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入侵越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法國 入侵越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鴻瑜寫的 越南史:史記概要 和董尚的 馮子材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越南戰爭時間表 - Also see也說明:1858-1884 -法國入侵越南並使越南成為殖民地。 1930年10月-胡志明幫助建立印支那共產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麥禾陽光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左正東所指導 阮氏玉葉的 法屬越南的殖民政策與資本主義發展之分析 (2016),提出法國 入侵越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屬印度支那、越南、殖民、宗主國資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古鴻廷、王英男所指導 王文景的 清末中南半島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中南半島、東南亞、東協、清末、中國現代史、越南、法國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國 入侵越南的解答。

最後網站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一) - 中国网則補充:二次大战后,印度支那地区成为国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 二次大战前,美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范围主要在菲律宾群岛,而越南、老挝、柬埔寨是法国独占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國 入侵越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越南史:史記概要

為了解決法國 入侵越南的問題,作者陳鴻瑜 這樣論述:

越南,戰亂的日子多於和平的日子。 位處戰略地帶,它總是捲入西方勢力和中國勢力拉扯之對峙情勢中…… 至於越南與臺灣之間, 在歷史、文化、觀光、經貿上的實質互動非常緊密,一個正在努力現代化的越南,同時也正在寫他們自己的歷史, 本書可給越南、東南亞以及世界一個參考的註解。 我們將重新認識這個離我們如此靠近的國度。   越南成文歷史約二千二百多年,歷經中國殖民統治、獨立自主及對中國朝貢、法國殖民統治以及對法國和美國戰爭,人民備嘗苦難。它為了防範中國入侵,藉朝貢以維持友好關係。阮福映為了復國引進法國勢力,反被法國吞噬,誠引狼入室。美國繼法國退出越南之後進入越南,引發十幾年的戰爭。說穿了,此皆因其位

在中國周邊的安全戰略範圍,而捲入西方和中國強權間的爭鬥。如今越南已加入東協,其中立不結盟之外交政策將有助於其和平穩定地發展。   本書從越南的史前時代一直寫到當代,以歷代王朝興滅為主軸,詳述每個朝代重要的內政和外交政策,以期讓讀者了解越南王朝的更迭。而其歷代的分裂和統一,成為獨立後惡性循環的政治主軸線,牽動著王朝勢力的起落。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才超越傳統王朝的窠臼,但社會主義體制又將國家帶往不可知的未來。近現代史上,越南人受盡戰爭帶來的苦難,亦為本書敘述的重點。透過通史的呈現方式,完完整整、有系統地解析越南歷史的複雜性。   此外,越南阮朝時期的《大南寔錄》僅記載到1890年代,此後的

歷史散見於各種零碎史料,陳鴻瑜教授盡心蒐集相關資料,將之整理並記載下來。由於中國史書和越南史書對於同一件事之記載,多次出現差異,本書採取對比作法,同時列舉兩種史料的記載,協助讀者深入瞭解,避免失之偏頗。   對於越南早期歷史之源起,各種說法相當分歧,即使越南出版的各種史書,亦有所差異。作者提出自己研究多年的獨特見解,帶來新觀點。本書多有陳鴻瑜教授研究越南的完整心得,對臺灣讀者來說可說是最佳的越南史書。 本書特色:   一、以史記的視角探究越南的歷史脈絡。   二、陳鴻瑜教授盡心蒐集1890年代之後,散見於各種零碎史料的越南歷史。   三、收錄陳鴻瑜教授研究越南完整心得,史家註解,獨具慧眼

。   四、本書對比中國史書和越南史書對於同一件事之不同記載,協助讀者避免失之偏頗。  

法國 入侵越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瓊邑克(Choeung Ek)前身是一個果園和中式墓園,地處柬埔寨首府金邊以南約15公里。它是所有柬埔寨「屠宰場」中最著名的一個。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在其統治的1975年至1979年間,在這裡處死了大約17,000人。紅色高棉政權倒台後,在Choeung Ek發現了大量的墓穴,其中有超過8,000具遺骸。這些死難者都是在S-21集中營裡面關押的人。如今,瓊邑克是一座紀念館,以一座佛塔為標誌。這座佛塔擁有樹脂玻璃構造的面,裡面陳放著5,000具以上的死人頭骨。佛塔下面的幾層在平日是向參觀者開放的,人們可以進內直面那些頭骨。這些頭骨中,為數眾多的是被槍擊而擊碎或被使用器物諸如鋤頭等大力打碎了的。現在的柬埔寨政府鼓勵來此旅遊的人去參觀瓊邑克。除了上述的佛塔以外,參觀者可以去看當年發掘出8,000多具遺骸的那些大深淵亂葬崗。人類遺骸在這些遺址裡面依然四處雜陳。種種情況看來對受難者提供的合適的安葬或者火葬可能性並不大。法語“紅色高棉”(Khmer Rouge)又稱“赤柬”,成立於1951年,其前身為印度支那共產黨柬埔寨支部,1966年改名為柬埔寨共產黨,奉行極左政策。該黨於1975至1979年間,因首領波爾布特(Pol Pot)的反蘇政策,先後在中國、美國與泰國不同程度的支持下,成為柬埔寨的執政黨,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權,1981年底宣佈解散。波爾布特(Pol Pot,1928-1998)原名桑洛沙 Saloth Sar,任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總書記。1976年至1979年間,出任民主柬埔寨總理。波爾布特曾組織抵抗法國殖民的運動。1975年,他帶領發動紅色高棉運動,推翻原來親美國的朗諾政權,建立一黨專政的獨裁政府,實行全面合作化與農業集體化,將所有城市居民強行驅趕到農村的集體農場勞動,進行全國大清洗,並下令屠殺持不同政見的人。在他的統治下,貨幣被取消,但共產主義的理想並未實現,反而造成國家經濟的全面崩潰。紅色高棉屬於共產黨中的極端派別,試圖將柬埔寨改造為沒有分任何階級的社會。其政策包括廢除貨幣,宗教;沒收私有財產;取消城市;拆散家庭;關閉銀行、學校、醫院、工廠、寺院;禁用書籍、印刷品;嚴禁西方文化傳播;殺害商人、教師、醫生、僧侶、外國移民;將市民送入集體農場等。國內95%的寺廟遭毀,僧侶被殺,十幾萬的華僑越僑被殺。經濟上,紅色高棉試圖將全國人口集中到農村,但由於內部管理問題,造成農業生產指標過高,產生類似中國大躍進時期的情況:中層領導謊報情況並過度收繳糧食,引發全國性飢荒。原有的城市居民本身就不適應農村勞動,加上飢荒,便發生大規模的死亡。紅色高棉又常入侵越南南部,屠殺柬越邊境居民,試圖從越南手上收復湄公河三角洲,因為該區曾經是柬埔寨的故地。在紅色高棉三年零八個月的管治期間,估計有40萬至300萬人死於饑荒、勞役、疾病或迫害等因素,成為20世紀最血腥暴力的人為大災難之一。據柬埔寨歷史資料收集中心報告,他們在全柬170個縣中的81個縣城進行了勘察,在9138個坑葬點,發掘出近150萬個骷髏頭。

法屬越南的殖民政策與資本主義發展之分析

為了解決法國 入侵越南的問題,作者阮氏玉葉 這樣論述:

法屬印度支那(French Indochina ,Indochine française,Đông Dương thuộc Pháp)是歐洲人與亞洲人的文化接從之地,文明衝突的標誌。不僅對於越南人或法國人而言法屬印度支那時期是一段特殊歷史階段,而對於全世界它也有一定歷史性、人文性價值。筆者將運用歷史經濟學資料思考過去法屬越南資本經濟情況,對於這段特殊時期的研究並不罕見,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資料被政權的不同目的而扭曲,殖民政府誇大統計數字為了宣傳殖民政策的效果,而被殖民觀點卻著重在剝削數據。筆者將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去探討法國當局對土地、貨幣、稅制、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貿易、基礎設施等領域的若干監督及

發展政策,運用發展型國家理論對法屬越南的資本主義經濟作評估。法國人帶給20世紀初的越南經濟社會久遠之影響,因此法屬越南經濟研究仍對越南經濟發展形勢的探索產生理解導向的作用。

馮子材傳

為了解決法國 入侵越南的問題,作者董尚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本書傳寫了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馮子材艱苦而又不放棄抗爭的一生。馮子材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中法戰爭時,已年近七十歲,被朝廷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大敗法軍於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 馮子材逝後葬於欽州,朝廷詔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   引 言 第一章 艱辛歲月 悲苦早年 …001 求學武館 …007 第二章 嶄露頭角 鎮壓起義 …017 血戰天國 …022 第三章 廉頗未老 逐步侵略 …027 賦閑在家 …032 臥龍於野 …038 慷慨請行 …

042 預備南征 …045 越南險情 …050 大將受封 …055 眾志成城 …063 討論戰守 …075 奇恥大辱 …085 齊心協力 …091 第四章 鎮南關大捷 山雨欲來 …104 傾巢出動 …114 正面交鋒 …121 浴血鏖戰 …137 生死之戰 …144 雖勝猶敗 …159 第五章 大將隕落 / 169 後 記 / 173 馮子材年譜 / 176   引言   日南荒徼陣雲開,喜有將軍破敵來。   正蕩妖氛摧敗葉,已寒敵膽奪屯梅。   巖廊忽用和戎策,絕域旋教罷戰回。   不許黃龍成痛飲,古今一轍使人哀!   —彭玉麟《羊城軍中有感》   他出生時,已經步入暮年的清

王朝垂垂老矣,文官愛財,武將怕死,中華大地沉浸於承平兩百餘年的安樂與腐敗中;他去世時,遭受內憂外患的滿人帝國搖搖欲墜,外國劫掠,內部傾軋,四萬萬人民生活在重重壓迫下的水深火熱之中。出身一介貧民,他當過鹽販,做過木匠,幹過漁夫,還曾經替人護送牛幫,祖母去世後的他孤苦伶仃,流落江湖,練就一身好武藝。有人說他曾經被起義軍劫持,後來逃脫投靠清軍,轉而鎮壓農民起義;有人說他貪圖名利,為了利益出賣了自己的兄弟,成為屠殺農民軍的劊子手;更有人說他只是懵懵懂懂,在看清世事後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因為性情耿介、反對腐敗,仇視官場黑暗的他被人暗算,只能憤然回鄉,成為一名賦閑老農,再也不問世事。倘若事情

就這樣發展下去,他將要庸庸碌碌地度過自己的餘生。   可是,波濤洶湧的時代大潮已經將中國捲進了這個世界,塵封閉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必須面對這個世界上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英國人帶著洋槍洋炮和鴉片菸土來了,轟開了這個古老帝國的國門;法國人帶著他們的驕傲來了,要統治遠東這片龐大領土;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強大起來了,用他們惡毒的眼神窺探著中國的財富。   時代交給他一項使命:保衛這個國家,保衛她的人民。   就在他打算在家鄉安度晚年的時刻,法國人入侵越南,打算由此一路北上,侵吞中國的南疆。他是忠誠的,66歲掛帥南征,只為了守護國家的安寧;他更是無畏的,敢於冒著法國人的槍林彈雨身先士卒,率眾衝鋒。

  但是,他又是悲劇的—他拼了命在戰場上拿到的,清政府在談判桌上全部輸了出去;他用盡生命去維護的,卻不被任何一個高官重視。   這是他的悲哀,就如同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樣,用盡全身氣力去推石頭,石頭還是會滾下來,做的都是無用功;這更是時代的悲哀,和那個時代所有英雄人物一樣,他們的努力和勇敢最後換得的除了失望沮喪之外沒有任何回報。   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他是一個真正的軍人:在他生時他做到了他能夠做到的一切:鎮壓農民起義,維護清王朝統治;抵禦外國入侵,保衛中華國土;為官治理一方,留下幾多善政。   就在鎮南關大捷之後不久,遭受軍事嚴重挫折的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垮臺,世界也真正記

住了馮子材這個偉大的名字。   就在他死後四年,他保衛的鎮南關響起了革命黨人起義的槍聲;而後四年,在他的支持者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治所武昌,一場更大的浪濤正在洶湧。馮子材,歷史會記住這個偉大的靈魂。 第一章 艱辛歲月悲苦早年馮子材在世人心中一向是這個樣子:灰白頭髮,長鬚飄然,心憂祖國,剛正不阿,十足的老英雄的形象。但是我們同樣要知道,英雄也是有童年的,老英雄也是從小英雄長大的,和很多歷史英雄一樣,這位英雄的童年過得並不幸福。關於馮子材的童年的史料非常少,少到在清朝正史《清史稿》中沒有記載,只有一些雜記寥寥記了幾筆,我們所能知道的,也就是他那坎坷的生平。馮子材祖上世代居住在廣東省南海縣沙頭圩(

今屬廣州市),那是一個很窮的地方,大家只是靠著莊稼的收穫勉強維生,很難有餘錢讓孩子去私塾讀書,所以,馮子材的家裡沒有一位讀書人。清朝乾隆年間,馮家所在的地區遭受水災,在小農經濟時代,水災是很可怕的:水災會淹沒莊稼,讓當年的莊稼絕收,而水災帶來的淤泥會掩蓋農田,導致明年的收成也很難保證。如果說天災還可以對付,那麽更加嚴重的就是人禍了。封建時代,每每有了天災,總會有人大發國難財,糧價會被囤積居奇的不法商人炒得很高,而一些缺德官員還會與這些人同流合汙,一起搜刮民脂民膏。天災加上人禍,生存的困難逼得百姓只能賣兒賣女換取救命糧食;到了嚴重的時候,還會「易子而食」,就是自己不忍心吃掉自己的孩子,只能和別人

換著吃掉。幸好,那一次水災沒有把人逼到易子而食的地步,馮子材的祖父為了求生遷到欽州城外沙尾村定居。嘉慶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18年8月17日),馮子材在這裡降生,開始了自己的人生。馮子材的童年過得非常艱辛:四歲喪母,十歲喪父,孤苦伶仃,只能和祖母、兄長相依為命。他僥倖上了學,念了書,也因為付不起學費而只能中途輟學。為了生存,小馮子材做過很多職業:他曾經跟著大人們販過鹽,做過木工,當過漁民,還曾經替人放牛。當時,馮子材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跟著別人販鹽也做的不是「正當營生」,而是違法行為—販私鹽。販私鹽,其實就是私自販賣食鹽,在封建王朝是相當嚴重的罪名,嚴重時還會掉腦袋,可以說是把腦袋別在褲子上

的營生。隋唐響當當的好漢程咬金、唐末「我花開後百花殺」的黃巢就都是赫赫有名的私鹽販子。…… 

清末中南半島之研究

為了解決法國 入侵越南的問題,作者王文景 這樣論述:

十九世紀以降西方列強恃其船堅炮利,衝撞中國停滯之儒家文化與農業文明,清末面此危機如何回應西方之挑戰,再者忽略藩屬國之過程,雙方皆有不少文獻紀載,誠足資鑑戒。本文旨在探究中國本位主義與歐洲中心主義視野下之東南亞,東南亞諸國中以越南與中國淵源最深,後者受中國文化之影響極鉅。藉由對越南之研究,瞭解殖民主義與中國天朝體制之對抗乃是本文研究之主旨,為探討中外關係,以西南邊境之越、高、寮等國為宗,視中南半島為一主體,就清末禦侮抗外之時勢經緯,探究中國因何失去中南半島宗主權與其被殖民化。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法國稱印度支那,現今之越南、高棉與寮國)自古與中國關係匪淺,本地地理位置之區分,受政治與歷史演化

影響甚深,「東南亞」或可為廣義之解釋。實則東南亞含括中南半島與南洋群島,又可分為海洋與陸地二分法之東南亞。由於地處中國南方,中國稱之為中南半島。英法等國亟欲強取以為殖民地,再由此向中國西南擴張,尤以法國提出法屬印度支那之名,將該區劃歸為勢力範圍。 清末中國始終踟躕於改革與保守兩派,於東南亞事務之處理,受中法戰爭之激勵而銳意改革。加強與東南亞諸國史之關連性,扭轉傳統「歐洲中心」或「印度中心」之偏頗思緒,將此一泛西太平洋區視為整體而加以探究。將東南亞地區視為一整體而予以解析。鑑於過往東南亞史之研究觀念皆以片段式而為之,雖立可即得所需之史識或概念,惟於東南亞史之全貌則不易與為。因其史,除民族、

語言、地理分散,王國地域之重疊性與其間之外交互動,軍事關係等諸面向,若不就整體觀察,不易探其歷史脈絡。應著手於史料之探究自早期王國政治、經濟、外交貿易、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等諸層面,去理解東南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