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原資訊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種原資訊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大泉一貫本間正義森川博之山下一仁八田達夫青山浩子寫的 2025 農業關鍵字 和端工作室的 遊‧托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畜產種原資訊網-臨時連結- 種豬專區- 家畜區 - 中央畜產會也說明:台灣畜產種原資訊網-臨時連結- 種豬專區- 家畜區- 產業訊息- 中央畜產會於89年1月1日正式揭牌運作,立法通過的財團法人,其中央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農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部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李仁貴所指導 陳奕廷的 使用慣性元件與機器學習技術進行乳牛行為分析之研究 (2021),提出種原資訊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牛隻頸圈、慣性元件、機器學習、牛隻行為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 謝長奇所指導 陳韋融的 鵝肉精萃液對小鼠生理疲勞的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抗疲勞、鵝肉精萃液、淘汰肉鵝、運動表現的重點而找出了 種原資訊網的解答。

最後網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 - Facebook則補充:參訪蘭嶼種原回流探勘之行:. 畜產試驗所於101年起主動與蘭嶼鄉公所及社區團體接觸,研商規劃蘭嶼豬種原回流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種原資訊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5 農業關鍵字

為了解決種原資訊網的問題,作者大泉一貫本間正義森川博之山下一仁八田達夫青山浩子 這樣論述:

  本書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庫——21世紀政策研究所主導的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的研究成果結晶。學者群將原本的報告的內容加以修正增補,再由講談社的現代新書系列出版成書。書中具體且翔實地探討了5年甚至10年後的日本農業樣貌。   長期仰賴農政單位、農協主導的日本農業,目前正逐漸脫胎換骨,農企業也陸續地在日本各地出現。研究會除了走訪日本國內各地實際發展「新型態農業」的農企業,實際走訪荷蘭及丹麥等農業出口大國,針對日本農業的未來,進行了多方的考察與評估。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群從農業政策及現行制度的觀點出發,勾勒出日本未來應邁向的「新型態農業」樣貌。   

在少子高齡化趨勢急速深化之下,日本的經濟、社會都面臨了重大的變革,農業也不例外。日本國內飲食相關的市場需求前景看淡,農家因高齡化而無法再從事農務,農地則出現了廢耕地增加,或變更為住宅及太陽能發電用地的情況。這些現象,讓日本農業看似步步邁向夕陽產業,但其實它正一點一滴地在改變。   本書就以這些變革的萌芽為主軸,深入探討日本該如何茁壯成實力堅強的農業出口大國。   增田寬也的《地方消滅》裡描述:日本國內人口集中三大都市圈,其他地區高齡化、少子化加劇,預估2040年日本49.8%市區町村面臨滅絕。其中,日本農業區挑戰特別嚴峻,日本農業後繼無人。   臺灣「地方消滅」的速度也緊追日本。國家發展

委員會推估,2025年臺灣人口達高峰後,成長曲線就會反轉下滑。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臺灣農業、農村、農民會帶來嚴峻挑戰。   「2025年,是臺灣農業轉型關鍵時刻。」轉型成功,臺灣農村將有望像歐洲適宜人居;轉型失敗,可能步上落後國家處境,基礎建設崩壞,垃圾與廢棄物橫流。因此,每一步都得謹慎踏穩。   「社會5.0」概念,將發展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可解決高齡化、少子化、環境與能源等社會課題,農業亦如是。農業隨附在新科技身邊,將華麗變臉,成為全新型態的明星產業。 本書特色   ‧一群關心日本農業學者,針對日本農業經過多年現地採訪所發

表的論文集結。是關切農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   ‧臺灣的主客觀因素都與日本相仿,近年來一樣也受到人口萎縮與國際自由貿易的衝擊,臺灣農業與日本一樣仍有機會。本書即在探究「機會在哪?」   ‧「從心態到政策都要大刀闊斧地改變」,這是作者群的結論,日本經驗則是臺灣「已經發生的未來」。   ‧本書也收錄專章來討論臺灣農業目前的困境,缺工、極端氣候、人口結構改變已經出現在臺灣。   作者簡介 大泉一貫   1949年生,宮城大學榮譽教授、農業經營管理學者,著有《充滿希望的日本農業論》(希望の日本農業論)等書。 本間正義   1951年生,東京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農業經濟學者,著有

《現代日本農業的政策形成過程》(現代日本農業の政策過程)等。 森川博之   1965年生,東京大學尖端科技研究中心教授,資訊網絡專家。 山下一仁   1955年生,佳能全球策略研究所研究主幹,農業政策分析專家,著有《是誰摧毀了日本農業?》(日本の農業を破壊したのは誰か)等書。 八田達夫   1943年生,亞洲成長研究所所長,經濟同友會政策分析中心所長,經濟學者,著有《日本的農林水產業》(日本の農林水産業)等書。 青山浩子   農業媒體工作者,著有《打造強而有力的農業》(強い農業をつくる)等書。 編者簡介 21世紀政策研究所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

庫。 譯者簡介 張嘉芬   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   擅長不動產、餐飲、長照、經營管理等領域之口、筆譯。   興趣是在日本渡假務農。   譯稿指教:[email protected]   1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日本究竟欠缺什麼? 國土狹小一樣能成為「農業大國」 農業國家的三種類型 「食」與「農」已是密不可分的融合產業 批發市場消失的荷蘭 從「容易種植」到「市場需要」 資訊化是運銷革命的必備條件 丹麥的市場導向農業 最佳品類策略 以「產業聚落」推動農業革命 資訊產業化的園藝 支持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的「知識樞紐」 阻礙日本農業發展的因素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與歐洲大相逕庭的日本農協 必須擴增大型農家的理由 法國透過離農政策推動結構改革 日本農業應先以何為目標? 2 自由貿易是良機 國產品與進口品至少還能分庭抗禮的理由 「川普衝擊」殺死了自由貿易? 日本的農業並不弱 國產米和進口米,價差其實並不如關稅數字 日本米的價格約為美國米的2倍 即使零關稅,還是有農家能與外國米抗衡 不必「插秧」的劃時代技術 用ICT來管理整合後的農地 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小麥,有機會反敗為勝 足與世界抗衡的牛肉 養豬業也能自力救濟開創活路 酪農與乳製品面臨運銷模式重整 競爭力薄弱的甜味作物 確立「中級品牌」是農業起飛的關鍵 物力、人力、技術的整套外銷 將日本農業塑造成亞洲農業

的典範 3 數位農業的時代 用大數據和雲端技術改變農業 數位農業的時代 運用數據提高生產力 運用ICT找出歉收原因 「健康與食物的關係」也更明確 築起預防糧食損失的防線 「農業共生型」智慧城市 化危機為商機 產官合作,公開所有數據 4 修正農業政策上的錯誤 日本農業必將成長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日本的農地是優質沃土 日本農業保護政策上的重大謬誤 補貼政策的歷史脈絡 美國、歐盟廢除休耕政策的原因 日本也有「直接給付」制度 「高米價」政策究竟誰得利? 日本人飲食習慣的變化 生產者不喜加工和業務用農產品 業態一變,需求也跟著改變 從生產導向到市場導向 農業重

大問題:農業與食品產業的關係疏遠 食品產業紛紛逃往海外 與紐西蘭合作,生乳外銷中國 5 在農業的岩層法規中開創新局 結構改革的關鍵在「國家戰略特區」 結構改革才是成長策略的基礎 日本農業結構改革的歷史脈絡 「岩層法規」為何不退場? 「中央主導」正是國家戰略特區的優勢 比「規制改革會議」時代更迅速 最早在特區鬆綁的法令 農業特區的開路先鋒是兩大都會圈 以「地方創生」為目標的特區來接棒 不向反對論調屈服,帶領農業躋身成長產業 6 日本農業將出現轉變 邁向新型態農業先進國家的發展進程 從「生產過剩→生產調節」轉為「生產過剩→出口外銷」 「新型態農產業」的9種類型 市場導向的機制與「食品鏈農業」

其實也有「先進的」產品導向農業 「食品鏈農業」的五種類型 蔬菜的契約耕作與供貨契約 稻米業界因業務用米供給量不足所產生的變化 稻米契作與食品鏈農業 福原農場的案例 營農銷售公司與食品鏈農業 「農商工」的合作型態 外食餐飲企業、食品加工業者跨足農業與6級產業化 仍在發展中的日本食品鏈農業 躋身成長產業,農業要從運銷改革開始 打造企業易於投入的農業環境 企業投入與農地持有 專欄|開啟嶄新農業 商務模式的先鋒 1 丹麥農業/小小農業大國的祕密 2 金子牧場/期以「健育牛」品牌進軍全球市場 3 inochio集團/提供「新農業」建議方案的綜合輔導業 4 伊賀之里mokumoku手作農場/農業主題樂園

界之王 5 田中農場/不仰賴補助款的稻作生產 6 內田農場/「100%接單生產」的農業 PLUS|2025年,臺灣農業轉捩點 1 農業缺工主因?勞動人口減少才是隱憂 推動數位服務加乘農業 2 人口結構與膳食型態轉變影響糧食供需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避免蔬果過剩並提升雜糧自給率 3 經驗法則遇見「忽冷忽熱」   氣候不可逆,提升農業調適力 4 模擬未來氣候,考驗農業韌性   實測作物產量變化,順應自然為調適策略 5 資源開發,轉為生態調節   導入生態系統服務,檢視永續資源庫存 6 今日農業如何順應極端氣候?   「作物溫度逆境模擬試驗平台」體驗危機,篩選抗逆種原   作者序

  從現在起到2030年,在日本經營農業的農家(販賣型農家1、經營主體2)數量究竟會大減至何種水準?這兩張圖表,是我的研究室團隊所進行的模擬試算結果。在2015年時,原本還有約138萬戶的農家,僅10年後,也就是2025年時,就會縮減近半,降到72萬戶;而在15年後,也就是2030年時,農家數量將銳減至3成以下,也就是減少到僅剩40萬戶。   從事稻作的農家,銳減的速度更是驚人。目前,日本的農家約有69%是稻作農家,但到了2025年,原本約有95.2萬戶的稻作農家,將減少到37.7萬戶;2030年更只剩下10.7萬戶。單就數字上來看,現在的農家,屆時10戶中有9戶都會消失。   這些數

值是以近年的農家戶數變遷為基礎,列出在統計上最有可能發生的數值,當然它們都只是預測值,實際的數字變化,應會介於圖表上所呈現的直線和曲線之間。我觀察農業就業人口數的變化、農業人口老化率和新進農民人數的比例,認為實際數字變化應會更趨近圖中的直線。   「農家減少7成,稻作農家減少9成」看到這樣的預測,很多人或許會對於日本農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悲觀。然而,若再稍加仔細觀察「農家減少」的實際內涵,就可從中看出不同的趨勢變化。   大型農家漸增   我們依每一戶農家的農產品銷售金額,將農家分為「低於1,000萬日幣(小型)」、「1,000日幣~未達5,000萬日幣(中型)」、「5,000萬日幣以上(大

型)」這3類,預估每一類的戶數,以及它們在農家總數中的占比。   5,000萬日幣以上的大型農家,其實多半已像企業組織,與其說是「農家」,稱它們為「經營主體」會來得更貼切。此外,我們又將小型農家分為「低於300萬日幣」和「300萬~1,000萬日幣」,發現小型農家有85%都低於300萬日幣(約合新台幣84萬3,000元)。   若將前面所提到的「農家戶數驟減」這項預測,套用到上述3種規模來看,就會呈現出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小型農家從2015年的125萬戶,驟減到2030年的30萬戶;中型農家也從10萬9,000戶減少到7萬5,000戶;反之,大型農家(經營主體)則由1萬7,000戶增加到約

2萬1,500戶,中型農家當中,銷售金額3,000~5,000萬,也就是接近大型等級的農家,預測戶數也將會增加。   換言之,所謂的農家戶數驟減,事實上減少的是小型、微型的農家,大型農家或經營主體,反而將逐漸增加。   接著,我們再將「小型」、「中型」、「大型」農家(經營主體)的農產品總銷售金額分別在整體銷售金額當中的占比,以圖表0-4來呈現。小型農家的總銷售金額占比,從2015年的26%下降到2030年的1.5%,減少的金額約達2兆2,000億日幣(約新台幣6,182億);另一方面,大型農家(經營主體)的總銷售金額則從41%上升到74%,若以目前的銷售額來換算,約相當於增加6兆5,000

億日幣。屆時農家結構將出現轉變,因小型農家退出市場所造成的損失,用大型農家及經營主體增加的部分來彌補,還綽綽有餘。   日本國內這種「小型農家減少=部分農家大型化」的現象,究竟應該視為危機?還是讓日本農業脫胎換骨的良機呢?其實,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   讓農業再度躋身成長產業   包括我個人在內,本書作者群的每一位成員,都站在支持後者的立場。更準確地說,我們認為:若能改善過時且弊病叢生的農業政策與制度,依循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重新建構經營主體的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必能復甦,並再度躋身成長產業之列。為了扶植日本成為農業出口大國,我們要翻土整地,建立符合自由貿易時代需求的制度;運用大數據

與資通訊(ICT)等最新科技,構築新型態農產業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力。為此,學者專家和媒體人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出發,提供深入淺出的建言,探討農業究竟該從何著手、如何改變,並將內容集結成本書。     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第1章談「日本與國外(農業出口大國)的比較(日本缺乏的究竟是什麼)」,第2章分析「自由貿易為何是日本農業的良機」,第3章勾勒「科技改變農業的未來」,第4章論「為什麼日本的農業政策必須調整」,第5章探討「運用國家戰略特區,為日本農業掀起結構改革的遠景」等個別面向的議題,第6章再以「日本農業勢不可免的未來想像(食品鏈農業)」總結。在各章之間另設有專欄,聚焦觀察幾個率先導入嶄新農業型

態的農業經營主體。   重要的是,今後總數不到10萬戶的「中型農家」和「大型農業經營主體」,會支撐起整個日本的農業發展。目前這兩者的農產品年營業額合計約為8兆8,000萬日幣,但它們所創造的商業模式,將可望在未來10、15年內,成長到9兆、10兆日幣的規模。   對「15公頃極限說」存疑   剛才我提到:「若能改善過時且弊病叢生的農業政策與制度,依循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重新建構農家的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必能復甦,並再度躋身成長產業之列。」關於這個論點,作者群也想先表明我們的立場。   如前所述,在現今的日本農村當中,銷售額介於5,000萬至1億日幣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漸增加,極具商業

概念的經營者也開始在全國各地嶄露頭角。以稻作規模而言,這些經營主體經營的耕地面積約為100公頃,年營收總計約為1億日幣。   離奇的是,在農業領域當中,其實直到最近都還普遍認為這種大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只不過是痴人說夢。   「再怎麼擴大生產規模,稻作能有成本撙節效果的上限就是10公頃,之後就算規模再大,成本都不會下降。因此,即使發揮再多創意巧思,在日本從事稻作經營最理想的規模,應該就是15~20公頃左右了。」   這是某位學者的論述。然而,不僅農業學者,連農政官員和農協1,也就是整個農業界都支持這一套堪稱為「15公頃極限說」的論調。   實際上,在農林水產省2辦理的稻穀生產費用統計

調查當中,將耕地規模低於15公頃者分為7個等級,並仔細計算出了每個等級所需的生產成本;但15公頃以上者,全都歸類在「15公頃以上」這一個等級。即使日本農業的發展性,就潛藏在這些「15公頃以上」的農家,情況亦然。   在日本的農業界當中,還有很多類似這一套「15公頃極限說」的「通俗見解」,立論根據薄弱。例如「不論再怎麼努力,日本農業終究難與美國或澳洲匹敵」、「對於缺乏競爭力的日本農業而言,外銷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一旦取消關稅,日本的農業就會瓦解」、「一級產業終將走向凋零的命運」……   以往,農水省官員或農協不時都會抬出諸如此類的論述,以正當化他們所主張的「保護微型農家」這個名目。

部分主張「15公頃極限說」的學者,立場偏向保護小農、維護兼業農家,甚至還有些學者是因為反對以推動自由貿易為宗旨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所以才主張這個論述,要用它來當作一項立論根據。   「守護微型農家」、「保護小農」等論調,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然而,守護微型農家、保護小農等作為,是否真能促進日本農家與農業的成長,進而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   本書要深入探討這個禁忌。   轉「守」為「攻」   日本農業的各項重大變革,正一點一滴地摧毀前面談到的這些通俗見解。   自2013年起,日本政府祭出「攻擊型農林水產業」施政方針,推動

相關的農業政策。這項方針,是要讓農政從「保護農業」轉為「輔導農業躋身成長產業」,以期擴大外銷,並增加法人型態的農業經營。目前政府已著手推動幾項主要課題的因應措施,包括廢止生產調節、農協改革等,在政策執行上的確逐步向前邁進。而當初政府所訂定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究竟有沒有可能達成呢?現階段看來還需要再加把勁。本書的作者群,或多或少都與「攻擊型農林水產業」的農業政策有些關聯。   過去那種以維持稻米價格、維護兼業農家為主軸的保護型農政,我稱之為「偏重稻作的農政」。對於長期在這個框架下從事農業的人來說,即使聽到「輔導農業躋身成長產業」、「成長型農業」的論述,恐怕也很難理解。在農村裡,那些呼應既往

保護型農政的輿論,至今仍根深柢固,在推動新的農業政策之際,同時必須對抗這些農村輿論,有時甚至還會出現政治上的傾軋角力。   另一方面,本書後續要介紹的這些有別於傳統形象、具備商業概念的人才,在農業領域裡勢必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進而成為農村社會的主流。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學者錯估農業情勢變化,或甚至趕不上變化的情形,更會一如既往地層出不窮。以往學者認為對農家有益才推行的作法,到頭來反而拖累了農業的發展;昔日學者曾大聲撻伐的事項,到頭來才發現它們其實是對的……諸如此類的現象,仍會不時出現。   現今日本正處於農業大變革的起步階段。此刻,我們須以今後10年、15年內必將發生的事項為根據,來思考未

來的農業,而不是再用過去的經驗,去預測農業的未來。   本書書名訂為《2025 農業關鍵字》,就是因為我們對農業懷抱著上述這樣的想法,同時也蘊含了我們對農業的期待。 2017年2月 21世紀政策研究所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 研究主幹  大泉一貫 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日本農業界一直有個既定的說法,認為「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包括農林水產省、農協、農林派議員、大學農學院等業界相關人士,多半都認同這種說法。他們的論調,是「美、澳等國的農業採取大規模種植,價格便宜。日本農業再怎麼比,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這些農業界人士積極強調「日本的農業很弱小

」的觀念,向各界訴求高關稅等農業保護政策應予以延續。然而,在現今這個人口不斷減少的時代,一味地在日本國內市場裡故步自封,當然無法為農業開創任何新局。和這些人談日本農業在10年、20年後的遠景,也是枉然。 安倍政府在2013年時,針對農林水產品和食品的出口總額定出了政策目標:要將當時僅有5,000億日幣左右的規模,在2020年之前擴大到1兆日幣。然而,這些內容,與第一次安倍內閣在2007年所提出的目標如出一轍,而當時是宣稱要在2013年之前達到1兆日幣的目標。此外,2010年時,民主黨也曾訂立過相同的目標。 以往,農林水產省還不止是訂出了擴大外銷的目標,還以擴大外銷的名義,投入了龐大的預算與人力

。令人遺憾的是,截至2013年為止,日本的農產品出口總額持續呈現不增反降的局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日本的農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2014年的出口總額得以回升,是因為日幣走貶的影響;到了2016年時,日幣轉強,使得日本農產品又再次失去了外銷競爭力。 日本既往的農業政策,是對進口農產品課徵高關稅,以固守國內市場。然而,所謂的國內市場,未來將會因為高齡化和人口減少而逐漸萎縮。長此以往,日本農業就只能坐以待斃。若想扭轉這樣的命運,就必須仰賴出口,開拓海外市場。 日本農業究竟能否生存下去,端看它能否轉型為「可供外銷的農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換言之,就是要從鎖國型產業,蛻變成開放型產業

。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追根究柢,這種「日本農業比美、澳的規模小,成本高,無法與全球競爭(所以要對進口品課徵高關稅來加以保護)」的主張,究竟是否合宜? 若以日本每一戶農家的農地面積為1,那麼歐盟的農家就是6,美國是75,澳洲則是1,309。這樣看來,日本的農地規模的確偏小。而農地規模愈大,營農成本就愈低,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使用慣性元件與機器學習技術進行乳牛行為分析之研究

為了解決種原資訊網的問題,作者陳奕廷 這樣論述:

據農委會於民國108至109年間所公布的主要畜禽產品成本分析與其他研究團隊於2019年亞太地區農業政策資訊平台(FFTC-AP)所發表的牛隻照護輔助裝置分布,可以得知牛隻照護需求日益增加。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乳牛場域智慧化採集牛隻數據並開發使用者介面整合牛隻行為分析與驗證流程,讓乳牛場域管理者得以觀察牛隻個體狀況,察覺潛在的牛隻健康問題。基於上述需求,本研究使用實驗室開發具慣性元件與藍牙傳輸協議之牛隻頸圈,取得當前牛隻活動量並萃取出動態軀幹加速度、向量總和、直流分量與交流分量等等特徵,並經由監督式機器學習機制中的極限梯度提升決策進行坐姿、站姿與採食等等牛隻行為分類。在採食行為中,牛隻進食與尋

覓食物的過程在本研究中均歸納至同一行為。乳牛場域中所規劃的餵食時段與該時段兩小時前的休憩時段,為本研究行為分類抽驗依據。分類結果發現,乳牛場域中五頭牛隻在休憩時段中坐姿達30.9%,站姿達5.8%,採食達63.2%;餵食時段中坐姿達7.3%,站姿達7.2%,採食達85.4%。為了使分類決策更加契合實際場域牛隻行為,使用者介面得以驗證分類成果,重新調整分類決策。

遊‧托邦

為了解決種原資訊網的問題,作者端工作室 這樣論述:

  遊戲,本身就是具有無限可能的沙盒。   只要你留心,就會在過去與未來,在此時與此地,無數次和它相遇,   歡迎來到 遊‧托邦──   瑪莉兄弟、刺客教條、蒸汽龐克、旁觀者、法老王、奧威爾…,我們熱身、投入、失敗,然後英雄再次來過。   Game On!! 再來一局吧!誰沒玩過N場遊戲,體會過遊戲的魔力?   宛如時光機──在遊戲中,歷史有時以未來的姿態跳出記憶,而未來總有某種似曾相識感。我們似乎能遊移在時間的軸線上,永遠可以從現在脱身。   宛如靈魂出竅──玩著遊戲的我看著遊戲中的我,遊戲把我們的一部分外化為鏡子,讓我們在虛擬中再見現實;而另一部分的「我」則在遊戲中被保存了,多年後

,在不變的遊戲中偶能重遇那個我。   比吸麻還上癮的快樂──遊戲之路,遍佈玄機,隱藏關卡、生命蘑菇,打怪、掉寶、補師、挑戰資深遊戲玩家探索出的狂野路線,處處刺激多巴胺分泌,彌補生命當下的無力或迷惘。   是遊戲,在我們身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時候提供進入陌生世界的可能;也是遊戲,憑藉偶然的機會,讓我們經歷真實情境時,有更多的儲備與勇氣。   遊戲,本身就是具有無限可能的沙盒。只要你留心,就會在過去與未來,在此時與此地,無數次和它相遇。   ★本書收錄端傳媒「Game ON」專欄16篇資深玩家體悟,寫盡遊戲的魅力與生命的互文! 本書特色       精彩收錄端傳媒「Game ON」專欄1

6篇資深玩家體悟,寫盡遊戲的魅力與生命的互文! 作者簡介 端工作室   端傳媒旗下出版工作室,整合端傳媒的優質報導及寫作內容,出版為特定主題的特刊、書籍等。 端傳媒   端傳媒是一家面向全球華人的數位媒體,以深度報導、調查報導和數據新聞為特色,立足香港,放眼世界,為全球華人提供優質的新聞資訊。   網站:theinitium.com   Facebook Page:fb.me/theinitium   【序】遊戲,無限可能的沙盒/楊靜 【打機故事】 我為什麼要打遊戲?/楊靜 消逝的武林:如何用二十年玩一款電子遊戲?/馬家豪 姊妹花荒野求生記/班班 別人撩妹,

我撩NPC:記我們留在遊戲裡的愛情/阿力雄等 【敵托邦】 後真相時代,一個好人的奏鳴曲/楊靜 像條狗般死去,還是像條狗般活著:一個菜鳥的戰爭選擇/呂陽 極權之下,你真的能做一個「旁觀者」嗎?/楊靜 複製品:在手機上,為你的國家追捕「恐怖分子」/戚振宇 【遊戲的邊界】 沒有 Game Over,遊戲能變得更自由嗎?/戚振宇 遊戲世界有多自由?/楊靜 在失憶的小島上,和記憶捉迷藏/楊靜 遊戲可以改變現實嗎?/唐健朗 這次換你做發瘋的那個女孩/楊靜 【遊戲的可能】 製造病毒、散播瘟疫,這款遊戲中你的目標是消滅全人類/張可 搞得定快門,搞不定革命/罕妮耶 可以不把「世界的命運」交給遊戲嗎?/甯卉

序 遊戲,無限可能的沙盒  楊靜   「這位小姐,好心提醒你,博物館再半小時就閉館了,你還有三層沒看,要加快速度喔!」   穿導遊工作服的義大利阿姨不厭其煩跑來催促,這已是第三次了。我們勉強用英語溝通,她始終不信買票入場的遊客會不在乎是否看完全部展廳,末了,她恍然大悟:「你是來蹭冷氣的吧?」   七月末的杜林(Torino,都靈)酷暑難耐,但令我在埃及考古博物館流連忘返的倒不是冷氣。「從底比斯到孟斐斯的路要通過杜林」(古埃及學家商博良語)―這個位於義大利北部古城中的博物館,百餘年來幾位館長遠赴埃及多個古城遺址,系統發掘。莎草紙、石膏像、木乃伊和棺木源源不斷流入館內,久而久之,造

就這座歐洲最大的埃及考古博物館,藏品遠勝大英博物館。   博物館用一層樓來作前奏,它不忙著擺出幾尊鎮館之寶,而先用地圖和相片講述館藏是從哪裡來到杜林;之後的幾層則藏品豐富,並且按古埃及原生場景還原成「活景」。參觀者無須低頭遍讀標籤,就能猜到這些藏品的功用。   我大學讀博物館學,此刻又在修藝術史,這些用心的安排當然令我暗暗叫好。但,這並不是我站在一個小村落展廳挪不動腳的原因。如磁鐵般牢牢定住我的,是不期而遇、似曾相識的驚喜。   這個村落,我原是見過的,不,我原是「建過」的。而底比斯與孟斐斯,我與它們也是通過商、甚至打過仗呢。   我說的當然是遊戲。   《法老王》是上世紀九零年代末

Impressions Game(印象遊戲公司)出品的歷史策略遊戲,2000年左右,我在盜版合輯上機緣巧合找到它。回想這個遊戲,總有一股土黃色的沙漠氣息,遊戲背景音樂是埃及風格的,文字相關界面則模仿莎草紙的質地。遊戲中,我是法老家族的一員,要在繼承的王土上繼續創建文明。   那版《法老王》是英文原版,還是中學生的我把《牛津高階英文詞典》擺在鍵盤旁邊,硬著頭皮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才明白任務是什麼,敵人在哪裡。一個暑假下來,我學了很多考試用不到的詞彙:亞麻籽(Flax)是殯儀館(Mortuary)做木乃伊用的;石室墳墓(Mastaba)建得多,文明指數才會上升;而花崗岩(Granite)則是建造

某些建築物的必備石材。同時,我也對古埃及人敬畏的神明有了大概了解―奧西里斯(Osiris)是最需要討好的神祇,它決定尼羅河的泛濫,也就關乎每年莊家的收成;布塔(Ptah)則是工匠的守護者,它高興了,我的大小作坊才可以順暢運行。   磕磕絆絆地,我的子民終於得到穩定的物資供給,桌上的食物也從只有獸肉豐富到魚類和穀物。醫生和殯葬師處理人民的生老病死,舞者和雜技演員則負責製造歡笑。奢侈品作坊打造的珠寶首飾被賣給尼羅河上下游的村莊和城市,我則從它們那裡購買磚塊和石材以搭建金字塔……   遊戲難度不低,我需要知道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的原材料和製作工藝,然後鋪設充足的基礎建設來運輸這些產品。一旦疏忽,大宅

就敗落成貧民窟,而不小心得罪神明,乾旱與瘟疫就會席捲整個城市。   那差不多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若不是站在這個文物拼組而成的「古埃及村落」,我都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當虛擬的村莊和現實的博物館突然對接,大腦皮層的興奮感真實而強烈,我回到了從沒去過的地方。   是遊戲,在我們身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時候提供進入陌生世界的可能;也是遊戲,憑藉偶然的機會,和真實情境產生互文時,讓我們有更多的儲備與勇氣。在端傳媒「Game ON」這個欄目裡,我們寫過很多這樣的神遊故事,《這是我的戰爭》(This War of Mine)重建薩拉熱窩圍城的殘酷,《旁觀者》(Beholder)帶我們第一身體驗蘇聯極權的恐怖

,《1979革命:黑色星期五》(1979 Revolution: Black Friday)再現1979年伊斯蘭革命的前奏……。早幾個月,哈佛大學李潔教授來海德堡大學談毛澤東時代的記憶與博物館,末了她問:「除了博物館、紀錄片,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重建記憶現場,並且使之參與到當下的世代嗎?」我幾乎不假思索的有了答案,當然是遊戲。我的德國房東來自東德首都,每次回鄉,她都感歎一切都在更新換代,「有沒有可能讓年輕人知道東德的生活是怎麼回事?」還是同樣的答案,遊戲。當然,電影也可以,但能隱藏無數細節待有心人挖掘的媒介,在我看來,絕對是遊戲。   歷史或平行歷史遊戲讓我們能夠書寫、重讀記憶,這是遊托邦向後

延伸的象限。但回到過去的技術和敘事本身,早就裹上了一層未來感。而本就立足於幾十年後、幾百年後甚至幾千年後的遊戲,則將這個象限向前延展。我們曾經分析過《奧威爾》(Orwell)兩部曲,暢想在並不遙遠的將來,一個全知全能的系統如何將人類活動從發生的那一秒就變成數據庫數據,如何將我們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全都變成可讀檔案記錄在案。《塔科馬》(Tacoma)公司則選擇一個審慎的位置,構思在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結合得天衣無縫的世界裡,人類僱傭關係和新型態資本主義何去何從。我們還沒來得及寫下的《生化奇兵》(BioShock)、《異形》(Alien)、《恆星戰役》(Stellaris)則推演現實社會的各種規則,在

科技和文化的雙重驅動下如何生長。   在遊托邦裡,歷史有時以未來的姿態跳出記憶,而未來總有某種似曾相識感。這種時間的模糊感賦予我們一種手握時光機的感覺,似乎永遠可以從現在脫身,遊移在時間的軸線上。然而,遊托邦並沒有遺忘「現在」這個時間緯度。將「現在」晶體化,捕捉它的某個瞬間某個姿勢,然後放在手術台上解剖把玩,這正是遊托邦的魔力所在。《世界的命運》裡,遊戲虛構出一個如可口可樂一樣跨越國界線的全能NGO組織,讓我們通過回合策略的遊戲機制來親身體驗遏止全球變難之難。面市不久的《中國式父母》則用模擬養成的方法,解剖中國家庭關係,以及應試教育系統。如此,遊托邦把我們的一部分外化為鏡子,讓我們在虛擬中再

見現實,有一種靈魂出竅的體驗。看著作為他者的自己,我們能夠更脫離也更客觀(抑或是另一種不一樣的主觀)欣賞或審視自我與我們棲身的世界。〈如何用十二年玩一款電子遊戲〉寫的是電子遊戲,更是玩電子遊戲的「我」,在遊托邦裡我們不經意間保存了一部分自我,玩樂的當時也許不自知,但很多年後回頭看,不變的遊戲見證著在人間奔走的我和你。   時間與自我之外,我們當然不會抹煞遊托邦最初吸引我們的特質:快樂。這是另一重「邦」的所在,腦力高度集中,手眼靈活協調,在遊戲設計師精明的計算下,成功與失敗都刺激多巴胺分泌,難怪打遊戲要比看電影耗人精力。打開一個又一個遊戲,我們熱身、投入、失敗,然後英雄再次來過。就這樣熟悉一個

又一個世界,接受各種古怪但刺激的設定―困在荒野覓食、在宇宙某處用智能手錶尋求幫助、以蒸汽朋克(台譯:蒸汽龐克)的風格環遊地球、吃下紅色藥丸看到不存在的時空、在警察局觀看記憶碎片探案、不斷重讀上一個瞬間來改變未來……甚至靜下來回想最初帶我們上船的那些老遊戲―今天,你還是可以找幾個老遊戲考古網站,下載模擬器和《瑪莉兄弟》打一天。到這時我才發現,小時候我們有多幸運,哪怕是《瑪莉兄弟》這樣的遊戲,製作者也賦予無限創意,在最普通的打機可能外,到處布滿玄機,隱藏關卡、生命蘑菇,還有資深遊戲玩家探索出的通過打遊戲來修改遊戲的狂野路線。難怪父母要怕遊戲成癮,這不是粗製濫造的大麻,想要抵擋遊戲的魔力,那替代品的

精彩程度也不能打折。   二十年前,也許關於電子遊戲的爭論還有些許意義,但如今,這個討論已顯得過於陳舊―電子遊戲已經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虛擬和現實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既然口誅筆伐並不能讓電子遊戲產業衰亡哪怕一點點,那麼正視這個巨型產業在吞噬著什麼,又有什麼樣的改良可能,才是更值得關注的議題。   既然在講古,就讓我繼續下去。我在德國生活在一個大學鎮,還是一家以傳統人文學科與醫學院為重的老牌大學,即便是這樣,城中每個星期都有遊戲Jam,什麼人都可以參加。不會寫代碼(程式),那可以做美工,或者寫故事,做音樂,甚至做遊戲測評員。而我在做的博士論文研究,也讓我接觸到各種原本和遊戲無關的人――用

遊戲做電子藝術史的老師,用遊戲做心理治療的諮詢師,用遊戲考古的攝影師,用遊戲做肌肉復健的生物學家。   遊戲,本身就是具有無限可能的沙盒。只要你留心,就會在過去與未來,在此時與此地,無數次和它相遇,這,也是「遊‧托邦」的意思。   離開杜林的晚上,我站在旅館露台往下看,錯落有致的紅色屋頂連成一片,隨手發一張照片在臉書上:「《刺客信條》之杜林」。三個小時後,有三、四十個朋友按讚,大部分是這幾年在「遊‧托邦」裡結識的人。他們懂我在說什麼,你呢?無論你此刻懂不懂,歡迎你和我們一起探索這個仍在擴張的「遊‧托邦」。 這次換你做發瘋的那個女孩  ⓪楊靜 這不是一個關於『精神分裂症』的遊戲,這遊戲本

身就『精神分裂』! 在遊戲平台Steam上,獨立遊戲《弗蘭的悲慘之旅》(Fran Bow)的玩家評價中充斥着「可怕」、「驚悚」、「心有餘悸」、「感人」、「噁心」、「美麗」等詞彙。看着頁面頂端遊戲海報上,那個四肢瘦削、面孔蒼白、大眼睛下有着深深黑眼圈的小女孩,我愈發好奇,直到翻到這句不知是驚讚還是氣憤的留言,我再也忍不住,點擊購買,開始了一段精神病患者的旅程。 【吞下紅色藥丸,夢魘開始了】 弗蘭醒來的時候,是躺在精神病院的躺椅上,一旁的醫生正在寫病歷。看到她坐起身,醫生扶了扶眼鏡:「你感覺好些嗎?」她定一定神,上一秒鐘的噩夢摻雜着回憶還在腦海盤旋,那血腥的場面和眼前幽暗的密室相比,不知哪個更加現

實。 夢是黑白色的。爸爸媽媽送給她一隻黑如深夜的小貓咪,她愛不釋手,「好可愛,就叫它『午夜先生』吧!」午夜還沒到,爸媽房中傳來劇烈響聲,弗蘭躡手躡腳走去主臥門口,印入眼簾是一片紅色和倒在血泊中的雙親,她驚叫一聲,暈倒在地。 「我為什麼在這裡,我沒有瘋,我要回家!」醫生似乎已經見怪不怪,讓弗蘭喝下護士拿來的紅色藥丸。驟然間,天搖地動,她眼前一黑,醫生、護士都不見了,病房化作血跡斑斑的囚室,人頭和長長的舌頭像陣雨般劈哩啪啦落下來,把她困在中間―屏幕一黑,她又昏過去了…… 這是遊戲第一章《清醒的一日》開場幾幕,詭異驚悚的畫風讓玩家如我立刻代入故事,想要追問這十歲的小女孩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雖然弗蘭

的病歷上清楚寫着:「因為目睹父母被殺而精神受創。」可當我跟隨她在這家精神病院四處打探,不由對診斷結果產生懷疑―兇巴巴的護士,半笑不笑的醫生,魂不守舍的小病友,被偷換的藥物,還有醫生辦公室牆上的簡報―《某些針對精神疾病的藥物實驗可以在人類身上進行》……,似乎一切都是陰謀。

鵝肉精萃液對小鼠生理疲勞的影響

為了解決種原資訊網的問題,作者陳韋融 這樣論述:

雞精富含高品質蛋白質與胺基酸可以作為營養補充品。雞精被用作維持健康、增加代謝及緩解疲勞。白羅曼鵝為台灣飼養最多的鵝種,淘汰肉鵝體型過小便會被市場淘汰,可以製成鵝肉精萃液增加利用價值。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用肉鵝精萃液對改善生理疲勞的效果與相關的生理機制;生理疲勞為力竭運動後的生理現象,通常與缺少作為能量來源之底物或者組織損傷有關。在此研究中將66隻雄性BALB/c小鼠分成六組,每日管餵蒸餾水、葡萄糖水及鵝精處理組分為四組每日給予肉鵝精755.5 mg/kg、1511 mg /kg、淘汰肉鵝精764 mg /kg及1528 mg /kg持續三週,兩週後評估力竭游泳時間及游泳後血乳酸,三週後固定5分鐘

游泳後犧牲檢測血清中疲勞相關生物標誌物 (天門冬氨酸轉胺酶、丙胺酸轉胺酶、血尿素氮、乳酸脫氫酶及肌酸激酶),結果顯示補充高劑量淘汰鵝肉精萃液顯著 (p < 0.05) 的提高血糖、肌肉內肝醣、力竭游泳時間,鵝肉精萃液的各組可以顯著提高前肢握力;顯著降低 (p < 0.05) 血清中乳酸、肌酸激酶及乳酸脫氫酶,鵝肉精萃液富含肌肽、甲肌肽和支鏈胺基酸 (纈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在力竭游泳過程中,血液與肌肉中因無氧呼吸代謝乳酸堆積,造成 pH 值降低,在高強度的活動下鵝精中的肌肽、甲肌肽和支鏈胺基酸可以作為緩衝劑,他們可以中和多餘的氫離子以緩衝組織pH 值。對於鵝肉精萃液在能量的轉換中顯示,位於

肝臟中的葡萄糖轉運蛋白-2、碳酸酐酶 II,經過鵝肉精萃液的補充會增加,位於肌肉中葡萄糖轉運蛋白-4和肌間蛋白-3會增加,心臟中肌鈣蛋白-3會減少,腦內堆積的5-HT會減少,綜上所述,這些結果顯示鵝肉精萃液可以透過抗氧化、葡萄糖的轉運、調節肌肉收縮達到降低乳酸堆積、降低腦中血清素的堆積而具有抗疲勞作用並提高運動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