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疫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登革熱疫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富峰,施雅軒寫的 地球脈動:一場臺灣世界地理學的討論(2015後篇) 和許履塵的 智財拼圖競賽:發明要順應人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登革熱疫苗研製邁大步美國團隊預計2018年上市也說明:NIH科學家懷特黑德(Stephen S. Whitehead)在為此研究舉行的電話記者會上說:「我們正朝著擁有一種四價登革熱疫苗的方向大步前進,這種疫苗對全部4種登革病毒血清型都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麗文文化 和元照出版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許秉瑜所指導 鄭琮翰的 透過多種因子預測隔週登革熱的感染區域 (2020),提出登革熱疫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登革熱、不平衡資料、隨機森林、極限梯度提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口腔醫學研究所 吳尚蓉所指導 張與華的 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成熟登革類病毒與廣泛中和抗體 DM25-3 的複合體結構 (2020),提出因為有 低溫電子顯微鏡、成熟類登革病毒顆粒、廣泛型中和抗體、單粒子分析、三維結構重組的重點而找出了 登革熱疫苗的解答。

最後網站登革熱是什麼?怎麼預防?8大QA懶人包!症狀、潛伏期多久則補充:目前國內尚未核准上市登革熱疫苗,因此面對社區型傳染病的登革熱,最首要的就是避免蚊蟲的叮咬,還有做好居家管理,保持環境清潔以減少病媒蚊孳生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登革熱疫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球脈動:一場臺灣世界地理學的討論(2015後篇)

為了解決登革熱疫苗的問題,作者洪富峰,施雅軒 這樣論述:

  洪富峰教授與施雅軒教授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使用「區位」、「距離」、「組織」來評論當週的國際新聞,不僅可以免除時效性帶來的風險,同時佐以地圖的資料,和一般媒體生硬的新聞評論相較之下,更顯得有骨有肉,對讀者國際觀的提升增加了更多的興趣。對於國際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本書很適合當作入門閱讀的書籍。--謝長廷(前行政院長)   由於取材自國際新聞,又是台灣人的眼光選取的,因此談論的主題是台灣人關心的國際事務,能反映和連結上我們關心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各層面;趣味性和學習性都高。本書正是生活地理和理論地理的交叉,綻放著交輝的光芒。--王鑫(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

授)   本書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基於地理學研究生活空間的觀念,以一周做為時間單元,篩選六則地球表面主要的脈動事件,提出對話者的識見,期待讀者閱讀之餘,自行裁剪,啟動自我的地理再發現之旅。--洪富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為什麼每天的世界新聞你都每天都要看,透過每天變化的世界的脈動,你才知道國與國之間、這個區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穩定的一個結構,因此本書是「非再現理論」的一種實踐。--施雅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登革熱疫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面對嚴峻疫情,世界各地政府對疫苗寄予厚望,冀透過群體免疫阻止武漢肺炎病毒蔓延,但市民對疫苗的信心亦是抗疫一大挑戰,《健康蘋台》帶大家看看疫苗能否為2021帶來曙光。

疫苗的面世速度太快?
武漢肺炎大流行之前,一般疫苗由研發至上市平均需要10年時間,武漢肺炎疫苗一年多便做到,是否太過兒戲?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資料,以往疫苗生產的程序依序為:臨床前研究、第一至第三階段臨床研究、監管審核、批准上市至大量生產的程序,各個環節分開進行,單是審批就可用上一年時間,過程冗長。

鑒於今次疫情嚴峻,監管機構很早就為研製武漢肺炎疫苗的藥廠提供科學咨詢,包括如何設計試驗及取得有效數據。研發過程有部分階段重叠,監管機構也採取滾動式審核(rolling review),即藥廠在試驗中途一有數據就開始評審,不必等到完成所有程序,節省時間。另外,藥廠也冒着可能失敗的風險,在第三期臨床研究階段便提前大量生產和簽約銷售,務求疫苗一經通過,可以馬上配送到醫務所,展開大規模接種。


疫苗預防率要打六折?
港府預購的三款疫苗,分別是上海復星醫藥代理、美國輝瑞及德國BioNTech合作的「BNT162b2」,由北京科興控股生物技術公司生產的「CoronaVac」,及英國牛津大學及阿斯利康共同研發的「AZD1222」。根據第三期臨床研究初步數據,三款疫苗的有效率:

「BNT162b2」95%(兩劑疫苗)

「AZD1222」70.4%(兩劑疫苗,不論劑量);90%(先低劑量;後高劑量);62.1%(兩劑全劑)

「CoronaVac」未有數據,相信超過50%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解釋,疫苗研究的有效率是指預防病發(有病徵的武漢肺炎感染),而不是預防病毒接觸上呼吸道黏膜、在無病徵下複製及釋放病毒。「單純估計打疫苗後是否有機會感染,甚至在沒有病徵下傳播給別人的機會,確實要給有效率打個折扣。」政府專家顧問梁卓偉曾說,將疫苗效用換算做保護身體不受感染的能力要「打個六折」。林醫生指按世衞要求疫苗有效率達50%的標準,「複星疫苗及牛津疫苗就算打個折,保護力相當不錯。」

疫苗的基本原理
武漢肺炎病毒表面有一層包膜,與人類細胞融合便可感染人類。過程中,包膜上伸出的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首先會穿透細胞,猶如一把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三款疫苗的主要功能,都是讓身體辨識病毒樣子,產生針對棘突蛋白的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使棘突蛋白失去功能。注射疫苗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針口痛、肌肉痛、疲倦、腹瀉、頭痛、噁心。


科興滅活疫苗技術最成熟
三款疫苗當中,以科興「CoronaVac」使用的滅活疫苗技術平台往績最好,在季節性流感、小兒麻痹、甲型肝炎疫苗都用過,技術成熟,安全性高。惟林醫生指,滅活疫苗是將整個病毒透過加熱或化學處理殺死後注入體內,激發的免疫反應比較弱,相較其他技術平台,「抗體速度下降得比較快,保護時間較短,因此須添加其他佐劑成份,和施打加強劑補救,不過打幾多針、是否每個季度打,仍是未知之數。」

有人憂慮指滅活疫苗可能誘使免疫系統產生針對病毒其他蛋白的非中和抗體(non neutralizing antibody),導致免疫反應過量,出現抗體依賴增強反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即從未染病人士接種疫苗後自然感染病毒,體內的非針對性抗體反而有利致病,使病徵更嚴重。林醫生解釋,登革熱疫苗曾出現此情況,故只建議曾染病人士接種登革熱疫苗,不過科興疫苗的臨床前研究有提及沒有此現象,待第三期研究數據可再判斷。事實上,此現象也可能於二次感染或遇上疫苗耐藥性病毒時出現。

復星疫苗產生抗體較精準
復星「BNT162b2」已經在英美展開大規模接種計劃。其mRNA技術是將經基因改造的病毒棘突蛋白核酸段(mRNA)注入身體,指導身體製造無害的棘突蛋白,引起免疫反應產生抗體,日後遇上病毒就能抵抗。林醫生解釋,mRNA技術的優點在於產生的抗體比較精準,因此免疫反應也較強。

不過,這項新技術以往未曾有大規模接種計劃使用過。「這是第一隻商業註冊mRNA疫苗,中長期影響未明,始終臨床研究只有數萬人,當提高接種率至幾千萬人,個別體質不同,罕見問題可能在接種兩個月後才出現。」過去一個月,英美報告數宗過敏反應個案,表徵包括呼吸困難及紅疹,懷疑與疫苗穩定劑成分聚乙二醇有關,當局建議有過敏史人士接種後留院半個鐘觀察。

牛津疫苗採用實驗階段技術
牛津「AZD1222」採用不可複製的黑猩猩腺病毒載體,插入病毒棘突蛋白基因,進入體內主導人體細胞製造對付棘突蛋白的抗體,理論上產生的抗體也較精準。此技術曾用於研發伊波拉疫苗,但停留在實驗階段於非洲控制疫情。不過,牛津在11月的第三階段研究,意外發現研究參加者接種比原劑量低的疫苗後更有效,雖然後來重做實驗證實兩劑疫苗注射全劑最有效,但仍未公佈最新的有效率數據。英國政府已批准當地時間1月4日讓國民接種牛津疫苗,標準劑量為兩劑全劑,建議相隔時間為4至12星期。英媒引述未刊登數據,指第一劑及第二劑相隔時間越長越好,可提升整體抗體水平。另有兩名參加者出現橫貫性脊髓炎,一人證實患多發性硬化症,另一宗原因不明。

疫苗可對付變種病毒?
病毒自爆發以來變種上千次,疫苗如何應付?林醫生解釋,病毒不斷複製自身DNA,過程出錯而發生變異屬無可避免。變異不一定對病毒更有利,純粹時間越長,累積越多變異,有機會出現更厲害的病毒株。早前在英國就發現一種新病毒株傳播能力更強,懷疑其棘突蛋白結構更容易結合人類細胞。林醫生指,針對小量且未必在關鍵位置發生的基因變異,疫苗仍然能夠發揮功效。香港對英國封關至1月10日,「疫苗起碼對大部份病毒株有保護能力,即使不幸感染,相信亦能減低病徵嚴重性。」而新變種病毒株雖然傳播力更強,但暫時未有證據顯示會更加致命。

德國BioNTech藥廠稱如有需要,六星期內可調整疫苗成份,對付變種病毒株。林醫生解釋,mRNA利用人工製造的基因片段,要改變基因組成較容易。相比之下,科興「CoronaVac」使用的滅活疫苗技術,須利用新病毒株去製造另一批疫苗,理論上過程比較繁複。

打完疫苗等於疫情結束?
群體免疫是防疫重要一環,政府預購的疫苗預計2021年足夠供應全港人口,是否六至八成人有抗體就等於疫情結束?林醫生解釋,理論上最理想為八成人同一時段接種疫苗,社區內的群體免疫力才是最高。目前來說,三款疫苗保護時限、加強劑的劑量及相隔時間有待考證,市民在不同時段接受保護,似乎難以估算群體免疫人口。臨床研究亦未覆蓋16歲以下小童,及沒有足夠研究孕婦注射疫苗反應。「還要視乎外國的疫情控制,或多或少會有輸入個案,相信2021年要戴口罩的機會仍然非常大。」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疫苗 #醫生 #群體免疫 #變種病毒 #口罩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透過多種因子預測隔週登革熱的感染區域

為了解決登革熱疫苗的問題,作者鄭琮翰 這樣論述:

因為登革熱需要二次感染才會造成重症的特性,死亡率不高,造成疫情的嚴峻程度較不起眼,但隨著全球暖化,登革熱的分布範圍漸漸改變;過去國內外對於登革熱的研究中,最常見的是以氣候因子做登革熱的預測,再來是氣候因子結合社會因子與氣候因子結合地理因子,目前並無將三種因子結合的研究,故本研究結合三種因子,與臺灣登革熱的病例資料,以人口數量劃分的二級區域做為顆粒度,利用 Random Forest 與XGBoost 建立登革熱隔週感染區域預測模型。最後實驗結果 Random Forest 與 XGBoost的 ROC/AUC 皆高於 93%,且 Recall 皆高於 80%,依照此結果,政府單位可以更精準的

去判別需要噴藥撲滅的登革熱可能感染區域,進而降低人力成本與醫療資源。

智財拼圖競賽:發明要順應人性

為了解決登革熱疫苗的問題,作者許履塵 這樣論述:

  公司建立智財有如在玩拼圖遊戲,唯有當整塊圖形被拼出來後,這塊智財才算被完整地建立。本書介紹構成這拼圖中主要的模組,包括:創意構想、科技、法律和商業,四塊缺一不可。模組與模組之間,相互牽連、彼此共存。公司除了要訓練出一批極具創發力的研發人員,要捨得投資高科技前瞻研發外,在進行研發的過程之中,定時檢驗產出的技術和產品,是否順應人性?是否具有廣大市場及商業價值?要有技巧、有規劃地尋求合適的法律手段來保護研發成果。本書四大篇幅之中,討論上述各個模組,舉出成功和失敗的例子。書中並公開揭露無數作者提供的新創意點子和中英文專利字彙對照表,供讀者們參考。

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成熟登革類病毒與廣泛中和抗體 DM25-3 的複合體結構

為了解決登革熱疫苗的問題,作者張與華 這樣論述:

登革熱 (Dengue fever) 是一種好發於熱帶、亞熱帶夏季,主要藉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來傳播的傳染病,是由登革熱病毒 (Dengue virus) 所引起,登革熱病毒是單股正鏈RNA病毒,依照抗原性分類可分為Ⅰ、Ⅱ、Ⅲ、Ⅳ四型,每一型都具有感染的能力。感染其中一型後身體會產生抗體並對該型終生免疫,但只要重複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原本的抗體會因為對其它血清型病毒的中和能力不足而誘發宿主產生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也因為ADE的特性使得在疫苗及藥物研發上增加不少困難。至今,尚未有安全及有效的登革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我們先前研究[1]說明成熟類登革病毒顆粒不具有感染性且能誘發較高的免疫反應,它的結構具有二十面體對稱性,位於二對稱軸的E蛋白二聚體內有凹槽 (groove) 特殊結構,此特殊結構,讓結構鬆散,暴露了病毒所會隱蔽的中和表位。此外,我們從老鼠篩選出廣泛型中和抗體 DM25-3,此抗體也在研究中被證實能夠識別並中和四型登革熱。在本研究,我們使用由中興大學微衛所趙黛瑜老師實驗室所提供的pVD2i-C18S質體以及DM25-3細胞株,成功製備成熟類登革病毒顆粒 (mature dengue virus-like particle) 與DM25-3抗體,並使用人體溫度37℃做為成熟類登革病毒顆粒與抗體結合

形成免疫複合物的環境溫度。接著我們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 (cryo-EM) 及立體結構重組技術解析複合物結構,我們發現DM25-3抗體接在E蛋白二聚體 (dimer) 兩端,其中抗體的重鏈 (heavy chain) 接在包含融合環 (fusion loop) 的 Domain II上,輕鏈 (light chain) 則是接在另一個E蛋白的Domain III上,說明抗體接合在E蛋白二聚體內 (Inter-dimer interface) 及E蛋白二聚體間 (Intra-dimer interface)。更重要的是,成熟類登革病毒顆粒有穩定結構,並沒有因為培養在溫度37度而膨脹或是接上抗體而改

變結構,說明類病毒顆粒是個可以控制操作、攜載抗原的穩定平台,可以做為未來登革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