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水庫防淤隧道效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逢甲大學 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 葉昭憲所指導 龍俊毓的 以二維水理輸砂模式評估牡丹水庫 放淤改善方案之成效 (2020),提出曾文水庫防淤隧道效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牡丹水庫、CCHE-2D、水庫清淤、導流設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所 陳豪吉所指導 彭靖芳的 廢棄污泥輕質粒料之產製與應用 (2019),提出因為有 紡織污泥、輕質粒料、自癒輕質粒料混凝土、微生物誘導碳酸鈣沉澱的重點而找出了 曾文水庫防淤隧道效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曾文水庫防淤隧道效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二維水理輸砂模式評估牡丹水庫 放淤改善方案之成效

為了解決曾文水庫防淤隧道效果的問題,作者龍俊毓 這樣論述:

由於台灣獨有之地形條件,即便降雨量充足仍存在缺水之問題,因此在各地區興建水庫,然而水庫蓄水同時也攔住大量土砂,水庫淤積日益增加,造成水庫庫容減少,為了清除已進入水庫的土砂,主要清理方式有三種:陸上機械開挖、興建排砂隧道及抽泥船(浚渫船)水力抽泥。本研究則利用抽泥船抽取泥砂,並放置於水庫下游河道的淤泥暫置場中,藉水庫洩洪將泥砂補助下游河道,達到減少水庫淤泥,增加水庫的壽命。透過CCHE-2D模式,本研究模擬牡丹水庫放淤時,在相同放流量下,不同導流設施對淤泥暫置場的沖刷影響:流量採109年11月閃電颱風實際排洪歷程,導流設施配置為20m及30m之導流堤、20m及30m之丁壩、系列丁壩及導流樁。模

擬結果顯示,導流設施之設計長度及擺放位置皆會影響淤泥暫置場之沖刷成效:模擬未改變之沖刷率為74.32%,各情境之沖刷率約為70%~75%,僅導流樁效果較差,沖刷率為68.9%。綜合改善河道暫置場之沖刷成效和改善兩側灘地沖刷能力不足之雙重目的,而對沖刷率較佳之30m導流堤及20m丁壩做比較,雖然兩方案皆有改變兩側灘地之沖刷量,但20m丁壩總沖刷量較高,因此本研究之最佳導流設施方案為20m丁壩。

廢棄污泥輕質粒料之產製與應用

為了解決曾文水庫防淤隧道效果的問題,作者彭靖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廢棄污泥輕質粒料之產製與應用,藉由將廢棄污泥原型再利用於燒製輕質粒料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將輕質粒料作為生物載體之應用,了解輕質混凝土微裂縫的自我修復效果,不僅增加廢棄污泥輕質粒料的多元化使用性,也可以提高建築結構物的耐久性能。本研究的廢棄污泥選用為市面上現有之紡織污泥,依其性質分成無機性與有機性兩種,並以紡織污泥乾燥取代重量百分比為10 %~40 %,與水庫淤泥混拌後作為紡織污泥輕質粒料雛粒,進行900 ℃~1,250 ℃的高溫燒製作業。從試驗結果得知,當紡織污泥取代重量百分比以不大於30 %為佳,其所燒製得之紡織污泥輕質粒料的基本性質皆符合輕質粒料規範要求,其中有機性紡織污泥輕

質粒料之顆粒密度約達0.50 g/cm3~1.60 g/cm3,吸水率約介於10.0 %~20.0 %;無機性紡織污泥輕質粒料之顆粒密度約介於0.60 g/cm3~1.80 g/cm3,吸水率約達7.0 %~19.5 %。紡織污泥輕質粒料雛粒經高溫燒製過程,發現加入紡織污泥後可提高燒失量約介於12.0 %~35.0 %,此結果意味著紡織污泥約達80 %可燃燒而提供相當之熱質,以減少生產輕質粒料之能源消耗,且經燃燒所產生的灰份則固結於紡織污泥輕質粒料中。最後,由本研究之試驗結果呈現,說明了紡織污泥原型可直接產製紡織污泥輕質粒料。本研究採用對環境友好的巴斯德芽孢桿菌(Bacillus pasteu

rii, B.P.),以輕質粒料作為細菌載體,透過裂縫修復微觀試驗,了解使用微生物技術修復輕質粒料混凝土微裂縫的效果,並進行X射線粉末繞射分析(XRPD)以確認修復材料由細菌產生。依試驗結果表明,植入的B.P.菌株會進行微生物誘導的碳酸鈣沉澱(MICP)作用,藉由碳酸鈣沉積可以有效地填補混凝土內部微小孔隙或受外力造成的混凝土微裂縫。XRPD試驗的分析結果也明確證明,混凝土裂縫中形成的白色晶體是碳酸鈣。從研究結果來看,在輕質粒料混凝土微裂縫的自癒行為中使用巴斯德芽孢桿菌確實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