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種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法國人種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elixMarquardt寫的 新游牧者之歌:遷移革命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和FrancisTapon的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中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在法国人的想象中,阿拉伯人是怎样的 - 澎湃新闻也說明:对于种族主义者来说,“阿拉伯人”可以永久定居在法国的想法是无法忍受的。这引发了1971年至1983年的一系列种族仇恨犯罪,造成数十人死亡。 移民原本是经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鮑朱麗所指導 劉芯晨的 以製作法語漫畫為輔助教材的跨文化法語教學法, 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個案研究 (2021),提出法國人種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語、漫畫、教材、跨文化、教學法。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應用華語文研究所 熊玉雯所指導 邱沛瑀的 國別化華語教材評估指標發展研究—從印尼教材編寫經驗出發 (2020),提出因為有 國別化、印尼、評估指標、教材設計、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國人種族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中山大學出國交換/研修(含寒暑期課程)/獎助學生返國報告書則補充:例如,我們會一起討論同性戀、種族歧視、移民、法國人如何看待亞洲人、 ... 雖然同為法國人,但是每個人都來自不同地區,有Alsace,有科西嘉島,有布列塔尼,有菲律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國人種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游牧者之歌:遷移革命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為了解決法國人種族的問題,作者FelixMarquardt 這樣論述:

他們離開並不是因為出色,而是因為離開而變得出色。 新游牧者透過踏上邂逅他人和發現自我的旅程, 在每一次旅程中逐步轉變生命和世界。     《新游牧者之歌》講的是現代世界流動人口的故事以及現在這個世界面臨的問題     遷移已成為西方世界乃至其他世界的熱門話題。本書記述了年輕新游牧族打動人心又充滿希望的軌跡,展示了各地的人們如何四處尋找機會。愈來愈多人從過去被認為是全球核心的國家遷移到外圍國家,或者從外圍國家的一處遷移到另一處。這些人類遷移流動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並預示著全球化故事的新篇章。     自古以來,所有人心中都會懷抱著不安分的游牧衝動,你我都是遷移和移居外地的產物。遷移也是為了找

到一個家,人們一直在世界各地流動,未來理應也會如此。     但現今對移民的恐懼和詆毀加深了英國脫歐危機、川普當選以及世界各地民粹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的崛起。「移民」一詞經常讓人聯想到「一大群」難民逃離他們的出生國,以逃避幫派、戰爭、飢荒或貧困,並前來入侵「我們的國家」。     我們錯得離譜。本書從遷移的視角,關注正向經驗,開啟充滿希望的另一扇窗。     移民和新游牧族群遠非別人所說的問題、肇事者或受害者,而是編織出既有本土性、又有全球意識的新倫理的代言人。      對於人類來說,遷移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解放和賦權最有效的手段。現在該是重新發現其優點的時候。本書夾雜著報導文體,又像是宣示,既

是新的全球倫理誕生的編年史,也邀請讀者加入正在進行的遷移革命。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部落客遠行的理由」版主     【感動推薦】   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 蜜拉士愷   林立青|作家、《做工的人》作者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人權學程主任   胡鈞媛|Refugee 101 Taiwan發起人   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在閱讀《新游牧者之歌》時,在好多片段都看見了自己……游牧者都是勇敢的,且有時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充滿冒險犯難精神……一種啟蒙,像是一把鑰匙,只能在異鄉的夜晚獨自一人孤獨時才得以開啟那扇心

門,打開後發現一望無際全新的世界。~「部落客遠行的理由」版主     誕生於移民之島的臺灣人,應該一起探索《新游牧者之歌》一篇篇的故事,找到我們的過去,與未來前進的道路。~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我們曾經做過基因檢測,分析祖源結構。檢測的報告顯示,蜜拉有來自於南歐的祖先,而士愷竟然有中東的祖先。報告的背後,粗略描繪出我們祖先的遷移路徑。不論他們出於什麼原因遷移,是為了改善經濟,抑或是趨吉避凶,這都在在提醒我們,早在古早的年代,遷移就是普遍而自然的事情。在現今的國際社會,移民常常被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藉由此書,我們可以退一步思考,從各面向重新探討遷移現象,進而更了解我們所處的

現代世界。~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 蜜拉士愷     米蘭昆德拉多年前寫下「不幸的人才會渴望離開故鄉舊土」,這在今日可能只能說明移動人口的部分狀態,除了不幸之外,移動人口帶著的是更多對未來世界與人生的希望。現在不和轉動的地球一起移動的人口愈來愈少,這也說明了移動遷徙仍是各地文化創造與融合世界的源頭,對追求幸福者散發無限吸引力。我們可以做的正是透過書寫各種遷徙者的美麗故事,並努力讓每個國家成為讓人樂意過境之地。《新遊牧者之歌》正是這樣的一本好書,我誠摯的推薦各位來閱讀它。~周怡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人權學程主任   各界好評     走在遇見智慧的路上!菲利克斯‧馬夸特讓你亟欲出發,擁抱寬廣的

世界,進而拯救世界。《新游牧者之歌》一定能成為我輩中人及下一代人人爭讀的書籍。──香港雨傘運動領袖  黃之鋒     對於在變得更加特權的社會中繼續惡化的本土主義,本書提供了受歡迎且精彩寫成的解毒劑……跟隨著馬夸特踏上這段迷人的旅程時,我們了解到,所有的遷移都是尋找家園。──《綠色新政及其他》及《通往永續未來之路》作者  史丹‧考克斯     《新游牧者之歌》不屬於特權階層,而是屬於渴望的人,他們渴望智慧、渴望冒險、渴望生活。馬夸特的寫作充滿了機智和挑戰,既能說故事又能講真話,是難得的天賦。──《找到你的野性雙胞胎》及《冒煙的洞》作者  馬丁‧蕭     引人入勝……必讀好書。馬夸特迫使讀者以

全新思維來思考一直以來的重要議題。──黑天鵝系列書作者/全球最熱門思想家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出色的作品!《新游牧者之歌》一書富有詩意地探索了遷移及其在人類旅程中的作用。一篇篇故事交織成引人入勝的繡帷:前進的道路非左或右,既不是將我們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技術上,也不打算放棄,而是擁抱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元素。──電玩遊戲《星際大戰:戰場前線》及《國際足盟大賽》的高級製作人  西古林娜‧英格多蒂爾     馬夸特將豐富的生活經驗、智慧和同理心帶入這場對年輕人和遷移的探索中。這些故事引人入勝,揭示了被刻板印象掩蓋的面孔背後的人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法蘭克‧維爾澤克     這是一

首讚美詩,讚揚不斷追求更好、公正、美麗和新事物的人類精神。讓它永不消逝。當像馬夸特這樣的游牧者在新冠肺炎中倖存下來並之後再次活躍時,它就不會消逝。──英國前交通部長暨前教育部長  阿多尼斯爵士     這本書突破了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地方主義和全球主義可以且需要一同努力。──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羅伯特‧S‧林德教授  薩斯基雅‧薩森     十分引人入勝……菲利克斯‧馬夸特有著不可思議的能力,可以讓來自各個社會和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聚一堂。對於遷移這個以指數成長的過程所產生的力量,《新游牧者之歌》有著深刻而及時的陳述。──巴西前外交部長塞爾索‧阿莫里姆     《新游牧者之歌》一書推崇也許是我們這

個時代最激勵人心的人物,深深打動了我。馬夸特的深刻探索讓本書不只是遷移的政治神學。──《越過我們圍牆的荒野》及《我、新冠病毒》作者  巴約‧阿科莫萊夫     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明智而有見地的分析,並結合了現實生活中的有力實例,最終針對變革提出許多發人深省的建議。──聯合利華前執行長保羅‧波曼     馬夸特著手寫的是讚頌非常機動的現象,但在過程中發生了更有趣的事情。他為我們描繪了二十一世紀初複雜的移民模式,這也是對世界經濟論壇的精英們的批判。──《不文明:黑山宣言》共同作者  道格‧海因     馬夸特條理分明地記錄了努力解決權力、身分和移動問題的旅程,同時與他以及我們所有人內在

和周圍的現代性悖論搏鬥。──《臨終關懷的現代性》作者  凡妮莎‧馬查多‧德‧奧莉維拉     我們經常受到鼓勵要換位思考……菲利斯的確邀請我們這樣做:換個位子,繼續往前走,張大眼睛……在我們流浪時,一次又一次的換位思考……《新游牧者之歌》一書就是一場非凡的旅程,絕對不容錯過!── Blue Like an Orange公司執行總裁暨世界銀行前常務董事  伯特蘭‧巴德雷

法國人種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Karen #叫你經理出來講 #meme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2:11 討人厭的 Karen 的誕生
03:11 Karen 正式具象化
04:20 為什麼 Karen會這麼討人厭?
06:12 2020年 Karen 大爆發
08:03 Karen 迷因的爭議
08:58 支持 Karen 迷因的觀點
09:50 我們的觀點

【 製作團隊 】

|企劃:力寧
|腳本:力寧、土龍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叫你們經理出來!」網路迷因凱倫是怎麼出現的?:https://bit.ly/2WYNSU7
→BBQ Becky: Woman Photoshopped into black history after barbecue complaint:https://bbc.in/32ZJ2tK
→Can I Speak to Your Manager?: The Beauty & Necessity of A Notorious Haircut:https://bit.ly/3hJ5iMI
→Karen: The anti-vaxxer soccer mom with speak-to-the-manager hair, explained:https://bit.ly/2X1H1cy
→How ‘Karen’ Became a Coronavirus Villain :https://bit.ly/336RmYV
→How the 'Karen Meme' Confronts the Violent History of White Womanhood:https://bit.ly/2X2gfkw
→How Karen became a meme, and what real-life Karens think about it:https://cnn.it/3g4GKx6
→The ‘Karen’ memes and jokes aren’t sexist or racist. Let a Karen explain.:https://wapo.st/3jNkpGA
→Fuck You Karen - reddit:https://bit.ly/39yVQbK
→Miss Ann – Wikipedia:https://bit.ly/2Df8aBL
→Becky (slang) – Wikipedia:https://bit.ly/2X1otJH
→What's In A 'Karen'? - Code Switch by NPR:https://n.pr/3jM7eWw
→The Karen - Decoder Ring by Slate:https://bit.ly/3f2wnc1
→Gen Z Is Calling Gen X The ""Karen Generation"":https://bit.ly/3jF47zw
→女子被要求遛狗要繫牽繩,竟報警謊稱有黑人威脅要對他不利 (中文字幕):https://bit.ly/2P7yhxb
→George Floyd, Minneapolis Protests, Ahmaud Arbery & Amy Cooper | The Daily Social Distancing Show:https://bit.ly/3jOAPym
→中央公園裡的一場小摩擦如何震動了全美國:https://nyti.ms/30TyI3N
→質疑菲裔鄰居「不住在自己家」 白人女CEO滿嘴禮貌...歧視臉孔卻超噁:https://bit.ly/2EtCWrz
→屢有白人種族歧視亂報警 加州提《CAREN法案》遏止:https://bit.ly/3f5izxe

【 延伸閱讀 】

→法國人的「凱文情結」 名字取什麼很重要:https://bit.ly/3g5Ufgf
→名字不夠「白」 英國盲選政策打擊就業歧視:https://bit.ly/2X2gJau
→AirBnB涉種族歧視:黑人租房難:https://bbc.in/307sYo6
→姓名遭歧視被拒念 非裔女用「白人菜市場名」反擊半年:https://bit.ly/3f5K0Hl
→Employers' Replies to Racial Names:https://bit.ly/2DdHcdM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以製作法語漫畫為輔助教材的跨文化法語教學法, 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法國人種族的問題,作者劉芯晨 這樣論述:

摘要這篇論文是屬於法語教學與學習的研究,我們製作了漫畫,並透過漫畫的概念作為活動教材來配合研究的內容,將跨文化方法整合到法語教學課程中。在行動研究的框架中,我們的實驗方法已經在台灣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大學部二年級中的寫作課實際操作過。跨文化的概念定義了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動態過程,一個跨文化的教育方法意味著不以種族中心主義為出發點,並在平等的基礎上反思其他文化及自己的文化。跨文化教學需要能夠最佳化目標語言的完整學習,但它仍然不完整,且在語言課程的教學中應用尚未非常完善。 同樣的,作為一個媒介,漫畫在法語教學中較少被使用,更不用說應用於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想要藉由圖像來說明法語教學的跨

文化方法。我們的目標是構思一系列與文化有關的漫畫,並將之融入使學生開始思考跨文化方法的教學活動,使他們開始思考目標語的文化以及母語文化。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我們用了一個行動研究方法。這個方法必須先了解學習者培養跨文化能力的需求,再來制定一個能夠提供轉變的策略,並且試著解決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這篇論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背景框架與理論,第二部分為實體教學。第一部分的兩個章節包含跨文化概念以及法語教學裡的跨文化教育方法,再來是漫畫在法語教學裡作為輔助教材的使用。第二部分也有兩個章節,首先是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以及設計過程。第二章節是實作教學以及解決辦法。 我們首先試著在第一章闡明跨文化的概

念,接著說明它的定義、起源以及目標,這些概念奠基於不同的理論家,像是R.-M. Chaves 的出版教材 L’interculturel en classe (2012) 以及 M. De Carlo 的著作L’interculturel (1988)。如果Chaves提出的是跨文化的定義,那麼De Carlo則表達她對於一些理論家的異議,以及跨文化的起點不應該是外國文化而是學生的身份認同,在跨文化教學中討論學習者的母語文化是很重要的。我們同時也探討M. Byram在Identité sociale et dimension européenne: la compétence intercul

turelle par l’apprentissage des langues vivantes (1999)的 社會認同理論。社會認同理論在七零年代由Henri Tafjel進一步研究,M. Byram的著作Identité sociale et 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étrangère中以他的研究為中心展開論述。根據他的說法,這個理論可以用於跨文化目的,使台灣的學習者思考目標語言的刻板印象,幫助他們理解其他國家的人是如何看待台灣人與並且與其他國家的人建立關係。接著,我們會討論民族中心主義去中心化的概念,前面提到的理論家時常提到這兩個概念。 Chaves特別同意並

且說明去中心化是一個使我們審視自己及自身文化的必要過程,並且使我們免於陷入民族中心主義。在最後的這一小節,我們會關注在跨文化之中明顯不中立的現象如刻板印象及偏見,這些現象在Chaves的作品中也有被提及。事實上,學習者都會遇到這些困難,重要的是如何學習分析並將之解構。 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著重在討論語言課程中的跨文化方法,從它在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的位置開始,特別是裡面提到的不同技能,像是個人的普遍技能或是語言溝通技能。我們注意到教學者以及跨文化能力之間的關聯以及兩者在法語教學課程裡的融合。為此,我們也研究了J. Virasolvit 的文章Quel interculturel en clas

se de FLE ? (2013),以及F. Windmüller 的著作Français langue étrangère : L’approche culturelle et interculturelle (2011)。然而,一位教學者要在一個他從未去過的國家開始教學,他必須要了解當地文化,Virasolvit告訴我們如何分析法國文化在當地形成的刻板印象, Windmüller則指出在法語教學框架内缺乏跨文化能力教學的缺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Windmüller 提供了一個在學習文化時的準備教育活動的流程以實現特定目標。最後,我們會提到利用不同媒材的教學方法帶來的好處以達成跨文化學習目

標,就像在De Carlo的理論中提到的一樣。接著,我們繼續討論在理論框架內的教材:漫畫。首先會介紹漫畫的定義、來源、特色以及漫畫相關字彙。我們利用以下的漫畫作品作為參考 : L‘Art invisible de Scott McCloud (1993)。漫畫一直以來都讓理論家跟作家難以定義,像是M. Nerlich, W. Eisner, S. McCloud, Smolderen et Maigret這些理論家都試圖找到「完美」的定義,但是都徒勞無功。最後是McCloud提出最具代表性且最完整的定義,但是一些研究者仍然認為找到一個完整且通用的定義是不可能的。接著,我們透過McCloud的文

字來探討「圖示」的概念,它代表了漫畫中圖像的本質。再來我們會討論構成漫畫的詞彙及術語,像是對話的框圈、插圖、漫畫格以及擬聲詞。接著我們把重點放在漫畫作為輔助教材的適當性,定義其雖有爭議但最終會達到「第九藝術」的地位。最後我們會用J. Tsuei 的研究 : Manga Culture in Taiwan (2019) 來總結台灣漫畫文化的概況。這個研究使得在台灣的漫畫文化得以被詳盡的闡述,使我們認真看待日本漫畫的影響力以及漫畫在台灣不同形式的改革,以及這個媒介的地位演變,直到今日。 作為第一個章節的結尾,我們聚焦在漫畫作為輔助教材在語言教學課程裡的使用,以及漫畫作為教材在教育裡的適當性。B

annier的研究: La bande dessinée en classe de FLE : pourquoi n’est-elle pas étudiée pour elle-même ? (2013) 中提到了漫畫的地位在語言課程中的演化、這個教材在社會結構中的不平等使用,以及其在課程與教材中甚少被使用。而在法國的年度展覽計畫L’année nationale de la bande dessinée 於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重新舉辦所造成的迴響,意味著漫畫的地位在教育領域中的重要轉變,漫畫的多樣化在語言課程作為教學教材的優點得到了認可。我們使用了由BDnF網站以及漫畫專家如Le

Breton、 Jochum 和Pulliat提供的教學文件來解釋漫畫作為輔助教材的發展基礎。 第二章節的標題為教學的實踐和行動研究方法的框架。我們由框架的設計以及研究的背景開始,接著簡短介紹台灣使用多種語言的背景和狀況,同時我們也會特別討論法語教學在台灣的狀況。儘管台灣在文化上以及地理位置上都與法國相距甚遠,法語跟其他外語相比仍然佔了相當的地位。雖然數字遠遠落後,但是法語仍作為英語和日語這兩個主要外語之後的第三名。雖然法語不如前面兩個外語著名,許多大學裡仍然設置了法語學系,或是以法文課程作為選修。為了繼續我們對於研究框架的說明,梳理台灣人和法國人之間基本文化差異的概要是必要的。在語言教學

中,理解母語文化以及目標語言之間的本質和差異是很重要的,兩者之間相近或相異的特徵都對語言學習者的目標或是動機有很大的影響。如同前面提到的,台灣與法國文化相差甚遠,台灣社會受到儒家文化以及集體文化的影響甚深,而法國社會普遍為拉丁文化根基發展而來的個人主義。為了使人口分析的資料完整呈現,我們接著會介紹背景以及我們實驗的目標受眾。 再來則是實際操作的細節以及整體活動的設置、問卷的準備及發揮,問卷的目標是更加精確了解我們的學生的身份狀況、跨文化特點,以及他們對於跨文化學習法的認識。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擁有跨文化的特質,但他們仍然對於法國人的生活方式、性格及特徵有著較片面的見解。為了進行問卷分析,

在漫畫設計之前我們先選擇活動主題,接著會用投影片介紹利用TICE設計的教育遊戲。 在這個章節的最後部分,我們會討論到實際上活動如何進行以及學生們的成果,而我們準備了延續兩個學期的活動做為實驗。我們會先解釋漫畫插圖大致上的想法,而在漫畫課程之後,我們會在投影片上說明文化的概念以及漫畫裡提到的字彙。說明完之後我們會對學生進行字彙及文化的評估測驗,接著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漫畫創作。當所有人都完成他們的漫畫作品後,就會上台做簡報。我們會在這個小節的最後部分展示我們的成果,首先是實驗結果與觀察,再來是分析我們給學習者填寫的問卷,最後則是活動的限制與困難之處,還有如何修改及作出其他回應。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中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篇)

為了解決法國人種族的問題,作者FrancisTapon 這樣論述:

繼《野生的東歐》上冊,這回背包客塔朋將前進「巴爾幹火藥庫」 「巴爾幹半島會打仗都是美帝的陰謀?」 巴爾幹人口耳相傳南斯拉夫會解體都是美國人害的 「南斯拉夫前總統狄托是被調包過的替身?」 「真假狄托」連狄托的媽媽都分不清 「○○○是我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糾結於歷史榮光、民族仇恨是巴爾幹人每天會上演的日常 「大家都是斯拉夫民族,幹麼要分這麼細?」 剪不斷理還亂的族群與宗教關係,是巴爾幹一切紛擾的根源     跟著毒舌背包客塔朋遊東歐,聽當地鄉民用「在地」、「偏執」、「政治不正確」的話語,   去介紹他們自己、他們的鄰國,以及他們眼中的世界   巴爾幹不是個只有打仗的火藥庫,這裡也是歐亞

非文化的絢爛交界,地中海畔的美麗所在     ☆台灣第一本專門介紹東歐25個國家的人文旅遊書,深入認識各國風土民情、歷史文化。   ☆作者塔朋文筆幽默風趣、毒舌又「政治不正確」,旅行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遊山玩水、把妹,以及找當地人抬槓。   ☆ 隨書收錄7張各國插畫內頁、附贈3張精美彩色明信片(共6款隨機送)   尺寸:14.8cm*10.5cm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冊,中冊收錄7國:   斯洛維尼亞──喀斯特地形的原產地   克羅埃西亞──巴爾幹半島上的明珠   塞爾維亞──歐洲被誤解最深的國家   波士尼亞──三「族」鼎立的複雜國度   蒙特內哥羅──亞得里亞海畔的黑山   阿爾巴

尼亞──群山中的雙頭雄鷹   科索沃──主權地位未定的政治實體     【你可能想知道的國家小故事】   斯洛維尼亞──「喀斯特地形」又俗稱石灰岩地形,這個字就是源自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高原。   克羅埃西亞──出了個著名強人狄托,在他的統治下,巴爾幹地區曾有十幾年的和平榮景。   塞爾維亞──巴爾幹半島的反派角色,在地最強大的實力者,也是引發一次大戰的禍首。   波士尼亞──國內被塞族(東正教)、克族(天主教)、波族(伊斯蘭教)鼎立均分,誰也不讓誰。   蒙特內哥羅──擁有阿爾卑斯山景、深邃峽谷、陡峭峽灣、古雅威尼斯式城鎮的美麗國度。   阿爾巴尼亞──巴爾幹半島的醜小鴨,但卻也是驕傲不屈、鄂

圖曼蘇丹唯一未征服的巴爾幹國家。   科索沃──塞爾維亞號稱科索沃是他們「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仍是未獲世界普遍承認的政治實體。   【本書內容】   「東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地理概念,原始意思就是「歐洲東部的國家」,但由於過去數十年的冷戰因素,「東歐」是受蘇聯極權統治的區域,人民生活在「鐵幕」中,對照組就是自由、民主、富裕的「西歐」。因此,「東歐」這個詞彙被嚴重醜化,不僅充滿外人的刻板印象,就連在地人都不願使用。如何一秒惹怒東歐的朋友?說他們的國家在東歐就對了。   本書的作者塔朋是位浪跡天涯的背包客,他深深了解到世人眼中「典型美國人」的形象,就是自我中心與傲慢,對美國以外的世

界一無所知。為了讓美國人多了解一點東歐,他先後在2004年與2009年展開長達三十六個月的歐陸壯遊,把他與路人的相遇以及從他們口中獲得的地方知識記錄下來,成為這本《野生的東歐》。   但塔朋首先面臨一個問題:到底「東歐」涵蓋哪些國家?如前所述,我們對「地理上的東歐」的範圍並無定論,到底哪裡才算歐洲的東部?而「政治上的東歐」又經常充滿爭議。塔朋的做法是海納百川,因此除大家習以為常的東歐國家,他又把傳統上不算東歐、卻又跟東歐有關係的國度都納入他的旅行,其中包含接近極圈的芬蘭、希臘的北部、俄羅斯的西部,甚至已經跨入亞洲的土耳其。塔朋一共走訪了二十五個國家,最短停留兩星期,長則駐足數個月。   塔

朋的目的是想讓世人更加了解東歐,但他採取的不是學院式的縝密考察,收集大量紙上資料,相反的,他會盡可能讓當地人自己說話。塔朋記錄下當地鄉民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政治、宗教、工作、意識形態的看法,甚至會漫談共產黨、伏特加、美食、家庭、一夜情、鄰居八卦,以及他們多討厭俄國人跟美國人。在作者跟這些鄉民的抬槓中,其實充斥許多刻板印象、道聽塗說、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也不乏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缺乏多元思考的「政治不正確」觀點,但這卻真正反映出東歐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鄰國,以及眼中的世界。本書不是走馬看花的遊記流水帳,而是希望能透過人跟人的對話與理解,避免世界上許多愚蠢的爭端和干戈。   各界熱

情推薦     .Seayu(大眾歷史作家,「即食歷史」版主)   .巫師地理(高中地理老師粉專)   .李易安(記者、作家)   .蜜拉&士愷(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在家環遊粉專版主)   .阿潑(文字工作者)   .湯鈞佑(前進俄羅斯粉專編輯)   .郭家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劉仕傑(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各方推薦     .近年來國人對台灣的外交處境關注程度愈來愈高,除了台美關係之外,台灣與歐洲的雙邊關係也日益增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互動。   相較於舊歐洲,向來被認為新歐洲

的中東歐國家長期與台灣維持良好關係且較容易推動政務。2021年,我國成功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為我國在歐洲首度以台灣為名設處,堪稱一大突破。2022年,烏克蘭成為全球焦點,數百萬難民逃至波蘭。 儘管中東歐頻繁躍上台灣新聞版面,但持平而論,台灣社會對中東歐國家的理解非常有限。這也是我於今年年初舉辦「當台灣遇上中東歐國家」活動的初衷,期盼讓更多人理解這些國家的歷史及文化等多重社會樣貌。   很高興推薦這本書,透過作者生動翔實的筆觸,相信能讓更多台灣人愛上這片美麗的土地。──劉仕傑,前台灣職業外交官,曾擔任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     .一九九○年前後所吹起的「蘇東坡」巨變,不僅是冷戰的告

終;對東歐諸國而言,蘇共亡黨與蘇聯解體,更標誌著彼此從蘇聯所扶植的紅色鐵幕中掙脫,轉變為民主的國度。自由的空氣固然美妙,但長期處於中央集權的社會,又豈能一夕間建立起新的政經體系?自獨立那刻起,東歐諸國便不斷在轉型的道路中摸索,一方面積極引入國際市場之資源,一方面竭力維持珍貴的民族與文化資產──這些努力過的痕跡,正成為了東歐獨有的風景,也正是生活於外界的大眾深深著迷之處。──湯鈞佑,《前進俄羅斯》粉專編輯     .在閱讀《野生的東歐》之前,原本以為這是本傳統的遊記作品,架構四平八穩,從制式行程描繪出教科書觀點的國家輪廓。拜讀完整本書後,才驚覺這是非常獨具特色的探險故事。作者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帶

著讀者一起探索東歐文化。並經由沙發衝浪等等與當地人近距離互動的方式,帶出在地觀點,既生動又寫實。市面上關於東歐的著作少之又少,對於想要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這是本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具的好選擇。──波蘭女孩蜜拉x台灣男孩士愷     .地理方位的認知,你我既定印象的建構,我們認知的「東歐」,其實還可以分為波羅的海周圍、歐洲大平原東側、巴爾幹半島附近,那條界線沒有絕對的。確實他們共同歷經了的蘇聯共產,重新看待自身的民族文化,分立出獨特的價值。藉由作者法蘭西斯.塔朋的遊覽,感受在地風情的脈動。重新翻轉對於歐洲東部的意象、文化饗宴。──巫師地理     .東歐這地方,有點陌生吧?而我就經常被錯綜複雜的國境

線弄得頭暈眼花。因為昔日冷戰關係,東歐諸國有共同歷史連結,各國居民性格和文化卻又迥然相異。例如芬蘭人很平和,立陶宛人很自信,斯洛伐克人很嚴肅,沒想過原來背後大有故事典故,但只讀歷史卻又好像找不到端倪和連結。幸好作者親自到訪了東歐各國,融入並與當地人相處聊天,以輕鬆玩味風格描寫出東歐人真實面貌,我才發現他們果真魅力爆表!他們對鄰居充滿獨特想法和觀感,更是最令人深刻的一環!這本書不但能填補我們對東歐的陌生感,還可當成旅遊書籍呢。──Seayu,大眾歷史作家,「即食歷史」版主     .每個人都有喜歡旅行的朋友,但不見得每個朋友都能把故事講得有趣。每個人都有看過旅行遊記,但不見得每本遊記都會告訴你當

地人才知道的知識。這本《野生的東歐》讀起來不只像是一個親近朋友寫給你的日記,更像是一本走遍東歐的社會觀察筆記。我常半開玩笑的說,只要在巴爾幹半島住上一年,就會覺得人生沒有什麼真正困難的事情。也許跟著《野生的東歐》來一趟書本上的東歐之旅,學習東歐人豪爽的做人處事、體驗這些看起來像是虛構的現實故事,也會讓你變得更野、更有自信。──郭家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塔朋的遊記輕鬆詼諧,有成見、也有洞見;它呈現出作者看見的一個個「東歐國家」,也反映了作者所處的位置和視角。但這或許也是旅行的其中一個旨趣:只有親歷現場,你才能確定書上說的那些究竟存不存在,並在對他者的想像與現實之間,重新發現自己是

誰。──李易安,記者、作家     .法蘭西斯.塔朋可以說是希臘先賢梭倫(Solon)或伯里克里斯(Pericles)再世。他去異國旅遊、觀察時勢變化,深入探討各種議題,而且他的觀察力極端敏銳,同時又充滿幽默。《野生的東歐》不僅是年度一大好書,它也為二十一世紀的旅遊文學立下全新的標竿。──弗洛利安.法克斯(Flórián Farkas),《歐亞文化研究期刊》(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主編     .《野生的東歐》是一部深具內涵的傑作。法蘭西斯.塔朋在東歐旅遊多年,每個國家都至少拜訪過兩次。由此誕生的是一本服用過類固醇的遊記,意義深遠,但語調輕鬆。你會學到很多,也

會開懷大笑。──奧馬.畢德(Amar Bhidé),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at Tufts University)教授     .法蘭西斯.塔朋一方面分析東歐經濟、政治和歷史,另一方面又與讀者分享自己的語言挫折和獨特的冒險故事。然而這一切都接合得很成功,就像個精心組合過(時常也很逗趣)的拼圖──阿德里安.齊奧羅亞努(Adrian Cioroianu)博士,羅馬尼亞前任外交部長     .法蘭西斯.塔朋的專長就是將極端複雜的東歐議題變得淺顯易懂,讓人讀起來很愉悅。《野生的東歐》在深刻的個人見解與魔鬼般淘氣的幽默之

間不斷交替轉換,無論如何,讀者都是贏家。──馬可.伊恩希提(Marco Iansiti),哈佛商學院教授     .隨著東歐即將融入、甚至超越西歐,這本書是你了解現今東歐的不二法門。法蘭西斯.塔朋將帶著他那機智的洞察力,引領你踏上美好旅程。──彼得.史坦斯基(Peter Stansky),史丹佛大學歷史教授     .在這個旅遊書籍逐漸偏向一貫時尚潮流的年代,法蘭西斯.塔朋向我們展示了純粹觀光和真實旅遊之間的強烈對比。他合併了敏銳的機智與輕鬆的風格,為這片尚在尋找自我認定的歐洲刻劃出一幅迷人而深邃的肖像畫,賦予各地生命與人格。──帕拉格.康納(Parag Khanna),《第二世界》(The

Second World)和《治世之道》(How to Run the World)作者     .《野生的東歐》揭發了歐洲鮮少為人所知的一面。這本書兼具娛樂與教育價值,你可能以為自己很了解歐洲,但它將永遠改變你的觀點。──尼文.波拉克(Neven Borak),斯洛維尼亞中央銀行顧問,《南斯拉夫經濟的成功與衰敗》(How the Yugoslav Economy Worked and How It Collapsed)作者     .法蘭西斯.塔朋是下一位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他的《漫遊學習》(WanderLearn)系列應該改名為「歡笑學習系列」,本書既好笑又富含教育意義

。──勞倫斯.雷伊(Lawrence J. Leigh),貝爾格勒大學客座教授     .《野生的東歐》結合了深度分析與精采遊記,對於想要認真學習的遊客而言,它提供豐富的知識,並激發讀者思考。這是一本好書。──尼爾.米契爾(Neil Mitchell),薩爾茲堡國際法學研究中心資深律師     .《野生的東歐》是那種會使你相見恨晚、希望自己當年在學校就讀過的書。它以有趣又令人難忘的方式呈現事實,原來學習也可以如此充滿樂趣!──布魯斯.沃德(Bruce Ward),ChooseOutdoors.org網主     .對一些人來說,三週的假期已經算很長,但法蘭西連續旅行了三年!《野生的東歐》巧妙地

分享了長期旅遊必然伴隨的智慧與見解。──蘿莉.貝格里(Laurie Bagley),《登峰造極》(Summit!)作者     .法蘭西斯.塔朋是一代奇葩,他是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的冒險家,一位勤學不倦的學生,願意透過切身經驗學習歷史與文化,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無論到何處都在尋找人生課堂。我曾在一九九○年代拜訪東歐各國,它們雖不是最亮麗的旅遊勝地,但精采度絕對十足。藉由這本平易近人而富有啟發性的書,法蘭西巧妙地捕捉到東歐的精髓。我會熱情推薦它。──哈爾.厄本(Hal Urban),《生命中重要的課程》(Life’s Greatest Lessons)作者     .我上回在一九六九年拜訪東歐,未能如

願探索群山,幸好法蘭西斯.塔朋的精采遊記讓我身歷其境,彌補了多年前的缺憾。在此向偉大的環遊世界者、法蘭西斯.塔朋致意:這本新書再度為你帶來輝煌勝利。──羅恩.史崔克蘭(Ron Strickland),《拓荒者》(Pathfinder)作者     .《野生的東歐》深入探討東歐,將你的思緒從內到外蜿蜒穿梭,鼓勵你發揮想像力,彷彿身歷其境。──阿尼爾.波拉特,FoXnoMad.com旅遊網誌作家     .旅行固然讓人心喜,但你若能將一些實用知識帶回家,這些經驗將更有價值。塔朋的獨特見解將驅使你反省自己的信念。──麥可.德勒(Michael Derrer),經濟學家兼商業顧問,專長領域是東歐  

  .法蘭西斯.塔朋揭露了眾人較不熟悉的一塊歐洲,但它的魅力絕不亞於那些廣為人知的西方城市。──克里斯.克里斯汀生(Chris Christensen),《業餘旅人》播客(Amateur Traveler Podcast)     .法蘭西斯.塔朋找到一個獨特出眾的方式來呈現東歐。他的陳述都是源自他那毫無偏見的好奇心,並伴隨理性的思考流程與嚴謹的歷史解析。身為業餘史學家,我要特別推薦匈牙利的章節,這真是近年來最清晰又客觀的歷史陳述,法蘭西斯.塔朋為這個敏感議題創造的概論是如此明晰精確,同時卻不失幽默,可謂奇蹟。對美國讀者而言,這會是一部新奇刺激的作品,但我不僅要將它推薦給美國人,更要將它推薦給

每一位東歐讀者。這本書確實有潛力將東歐各國之間殘存的嫌隙轉化為真誠的友誼。──亞諾斯.莫納爾(János Molnár),匈牙利分子生物學家

國別化華語教材評估指標發展研究—從印尼教材編寫經驗出發

為了解決法國人種族的問題,作者邱沛瑀 這樣論述:

1998年印尼解除中文禁令以後,中文教學開始在印尼當地蓬勃發展,然而目前印尼使用教材大部分是中國教材,其次是印尼本土的教材,第三是新加坡國人使用的華語教材,幾乎未使用針對印尼國別化華語教材,原因是因為印尼國別化教材短缺,且沒有一套適合印尼當地使用的教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14年印尼一所學校與中原大學合作,希望能研製一套針對此校量身訂做一套適合的華語教材,研究者有幸成為學校編輯團隊一員。 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參與印尼教材編輯及當地參訪之經驗,設計出一份國別化教材評估指標,供未來編寫或挑選國別化教材之老師和學者提供參考。本研究設計評估指標時採用問卷調查法及德懷術研究方法,共進行三次問卷調

查,透過華語領域的專家針對評估指標給予分析和建議,重複修改評估指標至專家達成共識,產生最終國別化華語教材評估指標。 研究結果發現,一般華語教材和國別化華語教材的評估指標基本相同,只是國別化教材更強調針對性,但是針對性並非要使教材的詞彙、語法、文化等內容當地化,而是以讓學習者學習目標語和其文化為目標,在理解當地的學習方式、學習難點以後,用當地國家學習者所理解的方式,以編寫適合的教材。本研究由於以印尼地區為研究之背景,尚有未盡之處,每個國家有其不同之需求與特色,期未來在不同國家任教之華語教師,能提供不同國別的針對性,以供未來教師、學者或教材編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