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河朔三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曾文黃夏年寫的 中國禪宗典籍叢刊(精裝十冊) 和氣賀澤保規的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州古籍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施正權所指導 趙世鈞的 宋太祖政治戰略之研究 (2017),提出河朔三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宋太祖、政治戰略、向心力、安定力、組織力。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王吉林所指導 黃英士的 五代時期的政權更迭與地理形勢 (2016),提出因為有 中古史、唐末、五代、戰爭史、地理形勢、戰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河朔三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河朔三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禪宗典籍叢刊(精裝十冊)

為了解決河朔三鎮的問題,作者楊曾文黃夏年 這樣論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學、佛教和道教鼎足而立,是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在相互排斥的同時又相互吸收,共同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 佛教本是從印度傳來的外來宗教,然而它在中國這塊遼闊豐饒的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土上傳播,經過漫長歲月,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密切結合,演變成中國的民族的主要的宗教。隋唐時期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創立,標誌著佛教中國化歷程的基本結束,此後進入中國佛教的持續發展時期。在這些佛教宗派中,天臺宗、華嚴宗和禪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在它們的蘊涵深刻哲學思辨內容的教義理論中,有說色空、色心和體用相即的宇宙存在論,有論善惡、淨染的心性論,有講出世不離世間的修行解脫論

,有用以溝通色空、色心和體用的“不二”的方法論……這些在中國歷史文化,特別是在哲學思想領域都產生過極為深遠的影響。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哲學思想都離不開對佛教的考察和研究,這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禪宗雖奉北魏時期來華的印度僧菩提達摩為初祖,但從歷史真實情況考察,實際創立者應是被後世禪宗奉為四祖、五祖的道信(580~651)和弘忍(602~675)。在弘忍去世之後,他的門下形成以神秀(約606~706)及其弟子普寂(651~739)為代表的北宗,以惠能(638~713)及其弟子神會(668或686~760)、行思(?~740)、懷讓(677~744)為代表的南宗。在“安史之亂”(755~7

63)後,北宗逐漸衰微以至湮滅無聞,而南宗則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日益昌盛,並在唐末五代形成禪門五宗——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進入宋代,臨濟宗又分成楊岐、黃龍二派。兩宋是禪宗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它一躍而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派,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文化思想領域都有很大的影響。此後,中國儒、釋、道三教日益會通融合,佛教內部各宗也互相融通,禪宗與淨土念佛信仰的結合*為密切,以至形成“念佛禪”。 禪宗雖標榜“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它的文字著述*多,形式也多種多樣,其中禪法語錄*多。記錄惠能言行的語錄有《六祖壇經》,記錄神會言行的語錄有《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等,

此後懷讓、馬祖、懷海、希運以及禪門五宗的創始人義玄、靈祐和慧寂、良價和本寂、文偃、文益,後世各宗著名禪師幾乎都有語錄行世。語錄有別集,有合集。在語錄集子中既有禪師在開堂、上堂、小參、普說等各種場合的說法記錄,也有師徒間的答問,有對前人公案的評說——拈古,也有評述這些公案的偈頌——頌古;有代前人回答質詢的代語,也有在前人答語之外另作答語的別語;還有書信、法語、序跋、碑銘、題贊、劄記、遺表等。在語錄中,有貼近當時民眾的通俗白話,有含意清麗玄遠的詩偈;在語錄外,有卷帙浩繁的史傳,包括以語錄為主的燈史、以記事為主的傳記、按編年記述的通史。此外,還有論議、雜著、清規等。這些數量龐大的禪宗文獻,無疑是我國

寶貴的文化遺產。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隨著社會科學界對宗教研究的深入展開,在對佛教文獻的研究和整理、出版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績,為從事佛教研究的人員和社會上廣大讀者提供了不少經過校訂注釋的有價值的佛教參考資料。然而在大量佛教文獻面前,為了讓研究者和讀者使用方便,有必要按類別選擇其中*重要的文獻進行研究和整理,分階段地做校勘、標點和注釋出版。 現在奉獻在諸位面前的《中國禪宗典籍叢刊》是一套中國禪宗系列的文獻選編,其中收錄了中國禪宗的部分重要史書、語錄和清規等文獻,皆請學者依據較好的版本做了校勘、分段和標點,並且一律改用現在通用的簡化字。   楊曾文

,1939年生於山東省即墨縣,漢族。學界泰斗,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1964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畢業。曾多次到日本研修考察,為已經開過10次的中日佛教學術會議的中方主要組織者。長年從事中國佛教史、禪宗史、日本佛教史的研究。 主要著作、主編並參與撰寫的著作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宋元禪宗史》、《佛教的起源》、《佛教知識讀本》、《中國佛教史論》、《當代佛教與社會》、主編並參與撰寫《中國禪宗典籍叢刊》、主編並參與撰寫《佛教文化面面觀》、主編並參與編寫《日本近現代佛教史》、主編並參

與撰寫《中國佛教基礎知識》、《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編校《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編校《神會和尚禪話錄》、編校《臨濟錄》、主編《菩提達摩四行論》、翻譯《日本佛教史綱》、《印度佛教史概說》。 黃夏年,男,1954年生。江蘇常熟市人。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專業宗教學,方向佛教學。導師楊曾文教授。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雜誌社工作,任副編審、雜誌社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曾撰寫有關佛教研究的文章與著作等多(篇)本,主編過多本學術著作。並且多次參與國內外佛教學術活動,在當今中國,以及中國的港、澳、臺地區的學術界和佛教界中都有重要的影響力。  

臨濟錄 目錄  臨濟錄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序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勘辨 行錄 附錄明藏本《臨濟錄》所增加的部分   附編一 臨濟和尚傳 唐真定府臨濟院義玄傳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傳 附錄(一)《傳燈玉英集》卷六《鎮州臨濟義玄禪 師》 (二)《景德傳燈錄》卷二八《鎮州臨濟義玄 和尚語》 臨濟義玄禪師略傳 臨濟義玄禪師法嗣 魏州故禪大德獎公塔碑 臨濟宗旨 人天眼目·臨濟宗(選錄)   附編二 臨濟義玄和《臨濟錄》 一、河朔三鎮和臨濟宗發源地鎮州 二、洪州宗的傳承者,臨濟宗的創始人 三、臨濟義玄的主要弟子 四、《臨濟錄

》的版本和結構 五、臨濟禪法述評   主要參考書目 祖堂集   目錄   祖堂集序 海東新開印版前記   卷第一 第一毗婆屍佛 第二屍棄佛 第三毗舍浮佛 第四拘留孫佛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 第六迦葉佛 第七釋迦牟尼佛 第一祖大迦葉尊者 第二祖阿難尊者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祖優婆毱多尊者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 第六祖彌遮迦尊者 第七祖婆須密尊者 第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第九祖伏馱密多尊者 …… 卷第二十 東國五冠瑞雲和尚 米和尚 寶壽和尚 灌溪和尚 興化和尚 後魯祖和尚 隱山和尚 興平和尚 米嶺和尚   附錄 《祖堂集》論考 主要參考資料 趙州錄 目錄   趙州和尚語錄卷上 趙州和尚語錄卷中 趙州和尚語

錄卷下 補遺   附編之一 傳記序贊等   附編之二 趙州從諗禪師法嗣 趙州從諗研究 有關趙州和尚的論著目錄   本書參考書目 禪苑清規 目錄   重雕補注《禪苑清規》校者按語 禪苑清規序   卷第一 受戒 護戒 辦道具 裝包 旦過 掛搭 赴粥飯 赴茶湯 請因緣 入室   卷第二 上堂 念誦 小參 結夏 解夏 冬年人事 巡寮 迎接 請知事   卷第三 監院 維那 典座 直歲 下知事 請頭首 首座 書狀 藏主   卷第四 知客 庫頭 浴主 街坊水頭炭頭華嚴頭 磨頭園頭莊主廨院主 延壽堂主淨頭 殿主鐘頭 聖僧侍者爐頭直堂 寮主寮首座 堂頭侍者   卷第五 化主 下頭首 堂頭煎點 僧堂內煎點 知事頭

首點茶 入寮臘次煎點 眾中特為煎點 眾中特為尊長煎點   卷第六 法眷及入室弟子特為堂頭煎點 通眾煎點燒香法 置食特為 謝茶 看藏經 中筵齋 出入 警眾 馳書 發書 受書 將息參堂   卷第七 大小便利 亡僧 請立僧 請尊宿 尊宿受疏 尊宿入院 尊宿住持 尊宿遷化 退院 卷第八 龜鏡文 坐禪儀 自警文 一百二十問 誡沙彌   卷第九 沙彌受戒文 訓童行 卷第十 勸檀信 齋僧儀 百丈規繩頌 新添濾水法並頌   附編一 關於百丈生平的資料 長蘆宗賾禪師生平資料 宗賾現存其他著作錄文 諸清規序   附編二 宗賾及《禪苑清規》的內容與價值   主要參考書目  

河朔三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https://goo.gl/IWoCJA

商品提供:新潮文庫nex
創刊7周年!「推せる!新潮文庫nex」キャンペーン概要:https://www.shinchobunko-nex.jp/special/2021.html


オーディオブックのDL
▶︎https://bit.ly/3tB9HbF
スクールカースト殺人教室の朗読
▶︎https://audiobook.jp/product/244837


【紹介書籍】
さよなら世界の終わり/佐野 徹夜
▶︎https://amzn.to/3E95XD5
スクールカースト殺人教室 /堀内 公太郎
▶︎https://amzn.to/2Vy9pWk
神話の密室 天久鷹央の事件カルテ/知念 実希人
▶︎https://amzn.to/3k6sHf7
冬の朝、そっと担任を突き落とす/白河 三兎
▶︎https://amzn.to/3tBiUAw
さよならの言い方なんて知らない。/河野裕
▶︎https://amzn.to/3EdHlcy
マリー・アントワネットの日記 Rose /吉川 トリコ
▶︎https://amzn.to/3yZTmOF
奇譚蒐集録―弔い少女の鎮魂歌―/清水朔
▶︎https://amzn.to/3ljR2gC
君と漕ぐ: ながとろ高校カヌー部 /武田 綾乃
▶︎https://amzn.to/3EcZpDg
額装師の祈り 奥野夏樹のデザインノート/谷瑞恵
▶︎https://amzn.to/3z5uvJw
今夜、もし僕が死ななければ/浅原ナオト
▶︎https://amzn.to/3k6tnBb
龍ノ国幻想1 神欺く皇子/三川みり
▶︎https://amzn.to/391R7A4


📙セカンドチャンネル→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dt6woV69UTpQhi3Sykg_Q
📗ラインスタンプ発売中→https://line.me/S/sticker/6933284
📘SNS等
公式サイト→http://bellelinwall.com/
Twitter→https://twitter.com/belle_youtub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belle.gokigenyou/

#新潮文庫nex #トレーディングしおり #文庫フェア

ファンレター・献本・プレゼントなど
〒105-0012
東京都港区芝大門2-4-5 芝ダイヤハイツ908
文学YouTuber ベル 宛

[BGM・SE提供]
DOVA-SYNDROME
https://dova-s.jp/bgm/

クラシック名曲サウンドライブラリー
http://classical-sound.seesaa.net/

On-Jin ~音人~
https://on-jin.com/

効果音ラボ
http://soundeffect-lab.info

宋太祖政治戰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河朔三鎮的問題,作者趙世鈞 這樣論述:

本研究首先對唐末五代至宋初的戰略環境進行分析,以釐清宋初形勢的形成脈絡。接著藉由政治戰略中之向心力、安定力、組織力等三個指標,分析宋太祖為維持政權的穩定與發展的相關政治作為。最後評估宋太祖所實行之政治戰略的利弊得失及對宋朝未來發展的重大影響。 為穩定開國局勢,鞏固政權,宋太祖透過儒、佛、道等思想對國家人員施行政治教育,重塑君臣之道;崇尚文治,抑制武力,以平衡文武關係;重整法制,強化法治,使國家的運行恢復秩序;重視人民生活基本所需,廣開科舉大門,使人民皆能參與國家的運作,穩定社會。藉此建構向心力與安定力。 同樣藉由軍事政變獲得政權,為避免宋朝成為第六代,宋太祖建國後即採取相關政治作

為以革除弊端,使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皆無人擁有得以威脅到其統治的權力。據此,宋太祖即在中央及地方兩個部分進行權力重整,藉以建構組織力,使其意志能夠順利地輸出成實際措施並有效執行。 宋朝的建立不但結束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軍人掌權的混亂時期,也開啟了中國歷史文化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這一切皆奠基於宋太祖執政時期。然而,宋太祖執政時的相關政治作為卻也在日後導致宋朝長期對外處於弱勢的情況。整體而言,宋太祖政治戰略的相關作為的確達成使宋朝政權維持與發展的目標,但也因與其他分項戰略無法協調、配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宋朝的國力,使宋朝國力逐漸衰弱。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為了解決河朔三鎮的問題,作者氣賀澤保規 這樣論述:

一個經過胡夷混血後的新‧漢族王朝, 它的先進文明成為七世紀的啟蒙國家, 它的崩潰瓦解帶來東亞民族意識的開端。      「在東亞的歷史上,因為中國王朝的蛻變、崩壞,而讓周圍諸國也產生整體巨大改變的,可以說是只有這空前絕後的一次;就算放眼世界史,恐怕也沒有相同的例子。」──日本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   ◎唐朝的衰頹崩解,造成的影響更甚天可汗時期!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後期,不僅出現多個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也改變了亞洲國家。   ‧〈會昌廢佛、回鶻分裂、吐蕃消失、新羅和日本政變〉   西元八四○年,這幾個看似互不相關的事件,背後的意義卻表示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和政治連結崩解潰散

,各個地域開始摸索屬於自己的新方向,這就是後來東亞各地民族意識的起點。   ‧為了壓抑藩鎮而在唐朝後期出現的兩稅法,使中國開始邁向財政國家,宋朝因此得以有豐沛的國家財力。   ‧回鶻吸收唐朝的文化,遊牧國家通往商業國家的過渡過程,成為後來遼、金、元等征服王朝的先驅。      隋、唐兩個朝代雖然常被一同提起,但很少有人客觀的評論國祚三十八年的隋對於其後大唐帝國的多方面影響。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以「承先啟後」的角色為隋朝定位,在行動與思考的社會性方面,承襲自魏晉南北朝;在制度與建設的政治性方面,則為唐朝打下大帝國的基礎。      書名雖然以廣泛認知的「絢爛的世界帝國」定位隋唐時代,但除

了唐朝的光輝爛燦,也同時探討盛世之下的陰影。並從多個有趣的主題深入討論隋唐時代的人們:   ‧透過敦煌文書和吐魯番文書,解析律令制度的構造,了解當時人們在均田制、租庸調制等規範下,如何度過一年的歲時時令。   ‧透過武后掌權即位的過程,解析唐朝女子的日常姿態。   ‧從都市的發展,證明長安和洛陽的規劃帶有遊牧民族特徵,兼具軍事和生活的功能。   ‧從商業的發展和在長安出現的豐沛異國文化,延伸出當時亞洲諸國貿易的脈絡   ‧少見的大篇幅解讀隋唐的軍事和兵制,了解當時該如何守衛一個龐大的帝國。   ‧透過圓仁渡唐求法的旅程,一窺唐朝後半期的現場紀實真貌。   西元七世紀,大唐絕對是影響、主導整

個東亞地區的世界帝國;身為當時最文明的先進國家,唐朝還提供了周邊國家、不同民族的交流場所與管道,讓他們保有各自的獨立與多樣面貌,並讓各方面的人才有發展的空間。讓世界帝國成形的基礎因素,是突出的財力、軍事力,以及高度的文化,但如此之外,我們也無法忽略唐朝在東亞地區的連結力與高度感染力,那正是天可汗之國的形成原因。   

五代時期的政權更迭與地理形勢

為了解決河朔三鎮的問題,作者黃英士 這樣論述:

承唐授宋的五代,向來被視為大唐帝國之殘局,其實也是歷史大轉捩時期的起點,經過五代逾半世紀的紊亂與重整,催生了文化璀璨的宋朝。在北宋建國167年之後,再度因為北方遊牧民族之壓迫而偏安江南。國防上,導致外族入侵宋朝的原因,最常見的指責就是石敬瑭割燕雲之地與契丹,然則,失去燕山之險的中原王朝,從此不再能夠反制契丹的入侵了嗎?唐末的河東軍兩度東出佔領幽州,主導河北諸鎮,繼而建後唐、滅後梁;五代後晉的河東軍數度不支援河北戰場,導致中原遭契丹滅國;後漢則由太原南下接收契丹留下的中原殘局。由確保首都安全的角度,太原位置與幽州互為表裏而成為中原肩背,北宋無論建都於開封或洛陽,都以嚴控太原,置重兵於河北、河東

為必要之布置。不過,北宋承襲後周集中強大中央禁軍於汴洛地區的經驗,又有北漢據太原頑抗的教訓,更不至於再度將重兵布署在河東了。宋朝了解汴京地理形勢不佳,企圖以「兵險」取代「形勢」,其決策顯然是根據短淺的五代經驗,且有理則上的扞格。本文嘗試將唐末的中原區分為四大區塊,經由爬梳五代政權的更迭過程,探討此間對地理形勢的運用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