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季紋寫的 占斷是風流:李季紋戲曲四種(標準化台語漢字版+華語版(雙書套裝)) 和JenniferHomans的 阿波羅的天使:芭蕾藝術五百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也說明: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於民國九十五年奉准成立,並於九十六年招生,為國內首創整合影、歌、舞和劇的專業科系,目標在培養符合演藝市場需求之劇場藝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蘭文化 和野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 何康國所指導 謝孟真的 臺師大表演所華文音樂劇人才培育與中國大陸巡演途徑探析 (2018),提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師大表演所、音樂劇人才培育、中國大陸音樂劇巡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博士班 鍾明德所指導 楊欣芳的 從劇場遊戲到身心訓練:台灣戲劇學系訓練演員的幾個主要問題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表演訓練;台灣戲劇系;吳靜吉;蘭陵劇坊;劇場遊戲;放鬆;劇場的聲音訓練;排演文本;翻譯;身心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解答。

最後網站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舉辦「 2023樹科大表藝系則補充:一、2023 暑假尾聲,由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主辦,優良師資、設備、器材、完整的課程規劃,無論有無經驗,只要是喜歡表演的高中生們,都可以一同來參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占斷是風流:李季紋戲曲四種(標準化台語漢字版+華語版(雙書套裝))

為了解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問題,作者李季紋 這樣論述:

  新的題材,新的價值思辯,新的文化內涵,讓傳統藝術不死的關鍵。   全台第一部以「標準化台語漢字」撰寫的歌仔戲劇本   並附有華語翻譯的歌仔戲劇本集,雙書套裝。   內附精彩劇照多幀   收錄《美男子竇蓮魁》、《燕青》、《石秀》、《碧桃花開》四齣劇本。   贈送音樂家柯智豪為《美男子竇蓮魁》譜寫的兩首新歌〈竇蓮魁調〉、〈拂柳少年〉,獨家唱段下載。       本書為:        出版戲曲劇本集的目的,旨在提供未來戲曲節目的演出與推廣。目前戲曲排演所使用的劇本,大多僅止於劇團內部流通,特別是擁有大量觀眾基礎的歌仔戲劇本,出版品甚少。尤以,現今歌仔戲劇本寫作與出版,幾乎以華語(國語/普通

話)為主,而忽略了歌仔戲演出是以台語為主的事實,以至於演員讀劇本,或觀眾看字幕時,仍須自行在腦海中轉換為相應的台語,往往造成語意不精確、理解誤差的問題。其實教育部早於2007 年頒布了「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破除一般人認為台語「有音無字」的迷思,但卻少有人應用於戲劇與戲曲領域,甚為可惜。      劇本用字未做台語標準化的工作,將使得劇目復排時得面臨重新梳理歧義、誤植問題的窘境,亦不利於教育推廣。而戲曲劇本的台語漢字標準化,需要理解劇作家的文學劇本與實際演員使用的演出語言間的差異,調整為最適合閱讀與排演的文字。以往使用的台羅系統,是教育部1997 年公布的「台灣閩南語音標系統」與通行一百多年的

教會羅馬字系統整合而成,雖能標示讀音,卻對一般大眾有拼寫困難的問題,亦喪失了文字字形與字義之美。使用標準化的台語漢字之後,則一併解決了形、聲、義的問題。另一方面,鑑於華語(國語∕普通話)是主流語言,本次也將針對劇本同時進行華語版本與台語版本的校正,將雙語漢字劇本並置。   【各劇本介紹】       《美男子竇蓮魁》        你若真正是我的對影,將你的青春交換予我。        獻出我的靈魂與性命,將你的時間交換予我。        王爾德小說原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中,迷戀美少年格雷的畫家巴澤爾(Bazil Hallward),作家

將他改為在三○年代從事最時尚的行業,寫真場裡的攝影師白雲清。參考了當時在太平町開業的彭瑞麟先生的特殊攝影技術,變出了一幅「鎏金錯銀寫真」,還將迷戀「紅衣少年」的台灣畫家席德進,疊進白雲清的角色形象中。寫真不同於油畫,具有可大量複製的特性,這左右了劇情的發展與結局,也更貼近現在這個藝術品靈光消逝的世道。        這個故事自三○年代,橫跨到五○年代,再一腳踏進二十一世紀。「格雷症候群」(Dorian Gray Syndrome)是一個隱喻,依然存在於所有自豪的先進社會中。在彭瑞麟的年代,在棚內拍攝肖像,往往不使用閃光燈,而是利用白天的自然光,要拍到一張好照片需要時間等待。而在手機不離身的「滑

一代」,補光神器與修圖軟體大行其道的現在,天然的青春美貌與真性情更顯得稀有可貴了。王爾德說的:「只有膚淺的人才不以貌取人。」現在聽起來竟然是既刺耳又勸世啊!       《燕青》        香鈿寶珥,撫菱花如水,學妝皆道稱時宜。        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長勝未起,縱亂雲垂地。        《燕青》靈感來自《水滸傳》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計賺蕭讓〉。燕青,水滸好漢中的人氣王,梁山泊帥哥堆裡的一團俊俏。胸有將相才不得用,卻被蓄之以俳優;命運讓他處於一僕二主的窘境,還要周旋於宋徽宗與名妓李師師的愛情遊戲之間。        以燕青銜命商議招安為主線,鋪陳出燕青、李師師

、宋徽宗之間的三角關係,並因而重新賦予此三人截然不同的文化想像。燕青為《水滸傳》中梁山泊的英雄之一,除了身懷絕技之外、兼擅琴曲,粗獷中帶有細膩的感情,一身團繡更使得他在梁山好漢中別具一格。描寫燕青       與盧俊義的情義,與李師師以及宋徽宗之間的感情糾葛;在奔上梁山之時,他所拋棄的不只是世俗的禮教、還有對於感情的不信任和對於自由的徬徨,在亂世之間顯得鮮明而深刻……       《燕青》宛如一幅精巧畫屏的製作,卻讓人感覺它在人物主題情節氣氛上的用心,為歌仔戲又打開了一扇新的門。或許,老派的歌仔戲觀眾一時還無法接受,但,新的題材,新的價值思辯,以及新的文化內涵,卻才是讓傳統藝術不死的關鍵。保留

傳統歌仔戲的同時,也應該有前瞻性的、更多元的嘗試。 (郭強生教授,台新藝術基金會ARTalks,2016)        《石秀》        玉帶瑯鐺束柳腰,羅裙半掩金步搖,        紅蓮三寸好枝骨,天外飛仙過銀橋。        《石秀》一劇的靈感來自於《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石秀怒斬潘巧雲,楊雄大鬧翠屏山〉與施蟄存的同名小說。石秀在《水滸傳》中是一個替人出力、好管閒事的拚命三郎。而上海新感覺派小說家施蟄存通過意識流的形式,呈現了《水滸傳》中拚命三郎「石秀」的內在糾結,「石秀對潘巧雲的暗戀,對義兄楊雄的輕視」等。將這名梁山好漢自卑的複雜思緒和另類的情欲描寫得入木三分。        

楊雄面邀石秀同住,結拜兄弟委其打理肉鋪生意。不料嫂子潘巧雲千嬌百媚,一顰一笑像是在對石秀明挑暗逗,惹得他意亂心煩,但為了        兄弟之義他始終堅決抵抗。這種心緒積累一久讓他暗生鬼胎,某日他偶然偷窺嫂子時,竟發現嫂子與海和尚的不倫私情。為了義兄他不惜手刃海和尚,並煮為一鍋血粥,然而義兄卻不打算追究。        石秀的義憤、忌妒、不平、委屈,便漸漸轉變成了對這位無能大哥的輕視。於是,他安排一場翠屏山下的對質,藉楊雄之手將潘巧雲、鶯兒主僕兩人手刃……       在台灣各種「戲曲現代化」的努力,不乏嘗試在人物角色的心理描繪上下足工夫,但鮮有《石秀》如此這般的變態露骨,但也就是因為這樣的變

態露骨,才真正給出了一個「有溫度的感官時刻」,一個歌仔戲不再仍是歌仔戲的流變可能。(張小虹教授,台新藝術基金會ARTalks,2016)        《碧桃花開》        一葉浮舟隨水流,碧桃依舊映月洲,       試問真情何處有,心中空明亦無愁。        當年,秦鍾衣錦還鄉迎娶美娘,並育有一子玉桐,而今,卻因一場摧花大盜的案件,喚醒美娘遺忘已久的惡夢,原本看似和樂的家庭,也因著疑心的產生逐漸邁向破裂的邊緣。        心神喪失的馮生被控為摧花大盜,口中不斷念著「美娘」,似乎與秦鍾的夫人,在過去曾有著不尋常的關係……一連串的疑惑使秦鍾夫妻產生嫌隙,陰錯陽差之間,鑄下大錯。

       在審理案件的公堂上,秦鍾一向是個明智的裁決者,但面對馮生的案件,他失去了公正。雖然尚有眾多疑點未釐清,但秦鍾急欲將馮生定罪以報仇。未料御史龐彬的出現,使案情出現轉折,龐彬意圖為馮生開脫,且道出馮生早已無法人道的事實,得知此事的秦鍾猶如晴天霹靂,馮生是否真為罪犯?而秦鍾夫妻犯下的錯誤,又該如何處理……       《碧桃花開》以新編的古典敘事,展開對人性黑暗面的探索、對階級意識的深究、甚至對死刑的反思,藉著多層次的人物,給新進演員豐富的角色經營空間,當代性已盡在其中。(鴻鴻,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 本書特色        標準化台語漢字版+華語版(雙書套裝)   寫給少年演員

的戲  獻給青春觀眾的情詩 名人推薦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序)   邱坤良(前北藝大校長、前文建會主委)   徐亞湘(北藝大戲劇系教授)專文推薦   蔡欣欣(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政大中文系教授)專文推薦   無論是改編傳統劇目,或新銓古典小說,或取材社會議題,或採借跨文化經典等創作,季紋都能以獨特的視角,架構文本,描摹人物,展示具有當代性的思維與價值辯析。(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政大中文系教授 蔡欣欣)           劇本唱詞編寫得見古典文學基底,情節關目安排及人物內心深掘深受西方戲劇影響,後設技法運用又有當代文學影子,而其跨領域的多方嘗試更見其藝術視野。我最欣賞之處就是這種在

規範中勇於嘗試突破,並向歌仔戲創作邊界大膽探索的精神展現。(臺北藝術大學戲徐亞湘劇系教授 徐亞湘)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PRANK#百人企劃#田鎬
加入會員即可擁有專屬彩蛋影片即留言優先互動唷!https://reurl.cc/EKEqyR
加入田鎬專屬line@影片搶先看 http://nav.cx/dtXjf8c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招生資訊https://reg.aca.stu.edu.tw/
再次感謝系主任以及老師們還有所有學弟妹的參與
最後祝所有田不辣們愚人節快樂

工作合作邀約請洽▼
信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LINE「@fnx3248L」

追蹤田鎬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amHowMan/
追蹤田鎬IG https://www.instagram.com/180_tam/

想看所有整人系列回顧請點下方連結
整人之王http://t.cn/E6jXQIt
整人廚王http://t.cn/E6jayjn

喜歡影片現在就訂閱我http://t.cn/EAHwei1

臺師大表演所華文音樂劇人才培育與中國大陸巡演途徑探析

為了解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問題,作者謝孟真 這樣論述:

臺灣華文音樂劇自1987年《棋王》問世後,至今已發展三十多年的時間,在這過程中,從最起始的發展方式,主要是依賴產業中劇團作品的推出在做發展的推進,直到十五、二十年後,才真正有學校投身音樂劇產業,進行產業人才培育的工作。作為現今臺灣第一間以華文音樂劇人才培育為主要發展目標的學校臺師大表演所,從2005年創所以來,至今已十四年的時間,孕育出了百位專業的表演者,本論文的主旨在探討臺師大表演所人才培育之方式、音樂劇作品之實踐,以及近年來與業界密切合作的中國大陸巡演部分途徑探析。從發展、師資、課程、設備…等學校資源,多面向的進行討論,加上與教授、畢業生、在學生的訪談做資料的佐證。研究結論顯示,學生對於

表演所的人才培育成效給予肯定的回饋,但對於師資、課程以及空間方面,仍有更多的空間可再充實、提升。最大的收穫在於表演所能夠提供學生與業界接軌的機會,以及人脈的累積,而在此表演所培育學生的基礎之上,於巡演中國大陸的實際經驗發現,僅管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與市場持續成長,但臺灣表演及創作的優勢依然存在,受訪者期望臺師大表演所能夠以更完整的狀態面對,並持續累積相關經驗,得以更順利的經營。

阿波羅的天使:芭蕾藝術五百年

為了解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問題,作者JenniferHomans 這樣論述:

中文世界首部芭蕾史全書! 歷經十年考證研究,從政治、經濟、社會等時代脈動切入, 客觀評析舞蹈藝術表現,完整爬梳芭蕾的興衰與更迭。 芭蕾史突破力作,獲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為何政治局勢愈專制,縹緲空靈的芭蕾藝術發展得愈完備精緻?   浪漫白紗裙的出現,竟與激進的法國大革命息息相關?   安徒生寫出傳世童話故事之前,曾處心積慮要成為專業芭蕾舞者?   巴蘭欽《繆思主神阿波羅》的服裝,是香奈兒設計的?   最負盛名的《天鵝湖》,首演時卻備受抨擊,甚至消失達十年之久?     快速旋轉的足尖、浪漫優雅的紗裙、騰空飛翔般的輕盈跳躍……   

芭蕾,作為一門看似優美空靈的藝術,   數百年來是如何風靡全世界,   並成為現代舞蹈乃至各類表演藝術的基礎?     芭蕾的歷史可上溯至十六世紀的義大利,輾轉流傳至法國宮廷,之後在法王路易十四的推動下,奠定了芭蕾基本舞步和手勢動作的雛型。此後一路穿行於歐洲各地宮廷,乃至俄、英、美等地;歷經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啟蒙時代、浪漫主義,以及布爾什維克、現代主義、冷戰,時代的變遷在在於芭蕾烙下印記。此後,法式、俄派、英風、美流……,種種芭蕾流派各有其面目,各自精彩。     芭蕾其實是存在記憶中而非歷史的藝術;舞碼的資料庫不在書頁,不在圖書館,而是在舞者身上。於是,作者不只閱遍

各類文獻,更親訪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與退休前輩舞星,將芭蕾放進更宏大的歷史脈絡,透過描繪政治、經濟、社會等時代脈動,詳述芭蕾的沿革與流變。同時,企圖客觀評析芭蕾的技巧、編舞和演出,生動刻劃歷來藝術家於芭蕾所作之演繹暨創發,大膽為歷史下註腳。     作者曾任職業舞者,下筆熱情洋溢、信實有據,不只著眼於廣博深入的大歷史演繹,更不時出現各類奇聞逸事,讀來饒富趣味,處處可見其考證的不凡功力,堪稱芭蕾文化史的突破力作。而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優雅,又和芭蕾之美相得益彰。     本書還收錄了珍貴的歷史圖版,更能一窺芭蕾殿堂之奧祕。不僅習舞者或舞蹈愛好者必讀,對熱愛藝術、文學、歷史的讀者而言,亦是

部值得收藏與細細品味的案頭書。   名人推薦     李巧(台藝大舞蹈所、俄派古典芭蕾教師) 專業審訂   吳素芬(台藝大舞蹈系教授) 專文導讀     王國年(台灣芭蕾協會理事長、青少年古典芭蕾大賽創辦人)、王澤馨(旅美舞蹈家、黑潮藝術營運總監)、伍曼麗(文化大學舞蹈系系主任、舞研所所長)、伍錦濤(流浪舞蹈劇場、波羅蜜舞蹈中心藝術總監)、李林莉莉(世紀舞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余能盛(台北室內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林秉豪(知名劇場服裝設計師)、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俞秀青(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張秀如(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總監)、楊忠衡(廣藝基金會執行

長)、黎家齊(中正文化中心企劃行銷部經理)、戴君安(台南應大舞蹈系副教授)、蕭渥廷(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誠摯推薦   名家讚譽&國際評論     這一本重要的文化史著作,以獨到的觀點和詳實的內容,將芭蕾放進更宏大的時空脈絡,描寫芭蕾的演進、興盛,容或有式微之時,卻因不時有新意注入,而始終不致頹然而亡……霍曼斯犀利的文化評論,廣博、深入的芭蕾史觀,足堪關心藝術史目前暨未來發展的讀者置於案頭,勤加研讀。──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精采巨著,詳述芭蕾舞蹈的歷史進程,出自優異的芭蕾舞者手筆。《阿波羅的天使》是舞蹈中人深入舞蹈核心,為大家娓娓詳

述舞蹈的歷史。本書奇妙之處,在於作者以優美、明瞭的文筆,透析出芭蕾發軔、演進的時、空場域,過往的文化因之歷歷如繪,鮮活親切。──辛力德(Richard Sennett),著名社會學家     皇皇傑作,頁頁滿載樂趣、啟發、魅力。但凡舞者固然以隨身攜帶此書為要,然而,熱愛藝術、文學、歷史,深諳文字奧妙、熱衷故事情節者,何嘗不宜以此書作為性靈的犒賞?本書是謂瑰寶,敬請珍惜。──雅克.唐波士(Jacques D’Amboise),著名舞者、編舞家     我1983年開始跟著游好彥先生習舞,這30年來,常因找不到一本專業的「西洋舞蹈史」中文版而困擾。很高興「野人文化」可以不計成本和獲

利,引進《阿波羅的天使》這本書,讓愛舞如我之輩,能省去許多迷失在字典與原文中的時間。衷心期盼,這本書能成為所有舞蹈科系所的教科書。──伍錦濤(流浪舞蹈劇場、波羅蜜舞蹈中心藝術總監)     「芭蕾舞蹈」融合了音樂、美術、文學,成為一門具有科學邏輯的表演形式;透過「人」的傳承,才能保留至今的文化藝術遺產。作者歷經十年的搜集資料與訪談,從芭蕾的緣起至今,五百年的歷史和發展,在此書中有極為詳盡的敘述。這本書,不僅是學習舞蹈者必讀的書籍,也推薦給一般的讀者們,讓您對「芭蕾舞蹈」完全改觀。──王澤馨(旅美舞蹈家、黑潮藝術營運總監)     此書由一位具有舞蹈專業背景的作者所書寫,內容考據

深精、譬喻生動、文載以趣,最難能可貴的是,對毫無邊界的舞蹈藝術給予的觀點與評論,是以一個專業知識卻又很客觀的態度來解析與闡明,是非常難得的一本藝文讀物,更是舞蹈專業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工具書。──余能盛(台北室內芭蕾舞團舞蹈總監)     作者詼諧優美的筆法,將芭蕾璀燦的歷史藏寶圖從起源到現代展開到讀者眼前,得以飽覽高雅浪漫的芭蕾晶彩輝煌的世界,同時得到樂趣與啓發!──李林莉莉(世紀舞匯芭蕾舞團Le ballet du siècle de Taipei舞蹈總監)     在這個時代,會有多少作者花十年的時間去完成一部著作,大概屈指可數吧。《阿波羅的天使》絕對是一部值得傳世的經典之

作,從芭蕾舞的起源到浪漫、古典、現代芭蕾,它鉅細靡遺的記錄了所有關於芭蕾舞的一切,是部重量級的權威之作!──俞秀青(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對於教授西洋舞蹈史已有二十多年經歷的我而言,知道《阿波羅的天使:芭蕾藝術五百年》的中文譯本即將問世,真是感到莫名的興奮。本書作者珍妮佛.霍曼斯秉著一身深厚的芭蕾訓練與職業演出的歷練,對於芭蕾的幕前、幕後;台上、台下的林林總總本就有著深刻的體會。從職業舞台退休後,她轉而成為知名的芭蕾評論,也是紐約大學的駐校學者,她撰寫的芭蕾史書猶如史詩般的精緻,但卻沒有苦讀古史般的枯澀乏味。霍曼斯在此書中提出不少個人觀點,這些觀點不盡然都能得到

其他學者、芭蕾舞者或芭蕾教師們的認同,但是廣納不同論點,應是身處當代的我們,應當擁有的氣度。這本書的涵蓋範圍與章節重點和我的授課內容十分吻合,我不僅要鄭重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愛好芭蕾的讀者們,同時它也會是研究芭蕾發展的學者與學生們的重要參考文獻。──戴君安(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副教授)     法王路易十四的最愛──「芭蕾身體建築」,那不可思議的魅力,逐漸散佚遺忘於歐陸、俄羅斯的國度中,珍妮佛.霍曼斯所著《芭蕾藝術五百年》,每一頁都是人類身體文化資產的重要文件,是現代人文化養成的最好選擇。──蕭渥廷(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阿波羅的天使:芭蕾藝術五百年》是芭蕾人期待的

資料書,也是歷史文學愛好者不可多得的作品,作者本身即是接受完整芭蕾訓練的舞者,以舞者的角度探討芭蕾的歷史面向,細膩精采,值得推薦給每一位讀者。──王國年(台灣國際芭蕾協會理事長、台灣青少年古典芭蕾大賽創辦人、Bd ballet藝術總監)   讀者書評     ◆本書將芭蕾悠久的歷史作了一番翔實的敘述,即使精通芭蕾的讀者,對芭蕾歷史十分熟悉,讀了一樣興味盎然,因為霍曼斯展現了卓越的史家長才,眼力獨到又精準,抓得到特殊的細節。芭蕾歷史的重要環節書中當然未曾遺漏,例如於法國宮廷的發展,瑪麗亞.塔里歐尼首創踮腳跳舞,煥發超塵絕俗的精靈丰采,佩提帕帶領馬林斯基芭蕾舞團達至巔峰的發展,二十世

紀的芭蕾巨匠巴蘭欽等等,一應俱全。但我最欣賞霍曼斯筆下不以盛名為限,行文不時出現芭蕾歷史的小角色和奇聞逸事,饒富趣味,也足見她史家考證、挖掘的不凡功力。     ◆書中精挑細選的圖片和深思熟慮寫下的圖說,也是閱讀的一大樂趣。芭蕾最早出現於路易十四朝中的「五種位置」,義大利《精益求精》舞劇原始的舞譜,在書中都看得到。霍曼斯還將佩提帕於馬林斯基編的《胡桃鉗》雪花和巴蘭欽改編的《胡桃鉗》雪花作了比較,所寫的圖說為:「二者的共同點昭昭在目,巴蘭欽只作了一點改變,加了一樣東西:他的雪花一個個頭戴皇冠,強調皇室的出身。」

從劇場遊戲到身心訓練:台灣戲劇學系訓練演員的幾個主要問題研究

為了解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問題,作者楊欣芳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台灣戲劇系正規而常態的表演訓練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台灣的大學戲劇系如何透過教育訓練演員」,進行追本溯源以及探討其教學內涵的工程。 1978年吳靜吉在蘭陵劇坊所主持的演員訓練,可視為現今戲劇系表演訓練最早的源頭。因為吳靜吉當時帶領的團員如金士傑、馬汀尼和李國修等,後來都成為台灣戲劇系的資深表演教師,影響了許多戲劇系出身的演員。其訓練內容裡的劇場遊戲與放鬆,成為台灣戲劇系表演訓練的重要元素。戲劇系的劇場遊戲融合其他表演教師引進的其他流派,轉化成戲劇系表演課的應用方式,強調認識自我且置於排演文本之前。 戲劇系在課程規劃裡置入傳統戲曲的學習,目的為了創造台灣的

戲劇專才,但戲曲與西方元素並未整合成台灣現代戲劇的風格,以致戲曲訓練與其他國內外身體技藝同樣為一種身體技巧。同樣因師生關係的轉變,台灣戲劇系表演訓練專才不再如以往緊密的師生關係下訓練出的技藝,而是主修或授課老師引導學生表演方法,學生必須自力更生。 戲劇系開設專門的聲音課以及排演文本時的聲音訓練來強化演員的語音。但因為著重呼吸、咬字、聲音表情等訓練,忽略了停頓和身體其他部分的關係,導致演員的舞台腔仍時有所聞。另外,排演文本時多使用翻譯劇本,演員受限於翻譯以及不了解本地各方言的語言文化,對於詮釋語音有許多侷限。在排演文本上同樣因外國劇本為多,又以寫實表演方法為主要教學,忠於原著的表演

訓練下表演有不真實且與導演新詮釋有溝通上的問題。 戲劇系除了轉化了國外的表演訓練元素,甚至教師給學生的筆記也包含了台灣語境的意義。「放鬆」一詞在表演筆記上不只涵容了現代戲劇、心理學,甚至有東方的身心觀在其中。表演訓練去除原本的脈絡只留下活動、指令和筆記時,學生演員便有認同上的困難。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劇場遊戲、翻譯文本以及語音訓練上。 從1980年代台灣的表演訓練即帶有認識自我的特色,影響至戲劇系的表演訓練中,可能使學生演員認同社會面具下的自我,而非真實認識自己與他人、世界的關係。本論文提出台灣戲劇系的表演訓練需整合台灣語言與文化的多重內涵,來協助台灣演員建立自己的定

位,乃至身心關係,因而能成為世界性演員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