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書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法國文學書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atherineMerridale寫的 1917列寧在火車上:世界陷入紅色風暴的前八天 和喬.馬錢特的 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遠流所出版 。

淡江大學 歐洲研究所碩士班 卓忠宏所指導 馬志蕙的 歐洲文化觀光之研究:以義大利為例 (2021),提出法國文學書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歐洲聯盟、文化觀光、義大利、歐洲文化首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蔡家丘所指導 葉思佑的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顏水龍、包浩斯、美援、美術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國文學書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國文學書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17列寧在火車上:世界陷入紅色風暴的前八天

為了解決法國文學書單的問題,作者CatherineMerridale 這樣論述:

「我們在這樣的時候被困在這裡是多大的折磨。我們必須想辦法離開,哪怕是要穿過地獄也在所不惜。」——列寧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邁入第三年。4月9日,英法等協約國成員在法國阿拉斯發動一場猛攻,這場戰役將犧牲共16萬英國士兵的生命;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也因為在東邊同時與俄國交戰,露出明顯的疲態。    在同一個早晨,距離戰場600公里的蘇黎世車站,有一位矮小、蓄山羊鬍的男人,經由德國的安排,登上一班往俄羅斯的火車。沒有人能預料到,流亡多年的他將在一年內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並讓全世界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共產風暴。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沙皇政權的崩解  在1917年,世界大戰的局勢陷入膠著,不論

是英法俄等協約國,或是德奧等同盟國,都急於尋求突破。同年3月(俄國曆法為2月),一場突發的革命推翻沙皇政權,建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能否繼承原來的政權,繼續履行參戰的合約,頓時成為左右戰局的最重要關鍵。  亟欲從東部戰線抽身的德國想出了個主意,他們相信:將困於瑞士的激進共產黨人列寧送回俄國,煽動俄國退出戰場,會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英國間諜頭子:「殺了他,該死,趕快殺了他!」  於此同時,英、法等國也想盡辦法維持俄國的參戰意願。他們派遣多名知識分子與間諜進入俄羅斯,鼓舞人民的愛國心。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必須阻止列寧回家,必要時得除掉他。  德國與列寧達成協議,派遣一輛列車和士兵護送他直達俄國邊界

。這段旅程的計畫不斷修改,所經的國家各懷鬼胎,月台上也站滿了間諜。只是,各國想採取行動,卻拿不準動手的時機。   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班列車  本書生動刻劃列寧的人格特質,包括其暴烈的性格與絕不妥協的信念,也描繪出一戰中各國的處心積慮與局勢的詭譎多變。今日俄羅斯的邊境與民族認同問題,在書中所描寫百年前的世界局勢,即可看出明顯的歷史脈絡。  一百年後,列寧對世界的影響仍然無法抹滅。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帝國的建造者,也是整個蘇聯時代的精神指標,其做法與理念啟發全世界的馬列主義者。世上少見任何思想可以傳播如此之遠,且實際動員如此多國、如此多人,一切都起始於這趟為期八天的火車之行。     ◎好評推薦

 這本書好看到讓我兩次在地鐵坐過了站……。本書是歷史書中的瑰寶,從大戰倒數第二年截取一段時光,以此闡明一個大洲、一場革命、與一個動盪時刻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梅里杜爾行文風趣、有判斷力、著眼於講述細節……她是那種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世界的歷史學家。  ——阿羅諾維奇,《泰晤士報》    一位小個子、禿頭、蓄山羊鬍的俄國人,在妻子與三十個同伴的陪同下,登上蘇黎世的一列火車。以流亡人士身分住在瑞士的列寧將被載入歷史。兼具小說的可讀性和豐富的想像力,梅里杜爾追蹤了列寧從德國經過瑞典和芬蘭,前往俄羅斯,歷時約一週的旅程。——鍾斯,《觀察家報》    作者是經驗豐富而充滿熱忱的俄國史學家,她選擇列寧緩慢而蹣跚

的歸國之旅這個關鍵時刻,道出這個不擇手段的狂熱分子如何劫走一場革命的成果。——《觀察家報》    梅里杜爾是最重要的俄國史研究者。本書結合了外交權謀、間諜技術、大人物、官方失誤、軍事史與各種意識形態。——《經濟學人》    梅里杜爾的敘事得力於她的透澈研究,也提醒我們,一九一七年彷彿命運般的變化,如何始於一個看似不重要的事件。——《紐約時報書評》    梅里杜爾是研究俄羅斯和蘇聯的傑出史學家……她以列寧的回國之旅作為主軸,講述沙皇的垮台和布爾什維克對政府施加的壓力。——《華爾街雜誌》    這本卓越著作敘述了布爾什維克領袖和其繼承人所否認、規避和掩蓋的複雜歷史。——《達拉斯晨報》    作者偷

偷把讀者帶上了一九一七年四月離開蘇黎世的一列火車。車上載著爆炸性的貨物:將會在俄羅斯點燃一場革命大火的煽動家列寧。——《書單》    優秀、有趣、迷人的故事,展示了列寧如何搭乘穿越歐洲的火車,邁向權力高峰,進而震撼世界。——蒙蒂菲奧里,《倫敦旗幟晚報》    梅里杜爾把學者的深湛知識和活潑的敘事風格帶入她的題材。這是一部又有啟發性又有娛樂性的作品。——《文學評論》

法國文學書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歐洲文化觀光之研究:以義大利為例

為了解決法國文學書單的問題,作者馬志蕙 這樣論述:

現代大眾生活與傳播媒體緊密相連,民眾可能因為社群平台上一張旅遊照片就決定旅遊目的地,加上交通工具選項多樣化,縮短觀光景點甚至是國與國的距離,帶動全球觀光產業成長的同時,增加更多不同觀光產品,這之中文化觀光成為許多遊客的選擇,越來越多遊客喜歡接近在地社會,接觸建築、藝術、生活文化,強調與一般觀光不同的行程,促使文化觀光興盛,也是當前世界觀光市場中產值最高、就業人數最多的類型,即使於金融危機期間,一樣維持發展動力。歐洲多元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吸引觀光客的原因之一,全球觀光人次排名前十名有一半是歐洲國家,產業經濟效益可觀,另一方面歐盟需要提高公民的認同情感應對歐盟擴大影響,發現文化遺產可以連結共同歷史

記憶幫助運作順利,因此成為共同文化政策重要根源,連結原本觀光活動盛行優勢而極力發展文化觀光。義大利身為前幾大觀光市場,歐洲文化孕育地之一及歐盟會員國,文化影響力不可忽略,藉義大利內城市文化觀光案例,了解義大利與歐盟的文化及觀光政策脈絡,期盼完整了解觀光大國經驗。本研究分為五章:第一章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途徑、文獻回顧、研究範圍及架構;第二章講述歐洲聯盟文化及觀光政策,分析政策歷史背景、法源根據和具體行動;第三章說明義大利文化觀光相關法律及了解成因、負責管理之機構,最後一部分探討對內和對外不同文化觀光策略;第四章從解析義大利文化觀光發展優勢開始,就馬泰拉作為實際案例解釋,地方城市、義大

利國家與歐盟如何進行文化觀光合作;第五章針對研究目的進行總結及展望以供參考。

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

為了解決法國文學書單的問題,作者喬.馬錢特 這樣論述:

  「你可以不准我出聲,燒光我的書,不准我與任何人說話,不准我做任何事,但卻不能禁止我在夜間仰望星空。」──伽利略(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人類與星辰的關係,塑造出文明與宇宙觀。   如今,我們看似跟宇宙關係密切,實則比兩萬年前的人類更為疏離……   你有多久沒抬頭仰望星空?   ▍ 羅馬皇帝奧理略曾說:「觀察星星的運動,彷彿自己與星星同行一般。這樣的想像能洗去世俗生活的汙穢。」     而「觀星」這行為,從來都是人類的本能。   至少從兩萬年前開始,人類就懂得仰望星空,讚頌夜空的壯麗與神祕。而這些觀察體驗更衍生出創造力,由於讀懂星辰的運行規則與自然法則,人類制定

了生息規律、社會制度、政治體系……科技更在近代蓬勃發展。   人類的科技發展出「切換視角」的能力,從站在地球表面仰望星辰,轉變為飛向太空,從太空看地球、太陽系、系外行星……可是,人類本能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如今卻日漸喪失。     ▍ 重新喚醒人類的本能,連結自遠古以來人類的智慧與情感火花。     透過《人類大宇宙》,馬錢特博士試圖喚起人類的本能。她帶領我們遊歷法國拉斯科洞窟中的公牛壁畫,再到愛爾蘭紐格萊奇那座五千多年歷史的古墓中體驗日光。跟隨她探索中世紀僧侶如何認識時間的本質,再隨著前往大溪地探險的水手以星星為指引航行。我們發現了光如何透露出太陽的化學組成,也跟著愛因斯坦的研究,看他領悟出

空間與時間實際上乃為一體;以及一顆四十億年歷史的隕石,如何激發外星生命的探索……     ▍ 人類只是行星上的化學渣滓?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說:「人類只是『化學渣滓』,存在於一個中等大小的星球表面,繞著一個沒什麼重要性的星球運行。」而如今的物理學家則採取了更為懷柔的語調:   「或許在這荒蕪而無意義的宇宙中,人類原本應該只是意外出現的過客,但我們仍應珍視自己的信仰、獨特的智力與自覺之窗。」     在無窮無盡的大宇宙之下,《人類大宇宙》邀請你重新定位自己,喚醒與宇宙同在、潛能無限的內在宇宙。   得獎紀錄   《人類大宇宙》榮獲:   ★2020年經濟學人雜誌年度最佳圖書   

★2020年史密森尼學會十大科學圖書   ★2020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NPR)年度最佳圖書   ★2020年美國圖書館期刊最佳科學與科技圖書   ★2020年新聞週刊逃避混亂必讀好書   ★書單網站(Booklist)星級特選評論   ★出版人週刊星級特選評論 名人推薦   【天文學界與占星學界齊聲推薦!】   王為豪(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   黃崇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   顏鴻選(星天日和創辦人.天文攝影師)   占星之門安格斯   ◎誠摰推薦(依姓氏與機構筆劃順序排列)   黃崇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從遠古到現代,在滿天星斗下凝望天空的人

類,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思索人生意義。     顏鴻選(星天日和創辦人)──   人類是星塵之子,原以為追溯歷史就是在探究宇宙;但在讀過《人類大宇宙》之後才發現,原來探究宇宙,更是在尋找靈魂。     占星之門安格斯──   星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星星的智慧之唇,永遠仁慈地為傾聽的耳朵敞開。     【各界人士讚譽】   「馬錢特抬起我們的視線望向天空,重新喚醒我們對人類的讚嘆,此時此刻,我們十分迫切需要這份情感。」──亞曼達.馬斯卡瑞利(Amanda Mascarelli),《人類大歷史》總編輯     「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論述,講解了我們和宇宙之間長久而變化不斷的關係,從洞窟壁畫和

巨石陣開始,馬錢特追溯著人類的這趟壯闊之旅。本書將會改變你觀看夜空的方式。」──曼吉特.庫瑪爾(Manjit Kumar),著有《量子》(Quantum)     「書中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喬.馬錢特將天文學與占星學交織在一起,數學物理學也和神祇與靈魂有所連結,讓我質疑起自己的現實,而澈底拜服在星星之下。──蓋雅.文斯(Gaia Vince),著有《人類世中的超越與冒險》(Transcendence and Adventures in the Anthropocene)     「《人類大宇宙》邀請我們一同踏上旅程,重新述說我們與頭頂那片天空之間的美好關係,而天空中的謎團如何不斷攫住並促進人

類的想像力,激發我們的創新。」──聖母大學人類學教授奧古斯汀.福恩特斯(Agustín Fuentes),著有《創意的火花》(The Creative Spark)     「《人類大宇宙》這本書內容豐富而有深度,最重要的是讀起來非常有趣。喬.馬錢特詳述了悠久的人類歷史,從我們最古老的文化根源講到最新近的科學發展,文章的洞見分明,讀來令人愉悅。天體蒼穹和人類歷史的發展軌道顯然就在此處相逢,而讀者接收到了這些資訊、投入其中,受到完全的啟蒙。」──伊隆大學物理學教授普拉納布.達斯博士(Dr. Pranab Das)     【媒體讚譽】   「這番檢視令人神思泉湧,讓我們看到人類對天空的奇思妙想如

何塑造出人類的文化,而且至今仍是如此。」──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馬錢特筆下的故事規模浩瀚而迷人,其中包含了許多人類故事的細節……這樣的論述既具啟發性也很有說服力。如果人類已經躺在水溝底,至少我們當中還有些人可能仰望著星空。」──衛報     「馬錢特妙筆生花,她筆下的人物活靈活現、故事也流暢分明。她能夠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連結……經常都相當合理……提醒了我們,形塑人類的各種力量早在現代人出現之前就存在,而且在我們消失之後仍會存在良久。」──紐約時報     「人類一直都對星星十分著迷,但是為什麼這些天體如此吸引著我們?喬.馬錢特以優美的文筆講述關於神靈、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的故事,揭露了這

段歷史悠久的關係……《人類大宇宙》不只讓人讀來心情愉悅,而且你會想跟每一位對天文學有興趣的好朋友分享。」──BBC科學焦點     「這本書經過豐富的研究並引人入勝……讀者能夠在《人類大宇宙》中發現許多新鮮而有趣的資訊……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英國天文學協會期刊     「馬錢特帶著有如旋風般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扣人心弦的說故事能力,帶領我們踏上穿越時空的旅程,指出我們對天空的感知如何在文明進化的每一段進程中提供資訊。」──NPR圖書迎賓大廳     「馬錢特詳細描繪出人類著迷於夜空的歷史發展,並且探討星空是如何影響了藝術、信仰、科學及社會,以及現代社會與星空脫節後付出了什麼代價。」──今日美

國,「不可錯過的五大好書」     「科學報導作家馬錢特在這趟啟發人心又令人入迷的旅程中,探索了人類與天空之間的關係,遊歷過科學、信仰、文化以及之間的一切事物。」──新聞週刊,「2020年逃避混亂必讀的25本秋季小說及非小說」     「這本傑作堪可比擬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馬錢特認為我們需要體驗到毫無遮蔽的夜空所引發的奇觀,如此我們才能再一次感覺到自己和宇宙之間無可比擬的連結,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與地球生命的連結,這些生命既珍貴而脆弱,需要我們的關懷。」──書單星級特選評論     「探究人類對夜空是如何入迷,這樣令人神思泉湧的論述影響了千百年以來的信念……結合了科學、歷史、哲學與宗教,馬錢

特如史詩般的文字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出版人週刊,星級特選評論     「這是一趟天空之旅,其重點不僅僅是在外太空,更多是在描述天空對我們內在的影響……對宇宙學中的認知層面有興趣的讀者會很喜歡馬錢特在這本書中的探究。」──柯克斯書評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為了解決法國文學書單的問題,作者葉思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顏水龍(1903-1997)的創作與教學為例,從中考察其作品風格與教 育理念中吸收包浩斯元素與理念的過程。由於顏水龍個人的藝術學習歷程較為複 雜,地域上,觸及臺灣、日本,與法國;時間軸上,橫跨戰前的日治時期到戰後 臺灣,這期間臺灣的美術教育也產生轉變,從日治時期的圖案畫課程,僅以圖像 方法學為導向;到戰後專門美術科系的成立,以培育藝術家為導向,體現出臺灣 美術教育的流變。在 1950 年代美援的協助下,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及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等機 構成立後,諸多的外國學者專家前往臺灣,他們帶來美術設計、工業設計等新知, 促使藝術家開始注意到設計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亦孕育著臺灣在 1960

年代, 設計科系的作興,以及相關刊物的出版。此階段可謂美術領域跨度到設計領域的 轉換期,基於這個轉換,筆者以包浩斯在臺灣的影響作為角度,進行探討,觀看 包浩斯在此時期與臺灣美術、設計的交會。其中,以顏水龍作為包浩斯的導入者之一,作為整個研究架構的核心,有別 於建築史,而是加入美術史的角度,整理包浩斯何時,且如何傳入臺灣,以及 1960 年代前後,臺灣的藝術界到設計界如何理解包浩斯,作為撰述脈絡。並透過戰後, 顏水龍作為畫家、廣告設計家、工藝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成為不可多得的人 才,原以純美術為目的而推廣手工藝之美的他,在戰後政策的驅動下,轉而推動 具有實業性的工藝品,此過程中,他應用包浩斯

的元素與理念,不僅在圖像作品 與產品製作中呈現,亦在課堂中教授包浩斯概念。從中可一探,顏水龍作為包浩 斯的傳布者,以及包浩斯理念在臺灣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