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水111編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林曜聖所指導 李慧姿的 幼兒園教師改善混齡教學問題之行動研究 -以一所澎湖縣國小附設幼兒園之國幼班為例 (2020),提出澎水111編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幼兒園、混齡教學、國幼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石曉楓所指導 張雅婷的 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教育體制反省──以《拒絕聯考的小子》、〈飛天〉、《我的兄弟黃非紅》、《危險心靈》為主的討論 (2018),提出因為有 成長小說、教育體制、吳祥輝、陳燁、羅葉、侯文詠的重點而找出了 澎水111編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澎水111編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幼兒園教師改善混齡教學問題之行動研究 -以一所澎湖縣國小附設幼兒園之國幼班為例

為了解決澎水111編班的問題,作者李慧姿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旨以改善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澎湖縣貝殼國小附幼(以一所澎湖縣國小附設幼兒園之國民教育幼兒班為例)在混齡教學上所面臨之教學問題,透過行動研究中的教學策略加以改善,並分析在實施混齡教學的教學策略後幼兒的學習狀況與教學成效。本研究以澎湖縣貝殼國小附幼之小、中、大班之幼兒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之研究期程將以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的3月中到5月中為主,總共進行為期十週的行動研究,透過訪談兩位教師與結合文獻探討的資料,形成三個行動策略,實施以計畫、行動、觀察、省思和修正之循環歷程,在實際之教學情境中得到相關的研究資料,之後進行整理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一、 澎湖縣貝殼國小附幼之教師在

混齡班級中遇到每日例行性活動花費許多時間導致班級作息混亂、中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導致教師容易特別關注中小班的幼兒、中小班幼兒容易打斷或干擾課程這三點教學問題。二、 改善澎湖縣貝殼國小附幼混齡教學問題的行動策略有建立小老師制度、實施假日學習單、學習區小組活動這三個策略。三、 實施教學策略後幼兒的學習狀況為很喜歡也熱衷於擔任小老師、喜歡能動手做的假日學習單、樂於與同儕在學習區小組內共同探索。四、 三個行動策略對於改善澎湖縣貝殼國小附幼混齡教學問題的教學成效良好。

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教育體制反省──以《拒絕聯考的小子》、〈飛天〉、《我的兄弟黃非紅》、《危險心靈》為主的討論

為了解決澎水111編班的問題,作者張雅婷 這樣論述:

「成長小說」源自德國,在西方國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後,逐漸成為歷久不衰的書寫題材,以青少年為關懷對象的文本,亦漸趨豐富多元。其後成長小說在中國與臺灣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與脈絡,家庭、學校、社會都可以作為成長小說的背景;青少年在其中面對生命嚴峻的挑戰,努力對抗著社會現實,亦在其中體驗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間情誼,最後找到自身定位,趨於成熟。作家更藉由文本中的主人翁遭遇,或傳達自身理念,或呈現時代特色,深化了文本價值。本論文旨在透過文本的梳理及分析,探討臺灣自一九七○年代實施「聯考」制度迄今,成長小說裡對教育體制與升學制度的呈現與反省,檢視小說中的青少年在體制禁錮中如何應對,並藉此檢討各年代的教育特

色、變革與癥結。在諸多成長相關題材的小說中,本文擬揀選四部特定文本──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陳燁〈飛天〉、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侯文詠《危險心靈》,細探其中所反映的青少年及校園問題,如威權教育、文憑主義、校園霸凌與幫派結盟、服儀髮禁等,觀察青少年如何選擇抗衡方式,以及反抗之後所獲得的成長/反成長經驗,並從中檢視教育體制內的諸多弊端。本論文共分七章,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一、二章首先陳述研究動機、範疇與方法,再針對「成長小說」此一文類進行概述與觀念釐清,並介紹臺灣一九七○年代後諸多以升學為主題的成長小說,以每十年為斷代進行區隔,整理相同題材的發展脈絡,以作為後續的立論基礎。第二部分包含三至六

章,在前述的整理基礎下,選定一九七○年代至新世紀的四部校園成長小說──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1975年)、陳燁〈飛天〉(1984年)、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1994年)、侯文詠《危險心靈》(2003年)作為討論主軸,以成長小說觀點檢視青少年在大環境下的遭遇、挫折與應對,以及各年代的教育變革和衍生問題。值得說明的是,在章節的擬定上,本文特意不以主題貫串,而是以各自介紹的方式呈現,目的是為了凸顯文學與各世代社會、教育環境的互動實況,以及環境如何影響身處其中的青年學子。第三部分即第七章結論,除了將上述各章加以總結、比較異同外,亦提出與現實對話的可能性,提供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另一個與現實互相參照

、思辨的空間。論文期望透過細緻的分析,對相關議題的討論略盡棉薄之力,以充實臺灣對校園成長小說的研究,並提供教學現場的工作者進行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