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區長江路一段30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鄭梓所指導 陳秀珍的 領袖與身體:以戰後臺海兩岸元首為中心之研究(1949-1988) (2013),提出板橋區長江路一段30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身體、蔣介石、蔣經國、毛澤東、遺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陳芳明 、王基倫所指導 朱芳玲的 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O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 (2006),提出因為有 壓抑、現代性、現代主義、六O年代、台灣的重點而找出了 板橋區長江路一段30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板橋區長江路一段30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領袖與身體:以戰後臺海兩岸元首為中心之研究(1949-1988)

為了解決板橋區長江路一段30號的問題,作者陳秀珍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1949年後臺海兩岸元首為研究主體,主要是蔣介石、蔣經國與毛澤東三人。1949年後臺海兩岸分治,在臺灣兩位蔣總統的身體不僅是國家的象徵,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法統的承繼;而對岸則建立起以毛澤東為權力核心的共產中國,為改造中國並鞏固其統治權而發動了一波波的政治運動。三位領袖實際統治兩個中國至生命的最後一刻,足見傳統「君國一體」的概念在戰後臺海兩岸延續。毛澤東逝世於1976年,四人幫旋即被逮捕,結束了十年的文革浩劫;蔣介石逝於1975年,蔣經國承繼其權力至1988年在任逝世,蔣家政權就此落幕。但是三位領袖的「遺體」基於政治因素與目的被國家有意的保存,直至今日仍置於「陵寢」及「紀念堂」,供後人瞻

仰。領袖的遺體代替其身體,在國家為其安排的公共空間中,繼續和後來者對話,並展現其政治影響力。本論文利用「檔案資料」、「口述訪談」、「口述歷史著作與回憶錄」、「專書」、「報紙」、「期刊論文」及「照片」等材料,關注的主軸雖是領袖的身體,然而研究內容亦涉及戰後臺海兩岸對領袖的醫療及侍、警制度的發展,並透過照片探討領袖及國家對領袖形象的塑造,因此除了政治史與身體史的研究外,也嘗試與醫學史及影視史學有所連結。

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O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

為了解決板橋區長江路一段30號的問題,作者朱芳玲 這樣論述:

摘要過去學界對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的崛起,多認為是美援的強勢推銷,台灣作家扮演著被動接受,並如實鼓吹、複製的角色。解嚴以後,在追求主體重建的台灣文學研究中,我們重新反思台灣現代主義崛起的因果脈絡,不得不思索隱藏於台灣社會「被壓抑的現代性」問題。本論文認為台灣文學/藝術現代性的生成,絕不能化約為單一論述,台灣現代主義的崛起,有其因果脈絡可尋,每一個文學藝術革新的階段,是以更為迂迴並複雜的方式進行,但它長期隱沒於主流論述中,台灣文學/文化的主體性也因此被壓抑、壓制於其中。如果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是台灣作家定義與思考台灣現代性的開始,本論文以「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

求與反思」為題,正是基於對台灣主體性的強調,而對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與發展進行再認識、再理解與再詮釋的研究。論文將重新回到台灣現代主義崛起時的時空環境和文壇概況,結合歷史與文本脈絡分析,對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崛起的歷史根源與傳播管道作一全面性的考察,讓論述回歸文本與社會脈絡,藉著「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之挖掘,重建台灣文學現代性的播散過程,為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表現與文學史上的定位作一適當詮釋與評價,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學現代性論述。本論文共六章十六節,以「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和「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之詮釋與評價」為問題意識,首先從台灣內部政治、文壇的現況,以及外部西方文化的

輸入與刺激等面向理解台灣現代主義的崛起,以見目前台灣文學研究場域對此一論題的研究成果,並釐清某些關鍵議題之歧見,為台灣現代主義崛起的歷史因素提供更完整的詮釋與思考。其次根據對「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之問題意識所開展的三種向度的理解,釐清六○年代台灣所開展的全方位的現代主義運動的前因後果的邏輯,挖掘六○年代「全盤西化」論下隱而未彰的現代性線索,以見有別於西方的台灣現代性視野。接著結合歷史脈絡與文本分析,以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小說藝術「現代性」的理解、建構與轉化/反思後的文學表現,論述六○年代台灣小說家運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形式技巧,並融入自身所處環境與生命經驗加以改造後,所創作出來的具「現代」

藝術形式,內容卻是批判官方建構出來的,強調正統、性善、道德標準的正統美學書寫,從而對台灣現代主義小說之書寫意義與文學表現作一適當詮釋與評價,以為建構台灣文學與文化主體性工程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