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作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物流工作pt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游舒帆寫的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5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 和傑米.巴特利特的 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卦] 外送師為何不會想去物流業 PTT推薦- Gossiping也說明:psykl 03/14 00:45有查過國外的物流師跟外送師的薪水嗎?? →. KG2008 03/14 00:45你去看人力理貨永遠缺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法意資產管理 和行人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陳玉鈴所指導 黃靖旻的 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知覺價值、知覺風險對使用後的再購買意願與信任度的影響 (2021),提出物流工作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商平台APP、服務品質、知覺價值、知覺風險、再購買意願、信任度。

而第二篇論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空物流與行銷管理系 傅衡宇所指導 楊曜謙的 貨運承攬業從業人員對社群媒體消費者行為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貨運承攬運送業、社群媒體行銷、消費者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物流工作ptt的解答。

最後網站嘉里大榮辦事員薪水則補充:嘉里大榮物流工作:員工評論Indeed.com>在嘉里大榮物流工作:員工評論 · 518好公司評價網嘉里大榮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面試心得、工作薪資討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物流工作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5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

為了解決物流工作ptt的問題,作者游舒帆 這樣論述:

  商業開發是一種策略性工作,重點並非「做了沒」,而是「產生效益了沒」。 ——商業思維傳教士 游舒帆   電商平台蝦皮剛進入台灣市場時,登入平台的商家數量不多。對此,蝦皮透過免運方式迅速吸引眾多賣家進駐,將商業模式發展成社群收單機制,讓流竄於PTT或Facebook上的團購主或小型賣家願意投靠,這其中仰賴的就是「商業開發」。   就台灣企業而言,商業開發是一個陌生的新名詞,類似職缺仍以業務代表為主,行銷、公關等工作則交由相關部門負責。其實,商業開發的工作範圍覆蓋度非常廣,除了銷售外,還包含了行銷、運營、公關等職務的工作在其中。   「BD是一種綜合工作,它不只是一種工作職能,而是多種工作

的聚合!」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游舒帆,接觸過千千百百種企業流程,深入淺出解析商業開發人員必備的技能,例如「如何有效獲取開發精準名單?」「數據收集與痛點之間的相關解法?」「成交之後如何經營回頭客?」此外,「企業該如何盈利?」等經營層面的問題,也都有精闢的見解。   本書沒有深奧的理論,通篇是作者累積十幾年的實戰技巧,同時,透過精彩的企業案例帶出業績勝出的關鍵,便於讀者按圖索驥,一一克服所有商業挑戰。 本書特色   看完本書,你可以:   ◎輕鬆了解BD人員各階段該做的任務   ◎以OKR法設計亮眼出眾的商業計畫書   ◎收集合作夥伴的內外部數據搶占商機   ◎擬定談判劇本,拉高成功率

順利成交 作者簡介 游舒帆(Gipi)   商業思維教練暨傳教士,致力於將商業思維這種能提升認知思維的重要觀念與知識,推廣到所有需要的人身上,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   剛出社會時是一個研發工程師,在14年內歷經了工程師、PM、技術主管、產品經理、營運主管等不同身分,並帶領過技術、產品、服務、行銷、銷售、運營相關團隊,同時還獲得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的殊榮,並撰寫上千篇文章,成為許多線上媒體的管理專欄作家,所主筆的部落格「gipi的學習筆記」瀏覽人數已破千萬。   曾任鼎新電腦總監與TutorABC協理,在14年的工作經驗裡,擔任主管的時間超過12年,期間帶領與指

導過的部屬超過500位,同一時間最多同時管理300位左右同仁,直接指導超過50位以上的合格主管。   目前為多家知名企業管理顧問與業界講師,同時也是哈佛商業評論、經理人、inside、專案經理雜誌等眾多電子媒體專欄作家。能運用簡單且通俗的架構來解釋複雜問題,並能根據對象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因材施教,頗獲好評。   在工作上跨越研發、產品、運營、維運、行銷與銷售範疇外,每年仍閱讀超過200本以上的書籍。著有《商業思維BUSINESS THINKING職涯躍進的唯一解!一次搞懂企業如何高效運轉!》。 【前言】未來的工作,商業開發是必備技能 一、 企業高速擴展的推手 【行動方案

】掌握商業開發重要性 1. 從我的經驗說起 永遠創造商場經營的雙贏 2. 從我的觀察切入 就蝦皮的市場策略談商業開發 二、 商業開發的前置準備 【行動方案】精準訂定方向與策略 1. 各階段目標設定 探究商業開發的階段與步驟 2. 商業開發基本功 有效的產品定位是首要之務 3. 梳理計畫落策略 活用4W1H學會問對問題 4. 啟動業務首步驟 有效獲取開發精準名單 5. 目標管理大工具 以OKR來設定商開計畫書 三、 商業開發中關鍵工作 【行動方案】用關鍵利器掌握市場 1. 經營數據基本觀 企業營運與盈利關鍵要點 2. 市場大數據收集 看懂數據才能找對切入點 3. 合作數據不可缺 分析主力市場

的變化 4. 傾聽客戶的心聲 透過洽談挖掘客戶痛點 5. 意料之外的價值 擴大痛點拉高談判成功率 6. 同理心地圖畫布 收斂利害關係人的痛點 7. 痛點分歧的解法 善用會前會統合意向 四、 經營關係在成交之後 【行動方案】有效與客戶持續互動 1. 回頭客重點經營 留存率與回購率的重要性 2. 被忽略的留存率 提高回頭率兩大關鍵動作 3. 方案執行與追蹤 執行中難以避免的突發狀況 4. 計畫趕不上變化 有效修正計畫方向與作法 5. 買賣不成仁義在 檢視成果,確認持續或終止合作 五、 商業開發常見議題 【行動方案】確保擬定的目標實現 1. 時間成本不可忘 模組化管理,提高開發效率 2. 業務B

D分不清 頭銜不重要,結果才是拳頭 3. 終止合作的前提 退出有智慧,三大前兆省心力 4. 沒錢就要有誠意 資源籌碼不夠看,智慧誠意秀出來 系列緣起 今日沙漠,明日汪洋。自我進化的生存之道! 謝銘元 /iFit&ECFIT雲端CRM 創辦人   網路在近數十年快速發展,除了讓資訊以百倍、甚至千倍提速傳遞,更重要的是「加速資金的自由流動」,進而加劇商業環境的更迭。放眼全世界,景氣循環的週期愈來愈短,以股市為例,2000年網路泡沫化,引發了2年多的大空頭;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空頭市場縮短到僅有1年的時間。金融市場的循環週期縮短,隨之而來的便是商業環境的快速變遷。過去一個商業模式可

能帶來10年榮景,現在每兩、三年、甚至年年都有大變動!   今日身處在乾涸的沙漠,積極尋求水源;明日可能就面臨汪洋,需要泅水求生。換言之,不管是企業經營者,抑或是孜孜不倦的工作者,生存的關鍵並非在既有環境有多少投入,而是面臨變動環境能在多快的時間完成自我進化,成為適應變遷的新物種,更甚至,設法將自己打造成水陸兩棲的突擊艦,才能夠在短期間調整,因應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   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過去3次創業都處在不同領域,卻很幸運的都能獲利、持續經營;即便是在創業時間最長的「iFit愛瘦身」經驗中,我也不斷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常有人問我:「這種自我革新、進化的體質從何而來?」我認為有兩大關鍵:

  (1)不管環境景氣如何變遷,都要持續強化「管理知識和能力」   「獲利工具」可能隨著環境紅利有所變革,就像是武功招式,然而「管理能力」卻猶如心法,能夠跨業態、跨產業持續累積。   (2)勤讀實戰案例,樂於交流學習   多年創業的過程,很幸運加入不少創業輔導組織,也得到許多和台灣實業先進交流討教的經驗,由於討論的都是大家「實際在做的事」,舉凡商業機會判讀、最大門檻、可能誤區等議題,都能夠得到很實際的討論。這樣的互動經驗,也讓我對不同產業、商業模式有更具體的思考脈絡。   出版這系列書籍的初心,便是源於上述的思考。每位讀者身處的時間、空間條件不同,未必能夠和我一樣,參與這麼多的實戰討

論,閱讀書籍仍是多數人自主進修的主流方式。坊間多數的經營管理書籍,大多以歐美等國的公司作為討論案例,這些內容或許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管理概念上的啟發,然而,由於經營環境和文化上與國內仍有本質上的不同,也導致讀者們的思考難以延伸至「這個狀況如果在台灣,我們會怎麼做」的落實層面上。   基於這個想法,我開始了這系列書籍的籌畫:「找台灣的經營者,談台灣的案例,論台灣的做法」,透過台灣產業中許多優秀經營、管理者的實戰經驗,讓本地的經營智慧能得以嫁接。   此外,相對過去的案例,多數談論已經成功的大型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篳路襤褸的艱辛,本系列會更著重在「正在成長中的企業,如何解決正在發生的問題」,或許案

例本身的獲利並不算驚人,企業規模也算不上大,但正因為如此,他們所遇見的問題,更像是讀者們每天身處的商業環境中會發生的,以達到傳承「在地實戰智慧」的目的。   期望本系列的書籍僅是一個開端,作為拋磚引玉的先行者,讓更多的出版社願意投入台灣商業智慧分享。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帶起台灣實業經營者們的討論風氣,讓我們一起將自己打造成為水陸兩棲的突擊艦,因應全球景氣的劇烈變遷。 前言 未來的工作,商業開發是必備技能   在我近15年的工作經驗,時常代表公司與其他公司洽談各種商務合作,有時只是單純的銷售與買賣,有時則涉及活動合作或資源整合,甚至有品牌共創或企業併購。在一次次的商務合作中,接觸過成千上萬

的窗口,10年以前,與我洽談者大多是業務、行銷、公關或企業高階主管;近5年來,隨著網路創業風行,這群人大多被掛著「商業開發」職稱的人員所取代。   你一定很好奇,什麼是商業開發(BD,business development)呢?   這個詞彙有數種解讀版本,商界普遍認為BD跟一般行業有著重大的差異。有人認為,BD人員的職責為面對新興市場時,於第一時間擔任拓荒部隊,替公司找到相應的客戶、合適的產品訴求與定位,加快產品的驗證速度,讓公司在新興市場中盡早進入規模化階段。   對此,我的解讀是:BD是一種綜合工作,它不只是一種工作職能,而是多種工作的聚合:   BD=Sales+ Opera

tion+Marketing+PR      BD同時兼具了業務、運營、通路與公關等多種職能角色,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當企業在早期階段,客戶需求與市場定位尚未驗證,公司產品或提供服務是否能獲得青睞仍屬未知,BD在此階段的主要工作為墾荒,挖掘市場缺口與客戶痛點,明確定位出產品訴求,迅速切入市場並加以驗證。在此階段,客戶既不認識公司也沒接觸過產品,「如何獲取信任並說服客戶使用產品」會是一大難題。早期階段的BD,職能上比較接近Marketing(行銷)與Product(產品經理)。   當企業進入成長階段,客戶與市場已通過初步驗證,進入快速成長的下一階段,此時BD的主要

工作為公司內部調整,協助企業快速成長。成長的方法撇不開兩大類:透過標準化銷售流程來快速拓展客戶數量、透過商務合作的方式洽談戰略型客戶、合作夥伴或通路,藉此獲取公司內部不具備的資源。成長階段的BD,職能上比較接近Sales(銷售人員)與PR(公關)。   當企業進入成熟階段,成長趨向緩和,BD的主要工作又會再次調整,轉成維護既有客戶,藉此提高客戶終身價值,並持續透過商務合作來拓展各種潛在通路。在此階段中,有一部分的BD人員會轉投入開拓另一項新產品或開發新市場,留在成熟階段的BD,職能上則比較接近Operation(業務)與PR(公關)。   經歷上述的介紹後,各位讀者應該較能理解BD的多元性

,而且能大致區別BD與Sales的差異。銷售確實是BD人員工作的一部分,但銷售人員一般偏重於創造立即性的營收,而BD人員則注重於將企業長期效益(Long-term value)最大化,而非短期內的營收或利潤。   過去曾有一位擔任BD的同仁向我提出疑問:「我掛著BD的頭銜,但我總覺得自己一直在賣東西,這樣子是不是比較像是一位Sales,而不是BD?」這類的問題我經常接觸,對此,有一套較為簡單的判斷準則:當你與對象洽談時,若你認為對方除了支付產品或服務的費用外,不會有額外的資源挹注,那這件case就是純銷售;反之,若對方能提供直接營收之外的資源,則更傾向於商業開發。   一位成熟的BD人員必

須具備的多項技能,包括豐富的產業與產品知識、精確的策略思維與市場驗證能力、準備商業計畫書的能力與開發客戶的技巧、遭遇問題時能迅速提供解決方案、合乎需求的客戶服務與維持穩定的聯繫……等。簡單來說,BD不只要清楚公司策略與目標,還要知道現階段公司最需要的資源為何,熟悉合作夥伴的行業特性與偏好趨勢,更要熟悉企業經營的根本規則與操作知識,才能同時站在公司與合作夥伴的角度,提出雙贏的合作方案。   數位轉型趨於主流,也改變既有的工作型態   這個世界正在被科技發展推著向前,不斷邁進,幾年我們談大數據時只是希望能從中挖掘出一些insight,了解一些我們仍未充分理解的資訊,但近幾年,大家談的不再只是大

數據,而多了人工智慧(AI)。我們不只能從數據中挖掘insight,還可以讓機械透過數據持續學習,自主成長,最終達到原本只有人類才能辦到的事情。   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無人機、自動駕駛、物聯網(IoT)……等眾多技術正在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重塑著職場以及工作內容。在這一大波趨勢之下,我看見了兩項重大含義:   1. 市場需求快速變遷   許多傳統行業開始被顛覆,教育、運輸、醫療、製造行業都不斷出現新典範,市場開始出現遷移,競爭往往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投入者,而非既有領域的競爭者。   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曾說過:「有時候你什麼都沒做錯,就錯在太老。」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談

年齡,因其背景出自於當初騰訊某位高階主管接觸到社群軟體Snapchat時,注意到國外有不少13~18歲的青少年投入其中。這位高階主管在數度嘗試後,覺得過於無聊,認為沒有多少潛在商業價值,只投資了一點金額,但後來Snapchat大漲,估值一度高達250億美金,他也因此錯失了投資的機會。   這位高階主管並非缺乏判斷能力,而是因年紀關係,不懂得現在年輕人的需求,直接斷定這項軟體潛在價值不高,因此錯過了這波投資機會。我們很容易習慣以既有思維看待現今的市場,認為自己總是能掌握市場的變化,就很容易因此做出錯誤的判斷。   「你可能什麼都沒做錯,就錯在『思維』太老。」   2. 新科技帶來分工重塑

  人工智慧將會大幅取代現在各種重複性工作,自動駕駛將於未來5年內上路,大幅顛覆運輸行業的需求。人工智慧正在大幅改變醫療領域與教育行業,協助醫生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增加既有教學的效率。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在生活周邊找到一堆與AI相關的應用正在萌芽。   工作方面,過往可能是人與人的合作,在未來,人可能會開始與機器互動。傳統的分工方式將會大幅改變,而這個變化,可能會同時發生於內部與外部。有趣的是,未來所需的合作對象或許不會出現於傳統企業內部,而是企業外的獨立工作者。傳統企業的思維容易過於僵硬,養不出當代所需要的人才,而這些新興人才並不會將自己侷限於傳統企業之中,而是另起爐灶,成為獨立工作者,或成

立新公司成為創業家。   新時代4個商業思維   數據、運營、策略、敏捷   身為一位負責商業開發的角色,若我們無法了解市場的脈動,便代表我們很難站在合作夥伴或客戶的角度去思考。若我們忽略了新科技對產業所帶來的影響,我們便會難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合作夥伴。   面對新的時代,我認為BD需具備一種綜合性的職能能力,若要概括稱呼這項能力,我認為會是「商業思維」。在我前一本著作《商業思維-Business Thinking》中,我曾談到商業思維就是做生意的思維,而做生意這項行為便意味著與客戶或合作夥伴間建立起商業關係。唯有具備正確的商業思維,理解對方的需求與痛點,彼此之間有哪些資源能夠互助,產生綜

合效果,創造雙贏,合作才會有效益,關係才會穩固。   商業思維裡涵蓋了4種重要觀念,包括:   1. 數據力   掌握現況的關鍵利器,顯示出公司經營所仰賴的數據,而這些數字背後的含義為何,數據脈絡之間有哪些關係。企業的核心痛點往往為希望改善某項數據的表現,例如營收、利潤、產品銷量、服務滿意度、品質……等,而這些便是牽動公司營運的關鍵數據。   若要談合作,首先得知道對方在意的項目和合作目的。關鍵數據的掌握有助於我們了解合作夥伴的狀況,進一步提出更精準的合作方案。   2.運營力   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如何有效地與客戶持續互動,促成產品通路高效運轉,使客戶數量快速增長,讓客戶維持高

度黏著。   俗話說:「數據是果,運營是因。」所有的數據都是源自於運營活動而產生出來的結果,當我們提出的合作方案能有效提高合作夥伴的運營效益時,數據的改善也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3. 策略力   策略是一種大方向,策略決定了公司的運營活動,而運營活動又決定了數據上的表現,因此策略可以說是公司營運方向的源頭。在過去經驗中,能從數據面切入點出問題的人很多,能運營活動中提出改善建議的人也不少,但能直接從策略層級提出洞見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大多數人並不具備策略性思維,也不具備讓策略落實的能力。   一項良好的商業合作必須要能夠落實,否則就無法創造實質效益,更不會是一件恰當的合作方案。因此,設定

合作策略與目標,與合作對象一同落實方案內容,是提出商業合作時,首先考慮的要素。   4. 敏捷力   面對環境多變的反應能力。過往以年或季為單位的計畫早已難以應付如今瞬息萬變的環境,如何借力使力,以階段性逐步交付價值的方式穩扎穩打,設定多段短期目標,根據執行成果與環境變化時時做出修正,確保擬定的策略目標能夠一步步迎向實現階段。   當我們能妥善運用商業思維時,才能跳脫傳統單向的銷售模式,真正進入互利雙贏的合作模式。   這些工作,都是商業開發的一環   商業開發這項職務在台灣企業內並不普遍,在104或1111人力銀行網站上搜尋商業開發或business development所能得到

的搜尋結果並不多,大多公司所提供的類似職缺仍以業務代表或業務開發工作為主,而行銷、公關等工作則交由行銷部門與公關部門職員負責。不論公司內部如何分工,根據公司策略,找尋合適的客戶或合作夥伴對任何企業而言皆十分重要。   電商平台蝦皮剛進入台灣市場時,登入平台的商家數量不多。對此,蝦皮透過免運方式迅速吸引眾多賣家進駐,將商業模式發展成社群收單機制,讓流竄於PTT或Facebook上的團購主或小型賣家願意投靠,這其中仰賴的便是商業開發。   PChome網購平台早年推廣24小時內到貨,需要打通的不僅僅是物流,還包含倉儲與各賣家的配合。在建立起自家的物流之前,他們必須和多家物流業者合作,談妥一個合

適的配送成本,同時也需各間賣家配合,將一定數量的貨品放到PChome的倉庫中作統一管理與配送,這些合作過程也都仰賴商業開發。   街口支付與LINE Pay兩大支付手機程式近兩年在台灣燃起支付大戰,比誰的支付更加便利、安全,更能普及。除了法令因素外,有兩項主要影響因子:合作銀行多寡與支援支付工具的據點多寡。合作銀行數量直接決定了潛在的使用者數量,如果客戶所使用的銀行帳戶無法支援這項程式,那這項程式對客戶來說便沒有意義。其次,若客戶所在的商家或地點無法使用該程式進行支付,便會降低客戶使用該程式的意願。因此,街口支付與LINE Pay皆同時從銀行與商家合作下手,以提高普及性的方針推進市場。  

 從兩種角度切入網路平台   這幾年來,網路平台經濟蓬勃發展,提供生活各方面的供需兩端的媒合服務,例如電商平台提供商家與消費者的媒合、旅遊網站提供旅行社與旅客的媒合、線上學習平台則提供老師跟學生的媒合。這種平台模式有別於傳統的B2B或B2C,它同時具備兩種類型的客戶,即「供應方」與「需求方」。大量的優質商家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戶,而擁有大量需求的市場自然也能吸引到更多商家進駐,這便是平台經濟中廣為人知的「雙邊網絡效應」(two-sidednetwork effect)。   在平台模式下,BD將可從兩種角度切入:第一,找到具備強大吸引力的供商家,吸引更多潛在客戶;第二,透過合作將更多客戶引進市

場,藉此吸引有意願的商家加入平台。就我過去經驗而言,大多公司採取了第一種作法,透過洽談知名商家、老師、作者進駐平台,以商家吸引客戶,僅有少數的BD採取第二種作法。   我先前任職的線上學習平台所採取的策略為「從供需兩方同步進行」,將老師與學生視為同等重要,不只關注學生的需求,也關注老師的需求,並希望他們在學習平台上都能找到他們所需要的對象。   除此之外,出版社編輯與出書作者的聯繫洽談也是一種商業開發。作者提供發想與文本內容,出版社則協助編輯、出版、行銷等工作,各自負責擅長的事務,打造暢銷的書籍,也是一種商業上的合作。   管顧公司在經營上也是一種商業開發,一方面找尋更多合作講師,一方面

則與企業HR維持良好關係,在企業HR有需求時安排合適的老師前往授課。管顧公司在尋找講師時並不會亂槍打鳥,而是依市場上客戶端的需求去做選擇,主動開發符合上述條件的講師。因此,管顧公司、講師與企業HR之間也是一種商業合作關係,彼此互相合作,也互利互惠。   商場如戰場,建立夥伴關係是關鍵   自2017~2018年間,有超過30家管顧、開課單位、平台或出版社和我聯絡,洽談開課、創作或出書方面的合作,這些單位的窗口可能是編輯、BD、行銷,甚至是負責人,在洽談的過程中,我大致將他們分成幾種類型。   亂槍打鳥型   他們找我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期待我能出產符合他們需求的特定內容。我只是他們眾多的

選擇之一,合作對象也並不是非我不可,能來很好,不能來也不勉強,洽談過程中大多不會提及個人私事。   他們尋找的對象多半具備較特別的背景與人格特質,或是手中握有獨特的內容,並不會執著於特定的單一對象。這一類我通常直接回絕,因為與這種單位合作,對方既不明白我的價值,也不會認真看待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他認為自己高高在上,而我只是被他們看上的幸運兒。   單方面保障型   他們會尋找特定的單一對象,希望對象所提供的內容能由他們獨家壟斷,不會出現在其他地方。如果是洽談授課服務,他們則會要對象配合他們的要求,於特定時間內達到一定時數。碰到這一類的窗口,我會直接問:「我把我的獨家給你,處處配合你們,對

我有什麼好處?」   如果對方能給我滿意的答案,我則會欣然接受,但迄今我沒有碰到任何窗口能正面回答我的問題,我只能緊接著問:「為什麼我要簽署一款對我沒有任何益處的不平等合約?」   如果真能理解創作者或freelancer,那便知曉內容就是他們的生財工具,時間就是他們最關鍵的資源,若藉由合約綁死他們的創作內容與時間,卻沒有對應的保障,那對創作者本身是一種嚴重的傷害。這種關係不是合作,而是剝削。   合作夥伴型   他們不只尋找特定單一對象,還準備了充足的資料吸引對象合作。面談的時候,他們會先談合作目標與對於合作對象的益處,然後表示他們能提供哪些協助,哪些資源,並詢問對象的看法,以及對象

覺得除了主要合作項目外,還有那些部份可以合作。   這些窗口在洽談過程中大致會圍繞著互利互惠的精神,甚至會覺得他們給你的好處遠比他們獲得的更多。我選擇合作的對象基本上都是這種類型,因為他們能讓我感受到尊重。   有時我會問:「你們不要求獨家嗎?」   通常他們會回答:「可以的話當然希望如此,但我們相信你能分辨獨家或分散在其他平台上,何者效益最大?如果單獨放在我們這邊無法達到最大效益,那是我們該檢討的問題,而非你的過錯!」   商業合作建立在彼此尊重   這年代下的創作者跟平台之間應是夥伴關係,而非從主關係。在中國,平台流量可能與單一創作者有著萬倍的差距,因此平台擁有相對強勢的話語權,

但在台灣,平台能給創作者帶來的流量卻不見得比創作者本身夾帶的流量還多,雙方處於一種對等關係,因為能帶給彼此的流量差距並不大。   如果只是互相利用,雙方都不會花太多心思在經營彼此的合作關係,只要其中一方覺得對方失去利用價值,那合作關係便會結束;若雙方一開始就能互相尊重,認清彼此的價值,並良性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合作才能永續。   這只是商業合作的一隅,卻也讓我們看到商業合作的幾項重要特性:(1)雙方都要能從合作關係中受益;(2)雙方是夥伴關係而非主從關係長線思考;(3)關注長期效益而非糾結於短期利益。   我很喜歡我前老闆在談論平台與創作者之間關係:「我們應該把創作者當成我們最重要的夥伴

、客戶,重要性甚至比付錢給我們的客人更加重要。」   在當今自媒體時代,很多創作者其實擁有很高的潛在聲量,只因他們過去沒有找到有效的發聲方式,所以影響力並不大。若平台能在此時把他們當成合作夥伴,幫他一把。一來,作為種宣傳,讓其他創作者知道平台的合作誠意;二來,這位創作者與平台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好,一舉多得。   因此建議各位讀者,你必須開始轉換思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你就是公司業務拓展的重要角色。在這個年代,客戶或合作夥伴的選擇性太多,若你的提案無法打動對方的內心,對方可能就會離你而去,轉而投向其他平台。   只要你的工作需要與他人洽談商業合作,但你卻無法回答上述問題,我相信這本《其實,

你正在做商業開發》能有效地幫助你打通任督二脈,成為一位稱職的BD。

物流工作ptt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全新現貨服飾熱烈販售中!!!
https://notorious-2019.com/list.aspx?tid=6&pid=0


語音斗內請點我(最低100NT)
https://p.ecpay.com.tw/43C5B

加入頻道會員享有徽章和特殊貼圖符號以及非公開影片

FB搜尋 - 飆捍 按讚搶先看 獲取最新消息
惡名昭彰 官網 - https://notorious-2019.com/
飆捍粉絲團 - https://goo.gl/urXSnz
成吉思汗粉絲團 - http://t.cn/EqUJvNn
IP乳清連結 - https://www.infinitepowershop.com/|

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知覺價值、知覺風險對使用後的再購買意願與信任度的影響

為了解決物流工作ptt的問題,作者黃靖旻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人們的手上至少會有一台行動裝置,行動APP的便利性、即時性及行動性,促使其蓬勃發展,加上疫情的影響,帶起宅經濟的發展,電商平台相準了政府防疫政策,使電商平台的商品及服務多元化,根據Sensor Tower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達到11億次,相關數據也顯示消費者對電商平台APP不僅使用頻率增加,對其的黏著度也提高。 本研究主要探討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知覺價值與知覺風險對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的影響,探究這五個調節變相之間的關係,本研究透過發放問卷的方式,並以SPSS軟體進行數據分析。 結果顯示,(1)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對再買購

意願達到顯著水準;(2)不同教育程度的消費者對電商平台APP之知覺價值與知覺風險達到顯著水準;(3)不同薪資所得的消費者對電商平台APP之知覺風險達到顯著水準;(4)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及知覺價值對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呈正向的顯著影響;(5)而電商平台APP之知覺風險對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呈負向的顯著影響,意即電商平台APP之服務品質及知覺價值越正向,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也會提升;而電商平台APP之知覺風險越低,使用者使用後的再買購意願及信任度反而會提高。

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

為了解決物流工作ptt的問題,作者傑米.巴特利特 這樣論述:

.台灣第一本以專業角度探討暗網以及網路非法社群次文化等的書籍 .亞馬遜好評4.3顆星、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2015年度最佳好書、華盛頓郵報非文學重點選書 .深入又生動的質化研究訪談為主體,作者深入黑暗網路世界,大量的第一手訪查資料,兼具議題性、趣味性與專業度。 .華盛頓郵報、衛報、觀察者、泰晤士報等均為本書刊載書評;New Scientist、Sciencebase等科技相關媒體,以及英國金融時報、倫敦政經學院等經濟媒體亦專文評論。   創新、顛覆、激進、恣肆   在匿名提供的安全網之下,一切狂想與慾望都成為可能   在莎拉按下確定、把一張不太過分的半裸照片送上網路之前,她不知道

接下來將是一連串侵襲身邊所有人的風暴。隨著更露骨的照片上傳,她的真實姓名、住址、家人和朋友的身分全都一一曝光,親友也被迫看見她令人難堪的照片和數不清的譏諷、調戲和威脅。莎拉不曉得散播惡意的許多網友是誰,對他們來說,看見別人犯下悲慘的錯誤似乎就是最大的樂趣。莎拉的案例並不罕見,許多匿名討論板都發生過類似的狀況,而在「暗網」的世界中,更慘痛而驚悚的事件更不時發生。   暗網,又稱深網,對於網路使用者來說是彷彿都市傳說,恐怖神秘又吸引人的存在。暗網只能透過特定方式進入,其中關鍵是洋蔥路由器提供的隱匿服務,不會被一般搜尋引擎找到,因此更添神祕感。正因為暗網具備高度隱密性與自由度,它讓我們得以看見人性

的極端化,有時良善美好,有時邪惡放縱、甚至駭人聽聞,例如「暗殺市場」、「絲路」和數不清的兒童色情網。   本書從暗網這個擁有最大匿名性與自由彈性的國度起始,逐步探討在網路世界(不只暗網,亦包含表層網路世界)幾無法紀的數個角落中,特別遊走在法律邊緣、或者已越界的行為。內容包括網路小白的引戰招數、人肉搜尋與騷擾文化;種族/民族主義者的組織與反法西斯團體之間的攻防與互相滲透;比特幣與無政府主義者、密碼叛客的長久淵源;包含「絲路」在內的販毒網站如何改變現實世界的毒品市場……種種主題,作者巴特利特進入暗網和眾多匿名討論區,親口訪問處在第一線、帶著讓人不安氣息的使用者,他甚至做出犯法行為以收集材料。紮實

深入的資料在巴特利特精闢卻又帶著人性溫暖的筆下,將黑暗網路顯露出最危險,卻也因此最絢爛迷人的光彩。 國內推薦   人渣文本|專欄作家   名為變態的神父|《Yo,這位Brother》作者、PTT八卦版資深鄉民   吳齊殷|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劉寶傑|《關鍵時刻》主持人   蘇碩斌|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真心推薦 國際好評   一場令人著迷又不安的旅程,直入網路最深幽之處。傑米.巴特利特可說是專業嚮導……為讀者在一個向來晦暗的世界難得的點亮一角。──伊恩.貝瑞爾(Ian Burrell)/《獨立報》

專欄作家   極出色的傑作……一定要購入閱讀。──雨果.瑞夫金(Hugo Rifkind)/《時代雜誌》專欄作家   巴特利特解構網路常見的嚇人角色,並證實這群人確實存在。只要對網路以及其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感興趣,《黑暗網路》就是必備讀物……有如漆黑地窖中的一道光束。──麥可.拜獲特(Michael Bywater)/《觀察家雜誌》作家   一次迷人又驚心的探險,一窺網路以及人類心智的邊陲地帶。──喬許.柯恩(Josh Cohen)   針對網路生活異常色情、叛逆、又罪惡的一面,詳實而盡責的研究與書寫。──布萊恩.阿普爾亞德(Bryan Appleyard)/《週日泰晤士報》專欄作家

  值得信賴且見識多廣的嚮導……巴特利特親自訪談隱身於網路活動幕後的人群,而這些人物因此更加人性化。──道格拉斯.海文(Douglas Heaven)/《新科學家》雜誌主編   《黑暗網路》可說是一則機智又發人深省的報導,展現數位文化扭曲的一面,並結合平實卻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探討科技如何放大人性最好與最壞的特質。若讀者想要擺脫媒體歇斯底里,面對二十一世紀最驚心駭人的複雜情節,絕對不可錯過本書。──湯姆.查特菲爾德(Tom Chatfield)   精彩描繪出線上世界幽暗的一面。──安德魯.安東尼(Andrew Anthony)/《每日郵報》專欄作家   以不批判的眼光一探網路小白和其他

惡劣行為的心理機制。──《新政治家》雜誌,年度好書   作者簡介 傑米.巴特利特   智庫「德莫斯」(Demos)旗下的社群媒體分析中心(Center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總監,專業領域為線上社群活動以及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他也為《每日電訊報》撰寫科技主題文章,並長期寫作探討網路世界中的極端主義、言論自由、與社群媒體潮流。現居倫敦。 譯者簡介 廖亭雲   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正在朝專職譯者的人生目標邁進。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   作者序 序章:自由抑或死亡 第一章

:揭開網路小白的面具 第二章:孤狼 第三章:潛入高爾特峽谷 第四章:只需點三下 第五章:踏上絲路 第六章:燈光、網路攝影機、開拍 第七章:維特效應 結語:佐爾丹與哲忍之爭 尾註 延伸閱讀 謝辭   序章 自由抑或死亡   我曾聽過關於這個網站的傳言,但一直無法相信這種網站真的存在。我眼前的頁面應該是一份暗殺名單,我可以辨認出其中的人物相片,大多數是知名政治人物,而每一張相片旁都標有價碼。網站創建者使用的化名是「桑畑三十郎」(Kuwabatake Sanjuro),他認為如果可以買兇謀殺某人而不被發現──這裡指的是完全不會被發現──絕對有人會這麼做,而這正是他創立網站「暗殺市場」(A

ssassination Market)的原因。網站首頁列有四項簡單的指示:   .在清單上新增姓名   .在姓名旁新增下注金額   .預測此人何時會死亡   .預測正確者可贏得賭注總額   「暗殺市場」並不會出現在Google搜尋結果,而是隱身於加密網路世界,一直到近期,都僅能透過瀏覽器「Onion Router」(亦稱為「Tor」)進入網站。Tor的前身是一項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計畫,不過目前是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營運,部分資金來自美國政府以及多個民權團體,全球數百萬人因此得以匿名且安全的瀏覽網路。(註:二〇一〇年Tor獲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頒發

社會公益企劃獎(Award for Projects of Social Benefit),獲獎部分原因是提供服務予吹哨者、人權運動團體、以及異議人士。)簡而言之,Tor會對電腦活動進行多重加密,並且透過數個網路節點選路(routing),亦即所謂的「洋蔥路由器」(onion routers),如此一來便可以隱藏電腦活動的來源、目的地、以及內容。一般人不僅無法追蹤Tor的使用者,也無法搜尋到採用Tor隱匿服務的網站、論壇、以及部落格,這種服務同樣採用流量加密系統隱藏網路位置。   儘管「暗殺市場」架設在網路中鮮為人知之處,卻不難搜尋,只要利用正確的方式即可。必備工具就只有一種簡單(且免費)的

套裝軟體,接著登錄網站、完成指示、再等待便大功告成。雖然無法確實得知究竟有多少人正在參與「暗殺市場」的活動,不過在我寫作本書的同時,如果我正確預測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班.柏南克的死期,大約可獲得五萬六千美元的賭金。   在一般人眼裡,這可能是毫無意義的賭注,畢竟要猜對特定人物的死期非常困難,因此「暗殺市場」有第五項指示:   .可選擇任何方式讓自己的預測成真   暗網   「暗殺市場」是網路行為的極端實例,在眾人熟悉的Google、Hotmail以及亞馬遜之外,網路還有另一種面貌:暗網。   對部分人而言,暗網是由Tor隱匿服務構成的加密網路世界,在此使用者既不會受追蹤、身分也不

會曝光。其他人則將暗網定義為不在傳統搜尋引擎搜尋範圍內的網站:這個未知領域包含受密碼保護的網頁、無連結的網站、以及僅有知情者可存取的隱藏內容,有時也以「深層網路」為人所知。此外,暗網也成為包山包海的代名詞,泛指無數令人震驚、不快、且極具爭議的網路角落,那是屬於想像中的罪犯和各種各樣的掠食者的國度。   就某個程度看來,暗網的確如上述所言,然而我認為暗網並不只是個特殊領域:與眾人聚集的網路完全相異又緊緊相連的地下世界;完全自由且匿名的世界;在此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的發言、行動,不受審查、不受管理、更沒有社會規範約束。暗網之所以晦暗,是因為一般人鮮少親眼見到:暗網既隱密、不為人所知、又行事低調。本

書的主題並不是Tor隱匿服務,反而多是在探討讀者已十分熟悉的網路領域──社群媒體網站、普通網頁、論壇、聊天室──不過本書的重點在於一探特定的文化和社群,對於不是其中一分子的人而言,這些社群文化不僅黑暗更危機四伏,值得研究的原因並非其代表普遍的網路行為,而是因為這些族群一般最常遭到誤解、也最乏被理解的機會。   暗網經常成為新聞題材,內容不出以下幾類:年輕人散布自製色情影片、網路霸凌事件以及在網路對陌生人惡意攻訐、激進政治分子宣傳思想、非法商品及藥物流通、以及機密文件僅一鍵之差就要登上頭版,這類事件幾乎天天上演,然而整體來看,暗網依舊是個未經發掘且鮮為人知的世界。在現實中,幾乎無人曾冒險深入網

路的黑暗深幽之處,以仔細研究其中的網站。   我從二〇〇七年開始研究激進社會/政治活動,費時兩年追蹤歐洲及北美地區的激進伊斯蘭極端分子,試圖拼湊出一個四散又極為凌亂的現實世界人際網絡:由認同蓋達組織意識形態的年輕人組成。二〇一〇年當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時,世界似乎已經大不相同;我眼前的每一種新型社會或政治現象──無論是陰謀論者、極右派分子、或是毒品文化──在網路上的據點與活躍程度皆日益增加。我通常會訪問相同的對象兩次,一次透過網路、一次則是面對面訪談,而且總是會覺得自己彷彿訪問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我所探尋的平行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規則、行為模式、以及核心人物,每當我認為自己觸及特定網路文化的邊界時,

就會發現另一個與之連結、未經探索的祕密領域。有些領域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術能力才能進入,有些則幾乎毫無進入門檻,儘管這些網路空間對許多人的生活與身分益加重要,大多數仍隱身於線上世界中:無法進入、也無法看見。於是我決定主動開始搜索。   我的旅途引領我走進全新的領域,無論是網路或現實世界中皆是如此。我加入惡名昭彰、在網路惹事生非的團體,並成為其中的版面管理員;我花費數星期潛伏在專門討論如何自殘、絕食或自殺的論壇;我在Tor隱匿服務構成的迷宮世界中探險,尋找毒品和研究兒童色情圖片網;我親眼觀察新納粹分子和反法西斯團體在熱門社群媒體網站掀起論戰;我也登錄成為新興色情管道的會員,試圖了解自製色情影片的最

新潮流。我拜訪巴塞隆納的一處空屋,支持無政府主義的比特幣程式設計師佔此地為王;我造訪由疲憊不堪的藍領男性組成的俱樂部,訪問極端民族主義者;我也走進三名女子凌亂的臥房,觀察她們如何在相機前做出性感挑逗的動作,由此吸引數千名觀眾並賺進一小筆財富。在探索和比較這些新世界的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回答一個難解的問題:「匿名」與「連結」這兩項特性是否釋放了人性的黑暗面?若真是如此,原因何在?   《黑暗網路》的目的不在於評估網路的優、缺點。使「暗殺市場」得以運作的匿名特性,也同樣能讓吹哨者、人權活動團體、以及社運人士活躍於網路,就我所知,有多少破壞性次文化存在於網路,就有多少正向、有益、有建設性的網路文化。

  由於網路已經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緊緊交織,我們對匿名、隱私、自由、以及審查的認知也因此面臨挑戰,網路催生出一個尚待解答的難題:我們是否應該擁有在網路上完全匿名的權利?我們的「數位身分」是否與「真實身分」有所區別,而這又意味著什麼?當我們隱身在電腦螢幕後,是否有做出特定行為的傾向?而在各種想法充斥於滑鼠點擊之間的世界,言論自由的極限又在何處?   當今網路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引發諸多激辯與討論,而上述問題正是爭論的核心,隨著網路生活的比重日益增加,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也會隨之大增。我並不會在書中提出任何簡單的答案或解決方式,我也不認為這一切有簡單的解答,本書並非意在點燃論戰,而是以更中性溫和的方

式,描繪出這些問題如何在社會邊緣萌生,至於其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就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連結   如眾人所知,網路誕生於一九六〇年代後期,原本是一項小型科學計畫,由美軍旗下的研發機構「高等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出資並營運。美國國防部希望建立一套「高等研究計劃署網路」(Arpanet)連結多台電腦,以便美國頂尖學者共享資料集和珍貴的電腦空間。一九六九年加州的兩台電腦首次完成網路連接,不過網路的發展十分緩慢。   一九七三年七月,倫敦大學學院有位年輕的電腦科學教授彼得.克斯汀(Peter Kirstein),透過大西洋海床

的電話線從英國連上Arpanet,於是克斯汀成為全英國第一位連線上網的人物。克斯汀向我表示:「我完全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所有人都不知道。我們這一群科學家和學者,一心只想嘗試建立和維護一套可以快速、簡單分享資料的系統。」Arpanet以及取而代之的網際網路,都是以提升學者共同工作的效率為原則建立:一個開放、分散、易於使用、且毫無審查制度的網路。這些概念恰好闡明了網路的定義:一個充滿無數使用者、資訊、以及想法的世界。   一九七八年,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s,BBS)問世,而在一九七九至八〇年間,互聯網交流系統「Usenet」也隨之登場,網路生活從此跨入新的世

代。Usenet與BBS不同於與世隔絕的Arpanet,可說是聊天室與論壇的先驅,任何擁有數據機和個人電腦的使用者都可以進入。雖然以現在的標準看來,兩者都又小、又慢、又簡陋,在當時卻吸引了數千名對虛擬新世界感到好奇的使用者。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提姆.柏納李發明了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網路世界就此脫胎換骨:從電腦愛好者與學者經常造訪的小眾地下場所,搖身一變成為熱門去處,使用者則是數百萬名躍躍欲試的網路新手。(註:一九九三年九月,網路服務供應商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開始為訂閱人提供Usenet服務,網友稱之為「永恆九月」(the eternal Septem

ber),以茲紀念大批新手登入網路。)   根據英國公開大學大眾認知與科技教授約翰.勞頓(John Naughton)的看法,網路空間在此時的意義不僅止於多部電腦形成的網絡,使用者認為網路是擁有獨特文化、身分、以及規則的「新型態空間」。數百萬名「普通人」來到網路世界,不禁令人又恐懼又好奇,這種新的溝通形式會對大眾造成什麼影響。許多科技進步論者如雜誌《Wired》和《Mondo 2000》,大聲歡呼網路革命的到來,這派人士相信網路空間象徵學習和啟蒙的新曙光,甚至有可能消弭國界。這一派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美國網路自由主義散文家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於一九九六年發表

的《網絡空間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文中聲明:「現實世界中關於財產、言論、身分、社運、以及脈絡的法律概念,皆不適用於網路空間……網路使用者的身分不具實體,因此,不同於現實世界的公民,我等不因人身遭到脅迫而屈服於任何指令。」巴洛認為網路表面上具備的無審查以及匿名特性,有助於培養出更加自由、開放的社會,因為眾人可以拋開現實世界中固有身分的束縛,並且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的說法更言簡意賅:「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當時的頂尖心理學家對於網路生活如何影響大眾經營自我身分的不

同面向,抱持保守但歡迎的態度,例如雪莉.透克(Sherry Turkle)於一九九五年發表極具影響力的網路身分研究《螢幕生活》(Life on the Screen)。   然而另一派人士憂心如果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究竟會發生什麼事,父母則擔心受怕孩子染上「數據機熱」。透克提出研究結果不久之後,另一位心理學家約翰.蘇勒爾(John Suler)便投入早期聊天室使用者行為的研究,他發現聊天室使用者在線上的態度,傾向較具攻擊性也較為憤怒,在現實生活中的態度則較溫和。蘇勒爾認為原因是在電腦螢幕的保護之下,網路使用者會覺得現實世界的社會限制、責任、與規範不再適用;蘇勒爾也指出,無論是完全匿名或被視為

匿名(感知匿名)的情形,都會促使網路使用者探索自我身分,但也可能導致使用者因不必憂心承擔後果而做出不當行為(二〇〇一年他將這個現象稱為「網路去抑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確實如此,打從一開始,許多BBS和Usenet訂閱人就將網路空間視為充斥著各式行為的領域,不論是奇異、有創意、無禮或非法的行為。在Usenet的「Alternative」(簡寫為Alt.)分類層級中,任何人都可以設立討論群組,也可以自訂主題,史上第一個討論群組是食譜論壇「alt.gourmand」,之後性愛論壇「alt.sex」、藥品論壇「alt.drugs」、搖滾論壇「alt.roc

k-n-roll」也迅速接連登場,而「Alt.」群組的知名度竄升後,便立即成為Usenet系統中最熱門的空間。除了目的明確、較為正經的群組,如文學、電腦、或科學論壇等,Usenet和BBS還有更多以網路霸凌、駭客攻擊、以及色情影片為主題的論壇。   不自由,毋寧死   在一片沈重氣氛之中,激進自由意志主義論者金.貝爾(Jim Bell)率先以保障網路匿名為基礎,提出令人不寒而慄的推論。一九九二年後期,加州出現一個名為「密碼龐克」(cypherpunks)的激進自由意志主義團體(譯註:其理念為倡使用強大密碼演算法與隱私增強技術,以促進社會或政治改革),透過電子郵件清單的形式提案並討論,可以如

何利用網路空間確保個人自由、隱私、以及匿名性。貝爾就是清單中的一員,他深信如果公民能利用網路發送隱匿加密訊息,也能使用無法追蹤的貨幣進行交易,就有可能針對任何一種商品打造運作良好的市場。一九九五年,貝爾在〈暗殺政治〉(Assassination Politics)一文中闡述自身想法,並將文章透過電子郵件清單傳送,而即使是死忠的自由意志主義論者也為之膽顫心驚。   貝爾提出,可以建立一個特殊組織,要求參與者針對特定公眾人物匿名捐贈數位現金後,集結成一份總獎金,而任何能夠正確預測特定人物死期的參與者,則可以獲得這份總獎金。貝爾認為這種行為並沒有違法,僅是另一種形式的賭博,但其中的狡詐之處在於:如

果有足夠的群眾對特定個人的不滿達到一定程度──每人只需匿名貢獻幾塊錢──總獎金就會豐厚到足以誘使部分人加入預測的行列,並且親手實現自己的預言,進而贏得大量總獎金。加密訊息和不可追蹤的支付系統就是在此時發揮作用,群眾集資、且無法追蹤的謀殺行動會循以下模式展開:首先,準刺客透過加密訊息發送自己的預言,只有發送人本人才知道開啟訊息的數位密碼。接著刺客在行兇之後,將密碼寄送給主辦組織,讓組織解鎖他的(正確)預測結果。一旦組織確認預測無誤(八成是透過新聞得知),以捐贈數位貨幣形式累積而成的總獎金,便會採加密檔案的方式公布於網路上,同樣的,這份檔案僅能由做出預測的本人製作出「金鑰」並解鎖開啟。在所有參與者

都對彼此身分一無所知的情形下,該組織還是可以驗證預言的正確性,並且頒獎給精準預測的贏家。   貝爾認為,整個活動中最大的優點就是網路提供的匿名特性,可以保障參與各方的權益,除了殺手本人(以及受害者)也許要負擔一定風險之外。即使警方調查出貢獻暗殺名單獎金的參與者,這些贊助人也可以誠實以對,說明自己從未直接表達期望特定人物死亡;主辦暗殺市場的組織對警方也同樣愛莫能助,因為組織既不知道誰是贊助人,也不知道誰做出預測,更不知道誰解鎖開啟了檔案。然而,貝爾的構想重點不在於擺脫謀殺罪,他認為這套制度足以施加民意壓力,促使民意代表有良好表現,民意代表的表現越差勁,就越容易激怒選民,也就越容易累積大量的暗殺

總獎金,並且對潛在暗殺兇手形成誘因。(貝爾堅信如果過去有這類市場存在,史達林、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都會遭到暗殺身亡。)在理想情形下,沒有人會因此身亡,貝爾希望這類市場的存在本身,就可以嚇阻所有人投入選戰,他在文中指出:「徹底匿名、徹底保密、徹底安全……只要集資過程容易又安全,就會使得濫用職權的公職,成為風險極高的選項。最有可能的狀況是,任何職位高於縣市長的政治人物,都不願意承擔繼續在職背後的風險。」   一九九五年,貝爾寫下〈暗殺政治〉一文時,這一切都只是假設情況,儘管貝爾認為這類市場最終會導致全球所有的政府垮台,現實世界卻尚未跟上他的想像。將近二十年之後,隨著比特幣這類數位貨幣、Tor一類

的匿名瀏覽器、以及值得信賴的加密系統一一問世,貝爾的預言終於成真。三十郎於二〇一三年夏季創辦「暗殺市場」時寫下:   不過,科技發展必然會走到這一步……如果有人利用法律對付你,而且/或是侵害你的生命、自由、財產、貿易、或追求幸福的權利,現在你可以選擇報復,只要舒服的坐在客廳、用安全的方式,就能減少對方的壽命。   目前「暗殺市場」列有至少六個人名,雖然網站宗旨很嚇人,但就我所知,至今尚未有人遭到暗殺。「暗殺市場」的重要性不在於發揮暗殺功能,而是網站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意義。這種創意與創新就是暗網最典型的特徵:這個空間毫無限制、挑戰陳規、思想不須經過審查,無論是何種興趣和欲望都可以在此公開。暗網

展現的全是人性中最危險、迷人、且獨特的一面。  

貨運承攬業從業人員對社群媒體消費者行為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物流工作ptt的問題,作者楊曜謙 這樣論述:

海空運承攬運送業者屬於貨物承攬運送業其服務範圍遍及全球,必須面對世界各地同業的競爭,因此從業人員也須面臨極大的工作壓力。根據董氏基金會彙整2018年上班族壓力及紓壓方式資料顯示,男性較偏好則習慣用「玩電動或線上遊戲」的方式來紓壓。台灣目前主要的社群媒體有Facebook、Instagram、PPT…等等,許多手機遊戲業者會在社群媒體向消費者進行推廣。因此,本文以貨運承攬運送業從業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社群媒體行銷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總計發出問卷90份,有效問卷共計9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本研究根據實際調查所得資料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內容效度分

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層級迴歸分析法。研究結果發現: 消費者之購買遊戲商品頻率在社群媒體行銷及消費者行為有顯著的差異性。社群媒體行銷之構面對消費者行為均有顯著正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