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政賢,許碧如,胡淑珠,董蓁寫的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環境資源解說手冊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屏東新亮點也說明:林務局表示,林邊溪上游的「二峰圳水利工程」於2007年經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文化資產,園區內有模型體驗區,可以了解二峰圳各項水利設施的原理,解決日據 ...

環球科技大學 觀光與生態旅遊系環境資源管理碩士班 陳泰安所指導 張惠美的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週邊社區小旅行規劃 (2017),提出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小旅行、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遊程規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生物資源研究所 陳朝圳所指導 郭家和的 恆春半島地區銀合歡移除造林及其生態服務價值評估 (2017),提出因為有 外來入侵植物、主動恢復、能值評估、森林生態服務、復育造林的重點而找出了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的解答。

最後網站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文化遊」 活動圓滿成功 - TaiBIF則補充:今(12/7)日在屏東潮州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舉行「二峰圳文化遊」情牽活動,透過日本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銅像揭幕及二峰圳主題特展等系列活動,回顧鳥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環境資源解說手冊

為了解決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的問題,作者李政賢,許碧如,胡淑珠,董蓁 這樣論述: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座落於屏東縣潮州鎮東側,北臨萬巒鄉,南接新埤鄉,規劃面積為1,005公頃,先期規劃面積有85公頃。園區擁有豐富的大武山系、二峰圳、平地造林及田園等自然景觀資源,周邊的社區部落為閩、客、原(排灣、平埔)等多元族群文化保存之所。林務局屏東林管處為使民眾能更加了解園區,製作本解說手冊,以山、水,林、園為主題介紹園區。期盼能引領您充分享受這場自然與在地文化的饗宴。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週邊社區小旅行規劃

為了解決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的問題,作者張惠美 這樣論述:

本論文透過訪談發現,遊客在接受一日遊團體導覽解說時反應特別熱烈,顯露出對於大農大富森林平地園區及周邊聚落的好奇心,以及遊客倚賴導覽解說來取得豐富資訊,在硬體建設方面,遊客最重視的為遊憩設施的路線規劃是否完善、地方環境的風土民情氛圍、安全衛生的園區環境清潔,其次為休息設施完善是否完善,最後是交通停車空間是否便利;硬體最不滿意為公共設施遊客服務中心,其次則是安全衛生的場區環境安全、遊憩設施的解說設備不足、空間環境的體驗欠缺導覽。在軟體部分,最重視的滿意度為服務人員的態度,其次是遊程規劃的體驗活動,第三是文宣資訊的體驗活動,最後是活動項目的生態體驗及導覽解說的解說態度;軟體最不滿意的項目是遊程規劃

的時間管控,其次是導覽解說的環境介紹,第三是服務人員的服務品質,第四是文宣資訊的旅遊資訊。在消費行為項目訪談結果顯示,重遊意願滿意度偏高有90%,推薦意願100%,願意推薦他人遊玩大農大富森林平地園區及周邊聚落,價格意願遊客認為物超所值有95%滿意。這對於森林園區及周邊聚落相互結合的旅程安排上得到正面得肯定,也因行程安排塑造出令遊客津津樂道的體驗與旅遊回憶,故能造成廣大迴響,顯現文化發展主體性體驗套裝行程活動,能發揮口碑行銷效應,相關單位也可在未來大農大富森林平地園區周邊廣告行銷上增加大眾吸引力,促使遊客對森林平地園區及周邊聚落的興趣,以增進遊客的來訪。

恆春半島地區銀合歡移除造林及其生態服務價值評估

為了解決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二峰圳的問題,作者郭家和 這樣論述:

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 de Wit)已在臺灣地區形成嚴重生態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造成原生森林生態系之服務功能衰退及喪失。政府單位長期以來對於恆春半島地區之銀合歡入侵問題,投入大量人力及費用,進行移除防治及造林復育等試驗工作,已有良好成效;然而,在進行大面積銀合歡移除造林前,對於銀合歡的抑制效果及造林復育對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的效益,應進行整合性的探討與評估。本研究以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於2001至2015年,所進行之銀合歡移除造林區域為研究範圍,並依據銀合歡生育環境及造林方式,共設置10個銀合歡未移除之對照樣區,及21個銀

合歡移除造林樣區;依據所選擇7項評估指標所需資料,進行樣區之土壤、木本植群、地被植群及5種陸域動物等調查。藉由能值評估法進行銀合歡移除造林之森林服務價值評估;銀合歡大面積移除造林是否對於環境及銀合歡入侵族群變化有所影響方面,以無人飛行載具收集監測樣區之高解析力影像,分析銀合歡復育移除造林對水土保持的影響;並以不同期Landsat衛星分析不同時期之海岸退縮、陰陽海變化情況來探討銀合歡復育移除造林對環境衝擊之負面影響。同時透過1988、1993、1998、2003、2008、2013及2016年等7期Landsat衛星進行恆春半島銀合歡入侵面積變化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銀合歡經整治復育造林後,對於土

壤及動植物多樣性具有顯著性差異。在土壤化學性質方面,銀合歡移除後土壤有機質從對照區0.11-0.12 g/kg提高至0.13-0.30 g/kg;動植物多樣性方面,經移除後造林約8-15年後,銀合歡重要值則降至7.7且未再發現胸徑大於5 cm以上的銀合歡入侵;透過木本植物與陸域動物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標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兩者間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標具有顯著性正相關(r=0.7217, P=0.029),顯示木本植物多樣性增加對於陸域動物物多樣性有正面提升之效益。在生態服務效益價值評估上,銀合歡移除造林在生態服務價值估算為40,310.4-53,023.6元/h

a/year,高於銀合歡未移除林相之10,495.6-19,556.0元/ha/year;其中,以碳吸存功能(61.6%),為整體生態系服務經濟價值中最主要之項目。此外,由銀合歡入侵分佈範圍分析結果得知,目前銀合歡在恆春半島地區面積約佔5,535 ha,每年擴散速率約16.41 ha/ya-1;從各期分佈面積分析顯示,銀合歡面積自2009年開始呈現逐年下降之趨勢,其主要原因為該年度起,恆春半島地區開始進行大面積銀合歡移除造林作業。然而,此種造林方式是否對於環境造成影響,本研究利用多期衛星影像及現地調查進行分析其結果顯示,造林作業短期內會對植被及土壤沖蝕產生影響,但長期而言,銀合歡移除後重新造林

會逐漸恢復水土保持之功能。以整體性之生態系服務功能及多樣性保育評估,顯示以人為方式,進行銀合歡移除,並進行造林撫育,對於銀合歡整治為一有效之措施;除能維護及提高生物多樣性外,亦可抑制銀合歡再度入侵,並有助於生態服務價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