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生態系生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湖泊生態系生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言都寫的 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 和的 文明審判:能源、糧食、自然與人類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浙江人民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楊懿如所指導 余明善的 我的溪流我的家- 花蓮淡水魚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湖泊生態系生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教育、行動研究、淡水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災害應變碩士在職專班 汪良奇所指導 蔡賢曉的 利用嘉明湖沉積物內矽藻紀錄重建臺灣南部高山古環境變遷 (2021),提出因為有 矽藻、降雨、環境變遷、高山湖泊的重點而找出了 湖泊生態系生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湖泊生態系生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

為了解決湖泊生態系生物的問題,作者葉言都 這樣論述:

說走就走,不愁計畫 你值得一趟 從土地獲得元氣的復甦之旅     台灣面積不算太大,歷史不算太長,   卻被自然與人類塞進太多太多的內容。   是的,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台灣,「多樣性」當為首選。   這樣一個地方,值得我們通過旅遊來認識,通過深度旅遊來瞭解。   ──葉言都     一日輕裝旅行,深入感受在地風情     充滿新意的20條北、中台灣旅行路線,避開人擠人的熱點,不群聚又有趣。     作者葉言都兼具小說家與歷史學者雙重身分,帶領我們探索各景點的自然特色與人文內涵。淺顯扼要的解說讓旅行更添知性,又不失輕鬆閒適。所精選的每條路線都是輕盈又豐富的旅程。     不管是喜歡觀察生態、

地質的自然派,還是徜徉田園、泡泡溫泉的浪漫派,或是認識古蹟與產業特色的知識派,甚至是騎自行車或健行的運動派,都能從本書發現合口味的好去處。     隨興中不失方向,悠閒中有歷史的視野,一場場心滿意足的小旅行就在這裡。     在這本書裡,你將發現──   〈丟丟銅仔〉歌中的火車山洞在何處   哪裡可以看到台灣最完整保存的日本時代神社   台灣最早的蓬萊米田就在陽明山上   桃園的埤塘和水圳竟能串連成優美的悠遊路線   關西和鹹菜有什麼關係   過去苑裡的女性地位較高,為何關鍵是「藺草」   亞洲第一口油井,竟然在苗栗   還有更多有趣的景點與知識   ──那些地方原來這麼有意思!   本書特色

    ○ 由葉言都老師帶路,體驗豐富的人文知性之旅。   ○ 著重介紹較少人知道且別具特色的地方,略過大眾已熟知的熱門去處。   ○ 每條路線都是作者多次親自走訪之後寫成,收錄最精華的旅遊景點。   ○ 插畫家郭正宏手繪60幅地景插畫,當地風貌躍然紙上。   ○ 考量交通、氣候、地形等因素,給予貼心的旅遊建議。

湖泊生態系生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長江源即「長江源地區」、「長江源流地區」,指長江上游通天河的楚瑪爾河口以上的長江源流各個水系,流域面積約十一萬平方公里。也有學者把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上稱為長江源地區,據此流域面積則為15.84萬平方公里。長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高原,集中於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三州境內。分佈有大面積的雪山冰川、高寒濕地、高寒荒漠,為世界具有獨特的生物基因物種資源生態圈之一。境內水系發達,河溪湖泊眾多。居住的主要民族有藏族和蒙古族。長江源分為南源、北源和西源,長江源區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多被認為屬於人的生命禁區。
北源為楚瑪爾河水系;
西源為沱沱河水系,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冬西南側姜古迪如冰川;
南源為當曲水系,發源於唐古拉山脈東段霞舍日阿巴山東麓(一說加色格拉峰峰頂)。對長江源進行細緻的考察前,公認的結論是發源於格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為長江源頭;但確定大河源頭的標準,即以河源惟遠、水量惟大和對應於河流主方向等標準。一些人包括地理學、測繪學專家認為當曲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5至6倍,流域面積是沱沱河的1.8倍;當曲應作為長江正源。三江源頭科學考察在2008年9月6日啟動。確定河源的標準與方法按照國際上河流正源確定的三個標準,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同時考慮流域面積,河流發育期、歷史習慣。根據這次科考,當曲最長的源頭且曲長於沱沱河最長的支流尕恰迪如冰川與沱沱河支流姜古迪如冰川。

我的溪流我的家- 花蓮淡水魚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湖泊生態系生物的問題,作者余明善 這樣論述:

婆娑美麗的臺灣,這片孕育我們的美麗寶島,擁有孑然於世的生態與豐富的地貌。雖為蕞爾之島,卻有131條水系。更因地理隔離的緣故, 64種原生種淡水魚。其中更演化出30餘種特有種淡水魚。如此豐富的淡水魚生態,使我們傲然。而在臺灣追求經濟發展的年代,肆意的取用自然,破壞這片哺育我們的大地。我們忘了祖先取用天地萬物的原則,更忘了對於這片大地的敬畏。臺灣珍貴的原生種淡水魚,正因人類的破壞與貪婪的取用,造成有滅絕之虞。再不喚起人們的重視也許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只能透過圖鑑去認識,曾經悠遊在臺灣溪流中的魚兒了。本研究利用行動研究之方法,結合研究與實務,透過實際教學及反思批判。以文獻收集開始,規劃出一份教學簡案

。經過七場試教,全程錄影方式後。透過專家訪談、偕同教學教師訪談、同儕訪談等,給予課程內容意見。綜合訪談意見及研究者課程反思與學員反饋進行修正教案。教案共分「花蓮溪流裡的魚兒」、「花蓮溪流水生植物」、「溪流的環境問題」、「守護我們的溪流」四大部分。從認識花蓮原生的淡水魚類與水生植物開始,到溪流環境問題及如何守護溪流。讓學員能在課程結束後,萌發保護溪流的行動。祈願這份教案,能讓這片土地上的孩子知道,原來我們家鄉有怎麼多美麗的溪流生態,需要我們去珍惜與保護。

文明審判:能源、糧食、自然與人類未來

為了解決湖泊生態系生物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從宏觀角度分析了現代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並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立意高遠,觀點新穎。書中,作者提出了“E文明”的概念。E文明也可以叫石油工業化文明,指20世紀之後,以化石燃料為動力的、全球互聯的超能量級大工業社會。作者從文明的形態和運作模式,文明發展的能量來源,社會複雜化、地域時空和文明系統的回饋環以及人類對文明和自然界的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討了前工業社會文明和E文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   20世紀之前的人類文明是循環的,原材料採集、生產加工過程和廢棄物排放基本都可以在當地完成,文明發展的動力是當代能源,材料取之于自然,最終也回歸自然,經濟體量受自然資源限制

,人類對自然界干預較少。而E文明是線性的,人們在一端輸入巨量原材料,在另一端提取產品並排放廢棄物。原材料不再局限於當地,而是來自地球另一面;能源也不再局限於此時,我們開採出了百萬年前的化石能源,排放的廢棄物也會影響到遙遠未來的子孫後代。E文明是失控的,追求效率,崇拜進步,無休止地、越來越快地擴大經濟規模;人類肆意改造河流、湖泊、山川、海洋、大氣和生物圈,成為整顆星球的主宰。E文明是一種極端的發展模式,正在迅速掏空我們的地球。   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必須改變E文明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讓人類社會重歸循環。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文明綿延,並且繼續輝煌。

利用嘉明湖沉積物內矽藻紀錄重建臺灣南部高山古環境變遷

為了解決湖泊生態系生物的問題,作者蔡賢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光學顯微鏡分析嘉明湖長137公分沉積物內39個深度所萃取出的矽藻樣本,結果共鑑定出9屬20種矽藻。為了解過去矽藻在嘉明湖的組成變化,每個深度共計數300個矽藻殼片,並計算每種矽藻種類所占百分比。依矽藻對水質狀況的喜好,可將11種主要優勢矽藻,區分為嗜酸性矽藻、中性矽藻及嗜鹼性矽藻。基於6個14C定年資料結果所重建的年代深度模式,推估該岩心紀錄了嘉明湖3860 cal BP以來的環境變化。矽藻資料的類群分析結果可將3860年來的紀錄分為4個矽藻帶。由浮游型矽藻與底棲型矽藻的組成變化可推測古水位變化,顯示嘉明湖在矽藻帶1 (3860-3610 cal BP) 時的水位達到最高點。在矽藻

帶2 (3610-2120 cal BP) 及矽藻帶3 (2120-600 cal BP) 期間,水位雖有高低變化,但都保持在高水位。在矽藻帶4 (600 cal BP以來),則顯示水位明顯下降的變化。由主成份分析顯示影響嘉明湖矽藻組成的最主要因素為pH值變化。其第一主成分可反映古pH值變化。自600 cal BP以來,由矽藻類群變化與第一主成分變化呈現相似的趨勢,顯示嘉明湖有明顯水位下降現象及pH值升高現象。其中的機制可能與水位下降,造成矽藻行光合作用的強度增加,大量消耗水中的碳酸根離子有關。由於嘉明湖地區降雨受到東亞夏季風強弱影響,水位降低可能顯示夏季風降雨的減弱。然而蒸發作用也是影響水位

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未來需要有其他指標或對比近百年來該區的氣象紀錄才能進一步釐清。完整且可信賴的古環境重建需要多指標資料的協助,本研究僅透過矽藻紀錄粗略重建嘉明湖地區的古水文變化。若要完整重建嘉明湖地區古環境,則需要更多的指標如花粉、碳屑、地化分析資料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