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哪裡可以唱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現在哪裡可以唱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ugoWilcken寫的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和羅小曼的 鳳凰花開時,我學會了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婚非得已,總裁見我太嫵媚(一)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她誇獎,可葉韻美哪裡聽得進去?她現在是真信了賀臨淵的話,顧安璃是她愛情的強敵。倘若她不狠,阿野哥會被搶走。不可以!她是聽著阿野哥的歌聲長大的,他是她的白馬王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潮浪文化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所 邱貴芬所指導 徐國明的 依附與分裂──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發展研究 (2020),提出現在哪裡可以唱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政策、紀錄片、原住民族、影展、發展史、電視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翁文嫻所指導 曾立昂的 臺灣同志詩感官書寫的脈絡研究——以陳克華、孫梓評、騷夏詩作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同志詩、感官、陳克華、孫梓評、騷夏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在哪裡可以唱歌的解答。

最後網站室內運動不用戴口罩,還有這幾個場所防疫規定也鬆綁!則補充:像是像是唱歌、室內運動、溫泉或水域活動等,如果符合條件可免戴口罩~究竟現在什麼時候需要配戴口罩、什麼時候則可免戴口罩?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在哪裡可以唱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為了解決現在哪裡可以唱歌的問題,作者HugoWilcken 這樣論述:

「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

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

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

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重點摘錄|   ❖伊吉.帕普和大衛.鮑伊的情誼❖   「《低》是在《白痴》之後錄製的,但《低》卻先發行了。大衛不想讓人們認為他的靈感來自伊吉的專輯,但事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一些為伊吉錄製的曲目,最後卻收錄到了《低》。」——錄音師羅宏.希柏   「樂團和鮑伊會離開錄音室去睡覺,但我不會。我工作是為了要在第二天比他們快一步……看吧,鮑伊是個快人一步的傢伙。思維敏捷,行動迅速,非常活躍、敏銳的一個人。我意識到我必須比他更快,否則,那會變成誰的專輯?」——

歌手伊吉.帕普   ❖柏林圍牆旁的錄音室❖   錄音室距離柏林圍牆只有二、三十公尺。「從主室裡,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圍牆,也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邊,越過鐵絲網,看到紅衛兵的炮塔……他們有巨大的望遠鏡,他們會看向主控室,看著我們工作,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追星。有一天,我們問工程師,整天被警衛盯著看,會不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東邊對我們開槍,就是那麼近,如果望遠瞄準器夠好的話,他們便可以射中我們。他說,過一陣子就會習慣了,然後轉過身來,拿了一盞頂燈對著衛兵,伸出舌頭跳上跳下地騷擾他們。我和大衛馬上躲到錄音台下面。『別這樣』,我們說,因為我們快嚇死了!」——唱片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   

❖大衛.鮑伊的柏林生活❖   鮑伊不再把頭髮染成橘色,還留起了小鬍子,並開始穿上工人的連身工作服作為一種偽裝,儘管在柏林的樂趣之一就是沒什麼人會打擾他。他很快就養成習慣,在床上躺到下午,然後喝著咖啡、柳橙汁配香菸當早午餐,接著走到錄音室,並經常在那裡徹夜工作。當時,他也沉迷於日間的娛樂,包括在咖啡館閒晃,並與伊吉和可可一起騎著自行車,在開闊的城市裡繞來繞去。「我幾乎無法表達我在那裡體驗到的自由感,有些時候,我們三個人會跳上汽車,像瘋了一樣開車穿過東德,然後駛入黑森林,在任何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小村莊停下來。這樣一走就是好幾天。又或者,我們會在冬天的日子裡,在萬湖吃一整個下午長長的午餐。那個地方

有一個玻璃屋頂,四周被樹木包圍著,依然散發著一種1920年代早已消失的柏林氛圍。」(摘自大衛.鮑伊雜誌訪談)   ❖鮑伊的柏林繆思❖   他經常參觀柏林圍牆兩側的藝術館,但他最喜歡的是位於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橋社」博物館,該博物館專門收藏一次大戰前在柏林和德勒斯登(Dresden)的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低》第二面的向內轉折,有著明顯的哲學聯繫,也就是把風景作為情感的概念。「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並非透過事件,而是透過情緒來反映生活,」鮑伊在2001年說,「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要走的方向。」 熱血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四分衛

阿山   回聲樂團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查拉(造次映畫總監)   阿凱(1976樂團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馬欣(作家)   張鐵志(搖滾作家)   梁浩軒(策展人)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陳德政(作家)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熊一蘋(作家)   (按姓名筆劃排序) 狂推分享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只是綜合維基百科或Google查得到的「大衛.鮑伊」生平事蹟和樂評資

訊,這樣其實不夠硬派,也滿足不了狂愛他的樂迷。本書聚焦從一張經典專輯切入,重探每首歌的創作脈絡、合作互動乃至錄音細節,彷彿要把讀者偷渡至那些靈感飛馳的神祕現場、甚至是鮑伊自我重整的身心歷程。由此獨特路徑,重新理解這位偉大藝術家,翻開的每一頁都是玄妙宇宙風景;重聽的每個音符,也有了不同維度持續迴盪的聲響。——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馬欣(作家)   大衛.鮑伊是通往外星世界的指路人,是讓所有怪胎感到不孤單的英雄,不斷自我創造的神祕之獸,是二十世紀到我們這時代流行文化最具顛覆秀的創造者。——

張鐵志(搖滾作家,著有《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

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

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佳評如潮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Vice雜誌   才華洋溢,每本都是真愛。——NME雜誌   想把某張專輯做到無所不知嗎?來試試這套書。——Pitchfork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

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讀者盛讚   《低》是大衛.鮑伊發行專輯中

,我最喜歡的一張。關於這位善變音樂家發展的特定重要時期,威爾肯這本著作雖然內容並不厚重,但比許多(實際上是所有)重量大書更具衝擊力。這本書充滿了關於鮑伊在「瘦白公爵」時期陷入毒癮的訊息,以及他在柏林奇蹟般地康復和重新定義自我的詳細描述。文筆豐富又不致過度放縱。高度推薦。——讀者喬伊.赫希      我等這本書很久了,沒有失望。書寫鮑伊的相關作品,始終是一項艱鉅任務。作者真的為這本書費盡心思,從文學因緣的引用起源、大量的採訪資料爬梳等,構成了這本非凡的傑作。——讀者約茲     《低》是鮑伊最好且最獨特的專輯之一。在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專輯的錄音細節,並探討每一首歌曲的故事。他還探索了專輯的

前期準備工作,從鮑伊的上一張專輯開始,甚至也介紹到了鮑伊與伊吉.帕普合作的唱片。在有限的頁數裡充滿了豐沛的資訊,文筆卻清晰易懂。強烈推薦。——讀者邁克.阿沃利奧            這可能是我讀過的對鮑伊作品最好、最詳細的分析,我懇請作者考慮繼續書寫柏林三部曲的另外兩張專輯。——讀者巴克利       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從鮑伊在職業生涯中的背景開始,詳細描述了早期的創作過程,記錄鮑伊如何與伊吉.帕普合作並激盪火花,以及前期的創意工作伙伴,製作人的加入,直到前往柏林完成混音。作者並沒有對歌曲進行過多的樂理描述,也絕不訴諸任何枯燥如「在歌曲的2分37秒有一

段合唱,掩蓋了節奏的音調」這類型的文本——很多這類書常見的內容。相反的,作者專注於藝術家創作歌曲時的生活,以及如何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他描述了具有創造性的決策過程及概念性想法,整個過程中對周圍的氣氛亦進行大量描述。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就在現場。對於喜歡這張專輯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讀者杜安    我對這個類型的書有些期望:對專輯製作方式的描述要詳細卻不過度瑣碎;對音樂本身的分析詳盡卻不過分;彷彿像在閱讀藝術家的傳記,至少要讓人足以了解專輯的出發源頭。這本書應有盡有。整本書只談一張專輯,很難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卻成功做到了。亮點包括:對鮑伊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精神狀態的準確描

述(這個描述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專輯的獨特情緒)。書中也解釋了專輯的影響力何在,甚至是一一逐曲目的逐軌分析:而且毫不冗長也不會淪於無趣(當然,除了忠實粉絲外,或許任何人都沒有太大興趣)。這是對一張精彩專輯的全書分析。如果你是鮑伊的鐵粉,或許很多片段讀來讓你感到熟悉;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卻對幕後花絮及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這是必讀之書。——讀者威廉.康比 

現在哪裡可以唱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家中秋節快樂!
之前在Totoro IG有提到過Totoro生病了。
媽媽其實在今年過年的時候就剪了影片想記錄這件事,
沒想到一拖就拖到現在了。
這幾天終於增增減減上字幕做出了這個影片,當作個小紀錄吧!
Totoro生病的來龍去脈紀錄如下(文章超級長XD)
------------------------------------------------------------------------------------------------------------
Totoro在去年10月底確診了腎衰竭。
他在去年9月底的時候先是精神不好,體重下降,水喝異常多,沒多久右腳莫名的腫起來,但是完全沒有外傷。
因為腫起的右腳有戴腳環,醫生和我們一開始都懷疑是不是在哪邊勾到拉扯到造成的,先做了基礎糞檢後吃藥觀察。
之後雖然他精神好轉了,但腳還是一直沒有好,甚至開始長出一顆小白點。
最後在醫生建議下做了抽血檢查,並對小白點做細針採樣。
結果出來,他的尿酸指數飆高到正常值的五倍多,小白點檢驗結果是尿酸的結晶,確診為腎衰竭。醫生說,看過這麼多玄鳳都很難看到一隻有這麼誇張的尿酸指數。
原來他的右腳無外傷莫名腫起,是尿酸堆積造成的痛風。
我們不停的想,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和醫生討論後,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一直無法斷奶,主食一直以來都是靠人工餵鳥奶粉。而一般鳥奶粉是幼鳥用,蛋白質含量較高,長期下來對腎臟造成負擔。

他為什麼無法斷奶呢?
這個也是快五年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問題。他小時候一個月大左右,曾經生病不吃飯,體重只剩下瀕危的50幾克。那時媽媽先咬牙學著用軟管少量多餐灌食維持營養,甚至半夜都要爬起來餵,慢慢的讓他胖到70多克,精神體力也好很多。
當他看似恢復健康有精神,我們想讓他自己開始學吃時,卻發現他的體重會無法維持。每當掉到66克左右像是病鳥的體重,我們就不敢再繼續嘗試下去,而把奶量加回來,他的體重也才回升。
找了愛吃鬼同伴吃的津津有味給他看也沒用﹙望向咕嘰快100g的胸肌…﹚,只要我們想嘗試減量,他就會漸漸消瘦。
曾經看過醫生,檢查便便嗉囊無異常,詢問了這個狀況開怎麼處理。醫生說就只能盡量找方法讓他自己吃,但體重掉太誇張的話也只能再補奶。
Totoro一直以來除了這個問題之外,就是個活潑亂跳皮到不行的小鬼頭,所以我們在他約兩三歲的時候漸漸放棄了嘗試,現在非常後悔於自己的無知和短視。以前總想著,等有時間要來想辦法讓他斷奶,就算要我一顆一顆餵他也行。結果等有時間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一開始知道這個消息真的很崩潰,就像聽到作為我避風港的家人得到絕症般,每天看著他自責懊悔著。甚至跟老天許願,只要他多活一年,我就願意減一年性命給他。那陣子幾乎沒法好好做自己的事,只想照顧他,陪著他,心情跟著他的病況時好時壞的起伏著。
腎臟病是不可逆的,所以只能給他做支持治療,打輸液、吃降尿酸和止痛藥。
飲食方面醫生建議既然他自己沒法吃飽,就把幼鳥奶粉換成一般滋養丸,選擇蛋白質含量不要太高的打成粉泡給他吃。
前兩三個月我們幾乎每天跑醫院讓醫生給他打皮下輸液,因為他的指數雖然有下降,但還是一直沒有回到正常值之內。
看著他每次打完針腳濕濕毛亂亂的,心情很差的樣子,就會跟著很難過,
那陣子上網查了許多鳥類腎臟病的照護,隨著抽血結果不停調整尋找著適合他的飲食。
記得是在過年前左右,Totoro的指數第一次降到正常範圍內。
雖然是在及格邊緣,但還是超級開心。而我後來也跟醫生學了打輸液的方法,才大大減少了跑醫院的次數。
到現在Totoro維持著定期血檢,指數還是在邊緣上上下下的。我們根據血檢照醫生建議調整著輸液次數,也微調著飲食。
腎臟病很麻煩,給他太多營養怕他代謝不掉,但不給營養又不行,我們只能在中間小心翼翼地尋找著平衡點。
他的尿酸指數降下來後,血檢結果變成營養不良,我們嘗試著微量增加餵食濃度後尿酸又貌似會跟著增高。於是現在就維持著較低濃度的滋養丸奶,持續著每天的輸液和吃藥來達到不完全平衡但可以接受的狀態。
一方面也盡量讓他自己吃穀物,這隻雞上輩子大概是太上皇,一定要有人陪在旁邊才會願意自己吃,鳥奴們只好定時盯著他陪他吃飯。
他的精神活力現在大部份都還是很好,還是很愛磨屁屁,心情好的時候喜歡跳舞唱歌學狗叫。看著他狀況穩定,雖然血檢結果仍上上下下著,心也漸漸寬了下來。
他也讓我們學到,與其每天懊悔過去,擔心未來,珍惜現在擁有的每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Totoro,再來要去哪裡玩呢?



Totoro was diagnosed with kidney failure in last October, and he has gout thus his right foot is swelling.

We were nearly devastated when hearing about the news, and tried to think why he’ll have such a disease. Maybe it’s because he’d never really successfully weaning and were fed with baby parrot hand feed formula since he was born (That was a long story, he couldn’t sustain his light-already weight and eat by himself if we stop hand feeding him).
We’re having regular subcutaneous fluids and medicines to support his kidney function for almost one year until now.
Although his urid acid level is still lingering between normal and abnormal value, he is having rather stable condition in recent months, dancing and singing when he has a good mood.
The video was shoot after Totoro’s diagnosis.
Totoro teaches us that, it is better to cherish the moment we have than regret over past decision or worry what might happen in the future.
#玄鳳鸚鵡#鸚鵡腎衰竭#TotoroTheCockatiel

依附與分裂──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現在哪裡可以唱歌的問題,作者徐國明 這樣論述: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歷經將近30年的發展,早已形構出獨特的脈絡肌理,但具有歷史視野的系統性研究,至今仍付之闕如。承此,本論文將從發展史的角度切入,具體爬梳原住民族紀錄片的進展歷程,並且,錨定其中三個分期階段,施以更為清晰可見的歷史結構,從不同生產條件提供的多元化時期(1994-2005)、建置原住民族傳播管道的體制化時期(2005-2014),再到屢屢倍受國際影展肯定的國際化時期(2015-),透過這些歷時性階段的深入探討,不只見證解嚴後台灣政治轉型和社會變遷如何深刻影響原住民族群對於紀錄片製作的實踐行動,也充分體現原住民族紀錄片在生產方式、傳播管道、美學表現、影展策略

的豐富議題。在章節架構的布局上,首要側重政治體制統御、策動的具有主宰性的外部驅力,凸顯原住民族紀錄片於發軔之初相當直接的受制關係,但隨著原住民族文化生產場域和傳播生態的自主性增強,台灣紀錄片市場機制逐漸成熟,置身其間的原住民導演身臨這樣的趨勢變化,也開始折射出不同以往的創作向度。簡要地說,第二章在揭開原住民族紀錄片的興起背景時,就特別聚焦在國家文化政策的主導角色,彼此如何借力使力,到了第三章在梳理原住民族傳播權漸次法制化的進程,即著眼於紀錄影像生產與電視媒體組織的運作關係,最後第四章則是探究原住民導演如何回應這個產生結構性變化的社會環境,開創新局,拓展紀錄片創作的國際空間,當中尤以2010年代

後出道的原住民青年世代導演對於影展策略、表現形式和製作分工有所突破,值得觀察。最後,透過原住民族紀錄片的發展研究,充分體現鉅觀的社會結構與微觀的媒介過程之間複雜的連動性。尤其,對於原住民族來說,政治體制主導的政策定向是促成其與紀錄片交會的重要助力,但這也隱隱顯現當中的權力互動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一種充滿交涉、協商的關係運作。

鳳凰花開時,我學會了笑

為了解決現在哪裡可以唱歌的問題,作者羅小曼 這樣論述:

  每個人的夢想,是打散了的拼圖,早就依各式連結分成小堆。拼湊了,可能還有缺角;不理它,融不入風景。   ◎雖然小曼總是很忙,還有很多計畫還沒實踐,但時間似乎不夠了,沒關係,如果正念與樂觀永遠存在,那麼便無關乎生命是否要終結了!   ◎人生沒有時間表,沒有人可以按表操課,大小的難題總是一波一波,但我慢慢的摸索出快樂的公式,其實我一直都懂,只是鬼打牆的抗拒著。   ◎雖然是俠女體質,但現在終於知道,諸事也別太較真了!大部分不愉快的事不用英雄式的擔當。你只要是你,當自己的英雄就好。   在快樂與傷痛當中,人們總是趨樂而及,   殊不知美麗與哀愁是一個配套。   有時候我

換位思考,想起那些小人,   應該要燦然一笑!   壞的來過,美景即將再現了,是吧?   有一個生命在我身體裡共存,   天天準時在半夜三點半叫醒我,   我撫著它,告訴它,別做怪,   咱們和平共處好嗎?——   它,不是我的歌迷,   是另一個小曼。   逝者若逝,   在世的人反而更容易在擴張悲傷的情緒之中,   受自我或他人的言語精神磨難,   請記住,我喜歡笑,有些可愛,   像笨蛋一樣的書寫感情,   這樣,你們就會知道該如何想我。  

臺灣同志詩感官書寫的脈絡研究——以陳克華、孫梓評、騷夏詩作為例

為了解決現在哪裡可以唱歌的問題,作者曾立昂 這樣論述:

摘要 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是當今較為完整同志文學文本。本文將從中觀看臺灣同志詩的發展,藉文學史中的架構,筆者將論文分成三個時期。每十年為一區間,分別為1990年-2000年、2001年-2010年、2011年之後。挑選代表性的詩人,展現時代特色,如陳克華、孫梓評。筆者也嘗試將所發現,但並未納入文學史的詩人,如騷夏納入。接著從各時期詩人使用的意象特色,整理各時期同志詩感官書寫特色中的脈絡發展,使用高友工「物境」和「心境」的論述,配合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的《空間詩學》及《夢想的詩學》,並從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195

1-)《本質或裸體》,探究詩意文字的深意和底蘊後,來觀看臺灣同志詩發展的走向和未來。 第壹章進行展開,先論述臺灣同志文化的發展,並定義何為廣義和狹義的同志文學,再概述現行同志詩的發展脈絡。而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筆者將從文學史中選出三位代表性詩人進行討論。其中每位詩人都代表一個十年的特色,為何挑選三位詩人,而不是其他詩人。 第貳章,整理臺灣同志文化的發展,並推到同志詩的發展。筆者依《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中對於時代的爬梳進行簡單處理。從同志作家中,整理出表格,結合近期同志詩選中提及的詩人進行對看。整理出一個近代同志詩詩人的年表及創作。 第參章,以陳克華三本詩集,《星球紀事》、

《欠砍頭詩》和《BODY身體詩》進行同志意象的討論。其中對於陳克華所代表同志的焦慮,對於繁衍的焦慮。本文從三個角度進行討論。首先,詩中對未來繁衍的想像開始,傳達出的是一個對世界的「逃離」。到了《欠砍頭詩》的時期,因為前期的壓抑和對世界的不解,開始於詩中將壓抑轉換為衝突。詩中的「誇張」感官表現出的情慾書寫進行討論,對於當時體制的諷刺,藉由詩人所展現出的想像,進行意象的觀看。接著跨過2001-2010年時段,挑選陳克華於2012年所出版的《BODY身體詩》,嘗試觀看陳克華於這段時間意象使用的改變。從陳克華跨度十多年的感官意象的改變,尋找其中的脈絡。 第肆章,以孫梓評為主要文本,加入同時期的鯨

向海和葉青進行對看。首先從2000年初《如果敵人來了》中,孫梓評身體書寫的三種模式。本文藉由巴舍拉對於空間的形塑,觀看詩中對童話意象的的建構。從詩中的意象觀看其中「潮濕」、和「熱」等身體觸覺的特色感受,並將鯨向海和葉青詩有相同意象使用進行歸納,找出相同的觀點,納入脈絡中。 第伍章,梳理二十年同志感官意象的發展脈絡。到了2009年之後出版的《瀕危動物》。從父親形象,到母親,到異性戀妹妹的差異。討論詩人近幾年新寫的《橘書》關於一種性別的局限,從詩中觀看同志生殖意象的蛻變,經由前期意象的討論及演變,到了《橘書》中的意象變化,觀看未來詩的意象傳承及未來。 統整出臺灣同志意象感官的脈絡,從脈絡

中討論同志詩的未來意象發展的感官特色。並觀看近年出版的同志詩選,印證其中的相關性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