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都市 計 畫 第 四 次通盤檢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賴志彰所指導 陳雁雲的 民雄鄉域空間的歷史變遷 (2013),提出民雄都市 計 畫 第 四 次通盤檢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雄、打貓、打貓驛、民雄工業區、國立中正大學。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陳正哲所指導 陳毓茹的 嘉義縣民雄鄉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打猫、人口分布、人口成長、民雄鄉的重點而找出了 民雄都市 計 畫 第 四 次通盤檢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民雄都市 計 畫 第 四 次通盤檢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雄鄉域空間的歷史變遷

為了解決民雄都市 計 畫 第 四 次通盤檢討的問題,作者陳雁雲 這樣論述:

本文以嘉義縣民雄鄉域空間發展的歷史變遷為研究主題,探討民雄鄉從清領時期到現今,各時期的發展與變遷。在研究方法上,以大量文獻史料收集、閱讀、整理為主,並加以分析歸納,再配合田野調查以及各時期地圖的判讀與再製,用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之處。民雄鄉地處嘉義丘陵與嘉南平原的交界地帶,境內平坦的地勢,加上灌溉埤圳的興築,自古即是嘉義縣境內重要的農業大鄉。清領初期,此地設有一軍屯打貓汛(塘),扼守通往諸羅縣城之北路的第一道要衝,並發展出打貓市街,為古道上一重要交通樞紐。因此,打貓街自古商賈往來頻繁,商業活動昌盛。 日治時期,民雄庄為日本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大林糖廠之原料採集區,故鋪設之糖鐵,以及

開通的縱貫鐵路與打貓驛的設置等,帶動了此地商業活動及文化發展的活絡與多元。而水利設施的整併與嘉南大圳的開發完成,更提高了土地的贍養力,豐碩的稻作收成,促使人口不斷的成長。 戰後,除原有的交通建設以外,首先是中山高速公路的興建,後有鄉域東邊之南二高系統,再加上其後中山高系統民雄交流道的開通,使得地方上南來北往的便捷性大幅躍進。民國六十、七十年代,嘉義縣政府於此規劃設置了頭橋與民雄工業區,因其交通的優越性,快速的使地方產業經濟產生翻轉,傳統的農業大鄉逐漸轉為以工業為重的城鎮。此外,國立中正大學等三所高等學府的先後設立,不僅帶來此地生活機能的開發,更增添了地方文教發展之色彩。 因此,藉由

本文來瞭解並探究民雄鄉長久以來的開發過程,依循著交通發展的脈絡、地方建設之標的,同時瞭解到民雄市街與嘉義市街的互動關係以及其受影響的程度。

嘉義縣民雄鄉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

為了解決民雄都市 計 畫 第 四 次通盤檢討的問題,作者陳毓茹 這樣論述:

  民雄鄉為目前嘉義縣人口最多的鄉鎮,為探索其影響因素以及長期人口成長的歷程與空間分布之差異,並期待能成為其他鄉鎮人口研究比較之基礎。本文自1905年(明治38年)起至2009年(民國98年)為止,區分為日治及光復後兩大時期,探討民雄鄉百年來的人口成長與分布之變遷,研究結果發現:   日治前、後期人口成長趨緩的原因與幅度有所不同,日治前期(1905〜1920)因地震、瘧疾、傳染疫病的影響,導致人口負成長,日治後期(1921〜1943)人口成長趨緩主受氣候天災與戰爭的影響,但減少幅度較前期為小。日治前期因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與大林糖廠設立的影響,人口成長率曾一度高於全臺平均,而日治後期因防疫、防瘧

工作日見成效,人口增加幅度遠超過前期。   日治時期受大林糖廠設立的影響,東部丘陵區人口成長最為明顯,但有超過九成的人口分布於西部平原區,且以打猫街為發展核心,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稠密,周圍各庄因鄰近市街且灌溉水源充足,亦為人口主要分布區。   光復後1946〜1960年代,因政治、社會日趨穩定,醫療與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各村別人口皆有所成長,但主要來自高出生率,人口外移則相當明顯。人口集中地區仍延續日治時期人口分布情形,以民雄市街及其鄰近地區為主,因開發早且居優勢交通區位,加上灌溉水源充足,光復後仍為人口聚集之地。   1970〜2000年代,工業區設立的後續效應與大學院校的成立,使民雄鄉人口成長

再創高峰。人口成長地帶皆以工業區為中心,再往四周擴散,各年代擴散方向有異。1970年代人口分布重心逐漸南移,民雄市街的地位亦面臨轉變。綜觀光復後各年代的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皆超過嘉義縣平均值,顯見民雄鄉的優勢。   民雄鄉百年來人口成長的演變,日治時期多受自然增加影響,光復後人口成長起伏的態勢係受社會增加所主導。大環境的改變,牽動著民雄鄉人口成長與分布情形,但在地因素亦是影響當地人口成長與分布的關鍵因素,諸如地理風水的破壞、在上位者的欺壓、土地所有權的型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