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職兼職勞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正職兼職勞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揚銘寫的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和林立青賴小路的 如此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臨時工不保勞健保 - Igfvt也說明:那正職和兼職的加保差在哪呢?. 一張圖讓你一看就懂打個比方,每個月領8,800 的部分工時人員,投保時直接寫8,800 就好;但每月薪資32,000 元的勞工,雇主在申請加保時,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 李淑菁所指導 何挺嫣的 遊園擎夢:一位多元性別「教師」被邊緣化歷程之敘事研究 (2021),提出正職兼職勞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元性別、非二元教師、邊緣教師、敘事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劉梅君所指導 高慧珠的 零工經濟勞動者勞動保護規範之探討 -以應用程式執行按需工作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零工經濟、平台經濟、分享經濟、零工的重點而找出了 正職兼職勞保的解答。

最後網站兼職打工不須勞健保?小心退休金虧大了!雙重保教你4項給付 ...則補充:健保:健保不用和勞保綁在同一單位,如果你有其它兼職工作,只要選擇1家,並且以主要的正職工作(工作時間較長或薪資較相對較高)投保就行了。另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正職兼職勞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為了解決正職兼職勞保的問題,作者劉揚銘 這樣論述:

搞不好每個人的生涯都應該「自由」一兩次, 花幾年時間為自己而活, 才是未來職涯的常態吧。   我該上班還是自由工作?   我也想自由接案,但我要做什麼?案子要從哪裡來?   離開公司與職位後,如何重新打造自己的名片?   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自在存活?   大多數人都曾經歷「工作失戀」的時刻,我們總會思考除了現在這份工作,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也設想要如何挽回工作的心(或讓工作挽回自己的心)?   在公司體制內,我們要如何與工作相處?如何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個人與組織、想追求什麼樣的幸福?離開公司和職位之後,如何從喜歡的事情中創造出自己的工作,還能維持生活品質自在存活?   這

些我們都有答案了嗎?   ──不上班,也能選擇想要的生活──   把喜歡的事情做成工作,很多好事就開始發生了!   從工作開始改變的、自由生活的提案   只要能維持一定的工作紀律和品質,自由工作者就有選擇的機會,拒絕不想做的事情,讓想做的事情填滿時間,用自己喜歡的節奏,打造想要的工作和生活。透過工作,能帶自己去到什麼地方、遇到什麼樣的人?在開始之前沒人會知道,自由工作,就是這樣的自由。   關於自由工作,作者並非最厲害的,關於寫作,他也不是最有才華的人,但是,關於工作,他真的想了好多好多,甚至因此出了一本風評還不錯的職場反向思考書。   「為何自由工作而不上班?」「如何讓工作變得自由?

」「上班和自由工作到底差別在哪?」作者在十多年的工作生涯裡,在公司和獨立的時間各占一半,這本書將把他轉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的生存技能、生活方式一次公開。   ──因為自由,而重新愛上工作──   與其追求不愁吃穿的財務自由,   更想邁向「每天醒來都能做想做的事」的自由。   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行程,就有把人生掌握在手中的感覺,一旦嚐過這種滋味,會上癮,再也回不去上班的牢籠。   「選擇不做什麼」很重要,因為什麼都做的濫好人在江湖裡只會累死。   凡開工不一定留下痕跡:在家工作,用「開工儀式」維持紀律   最重要的小事:報價、收款、合約、溝通與拒絕。   只是兼差很多,卻沒有自己

的熱情與專長,不能算斜槓;如果接一堆案子,卻沒有挑案子的自由、沒有安排時間的原則、說不出對工作和生活的想法,也稱不上是自由工作者。   即使最後不想成為自由工作者,光是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工作和自己的關係,換個視野看看職場十字路口的風景,也都會有收穫。 本書特色   不上班不等於不工作,上班或不上班都有能走的路   •思考工作意義:給每到夜深,總覺得工作一成不變的你   •選擇生活方式:給過年想離職,又不確定能否改變的你   •公開生存技能:給已是自由工作者,但時常不安與焦慮的你   •分享產業狀況:給對文字工作有興趣,想進入這個產業的你 好評推薦   (依首字筆劃排序)   李明璁/作

家、社會學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林承毅/林 事務所 代表&服務設計師   陳又津/小說家   陳夏民/出版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黃鴻硯/公館漫畫私倉Mangasick副店長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鄭緯筌/內容駭客網站 創辦人、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劉揚銘   自由作家與編輯。   雜誌編輯出身,離職後一面接案一面創作,調整工作與生活配比,   努力用文字在這世界生存下來。   著作:《高校制服戀物論》《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   短短的前言 職場邊緣人的生活實

踐 Prologue序章 試著在工作中尋找自由 ‧用最少工時,換取最多自由時間 ‧做喜歡的事,逐步實現理想工作和生活 寫在出發前:離職,才發現自己為什麼工作 ‧上班生涯:沒學會與工作相處,燃燒殆盡 ‧離職放浪:旅途中,開始懷念「動手做事」的感覺 ‧重新啟動:自由工作當成一場人生實驗,出發! Chapter1:Practice for free成為自由工作者,活下來! 離開公司職位後,案子要哪裡來?工作效率、時間管理有技巧嗎?記帳是不是很重要? 自由工作者在哪裡工作?到底有哪裡自由、哪裡不自由?練習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技能,不藏私公開。 01我想自由工作,但案子要從哪裡來? 從一件有趣的事情開

始,做出來的 先完成一項工作,其他任務會找上門來 02發現上班打混是賺到,接案偷懶只是浪費時間 上班混一整天也領一天薪水,習慣推拖拉 自由工作不做就沒錢,提升效率攸關生存 穩定與變動的選擇,接受與拒絕的取捨 03為了活下去,狠心計算賺錢的效率 工作收入÷花費天數=賺錢效率 接案收入記帳表,掌握工作節奏 賺錢的案子、不賺錢的案子 賺到夠生活的錢,就把時間用來實現願望 04為了過自由的生活,每天記錄工作 第一步:每天記錄做了什麼 第二步:每周歸納整理工作 第三步:每月回顧使用時間的狀況 第四步:每年檢討新目標 數位行事曆記錄當下,手寫筆記本回顧過去、規畫未來 05沒有辦公室,在哪工作比較好

? 在家工作:用「開工儀式」維持紀律 共同工作空間:練習磨合人際關係 咖啡館:適應環境和老闆個性 朋友分租工作室:調整生活型態 06自由工作,到底哪裡自由、哪裡不自由? 隨心所欲安排時間,不用和人擠的自由 敢隨時說「不」,擁有拒絕的自由 想要就可以改變,調整工作內容的自由 「偷懶就沒收入」的不自由 「維持工作品質」的不自由 07誰適合穩定上班,誰適合自由工作? 不知道想做什麼時,去上班是最安全的決定 上班的吸引力=自由工作的機會成本 一些建議,克服獨立自由的心理關卡 Chapter2:Mindset for free試著創造自己的工作 上班能做到的事,就留給上班族吧!已經成為自由工作者,

有機會挑戰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華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條件,如何取捨哪些事情應該做、什麼可以努力拒絕,每個人的目標都可以不同。接案之外,能否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呢,自由工作又需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01建立取捨原則:哪些案子該做、哪些不該做? 案子很急、錢多但很累,該不該接? 區分「為了賺錢的工作/不為賺錢的工作」 相信直覺:有哪裡不對?快逃一定對 02最重要的小事:關於報價、收款、合約、溝通與拒絕 維持案源,要同理也要能說不 自己不能接,就幫忙推薦適合人選 如何報價?工時換算法、專案企畫法 合約問清楚:工作內容、付款時間、支付方式 矩陣式組織:尊重彼此時間,減低溝通成本 03自由工作者三要素:才

華、準時、好相處(擇二即可) 沒才華也能生存:學認輸、當「膠水」、增強實戰經驗 缺點可以當優點:但是浪費力氣撞牆沒有用 嘗試除了自己,沒人會去做的事 04嘗試減少工時與收入,自由調配該做什麼 終極目標:做喜歡的事,並且賺到錢 自由第一年:為了生存,學習自我管理 自由第二年:太忙擔心做不完、太閒害怕沒錢賺 05賺到「最低生活成本」就停止接案,開始創作 自由第三年:比起穩定薪水,更想擁有自由的時間 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算出「最低生活成本」 06因創作而接觸有趣的人事物,產生全新工作 找一份工作,還是創造自己的工作? 自由第四年:盡情挑戰沒做過的事,讓意外碰撞出可能 自由第五年:創作、工作兩頭空

的慘痛教訓 自由第六年:要自己定目標,否則只會完成別人的事 Chapter3:Re-think for free掙脫束縛、邁向工作自由 與其追求不愁吃穿的財務自由,更想邁向「每天醒來都能做想做的事」的自由。 如果工作是為了完成自己喜歡的事物,人是否還需要退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個人與組織、歸屬感與孤獨,人生為何而來、想追求的幸福是什麼? 從終點回推起點,決定現在想做的事,因為自由,而重新愛上工作。 01重新定義自由:理想的工作與生活 能否不依賴公司,以個人名義在職場生存? 不負債、有時間、能犯錯:拿回人生的選擇權 不規畫職涯,有能力相信隨機與意外 02重新定義退休:關於勞健保、報稅與年

金 申報「9A執行業務所得」還是「9B稿費」? 保勞保還是繳國民年金? 工作是為了賺錢等退休? 做熱愛的事,直到最後一刻 03重新定義職涯:專業與被取代的風險 突破外包接案的代工困境,累積專業 先求穩定工作,再兼職發展興趣? 職涯結構改變的三大前提 多元、多段、多變化的工作生涯 04重新定義成功:自由的十個心理準備 解決生存焦慮的終身學習,以及尋找人際歸屬感 上班旅行團,自由工作背包客 工作比例調配,組合人生 Appendix附錄:文字工,是這樣想的…… 出書能賺多少錢:論作家的配備 出版天真又迷人,但可能賺不了錢 才華洋溢寫作者,個個都在上班 殘酷文創工作者:為何努力做那些不賣的作品

文青產業最邊緣:寫作、劇場、電影大比拚 Epilogue寫在最後 用人生做實驗、去冒險   寫在出發前:離職,才發現自己為什麼工作 大部分翻開這本書的人不認識我,討論自由工作生存之道之前,可能需要介紹自己的背景。 25歲出社會的我,至今只做過一份正職工作,在商業管理類的雜誌當編輯。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從採訪編輯、後製編輯、主編,一待就是7年。這份工作讓我從一個沒有採訪寫作經驗的新鮮人,學到編輯的賴以為生的專業。和同事一起打拚,從沒有知名度的創刊期(打電話邀約採訪常被以為是詐騙集團),到後來漸漸被讀者認識的成就感,直到現在都是非常珍惜的回憶。 說來有點不好意思,但我非常喜歡工作。寫

出一篇好文章,做出一個漂亮的專題企畫,完成一本精采的刊物,都讓我覺得成就感十足,一天有做事,就覺得生活很充實。工作讓我可以期待自己,努力寫出好東西,如果別人覺得它有趣或是有用,那就更棒了。 在編輯部上班的時代,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辭職。 因為太熱愛工作,我以為自己什麼都行。辦公室一出現新任務,我會主動扛下來,一方面怕自己不做會害同事加班,一方面也想爭取表現機會,明明工作已經滿檔,遇到想寫的文章、想採訪的人,還是跳出來承諾會完成。上班時間做不完,那就加班吧!努力加班到半夜,還覺得這樣燃燒的自己很偉大。老闆不是不擔心,但員工承諾可以做到、也表現出很想做的樣子,這任務不交給你都說不過去。 成為編輯部優良

員工的那年,我連員工旅遊都沒去,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寫稿。沒有被逼、沒有被拗,一切都是自己主動。等到發現不可能承擔無限增加的工作量,把加班當常態實在不應該的時候,為時已晚。 那時我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特別企畫,在正統商業雜誌分析少女偶像團體的經營策略,我自認那是別人不可能寫出來的企畫,同事也稱讚我做了個新鮮的嘗試(感謝讓這種怪提案通過的總編,也感謝如此開放的工作環境),雖然由於太脫離商業雜誌的常軌,內容沒有賣得很好,但那是我上班族生涯中最有創意、也投注全力的一次出擊,照理來說,我應該充實感爆表、成就感頂天,但是我沒有。 企畫完成之後,我幾乎整個月沒有和同事講話。

遊園擎夢:一位多元性別「教師」被邊緣化歷程之敘事研究

為了解決正職兼職勞保的問題,作者何挺嫣 這樣論述:

自臺灣社會解嚴以來,社會急速變遷,性別意象也漸趨多元。然而,校園中具備多元性別形象之教師仍如鳳毛麟角。據此,本研究欲探究教育體制中是否存有使得多元性別教師難以進入教育場域的體制性困境,由個人時代背景及教育現場經驗出發,採敘事研究法,自批判教育學及後結構女性主義視角,觀看一位多元性別邊緣教師之生命敘事。試圖藉由性別及教師身分交織的視角切入,透過與理論的對話,挑戰現行教育的既有框架。 從非性別二元認同的邊緣教師小凱之敘事中發現:性別框架潛藏於教師身分符號之中,而受到威權知識體制的把持,形塑了以專業為尊的教師文化。這個教師文化,不但蔓延在學校教育當中,更向上滲透至學術研究與行政機構,

形塑了牢不可破的「教師文化霸權」。困住小凱的不僅是Tā非主流的性別特質及經驗,而是由內到外層層包裹於「傳統性別框架」、「教師身分符號」及「教師文化」的封閉體制。

如此人生

為了解決正職兼職勞保的問題,作者林立青賴小路 這樣論述:

台灣人笑貧又笑娼, 笑貧就可以不去面對社會不公, 笑娼就可以無視於結構壓迫。 這是人造的階級。如此人生,欲哭無淚。   《做工的人》林立青為邊緣勞動者發語,以金石作聲。   八大女孩、酒促小姐、夜間工人、失業廠員……   社會暗角的笑、淚與傷,以及被視而不見的一切,   說出來哀傷,卻真實存在。   .女孩穿著墊出乳溝、短裙搭超高跟鞋的酒促制服,迎向一整桌男客,人身安全只能靠老天保佑,因為醉翁當然意不在酒,更沒人在乎深夜裡,她因腳底板抽筋的啜泣。   .「好手好腳就能做工!」中年失業者帶著誤解轉行,卻因專業掛零、體力太弱,在工地窘態百出,受盡奚落,但工廠一夕關門,成為「很棒的工人

」是他們最後的出路……   .清潔婦每年都得乖乖簽下自願離職單,才能繼續被雇用,那一年,她拒絕簽名,公司竟讓另一個同事「合法」代簽而解雇了她。基層勞動者,真的就只能認命嗎?   社會把他們擠壓至最邊緣,連轉身的餘地都沒有,然後指責他們不夠努力。   「八大女孩」認真工作卻不受尊重,大眾一方面喜愛消費女性的青春肉體,撇過頭又輕視以此為生的人。夜間鋪路工以毒癮換取溫飽的可能,然而當工作沒了,徒留傷悲難戒。工地師傅流行傳長輩圖刷存在感,只為告訴大家「我還在」,不讓生活把自己遺棄。   階級乃人造。沒有任何人應該為自己所處的境遇背負原罪。林立青真誠、平實地道出他們的故事,但這些當然不只是故事。

  是人。 本書特色   ◎《做工的人》讓社會第一次聽見工地圍籬內的聲音,不卑不亢,不掙同情,觸發大眾抛開長久的偏見,學習平視地去理解。   《如此人生》則將視野移往幽微角落,「市場養大的孩子」林立青寫下邊緣勞動者受大社會的正當性所擠壓,相較之下擁有的資源極少,他們認命地承接輕視,或者他們不甘示弱地拚搏──儘管他們長久以來被視而不見。   ◎林立青說:「當細節愈多時,人們愈能理解『另一個世界』的人在做什麼,也愈能夠彼此理解,進而同理對方。」所以這些故事,他要繼續說下去:   *身為邊緣勞動者,能有的選擇真的不多,能預支就預支吧,有啥能做就做吧,人生無奈,但活著總還有些希望。  

 *現實的歧視赤裸而明顯,社會在塑造女性的美德樣貌時,對於無力選擇的人也是一種壓迫。她們只能讓自己堅強。   *社會是殘酷的,無論對於年長或年幼者,這社會給予弱勢者的機會愈來愈少。掌握資源的人所做的永遠是把資源掌握得更牢。   *「學歷並不是唯一能讓你被看見並且認證的管道,更重要的是你的應對、能力和經驗。」這麼說著,我卻有點心虛,因為我很清楚,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理解這樣的說法。   *任何人都是靠著自己的天賦能力,或外貌、身材,或者體力、耐力,又或是聰明才智、口才、觀察力等,在社會上謀生,只是由於大眾接觸的深淺、社會對於不同職業的保障與關注,而有不同差異。自身的長處,又為什麼不能作為謀生

與改善生活的方式? 名人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感動推薦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專文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立青說故事的方式與態度,讓你不只是單純聽著故事,而是隨之進入發生故事的真實場域,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在裡頭血汗交織、有淚有笑的人們。他不是記者,卻有深入淺出、挖掘真相的報導書寫技藝。他也不是研究者,卻可能比一些象牙塔裡,鎮日以理論和數據推敲社會的專家,更具有美國社會學大師米爾斯所倡言「社會學的想像」。那是一種將個人煩惱,和公共議題與歷史結構連結思考的能力。擁有如此想像和技藝的立青,透過此書,為台灣社會再次帶來巨大的撼動、細膩的反思

。」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如果《做工的人》開啟了你好奇的雙眼,看盡工地圍籬內的笑與淚,那麼《如此人生》將讓你沉思:勞動與生活的價值為何。」(摘自本書的推薦序。)   作者簡介 林立青   本名林亞靖,1985年生,畢業於東南科技大學進修部土木工程系。   是景美市場養大的孩子,如同台灣人的生產履歷般,照著考出來的分數選擇學校,照著這樣的模式一路讀完了私立科大。畢業後拿著文憑進了工地,擔任監工十餘年,既是第一線管理者,也周旋於業主、雇主、公部門等各路牛鬼蛇神之間,接受了社會不公,相信法律、制度和習慣都會造成現實社會的壓迫。   由於發現「大多數的人真

的不懂工地」,於是決定「寫到別人懂」,相信深刻的描述可以引人同理,進而減少誤解和歧視。   著有《做工的人》,這是第一本由現場視角為工地師傅的尊嚴發聲之作,甫出版便登上各大暢銷排行榜,引發各界熱切討論與持續關注,榮獲2017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2017Openbook好書獎「美好生活書」,以及2017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最想賣」、「年度最期待在地作家」。並售出簡體中文版,為新浪好書榜、中華讀書報好書榜等暢銷好書。   他會寫作的原因只是想找回真實,因為多次祈求仍不可得一個不需說謊的人生後,唯有文字是最好的卸妝品:將平日堆疊在自己和周遭人的謊言、謠言一句句抹去,留下一個完整如初,卻又

無法訴說感受的現實人生。   .臉書:【林立青】 攝影者簡介 賴小路(賴啟光)   小路攝影工作室工友、《聯合文學》雜誌特約攝影、《做工的人》攝影、圖債大戶、全職爸爸與丈夫,兼職貓砂清潔工,專長為婚禮婚紗與人文攝影。   「我按一按快門,不帶走一張照片。」──賴小路   .個人網站:www.lucien.tw   【推薦序】還原勞動者一個完整的人生◎張烽益 006   〈謀生之道〉 酒促小姐 034 八大女孩 042 姊妹們 055 愛天使貓舍 066 竹北手槍店 078 隱藏的米其林 085 藥酒文化 091   〈刻板印象〉 很棒的工人 102 認命 11

6 兄弟斷路 122 勿忘我 132 啦嘻的芋圓攤 137 賭徒 148 阿爸欸工夫 158 前途 169 路邊的陰德 183 口琴的聲音 192 他在家 206   〈慢性耗損〉 夜間施工 218 度餘生 236 舉證 246 工之傷 256 告誡  268 人窮命賤 279 鬼故事 290 他們原本不會死 299   【後記】如此人生 308   推薦序 還原勞動者一個完整的人生   政策分析與擬訂,最需要的不是外國施政經驗的他山之石,也不是理性、精準的法規文字與架構,這些都是次要的技術層次。最最要緊的是對現實社會所發生問題的掌握,以及接下來關於制度性解決問題的鍥而不捨。所有的國家

政策不外乎要解決社會問題與衝突,察覺人民之苦、生活之痛,才能進而引發制度改革的決心。   林立青的筆觸,猶如一個貼著地面的掃地機器人,探索到許多真實存在,但從未被書寫出來的勞動角落。他的筆所撩起的「勞工為何受到如此待遇?」的憤怒情緒,恰恰是制度改革者所需要燃燒的熱情來源。   從《做工的人》描寫營建工地圍牆內不為人知的勞動世界,林立青寫《如此人生》則隨著工地工人走出圍牆,進入他們所處社會的人生百態。不管是工地圍牆內或外,他所描寫的勞動者,不是朝九晚五在大型組織內的受雇上班族或勞工,大都是單打獨鬥的自營作業者,或是無固定薪資、高度依賴獎金抽成,而且還經常是遊走於法律邊緣,無法成為法定勞工保險

保障範圍的工作者。   這些比勞動法上所定義的勞動派遣、部分工時或定期契約等「非典型勞工」,更加非典型、更加邊緣的工作者,更是無法受到既有的國家勞動法令的保障。無論是酒促小姐、按摩店小姐、八大行業的女性,還是洗路的水車工人,要進入追究雇主責任或相關勞動條件工資、工時或職災等相關勞動法律的保障,其實都有很高的難度。   對照《做工的人》,除了走出工地圍牆之外,林立青開始對他所接觸的勞動者做人生縱向的追溯、觀察,不再是橫向的工作切片式地採集,而開始進行勞動者是如何被形成、打造出來的深度挖掘,這在本書第三部分「慢性耗損」的八個故事當中,〈舉證〉、〈他們原本不會死〉這兩篇對移工遭遇的描寫可見到,筆

觸逐漸拉高到對資方、國家、市場與法令的批判與控訴,也就是進入了深水區。   不過,我們當然不能過度地錯誤期待書的作者必須提出政策建議與法令解決之道,畢竟術業有專攻,人各有所長。他的敏銳觀察與文筆,已經帶領了許多人見識到他們長期以來視而未見、但卻普遍存在的,另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勞動人生,展開了消除社會歧視、開啟同理心對待的第一步認知。如果《做工的人》開啟了你好奇的雙眼,看盡工地圍籬內的笑與淚,那麼《如此人生》將讓你沉思:勞動與生活的價值為何。   支撐勞動現場的氣力,不是靠維士比或保力達給你「存便便」,事實上,必須依賴家庭親友、同事、上下游廠商,甚至顧客所形成的社會網絡,方能維持。這些社會網

絡必須在檳榔攤、小吃攤、芋圓店、卡拉OK、按摩店等場域的人際互動中,透過香菸、啤酒、藥酒與檳榔為媒介所形成。《如此人生》就是在訴說台灣本地特有的勞動者「生產/再生產」的社會網絡,這樣的描述,才是還原勞動者一個完整的人生,而不僅僅只是一具勞動生產機器,   這本書所揭露在層層外包的勞動體制下,形成的大量小自營作業者,就是一幕企業不斷脫逃雇主責任的戲碼;而不幸的是,台灣所自傲的國家競爭力就是這樣被堆砌起來的,這是將各種可能的職業風險,一再轉嫁到最末端的個別勞動者的身上。   其實,整個台灣都在賭:雇主賭勞動現場不會出事,勞動者賭勞動人生不會天降人禍,國家賭即使出事也不干我的事。這是一個賭徒的社

會,既然人人都是賭徒,那麼如何麻醉可能發生風險的恐懼,以及所衍生的酒醉金迷,也就成了另一種末世的繁榮。   作為一個政策體制的倡議改革者,當然是沒有麻醉自己的權利。剖析本書中的蛛絲馬跡,尋找任何可能的法令制度性破口,嘗試提出漸進的改良之道,削減現實勞動者之困境於萬一,那絕對是一種苦中作樂的快感,也是閱讀這本書之後的救贖。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酒促小姐那女孩的胸部墊出了乳溝,不自然地在旁推銷啤酒,酒客來來往往,女孩低身說著:「試試青島啤酒好嗎?」那桌全是男人,只喊著:「妹妹要不要陪喝?」女孩尷尬地推了兩句,在開瓶之後,微微舉起酒杯,啜飲一口後低了頭,幾個男人繼

續起鬨,最後她滿杯一飲而盡。一陣笑聲後,那桌男人終於將她的啤酒端上桌,在滿滿的台灣啤酒罐中,終於有了她身上那件緊身衣服品牌的一席之地。我知道這不會是第一杯,更不會是她今天在海產攤的最後一杯。她是酒促小姐。●據我的了解,多年來,這些出沒在海產店的女孩待遇只有愈來愈差,二○○○年時尚有勞保,在二○○九年以後已不復存在。做過這行的女孩自嘲:領的時薪也和她們的姿色一樣愈來愈低。二○○○年前後的酒促小姐是全新行業,沒人想過有這樣的桌邊服務,從夜店、BAR到海產店都有,她們以年輕的聲音推銷各式酒類。我所在的環境所能接觸的只有海產攤內的啤酒小姐,她感嘆在二○○○年時,每小時有三百五十元,現在的酒促時薪只剩兩

百元,過去有兼職人員的勞保,現在則是一無所有,連正職人力也算不上。那些衣服和鞋子統統不適合女性活動。緊身上衣只能靠胸墊撐起,材質低劣,總在脫下時呈現大量的箍痕;有些衣服的設計沒有肩帶,甚至根本無法穿胸罩,乳頭周圍可能因摩擦而腫脹。夏季時,胸墊遇流汗易引起皮膚過敏,胸乳下緣則可能長濕疹。海產攤到了冬天賣起鍋物,這些女孩有時分到公司制服能有背心穿,但更多的是依舊如同賽車女郎般的衣物,加上墊高的鞋跟、秀出半截大腿的短裙,全部都是在限制這些女孩拿酒、開酒時的活動範圍。這樣的設計讓女孩「端莊」而「有氣質」,畢竟沒有人在意她們回家時微微外彎的腳趾,也沒人聽見她們在被窩中因腳底板抽筋的啜泣,那像是血痕一樣,

脫下衣物的痕跡。這些女孩的身分是尷尬的。帶有老婆、孩子的男人少喝,雖說這樣的客人容易服務,但可能整晚僅有一罐而已。都是男人的桌上會喝也愛喝,卻容易因為都是男人,見到一個女孩舉酒推銷,便直接吆喝起來,將餐廳當作酒店般催促開酒、陪酒。

零工經濟勞動者勞動保護規範之探討 -以應用程式執行按需工作為例

為了解決正職兼職勞保的問題,作者高慧珠 這樣論述:

數位經濟崛起,當以完成差事為主的零工大軍崛起,原有的全職工作漸漸地被企業進行自動化或委外,透過平台來派發工作,根據國內外相關調查均顯示,未來此類從業人員的數量將大幅提升,然而在這波零工經濟浪潮下,一些屬於勞動市場中較為弱勢、沒有議價能力、技術門檻較低的清潔服務、外送服務勞動者,在這個終身僱用制式微的年代,這些零工經濟勞動者連最基本的職災權益保障,都沒有跟上零工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張,淪為名符其實的危境勞工,國內去年發生兩起外送員死亡車禍事件,社會才驚覺原來外送員不屬於僱傭制,沒有保勞保,沒有後續職災保障,凸顯此類勞動者所處的高風險、低保障現況。為深入探討我國零工經濟勞動者相關議題,本研究蒐集國內

外文獻資料,檢視我國及德國、英國、美國及澳洲現行針對零工經濟勞動者相關的勞動權益及職災保護機制,加以評估分析;並藉由個案訪談,瞭解因應零工經濟就業型態興起,對相關勞動者所產生的影響,發掘能兼顧零工經濟勞動者之勞動權益及職災保護的模式,進而如何利用該模式來支援未來勞動政策與法規的調整,以及在此模式下政府應如何致力於使勞資雙方權益更為調和,提出具體政策建議。研究發現,在僱傭關係認定方面,英美法系國家由法院實質審定廣泛控制力,大陸法系國家則以現有法令擴大解釋僱傭關係。在最低勞動與職業安全保障方面,澳洲建立勞務執照條例制度、紐約市保障接案司機最低工資等措施值得我國借鏡。國內外平台企業多以規避僱傭制讓受

雇者自擔風險,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興企業和僱傭結構,針對新創產業制定專法或專章與周延相關連動法規(條)已是刻不容緩。此外,零工經濟勞動者易陷入不穩定勞動陷阱,亟需政府予以正視是類人員勞動保障規範。研究建議包括:一、建立全職種職業災害保護機制。二、利用新科技加強對零工經濟勞動者就業狀況之掌握。三、鼓勵工會利用或開發新型應用程式以保護勞權。四、擴大平台業者/勞務需求者之責任。五、擴大界定勞動樣態光譜,現階段推動平台企業為其所屬委外承包人員投保「彈性全時段保險」。六、加強對平台業者管理,建立平台業者執照管理制度。七、透過輔導獎勵零工經濟勞動者自行建立「平台勞動合作社」。八、加速推動勞動教育促進法專法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