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生簽證多久拿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美國學生簽證多久拿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iN寫的 日本買房大哉問:在地專家為你解答投資者最關心的50個疑問 和寇延丁的 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一群中國少年的民主實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你好,美國F1簽證被行政審查了,怎麼辦需要多長時間呢?距離開也說明:1樓:青年旅行社高階簽證部. 遇到來行政審查不用太擔心源,一般都是因為bai簽證官不能在面試du. 當場就作出zhi是否給您簽證的決定,所以需dao要將您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想閱文化有限公司 和衛城所出版 。

最後網站美國留學F-1學生簽證申請:AIT面試問了什麼問題? - 紐約則補充:當初前往AIT面試前,我一直在內心小劇場覺得可能會因為講錯一句話就被拒簽,因此想跟大家分享我的小小經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國學生簽證多久拿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買房大哉問:在地專家為你解答投資者最關心的50個疑問

為了解決美國學生簽證多久拿到的問題,作者TiN 這樣論述:

  2013年,安倍經濟學射出了三支箭,再加上同年申奧成功,引爆了台灣人對日本房地產的爆買潮。當時,在台灣專營日本不動產買賣的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也不乏老牌房仲企業加入戰局。時至2022年,日圓大幅度貶值至20年來新低價位,再度引爆了外資瘋搶日本不動產的狂潮。同時,因為疫情封控等因素而急欲出逃的中國富裕階層,不,甚至連中產階級,都眼見機不可失,趁機入市搶日本房。另一方面,因為後疫情時代的通膨以及供需失衡,東京精華區的房價早已突破了90年代泡沫時期的新高點。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究竟日本的不動產還能不能買?應該要怎麼選?投資難度更甚以往!   本書的作者TiN長期居住在東

京,是資深房產投資家,也是位擁有日本不動產經紀人「宅建士」證照的日本房市專家。曾於台灣出版過三本東京不動產投資的相關書籍,這些書籍當時還被機構投資家以及專做日本線的房仲人員視為是入行的基礎教科書。此外,這三本書也幫助了許多當時赴日買房的投資者深入了解市場、閃避掉了許多風險。   後疫情時代,作者再次以尖銳的觀點、在地的視角、並結合最新趨勢,撰寫了《日本買房關鍵字》與《日本買房大哉問》兩書。本書《日本買房大哉問》內容詳細分析在日本購買房屋時,會有哪些稅金需要支付;選屋時,要注意到物件的哪些細節;東京的大輪廓長得怎樣;從泡沫時代至今,日本房市經歷了怎樣的循環...等。同時,本書也詳細介紹買房時,

一定要有的正確心態。   本書總共七大篇,50個問與答。這些都是在日本買房時,非常重要的基本觀念與知識。內容不浮誇、不勸敗、不唱衰、不高談闊論教你如何炒房賺大錢,但告訴你,日本買房不能不懂的知識與不可不知的風險。在你花上千萬日圓赴日買房前,不妨先花個幾百塊台幣購買這兩本書,就當作是日本買房前的「重要事項說明書」。相信這兩本書一定能幫助讀者更加了解日本不動產市場的整體輪廓,買屋決策時,能夠掌握全局、趨吉避凶。也期望各位讀者讀完本書後,能夠買到心中理想屋、投資順利賺大錢!   一、啟蒙篇 ~你以為簡單,但其實不簡單的日本買房Q&A   日圓打七折,就等於房價打七折?什麼時間才是最佳買點

?   日本房子只會折舊?本篇為你破解各種似是而非的迷思!   二、現況篇 ~了解日本房市趨勢,鑑古知今   泡沫時期,日本房市跌得多慘?新一波的房市循環又如何上漲?   疫情對日本房市帶來了怎麼樣的衝擊?本篇以時間序列,帶你遨遊時光!   三、觀念篇 ~買房技巧與投資策略   買房,日本人跟你想得不一樣。把台北那招搬到東京,不一定就適用。   房價會漲會跌?賣屋如何定價?建立正確觀念,才能贏在致勝起跑點!   四、東京篇 ~用在地眼光,帶你探索大街小巷   外國人想買的地方,日本人可能避之唯恐不及。買在哪裡才是上上之選?   作者長居東京超過十年,走遍大街小巷,為你揭開各地區的神秘面紗

!   五、選屋篇 ~這樣條件的房子,就是好屋   怎麼樣的房屋,才是好屋?怎麼樣的物件,盡量少碰?   本篇告訴你挑選個別產品以及觀察社區時的各種訣竅!   六、稅金篇 ~日本買房會碰到的稅金問題,算給你看   日本萬稅萬萬稅,各種持有成本也比你想像中的高出許多。   搞懂複雜的稅金、善用節稅技巧,才是賺錢致富的關鍵!   七、精算篇 ~教你用數字,算出房子值不值得買   真實投報率是多少?量價之間有何關係?投資移民是否可行?   一間房屋是否物超所值?全部舉實際的例子,算給你看! 本書特色   ◎華人圈最專業、詳細的日本置產工具書   ◎稅制・地段・市場趨勢,精準分析!   ◎專

家帶路,教你避開地雷與誤區。   出版過多本東京買房暢銷書籍,且擁有台日多年房地產投資經驗的房市專家TiN,教你錢進日本時,該怎麼趨吉避凶! 專文推薦   官柏志|株式会社LANDHILLS董事長   黃逸群|東京都心不動產董事   廖惠萍|東京房東網集團會長   顏博志|海內外房產專欄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一群中國少年的民主實驗

為了解決美國學生簽證多久拿到的問題,作者寇延丁 這樣論述:

五天,一群中國少年,十個會議 當他們開始自治,將會走向獨裁,還是民主?   「我前所未有地貪生怕死。必須立即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不然死不瞑目。」——寇延丁     人性可能殘忍,卻也可以向善。   只要方向正確,《蒼蠅王》或《惡魔教室》那樣的恐怖,就不會發生。   這是一場深具啟發的民主實驗,足以提供臺灣社會對照、反省、深化民主素養的契機。   二○一六年夏天,一群來自中國城市中產階級、長期固定到邊遠地區擔任慈善志工的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總共十個少年,一同到貴州進行那年的支邊公益行動。同行的還有一位議事規則專家,以及寇延丁。   在這趟旅程中,大人們事先說好了:教孩子們議事規則,讓他們

自己開會自治,大人盡可能不加干涉。   這群生活在中國大城市,從來沒有接觸過民主社會議事規則、沒有自治觀念的孩子們,真的能夠用開會達成共識,經營團體生活,達成志工任務嗎?這本書就記錄了這趟宛若寓言的旅程。這群孩子們是如何做決策,並且自我管理?而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過度保護傾向的大人,是否也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決定?   在這趟旅程的最終,孩子和父母都在其中獲得意想不到的體悟。當年參與的孩子,許多目前已經在國外讀大學,第一手接觸西方的民主,也成為世界公民,他們將如何回看中國,以及思索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機會?或許,未來可能由此催生出一些不同於官方的清新聲音。   作者寇延丁以其長期關注中國公

民社會發展的眼光,充滿驚奇與感動地觀察了這一趟孩子的民主實驗之旅。這個歷程,既讓她一定程度拾回剛從獄中被釋放後受傷的身心,重新對人性、對「活的」、「可操作的」民主在中國發展感到樂觀;但其後幾年,潛伏的悲觀也愈來愈難以忽視,與此對抗、對話,需要莫大的強壯意志、勇氣、理性與行動力,而她也將這些得之不易的際遇、心靈與能量,作為贈與臺灣讀者的禮物。   而對臺灣讀者來說,本書更是個契機,民主在臺灣雖已不需要啟蒙,卻需要不斷反省與深化,履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的價值與意義。屬於臺灣的民主實驗,更需要所有世代共同投入。   「中國人能不能民主?未來會好嗎?民主在中國有未來嗎?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動手一試。

你說「中國人素質太差不適合民主」,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實際做案例就好啦。只要有一個案例成立,這種全面否定邏輯就不成立。」——寇延丁   本書特色   ˙民主素養,公民教育,一場充滿想像力的真實體驗。   ˙只要給予適當的教育,即使在中國,就連孩子也能在五天內學會民主。   ˙從孩子的反應,大人也可以反思華人社會有哪些不民主、扼殺自由思考的習慣。   ˙延伸介紹行之多年的西方議事規則,可嘗試實際演練,認識、思辨民主的基礎精神。 名人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推薦序   尤美女(律師、前立法委員)|   吳媛媛(瑞典達拉納大學講師、《幸福是我們的義務》與《思

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動眼神經(眼球中央電視台製作人)|   陳信聰 (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陳茻(國文教師)|   蔡淇華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寇延丁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山東泰安。自由作家、NGO工作者。   寇延丁關注中國民間自組織與公民社會發展的可能性,曾先後發起「愛藝文化發展中心」等公益自組織,並曾與自美國留學歸國的議事規則專家袁天鵬,一同進行一場將議事規則介紹到安徽南塘村,幫助村民開會討論地方自治事務的民主實

驗,將此經歷寫成《可操作的民主:蘿蔔規則進村記》一書。這本書在中國獲得廣大迴響,獲獎無數。然而隨著中國在二○一三年之後政治控制日趨緊縮,公民社會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二○一四年十月,寇延丁在臺灣與香港,分別與臺灣社運人士、香港佔中運動者接觸交流後,回到北京時被以顛覆國家罪名逮捕審訊,直至次年二月方才獲釋。獲釋一年半後,寇延丁將獄中經歷寫成《敵人是怎樣煉成的:沒有權力沉默的中國人》一書。一六年尾,寇延丁且再次來到臺灣,進行環臺旅行,於宜蘭務農釀酒,參與地方小農組織,體會臺灣的民間自組織。   本書是寇延丁在二○一五年出獄後,加入長期在貴州進行支邊志工事業的朋友,在二○一六年夏天帶著他們的孩子們同

往貴州育民小學勞動服務,所進行的一次民主實驗。   推 薦 序.走出「同溫層」尋找交集,需要幾天?◎何榮幸 自 序.問「心念」何物,直教人貪生怕死◎寇延丁 少年的話.憶柏格理小道◎海文 開會之前.集結日 Motion_01 少年,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喊你 Motion_02 背景:柏格理,戈友,以及其他 Motion_03 當悲觀主義遇上樂觀主義 Motion_04 打死也不能說 第一個會 Motion_05 好大一坨冰 Motion_06 注意豬跑過 Motion_07 我們沒有受過這樣的教育 第二個會 Motion_08 例會乎?議會乎? Motion_09 營隊

守則前世今生 Motion_10 很抱歉我搞錯了 Motion_11 你們迅速通過的守則,將成為你們今後幾天的行為準則 Motion_12 海文你實在沒事幹的話就背會兒英文單詞吧! Motion_13 皇帝的歸皇帝,太監的歸太監 第三個會 Motion_14 我們不能耍流氓喔 Motion_15 依照規則行事,把規則明確到可執行的操作細節 Motion_16 議事規則是讓民主有效率的會議工具 Motion_17 你把「請」字擦掉,是不是需要請示我們? Motion_18 不僅要提出問題,更需要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Motion_19 我可以反悔嗎? 第四個會 Motion_20 請閉眼,請

舉手 Motion_21 沒有程序正義的選舉是沒有效力的 Motion_22 程序正義是個什麼鬼? Motion_23 我不希望你們用這種精神狀態出現在育才小學 施工培訓會 Motion_24 怎麼刷牆?怎麼刷牆其實不重要 Motion_25 我們在用很認真的態度,做很瑣碎的事 第五個會 Motion_26 這也可以是自我教育自我訓練的過程 Motion_27 焗個栗子烤一烤 第六個會 Motion_28 請問還有問題嗎 Motion_29 不耍流氓的權利,需要不耍流氓的議事規則 Motion_30 我們制定法律,要問一個立法背後的為什麼 Motion_31 順便說一句 順便再說一句-

-各種表揚與自我表揚 Motion_32 運氣好到門板都擋不住 Motion_33 我已經遏制得夠好了 第七個會 Motion_34 老虎跑得太快了 Motion_35 我們這個隊伍好隨緣喔 Motion_36 會總是要開的,總是要浪費我們的時間 Motion_37 看來我們這幾天各種看豬走吃豬肉真沒白費 Motion_38 Trouble is a friend 第八個會 Motion_39 用守則約束偷懶 第九個會 Motion_40 好的,沒有疑問了 Motion_41 文化,是可以被人改變的 第十個會 Motion_42 門來開門 Motion_43 不care如何?care又

怎樣? Motion_44 你們讓我感受到。在中國推廣議事規則還是有希望的 Motion_45 不耍流氓的技術、習慣,是可以學習,能夠養成的 告別 Motion_46 感謝居功至偉的──運氣 Motion_47 先有傻子 後 記.生生不息◎寇延丁       (以及:另一段「少年的話」、水哥的話) 編後記.聆聽孩子◎丁名慶 附錄一 民主──活的! 「源源:操作的民主系列」總序      寇延丁 附錄二 你可以試試這樣開會──《羅伯特議事規則》會議實作程序(簡要版) 附錄三 議事程序名詞簡釋   作者序 問「心念」何物,直教人貪生怕死 寇延丁   「我前所未有地貪生怕死。」我儘量說

得輕鬆,但能看出天哥還是被觸到了。   孩子們和水哥們正在教室裡做收尾的工作,我把天哥叫出來,去近旁山坡走走,請他幫我找一個能夠安靜寫字的地方:「我前所未有地貪生怕死。必須立即找到一個安全、安靜的地方,把這個故事寫出來。」   .   我幾乎一夜無眠,但表現出來的不是疲憊而是亢奮,每當我被發動的時候總是這樣。   營隊期間睡得一直不多,一直錄音筆錄音、電腦記錄,當大家去工作或者睡下之後,我再整理錄音,也會在日記本上做對自我的梳理,一週積累了差不多十萬字。孩子提到《蒼蠅王》,此後在一再覆盤的細節裡看到了一種「《蒼蠅王》的反撥」,當這種脈絡日漸清晰,我甚至體會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

我前所未有地貪生怕死。必須立即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不然死不瞑目。想不到我會活活掉進這樣的寓言。《蒼蠅王》,在一個封閉空間裡,在很短時間裡,經由孩子,見證了人天性中的野蠻有多麼野蠻、文明多麼脆弱。孩子,其實是人類的寓言。在那個故事裡,成人制止了野蠻,是文明、是規則的象徵,但更大的背景,又是成人發動的戰爭。《蒼蠅王》,由思考世界未來的哲人虛構,猶如電影。在劇情片裡,導演是神;在紀錄片裡,神是導演。我們正在經歷一部紀錄片,經歷《蒼蠅王》的反撥。真實,而且意外,在所有的規劃設計之外,所有不期而至皆為神來之筆……」   .   我跟天哥是老朋友了,十幾年共同走過很多匪夷所思,包括「蘿蔔規則進村」,和後

來《可操作的民主》。他的網路簽名「一個悲觀主義者,卻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我也一樣,我對未來悲觀到絕望,但在付諸行動的時候,卻不可救藥地樂觀。   我一再跟天哥翻騰過程中的諸多細節,梳理種種始料不及的脈絡:「成人象徵的正確成為權威,『為你好』也許最終通往威權。成人剝奪孩子最初的動機是『為你好』,因為他們做不好、不夠好。那麼孩子能不能做好呢?從來沒有試過,所以從來不知道,這樣就形成一個無解的封閉循環。這個模式放大之後就是我們在中國、民主在中國。這一次,當隔開外力干預,經由混沌之中被投放到自治規則裡的一群孩子,實踐民主憲政自治自決,短短幾天裡見證了立法、行政、司法、監督產生運行的過程,最後甚至連三

權分立都要來啦。整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關於民主、關於未來,關於未來中國的寓言。誰再說中國人不適合民主我就跟他急〔編按:急,中國口語,意思近似「抗議、作對」〕!」──最後一句是衝著天哥來的,每每他被現實打臉,就會恨恨:「活該!中國人就是不適合民主。」   「文明與野蠻,民主與威權,自由與秩序,人類思考千年。民主憲政制度是菁英思辨的積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基於本性、本能的表現。這個過程說明,公開自治前提之下,越多的參與、越多公平,越有可能制衡,並用制度形式形成保障……」天哥做深沉狀一再提醒我「沒這麼樂觀」,但是沒辦法,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付諸行動的時候從來是這麼樂觀:「這個微觀樣本就是這樣的,我

看到了,就要寫出來。」   一直是個行動者,我寫的故事都是千辛萬苦做出來的。這次什麼都沒做就掉進一個寓言,撿到天大便宜,不能暴殄天物。   我一直是個不講道理的人,知道講不贏,我講故事,《可操作的民主》就是這樣的故事。中國人能不能民主?未來會好嗎?民主在中國有未來嗎?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動手一試。你說「中國人素質太差不適合民主」,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實際做案例就好啦。只要有一個案例成立,這種全面否定邏輯就不成立。   那一次留美海歸「蘿蔔規則進村」,是菁英推動;而這一次本來也是菁英成人推動的「公益活動」,但始料不及的神來之筆把成人隔在了教室之外。「他們不是空降孤島的孩子,就是中國人、是中國本身

。中國人有能力民主,世界會好的!我知道因為太過樂觀太過美好而不真實,我知道自己的感覺如此脆弱易碎倏忽即逝,所以更要不受干擾趁熱寫出來。我從沒有這麼貪生怕死過……」   「貪生怕死」這個詞,被我一再念起,不管說什麼,最後都會歸結到:要找地方寫出來。   .   貪生怕死不是我的做派。二○一五年,從「顛覆國家」的通天罪名下劫後餘生,我常說的是「大不了就是這條命」。比死都可怕的都經歷過,還怕什麼?   取保候審期間開始寫《敵人是怎樣煉成的》,天哥來看我,沒有勸阻,只問知不知道多危險?知道。但是,對我來說,陷在風暴眼裡的觀察與反思比我的生命更重要,大不了就是這條命,如果不去探尋那些仇恨與恐懼的

源頭,比死更可怕。   至於這樣的書寫出來,能不能出、怎麼出?倒沒有討論。我們都是悲觀主義者,對未來不存幻想。《敵人》初稿完成,我開始女阿甘走到哪裡算哪裡,為自由奔跑一百二十八天。天哥再一次問過我「危險」。當然知道危險,大不了就是這條命,沒有自由比死更可怕。   營隊之前,已經與臺灣的時報出版社敲定了出版進程,天哥不再提醒我危險,而是一再念叨「安全」。作為我的教練,盡心盡力地做身體傷病的複健,給我排定了各種訓練計畫,再三再四提醒我,要好好的要好好的,不要忘了三個月後,我們有香港的「毅行」〔編按:香港最大規模及最主要的體育(長途健行)籌款活動,活動原名「毅行者」,自一九八一年首辦,九七年改名

「樂施毅行者」〕。   .   原計劃營隊結束之後,回山東老家陪伴父母。我正在等臺灣的入境簽證,去出書。不曉得這本書出來會有怎樣的麻煩,不曉得何時才能再見爹娘。但是現在的我,不僅貪生怕死,也怕任何情緒與狀態的擾動。我知道此去萬里風波,以我脆弱的身體與精神狀態,現在寫不出來就沒有以後了,以後永遠寫不了。   「立即寫出來」如此重要,重要到我對安靜和安全斤斤計較。與天哥反覆討論的結果是,去珠海,找一個小旅館住下安靜寫字,不聯繫家人朋友, 完成初稿拿到簽證後直接去香港,再由香港去臺灣。   本來營隊開始之前就定好了往返行程,睿潔再幫我改簽,貪便宜選最晚的航班,我在候機廳送走了所有的人。直到送

天哥入閘還在念叨微觀模型操作實踐中國未來、念叨寫出來多麼多麼重要,轉身前天哥伸出手臂攬一下我的肩膀:「記得我們還要去毅行。對我來說,你很重要。」 推薦序 走出「同溫層」尋找交集,需要幾天?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因為「世界距離獨裁只有五天」的電影結論太過悲觀,所以,我們需要這本《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的樂觀來平衡。   在德國電影《浪潮》(Die Welle, 2008)(臺灣上映時譯名為《惡魔教室》)中,一個老師做了實驗,發現全班學生失去個體意識、變成納粹獨裁者,只需要短短五天時間。本書中,寇延丁在中國貴州偏鄉小學同樣做了實驗,結論卻完全相反:一群擔

任志工的都市少年,透過議事規則的開會訓練,可以在短短五天之內具有基本民主素養。   回頭來看臺灣,在悲觀與樂觀之間,如果我們希望走出銅牆鐵壁的「同溫層」,努力與不同理念者進行對話、尋找交集,又需要幾天的時間?   寇延丁的傻子理論   算算認識扣子(朋友們對寇延丁的匿稱)已有十年了。當初我和黃哲斌、高有智等戰友共同書寫《我的小革命》一書後,在一項論壇中碰到扣子。扣子提了很多問題,對於臺灣公民社會的發展充滿好奇,一點都不在意旁人對於「中國怎麼可能會有民主」的質疑。後來我才知道,NGO工作不只是扣子的興趣,更是她的生命志業。   過去十年,臺灣社會也逐漸認識扣子這個人。她就像個傻子一樣,在

一黨專政的中國社會推動草根民主,積極與臺港社運人士廣泛交流。然而,即便是扣子這樣看似「無害」的NGO工作者,中國當局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讓她在外界極度錯愕聲中以「顛覆國家」罪名被逮捕審訊。出獄後的扣子則依然像是唐吉訶德,繼續在臺灣環島旅行、務農釀酒、參與社運,然後在朋友們一片憂心中重返中國。      事實上,扣子還真有個「傻子理論」。面對「環境影響人還是人影響環境?先改變環境還是先改變個人?」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命題,扣子的答案始終是「先有傻子」。她的說法是:「傻子根本不care這些問題,做了再說。」   是的,做了再說。即便劫後餘生,傻子仍舊是傻子。在相對寬鬆的胡錦濤時代當傻子,需

要的是行動力;在高壓箝制的習近平時代繼續當傻子,需要的卻是莫大勇氣。   當微博上任何不見容於當道的訊息都被刪除,「民主」在中國已經不是雞蛋先後的辯證問題,而是攸關性命安全的生存問題了。儘管如此,仍然有像扣子這樣的傻子長期疾呼「民主是可以操作的」,讓人在極度悲觀的窄縫中看見了一絲光亮。   議事規則有什麼用?   民主為何是可以操作的?答案可見一九一七年孫中山所寫的《民權初步》,以及二○一二年扣子和袁天鵬合著的《可操作的民主:羅伯特議事規則下鄉全紀錄》(浙江大學版)。兩者同樣都強調議事規則、開會訓練之於民主意識的重要性,只是前後相隔了九十五年。   其實,我也曾經和扣子一樣,相信議事規

則可以培育民主素養,因此在就讀臺大時期加入了「民權初步學會」,還擔任過幾屆臺大民權初步營的輔導員,帶領大學生乃至高中生學習開會。   民初營的名字雖然很僵化古板,開會這件事也常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身處解嚴前後的時代氛圍,當時民初營除了交友功能,還瀰漫著探望社會脈動的自由氣息。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宣布解嚴那一天,我就是在暑期民初營中與其他輔導員、學員們同聲歡呼慶祝。   憑藉議事規則訓練,後來我還以社會系學代身分當選臺大學代大會議長,任內躬逢其盛通過改革派學生前仆後繼爭取多年的學生會長普選案。然而,社會衝撞早已遠遠走在民主遊戲規則之前,朱高正跳上議事桌扯掉麥克風大鬧國會,各類社會運動引領草根

民主力量前進,議事規則在臺灣只是體制內改革的手段之一而已。   扣子面對的情境截然不同。儘管她先後進行民主實驗的場域是在地方與偏鄉,討論的主題只是地方自治與志工服務事項,但若這套開會訓練能推廣到中國各大城市,以議事規則術語而言,未來中共高層的指令可能接受「修正動議」嗎?爭議政策遭到反彈時可能提出「擱置動議」嗎?基本人權受到侵犯時可能提出「程序問題」乃至「權宜問題」嗎?   看似溫和理性、處處尋求折衷妥協的議事規則,骨子裡卻是對於個人權益的重要保護,並且蘊藏著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正因為如此,「民主是可以操作的」這件事在中國才會如此深具意義。   從少年到家長的世代學習      扣子所想的

不僅於此,對她來說,既然二○一二年安徽南塘村的大人們可以接受議事規則,這場民主實驗應該也可以推廣到十幾歲的少年身上,於是二○一六年本書的十位少年主角們在貴州威寧縣育才小學登場。   在少年們實際相處的短短五天時間內,透過一場又一場的開會,讀者全程見證少年們學習民主決策與自我管理的啟蒙過程。表面上看來,議事規則很浪費時間、缺乏效率,但在意見衝突對立、尋求彼此交集的過程中,少年們逐漸學會如何尊重他人及建立共識。   而本書的配角們──同行的議事規則專家、少年家長與扣子──也相當搶戲,這些大人們雖然告訴自己,要放手讓孩子們學會自主,卻三不五時就情不自禁想要保護甚至干預。這種世代溝通與磨合的過程,

亦是本書精彩動人的篇章,家長們也在其中學習最困難的親子共學歷程。   這場民主實驗撫慰了扣子剛出獄後的受創身心,對於中國民主發展重新懷抱樂觀(果然是不折不扣的傻子)。但我們需要進一步探問的是:如果這些少年不是來自都市中產階級家庭,而是識字率低落的中國偏鄉孩子,他們又該如何學習基本民主素養?這是值得期待扣子進一步民主實驗的方向。   此外,民主需要工具/制度/遊戲規則才能順暢運作,但在某些時候,懂得運用工具/制度/遊戲規則的菁英,不論自覺或不自覺,往往會以既得利益者的姿態展現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扣子在本書中展現了對於這種權力運作的反思,也期待她未來對此進行更多元深刻的探索。       未完的

民主實驗   當然,探討民主在中國的困境與希望,並不代表民主在臺灣就已高枕無憂。隨著社群媒體日益嚴重的「極化」現象,臺灣各種公共議題紛紛淪為「同溫層」彼此取暖、黨同伐異集體「出征」的場域,公共討論空間遭到大幅壓縮,求同存異成為愈來愈艱難的時代課題。   民主不會從天而降,臺灣人民好不容易爭取而來的民主成果,再也不會倒退回到中國人民大會堂式的「領導人帶頭,全場鼓掌通過」威權局面;但是,民主是可能傾頹崩壞的,當前公共討論空間的淪喪,乃至各自擁抱同溫層的世代鴻溝,都已形成臺灣民主的重大挑戰。   在這種氛圍中,我們需要更多像扣子這樣的傻子,不放棄任何走出同溫層的機會,努力進行各種民主實驗,讓周

遭每個人都能學習真正「做自己的主人」。這樣的時間很可能不是五天,而是五個月、五年甚至五十年。民主在臺灣已不需要啟蒙,而是需要不斷反省與深化,這場屬於臺灣的民主實驗更需要所有世代共同投入,無論需要多久時間,希望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