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濕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積雪草濕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痰濕一去百病消 和蔡向紅的 常用中藥補養速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中臺科技大學 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碩士班 黃瓊華所指導 林宣宇的 中草藥萃取物結合不織布的抗菌效果評估及應用 (2020),提出積雪草濕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尿布疹、白色念珠菌、沒食子酸、中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積雪草濕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痰濕一去百病消

為了解決積雪草濕疹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一部關於痰濕及痰濕治療的百科全書。 ★《痰濕一去百病消》讓你瞭解到。很多亞健康問題、常見病,都是痰濕造成的。只要祛除痰濕,亞健康問題就能解決,常見病就能治好。 ★《痰濕一去百病消》能夠幫助你瞭解引起痰濕的環境、情緒、飲食等因素,讓你深刻認知痰濕的致病原理,痰濕在不同臟腑的表現和危害,並讓你遠離造成身體痰濕的因素。 ★《痰濕一去百病消》更是給出了治療痰濕疾病的可行之法,讓你遠離痰濕,獲得健康的身體。

積雪草濕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http://www.facebook.com/lamfungfrances
http://www.facebook.com/tagconcept

【M.E. SKINLAB COSMETICS 27 x TAG Concept 特約《跟著瘋瘋去降敏 - dry到敏感篇》】

太陽唔止像個大紅花,根本就係大火爐!踏入9月喇都仲係高溫燒滾了我一切咁,蛋黃哥都熱hi到變奄列哥吖!冇理由唔開大個冷氣吹呀吹~讓這風吹~咁笨蕉架嘛!正所謂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塊面吹得冷氣多dry到似六十後!皮膚乾到繃緊都不算最大穫,乾到出暗粒亦未算最慘豬!最令人生不如死嘅,係乾到痕呀U know?!To ? or not to ?呢究竟?仲伴隨住敏感到一撻撻嘅紅腫,同又鞋又硬嘅粒粒... 你不如一槍打死我啦…


槍下留人呀!你冷靜啲,先睇睇牙瘋有咩好介紹先啦!


HUILE27細胞再生油係一支真正K.O.到肌膚乾到繃緊,痕到hihi嘅修復油!100%天然成分!蘊含7種天然植物油及積雪草,快靚正咁重新平衡細胞,鎮靜皮膚!利用積雪草嘅油狀提取物,增強皮膚組織再生!同時滋潤皮膚,以油制乾,減少水份流失!皮膚夠晒水份,抵抗力自然Level Up啦!

嗱識得用,一定係加埋BAUME 27 細胞萬用霜同ESSENCE 27 細胞貯水精華去用!強化真皮與表皮間嘅皮膚組織,由外而內再由內到返外都咁夠水份,令肌膚更緊致!加強保護細胞膜,抗炎抗氧化,用下用下皺紋都少幾條呀喂~


重溫【M.E. SKINLAB COSMETICS 27 x TAG Concept 特約《跟著瘋瘋去降敏 - 壓力敏感篇》】
https://youtu.be/UkHEACjyMLo

重溫【M.E. SKINLAB COSMETICS 27 x TAG Concept 特約《跟著瘋瘋去降敏 - 天生敏感篇》】
https://youtu.be/2Ez9f48LYqg

重溫【M.E. SKINLAB COSMETICS 27 x TAG Concept 特約《跟著瘋瘋去降敏 - 突發敏感篇》】
https://youtu.be/qC0gMFi1m-o


TAG Concept
總店:旺角新之城3樓306
分店:銅鑼灣東角駅2樓275


#tagconcept
#tagbeauty
#meskinlab
#cosmetics27

中草藥萃取物結合不織布的抗菌效果評估及應用

為了解決積雪草濕疹的問題,作者林宣宇 這樣論述:

白色念珠菌的續發性感染在受損的皮膚相當普遍。有40%至75%的尿布疹與白色念珠菌感染有關,在臨床上感染型尿布疹以抗生素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但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會導致念珠菌種類的增長。本研究篩選對白念珠菌具有抑菌效果的中草藥萃取物作為抗尿布疹尿布的研發材料。中草藥G萃取物具有抗菌作用,主要成分包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和沒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等。研究中首先以紙錠擴散試驗(disc diffusion test)篩選有效藥物,再進行肉湯稀釋試驗(broth dilution assay)和細胞毒性試驗(cytotoxicity assay)評估中草藥G萃取物的適宜

濃度。此外,中草藥C萃取物具有傷口修復的效果, 其主要的成分為含五環三萜皂苷(triterpenoids)。實驗中將中草藥G和中草藥C萃取物以熱固定法方式吸附至不織布,並評估吸附中草藥G與積中草藥C取物之不織布的藥物釋放速率、抗菌效果和細胞毒性。中草藥G萃取物對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制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為0.072 μg/ml。中草藥G萃取物測得最低細胞毒性濃度為0.0047 mg/ml。分別以0.4 mg/ml中草藥G萃取物與2.5 mg/ml中草藥C萃取物吸附於不織布,結果顯示含有中藥的不織布在浸泡12小時後可以釋放出0.004

mg/ml的中草藥G萃取物,在24小時後就可以完全釋放中草藥C萃取物。由藥物釋放的結果顯示此中草藥不織布對白念珠菌具有抑菌效果,並可以促進人類纖維母細胞的生長推測得知具有傷口修復效果,未來可應用於預防尿布疹相關產品的研發。

常用中藥補養速查

為了解決積雪草濕疹的問題,作者蔡向紅 這樣論述:

  以現代疾病診斷為綱,單味中藥療法為目;識病用藥,綱目分明   古人將單味中藥治病稱作「奇方」,由於藥物單一,每有奇效,成為中醫藥的一大特色。近代以來,西醫西藥逐漸盛行,更多的醫家將中醫藥與西醫藥相結合,而中醫藥以其獨特的優勢顯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事實證明,古人經長期實踐所積累的中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與寶貴的文化資產。   而現代人一般認為,中藥比西藥溫和、不傷身體,其實中藥還是有一些必須注意的禁忌,如果對於相關禁忌不瞭解,不但可能降低、破壞藥效,甚至可能使病情加劇。   本書收錄了歷代名醫的寶貴經驗和臨床常用單味中藥的治病之法,詳細敘述單味中藥關於治病、養生、美容的補養要點,讓您對

於需求速查速知。   本書所選藥物養生方均取材容易,製作簡便,療效確切,堪稱是中醫藥家庭醫療保健的經典之作。   ▌中藥養生的奧秘      ■中藥的起源     中藥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勞動、生活和醫療活動。中藥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淮南子 修務訓》中云:「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 補三皇本紀》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現存最早的中藥專著當推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約西元200年),該書記載中藥365種;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西元1578年)增藥至1892種;清乾隆三十年,浙江醫家趙學

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增加新藥716種,故中藥種類非常豐富。《神農本草經》根據中藥的性能和功效,將其分為上品、中品、下品。   1.上品:上藥120種為君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2.中品:中藥120種為臣藥,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3.下品:下藥125種為佐使藥,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癒疾者,本下經。   ■中藥的類別   中藥學將能夠補益人體正氣、改善臟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強體質、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或補益藥,即通常所說的滋補

中藥,並將其分為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及補陽藥四大類。   1.補氣藥:可增強人體的功能活動,尤其對脾、肺兩臟的生理功能具有顯著的滋補強壯功效,因此多用於治療脾肺虛弱症。   對於脾肺虛弱者,可選用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朮、靈芝、甘草、大棗、山藥、白扁豆、蜂蜜進行滋補。   2.補血藥:可滋補陰血,促進心、肝、脾、腎諸臟的功能,以滋生血液。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因此,心、肝、脾、腎諸臟的功能是否正常均與血液能否正常生成有關。   3.補陰藥:陰虛者多表現為虛火妄動、手足心熱、口燥咽乾、陰液不足、大便乾燥等,可選用補陰藥進行滋養,如沙參

、天冬、麥冬、百合、枸杞子、玉竹、石斛、黃精、桑葚、女貞子、墨旱蓮、龜板、鱉甲、黑芝麻等。   4.補陽藥:可扶助人體陽氣,促進機體氣化功能,尤其對腎陽不足有顯著的增強效果。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全身各臟腑器官的陽氣均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鼓舞。腎陽虛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及性功能減退等,可選用補陽藥進行滋補,如鹿茸、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紫河車、肉蓯蓉、鎖陽、黃狗腎、仙茅、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沙苑子、菟絲子、韭菜子、補骨脂、益智仁、葫蘆巴、陽起石、蛤蚧、核桃仁等。   ■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性能是指藥物的性味和功能,即中藥的藥性,包括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方面,

它是前人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1.四氣   四氣又稱四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另有一類藥物,藥性為平,是指既不偏寒涼,也不偏溫熱。但是,絕對的「平」並不存在,故仍歸於四氣範圍內。四性是根據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反應總結出的,與病症的寒熱性質相對。以陰陽來分,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一般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症的藥物多屬寒涼性質。寒、涼其性相同,程度不等。涼者甚之為寒,寒者漸之為涼。同理,能夠減輕或治療寒症的藥物多屬溫熱性質,溫者漸之,熱者甚之。   2.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具有的酸、苦、辛、甘、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五味是由味覺器官直接辨別出來的,或是在

醫療實踐中,認識到藥物的味和藥理作用有近乎規律性的聯繫,從而加以分析歸納,上升為理論而得出的。因此,五味不僅表明藥物的實際味道,且能表明藥物的性能。   辛味藥: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其中包括治療外感表症的藥物,如桂枝、紫蘇葉、薄荷等;治療氣滯的藥物,如香附、陳皮等;治療瘀血阻滯的藥物,如川芎、紅花等。   酸味藥:「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並能生津開胃、收斂止汗。酸味藥物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   甘味藥: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治療虛症的滋補強壯藥,如黨參、熟地黃等,及緩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的藥物,如紅棗、甘草等。   澀味

藥: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症,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澀腸止瀉。   苦味藥:「能泄能燥能堅」,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義甚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等。至於「燥」,多用於濕證,濕證有寒濕、熱濕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藥如蒼朮,適用於前者;寒性的苦味藥如黃連,適用於後者。此外,前人的經驗中,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虧虛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作用。   鹹味藥:「能下能軟」,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多用於治療痰核、痞塊及熱結便秘等,如

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   淡味藥: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如通草、茯苓、薏苡仁等利尿藥,皆有淡味。   3.歸經   歸經是指某種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能起到主要治療的作用。如麻黃發汗平喘,能治咳嗽氣喘的肺經病,故歸入肺經;芒硝瀉下軟堅,能治燥結便秘的大腸經病,故歸入大腸經;天麻祛風止痙,可治手足抽搐的肝經病,故歸入肝經。   4.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體內發生作用的趨向,基本可概括為「升浮」和「沉降」兩個方面。一般的規律是,升浮藥的作用趨向為向上、向外,具有發表、散寒、升陽、催吐等功效,能治療病位在表(如外感發熱)、在上(如嘔吐)、病勢下

陷(如脫肛、內臟下垂)的病症;沉降藥的作用趨向為向下、向裡,具有潛陽、平逆、收斂、滲利、瀉下等功效,能治療病位在裡(如熱結便秘)、病勢上逆(如肝陽上亢的眩暈)的病症。   5.毒性   古代常將「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藥物的偏性。中藥的毒性值得注意,雖然中藥大多直接來源於大自然,但切不可錯誤地認為其毒性小,安全係數高。「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在生活中,大毒、劇毒的藥物固然有致死者;而小毒、微毒甚至無毒的藥物,同樣也有中毒病例的發生,例如人參、艾葉、知母等也會產生中毒反應,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係。   ■中藥的配伍   中藥的相互作用是通過藥物配伍

實現的。中藥配伍,是指有選擇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方劑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中藥配伍有「相宜」、「禁忌」的不同。除了單行(指單用一味藥,亦即一種藥獨自發揮治療作用,例如參湯只用人參一味)之外,中藥的相互作用包括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六種情況。   1.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使用,互相協同,能明顯提高原有療效。如人參配黃芪,增加補氣作用;麻黃配桂枝,增加發汗解表功效;金銀花配連翹,明顯增強清熱解毒的治療效果等。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相互配合應用,其中以一味藥為主,另一味藥為輔,輔藥提高主

藥的療效。如清熱燥濕藥黃芩與攻下藥大黃,都能清熱瀉火止血,兩藥配合治療肺熱衄血時,以黃芩為主,大黃則提高黃芩清肺止血的治療效果;補氣藥黃芪與利水滲濕藥茯苓,都能益氣健脾利水,兩藥配合治療氣虛水腫時,以黃芪為主,茯苓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3.相畏:指藥物之間的互相抑制作用,藥物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消減。如半夏畏生薑。   4.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與相殺是同一配伍關係從不同角度的兩種說法。   5.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種藥物相互作用而致使原有

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6.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的配伍關係。如烏頭反半夏。   ■中藥的服用   中藥一般需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併,攪拌均勻後分為2~3份,早晚或早中晚分別服用。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藥,最好是在飯前服用。早晨空腹服用,有利於吸收滋補的營養成分。其他的服用要點如下。   1.用溫水送服中藥:服用中藥時最好用溫水送服,不能用茶水、牛奶及果汁。茶葉中含有的成分可使藥物失去療效,也會刺激腸胃;牛奶中的蛋白質等容易破壞藥效。   2.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生、冷類食物刺激腸胃,會影響

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會降低藥物療效。   3.服藥期間慎吃發物:服用中藥期間,最好不要吃發物,因為這些食物很容易誘發疾病。如韭菜、羊肉、蝦、蟹、糯米、梨、辣椒、馬鈴薯等。   4.不同體質的忌口:如果是陽虛體質,要忌食涼性食物,如西瓜、雪梨、香蕉等;如果是熱性體質,要忌食熱性食物,如薑、胡椒、白酒、大蒜等。   5.不同疾病,忌口不同:如果患有蕁麻疹、皮炎、濕疹,應忌食刺激性食物;如果患有哮喘,應忌食蛋、牛奶、魚蝦等富含高蛋白質食物。   ■中藥的禁忌   一般人認為,中藥比西藥溫和、不傷身體,其實中藥還是有一些必須注意的禁忌。如果對於相關禁忌不瞭解,譬如單一味中藥與其他味中

藥之間搭配的關係錯誤,不但可能降低、破壞藥效,甚至可能使病情加劇,故不可不慎。   1.服藥時,宜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腸胃負擔,影響患者恢復健康,尤其脾胃氣虛的患者,更應少食。   2.熱性疾病患者應禁食或少食酒類、辣味、魚類、肉類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有膩滯、化熱、生痰作用,食後會助長病邪,加重病情。   3.服解表、透疹藥時應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冷物、酸味均有收斂作用,會影響藥物解表、透疹的功效。   4.服溫補藥時應少飲茶、少食蘿蔔。因茶、蘿蔔性涼下氣,會降低藥物溫補脾胃的功效。此外,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鞣酸更多,如果用茶水服藥,鞣酸就會和藥物

中的蛋白質、生物鹼或重金屬等起化學作用而產生沉澱,影響藥物療效。   ▌中藥治病——氣血沖和,百病不生   ■內科疾病   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為臨床常見的外感疾病,主要是感受風邪所致,多發於氣候突變、寒暖失常之時。也有因起居不慎,冷熱不調,或雨淋、疲勞等使人體腠理疏鬆,衛氣不固,風邪乘虛侵襲而致病。並在不同的季節中,外邪往往隨著時令節氣而侵入,如冬季多屬風寒,春季多屬風熱,夏季多挾暑濕,秋季多兼燥氣,梅雨季節多挾濕邪。而在四時之中,又有氣候失常的情況,如春應溫而反寒,冬應寒而反溫,等等。感冒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打噴嚏、聲重,或頭痛、畏寒繼而發熱、咳嗽、喉癢或咽喉痛等。重則

惡寒(甚至寒顫)、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等,屬於「時行感冒」,若無重感新邪,病程為5~10日。   ■板藍根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胃經。   形態特徵: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主根深長,外皮灰黃色。莖直立,葉互生;基生葉較大,具柄,葉片長圓狀橢圓形;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在下部的葉較大,向上漸小,先端鈍尖,基部箭形,半抱莖,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細鋸齒。複總狀花序;花小,無苞,花梗細長;花萼4片,綠色;花瓣4片,黃色,倒卵形;雄蕊6枚,雌蕊1枚,圓形。長角果長圓形,扁平翅狀,具中肋。種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多於秋季採挖,採收後抖淨泥土,在蘆頭和葉子之間用刀切開,分別曬

乾,揀去黃葉及雜質,即得大青葉和板藍根。   良品辨識:根部直長而粗、質地堅實者為良品。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於急性熱病、大頭瘟毒、痄腮、濕熱黃疸等。   ◎板藍根飲   原料:板藍根、貫眾各30克,甘草15克。   做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主治:流行性感冒。   ◎防流感飲   原料:板藍根18克,羌活9克。   做法:水煎服。   主治:防治感冒。   ▌中藥養生——陰虛體質宜滋陰益陽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簡介: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兩季最多,捕捉後宰殺,放到沸水中燙至背甲上硬皮可以剝落時取出,剝取背甲,除去殘肉,曬乾。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鹹。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常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陰虛陽亢,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經閉,癥瘕,久瘧不癒。   用法用量:9~24克,先煎。   偏方:   1.治骨蒸夜熱勞瘦,骨節煩熱,或咳嗽有血:鱉甲500克(熱水洗,去油垢),北沙參200克,懷熟地、麥冬各300克,白茯苓150克,陳廣皮50克。水50碗,煎成10碗,渣再煎,濾出清汁,微火熬成膏,煉蜜200克收汁。每早晚各服數匙,用白湯調下。   2.癰疽不斂,不拘發背一切瘡:鱉甲燒存性,研摻。   3.腸癰內痛:鱉甲燒存性,研末,水服5克,每日3次。   ◎枸杞沙

苑甲魚湯   原料:甲魚1隻(約500克),枸杞子、沙苑子各50克。   做法:甲魚去頭、內臟,切塊;枸杞子、沙苑子洗淨後用紗布包好,一同放入鍋中煮至甲魚肉爛,挑出中藥,加調料,吃肉喝湯。   主治:適用於氣陰兩虛、肝腎不足所致的氣短乏力、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白血球下降等。   ◎甲魚蓮子蒸豬肉   原料:甲魚1隻,白蓮子75克,豬瘦肉200克,雞蛋1個,香菇若干,米酒10克,薑、蔥、澱粉、食鹽、醬油各適量。   做法:將甲魚宰殺,除去內臟,洗淨;豬瘦肉洗淨後剁碎;香菇洗淨,切丁,加上蓮子、雞蛋液、蔥薑末、澱粉、米酒、鹽、醬油,攪拌均勻,放到鱉腹中,蒸1小時即可。   主治:子宮癌之

陰虛火旺、低熱。   ▌中藥美容——減肥瘦身類中藥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重視,中藥減肥開始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一些常見的減肥方法相比,中藥減肥更健康、安全。中藥通過健脾化濕、利水、祛痰、通腑、溫陽等方式,使身體輕盈、健美。當然,在使用中藥減肥塑身的同時,應注意控制飲食,加強運動,以鞏固治療效果。     ◎荷葉粥   原料:荷葉50克,藿香15克,粳米100克,冰糖20克。   做法:荷葉洗淨,與藿香一同加水煎煮,濾取藥汁,並與淘洗乾淨的粳米一起放入鍋中,用大火燒沸後,轉小火熬煮成粥,再加入冰糖再稍煮即成。   功效:寬中解鬱,降脂減肥。   ◎大柴胡湯   原料:芍藥12克,大棗3

枚,柴胡、大黃、黃芩、半夏、枳實各9克,生薑3片。   做法:水煎煮,每日2次,飯後溫服。   功效:適用於因過食而肥胖、或運動不足、情志失調以致皮下脂肪沉積的中年人。   ◎海藻輕身湯   原料:夏枯草、山楂、澤瀉各15克,海藻、薏苡仁各12克,茵陳、柴胡各9克,白芥子6克,甘草5克。   做法:清水煎取200毫升,每次口服100毫升,每日2次。   功效:有化痰消脂、健脾利濕、調理氣機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女性青年肥胖症。   ◎黃芪澤瀉湯   原料:丹參20克,黃芪、水牛角、首烏、茵陳各15克,澤瀉、山楂各10克,防己、白芷、川芎各9克,淫羊藿6克,生大黃3克。   做法:水煎服。每

日2次。   功效:單純性肥胖症。   ◎減肥湯   原料:茯苓15克,當歸 12克,陳皮、半夏、木香、蒼朮、白朮各10克,香附、川芎各9克,甘草6克。   做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蒼朮燥濕健脾,木香行氣,香附疏肝理氣,川芎活血行氣,當歸補血活血。共奏健脾燥濕、化痰行氣活血之效,可幫助女性加強新陳代謝而減肥。   ◎中藥減肥茶   原料:桑葉、百合、桑葚、天冬、決明子、番瀉葉各10克。   做法:將藥劑倒入剛燒開的水中燜幾分鐘即可,可代茶飲。早晚各至少喝一大杯。1天或者2天泡一劑,1個星期為1個療程。   功效:清理腸胃,服用一段時間之後會感覺胃口縮小。   注意事項:

服用期間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停服之後也不要暴飲暴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果是出差或者工作繁忙最好不要服用,因為會增加上廁所的次數。女性經期飲用可以在原來基礎上加10克紅棗。 本書特色   專業──本書作者蔡向紅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中醫研究,以《黃帝內經》之精髓,詮釋醫聖張仲景醫學精神和醫學實踐內涵,著有《不寐從火論治》、《隔二隔三之治》等著作,並多次受邀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著作本書旨在弘揚傳統中藥文化,並為現代人的養生保健做出切實貢獻。   實用──本書列舉上百種常用單味中藥,從性味歸經、形態特徵、良品辨識、功效主治,均有詳盡說明;此外,每種藥材還提供數款養生保健方,包

括原料、做法及主治項目,都有清楚陳述。附錄中並說明煎煮中藥之法、服用中藥之法,使能更為貼近讀者需求。   詳細──本書內容含括治病、養生、美容三大類。在治病中,列出內科、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和兒科五大類;在養生中,根據不同體質,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鬱、血瘀六大類;在美容中,列出生髮、潤膚祛皺、消疣除贅、祛風止癢、美白、祛斑、減肥瘦身、香口利咽、行氣寬心、疏肝等十個要點。所選藥物均取材容易,製作簡便,療效確切,是中醫藥家庭醫療保健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