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阿玉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華梵大學 建築系在職專班 徐裕健所指導 曾幼瑄的 烏來地區台車歷史地景與殖民產業經濟關係之研究 (2017),提出烏來阿玉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烏來、台車、地景、三井、產業運輸、殖民經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烏來阿玉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烏來阿玉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30分鐘長的影片,前段是水下拍攝魚群的畫面,中間溪流上的畫面,後段是溪流垂釣的畫面,沒字幕,沒配音,沒音樂,單純的紀錄溪流的聲音與影像。

烏來地區台車歷史地景與殖民產業經濟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烏來阿玉溪的問題,作者曾幼瑄 這樣論述:

1895-1995 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透過「隘勇線推進」政策、「理蕃道路」 開鑿,統治勢力深入部落內部,積極拓墾包括樟腦、茶葉、林木等森林資源。與總督府 關係良好的內地資產家也因此得以進入蕃地獲得大量土地,並展開在台的事業,其中以 土倉家族製腦與水力發電開發事業、三井合名會社的製腦、製茶與山林開發等事業對北 台灣蕃地影響最大。大正 10 年(1921) ,為了配合三井合名會社在烏來山區的林業發展,烏來地區「蕃 人集團移住」,遷居往非造林區從事集體耕作 。三井合名會社與台灣製腦株式會社進入 山區伐林與採樟後,也都鋪設了輕便鐵道(台車)。至 1927 年為止,三井為了運輸林木與 茶葉

,陸續開闢了龜山至信賢的台車道,正式開始烏來山林鐵道運輸的紀元,1928 年三 井更往南延伸至福山與桶後,使得由新店往桶後與福山的台車,全線暢通,約長 80 公 里。自三井合名會社開發烏來山林,造成泰雅族部落的遷徙;鋪設輕便軌道,並大量使 用漢人勞力推台車運輸林木,對烏來的地景容貌與產業型態造成改變。本研究以歷史文獻與口述訪談實證方法為研究觀點,針對烏來台車與歷史空間進行 文獻分析與口訪記錄,並採取台車路線與產業地圖為切入空間省思的議題,將部分歷史 事件予以再現。理解日治時期,台車的存與廢,與產業的關係,並藉由歷史發展、地理 環境、產業經濟乃至政治因素,探討原住民、漢族、日本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烏來台車是連結烏來交通與經濟產業的重要命脈,本研究以空間歷史為縱軸,台車 產業分布地圖為橫軸,分階段作記錄,以「蕃地拓墾初期(1895-1907)、三井產業運輸時 期(1907-1945)、光復後觀光期(1945-1967)」的文獻探討與耆老口訪記錄,進行分析研究, 企望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予未來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