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尼亞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波士尼亞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納托.湯普森寫的 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 和莎拉塔.菲力波維克的 莎拉塔的圍城日記:塞拉耶佛烽火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波士尼亞戰爭英文 - Airbereak也說明:波士尼亞英文 _波士尼亞英文怎麼說. 聯合國國際戰犯法庭,昨天針對波士尼亞戰爭期間,犯下戰爭罪行的”六名”前軍官進行二審。沒想到其中一名被告,不服審判結果,當庭喝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足智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陳顯武、陳新民所指導 佐藤円的 日本憲法第九條之下自衛隊在海外行動規範的研究 - 以1990年之後自衛隊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為主 (2021),提出波士尼亞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聯合國維和行動、聯合國憲章、自衛隊、日本憲法、南蘇丹維和行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明居正所指導 張智鈞的 一元體系下的大國類同盟現象:後冷戰時期中俄安全合作的實踐(1991-2019) (2020),提出因為有 一元體系、類同盟、訊號理論、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中俄同盟的重點而找出了 波士尼亞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簡單的幾句克羅埃西亞常用語 - 私の旅行地圖則補充:雖然出門在外英文算是通用語言但是如果能學會說幾句當地的語言都可以讓你的此趟 ... 更多winnie3916 的克羅埃西亞croatia、波士尼亞bosnia、斯洛維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波士尼亞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

為了解決波士尼亞英文的問題,作者納托.湯普森 這樣論述: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的21世紀更新版!   ●在當今這個攏絡想像力的混亂世界中,揭開21世紀當代藝術中權力迷霧的重要之作!   ●藝術是否依然具有力量?文化是否還可當作武器?   你是否在城市街頭看過以文字與圖樣奪人眼球的塗鴉創作?塗鴉以明目張膽的越矩行為,表達對城市的聲音。然而當塗鴉藝術出現在商業廣告、政府甚至為了抑止塗鴉而指定一個合法創作區域,大家逐漸忽略塗鴉本質概念中的顛覆性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熱愛的塗鴉藝術?   在當代,一個藝術展覽、一場行動主義運動,甚至是一本刊物的誕生,背後往往隱含著諸多難以說清的政治、金錢、權力之間等等複雜關係,我們如何拆解

藝術與行動主義運動之間暗藏在多方的角力?這是我們理解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角度。   二〇〇九年,美國的藝術家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以藝術創作計畫《就是這樣:開講伊拉克(It is What it is : Conversation about Iraq)》,將一部分的伊拉克戰爭帶到美國。他與退伍軍人、伊拉克難民藝術家,帶著一輛在巴格達攻擊中炸毀的廢棄汽車,從紐約巡迴到洛杉磯,沿途展開對話,讓公眾對擁有一場經驗性、而非僅只是說教式的邂逅。人們會在參觀後談起自己與戰爭的經驗:退伍軍人訴說著路邊的炸單、在基爾庫克(Kirkut)的戰鬥,以及歸鄉後的抑鬱症;軍人的伴侶、雙親會說起自

己的親人;伊拉克人、阿拉伯人和黑人穆斯林談論起自身的恐懼——來自於反恐戰爭期間對伊斯蘭教日益嚴重的偏執情況。然而,這是「藝術」嗎?還是「行動主義」呢?這其中政治立場又是什麼?   先會觀看,才能辨識,進而才能提出評價。作者納托.湯普森身為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的捍衛者、美國當下最受讚譽的年輕策展人和藝評家之一,致力闡述投入藝術和行動主義的藝術家們,該如何看穿當代藝術的意義、其中的權力關係,以及在滲透進藝術中的資本主義邏輯,藝術家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並做出改變?他從當今活躍的藝術家與行動主義者的一些最創新有趣作品,與那些賦予社群去觀看且重新想像權力的實驗場,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   二〇一

〇年代左右起,世界各地陸續發生多場社會運動,從「阿拉伯之春」、「歐洲夏季」、「占領華爾街」,再到之後台灣的「318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和平佔中」,從這些運動中皆可看到當代藝術介入社會與政治的痕跡。《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正是試圖帶領我們揭開當代藝術與權力交纏不清的迷霧,對藝術介入政治的方式與藝術世界中的權力關係進行思辯。   唯有我們能夠掌握「觀看權力」的方式,才能正視權力中的複雜性,並找出超越的可能。 專文導讀推薦   呂佩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碩士全英文學程副教授 看穿權力的方式,共同推薦   吳瑪悧|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

  高俊宏|藝術創作與論述者、大學助理教授   郭昭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   黃宇軒|香港都市研究者   鄭慧華|獨立策展人及藝術評論者、立方計劃空間總監 各界好評   「納托.湯普森的《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如同是約翰.柏格(John Berger)的突破性著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的更新版,給予我們一個聰明且易解的引介,認識這個時代的普遍藝術困境。這是一位當代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著作,內容涵蓋了廣泛的關鍵議題,包括了「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文化政治、累積社會資本的使用和

濫用、以及存在於精細的文化曖昧與說教式藝術的衝擊之間的長久敵對關係。對於想對社會負責的藝術家、藝評家和策展人來說,《觀看權力的方式》是一本二十一世紀的使用手冊。——格雷戈里.索萊特(Gregory Sholette),《黑暗物質:企業文化時代中的藝術與政治(Dark Matter: Art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Enterprise Culture)》作者   「作者對於資本如何形塑文化有著高度的覺知,透過公共藝術策劃,探尋藝術實踐所能生產的社會政治動能,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吳瑪悧(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   「納托・湯普森的著作,從九〇

年代晚期的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另類全球化行動的大量噴發作為起點。作者以清楚的藝術學者角度,深入探討了藝術作為更為另類的方法,怎麼樣在與社會行動之間,暨模糊且諧振的關係裡,檢視自身的獨立性。本書為台灣當代藝術普遍執迷於「作品化」,而缺乏更為寬廣的行動主義脈絡的今日,打開了一扇豐富的窗。」——高俊宏(藝術創作與論述者、大學助理教授)   「當代藝術全球化的軌跡中,每個地點都各自有其相對應的權利條件; 納托・湯普森的觀點,給面對文化治理逐漸縝密、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順利編碼進入流通語言的處境,一個相對務實的參照座標。改變世界究竟還有多少可能性?《觀看權力的方式》至少具備「審視權力」與「眼見為憑的力量

」雙重涵義。當抗議的形式變成流行的時候,該著作提供文化生產高度擴張下的讀者,重新思考文化工作者或藝術家如何融入或不融入這個全球資訊的世界結構。透過審視權力,看穿複數的共振基礎結構,作者並置藝術表達與行動主義者兩造案例,解析僵持在曖昧不明或道德說教標籤中的文化生產困境,為從事跨越藝術與行動主義的人,釐清工作中會遇到的種種難題。」——郭昭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   「2010年代,文化藝術的創造力,被應用去改變世界,是繼上世紀60年代以來,另一波行動的新浪潮。納托・湯普森這本書,正是這浪潮的最佳引介。 」——黃宇軒(香港都市研究者)   「二〇一〇年代,文化

藝術的創造力,被應用去改變世界,是繼上世紀六〇年代以來,另一波行動的新浪潮。納托・湯普森這本書,正是這浪潮的最佳引介。 」——黃宇軒(香港都市研究者)     作者以紮實的田野、研究及策展同時並進,充滿誠意且清楚地梳理、區辨了主要自九〇年代以降,以美國為主的藝術行動與政治行動之間的交會和實踐脈絡。是想要瞭解當代藝術與政治、社會之間彼此形塑的張力及內涵的必讀書本。它讓讀者重新審視當代藝術和藝術家的社會角色,以及探問藝術行動作為轉變與塑造世界的能力。——鄭慧華(獨立策展人及藝術評論者、立方計劃)  

波士尼亞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https://youtu.be/BVoe1bcqBWM
世界英文地理系列出爐囉!
第二站我們來到的就是歐洲
究竟這些國家的名字該怎麼來用英文說呢?
看完本單元,你就知道囉!
小額贊助安撫蒟嫂 https://p.ecpay.com.tw/E2494
本單元出現的單字

歐洲 / Europe
俄羅斯 / Russia
莫斯科 / Moscow
土耳其 / Turkey
伊斯坦堡 / Istanbul
芬蘭 / Finland
諾基亞 / Nokia
瑞典 / Sweden
挪威 / Norway
丹麥 / Denmark
冰島 / Iceland
斯坎納維亞 / Scandinavian
愛沙尼亞 / Estonia
拉脫維亞 / Latvia
立陶宛 / Lithuania
英國 / UK / United Kingdom
UK全名 /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蘇格蘭 / Scotland
英格蘭 / England
威爾斯 / Wales
北愛爾蘭 / Northern Ireland
倫敦 / London
愛爾蘭 / Ireland
葡萄牙 / Portugal
西班牙/ Spain
加泰隆尼亞 / Catalonia
安道爾公國 / Andorra
法國 / France,
摩納哥 / Monaco
盧森堡 / Luxembourg
比利時 / Belgium
荷蘭 / Netherlands / Holland
德國 / Germany
德意志 / Duitsland
波蘭 / Poland
捷克 / Czech Republic
奧地利 / Austria
瑞士 / Switzerland
列支登士敦 / Liechtenstein
義大利 / Italy
西西里島 / Sicily
聖馬利諾 / San Marino
梵諦岡 / Vatican City
希臘 / Greece
阿爾巴尼亞 / Albania
馬其頓 / Macedonia
保加利亞 / Bulgaria
羅馬尼亞 / Romania
摩爾多瓦 / Moldova
斯洛伐克 / Slovakia
匈牙利 / Hungary
斯洛維尼亞 / Slovenia
克羅埃西亞 / Croatia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蒙特內哥羅 / Montenegro / 黑山
塞爾維亞 / Serbia
科索夫 / Kosovo
白俄羅斯 / Belarus
烏克蘭 / Ukraine

日本憲法第九條之下自衛隊在海外行動規範的研究 - 以1990年之後自衛隊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為主

為了解決波士尼亞英文的問題,作者佐藤円 這樣論述:

本文研究自衛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時之國內法以及聯合國憲章規定之有關行使實力之行動規範,並分析自衛隊根據該行動規範在何種限制下行動,以及該限制如何影響實際任務。最終將分析,為了今後能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在現行日本憲法及日本國內法制之下積極地進行維和行動等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實現和平世界之行動時,存在之問題以及探討修憲界限下進行之有關維和行動等國際和平合作之修憲爭論。本研究主要時間範圍涉及自1948年聯合國維和行動之組織至2021年。研究內容範圍為聯合國集體安全保障之結構、維和行動之歷史脈絡、運作以及日本有關自衛隊國際協力之憲法上爭議、日本允許之實力行使程度、自衛隊參與維和行動之歷史脈絡、運作、面

臨的問題。具體聯合國維和行動之自衛隊派遣案例,將採用南蘇丹維和行動(UNMISS)。研究發現,在國際和平行動上應允許使用必要之武力,同時認為應設立軍事法院,以審判身為軍事公務員之自衛隊之行動亦為重要,為此需要修改憲法。

莎拉塔的圍城日記:塞拉耶佛烽火錄

為了解決波士尼亞英文的問題,作者莎拉塔.菲力波維克 這樣論述:

  ★ 莎拉塔.菲力波維克在本書出版後被西蒙.維森塔爾中心授予特別勇氣獎!   ★ 舊金山紀事報好評推薦!   ★ 美國亞馬遜 4.5 顆星好評推薦!   「人民必須是贏得勝利的人,而不是戰爭,因為戰爭與人類無關。戰爭是不人道的。」──莎拉塔.菲力波維克   波斯尼亞少女莎拉塔從十一歲起就有記日記的習慣,原本寫的都是一個典型的十一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記錄,當時她全神貫注於鋼琴課和生日派對。但是從一九九一年塞拉耶佛內戰愈演愈烈始到九三年底莎拉塔逃離塞拉耶佛為止,她的日記談的是長期停水停電、沒有麵包、「白癡的戰爭」、政客對人命的漠不關心、平民的無辜,孩童在公園遭到殺害,連動物都不能倖免,她寫著︰

「過去對我們很殘酷,所以我們要忘記過去,現在對我們也很殘忍,而誰都沒有辦法忘記現在,所有的日子都被戰爭畫上記號,變成為恐懼的化身,所以現在我們過的根本不是日子,是恐懼。」   當莎拉塔的日記在波斯尼亞衝突最嚴重的時候首次發行時,它就成為了國際暢銷書,並且與《安妮的日記》相提並論,喚醒了世界的良心。在本書發表會上她說: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剝奪我的童年,我不羨慕別人的童年,因為我有的已經是最好的了。但是戰爭的殘酷愚昧,國際的冷漠無能,促使莎拉塔和其他的兒童早熟,提早結束他們的童年。相形之下,發動起戰爭的大人顯的無知幼稚。 好評推薦   「本書是唯一來自塞拉耶佛的光明。即使在殘酷與恐懼的混亂中

,莎拉塔還是給予了人民光芒。」──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作者簡介 莎拉塔.菲力波維克(Zlata Filipovic)   才十多歲的莎拉塔,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全球知名人物。更沒有想過戰爭會使自己的童年提早結束。自從他的日記問世以來,很多人都把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安妮相比。然而莎拉塔說,他不喜望自己是第二個安妮,安妮的遭遇太可怕了。不過莎拉塔的日記不但是塞拉耶佛的戰爭日記,也記錄了他在戰爭中成長的心路歷程,這也促成莎拉塔一家於1993年成功地逃到巴黎。曾就讀於都柏林高級中學聖安德魯學院,並於2001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得人文科學學士學位。

  本書出版後,她被西蒙.維森塔爾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授予特別勇氣獎,她並用這本書的收益為波斯尼亞戰爭中的兒童受害者發起了慈善事業。 譯者簡介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美國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班畢業。曾任奧勒崗大學中文系助教。   譯有《JUST DO IT》、《祈禱》和《棒球小英雄》等書。 導讀/南方朔 烽火的圍城──塞拉耶佛地圖 塞拉耶佛烽火錄/一九九一 塞拉耶佛烽火錄/一九九二 塞拉耶佛烽火錄/一九九三 後記/我所認識的莎拉塔 導讀 南方朔   美國民歌手瓊拜亞(Joan Baez)九三年四月應邀前往圍城塞拉耶佛

演唱,於是她偕同吉他手到了那個惡意的槍砲四射,無水無電,甚至連生命本身都虛懸在不確定裡的危城。她進出必須乘坐一輛老舊的裝甲車,否則隨時可能被塞爾維亞狙擊者當做槍靶。   訪問演唱之後,瓊拜亞發表了一篇見聞感想錄。其中有這樣一節︰有一天裝甲車故障,她必須靠步行,每一步都能聽到隆隆的槍砲聲,走到一間麵包坊瓦礫廢噓,有個人在此演奏大提琴,他衣著整齊,演奏著慢板樂章,已經二十二天,為著紀念包括他哥哥在內的二十二個人,他們都死於大砲擊中麵包坊的不幸。瓊拜亞知道後也心情大慟,屈膝跪在他坐的椅子旁,而他則早已滿臉淚濕。他的演奏是在哀悼死亡的瘋狂並祝頌苟存著奇蹟似的命運。瓊拜亞和他相擁而泣。她寫道︰「那一天

我整天都暈眩在哀傷的靜謐申,縱使我在那天死了,也都不會遺憾!」   瓊拜亞筆下的塞拉耶佛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在對待著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他們從容但哀傷,在地獄的門口徘徊卻仍維繫著末被擊倒的人性尊嚴。這就是塞拉耶佛,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到了今天它已被圍整整兩年,死亡人數早已超過一萬,仍像個老紳士般支撐著殘損的軀體,不讓自己倒下,然而並沒有人能估算它究竟還能支撬多久。   南斯拉夫經驗   如果今天西方的文明被定義為起源於希臘、羅馬,那麼,像塞拉耶佛這樣的歐洲古城,就是第一波被希羅文明擴散到的重要城市,它歷經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的文明,到了今天,塞拉耶佛這個城市仍保有這些痕跡,以

具有花園天台的回教式房舍,巴洛克風格的奧匈帝國建築物而聞名。一九八四年的冬季奧運在塞拉耶佛舉辦,城市週邊的雪山是最好的划雪勝地。一九八四年的冬季奧運也被這個城市認為是他們歷史光輝的證明。除了歷史古老之外,塞拉耶佛這個被鄂圖曼回教帝國統治了三百年的城市,也一向被認為是回教徒現代化最早也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西南區杜賓加(Dobrinja)是回教徒上等社區,設備電腦化,而居民則仍沈溺在巴哈、莫札特、蕭邦等古典的氣氛裡。塞拉耶佛是個文化氣息濃厚,種族融合完好的城市。   不過,所有的這一切,從一九九二年三月一日起,卻開始逐漸褪色。以往大街小巷流漾的樂聲開始被槍砲聲所掩埋,以往親若鄰居的塞爾維亞人、克

羅埃西亞人,以及回教徒,則被戰爭所造成的恐怖所席捲,而開始兵刃相向。從中世紀圖畫裡走出來的古老城市,剎那之間又回復到中古野蠻的歷史之中。   先後被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統治的塞拉耶佛,從一九一八年起就被併入南斯拉夫。第二次大戰之後,隨著歐洲情勢的變化,在南斯拉夫強人狄托的統治下,也曾一度淪為蘇聯的附庸。不過,幸運的是,狄托堅信南斯拉夫的自主,因而與蘇聯的史達林交惡,脫離蘇聯羈絆,於是,從一九四九年起,整個南斯拉夫改而向西方開放,遂造成戰後東歐各共黨國家全部都因閉塞而日趨窮困蕭條,卻只有南斯拉夫一國因為開放而富裕,西方國家也長期以來一直拉攏南斯拉夫,經援貸款不斷。南斯拉夫經驗甚至有二

、三十年成為一個被歌頌的名詞。   因此,做為波士尼亞共和國首府的塞拉耶佛市在這段期間是幸福快樂的。南斯拉夫在狄托的統治下是個共和體制,由六個加盟共和國及兩個自治區所組成,塞拉耶佛所屬的波士尼亞即是這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狄托的精明幹練,戰後的歷史情境,使得南斯拉夫這個高度異質化的國家得以勉強水乳交融地撮合在一起。   「後狄托時代」   不過,自從一九八○年五月南斯拉夫總統狄托逝世後,過去的黃金歲月就宣哀竭。「後狄托時代」的南斯拉夫採集體領導制,但六個加盟共和國及兩個自治區首腦的集體領導始終未曾有效出現,於是,一個原本尚有共識的國家,遂無法阻擋共識漂散,終至分崩離析的命運︰(一)南斯拉夫

乃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人口最多的塞爾維亞人是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族,占四○%左右,其次為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占二三%,再其次則是斯洛伐尼亞人,回教徒,馬其頓人,……等,民族眾多,而且歷史因素複雜,當最大的接合劑狄托總統逝世,各民族就不再以共同的國家認同為認同對象,而開始走向自身的次級認同。一九八一年起,南斯拉夫最貧窮的「科索弗自治區」(Kosovo)裡的阿爾巴尼亞人首揭叛旗,此後即騷亂不斷。(二)南斯拉夫的六個共和國及兩個自治區貧富差距額著,人口最多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卻是相對較貧窮的,而少數的如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尼亞、波士尼亞等共和國則因自然與人文地理因素而比較富裕。富的少數輕視並畏懼窮的

多數,而窮的多數又嫉恨富的少數,於是紛擾遂無盡期。   南斯拉夫自一九八○年五月狄托逝後即政治紛爭不絕,但尚未惡化到兵戎相見的程度。到了一九八九年四至十二月這段蘇聯及東歐波蘭、匈牙利、捷克相繼骨牌崩塌的時期之後,南斯拉夫內部各加盟共和國也跟著產生脫隊意識,企圖脫離最大的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羈制。九一年克羅埃西亞率先不理會塞爾維亞的警告而宣告獨立,除了蒙特尼格羅之外的三國跟隨,而德國等也立即承認,並宣稱要各國進行公民投票決定歸屬,然後西方才可給予支援云云。面對這樣的情勢,塞爾維亞人的狂熱民族主義情緒遂被煽起,認為這一切都是德奧主控下分裂南斯拉夫的陰謀,因而內戰於九一年六月從克羅埃西亞開始。軍力強大

的塞爾維亞人快速占領了該國三分之一土地;九二年二月廿八日及三月一日這兩天,乃是回教徒占四四%,塞爾維亞人三一%,克羅埃西亞人一七%的波士尼亞公民投票決定統獨的日子。投票之前,塞拉耶佛即已出現暴亂干擾,投票當晚,內戰即告開始。塞爾維亞人最先只是以槍枝射擊,四月五日起開始砲彈進攻,除了首府壁疊分明的戰鬥外,全國性的內戰則由克羅埃西亞延燒了過來。到了九四年,軍備良好,而且有三十七架戰機,八百輛戰車的塞爾維亞人已占據了波士尼亞七○%以上的土地。波士尼亞這個人口四百五十萬的小國,己有二百萬左右成了難民,死亡人數則在十五萬左右,真是少有的人間浩劫。   人間浩劫,輪為鼠城   這是人間浩劫,內戰使得波

士尼亞三個民族及宗教的族群彼此相殺,原本聯合抵抗塞爾維亞人的克羅埃西亞人及回教徒也從九三年年中開始自相殘殺。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某一種人占多數,即必然對其他少數展開「種族清肅」。在這場劫難裡,除了死亡和難民,大約還有六萬名婦女遭到強暴。波士尼亞進入野蠻化的階段,一個文明深遠的古國,當它的仇恨被政…… 塞拉耶佛烽火錄∕一九九一 長長的 快樂的暑假在後面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日 (星期一) 在我後面的——是一段長長的、熱熱的夏天跟快快樂樂的暑假;在我前面的——是一個新的學期,我要上五年級了。真希望快點看到學校裡的朋友,跟他們在一起。有好幾個朋友從上學期學校打鈴放假以後就沒見過面了。真高興我們

又能在一起了,又可以一起說悄悄話,一起分享學校裡難過的事和高興的事了。 莫娜(Mirna)、柏加娜(Bojana)、瑪麗加娜(Marijana)、伊娃娜(Ivana)、瑪莎(Masa)、阿茲拉(Azra)、蜜聶拉(Minela)、納莎(Nadza)——我們又可以在一起了。 一九九一年九月十日(星期二) 這個禮拜我都在忙著買書和學校用品,還有忙著告訴大家暑假是怎麼過的;有人去海邊,有人去山上,有人去鄉下,還有人出國。大家都出去玩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要說。 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九日(星期四) 音樂學校的課也開始了。我一個禮拜上兩次鋼琴課跟聲樂課,網球課也在繼續上。噢,對了,我現在已經被分在網

球班裡的「老學生」班了。每個星期三我都去米卡(Mika)姨媽家上英文,星期二要練合唱。這些都是我的功課。除了禮拜五,我每天都有六堂課。沒關係,我一定會熬過去的……。 一九九一午九月一一十三日(星期二) 我不記得有沒有提過我的勞作課,這是五年級才有的新課。我們的老師叫加斯米娜‧吐拉吉利克(Jasmina Turajlie),我很喜歡她。她教我們認識木頭,像什麼是木頭,木頭可以用來做什麼,很有趣。我們很快就可以實地操作了,就是用木頭或其他材料做東西,一定很好玩。 老師已經開始給我們考試了,歷史、地理、生物都要考。我要念書了。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五) 我放學了,好累哦。這個禮拜真難過。明天

終於是星期六了,我愛睡多久就可以睡多久。星期六萬歲!明天晚上我會很「忙」,明天是伊娃娜‧瓦魯聶克(Jvana Varunek)的生日宴會,今天我收到她的請帖。下次我再告訴你宴會的事…。。

一元體系下的大國類同盟現象:後冷戰時期中俄安全合作的實踐(1991-2019)

為了解決波士尼亞英文的問題,作者張智鈞 這樣論述:

國家透過建立同盟來抵抗外部威脅,是國際關係中常見的手段。然而在當代的國際環境,中國與俄羅斯在面對美國的威脅時卻沒有見到同盟的出現。一種解釋是美國本身的威脅沒有達到足夠引發同盟的程度,另一種解釋是中俄之間存在許多利益衝突,抑或是歷史因素,以致於同盟難以出現。然而美國對中俄同盟對抗美國的擔憂卻從未停止,甚至認為美國應當更積極防範。面對此一爭論,本文提出以一元體系下的「類同盟」來解釋當前的中俄關係在面對美國競爭時是如何運作的。本文的「類同盟」概念是基於「一元體系理論」、「同盟理論」、以及「訊號理論」三者結合所推演出來的概念,用以解釋在「一元體系」中,面對霸權戰略競爭的「大國」彼此之間專門應對霸權的

手段。「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就是上述「類同盟」現象的體現。「類同盟」是屬於「一元體系」中針對霸權的權力平衡。透過將承諾與實際行動拆開以創造模糊空間的形式運作,大國會避免使用強訊號行為,如明確的國際條約、以聲譽擔保的承諾。轉而偏好採取弱訊號行為,如不具強制力的聯合聲明、實際的軍備交易等。採取後者的做法讓中俄兩國營造出可能建立同盟抵抗美國的樣貌,卻保留各自的詮釋空間,不會完全破壞對美關係。1991 年至 2001 年是「類同盟」形成時期,2001 年至 2019 年則是「類同盟」運作階段。面對美國霸權的挑戰,「類同盟」使中俄得以維持對美競爭與合作,並在美國加強制衡壓力時給予協助,如北約東擴、顏色革命

、2016 年之前的南海爭端。但「類同盟」並非傳統同盟,中俄兩國有更多推卸責任的動機,放大了同盟的缺點。這體現在 911 事件、喬治亞戰爭、烏克蘭事件、以及 2017 年以後的南海爭端,尤其在美國戰略轉變或與中俄其中之一產生激烈衝突的情況。明顯可以發現中俄雙方在強調彼此之間的友好與互信時,實際行動中卻產生極大的反差。但這並不會破壞中俄關係,而是「類同盟」運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