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特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法國特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尚-紐曼.杜康吉寫的 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 和RobertTombs的 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從路易十四、邱吉爾到歐盟(上、下冊不分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國.在地小農起司 - 圖克圖克也說明:法國 在地小農起司—— 涵蓋法國9大產區 · 文化傳承的深厚風味,擁有AOP、IGP產地認證, 法國在地最驕傲的特色美食! · 切下幾片起司、沾上些許果醬、盛起一杯美酒, 一起共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 陳聰銘所指導 徐詠暄的 法國電影在臺灣電影市場發展之研究 (2011),提出法國特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國電影、法國電影政策、電影發行、電影市場、外片進口、全球化、跨國合製、城市行銷。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歷史研究所 江金太所指導 林俊安的 法國精神分析學的分裂──由拉康談起 (1998),提出因為有 拉康、佛洛依德、克萊茵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國特色的解答。

最後網站跟著電影去旅行體驗法國莫里耶訥的獨特冬季風情則補充:在莫里耶訥,Ski joëring可謂是一大特色運動項目。 如果您是滑雪初學者,雪地徒步是個不錯的選擇,起碼摔倒的幾率會低一些。要不就像電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國特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

為了解決法國特色的問題,作者尚-紐曼.杜康吉 這樣論述:

法文直譯馬克思思想著作 台灣繁體中文版首度面世 19世紀的馬克思思想, 直到今日依然適用!?   馬克思主張黨國體制、中央集權? 馬克思發明了階級鬥爭? 馬克思的學說要與「馬列主義」劃上等號? 本書帶你破除偏見、還原馬克思的思想脈絡、重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精心籌劃一場馬克思與當代社會的對話!   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社會,馬克思發覺資本主義永無止盡的剝削,   欲帶領工人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以創造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後代傳承馬克思主義,卻與正宗思想背道而馳。   列寧與史達林紛紛用馬克思主義來鞏固政權,   托洛茨基為捍衛馬克思精神,反對史達林而遭刺殺。

  難道這世上同時存在「好的馬克思」與「壞的馬克思」?   法國大學當代歷史講師杜康吉,帶你揭開馬克思思想的真實面容。   卡爾.考茨基:「革命只是特定條件下,一種特殊的演化形式。」   卡爾‧馬克思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一生出版過大量理論著作,最著名並帶來廣大影響的兩部作品分別是: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其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控制生產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之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   他也預言跟先前存在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自

身的滅亡,並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自由人聯合體所管理、形成無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   先了解世界的遊戲規則,生命才能找到出口。   法國大學歷史講師尚-紐曼‧杜康吉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馬克思一生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起源與演變至今。本書以破除世人對共產主義的偏見起頭,說明最初的馬克思主義如何對抗資本主義,並破解資本、勞動、剩餘價值與商品之間的詭異關係。馬克思逝世後,其理念擴展到全世界。看各國重要思想家與革命家,布魯姆、托洛斯基、葛蘭西、毛澤東等,如何傳承或背叛了最初的馬克思主義。   從馬列主

義、到俄國的共產主義、到中國的毛主義,循序漸進,作者清楚地且不帶偏見地解釋馬克思主義如何逐漸形成今日的共產主義。在現今全球化、充滿歐盟等政治危機的時代,讀完馬克思與繼承者們,你會更了解我們世界的樣貌。翻開本書,幾個簡單的撇步,教你輕鬆讀傳說中最艱澀的《資本論》,你也能用另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共產主義。 偉大推薦 (按筆劃排序)   社會學家、作家|李明璁   VERSE雜誌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陳方隅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萬毓澤(專文審定) 好評推薦   「有法國特色的馬克思入門書:本書結構均衡、涵蓋廣泛,   能讓讀者較為持平地認識與馬克思有關的理

論、歷史與人物,   並瞭解法國學界的研究成果。」──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萬毓澤   「任何走出學院,向大眾轉譯馬克思著作,讓這些偉大思想接地生活化的嘗試,   都是再一次原力回返的閱讀歷程。」──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外媒讚譽   「本書足以滋養我們躺在沙灘椅上時的反思。」──法國費康《進步報》   「歷史學家杜康吉追隨《資本論》作者的步伐,寫出一本可供所有人閱讀的著作,以討論相關的辯論。」──法國日報《人道報》   「擁有靈感的巨大泉源,作者寫出給所有人閱讀的作品,成功將馬克思的思想與其主要著作《資本論》大眾化,且具有參考價值。」──法國社會人力資源《企業與職涯》雜誌

  「歷史學家杜康吉在這本小書中,嘗試讓共產主義之父的發現變得更有趣,而不違背其本意。」──法國雜誌《社會科學》

法國特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道法式克拉芙緹食譜 - 甜鹹都對味! — 克拉芙緹(Clafoutis) 是來自法國中部的家常甜點,它是混合了焗烤和蛋糕的作法。經典的克拉芙緹是由甜麵糊和櫻桃烘焙而成。但是,這道法國特色菜,也可以和其他食材一起搭配。

今天,我們要介紹用無花果做出的鹹味版本,裡面還加入濃郁的山羊起司和香酥的培根丁。在甜味版本中,我們用西洋梨和杏仁果替代櫻桃,絲毫不遜色於鹹味版本。

謝謝觀看,別忘了訂閲我們的頻道並分享給大家,收看我們最新發布的食譜。訂閱頻道⬇️
https://bit.ly/2vCwfMy

完整食譜:https://www.yokofu.tw/2-clafoutis-recipes/

******************************************************
鹹味版本 — 無花果克拉芙緹:
所需材料:
150 g 杏仁粉
75 g 麵粉
2 顆蛋
1 茶匙鹽
5 小根百里香切碎
80 g 融化的奶油
150 ml 鮮奶油
4 顆無花果,對切
山羊起司適量
培根丁適量
3 小根百里香
可選:蜂蜜水 (1茶匙蜂蜜和1茶匙水)

作法:
將杏仁粉、麵粉、蛋、鹽、百里香、奶油和鮮奶油混合成光滑的麵糊後,倒入烤盤中。小心將切口面朝上壓入無花果,再放上山羊起司、培根丁和小根的百里香。放入烤箱 180 °C烘烤25分鐘,將無花果克拉芙緹烤至金黃色。

小秘訣:在享用克拉芙緹之前,用蜂蜜水在上面刷過,會讓無花果克拉芙緹閃閃發亮,看起來更開胃。

甜味版本 — 西洋梨克拉芙緹:
所需材料:
85 g 麵粉
1 小撮鹽
100 g 糖
3 顆蛋
半根香草莢
1 撮肉荳蔻
1/2 茶匙杏仁精
250 ml 牛奶
3-4 顆西洋梨去杍,切成薄片
2 茶匙融化的奶油
2 茶匙糖
杏仁片依需要
可選:蜂蜜水 (1茶匙蜂蜜和1茶匙水)

作法:
將麵粉、糖、鹽、蛋、香草、肉荳蔻、杏仁精和牛奶混合成光滑的麵糊後,倒入烤盤中。將 2/3 的西洋梨切片均勻地放在麵糊裡,儘可能地被麵糊覆蓋住。將剩下的西洋梨切片放在麵糊上作為裝飾,並在上面抺上融化的奶油。最後,撒上糖和杏仁片,並放入180°C的烤箱中烘烤45分鐘,西洋梨克拉芙緹烤至金黃色。

小秘訣:在享用克拉芙緹之前,用蜂蜜水在上面刷過,會讓西洋梨克拉芙緹閃閃發亮,看起來更開胃。

你比較喜歡西洋梨和杏仁精的甜味搭配組合,或是無花果、新鮮山羊起司和培根的鹹味搭配組合呢?從現在起,克拉芙緹的口味選擇更多了!而更幸運的是,兩種口味的克拉芙緹都很容易準備。理論上來說,它們可以同時一起準備。

西洋梨克拉芙緹會讓你想到秋天的各種美味嗎?那麼,這道熱蘋果焦糖冰淇淋派,一定適合你的口味。https://www.yokofu.tw/apple-caramel-dessert/

******************************************************
想知道更多的美味食譜嗎? 請訂閱我們的頻道,不要錯過任何新影片。有口福每天為你帶來不同的食譜影片。 與您的朋友和家人分享!

這裡可以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com/有口福
Facebook關注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yokofu.tw
有口福網站:https://www.yokofu.tw/

法國電影在臺灣電影市場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法國特色的問題,作者徐詠暄 這樣論述:

法國電影產業具備多元的輔助政策,是少數能對抗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國家。面對90年代以後全球化浪潮,與隨之而來世界貿易組織(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L’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ommerce, L’OMC)自由貿易開放市場的觀念,法國政府提出文化例外、文化多樣性維護國家電影產業,並積極拓展區域合作與海外發行市場。臺灣是法國電影在亞洲地區的重要據點之一,法國電影亦為臺灣電影市場發行量第二的外語片。直到90年代戒嚴令解除後,臺灣社會風氣日趨開放,政府也因加入WTO,對外片管制逐一鬆綁。法片在臺灣發行的數量因而得以增加,電影類型

也更加多元化。  本研究試圖從法國與臺灣當代電影史切入,由電影外部環境各面向,了解法國電影在全球化浪潮展現的樣貌;觀察臺灣加入WTO前後,法片在臺發行市場上的變化;法片發行產業結構;以及法國電影進口與發行的過程當中,相關單位與媒介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藉由臺灣賣座的法片:《終極殺陣》系列、《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與《企鵝寶貝》,試圖瞭解近年法片在臺賣座原因。根據研究發現,法片引進臺灣電影市場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面向所產生的回饋;兩國的公部門、業界交流日趨頻繁,城市行銷與跨國合製成為兩國合作新模式,是否為將來兩國電影文化開創另一個新時代,亦是本研究欲探討的課題。希望藉由本研究拋磚引玉,為法國與臺灣

電影產業未來發展,挹注一份關心與期待。

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從路易十四、邱吉爾到歐盟(上、下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法國特色的問題,作者RobertTombs 這樣論述:

  是敵,是友?海洋島國與大陸強國的糾葛歷史,   如何形塑彼此,牽動近代歐洲與世界局勢?   水火不容下仍暗通款曲,攜手合作時又勾心鬥角   釐清英法關係史的第一本書   拿破崙:天意授予我地上霸權,卻讓對手主宰波濤。   英國巨鯨與法國大象的對決,從未如此精彩!   相異且相鄰:一部橫亙三百年的英、法競爭史,認識兩國眼中的彼此   兩國競爭領土、王位、制度、全球霸權、美食與運動,也競爭人們眼中的民族形象   變動中的英、法關係,持續改變兩國身處的世界   美國革命、歐洲均勢、兩次大戰、非洲疆界、中東戰局、歐盟成立…都有英法競合的影子   ★BBC、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

各界媒體一致推薦   ★收錄超過100幅兩國歷史插圖、地圖與表格   英國與法國是近代歐洲史上最矛盾對立的兩個國家,三百年來兩國關係除了誤解、猜疑、憎恨與衝突,還伴隨嫉妒、欣羨、友好與愛慕。兩國長年競爭與合作,不只塑造了雙方認同,奠定我們認識歐洲的基礎,更改變了現代世界的樣貌:十八世紀北美洲與印度,十九、二十世紀非洲、中東與東南亞,乃至當代歐洲局勢,皆深受兩國互動影響。   本書不是英、法全史,而是兩國如何互相影響、改變世界的歷史。故事始於一六八八年英國光榮革命與法國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野心,一路講到兩國在兩次大戰攜手合作,以及戰後至今對歐洲聯盟與伊拉克戰爭的歧見。故事裡不只有戰爭與和平,還

囊括兩國在科學、美食、時尚、體育、文學、音樂、性文化上的異同;登場角色除了路易十四、拿破崙、邱吉爾、柴契爾等君王將相,還少不了莎士比亞、伏爾泰、狄更斯、莫內、王爾德、拜倫、狄德羅……等形色要角。本書援引豐富史料,舉凡外交檔案、警方報告、哲學著作、坊間小報、回憶錄、旅遊指南、電影等,細數英國與法國三百年來的愛恨情仇,梳理一段我者與他者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歷史。   本書作者羅伯特與伊莎貝爾分別來自英、法兩國,這對史家夫妻檔走筆寫過海峽兩岸三百年來的生死貧富、勝敗興衰,字裡行間結合英式幽默與法式瀟灑。書中不只有兩人共識的結晶,還能不時看到相左的歧見。無論您是專業歷史研究者,還是好奇兩國文化的讀

者看客,都能在本書找到知識與樂趣,乃至對自身所處世界的啟示。 本書特色   ★市面第一本聚焦英、法互動如何改變歷史的專書   ★何謂英國特色?幽默、紳士、海洋國度?什麼又是法國特色?瀟灑、浪漫的時尚國度?改寫你對英法的認知,豐富你對世界的看法   ★領土、王位、霸權、語言、足球、無一不較量的兩國,爭的是彼此在世界的位置!   ★從島國與歐陸強鄰三百年情仇史,看台灣在世界的位置 名人推薦   林美香 政大歷史系特聘教授   秦曼儀 台大歷史系副教授   盧省言 「安妮的午茶八卦時間」專欄作者 好評推薦   這套壯闊鉅著不僅詮釋了一段形塑歐洲樣貌的重要關係,更是一場趣味橫生、迂迴曲折的

文化之旅。──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結合機智與學問之作。《甜蜜的世仇》捕捉到英、法關係之間那微妙且持久的矛盾心態:一股深層的情感暗流。──泰晤士報(The Times)   寫得好、插圖恰當、有趣且充滿魅力。──英國廣播公司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精心編寫與細緻研究,俯拾皆是歷史細節與掌故。──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兩位作者對流亡、體育、美食、文學與其他不同領域的兩相交流上,有許多驚人且洞見觀瞻的故事要說,即便是那些自認已熟悉英、法兩國一切的讀者也能享受其中。閱讀本書宛如一場智識饗宴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史詩般深具啟發與引人入勝的著作,足供楷模。《甜蜜的敵人》是英法關係史中的《戰爭與和平》。──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新意非凡、深具格調、直言大膽之作,也是近年來最迷人新鮮的國際關係史作品。──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敘事宏大與細節詳盡相互輝映之作。──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在兩位作者(一位英國人與一位法國人)合力下,才能寫出這本簡明扼要與不偏不倚的著作。兩人皆有絕佳幽默感,十分明智。──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妙趣橫生的豐富研究。──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卓越研究與優美文筆的結合,兼具學術與可讀性。──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寫作精良且研究透徹,本書是你能找到描寫十八世紀英法敵對關係與十九世紀拿破崙戰爭的最佳著作。──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這本宏偉之書理當擠滿了戰爭、外交、政治、條約、革命和叛亂,加上十足的生命力和豐富的事件。──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本書內容包羅萬象……其所描繪的景象如此遼闊,包含數不勝數的論論起源……細節和博學令人印象深刻

,破解許許多多的陳詞濫調和誤解。──倫敦石板週刊(The Tablet)   清晰明瞭且沉著鎮靜的闡述模範……既精巧又明智……細節豐富……令人著迷。──英國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絕對精采且富有啟示性!──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英、法關係史。筆法簡明扼要,載滿豐富史實,還配有諷刺畫插圖……兩位作者……成功地呈現英法關係如何塑造了現代世界──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法國精神分析學的分裂──由拉康談起

為了解決法國特色的問題,作者林俊安 這樣論述:

在上一個世紀中期以後,西方思想家們探討人類非理性特質的思想是舉世共知的,其中最令世人訝異者,莫過於「潛意識」 的發現。而精神分析 學派的成名也在於此。潛意識的主要影響在於它對啟蒙時代以來所認為「人為理性」的觀念提出理論上的駁斥。潛意識的概念並不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見,在叔本華(Schopenhauer,1788-1860)、尼采(Nietzche, 1844-1900)等哲學家的著作中,已經隱約可見「潛意識」的思想,但是真正有系統、深入性的理論研究,應該還是由精神分析學派開始。 法國的精神分析從歷史上來講,表面上看起來是落後於德語系國家的發展,但是佛洛

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的源頭卻是來自這裡。佛洛依德原本是一名神經科醫生,在他尚未以精神分析學成名前,他就已經是解剖學與神經學這兩方面的權威,但在他結婚後他意識到將有一整個家庭的經濟負擔將落在他的肩頭。由於家庭經濟的關係,他認為這兩份工作都不足以維持他整個家庭的生計,因此,他開始尋找他本行外的生計。 這個時候,在歐洲的社會有精神方面困擾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這是由於此時正值工業革命的熱潮,加上十九世紀末在歐洲的國際爭端及戰禍,對於歐洲人的心理都造成極大的壓力,相對的出現許多的精神方面的病患。在這個時候的歐洲,出現數目前所未有的中產階級份子,

他們是有經濟能力接受精神疾病治療的患者。他們的經濟能力都相當優渥,治療效果一旦良好他們也願意付出大筆的金錢。佛洛依德原本的生涯規劃是從事學術研究,他之所以願意承擔醫生如此壓力龐大的工作正是由於金錢的因素。在這個時候,他在醫院的工作同時也受到打壓 ,被迫離開他的神經學專業領域。於是乎,佛洛依德嘗試在精神疾病方面發展專業,接著在1885年秋天,佛洛依德利用一筆獎學金到法國,在當時最負盛名的沙考(Charcot) 大夫的指導下,從神經病學的理論研究進入治療的具體研究之中 。從這一個史實來看,精神分析的歷史源頭似乎可以回歸到法國。 而精神分析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佛洛依德

的成就與影響,無庸置疑。或許,精神分析學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佛洛依德的骨灰上。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曾經做過修正,這造成後來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的歧見。這爭論主要是集中在對於自我(ego)的看法上。自我心理定位的問題,長久以來都是造成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內部大部分異議的根源。從佛洛依德對於自我的論述中,我們也可以很容易發現在佛洛依德他自己的思想內部中也存在著這類型的分歧性。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內部對於許多看法的不同都是肇因於此。 西元1923年,佛洛依德在他最新的著作《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Id)中,發表他對自我(ego)的最終看法,因為在他去世之前他

再也沒有機會對它做重大的改變。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或許可以作為《超越享樂的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的完結篇。在此之前,佛洛依德認為自我與潛意識是站在對立的位置上。而現在佛洛依德把「自我」的地位加以強調,進而與「超我」相提並論,因為同樣的,這兩者大部分都包含於潛意識。對於精神分析學的歷史演進過程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理論變革。雖然佛洛依德並沒有把「自我」的力量在潛意識的範圍中到底能產生多大的影響說出來,但佛洛依德將「自我」與「本我」、「超我」及外在世界做了一個比喻。佛洛依德將「自我」看成一位騎士,他雖然可以運用韁繩來控制馬匹,但他們的方向,在最終還是決定於馬

匹(本我)的意願。但是這樣的比喻對於自我的定位仍然是相當模糊的,也因此在精神分析學界造成極大的困擾 。 在佛洛依德強調「自我」的重要性之後,精神分析學界開始出現「自我心理學家」哈特曼(Heinz Hartmann)、克里司(Ernst Kris) 及魯文斯丁(Rudolph Loewenstein) 。他們對於佛洛依德尚未完成對「自我」完整的臨床應用解釋,做了許多再思考及應用。比較《超越享樂的原則》與《自我與本我》時,有一明顯的不同,那就是在《超越享樂的原則》中,對於臨床的敘述比《自我與本我》來得多。換句話說在《自我與本我》中對於臨床的應用說明與解釋可以說是相當匱乏的。

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這輩子爭論不休的開始也是在「自我的處理是否具有優先地位」的看法上。拉康在發展他學術的過程中不斷運用佛洛依德的權威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據。而與拉康發生齟齬的另一方也是採用這樣的方式,作為權威的來源。這個衝突在佛洛依德生前就爆發開來,對戰的兩方分別是梅蘭妮‧克萊茵(Melanie Klein) 以及佛洛依德的女兒安娜(Anna Freud) 。 對於研究拉康的人來說,拉康的理論是一個大黑洞,因為拉康他會吸收各方面思想成為他自己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因此拉康的思想可以說是非常廣泛的。假如拉康的思想僅具有龐大的體積,他

還不足以稱為黑洞,因為黑洞的另一個特徵是我們無法去衡量他的真正質量。拉康的學術思想主題──潛意識,正具有黑洞的特質,他不斷的吸收並增加他的內容。而要討論拉康的理論不可避免的會陷入這樣的泥沼中。但在初步研究英文的二手資料後,發現許多人都認為就算是研讀原始的拉康文獻,或者是親身得到拉康的指導,都無法確定所得到的拉康是真正的拉康思想。因此這篇論文的主題是放在史實的敘述,以及分裂的原因。這樣或許可以避免陷入前述的泥沼中。 在閱讀拉康的相關資料時,常常會發現拉康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一位古怪的學者,他特殊的地方不僅在於他特殊的個性,在他學術生涯多次的衝突事件中他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並且將

整個法國社會注意力的焦點都放在他的身上,拉康在法國一般民眾的心目中就好像我們社會裡的政治界或是影劇界的明星。因此對於他參與精神分析學界分裂的歷史,引起筆者很強烈的好奇心,想瞭解為何在單純的精神分析學界裡面,竟然出現了一位作風如此迥異的人物。通常像這樣學術界理論競爭,是不太會讓人鬥得這麼凶的,其中可能有一些文本中不太容易見到理由,比方一些情感上的因素。佛洛依德和榮格(C.G. Jung)也是吵到最後以「決裂」來收場,但對於精神分析的鄰居──心理學界來說雖然也有理論上的歧異,例如完形和再決定學派的創始大師原是一家人,後來雖各立門戶,但仍然一團和氣。 在這篇文章中,就嘗試從拉康學

術背景及分裂的過程來敘述這段精神分析學術圈內的衝突。整篇文章的主題都是在於拉康參與的事實與背後的原因,就算在第一章、第二章的部分是在敘述拉康學術背景以及理論的根源,但是目標的選擇都是偏向拉康最具爭議性的主題。這樣的作法是希望能建構一個敘述場域,使得分裂的主題更為凸顯。 第三章陳述精神分析學界所發生的三次分裂情況,其中第三節「拉康所參與的分裂」之所以要與第四章「法國精神分析學界的分裂」分開敘述,是因為拉康在1953年巴黎精神分析學會分裂過程中不是積極的角色。 結論部分,是在閱讀精神分析學分裂的過程後,對於精神分析學界這三次分裂的模式所做的思考,提出這幾次分

裂的原因和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原生模型──奧底帕司(Oedipus Complex)情結,有著宿命而不可脫離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