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早餐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梅山早餐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欣誼寫的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和雷正權的 五穀雜糧比藥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鳳凰花季來了!嘉義巨無霸花樹環繞觀景台也說明:嘉義梅山公園鳳凰樹滿開盛放,無論是從平面木棧道取景,或是空拍的「上帝視角」都能捕捉到火紅花海炸開的景象。(圖/IG@molly888666提供).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梅山雲海大飯店2023則補充:雲海大飯店位於海拔1000公尺,嘉義縣梅山往太平162甲線,36彎上,距太平 ... comtw 梅山百萬夜景雲海大飯店觀景台一覽雲嘉南|嘉義梅山景點推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梅山早餐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為了解決梅山早餐推薦的問題,作者林欣誼 這樣論述: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在便利商店與連鎖超市全面攻城略地下,近幾十年來傳統老雜貨店快速式微,成為被時光掩覆的不起眼的存在。然而雜貨店裡那些好親切的空間陳設,必備的菸酒米鹽,垂涎欲滴的蜜餞零嘴,炮竹金紙、南北乾貨等日常物件,以及鄰里厝邊三不五時閒話開講,日影悠悠的氣味氛圍,仍是無數人心中永遠的回憶。      本書作者全台走透透,跋山涉水,南征北討,親訪32家迄今猶存的雜貨店,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長廊,細數那些故人、舊事、老物,揭開暗藏在積塵角落間的老雜身世。      ◆30幾張臉孔,無數則歷史身世◆      透過攝影鏡頭,拍下了一張張寫滿故事的頭家臉孔;佇立在大樹下、巷弄口

或市場老街一隅的店鋪樓宇;以及若干承載了常民生活細節的物件特寫,以最直接、最能喚醒記憶的視覺影像,勾起似曾相識的舊夢。      由數十位雜貨店老闆口述,第一手記錄下的文字,娓娓地道出這些鄉鎮人物的內心話,那些為生活拚搏的點滴,在買賣間流動的人情義理,血淚與微笑交錯,輝煌與黯然常有。且每段個人經歷與家族歷史,皆折射出大時代的光與影。      ◆一間老雜,就是一片風土、一個時代◆      「都是等稻米收割了、豬養肥了、茶葉收成了,大家才直接捧著米或牽著豬來抵帳。」──三坑子榮興商店      「以前我家雜貨店兼賣豬肉,有陣子豬肝貴,還有人因為買不到豬肝,在我家攤子前發狂打架!」──鹿麻產福美

商號      「以前柑仔店就像百貨公司,從吃的到用的,除了衣服以外什麼都有!」──保力振益商店      「我當時一天賣檳榔賺的錢,比中油員工一天薪水還多。」──出礦坑美和商店      「我們決定繼續開店,就是想讓大家逢年過節回來時,這裡還有人在。」──久美桃源商店      本書足跡遍及各縣市鄉鎮,雜貨店類型涵括山林、農村、海岸、市街、眷村與部落等,也因此映照出台灣複雜的歷史脈絡,以及多元歧異的地理特性。      不同地區的雜貨店,反映了迥異的風土背景,以及解讀不盡的車轍面向,例如:台灣金煤石油礦業的起落,日治時期征軍南洋的傷痛,山地部落裡提供欠賒的情義,甚至新移民安身立命的豁達等。傳

統雜貨店,同時也是台灣百餘年來的社會縮影。      書中穿插對雜貨物件的典故考掘,例如:從「菸酒牌」了解公賣與配銷制度,透過主婦必備的味素、皂絲,以及雪印、森永等奶粉品牌看見國族歷史變遷,以及自人力擔與武車等載貨工具窺知社會的進步等,兼具文化史料的豐饒厚實度。    本書特色      .敘事流利生動,筆到意到,鮮活記述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與家族故事,有血有肉,有汗有淚。      .攝影圖象鮮明深刻,呈現強烈的臨場感與時代氛圍。      .內容糅雜經濟產業、社會文化、族群背景、地方風土與庶民人情等多重面向,交織成多元豐富的島嶼浮世繪。      .所記錄的雜貨店遍及台灣各地,全書兼具隨機抽樣

的獨特性,以及足以相互對照呼應的普查意義。是台灣第一部記述傳統雜貨店產業興衰史的著作。    名人推薦      .陳柔縉(作家)、劉克襄(作家)──專文推薦      .小野(作家、編劇)、吳晟(詩人)、李金蓮(作家)、沈昭良(攝影師)、阮光民(漫畫家)、莊永明(文史工作者)、陳芳明(作家、政大講座教授)、黃哲斌(新聞工作者)、廖玉蕙(作家)──戀戀舊時光推薦    好評推薦      .「《老雜時代》的每個單篇,都是如此生動豐富,攀著時間直線敘說鄉土史。幾十條直線,滿布了個人與政經社大事件的碰撞,再與全台四方地域的橫線交錯編織,便成了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陳柔縉(作家)      .

「他們的書寫與影像當然介紹了各地小雜貨的人情溫暖,其實還搭建了諸多鄉鎮旅行的平台和視窗,提供讀者按圖索驥,依此去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劉克襄(作家)      .「那些似曾相識的奮鬥經歷,滿布歲月痕跡的頭家影像,就像帶著我們回到古早時代店仔頭前的椅條上,斟一杯米酒,剝幾顆花生,聽厝邊的阿伯阿叔開講。精彩故事裡有鹹鹹的淚水,滾燙的熱血,還有我們日漸淡薄的舊夢。」──吳晟(詩人)      .「這社會總是為了更繁榮而取代繁榮。通常眼前變新穎,人就開始想尋回舊的熟悉。幸好,這本書帶著我們按圖索驥看這些老雜貨店以它們舊有的姿態坐落在潮汐變化的海邊,山丘、平地。許多動人戲劇故事都是以見聞過的真實

為根,從這本書,我看見作者傳達出這些深植土地的根。」──阮光民(漫畫家)      附錄     【雜貨考】:〈從前從前有間雜貨店〉、〈巷口熟悉的菸酒牌〉、〈柴米油鹽鎮店之寶〉、〈主婦的心頭好〉、〈好吃好玩的囡仔物〉、〈老物最相思〉  作者簡介 林欣誼/文字   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熱愛鄉土文史,曾任報社文化記者。   曾國祥/攝影   1975年生,政大廣告系畢業。商業攝影工作者,喜歡用老鏡頭記錄人事物。   推薦序 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陳柔縉 推薦序 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劉克襄 作者序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前言:鄉土老雜,人生百味 輯

一:漫步丘陵──桃園.新竹.苗栗 通霄的松盛商行──立志要做「通霄最大間」 馬武督的榮興商店──郵差爸爸的老灶頭 三坑子的榮興商店──步廊街屋的家常閒話 出礦坑的美和商店──繁華油井小香港 雜貨考:從前有間雜貨店   輯二:深入島心──台中.彰化.南投 大里杙的楊勝昌商店──家家踩鹹菜的歲月 普興庄的永興商店──坤山伯的曲藝人生 久美的桃源商店──布農與鄒的合音 雜貨考:巷口熟悉的菸酒牌   輯三:徜徉平原──雲林.嘉義.台南 樹仔腳的合成商行──聖母和媽祖都很靈 鹿麻產的福美商號──菸樓與豬肉攤傳奇 土庫的豐村行──塗褲媽前的老味道 大坪的隆榮商行──與文學家做厝邊 口埤的新發商號──府城小

姐夯大山 西庄的明山商號──三輪車少年的回鄉路 吉貝耍的誌成商店──跟阿立母說心內話 雜貨考:柴米油鹽鎮店之寶   輯四:行旅南方-─高雄.屏東 新北勢的坤協盛商店──客家庄的巴洛克風華 保力的振益商店──洋葱田間的回鄉女兒 中興村的酉山商店──想我村裡的南北鄉音 紅柴坑的界順商店──柔情鐵漢的跳海人生 神山的神山商店──蜿蜒山路上的愛玉果 玉環新村的玉環商店──從大陳島飄浪到維也納 雜貨考:主婦的心頭好   輯五:走跳東岸──宜蘭.花蓮.台東 利澤簡的利發商號──鴨母船駛過水稻田 大榮的穗興商號──搭著火車來抄貨 光復的人人商號──為地方寫一本書 南方澳的興發商店──做討海人的生意 豐裡的宏

興商號──日本神社往事已遠 卡拿崙的日新商店──風雨中搖曳的燭光 澳花的伊凡商店──部落門前的大鍋肉 重安的廣雄商號──有媽媽在的台11線 雜貨考:好吃好玩的囡仔物   輯六:拜訪北濱──新北.基隆 磨石坑的姚成商店──在雲霧與茶香間過日子 龜吼的興角商店──家在海的那一端 武丹坑的呂恆蕭號──鐵道邊的礦底人生 碼頭新村的郭記商店──山東大兵的港都憶往 雜貨考:老物最相思 致謝   作者序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這些年來,每當工作或出遊走訪台灣各地,路上偶遇的老雜貨店,總令人聯想起那似近還遠的童年時光。      身為六年級生的我們,身上交織著台灣南北的幼時生活記憶——

在淡水柑仔店買過塑膠袋裝的綠豆冰,與外婆站在灶前炸雞腿的身影、阿姨邊縫衣邊與鄰居的閒話家常,總一同倏忽地閃過腦海;平鎮平安新村雜貨店裡萬花筒一般的零食櫃,與爺爺出門前梳頭的金屬吹風機聲、餐桌綠色網罩下隨時會被叼走的臘肉,同時豐富了那個年代的畫面。而在台南大天后宮旁店仔吹著擠牙膏式的泡泡,那回憶,就和整個南部的豔陽夏天一樣長。      我們想知道,現在還能不能聞到一樣的氣味,看見一樣的情景。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也許是幫媽媽買醬油找零換到的金柑糖、戳空仔抽到的小戲偶,又或是颱風夜裡買到的那盒火柴,即使我們再也不需要那些東西,但當記憶浮現,總是輕輕勾起往日的鄉愁。這些老雜貨店正一間

間消逝中。雖然它們有不再存在的理由,但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些其他的什麼吧?      比如店家一代代的故事、與鄰里的共同回憶,就連行過各地時車窗外閃過的地名,也不斷刺激我們的想像:宜蘭的流流社應該跟哪一族有關係吧?花蓮的磯崎緣於有很多尖銳的石頭嗎?屏東的滿州是否跟大陸東北有關?新竹的燥坑常常缺水嗎?每次這些路牌總以時速五十公里向後飄去,「要是能夠停下來,好好認識這些地方就好了。」我們想。      於是,我們真的停下來了。      兩年前、二〇一五年五月起,我們展開全台老雜貨店巡禮,並在臉書開設「老雜某人」專頁(現改名「老雜時代」),以「老雜」稱呼這些老雜貨店,記錄過程故事。穿梭在不知名的道路

上,我們身旁出現了寫著「某某衍派」的三合院,水淹掉一大半的墓碑,「入山前請先申請」的告示牌,用大象或獵人造型當指標的小學。我們在每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踏尋它的身世之謎,進行消失的雜貨考,也在店主的百樣人生中,聽聞島嶼文史的來歷。      ***      我們這一代看著便利超商的崛起,與傳統雜貨店的式微,然而老實說,展開踏查前,我們對老雜如何生存的疑惑,不亞於浪漫的懷舊心情。甚至我們想,如果店家改善環境和行銷,是否能讓老舊不致變成難堪,人情味也與時俱進?      這樣的想法不孤單,嘉義縣府約十年前推動過「柑仔店商圈計畫改造」計畫,補助老店裝潢改建、宣傳行銷。我們實地走訪縣內改造過的幾間,

發現空間雖新穎卻不一定有買氣,竹崎一位雜貨店老闆便「打槍」:「政府主導會『變味』,而且與其改變購物環境,不如恢復傳統雜貨店原來的消費型態。」      畢竟店的靈魂,是人。於是我們又回頭追問起老闆的人生、開店的緣由,然得到的往往是再平常不過的回答:「哪有為啥物?」(哪有為什麼?)若不是其他兄弟在外、只有我能接手,便是在家顧小孩無法工作,只好開門做生意等等;少有戲劇性的起頭,大多是順著命運安排的結果。      若要描繪所謂「開店的人」群像,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失敗的開始吧。      尤其對鄉間不擅受訪的店主來說,他們無非抱著「好啦幫你們寫作業」的心情(很多人以為我們在交學校報告),能問出的,

恐怕都是類似在地觀光風情的內容吧。      因此每當找不到合適店家的挫敗時刻,我們就乾脆帶上兩歲小兒去遊玩了。是的沒錯,我們除了開著一台車、備好相機和紙筆,還跟行李一起攜帶了一名幼兒同行。當時他連話都不太會說,尿布還沒戒,我們常得一邊在店內採訪,一邊壓制他想掃掉整排糖果罐的衝動,或在傳出屎味時,滿懷歉意地就地掩埋他換下的尿布,更不用說漫長車途中他的掙扎啼哭,每每讓人仰天自問這是何苦。唯一感到一絲欣慰的是,在學甲遇見一個老闆悠悠說:「我本來要拒絕你們的,看到小孩跟著進來,才想說你們應該不是詐騙。」      總之不論大人或小兒,我們都有放風的需求,於是在尋訪老雜途中,我們順遊了竹崎鹿麻產舊火車

站、土庫順天宮(小兒那時熱衷看七爺八爺),搭上恆春紅柴坑港邊的海底船(後來訪到的店主居然就是海底船經營者);我們到彰化溼地坐採蚵車、南澳粉鳥林看海玩沙、太麻里多良車站追火車,或在部落的國小操場和小學生一起跑步。還有一次小兒被雜貨店阿嬤請到屋內和她孫子一起玩,等我們跟老闆阿公聊完,他已經被餵飽一碗飯,還順手拎走兩台玩具車。      我想,就是這些店外的一切,讓我們能立體化老闆口中的故事,也才有本書從雜貨店延伸出的「人情、風土與物產」吧。      ***      畢竟身在台北文化圈,臉書上刷著同溫層的旅遊照,不免感覺東京比東港還要近,沖繩捷克巴黎佛羅倫斯,都比田中、莿桐、六龜、霧台聽來更像在

我家隔壁。這活生生是我們這代人共通的生活感。      這也讓我們環台走訪時,都不禁有闖入異地之感了。幸而雜貨店總是開在有人煙之處,而且作為當地聚落的財貨及資訊交換中心,它比其他老商家如五金行、中藥鋪更加開放,讓我們這樣的外地人也能輕易踏入它敞開的門,買一瓶飲料,借問個路,在偶遇與探詢之間,撿拾到片段的故事與風景。      兩年內,我們的「老雜」行動總計離開台北出訪過十多趟,事後又多次實地或電話補訪,足跡遍及北中南東,最北到萬里,最南至恆春,最密集的一個月曾有十四天都在外度過,走過逾百個鄉鎮,共訪得四十間,最後收錄三十二間。如今回想那常不知今夜採訪結束在何方、住宿何處,以及吃飯時間只能隨地覓

食的「出外景」時光,雖有些茫然,卻從不孤獨。      過程中,我們也發覺有趣的常不只是雜貨店本身的經營,而是挖到許多藏在民間的寶藏,比如清代道光年間的地契、昭和時代的獎狀、二戰當南洋兵的日記本、國府時期的義胞新村房屋契約……。      其實台灣,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有著美好與不美好,我們盡量在書寫中客觀記錄當地風土與個人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們因著血緣、族群、成長背景、直接或間接參與到的事件,所形成的看待歷史的觀點。      無論台灣這塊土地是你我的故鄉或他鄉,我們都曾如此存在過。書寫這本書,我們明白許多事無法天長地久,倒是對於曾經擁有,我們所挖掘和理解的,都還不只萬分之一呢。兩年來,我們

累積了一趟趟豐饒的旅程,環島一圈只是個象徵,事實上我們逡巡來回老店的往事中無數次,也一起跟著有未來的店家前進著。      因此,希望本書不是句點。任何你想深究的一切,隨時可以開始。      獻給書中所有沒把我們當成詐騙集團,願意賞給小兒茶水和瓜果,告訴我們點點滴滴的,雜貨店老闆們。      ——二〇一七年六月於台北 前言    鄉土老雜,人生百味      花生,再來一包      米酒,再來一杯      電視啊,汽車啊,城裡回來的少年啊      不必向我們展示遠方      豪華的傳聞      店仔頭的木板櫈上      盤膝開講,泥土般笨拙的我們      長長的一生,再

怎麼走      也是店仔頭前面這幾條      短短的牛車路      ──吳晟      鄉土詩人吳晟寫過名為〈店仔頭〉的詩和散文,緬懷古早鄉間的小店時光,他描述賣雜貨的「店仔」外總會擺上幾張椅條讓人閒坐,大家來去自如,尤其門前的大樹下,夏日中午總是聚滿休息的村民和奔跑的孩子,非常熱鬧,「這便是所說的店仔頭了。」      出身彰化溪州的三年級作家吳晟有這樣的鄉間記憶,在花蓮小村成長的作家陳雨航,也曾在〈小村雜貨店遺事〉文中追想,民國五十年代他們村內雜貨店有六家之多,有賣菸酒的生意最好、他爸最愛找兼賣豬肉的客家老闆聊天,那時雜貨店還擔負「融通」功能,讓人賒帳,而他同樣難忘「店仔頭開講」的場

景。      而今,一村中有五、六間雜貨店的榮景早已不再,但店家稀疏了,這樣的畫面卻尚未遠去──小店、大樹、椅條和滿到店外的南北雜貨,仍是我們尋訪老雜時常見的景象。而順著這些代代相傳的店家往前追溯,我們就像走入長條店屋的更內裡,在幽暗中發現更多教人驚奇的舊物舊事,宛如掀開一罈陳年老甕,攪動起那些因時光的釀造而變得更加醇厚的多層滋味。      這就是我們一邊在田野訪談、一邊翻找史料紀錄時的感受。      尋訪方向廟口、小學、派出所      然而,尋找理想中的老雜仍不是件簡單的任務,對象要歷史悠久、房子古老、老闆能言。綜合判斷下,市區商街雖理當是雜貨店開業的地方,也往往是老店所在,卻因道路

拓寬、商家競爭等因素,店面已多次改建而失去古意。為了找到維持古厝外觀的店家,我們常循著縣道小路往不知名的村落開去,在農田或魚塭之間逡巡時,最常鎖定的目標便是廟口、小學和派出所。      廟口是早期移民聚居、發展商街的中心,例如大里福興宮、土庫順天宮前都是人來人往的老街,生存至今的雜貨店,要招呼的還多了來探舊的觀光客。而已沒落的龍潭三坑子老街、內埔豐田(新北勢庄)老街,和較鄉下的雙溪牡丹、福興粘厝開在廟口旁的雜貨店,則少了觀光客,多了幾分悠哉,也還依傍著上香人潮做地方生意。      小學旁的店家則明顯投孩童所好,零食、玩具是大宗,以前人口多,一所學生幾百人的小學可以「養」附近好幾間雜貨店,但

這些店家也往往是鄉村人口外移、生育率下降後最先搬遷或歇業的。      派出所和老雜不一定常相依,但現在作風親民的警局倒常是我們問路尋店的對象,石碇的姚成商店就是我們剛闖進磨石坑、還搞不清楚東南西北時,首先找到豐田派出所後,偶然在旁發現的小店。一問之下,才知這間店和派出所竟都可追溯至日本時代,老闆還指給我們看派出所建築上的舊石材,而正在他店裡「交關」的,就是在隔壁執勤多年的退休警察好友。      山海產業與移動的各族群      彷彿是避開旅遊書上的景點,這次我們帶著目的尋訪,卻意外貼近被談膩了的所謂「鄉土」,「雜貨店」則變得不只是目的,更是我們踏入每一地方的窗口。因為它在地夠久,對外人開放

,除了店內商品呈現當地物產脈絡,店主回憶的童年、成長與遷徙,也漸漸勾織成一幅我們想像中的地圖,浸潤著故事裡的香氣、汗味與經年的潮溼,而變得柔軟易摺,可以輕輕收在口袋,隨時增添補述。      攤開這幅地圖,依據島嶼的東南西北中,以及靠山、臨海、農村、市街、部落、眷村的差異,我們所記述到的在地產業也大不同,傳統的茶業、礦業、菸業、漁業等都在老闆口中鮮活起來。比如石碇磨石坑的老闆世代種茶,對製茶的專精不亞於開店做生意;雙溪牡丹的老闆年輕時在瑞芳燒焦炭、侯硐挖煤礦,會爽朗聊起和外省礦工交遊的回憶。      嘉義曾為台灣四大菸區之一,我們在竹崎鹿麻產聽老闆生動描述菸樓烤菸時多麼溫暖,「母雞都會躲進去

窩在熱管旁邊孵蛋」;大里鹹菜業民國五十年代鼎盛時,當地老闆說他家的粗鹽倉庫可屯三千公斤;公館出礦坑居然有台灣第一、全世界第二古老的油井,五十年前石油小村萬家燈火,繁華似「小香港」。      還有梅山大坪的店老闆和文學家張文環是親戚,他回溯家族自日本時代經營的造紙事業;萬里蓋起翡翠灣度假村前,居民還常在海邊拉沉重的魚網「牽罟」;四十年前在南方澳漁港擺攤賣麵包的老闆娘描述去「釣艚仔」的漁民多可憐,「浪一大,船就翻,碼頭常常躺一排鯊魚(意指屍體)。」      安家落戶的商店,背後則是移動的人。我們盡量遍訪閩南、客家、外省與原民族群,如鳳林大榮的店主父親於日本時代從桃園、金瓜石輾轉到東部後山,那時

「東邊的地畫了就是你的」,墾地開店撐起一家生計;從嘉義嫁到台南東山的雜貨店媳婦嫁得不遠,卻從閩南文化進入全然不同、祭拜「阿立母」的西拉雅族部落;眷村雜貨店更有大江大海故事可說,新埤玉環新村的店老闆一家便是從大陳島撤退來的;和前總統阿扁家比鄰而居的官田老闆,少年時曾上台北找頭路騎三輪車,向剃頭店兜售燒水用的練炭。      在「家庭即工廠」的輕工業發達前,雜貨店早就「家庭即商店」,小本生意家傳性格強烈,不是父子代代相傳便是媳婦接班,有時一進店裡,家庭氣氛就能窺知一二,如通霄六代老店裡,三十幾歲的大女兒、女婿分工俐落,老爸自是面露欣慰。夫妻共同打拚最普遍,許多店的繼承者是兒子,但經濟起飛年代,兒子

出外工作有賺頭,媳婦才是顧店老人家最有力的左右手,訪談中還偶能聽見婆媳相處的內心話。      店史四十年內的則多由老闆娘創立,她們的丈夫多任糖廠員工、老師、軍人等軍公教職,嬰兒嗷嗷待哺出不了門,便在家開店增加收入。留守的中生代往往是念母的兒女,「捨不得媽媽年紀大一個人啊。」包袱款款回老家,留著店,也是留一個老人家的心願。三代同堂堪稱圓滿了,梅山太平村在二十年前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轉型,店老闆的兒子投身地方社區改造,老店兼成文史景點。      老,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雜貨店簡單來說是買賣,但買賣之外,都很不簡單,除了給人一個閒坐聊天的歇息地,還得擔當錢莊,讓人賒帳、借錢應急,「

稻子收成時提穀子、豬殺了拿錢來還」的往事多位老闆都提過。      日本時代開店,財力人脈缺一不可。比起東部開拓性質,西部較早發展的聚落,則可遠溯自清代水運發達而興起,如大里杙、三坑子、利澤簡等,能做起生意的,也都是農業社會裡「較有才調(本事)」的。賺錢與否反倒是其次了,即使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我們探訪的店家,不少都還「給人方便」,錢讓客人欠著,往小黑板或本子記帳就是。      我們自己也曾在新化口埤的雜貨店,目睹對面國小的老師課後陪十幾個孩子湧進店裡買零食。二〇一六年初總統大選當天,我們坐在公館出礦坑小店裡聊到一半,老闆丟句「我要去開票了」便邁出門外,原來擔任村長的他要趕去投票所坐鎮。還有恆

春漁村的店老闆說著政治檯面上的誰和誰,選前必到他店裡拜會,那就是老闆兼任「地方頭人」的角色了。      老雜,可不只是「店仔頭開講」的念舊情懷而已,這是我們環島一圈後最大的感想。雖然這代人熟悉的連鎖便利商店、超市在一九八〇年代崛起,從城市漫往鄉間,雜貨店「兵敗如山倒」,我們甚至訪過一間老雜切出三分之二的店面租給便利商店,但老闆衡量收租划算,新舊雜貨店就這樣比鄰而居,毫無違和。      7-11、全家、萊爾富、OK、美廉社、農會超市,與近年打出「一村一全聯」口號的全聯超市等,都是我們在鄉間採訪時無法略過的招牌,反觀如今我們稱雜貨店常加上「老」或「傳統」字眼,賦予的文化意義大過商業。     

 然而,雜貨店老闆想的跟文青們不一樣。有人在此時局仍拚搏朝批發轉型,或因當地觀光興起而再現商機。也有不少老闆告訴我們:「年輕人喜歡去超商超市,老人家還是愛來跟我們買。」嶄新的開架式商店,對行動不便、反應慢的老人來說不一定方便,傳統雜貨店由老闆掌櫃取物,反而令老人家安心,就算不買東西,也當去熟人家坐坐喝茶,跟著電視伴唱帶一起K歌,消磨時光。      我們也訪過人口外流嚴重、支撐不了超商卻可讓老雜生存的小村,而原民部落幾乎清一色是雜貨店天下,族人老闆坦白說:「因為我們還給賒帳啊!」若是第二、三代回鄉接手的老闆,儘管慨嘆生意難做,但回鄉本意不在事業再起,而是回家本身就是目的。      因此,雖然

此刻台灣雜貨店仍急速銳減,一間間持續消逝中,但屹立至今的店家,卻各有得以生存下來的故事可說。而那些沒有呈現在數據裡的林林總總,也正是本書誕生的理由了。 推薦序一    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 ◎陳柔縉      近十年前,林欣誼以報社文化記者來採訪,報導刊出,我的第一個印象,文筆又快又好。之後我們就是好朋友了。她會和攝影師先生曾國祥一起去野外,蹲在小路邊,掀開小葉子找,一起想拍光光整座山的小蟲,所以,當兩年前,她告訴我,他們想一起去尋找全台僅存的老雜貨店,真讓人一點也不驚訝。      出發點非常純粹,時代殘酷,超商、大賣場步步進逼、圍捕,一間一間雜貨店撤旗棄守,他們要搶留住曾經溫熱的老店身影

。      他們出發了,第一次出動,我藉機兜風跟過一回,一起到新北的石碇。他們的行動溫柔,慢慢靠近,比較像緩緩融入受訪者的紀錄片導演,而不是拿著麥克風急著找人講幾句話的即時新聞記者。他們也沒有事前調查或預先鎖定什麼,就是開著車,往距離塵囂最遠的地方去找尋。      在石碇探訪過幾處,最後在磨石坑的一家深談進去了,他們就在那裡,像老客人一樣,坐了兩個多小時,屋後沐浴著燈泡黃光的小雛雞都去看過了。戰後初期,老老闆必須去石碇街上批米酒,再用扁擔挑,走六公里山路回磨石坑,一次挑四打,一天跑四趟。以雙腳為物流工具,勞動力的價值卻沒有加計進去,這種勤奮勇猛的老雜貨店經營,我當場驚呼連連,欣誼也寫進書中

了。      還有更多我沒聽到,他們再訪的所得。像是日本時代末期,糧食配給,每戶能買的豬肉都有限額,磨石坑「配豬肉」的地方就在這間雜貨店前,排隊買肉的村民都拜託,「肥的給我」。非常生動點到了戰爭時期的配給制,以及肥豬肉今昔不同的地位。      離開石碇後,欣誼和國祥繼續環島追尋。我雖然沒有跟到路,但從書上跟,一樣沒覺得落隊,這就是他們厲害之處了。書稿讀畢,一個日語浮上來:「滿喫」,近乎中文「高度充分享受」的意思。本書圖文並茂,不只在記錄山巔海邊雜貨店的老而彌堅,更寫出一部戰後台灣鄉土史、庶民生活史了。      譬如雲林土庫的鄉土史。日本時代,隔壁的虎尾有了糖廠,虎尾興,土庫跌。但是,「油

業最鼎盛時,全台的麻油、花生油價格,端看土庫當天的市價而定。」雜貨店有街上第一部電視,一九七○年代,布袋戲紅遍天,一開機,鄰居全擠進來,老闆說,「還有人看到沒去上班」。主演《雲州大儒俠》的黃俊雄來自雲林,如今,「光土庫就有十多個布袋戲團」,四十幾年前的盛況可想而知。      花蓮鳳林有一個叫「抄貨」的舊時補貨法。花蓮市廠商的外務員先搭火車到各鄉鎮,在車站借腳踏車,騎去巡訪店家,將各店要補的貨寫在明信片寄回公司,公司把貨送到各車站,老闆們再自己騎車去車站拿貨。和今天網購二十四小時內送到家相比,追想過去的抄貨,對那些被層層運轉到手的商品,不由得生出一種工序繁複、慢活精工的細膩美感。      到

了宜蘭的南方澳,在那裡聽說了「鯊魚」。幾十年前,當地有一種竹筏出海捕鯖、鰹的漁法,每艘竹筏只一人徒手拉魚線,人力與天搏,風一強吹,就被海吞沒了。雜貨店老闆娘說她常見碼頭躺著一整排苦命人。當地人或許不忍直說屍體,或許也是無奈,就稱之「鯊魚」。      在屏東車城的保力,生活情境與眾不同,老闆娘說,「村裡沒一棟建築是完整的」,因為三軍聯訓基地近在咫尺,沒停的砲聲嘣嘣嘣、軍機轟轟轟、打靶震震震,房屋牆上滿是裂痕。      好幾家雜貨店老闆都談到舊時偏鄉可以私宰豬。新竹關西老闆回憶說,「以前我們半夜起來殺豬,兒子還小,就把豬腸丟給他玩,人家問他長大要做什麼,他都大聲說:殺豬!」讀到這裡,我也跟著老

闆大笑了。      這本《老雜時代》的每個單篇,都是如此生動豐富,攀著時間直線敘說鄉土史。幾十條直線,滿布了個人與政經社大事件的碰撞,再與全台四方地域的橫線交錯編織,便成了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      生活史的書寫,一般依食衣住行育樂分項,安排好綱目,找資料、找專家,再約適合的受訪者,得到預期中的材料,寫入既有的框架。林欣誼則是隨緣遊訪,實地踩踏,透過雜貨店之窗,不斷發現、採集故事,累積心得,再回頭找資料輔佐,雕刻出一個沒有藍圖樣本的作品。如果前者是近似工廠規格化的生產,本書就是文學職人純手工了,筆到意到,渾然天成,視線循著滑順的刀痕游動,讓人感覺自然愉快。或許也可以後見之明說,本來就不

必精心策畫,人人身上都背著歷史,用心俯拾,遍地都是好聽的故事,何況採聽人是功力純熟的資深記者。      台北歌廳興盛的時候,苗栗的乾冰廠也很旺。      一九七○年代末期,剛結婚,就借錢買一張單程機票,飛去維也納當廚師。      從二戰戰場扛回的飛機頭,現在還當鍋子煮地瓜湯。      山東老闆十五歲加入游擊打共匪,危急時,他趕快躺下來,搬一個屍體蓋在身上。      ……      故事像繁星,面貌如百花,相信讀者也會如我一樣,通過這本書,享受一股湧自內心的「台灣人生命是如此豐富多采」的讚嘆。      .陳柔縉:台大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知名專欄作家,專事歷史寫作。著有《台

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宮前町九十番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舊日時光》、《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與《廣告表示》等書。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十大好書、《中時》開卷十大好書與金鼎獎等。    推薦序二    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 ◎劉克襄      每次朋友跟我提到雜貨店,最先浮現腦海的,總是雙溪柑腳城。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回在雙溪車站遊蕩,不小心搭上一班當時還叫台灣汽車客運的藍色小巴,最後抵達陌生的終點小站。下了車,眼前一座兩百多年前的威惠廟。此廟背倚大山,俯望溪谷。但剛剛落腳,並未特別注意它的歷史淵源,反而被廟前道光年間的老石獅所吸引。從其銅鈴大眼斜望的角度看過去,一

間低矮坐落的柑仔店擠在一排街屋裡。店面木門貼著嶄新喜紅的對聯,文意甚為深納。      此店雖小,裡面可堆了不少生活雜貨用品。煤礦停挖,人口嚴重外流,村裡也僅剩這間在做買賣,沒什麼吃的了。旁邊的柑林國小四十年前有八、九百人,現在不及三十,村子僅剩的老人亦不過百位,這柑仔店猶若在沙漠做生意,客人寥落可數。從那時到現在,看顧的都是一位背部微駝的阿婆。她幼時在菁桐坑出生長大,後來翻過火燒寮古道,嫁到這兒。這個出嫁,在不遠山區的正常移動,乃追尋當地古道的最好線索。對阿嬤在雙溪的生活,我自是產生莫名的好感。      前些時,阿嬤意欲關店,還好大家及時勸阻,加上「柑腳阿嬤森巴舞舞團」的意外誕生,帶動社區

團結,這兒彷彿有了些觀光生氣。每次我從這兒帶隊入山,都會刻意大量採買,讓阿嬤還存有一種買賣的熱絡和榮光的價值。      最神奇的在左鎮,其舊商街的十字路口,竟坐落了三間雜貨店,顯見昔時此地的繁榮和熱鬧。十五年前,我準備搭興南客運離去,發現其中一間,往台南方向的,已有五、六位老人坐在店面的長椅等候,隱約也排成長龍。客運抵達時,他們逐一上車,各自拎著家當,但我意外瞧著,有人持著薄紙車票。我搭乘的經驗裡,如今客運多已不使用車票。此地為何還有讓我深感不解,因而特別留下來探詢。      我走進雜貨店,買了罐飲料,順勢跟田姓老板打招呼。沒兩三下的聊天很快就提到,為何有紙車票出現。結果,他很驕傲地跟我說

,這是他跟興南客運建議的。過往在此路線搭車,乘客習慣投幣搭車。如果路程係從A地到B地車票為四十九元,對搭乘者是很麻煩的數目。老人家絕不會投五十元硬幣,給客運公司多賺一元。有些人錙銖必較,除了四個十元,一定是配備九個一塊錢。但若每個人都如此,或者是帶不足零錢,往往會延誤客運來去的時間,尤其是在上下班巔峰時。      他看到客運常因此誤點,於是跟興南客運建議,是否有紙車票的設計,可以先在雜貨鋪賣出,方便老人家搭乘。司機也不會常為此,遇到收取零錢的困擾。日後此客運路線遂有兩大站在賣紙車票,其中之一便是這裡。田老板的雜貨店也因此得利,許多老人都順勢在此買賣貨物,甚至寄放一些蔬果。這裡也成為小鎮的服務

中心,醫療車巡迴到此,都會先來停靠,探詢附近老人的狀況。      若說最傳奇,當是這間已消失,我從未見過的,東和食品行。那是有一回寄宿池上換鵝山房,酒酣耳熱下,愛好揮灑毛筆的民宿主人鄭重取出,送我一本《東和一甲子》,裡面描述的便是此一醬菜店兼雜貨鋪的故事。      此一商號乃六十年前池上人食用早餐,勢必到訪的雜貨鋪,人人取個便當盒或碗缽,到此買醬菜。醬菜生意興隆,雜貨鋪自是池上人的共同記憶,也是早餐的印記。只可惜,時代丕變,各類新式早餐應運而生,醬菜生意沒落,後來悄然關店了。但池上人依舊緬懷,視為早年開拓小鎮的精神標的,遂有此一地方志的出版。      別地的地方鄉志匱乏不說,甭說還有此一

形式的孤本。有此書的記念,我對池上的藝文素養愈加尊重,甚而相信,以前不少城鎮都該有這類賣醬菜的雜貨鋪,只是逐漸被淘汰,最後淪為僅剩生活物品供應的小鋪子。      我把這本薄書,特別放在抬頭即可看到的書架上,時時提醒自己有這麼美麗的一本小書。它不只是生活記憶的精彩店面,而是激發我們是否有朝一日,再把台灣的醬菜內涵找回來,一如日韓等亞洲國家,迄今仍擁有自己的醬菜文化,自己的米食早餐。      關於偏遠鄉鎮或巷弄的小雜貨店,總有很多這樣的「最」在裡面,形成台灣鄉鎮風物生活裡出奇的小小風景。像隻在地特有昆蟲,護守著自己的精緻和璀璨。這些「最」,我都好想去探訪和書寫,只可惜體力有限,熱情不足,終究不

敵歲月而流產,僅能在此以個人的三回經驗跟大家分享。      如今看著欣誼與國祥耗時多年,默默完成此一工作,委實讓人羡慕又感振奮。他們的書寫與影像當然介紹了各地小雜貨的人情溫暖,其實還搭建了諸多鄉鎮旅行的平台和視窗。提供讀者按圖索驥,依此去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      至少,我是這樣翻讀和思索,一邊謹記每間店面的位置,期待著下一回鄉鎮旅行時,有機會彎繞到那兒小坐。      .劉克襄: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媒體多年,現為中央社董事長,並持續兼事鄉野踏查與自然寫作。著有《風鳥皮諾查》、《永遠的信天翁》、《11元的鐵道旅行》、《四分之三的香港》與《男人的菜市場》等書,主持「浩克慢遊」節目

。曾獲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開卷十大好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家家踩鹹菜的歲月 --大里杙的楊勝昌商店 店家地點|台中大里 創立時間|一八八○年代 以前收成的季節,農家一天要煮五頓飯,用竹籃挑到田裡的「割稻仔飯」裝著一層飯一層菜一層湯,「點心煮麵抑是米苔目,暗頓一定有魚有肉,足腥臊……」(點心煮麵或是米苔目,晚餐一定有魚有肉,很豐盛……)楊老闆講到這裡,彷彿熱騰騰的香氣都快冒出來了,那時因為人多煮食多,雜貨店生意好做,「無像後來機械化,買一罐飲料、兩包菸就去田裡矣。」 雖然不如幾代前鼎盛,這間大里老街上的雜貨店,客人依然絡繹不絕,人稱「楊仔」的楊老闆年近七十,體魄仍好,「我欲來

去送米啊!」他把一袋三十多公斤的米甩上肩,三歲小孫子跟著蹬上摩托車,祖孫倆像郊遊一樣出發了。 清末「一府二鹿三艋岬」名聲響亮,其實後頭還接著「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舊名「大里杙」的大里是當時台中最富庶的地區;「杙」指綁船的木樁,當年滿載貨物的舟筏,從鹿港進入烏溪(俗稱大肚溪)後,再沿著河寬一公里的大里溪駛進大里。大里因水運之便,在碼頭和福興宮之間形成一條街市,清代曾有詩句「大里杙頭不見天」形容當地商家雲集、人聲喧天的盛況,楊仔的阿祖也在這條街租下店面,接引市場的人潮做生意。 後來陸路發達,大里地位逐漸沒落,但楊仔少年時還看過竹筏航行河面上的景象,直到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後,原本在大里國中旁

的大里溪改道,河的記憶就遠了。 直到今日,福興宮前的早市依然熱鬧滾滾,街坊阿伯大嬸一路從菜市場逛到楊仔店裡,買把鹽、提罐米酒,流連亭仔腳跟楊太太話個家常,才道別離去。 家家戶戶醃鹹菜的舊時光 楊仔回溯,日本時代阿公接手後,小店安上自己名字「楊長發」,附近五個庄只有他們一家店,因此生意愈做愈大,店裡請了十幾個夥計,還進口昂貴的日本龜甲萬醬油、森永牛奶糖,以及日本清酒、紅酒等。戰末實施糧食配給,那時糖珍貴如黃金,有人要用一甲地跟阿公換一包糖,他笑嘆:「若是有換,這馬就發財矣。」(如果換了,現在就發財了。)但在地方上做出名聲的阿公,卻因忙得沒日沒夜,三十九歲就胃出血過世了。

梅山早餐推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來囉來囉~嘉義美食終於給它使出來了~
因為我爸媽都是嘉義人, 所以我當然也算是嘉義的兒女, 但是對嘉義美食非常陌生. 因為永遠都是郭家雞肉飯跟阿川潤餅XD
這次自由行嘉義發現美食好多啊~王家牛雜湯真的是讓我大驚豔!沒有喝過這麼鮮甜的牛肉湯, 榮登難波萬無誤!還有嘉義限定的美乃滋涼麵, 推薦大家來體驗看看啊!

00:36 阿吉炭炒鱔魚麵
01:46 嘉義冷凍芋
02:45 阿川春捲
04:08 珍珍海鮮粥
05:13 阿娥豆花
05:49 王家祖傳牛雜湯
08:36 黃記涼麵涼圓
09:46 源興御香屋
10:11 咱台灣人的冰
11:19 國華街無名米糕

#嘉義在地美食 #嘉義排隊美食 #文化路美食

五穀雜糧比藥好

為了解決梅山早餐推薦的問題,作者雷正權 這樣論述:

五穀雜糧治百病 最好的醫院是廚房,最好的藥材是食物 不要小看身邊的五穀雜糧,身體的很多毛病都可通過吃五穀雜糧來緩解   一說到進補,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各種補藥或山珍海味;其實,人們常吃的五穀雜糧才是滋補身體的法寶。古人提倡「安穀則昌」,意思就是吃得下飯,身體才健康,這與現代營養學的理論是一致的。五穀雜糧含豐富的營養及大量人體需要的纖維素,這些物質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調節血糖、健美、減肥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及保健功能。   但你知道嗎?五穀雜糧雖養人,卻不能隨便吃!書中詳細說明五穀雜糧的養人所在,及不同年齡、不同族群、不同體質的人該怎麼吃五穀雜糧,還提供「超美味的一周

營養食譜」,讓您聰明吃,百病消!   ▋食物保健康,五穀雜糧是關鍵      作為健康時尚,五穀雜糧備受青睞。那麼,五穀雜糧究竟指的是哪幾種糧食呢?一般指除稻以外的幾種糧食作物,包括小米、蕎麥、大麥、大豆、玉米、薯類等。      然而,過去的幾十年,隨著生活的改善,人們的飲食逐漸趨向於「精細化」,而忽視了傳統的五穀雜糧。過去被人們視為常年主食的五穀雜糧,曾一度在「食不厭精」的過程中悄然「退居」二線。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很快就發覺飲食「偏精」的弊病,便興起了用五穀雜糧來改善飲食結構,其原因如下。      一味地只吃精米、白麵不僅無法保證營養的全面供應,還會使健康受損;同時,食用過多

、過量甘肥油膩的食品還會使營養過剩,導致一系列「現代文明病」的發病率上升,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      近年,人們的口味發生了變化,因為吃膩了大魚大肉,五穀雜糧的樸質口感完全可與山珍海味相媲美。五穀雜糧含豐富的營養及大量人體需要的纖維素,如半纖維素、果酸和木質素等。這些物質大量存在於粗雜糧中,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調節血糖、健美、減肥等重要的生理及保健功能。      古人對飲食與保健的看法是「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是飲食要做到精粗、葷素、糧菜的合理搭配,才能保證人體健康。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粗糧、細糧搭配比單吃一種糧食營養價值要高

出許多。      五穀雜糧的纖維素能以「膨化」形式存在於體內,增大了腸內的體積,使腸道蓄水量增加,改善了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血液中的水分子,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對於心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另外,纖維素中的木質素具有吞噬細菌及癌細胞的活力,從而可降低或控制癌症的發生和發展。      許多雜糧品種皆具有其獨特的食用和醫療價值。例如,麥麩對糖尿病、膽固醇和血脂過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芝麻具有補肝腎、潤燥化結的作用;長期被人們視為廢棄物的豆腐渣,其所含的鈣質比牛奶還多,可以防治多種老年病。      五穀雜糧中除了含有較高的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及兼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以外,在防癌抗癌方面,

越來越顯示出其不可輕視的作用。例如,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可轉化為維生素A,又稱維生素A原,對於預防肺癌、胃癌、腸癌、喉癌、皮膚癌均有一定的作用。在糧食、豆類作物中,顏色較深的含有胡蘿蔔素較多,如黃玉米、黃心甘薯、小米、高粱、大豆、綠豆、豌豆、豇豆等。      由此可見,許多五穀雜糧皆各自具有其獨特的食用和醫療價值,使它們在營養保健方面成為新時代的「寵兒」。      ▋根據體質吃五穀雜糧      所謂「體質」,指的就是身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同時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人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

臟腑盛衰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      體質影響著我們的健康,要想有一個好身體,就應該瞭解它們,而當我們瞭解了各種體質的特徵後,就可以進行飲食調理,從而來指導人們科學飲食。      1.陰虛體質      陰虛體質的人大多體形偏瘦,體內陰液虧少,經常會感到口燥咽乾、手足心熱。擁有這種體質的人大多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性格活潑。陰虛體質的人耐寒不耐熱,平時喜愛喝冷飲,容易出現失眠、精神不振等症狀。      在陰虛者的體內,就如同有一個小火爐一樣,隨時都在蒸發著體內的陰液,所以陰虛體質者平時應該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這樣可以滋補肝腎,如糯米、綠豆、瘦豬肉、豬蹄、鴨肉、鵝肉、鱉、海參、海蜇、雞蛋、

豆腐、金針菇、枸杞、蓮藕、冬瓜、苦瓜、絲瓜、黃瓜、西瓜、石榴、葡萄、荸薺、梨、蘋果、甘蔗、燕窩、百合、銀耳、黑芝麻、蜂蜜等都是很不錯的滋陰食品。      對於那些會損耗陰液的烤炸、辛辣或性溫燥烈的食物,如羊肉、鍋巴、炒花生、炒黃豆、炒瓜子、荔枝、桂圓肉、佛手柑、楊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薑、砂仁、肉桂、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煙、紅參、肉蓯蓉、鎖陽等要忌食或少食;高熱量的巧克力等食物也儘量不要食用,同時還要戒掉煙酒。      適當服用一些中藥藥膳對於陰虛體質者也是十分有益的,比如銀耳、燕窩、冬蟲夏草、阿膠、麥冬、玉竹可使皮膚光潔,減少色斑。到了

秋天,空氣很乾燥,用沙參、麥冬、玉竹、雪梨煲瘦豬肉,對陰虛者是上等的療養食物。      推薦五穀雜糧:糯米、綠豆、百合、荸薺等。      2.陽虛體質      陽虛體質的人一般不會擁有結實的肌肉,他們往往畏寒怕冷、手足發涼。這種體質的人大多性格沉靜、內向。他們往往喜歡比較熱的飲食,平時容易精神不振,身體容易出現腫脹、泄瀉、風寒感冒等病症。      陽虛體質的人平時應多食用溫熱性的食物,有利於為身體補充陽氣。溫熱性的食物包括:荔枝、榴槤、櫻桃、桂圓肉、板栗、大棗、核桃、腰果、松子等果品;生薑、韭菜、辣椒、南瓜、胡蘿蔔、山藥、黃豆芽等蔬菜;羊肉、牛肉、雞肉、蝦、黃鱔、海參、鮑魚等肉食;還有

麥芽糖、紅茶、花椒、薑、茴香、桂皮等調味品。      陽虛體質者受寒性食品的影響較大。在飲品方面,各類冰飲和新鮮椰子汁都屬於生冷飲品;水果和蔬菜方面,則包括柑橘、柚子、香蕉、西瓜、甜瓜、火龍果、馬蹄、梨、柿子、枇杷、甘蔗、苦瓜、黃瓜、絲瓜、芹菜、竹筍;其他像綠豆、綠茶、海帶、紫菜、田螺和螃蟹等也都屬於生冷食品,少吃這些食品有利於保住體內的陽氣。如果非吃不可的話則要注意,一是量少;二是配溫熱食物;三是蔬菜儘量不要涼拌生吃,最好在開水中燙一下或是燉、蒸、煮後再吃。      推薦五穀雜糧:板栗、大棗、核桃、腰果、松子等。      3.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的人性格較為內向,平時不喜歡冒險

,這種人說話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很容易感到疲乏,也很容易出現精神不振、容易出汗等生理特徵,這種人耐受風、寒、暑、濕的能力較強,平時容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且病後康復緩慢。      氣虛體質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忌冷抑熱,平時最好多吃一些甘溫補氣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等穀物都有養胃氣的功效。山藥、蓮子、黃豆、薏米、胡蘿蔔、香菇、雞肉、牛肉等食物也有補氣、健脾胃的功效。人參、黨參、黃芪、白扁豆等中藥也有補氣的功效,用這些中藥和具有補氣的食物做成藥膳,常吃可使身體正氣生長。      中年女性是較為常見出現氣虛症狀的人群,平時可常吃大棗、南瓜,多喝一些山藥粥、魚湯等補氣的食物,注意攝入各種優質蛋白

,對補氣都大有好處。氣虛往往和血虛同時出現,因此在注重補血的時候,更要注意補氣,以達到氣血平衡。      除此之外,氣虛者還要注意,山楂、大蒜、蘿蔔纓、芫荽、蕪菁、胡椒、紫蘇葉、薄荷、荷葉等耗氣食物是不適合食用的,過量的話,體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推薦五穀雜糧:大棗、山藥、蓮子、黃豆、薏米、南瓜、白扁豆等。      4.痰濕體質      痰濕體質的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這種人的性格比較溫和、穩重,大多數痰濕體質的人都比較善於忍耐,他們經常會出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等症狀,同時痰濕體質的人還很喜歡進食肥甘甜黏的食物。他們對於梅雨季節以及濕重環境的適應

能力較差。      對於痰濕體質的人來說,正是太多的大魚大肉、精米白麵造成了體內的痰濕,要想改變體質,必須要逆向而行,適量吃些粗糧。      玉米、小米、紅米、紫米、高粱、大麥、燕麥、蕎麥等都屬於粗糧。除了這些穀物,還有很多豆類,比如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芸豆、蠶豆等;另外,像紅薯、馬鈴薯、山藥,也屬於粗糧。有些蔬菜如芹菜、韭菜,也都富含膳食纖維。      除此之外,痰濕體質者進食時要遵循的養生原則是:入口的食物一定要清淡,不要吃太飽,吃飯不要太快;不適合吃太多的水果;適合多吃一些偏溫燥的食物,如荸薺、紫菜、海蜇、枇杷、白果、大棗、扁豆、紅小豆、蠶豆,還可多吃點薑;痰濕體質的人應該少吃

酸性、寒涼、膩滯和生澀的食物,尤其是酸的,如烏梅、山楂等更要少吃。      推薦五穀雜糧:玉米、小米、燕麥、黃豆、綠豆、紅薯、馬鈴薯等。      5.血瘀體質      無論是胖人還是瘦人,均有可能是血瘀體質。這種類型的人由於血行不暢,會出現膚色晦暗、舌質紫暗等特徵,平時容易出現煩躁、健忘的症狀。這種人不耐受寒邪,容易出現腫塊或是出血症。      血瘀體質的人,以補肝養血、活血化瘀為主要原則,可多食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功效的食物;少食寒涼、收澀、油膩之物。日常飲食中最需要注意少飲酒,因為酒雖有活血作用,但是傷肝。活血短暫,傷肝永久,要論取捨,少喝為佳。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

食物很多,果品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山楂和金橘。山楂可用於血瘀體質的調養。金橘無活血作用,但是能疏肝理氣,對於血瘀體質也具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蔬菜中性溫活血的有韭菜、洋蔥、大蒜、桂皮、生薑等,適合血瘀體質者在冬季食用。但吃後如果出現眼屎增多、眼睛模糊,就說明吃得太多,或不合時宜了。性涼活血的有生藕、黑木耳、竹筍、紫皮茄子、蒟蒻等,適合血瘀體質者在夏天食用。但是,由於血脈畢竟有喜溫惡寒的特點,因此不宜大量吃,或者需要配溫性食物一起吃。      推薦五穀雜糧:黑豆、黃豆、大棗、糯米、開心果等。      6.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的人大多形體中等或者偏瘦。這種人由於濕熱內蘊,會出現

面垢油光、口苦等濕熱表現。平時容易心煩急躁,很難適應夏末秋初的濕熱氣候。      濕熱體質者都會出現消化道的症狀,如食欲不大,經常想嘔吐,及腹脹等症狀。這是因為濕熱之邪最容易侵犯的臟腑就是脾胃和肝膽,而脾胃和肝膽與消化、飲食都有著重要的關係。所以濕熱體質者更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飲食和濕熱之間相互影響,如果本身就是濕熱體質,再加上飲食結構不合理的話,便會加重濕熱的各種症狀,甚至還會引發不可救治的疾病。      濕熱體質者最忌諱煙酒和甜食,燥濕散熱助排毒。濕熱的飲食應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宜過飽。少食多餐可刺激膽汁分泌。飲食結構上應保持低脂、低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      在主食上,濕熱體

質要多吃五穀,如小麥、蕎麥、粳米、麥芽、豌豆、大豆及其製品等。      多食蔬菜,比較適合的蔬菜有蘿蔔、佛手瓜、薤白、甘藍、大頭菜、韭菜、茴香、大蒜、紫蘇、松蘑、香菇等。其中蘿蔔既有利膽作用,又能促進脂肪的消化與吸收,是濕熱體質者的最佳選擇。      補充水果或果汁,這樣既利於稀釋膽汁,又可彌補炎症所造成的津液和維生素損失。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水果包括柑橘、奇異果、柚子、荔枝、檸檬、山楂等。      濕熱體質者在飲食過程中要注意忌食辛辣、咖啡、濃茶等刺激品,少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嚴格控制油炸食品、動物內臟、蛋黃的攝入量。      推薦五穀雜糧:紅豆、蠶豆、扁豆、花生、茯苓、大棗、山藥、薏米

等。      7.氣鬱體質      氣鬱體質的人大多形體瘦弱、神情憂鬱、情感脆弱,這種人的性格往往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對精神刺激和陰雨天氣的適應能力均較差,容易患上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憂鬱症等病症。      由於人的情緒與肝的功能息息相關,所以氣鬱體質者在補充營養時,一定要注意多進食一些能夠補充肝血的食物。      氣鬱體質者可多吃一些具有行氣效果的食物,如佛手、柳丁、柑皮、香櫞、蕎麥、韭菜、大蒜、高粱、豌豆等,及一些活氣的食物,如桃仁、油菜、黑大豆等,醋也可多吃一些。忌食辛辣、咖啡、濃茶等刺激品,少食肥甘厚味的食物。      另外,氣鬱體質的人是最怕不吃早餐的,不吃早餐會影響肝

膽功能。肝膽主氣機舒暢,氣順不順、消化好不好、大便通不通、情緒暢不暢,都和肝膽的功能狀態有關。如果總是膽汁該排泄的時候不能排泄,就會嚴重影響肝膽疏泄條達。所以氣鬱體質者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要保證按時進食早餐。      推薦五穀雜糧:大麥、蕎麥、高粱、百合、山藥、開心果等。      8.特稟體質      特稟體質者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徵。      生活中,我們總能遇到這樣一類人:有些是很容易對氣味、花粉、季節、藥物、食物過敏,即使不感冒也經常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很容易患哮喘;有些是皮膚容易起蕁麻疹,常因過敏出現紫紅色的瘀斑、瘀點,皮膚常一抓就紅,並出現抓痕。     

 其實,上述這類人群就是我們常說的特稟體質人群,他們屬於因先天稟賦不足和稟賦遺傳等因素造成的一種特殊體質,包括先天性、遺傳性的生理缺陷與疾病、過敏反應等。      特稟體質者在呼吸系統及皮膚上反映出來的症狀,源頭往往是在肺臟。也就是說,這種體質養生需要從肺上下功夫。《黃帝內經》指出:形體受寒,又飲冷水,兩寒相迫,就會使肺臟受傷,進而發生喘、咳嗽等病變。所以,特稟體質者一定要離「寒」遠一點,不僅在身體防寒保暖方面,在飲食方面更需要注意,儘量不要吃寒性食物。      常見的寒性食物主要有奇異果、苦瓜、番茄、荸薺、菱肉、百合、藕、竹筍、魚腥草、馬齒莧、蕨菜、薺菜、香椿、鯉魚、河蟹、海帶、紫菜、田

螺、河蚌、蛤蜊、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      此外,過敏體質者想改善體質還可多吃雞和鴨等溫補類食物,水果、乾果方面像桂圓、荔枝等,都有一定的滋補功效。      推薦五穀雜糧:荔枝乾、桂圓乾、板栗、核桃、腰果、大棗等。      9.平和體質      平和體質的人,通俗地說就是非常健康的人。他們不易生病,生活規律,情緒穩定,對於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即使生病了,也很容易治癒。對於這類人,「養生之道,莫先於食」。      對於平和體質者來說,本身就已經平和了,就不必再用什麼「補藥」對身體進行補益,只要通過正常的膳食進行營養補充就可以了。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學家都強調

,飲食合理搭配,主食做到粗細混食,粗糧細做,乾稀搭配;副食最好葷素搭配,忌偏食或飲食單調。同時,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鹹。應順應四時變化,保持自身與自然界的整體陰陽平衡。也可酌量選食具有緩補陰陽作用的食物,以增強體質。      推薦五穀雜糧:各類皆宜,順應季節食用即可。    本書特色   專業──作者長期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對食療養生更是長年實踐,本書集結作者多年實務操作經驗,提供全面且通用的關於五穀雜糧的飲食知識。   全面──本書從不同族群、不同年齡、不同體質及各種疾病患者分析,詳細說明五穀雜糧如何「養人」,及如何從食用五穀雜糧來獲取最關鍵的營養。   實用──本書詳細說明

五穀雜糧各自的營養價值、保健功效、飲食宜忌,並提供各式食物的健康食譜,及針對各類病症提供五穀雜糧藥膳方劑,實用、易操作,讓你聰明吃,百病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