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姑巒溪花蓮溪襲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秀姑巒溪花蓮溪襲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寫的 一看就懂地理百科(新裝珍藏版) 和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的 一看就懂地理百科:地理奧祕完全圖解(全民悅讀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地球科學研究所 顏君毅所指導 高嘉鈴的 應用河流縱剖面分析研究台灣中央山脈東翼構造活動 (2009),提出秀姑巒溪花蓮溪襲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懸谷地形、遷急點、河流水力侵蝕模型、地震重現週期、基準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秀姑巒溪花蓮溪襲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看就懂地理百科(新裝珍藏版)

為了解決秀姑巒溪花蓮溪襲奪的問題,作者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 這樣論述:

  經典長銷不墜   認識台灣必備寶典   圖文並茂,輕鬆掌握地理學習關鍵   地震波有哪幾種?   地形雨、對流雨有什麼不同?   降雨量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十七級風吹在身上是什麼感覺?   台灣主要斷層分佈在哪裡?   地理知識 一目了然   地理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地球、地質、氣候、水文,與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等自然現象,對你我的生活更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地理名詞包羅萬象,有些過於艱深,讓人不易理解;有些名稱相近,讓人似懂非懂。   遠足文化累積許多豐富專業的台灣相關地理資料,應讀者期待,將生活與學習常見的地理名辭與理論,歸納整理對照, 並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加上多量、

大幅、全彩、精緻的手繪圖與照片,讓無形的現象在圖畫中成了易於理解的常識。   豐富的圖解內容沒有文字的枯燥,更能詳細清楚呈現,不僅是實用的工具書,也是好看、有趣的自然科學讀物。   生動的地理動畫,好看、好玩又好懂   將動態的地理動畫搬演於紙本書上,具體描繪自然地貌演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搭配清晰簡明的解說,給予身歷其境的閱讀感受,輕鬆建立清楚的地理觀念。   涵蓋九年一貫課程內容、特闢「認識台灣」專欄   本書全盤介紹九年一貫課程內,基本而重要的自然地理名詞及觀念,並且特闢「認識台灣」專欄。台灣本島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有地震、颱風、豪雨等現象產生,國人愈來愈發現:降水、斷層、河流作用、

震波等出現在課本上的地理名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不僅是學生學習須知,對許多台灣自然現象的了解,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能不知道。   完全圖解、檢索便利,地理學習超簡單!   本書較國外翻譯之地理工具書,更貼近國人的所知與理解,並多以色彩豐富、層次清晰的照片與手繪圖輔助說明,加上豐富的「認識台灣」專欄,更實用、更好看。依照相同主題排列辭條,讓讀者易於了解相關知識,書末附檢索,方便讀者查閱。 得獎紀錄       榮獲金鼎獎、好書大家讀獎項認證 名人推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國川博士 推薦序   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地理教師兼教務主任暨教育部地理學科中

心兼任助理蕭坤松老師推薦序   台北市高中地理科種子教師 廖偉國 審訂  

應用河流縱剖面分析研究台灣中央山脈東翼構造活動

為了解決秀姑巒溪花蓮溪襲奪的問題,作者高嘉鈴 這樣論述:

地形為一個地區內營力與外營力之間動態平衡的結果,地形之中記錄了內外營力的作用,因此地表的侵蝕作用通常會伴隨相對的地體抬升回饋。侵蝕、岩性以及地體構造上的事件,都會影響河道形式的表現,例如河道寬度、坡度、集水區面積。由於河流會不斷調整其坡度和集水面積的特性,遷急點(knickpoint)上方與下方明顯的呈現不同侵蝕速率,遷急點會隨著時間往上游傳遞直到河流頂端為止。所謂遷急點,出現在河流縱剖面中由上游較緩的坡度往下游急速變陡的地方,因為基準面(base-level)改變而產生遷急點,遷急點會依時序排列,並在不同支流中同一高度發現。而基準面改變的原因可能為斷層經過、海平面上升下降及河流襲奪…等,藉

由分析遷急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河流的形貌,並幫助我們了解地體構造的訊息。本研究分析台灣東翼河流,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懸谷地形(Hanging Velly)-支流以接近懸空吊掛的方式直接匯入主流,在河流地形的中是非常特殊的表現方式,而台灣東翼懸谷地形特別集中在立霧溪,頗不尋常。第二部分:數條活動斷層沿著花東縱谷平行發展,有些地震直接造成地表破裂和隆升,由於高侵蝕率以及很厚的沖積層覆蓋,斷層接觸面的露頭很難直接觀察的到,大部分的斷層破裂面多切過河流不易觀察。因此本研究以河流水力侵蝕模型(stream power incision model)為基礎,希望藉由一系列的計算分析,一方面探討懸谷地形的

成因,另一方面藉由遷急點在河道中的分布,找出所隱含的縱谷構造活動紀錄。河流水力侵蝕模型可以有效的解釋目前的現象,研究結果顯示:第一部份,主流與支流異差侵蝕一旦到達臨界值,致使懸谷地形高差越來越大,所以遷急點無法順利往上游傳遞,而產生懸谷地形。懸谷地形與地質交界無關,但支流面積大小和支流流經的地質能否提供足夠的屑碎,是決定懸谷地形的重要因素。第二部份,研究遷急點的分布,我們在不同支流上都可以發現數組同一高度的遷急點,這顯示有過去有多次基準面改變事件。由遷急點傳遞速率(knickpoint migration rate)的理論推導,我們得知遷急點的垂直傳遞速是固定的,假設造成整個花東縱谷河流基準面

改變的主要原因為斷層活動,以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為下游處第一組遷急點產生的年代,從相對高度求得縱谷中段遷急點垂直傳遞速率為2.1~2.5 m/yr,我們便可利用時距分析來推算上游其他組遷急點發生年代,結果與槽溝定年結果相符,計算出來的地震重現週期(recurrence interval):北段80~100年、中段90~110年;南段50~60年。

一看就懂地理百科:地理奧祕完全圖解(全民悅讀增訂版)

為了解決秀姑巒溪花蓮溪襲奪的問題,作者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 這樣論述:

全新收錄20幅精美地理動畫 圖文並茂,輕鬆掌握地理學習關鍵   地震波有哪幾種?   地形雨、對流雨有什麼不同?   降雨量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十七級風吹在身上是什麼感覺?   台灣主要斷層分佈在哪裡?   地理知識 一目了然   地理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地球、地質、氣候、水文,與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等自然現象,對你我的生活更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地理名詞包羅萬象,有些過於艱深,讓人不易理解;有些名稱相近,讓人似懂非懂。   遠足文化累積許多豐富專業的台灣相關地理資料,應讀者期待,將生活與學習常見的地理名辭與理論,歸納整理對照, 並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加上多量、大幅、全彩、精緻的手繪圖與

照片,讓無形的現象在圖畫中成了易於理解的常識。   豐富的圖解內容沒有文字的枯燥,更能詳細清楚呈現,不僅是實用的工具書,也是好看、有趣的自然科學讀物。   生動的地理動畫,好看、好玩又好懂   將動態的地理動畫搬演於紙本書上,具體描繪自然地貌演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搭配清晰簡明的解說,給予身歷其境的閱讀感受,輕鬆建立清楚的地理觀念。   涵蓋九年一貫課程內容、特闢「認識台灣」專欄   本書全盤介紹九年一貫課程內,基本而重要的自然地理名詞及觀念,並且特闢「認識台灣」專欄。台灣本島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有地震、颱風、豪雨等現象產生,國人愈來愈發現:降水、斷層、河流作用、震波等出現在課本上的地理名

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不僅是學生學習須知,對許多台灣自然現象的了解,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能不知道。   完全圖解、檢索便利,地理學習超簡單!   本書較國外翻譯之地理工具書,更貼近國人的所知與理解,並多以色彩豐富、層次清晰的照片與手繪圖輔助說明,加上豐富的「認識台灣」專欄,更實用、更好看。依照相同主題排列辭條,讓讀者易於了解相關知識,書末附檢索,方便讀者查閱。 名人推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主任 陳國川博士 推薦序   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地理教師兼教務主任暨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兼任助理蕭坤松老師推薦序   台北市高中地理科種子教師 廖偉國 審訂 太陽系中的地球

地球的組成 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地函╱地核╱岩石圈╱軟流圈 日月地相對運動 黃道╱自轉與公轉╱潮汐╱晝夜與四季╱日月蝕 太陽 太陽輻射╱紅外線╱日照圈╱太陽日╱太陽高度角╱太陽正射點╱太陽正射角╱遠日點╱近日點 地圖 比例尺╱圖例╱大圓與小圓╱等高線╱正射投影法╱經線╱標準經線╱緯線╱座標系統 大氣層 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臭氧層╱氣溫直減率╱逆溫 生態系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塔╱食物鏈與食物網╱植物演替 板塊 板塊構造運動學說海洋板塊╱大陸板塊╱地殼變動╱海底擴張學說╱隱沒帶╱碰撞帶╱島弧╱火山弧╱聚合板塊╱分離板塊╱板塊張裂╱剪移板塊╱盤古大陸╱古陸╱大陸漂移 斷層

平移斷層╱正斷層╱逆斷層╱地塹╱地壘 █地理動畫  單面山的成因 岩石的種類 岩石的循環╱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岩層的特性與排列 節理╱頁狀節理╱柱狀節理╱片理╱葉理╱劈理╱粒狀岩理╱粒級層╱單面山╱豬背山╱高原╱台地╱階地 褶皺 背斜與向斜╱翼╱軸╱等斜褶皺╱倒轉褶皺╱偃臥褶皺╱侵蝕性背斜╱傾角 礦物 造岩礦物╱矽酸鹽類╱主要礦物╱晶洞╱硬度╱晶系╱解理面╱螢光╱斷口╱條痕╱礦石礦物╱礦床 化石 活化石╱疊層石╱標準化石╱出露 土壤 土壤層╱有機質層╱表土層╱洗出層╱底土層╱基岩╱腐植質╱土壤潛移╱洗出作用╱洗入作用╱土壤的分類╱土壤侵蝕╱土壤液化╱土壤鹽化╱永凍土 森林 森林演替╱森林的

垂直結構╱人工植群 氣候 氣壓╱等壓線╱等雨線╱等溫線╱微氣候╱都巿熱島╱大氣環流 █地理動畫  季風的形成 █地理動畫  行星風系 氣團 鋒面╱冷鋒╱暖鋒╱滯留鋒╱囚錮鋒╱鋒面雨 風 龍捲風╱海風與陸風╱焚風╱落山風╱亂流╱風冷效應╱季風╱風速 水文 流域╱集水區╱水循環╱水平衡╱地層下陷╱自流井╱水系╱內陸水系╱地下水 █地理動畫  地層下陷的成因與災害 水氣 雲╱露╱露點溫度╱雲海╱熱帶雲簇╱凝結尾╱雪╱霜╱霧╱靄 降水 凝結核╱地形雨╱對流雨╱鋒面雨╱過冷卻水╱人造雨╱冰雹 █地理動畫  對流雨 █地理動畫  鋒面雨 海洋 波浪╱海流╱暖流╱湧升流╱親潮╱洋流╱黑潮與北赤道暖流    

地質作用與地形 地質作用 營力╱內營力╱外營力╱風化╱侵蝕╱堆積 火山 火山作用╱火山口╱噴氣孔╱火雲╱火山地形╱火環╱火山弧╱火山碎屑物╱間歇泉╱火山島鏈╱溫泉 █地理動畫  酸性火山的噴發地形 █地理動畫  基性火山的噴發地形 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蜂窩岩與風化窗╱蕈狀岩╱棋盤石與豆腐岩╱球狀風化╱洋蔥狀風化╱鱗剝穹丘 風成地形 風蝕窪地╱礫漠╱風稜石╱黃土 █地理動畫  風蝕地形 █地理動畫  風積地形 河流作用 河流級數╱搬運作用╱河流侵蝕╱侵蝕基準面╱回春作用╱河川襲奪 █地理動畫  瀑布、急流的成因與地形 河流地形 曲流╱牛軛湖╱河曲沙洲╱V形谷╱峽谷╱潭瀨系列╱河階╱沖積扇╱三

角洲╱氾濫平原╱分水嶺╱斷頭河╱壺穴╱辮狀河╱溼地 █地理動畫  搶水地形 █地理動畫  壺穴的成因 海底地形 濱海帶╱大陸棚╱大陸斜坡╱大陸隆堆╱深海平原(海盆)╱海溝╱海脊╱中洋脊 海岸分類 沈水海岸╱離水海岸╱岩岸╱沙岸╱海岸退夷╱海岸進夷╱史崔勒海岸分類╱斷層海岸╱洲潟海岸╱峽灣海岸╱三角洲海岸╱火山海岸╱谷灣海岸╱潟湖╱珊瑚礁海岸 海積地形 海灘╱礫灘╱潮汐灘地╱沙嘴╱沙洲╱離岸沙洲╱連島沙洲╱陸連島╱沙頸岬╱突堤效應 █地理動畫  海積地形的形成過程與類型 海蝕地形 海蝕崖╱海蝕台地╱波蝕平台╱海階╱海蝕平台╱海蝕凹壁╱海蝕洞╱海拱╱顯礁與海樁 █地理動畫  海蝕地形的形成過程與類

型 崩壞地形 落石╱弧形地滑╱崩塌╱山崩╱土石流╱平面型地滑 █地理動畫  土石流成因與災害 █地理動畫  潛移作用與地形 溶蝕地形 溶蝕作用╱陷穴╱伏流╱漥盆╱豎坑╱錐丘╱塔丘╱石灰階地╱緣石╱鐘乳石╱石筍╱石柱 █地理動畫  石灰岩的地表地形 █地理動畫  石灰岩的洞穴地形 冰河地形 冰河╱大陸冰河╱冰斗╱冰蝕槽(U形谷)╱擦痕╱羊背石╱角峰╱刃嶺╱懸谷╱冰蝕平原╱冰蝕湖╱冰磧石與冰磧丘╱鼓丘╱外洗扇╱外洗平原╱冰礫阜 乾燥地形 乾谷╱綠洲╱惡地╱沙漠╱方山╱岩原╱雅爾當╱乾鹽湖 人與地球 天氣預測 氣象觀測站╱地球同步衛星╱繞極軌道衛星╱衛星雲圖╱無人飛機 污染 污染物╱酸雨╱土壤污染

╱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氣體╱溫室效應╱氟氯碳化物╱全球暖化╱土地沙漠化 天然災害 地震╱颱風╱豪大雨╱洪水╱寒潮╱乾旱╱火山爆發╱沙塵暴 颱風 氣旋╱颱風的形成╱颱風眼╱螺旋狀雲帶╱雲牆╱暴風半徑╱颱風的強度 地震 地震波╱震源與震央╱地震強度與地震規模 認識台灣 台灣島的形成╱台灣主要斷層分布圖╱台灣的四種海岸分類╱台灣重要的河川及其流域圖╱淡水河流域圖╱大安溪流域圖╱大甲溪流域圖╱大肚溪流域圖╱濁水溪流域圖╱曾文溪流域圖╱高屏溪流域圖╱蘭陽溪流域圖╱花蓮溪流域圖╱秀姑巒溪流域圖╱台灣的主要山脈與台地   推薦序 一窺地理世界的奧妙 陳國川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主任)   近

來,斷層、地震、洋流、颱風、暴雨、土石流、地層下陷、臭氧層等用語,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地理名詞。然而國人對這些名詞的認識,往往只能靠報章雜誌的短篇句讀中窺知一二,也無法清楚這些名詞之間的相關性。若想要進一步了解這些名詞的來龍去脈,卻可能一不小心就陷入網路的茫茫大海中,無所適從地望著電腦徒呼負負。   這本《一看就懂地理百科》,是以清楚的架構、淺顯的文字、詳實的內容、豐富的圖片,說明日常生活中隨時接觸的環境現象與課題。透過本書,讀者可以輕鬆愉快地認識各種不同的地理知識,有系統的探索大自然的奧祕,滿足讀者對生活環境的好奇心。   全書共分成四個主題,分別為太陽系中的地球、地質作用與地形、人與地球、

認識台灣;由大至小、由遠而近,隨著尺度的縮放,一窺人類生活世界的奧妙。   在太陽系中的地球,深入淺出的介紹太陽、地球、陸地、海洋、大氣等相關的地理概念。經由這些概念,進一步瞭解暗黑宇宙中孕育美麗藍星的環境要素。   地質作用與地形,帶領讀者進入生活世界色彩繽紛的各項地景。地球表面在內外營力的驅動下,不斷雕刻與琢磨,形塑出變化多端的地形景觀。人類在不同的地形舞台,譜寫各具特色的樂章。   人與地球,從人地交互作用的角度,介紹災害的種類和說明災害發生的原因。透過這些內容,讀者可領略自然力量的強大,體會人地和諧的環境倫理。   認識台灣,從台灣島的形成過程、斷層的分布、海岸的分類、河川及其

流域,以及主要山脈、台地等地形的分布等,讓讀者回到我們熟悉的家園,認識我們的逐夢環境。   大地知識俯拾即是,處處留心皆為學問。《一看就懂地理百科》帶領讀者走進自然環境的百寶箱中,挖掘豐富且實用的地理知識。 推薦序 學地理不能靠死背 蕭坤松(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 地理教師兼教務主任 / 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 兼任助理)   在現今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時代中,知識學習的方式逐漸改變。上課時,老師一再提醒我們要了解,不要一知半解的背誦,基測、學測、指考也反應此一趨勢:片段知識的記憶並非學習的主題,理解、推論、分析與應用才重要。因此學習變成全方位,從基本知識的記憶,到概念的理解推論與應用,甚至處理

知識的基本能力都要學會,最終目的在培養邏輯思考與表達演示,甚至終生學習的能力。        地理科的學習也是如此,大量記憶地名、山川名稱,本來就不是地理科的主要學習方式,許多地理學重要知識都來自生活經驗,因此藉由體驗與理解以明瞭地理學概念,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理解地理知識大多看圖表或照片,有經驗的教師利用幾張簡單的圖示,就可以將複雜的地理現象說明清楚,因此同學們學習地理也該如此,才能收到最大的學習效益。        延續上一本《遠足圖解地理辭典》,遠足文化再度推出《一看就懂地理百科》,自然地理的學習若是搭配這一本書,將可逐步釐清課本所描述的概念,讓人真的一目了然,對於地理教師來說,本書也是

蠻好的工具書,不僅可利用圖照進行教學,也可以藉此澄清自己的一些觀點。        感謝遠足文化這幾年來對鄉土台灣的關懷與投入,100本的【台灣地理百科】成為最詳盡的台灣地理資料庫,如今進一步演育出地理百科的學習寶典——《一看就懂地理百科》,相信對於社會大眾也有引導學習的功能,未來在報紙上若看到不是很清楚的地理概念,翻開本書就真的可以一看就懂。然而站在地理教育工作者角度來看,透過圖表來理解地理概念仍只是學習的第一步,將概念引伸到真實世界的體驗與解釋上,才是重要;如到墾丁國家公園體驗珊瑚礁特色,當颱風來臨時,能知道其風向變化的原因或知道降水強度的概念,當南亞海嘯發生時,有興趣追問為何發生海嘯等。

如果我們公民能有如此的素養,那才是地理教育的成功,當然那時我們的社會應該就是一個重視生活品質、關懷生態,與具有開闊胸襟視野的成熟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