝突、革命、鎮壓和難民,

它造成了數以百萬計的傷亡,直至今日,餘波仍未停止。     二○○八年金融海嘯則是另一種衝擊。經濟崩盤在歷史上很常見,景氣好的時候,資產價格水漲船高,同時也引發投機行為,進而讓市場泡沫化,最後無可避免的走向崩盤。這場危機始於美國,但很快就蔓延到全球,讓全世界陷入了自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後來實體經濟復甦緩慢,但市場迅速漲回,拉大了資本和勞工之間的差距。這場危機也為政治帶來複雜且負面的影響。金融海嘯的起源明明是私人公司的力量過於龐大,許多國家卻沒有因此提出更左派的經濟政策,反而文化思維慢慢趨於保守。經濟上的焦慮也讓人們產生文化焦慮,一邊對移民

產生敵意,一邊渴望回到過去熟悉的生活。右翼民粹主義在西方的勢力愈來愈強。     現在我們又面臨了第三次衝擊,這場衝擊可能最為劇烈,也最為全球化。二○一九冠狀病毒一開始只是中國的衛生問題,卻很快蔓延到全球,引爆了一場大混亂。這場疫情危機導致全球所有商業活動停擺,經濟陷入大癱瘓。從某些層面來看,這場因流行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可以與當年的經濟大蕭條相提並論。未來幾年,許多國家將各自出現不同的政治影響;而恐懼、孤立、人生失去方向等社會與心理衝擊則可能會持續更久。二○一九冠狀病毒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畫下了又深又久的印記,而且我們現在甚至還不夠清楚究竟會有哪些印記。     這三次大規

模的全球危機,都源自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九一一恐怖攻擊的源頭只是十九位年輕人,他們利用和四千年前青銅器時代沒兩樣的簡單粗糙小刀,使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戰爭、間諜戰、反抗和鎮壓的浪潮。全球金融危機則源於總是游移在灰色地帶的「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CDS),它是一種針對抵押貸款的保單,銀行把CDS包裹再包裹,然後分割出去,出售再出售,最後滾出一個四十五兆美元的市場,價值高達美國經濟規模的三倍,全球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三。這個市場一崩潰,全世界的經濟便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後更掀起一波民粹主義浪潮。要是沒有信用違約交換,川普後來也不會選上總統。     這次的二

○一九冠狀病毒則提醒我們,蝴蝶效應真的會在現實中發生。一隻蝴蝶拍個翅膀,可以影響地球另一邊的天氣;一撮微小的病毒粒子搭上中國湖北省的蝙蝠翅膀,可以讓整個世界陷入一團混亂。許多小小的改變都能造成巨大的影響。在電網及電腦網絡中,某些微小的元件故障,會使負載移轉到另一個元件上,造成那個元件負載過大而故障,接下來就引發連鎖反應,問題愈滾愈大,從原來的小漣漪變成滔天駭浪。這就是所謂的「連鎖事故反應」(cascading failure),一個軟體故障或變壓器壞掉就能讓整個系統停擺。生物學也有類似的「缺血連鎖反應」(ischemic cascade),輕微的血液感染可能導致輕微的血栓,連鎖反應下去可能變成

嚴重中風。     過去的人把流行病(epidemic)視為人類沒有能力解決或沒有責任解決的問題。流感的英文「influenza」源於義大利,古代的義大利人以為感冒與發燒是因為受到星星的影響(influence)。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人們的觀念也開始轉變,開始歸納問題發生會出現哪些特徵,藉此找出預防與解決的方式。法國人開始將流感稱為「grippe」⸺⸺來自「seizure」(意思是發作)這個詞,可能是指喉嚨或胸腔感受到的緊繃感。自一九九○年以來,大約每十年就會因為連鎖反應而發生一次大問題(seizure),讓整個世界動彈不得(gripped)。二○一九冠狀病毒這種事件未來還會更多,它們

既不是有人刻意為之,也不完全出於偶然,比較像是我們整個跨國體系之中內建的某種機制。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去了解這個體系,或者應該說,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才能夠理解後疫情時代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

碳中和與淨零排放對法令與技術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智慧電網成功案例的問題,作者江珮慈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情形日趨嚴峻,人為活動對海洋、陸地以及大氣的影響已快速擴大,氣候變遷成為全球所需共同面臨之議題,《巴黎協定》中設定本世紀末平均升溫不超過2°C之全球環境目標,朝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現今已有多國家提出因應氣候變遷之管理策略及作法,並將其納入之法案或政策中,本研究透過探討為因應氣候變遷所面臨之挑戰,國際間對於碳中和與淨零排放之策略作法、關鍵技術研發及政策法令制定,以尋求我國未來朝永續發展之策略及方向。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及比較分析法,針對近年國際碳中和與淨零排放趨勢下之法令及技術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得知,透過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之訂定及入法,可明確指示減碳方向外,亦可檢視減碳成效,

且為因應淨零排放目標,國際上針對關鍵技術如CCUS及氫能,皆提出長期發展策略,其中氫能在儲存及運輸部分,為未來發展至商業化需解決之面向,而在創新技術之研發及商業化,需由政府擬訂獎勵補助措施,並制定減碳策略及發展方向。另外於碳定價發展趨勢下,各國陸續實施碳稅及碳邊境調整機制,顯示產業碳成本將逐漸內部化,因此企業應評估其對自身之衝擊,並導入ESG內涵及永續發展理念於營運模式中,以提升氣候風險管理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