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殖民越南戰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法國殖民越南戰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thonyReid寫的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和馬立博的 現代世界六百年:15-21世紀的全球史與環境史新敘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誰的戰爭?誰的博物館? 越南戰爭證 ...也說明:本文介紹兩個以越戰為主題的博物館——越南戰爭證跡博物館(War ... 自1885年以來的殖民統治,為爭取越南全境的主權,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會和法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春山出版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葉明德所指導 陸文浩的 中共吉布地海外後勤基地研究 (2021),提出法國殖民越南戰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吉布地、海外軍事基地、後勤基地、遠海防衛、海外利益、軍事物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東南亞學系 嚴智宏所指導 楊蔚齡的 柬埔寨僧院之教育扶貧及社會參與 (2021),提出因為有 柬埔寨、僧院教育、教育扶貧、社會參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國殖民越南戰爭的解答。

最後網站奠定越南战争基础的6件大事_美国 - 手机搜狐网則補充:越南的冲突在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中生根发芽,并演变成冷战对抗。 越南战争(1955-1975)是由苏联和中国支持的共产主义北越和美国支持的南越之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國殖民越南戰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為了解決法國殖民越南戰爭的問題,作者AnthonyReid 這樣論述: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

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

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

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

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

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

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

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

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

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

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

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法國殖民越南戰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要數既好玩又有趣的東南亞旅遊地點,老撾或許並非名列前茅,但無論是哪個國家,亦乃獨一無二,都是值得細賞的。老撾國土,其實美麗又帶點悲傷—它擁有優美的大自然與友善的佛教文化,卻於戰爭時期多次淪為被佔領國,曾先後被暹羅、越南、日本、法國侵佔,至今仍滿街殖民色彩。它亦是全球被炸彈轟炸最多的國家,越戰期間被美軍投下超過二億七千萬枚炸彈,戰後仍有三成炸彈未被引爆,即約八千萬枚。於不少鄉郊地方,每年依然有國民誤被炸傷炸死,釀成不少悲劇。老撾過去亦因作為金三角之一而著名,與泰國及緬甸只有一條湄公河之隔。出名是出名,卻是惡名昭彰,因為20世紀時期的金三角地區,是一片毒品貿易場,鴉片、海洛英等毒品氾濫成災。話雖如此,在這片埋藏着計時炸彈、交雜着昔日黑暗歷史的國土上,卻擁有很多值得旅行者發掘的寶藏。現時老撾友好的佛國形象更深入民心,旅遊地點包括中部的永珍、北方的萬榮與龍坡邦三地,吸引不少歐美旅客千里迢迢到訪。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老撾 #關西瀑布 #東南亞 #萬榮 #湄公河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中共吉布地海外後勤基地研究

為了解決法國殖民越南戰爭的問題,作者陸文浩 這樣論述:

中共在海外設立軍事基地,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時期「遠海防衛」戰略的一環,其涉及解放軍在21世紀的新任務,維護國家海外利益與安全。而中共於2017年8月1日在吉布地成立海外首座後勤軍事基地,是讓共軍從「近海防禦」朝向「遠海防衛」重要關鍵。關鍵的存在,使得軍事力量支撐中共地區經貿發展與安全。並以吉布地為中心,向東印度洋、向北地中海、西南大西洋,將馬漢所稱「海洋的使用」海運、生產、市場與「軍民兩用」基地的結合。 由於中共駐吉布地軍事基地性質為後勤支援,並運用軍事物流系統支援海外軍隊,故其指揮管制,依據「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原則,接受「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後裝保障分域中心」、「

戰區聯勤保障中心」指管。才符合2021年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示,「著力建設一切為了打仗的後勤」朝美軍海外遠距海上後勤部隊機動快速補給邁進。 雖然,目前後勤基地性質與命名,係仿效日本自衛隊,以支援海外部隊後勤補給,並協助補給海軍亞丁灣護航編隊艦船與非洲維和部隊等物資與油水等補給作業。未來隨著中共海外利益不斷地擴大,現有基地的後勤與區域內輪駐的部隊,不足以防衛中共在非洲、中東等周邊地區海外投資與各項安全。此時,中共是有可能藉著吉布地有各國在地設立軍事基地、中吉兩國雙邊經貿利益、吉布地主權國同意等,擴大在吉布地後勤基地建設,朝著美軍大型作戰職能型的軍事基地發展。 至於其他西方國家擔心中共

會在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重要海上通道設立「海外基地」,中共將以投資當地「國際商港」、「貨櫃碼頭」、「自由貿易區」為主,偶爾以外交手段採取技術性靠港模式,提供中共海軍艦船臨時性的後勤補給任務。除非,中共後續能使地主國排除以美國為主的軍事同盟外交的干擾、國內憲法等限制,才會繼續在第二個他國,建立類似吉布地模式的海外軍事基地。

現代世界六百年:15-21世紀的全球史與環境史新敘事

為了解決法國殖民越南戰爭的問題,作者馬立博 這樣論述:

◆最受好評的全球史通史◆     請先看一眼本書封面的那張世界地圖。繪製者是十六世紀歐洲地理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但位於地圖中央位置的不是歐洲,而是印度洋。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心中,世界的中心是亞洲。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認識裡,現代世界的起源,或者說全球化的起源,始於十五、十六世紀歐洲各國向外探險而開啟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從此走上崛起之路,成為推動及形塑現代世界的核心且唯一力量。於是有關現代世界的歷史著作幾乎都聚焦於歐洲,此即「歐洲中心論」。     本書作者馬立博(Robert B. Marks)的目標,就是要帶領讀者

跳脫歐洲中心視角,改從更為寬廣、平等、利於展現區域互動與結構性因素的全球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書中有兩條別出心裁的敘事線,貫穿它所要說的從十五到二十一世紀現代世界史故事:一是突出亞洲(以中國和印度為主)的地位,二是強調環境的影響。     首先,在近代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全球經濟的引擎及主角是中國和印度,歐洲為渴望接近亞洲財富的邊緣配角;因此作者在描繪現代世界的起源時,是環繞著亞洲展開,給予它應得的重視。其次,工業革命引領世界從農業經濟跨越到化石燃料工業經濟,向來被視為西方文化優越的證據,作者不以為然。他另闢蹊徑從全球面臨的環境限制這一脈絡來分析,認為這可能才是

理解工業革命發生原因及為何發生在英國的理想途徑。此外,全書不斷討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希望幫助讀者認識與正視當代「人類世」危機。     《現代世界六百年》為全球史通史名著。自二〇〇二年出版以來,因為內容扼要精實,敘事流暢易讀,廣受美國各大學世界史課程採用。為與時俱進,回應當代社會關心議題(特別是各種全球性危機),也數次改版更新,本書為最新的第四版。     近年來,「全球史」一詞在臺灣書市上頗為熱門,也已引進不少以全球史視角為研究取徑的翻譯書,但尚無一本全球史長時段通史,《現代世界六百年》將補上這個空缺。   名人推薦     【導讀】   戴麗娟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劉 慧(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   馮卓健(私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好評讚譽     對於位處東亞的我們來說,馬立博此書可說是熟悉東亞史或是東亞環境史的讀者通向全球史的一條捷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於已經習慣西方文明主導論的讀者而言,若要重新平衡看待東、西方發展,瞭解人類與環境互動所形成的全球史,本書無疑也是絕佳入門。──戴麗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本書可以說是大眾版、更具社會關懷的《大分流》。少了許多經濟史細節,卻多了全球環境一體、息息相關的提醒。對於想以不長的篇幅讀

到對現代世界起源與形成全面性介紹的讀者,本書相當適合。──劉慧(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馬立博以淺顯易懂的文句,提煉出過去六個世紀的歷史精粹。本書真正採用全球視角且深入考量環境脈絡,是理想的課堂讀物:可以啟發思考及討論,偶爾也會激發不同的看法。──約翰・麥克尼爾(John R. McNeill),喬治城大學     ▲這次的新版在保持簡潔、好讀、緊密與當代關心議題連結的同時,也強化了原書的優點。書寫不偏不倚,但不流於枯燥乏味,相信能在課堂上激發討論火花,這是傳統教科書難以做到的,所提供的基本敘事也有助於規劃一門有吸引力的世界史課程。──彭慕然(Kenn

eth Pomeranz),芝加哥大學     ▲內容出色、觀點新鮮、論述有力而且有效。馬立博明顯針對大多數世界史教科書的歐洲中心論傾向,並發展出一套有效且有憑有據的論述策略來指正歐洲中心論的問題。書中的觀點很有啟發性,文字也淺顯易懂、引人入勝。很適合用於世界史導論。──范德(Edward L. Farmer),明尼蘇達大學     ▲《現代世界六百年》顯然是市場上現有最優秀的一本世界史書籍。本書的主要優點是非歐洲中心的視角、清晰的敘事與簡練的文字。我願意(也已經)誠心誠意地把這本書推薦給在這個領域執教的同事,以及其他在尋找一本世界史快速入門書的讀者。──莎拉・科夫納(

Sarah Kovner),佛羅里達大學     ▲論及所設定議題最深刻的世界史,大家總是首推《現代世界六百年》;本書提出的總體看法相當成熟,著重於人類活動和環境史,並且能激發讀者從全球視野進行批判性思考。──埃德蒙・柏克三世(Edmund Burke III),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     ▲了不起!在我三十幾年的教學生涯裡,《現代世界六百年》無疑是同類型書籍中最優秀的一部。全書文字簡潔明瞭,內容卻極其全面,把當前在世界史方面的所有思考加以彙整,成果非常理想。──保羅・索隆(Paul Solon),麥卡利斯特學院     ▲我好愛這本書——更重要的是學生

也愛。說到用易於閱讀及理解的方式清楚表達出全球觀點,《現代世界六百年》無可匹敵。──托瑪斯・塞勒(Thomas Saylor),協和大學  

柬埔寨僧院之教育扶貧及社會參與

為了解決法國殖民越南戰爭的問題,作者楊蔚齡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聚焦柬埔寨內戰後佛教寺院(僧院)的教育扶貧和社會參與。也就是在西元2020-2022 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期間, 本研究對柬埔寨基層社會存在的「僧院教育」系統進行觀察,分析僧侶如何跨越宗教界限,鞏固民族文化知識和社會傳承體系,發揮其對地方教育和社會實踐的影響力。柬埔寨佛教寺院長期受到殖民主義、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牽制,不過僧侶們有自己的生存法源和邏輯,至今沒有受到上述意識形態的阻礙和改變。本文經由高棉族群的僧院文化機制,透過寺院舉辦各種節日慶典儀式、帶動民間的文化傳承、聚合族群內部情感,探討僧院傳統如何經由神話認知、圖騰象徵與生命哲思,療癒族群、

建構本土教育,辯證出高棉宗教哲思的社會性影響與教育扶貧論述。柬埔寨的僧院教育,長期跨越宗教界線的社會扶助作為,可提供二十一世紀多項災難下的地方創生思維。維護並增強地區性的草根教育能量,使之與西方主流倡導的教育概念相輔相成或互補,將有助於提升地方與區域擴展生機,更是地球共生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