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水庫防洪防淤隧道新建工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水資源相關工程 - 睿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也說明:白河水庫 後續更新改善工程計畫第一階段-急水溪下游河道斷面監測與水域生態調查分析 ... 防洪防淤隧道預計於108年7月完工。 後續改善工程計畫已於106年4月奉行政院核定列 ...

國立嘉義大學 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研究所 陳清田、簡文達所指導 陳芷筠的 水庫淤泥添加益生菌於植栽可行性研究 (2017),提出白河水庫防洪防淤隧道新建工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淤泥和稻稈、微生物肥料、植栽。

最後網站水庫清淤則補充:另從參觀營運中水庫來瞭解目前水庫防淤(含減淤操作)及清淤計畫之規劃、設計、管理與實際運作情形· 水利署資料顯示,今年清淤力道將再加強,目標清淤量達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白河水庫防洪防淤隧道新建工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庫淤泥添加益生菌於植栽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白河水庫防洪防淤隧道新建工程的問題,作者陳芷筠 這樣論述:

台灣地震頻繁,導致山區土石容易崩塌,一旦發生颱風或豪雨,集水區崩塌地的土石大量流入水庫內,造成水庫淤積,使水庫的有效容量逐年減少。為了確保水庫的有效容量,僅能以水庫浚渫的工法補救,卻產生了淤泥堆置和處理的問題。台灣每年生產約137萬噸的農業廢棄物-稻稈,農民為圖方便,多將稻稈就地燃燒,產生的濃煙會造成空氣汙染,而燃燒處土壤中的微生物因受到高溫影響而死亡,衍生下期稻作產量減少的風險。進年來,食安的議題受到全民關心,有機農產品逐漸受到重視,農委會順應時勢推動永續農業發展,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料之外,也提倡使用微生物肥料(益生菌),營造友善的農業環境。為了解決淤泥及稻稈的問題,本研究利用稻稈和益生菌

來改良淤泥的特性,透過三者間不同比例的混合,探討淤泥的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三大要素所發生的改變,是否適宜試驗作物生長,進而開發成未來的培養土源。實驗結果顯示,白河水庫淤泥的重屬含量均遠低於政府設定的標準;純淤泥與改良後之淤泥均可栽種試驗作物—福山萵苣,惟前者因為缺乏營養,其生長情形並不佳。當淤泥與稻稈重量比例為8比2並添加益生菌B,栽種30天後,單株萵苣重量為243.5g,40天則到達462.6g,符合經濟採收的重量。本研究結果可得知,白河水庫淤泥經適當改良後,栽種福山萵苣,其生長情形與一般土壤類似,可達到經濟採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