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管寫的 選舉不該犯的26條錯誤 和郭瓊俐的 用行動帶來希望:賴清德的決策風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蔡宗漢所指導 陳宏哲的 選舉競爭程度、資訊與投票率-以2005-2014年直轄市/縣市議員選舉為例 (2016),提出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投票率、選舉競爭程度、資訊、地方議員選舉、固定效果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事務研究所 郭乃菱所指導 廖唯傑的 影響台灣地方政府債務的財政與政治因素之探討 (2015),提出因為有 公共債務、公債管理、地方財政、政治預算循環、舉債上限、追蹤資料的重點而找出了 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選舉不該犯的26條錯誤

為了解決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的問題,作者小管 這樣論述:

一瓶礦泉水、一碗滷肉飯能勝選? 勤走宮廟的人,容易當選嗎?……   避免書中的26條錯誤,不踩地雷,   選舉自然不失敗,而贏得勝利!   作者以多年企業管理和實務經驗,歸納出選舉要務和應該避免的行為,提醒候選人和選舉團隊注意不要犯下這些錯誤,以免踩了地雷,導致失敗。   這些選舉不該犯的錯誤共有26條,每則文後並且列出「啟示」來點出關鍵要素。   候選人和選舉團隊掌握了這些要領,必不會犯下錯誤,而能贏來選舉勝利!同時,即使不參加競選/選舉的一般讀者,也能從中知曉如何避開錯誤,有所收穫,增長智慧!  

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暐瀚直播 #黃暐瀚 #2024

2024 國民黨87%不會贏?

那天在雅虎鄉民大會,「堅哥」突然問我:「2024柯文哲會不會贏?」

這題不是當天的討論主題,也不在腳本裡面,但堅哥既然問了,暐瀚不能虛答,我說:「不會,2024總統大選,87%還是民進黨贏」!

這個意外的話題,引起網路一些討論,連阿揮師都開直播談了一小時。好吧~暐瀚自己來說,說個清楚,到底為什麼,2024年總統大選,87%還是民進黨贏?

一、2021年國民黨主席選舉,藍營要去一層皮。

八月要推反萊豬公投,七月卻要換一個新的黨主席。目前現任主席江啟臣、前政院副院長朱立倫、虎哥周錫瑋等三人,都是必選名單,外界討論韓國瑜是否有意角逐,有待觀察(我個人覺得機會不大),當然還有審慎考慮中的連勝文。

主席選舉之後,不管上述哪位奪魁?都將是場龍爭虎鬥,藍營要去一層皮。

二、2022選情未必樂觀

很多人以為,台灣有近七成民眾不吃萊豬,萊豬議題配合公投,可以一路打到2022。

怎麼可能?

不要說2022,現在離2020才剛過16天,去年12月的新聞都在報什麼?萊豬;現在新聞都在報什麼?開除染疫醫師、加入聯合國。議題變得有多快,想靠萊豬議題打到2022,那是天方夜譚,選縣市長的時候,萊豬早被忘記了。

更何況,七成民眾不吃萊豬,並不等於有七成民眾討厭蔡總統。蔡總統的支持,依舊超過五成,民進黨的支持度,也還遠遠超過國民黨,眼前台灣明顯「綠大藍小」,國民黨2022,毫無樂觀的理由。

三、2024誰選總統?

比較常被點名的,是朱立倫、韓國瑜跟侯友宜三人。

站在朱立倫的角度想,如果要選2024,怎麼可能不選2021?沒有2021,就無法提名2022,打不贏2022,就不可能代表2024。三個關卡橫陳在前,不是簡單的任務。

至於韓國瑜,那更是交雜了2020總統大選與高雄市長罷免的愛恨情仇。

韓國瑜確實充滿群眾魅力,但吸引仇恨值的能力,也是黨內第一。簡單的說,韓國瑜的優點,恰恰也是他的缺點,韓黑仇韓,在仇恨面前,政策無視,不管這幾年民進黨是否倒行逆施,民心盡失,只要把韓國瑜打成「更討厭」的人,民進黨勝選就有如探囊取物。

最後,其實是最近最多朋友私下問我的,侯友宜。

我這樣說好了。

侯友宜的「中間選民」開拓能力,應該是三人之中最強的。他並沒有明顯藍營政黨形象,也不容易引過度的仇恨值,但因為之前與陳前總統的淵源,國民黨內,有許多人「不相信」侯友宜。

而且2022侯友宜理當爭取新北市長連任,如果順利連任,卻又跑去選2024的總統,那就是「韓國瑜高雄模式」重演,民進黨只要把「落跑掌法」拿出來照打一次,侯友宜難免全身傷。

那如果不連任市長,直攻2024呢?最近常有人這樣問。

如果不連任新北市長,那麼侯友宜將從2022年六月左右開始(新北市長人選浮現),失去政治舞台。一個失去政治舞台整整20個月的人,你還期盼他能選贏總統大選嗎?

更細部的內容與角度分析,我的暐瀚直播都有詳述。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點開yt影片,瞧一瞧~

暐瀚 2021-1-16 de 淡水

贊助暐瀚直播
Paypal https://reurl.cc/4R6VAv
歐付寶 https://reurl.cc/YlNXpo
暐瀚Discord
https://discord.gg/Dpa6UYu

選舉競爭程度、資訊與投票率-以2005-2014年直轄市/縣市議員選舉為例

為了解決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的問題,作者陳宏哲 這樣論述:

選舉參與是民主政治運作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過多的選民不願意參與投票,會對於民主政治的運作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是,影響台灣地方議員選舉投票率高低的因素為何?雖然現存多數的文獻發現選舉競爭程度會影響投票率,然而,選舉競爭程度如何影響選民的選舉參與行為,卻存在三個迥異的看法。第一,有些研究指出選舉競爭程度愈高,會帶來愈高的投票率。第二,有些研究發現選舉競爭程度並不會影響投票率。第三,有些文獻認為,選舉競爭程度對於投票率的正向影響效果,在不同的條件之下會發揮不一樣的作用。本文延續第三種觀點,進一步主張選舉競爭程度對於選民投票參與的影響,會因為選民接收選舉資訊量的多寡而有不同的效果。

本研究從理性抉擇的觀點出發,主要的論點是,因為地方層級選舉的資訊較不充足,選民須要仰賴政治菁英來提供資訊。在政治菁英較為積極地從事選舉動員,以及較為有效地進行選戰動員的時候,選民會更為容易掌握選舉資訊,亦即資訊成本愈低,在投票時愈容易做抉擇。當選舉競爭愈激烈時,則投票率會愈高。具體來說,因為在台灣的地方議員選舉是採用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選制,本文分別從選區同黨候選人人數高低,以及現任者參選比例大小,來探討選舉競爭程度對於投票率的影響效果。本文認為,在較多位同黨候選人參與的選區裡,當選舉相當競爭時,因為同時牽涉黨際與黨內之間的競爭,所以候選人會更為積極地動員,在選舉時選民需要付出的資訊成本就較低

,換言之,其對於選舉資訊的掌握度會較佳,愈容易做投票抉擇。本文的第一假設是,選舉競爭程度對於投票率的影響效果,在平均同黨候選人人數較高的選區中,會發揮更為明顯的正向影響作用。再者,本研究主張,在現任者參選比例較高的選區中,因為現任者掌握許多資源,在較為競爭的選戰中,現任者可以運用這些資源來競選,做較有效地動員,選民參與投票時須付出的資訊成本就較低,換句話說,選民對於選舉資訊的掌握度會較好,愈容易進行投票。本研究的第二個假設是,選舉競爭程度對於投票率的影響效果,在現任參選者比例較高的選區裡,會發揮更為明顯的正向影響作用。本研究以2005至2014年地方議員選舉縱橫資料,使用固定效果模型進行分析。

首先,研究發現,選舉的競爭程度對於投票率的影響效果,在平均同黨候選人人數較高的選區中,會發揮更為明顯的正向影響作用,符合本文假設一的預期。其次,研究顯示,選舉的競爭程度對於投票率的影響效果,在現任者參選比例較高的選區裡,會發揮更為明顯的正向影響作用,與本研究假設二的預期一致。在研究的貢獻上,第一,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中,有關地方議員選舉投票率的文獻仍然較少,本文從選舉競爭、動員和資訊的角度解釋之,彌補過去研究的不足之處。第二,過去國內外的研究大多認為,在選舉競爭程度愈強的選舉中,有愈高的投票率,本文的理論貢獻在於,進一步強調選舉競爭程度對於投票率的影響,在選民更容易接收選舉資訊時,會有更為明顯的

正向影響效果。第三,在資料蒐集的部分,本研究自不同的資料庫中(中央選舉委員會、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各縣市統計年報、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台閩地區人口統計、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縣市重要統計指標查詢系統、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主計總處農林漁牧業普查以及新竹市政府民政處各里里情沿革)整合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層面的統計資料,這個資料庫可以提供給未來的研究使用與參考。第四,本研究建立一個可以應用在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選舉制度下的競爭程度測量指標,相較於過去文獻所採用的測量指標只關注最後一名勝選者和第一名敗選者的得票率差距,本文建立的指標能考量到選區中每一位候選人的得票情形。

第五,在統計方法上,有別於國內過去的研究大多使用單一年度的橫斷面資料進行分析,本文使用跨年度與跨選區的縱橫資料,並以固定效果模型進行分析,可以得到較為嚴謹的推論結果。第六,在實際政策的建議與政治意涵上,本研究認為,首先,因為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選制的特殊性,導致黨內競爭和候選人主義興起,造成在選舉高度競爭時,有刺激投票參與的正面效果。建議往後政府單位或學界在進行選制調整或改革的討論時能關注與深思這個議題。其次,在台灣,這幾年國內的政治發展興起一股新人參政熱潮,有一派的說法認為,新人投入選舉可以激起對於既有政治人物不滿意的選民參與投票。然而本研究卻發現,因為現任參選者掌握一定的資源,有利於進行動

員,當現任者參選比例愈高時,在高度競爭的選舉中,有促進投票參與的正向效果。換言之,很多的新人參與選舉是否能必然導致選民參與投票,這個說法有待更進一步觀察與討論。

用行動帶來希望:賴清德的決策風格

為了解決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的問題,作者郭瓊俐 這樣論述:

  決心力挽狂瀾   在壯大台灣的路上,讓我們再次相遇     賴清德接任閣揆、與層峰多次溝通的心境轉折   面對議長黑金,遵守法令、不進議會的堅持   台南鐵路地下化,為所當為、面對誤解的承擔……   透過資深媒體記者郭瓊俐的長期跟訪和梳理,本書記錄賴清德2017-2019年擔任閣揆五百天的作為,以及2014-2017年他在第二任市長任內的建樹;始終帶著醫者使命感的賴清德,務實面對台灣社會的種種病灶,更將如何面對這塊土地過去和未來。   在政治局勢丕變、網紅當道的社會風氣中   賴清德—勤政務實,不搞噱頭,不推責任   本書深入剖析賴式從政風格的魄力、魅力與決斷力   賴清德  

 出生於台北縣(現新北市)萬里礦區,就讀萬里國小、萬里國中及建國中學,台灣大學復健醫學系畢業後,進入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就讀。多年後再至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取得公衛碩士。   擔任台南成大醫院、新樓醫院主治醫師期間,出任陳定南競選省長「醫師後援會」分會長,開始接觸政治。後來基於「人生一輩子就是要做一件讓自己血熱起來的事」,投入1996年國大代表選舉並高票當選。自此從診斷、醫治病人的醫師,成為替國家問題尋找解方的政治人物。   從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升格直轄市後的兩屆台南市長到行政院長,賴清德一路秉持誠實、務實、踏實的特質,展現解決問題的效率與施政風格,清廉、勤政的成績讓他多年蟬聯

媒體「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的五星首長。   在政治局勢丕變、網紅當道的社會風氣中,依然維持其一貫務實、不膨風的性格。不管世道如何改變,相信賴清德低調、剛毅的從政風格,和他愛台灣、關心台灣的心意一樣,將繼續鼓舞民眾一起以行動扭轉未來,為台灣帶來更多力量與希望。

影響台灣地方政府債務的財政與政治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縣市長選舉幾年一次的問題,作者廖唯傑 這樣論述:

  政府的債務問題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議題,尤其是近期世界各國陸續出現許多政府因無法負擔龐大債務,而面臨破產窘境的案例。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在近20年間快速成長,為了有效控管地方債務問題,應釐清造成債務積累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有關債務之理論與實證研究,將可能影響地方政府債務的原因劃分為財政因素與政治因素兩大類別。財政因素造成的債務較偏向政府施政作為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債務積累,較可被接受;而政治因素造成的債務則偏向政府首長基於某些政治意圖或手段而產生的債務積累,應要被嚴加控管。  本研究蒐集台灣各地方政府1995年至2014年的追蹤資料(panel data),並經過統計分析之後,發現財

政因素(包括失業率、財政規模等)確實對地方政府債務有顯著影響,失業率越高則人均債務越高;地方政府財政規模越大,人均債務也較多。政治因素當中,則有部分項目呈現顯著、部分項目不顯著。選舉年本身和選舉年與失業率的交互作用變項(失業率×選舉年)兩個變數並未顯著,但經檢驗呈現聯合顯著,在選舉年時人均債務會微幅減少,若選舉年失業率較高,會使人均債務更低,此結果與預期相反,顯見台灣各地方政府債務並不符合政治預算循環論之預期會在選前擴張,這或許是因為地方首長受到民意代表、競爭對手,以及新聞媒體的監督,加上近年來民眾對於債務的感知程度增加,因而不敢在選前大肆舉債。 其餘顯著的政治因素還包括社福支出與連任預

期。社福支出較高的縣市會有較高額的人均債務,顯示社福支出和地方政府債務有關,而地方政府首長若想增加社福支出,也常會透過舉債的方式支應;而無法再爭取連任的縣市長在最後一個任期當中會有較明顯的舉債情形,可能是因為不會再續任,故不用考量政府後續的債務狀況,也可能是因為希望卸任後能爭取更高政治地位而廣發紅利。  最後,討論的則是債限的設計。以過去20年的資料來看,多半的地方政府若剩餘舉債空間越小,其債務年增率也會越小,表示債限確實有發揮其約束力,使接近債限的地方政府能有所節制,但仍有少部份縣市(例如:宜蘭縣、苗栗縣等)為極端值,有幾年已無剩餘舉債空間,卻仍然持續舉債。  本研究建議應有效控管造成債務增

長的政治因素。首先,若地方政府首長要增加社福支出,則應找到相應的財源,因為社福支出較不具自償性,後代子孫也不一定能蒙受其利,故較不適合以舉債方式支應;其次,應對無法再爭取連任的縣市長之財政作為有更多的監督,以免其留下爛攤子給繼任的首長;最後,民眾對於政府債務資訊的感知程度若能持續提升,則政府首長施政時便會考量民眾觀感,而不敢大肆舉債。若能對影響債務的政治因素做出適當的控制,對於台灣各地方政府財政將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