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纖維化初期症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肺纖維化初期症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仕寬,羅際竹寫的 治咳寶典【2022增訂版】:臨床38年名醫-預防與照護感冒、流感、黴漿菌感染、新冠肺炎和各種肺炎必讀 和宮坂昌之,定岡恵的 免疫與疾病的科學:慢性發炎預防訣竅與新型治療方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潛藏皮表症狀下的共病硬皮病逾80%合併肺纖維化 - 中華日報也說明:台大醫院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表示,全身性硬皮症患者後期幾乎都會走向肺纖維化,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常等到出現易喘、乾咳,甚至肺出血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吳美環所指導 陳俊安的 矯正後之法洛氏四重症患者長期功能預後之研究 (2012),提出肺纖維化初期症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物標記、心臟纖維化、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心臟核磁共振、生活品質、矯正後之法洛氏四重症。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技術學院 建築工程與環境設計研究所 陳宗鵠、汪大衛所指導 王之凡的 建築室內環境中建材釋出之甲苯對肺功能影響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甲苯、建材、塗料、暴露系統、肺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肺纖維化初期症狀的解答。

最後網站常常乾咳又喘氣,是肺纖維化?-「肺」事講清楚-健康 - ETNet則補充:此病可分為繼發性及原發性,繼發性成因包括肺部曾經受傷而出現纖維化,這種情況不會持續惡化,只會留下疤痕而已。風濕關節病如皮肌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肺纖維化初期症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治咳寶典【2022增訂版】:臨床38年名醫-預防與照護感冒、流感、黴漿菌感染、新冠肺炎和各種肺炎必讀

為了解決肺纖維化初期症狀的問題,作者羅仕寬,羅際竹 這樣論述:

【最新增訂】長新冠八大QA一次看懂   ★咳嗽需要吃藥嗎?一直咳不停怎麼辦?每次感冒都很嚴重?   事實上,「咳嗽」多半是感冒加上原本無症狀細菌感染有關,而感冒只是一個啟動咳嗽的開關。尤其,健康良好的少數感冒病人,常常2~3天之後就大幅好轉,是不會有咳嗽症狀的。特殊的是,大部分咳嗽原因是支氣管被「黴漿菌」感染到引發的,而黴漿菌是一個從恐龍時代至今成功繁衍不息的古老細菌,是羅仕寬醫師數十年來從高倍顯像顯微鏡發現的鐵證。   感冒病毒引發自身免疫反應,讓黴漿菌有機會趁機大量繁殖。如果沒有正確的診斷加上正確的治療與正確的保養,輕症就是變成慢性咳嗽,重症患者再併發更多細菌感染,例如:肺炎鏈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等,開始嚴重咳喘有黃綠膿痰,容易病情惡化成肺炎、肺浸潤、肺纖維化、阻塞性肺炎……。   事實的真相是,無論大小感冒造成咳嗽最常見的主力細菌軍就是「黴漿菌」,重症會嚴重到造成肺炎、肺浸潤,甚至危及生命!   ★揪出慢性咳嗽的真相:感冒一直咳,多半是黴漿菌惹的禍   感冒會不會咳嗽?其實跟黴漿菌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黴漿菌本身就可以引起咳嗽,又會加重各種會引起咳嗽的病毒細菌感染,尤其今日大家在新冠肺炎的威脅之下,真的需要詳細了解黴漿菌為什麼這麼厲害?控制好黴漿菌,還可以幫助大家渡過新冠肺炎感染呢!   十幾年來透過顯微鏡觀察與臨床實務,加上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的比對下

,羅醫師發現:1.絕對多數咳嗽病人,血液內黴漿菌數量很多;2.任何一人咳嗽,全家就會被感染;3.腸胃健康幾乎都不太好,竟然多是澱粉惹的禍;4.飲食材屬性不忌口,讓腸胃虛冷或發炎;5.生活環境狹小潮濕、常又通風不良等5大原因,影響著一個人感冒以後會不會咳嗽與嚴重程度。   ★耳鼻喉科醫師無私分享臨床38年整合醫學心得   咳嗽的保養還是要從整體健康著手,如果你常常容易咳嗽,代表你容易被各種呼吸道的病毒細菌感染,並因此留下後遺症,主要原因就是免疫防護力不足,也就是你的健康有不足之處,需要全方位的保養,才能夠真正遠離呼吸道感染咳嗽的威脅。為此,羅醫師特別分享他38年整合醫學的臨床心得:   ●其

實感冒藥不用吃,絕大多數是白吃了!   ●感冒初期,每小時吃1次維生素C配大量溫水,有效緩減感冒不適。   ●感冒時,每天刷牙3~5次,降低喉嚨反覆感染的機會。   ●感冒時,每天洗鼻子4~5醤,有助清除和稀釋鼻咽腔內黏著的病毒細菌。   ●感冒時,吃好油、海鹽,拒絕白糖、白麵粉、白飯,免疫自然好。   ●洗手後,順便清洗鼻孔內側長鼻毛的地方,有效預防呼吸道疾病。   ●預防感冒,減少白色澱粉和糖攝取量,例如麵粉、白米、精緻糖和所有甜食。   ●鼻孔勤擦護唇膏,不只保濕,還可以減少病毒入侵的機會。   ●每晚睡前用10CC苦茶油、椰子油漱口15分鐘殺菌,降低身體感染。   ●蛋白質攝取量占一日

飲食的3分之1,身體負擔輕,感冒自然遠離。   ●每天攝取10~20CC的紫蘇油、亞麻仁油或印加果油,減少發炎指數。   ●不吃煎炸烤的食物,多吃辛香料、五顏六色蔬菜和有酸味的水果。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後,閉著眼睛遠遠地朝臉、頸、頭髮、袖口噴酒精消毒。   ●勤洗手,盡量不亂碰任何公共地方的把手、按鈕。   ●公共場合戴口罩,手不亂摸口罩。 本書特色   ★從感冒、流感、黴漿菌肺炎,到新冠肺炎的治咳寶典   ★揪出慢性咳嗽的真相:感冒一直咳,多半是黴漿菌惹的禍   ★久咳不癒、慢性咳嗽、一感冒就咳嗽、免疫力低下的救星   ★耳鼻喉科醫師無私分享臨床38年整合醫學與預防醫學心得  

矯正後之法洛氏四重症患者長期功能預後之研究

為了解決肺纖維化初期症狀的問題,作者陳俊安 這樣論述:

背景法洛氏四重症是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隨著手術技術以及臨床照護的進步,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患者在接受手術矯正後可以順利存活,並長大成人。然而,隨著術後追蹤時間的增加,這群患者逐漸出現一些功能性預後上的侷限,包括心臟功能、運動功能、以及心理社會功能方面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對醫療照護者與病患本身而言,往往是充滿了挑戰的難題。過去的研究指出,法洛氏四重症矯正後右心室纖維化是很常見的現象。雖然在左心室纖維化的疾病中,血清膠原蛋白代謝相關的生物標記所扮演的角色已相當明朗,但對於以右心室纖維化為主的法洛氏四重症之相關研究,在本研究開始之初仍付之闕如。因此在本論文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我們試圖檢視血清中第

一型膠原蛋白代謝相關的生物標記之表現模式,並進一步探討其臨床意義。法洛氏四重症術後的心臟功能一向都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在過去臨床的觀察中,我們發現到術後若合併有輕度右心室出口狹窄,似乎反而對心臟功能有幫助。因此,在本論文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們以心臟核磁共振以及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的量化數據來驗證這個觀察的真實性,並試圖解釋其背後的原因。這群患者除了需面對與心臟功能及運動功能相關的醫療問題,其實還面臨到心理社會層次的挑戰,而其中有許多是牽涉到生活品質方面的課題。在本論文第三部分的研究中,我們針對法洛氏四重症術後的患者,以及其他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的病患進行生活品質相關問題的評估,試圖探討臨床心臟功能

對於生活品質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其他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可能因素。研究方法與結果第一部分:血清膠原蛋白代謝相關的生物標記的臨床意義我們納入了70位法洛氏四重症術後的患者,以及91位性別與年齡匹配的健康對照組,測定血清中第一型膠原蛋白之生成指標(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procollagen type I, PICP),分解指標(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collagen type I, CITP),以及調控膠原蛋白分解之酵素(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

nd type I tissue inhibitor, TIMP-1)濃度。所有患者皆接受了心臟核磁共振合併晚期釓強化顯影(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相較於對照組,患者的PICP濃度(P < 0.001)、PICP:CITP的比例(P < 0.001)、以及TIMP-1的濃度(P < 0.001)明顯較高。 PICP的濃度越高,右心室晚期釓強化顯影越廣泛(r = 0.427,P < 0.001),最大攝氧量越低(r = -0.428,P = 0.002),而且右心室擴大的現象越明顯。進一步使用多變數線性迴歸分析發現,與血清中PICP濃度有關聯的獨立因子包括右心室

舒張末期容積指數 > 150 mL/m2 (β = 40.52,P = 0.016)、右心室晚期釓強化顯影計分(β = 3.94,P = 0.008),、以及年齡(β = −1.77,P = 0.011)。若以病情符合肺動脈瓣植入作為依變項進行多變數分析,血清中PICP濃度越高,在收案當下出現臨床病況符合肺動脈瓣植入條件的機會也越高(odds ratio 1.80 per 10 ng/mL,P = 0.003)。而Kaplan-Meier存活分析結果更顯示,在平均追蹤了3.7年後,血清中PICP濃度異常升高的患者(以對照組血清中PICP濃度的第九十百分位數值作為切點,102.7 ng/mL)在

未來需要接受肺動脈瓣植入手術的風險的確明顯升高 (log-rank test P = 0.005)。第二部分:顯著肺動脈瓣逆流合併右心室出口狹窄對於心室重塑與運動功能的影響在本院資料庫中,共有155位法洛氏四重症術後的患者曾在間隔六個月以內,同時接受過心臟核磁共振造影以及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排除殘存有顯著的血循異常(除了肺動脈瓣逆流及右心室出口狹窄)、全矯正至研究期間曾接受過介入性心血管治療、或運動測試中未盡全力的患者後,共有85位患者符合本研究的收案標準(肺動脈瓣逆流分率 ≥ 20%且右心室出口狹窄最大壓力差以心臟超音波測量 ≤ 50 mmHg)。這85位患者中有29位同時合併輕度的右心室出口

狹窄(右心室出口狹窄最大壓力差 ≥ 20 mmHg),其餘56位則僅有肺動脈瓣逆流(右心室出口狹窄最大壓力差 < 20 mmHg)。在這兩組患者的肺動脈瓣逆流分率並無差異的前提下,同時有肺動脈瓣逆流與右心室出口狹窄者的右心室明顯比僅有肺動脈瓣逆流者來的小,右心室射出分率也比較高(42.3±6.7 vs 38.8±5.9%,P = 0.016)。即使兩組患者中皆有約一半的病患出現右心室出口的瘤狀膨出(aneurysm),合併右心室出口狹窄者的右心室出口擴大程度明顯較小(右心室出口直徑Z分數−0.57±1.35 vs 0.46±1.10,P < 0.001)。雖然在單變數線性迴歸分析中,存有輕度右

心室出口狹窄與右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以及右心室射出分率有關,但在多變數分析後,輕度右心室出口狹窄似乎是透過較小的右心室出口直徑而影響右心室的重塑。在運動功能方面,肺動脈瓣逆流合併右心室出口狹窄者表現出較高的最大攝氧量預期值的百分比(75.5±12.5 vs 66.7±12.7%,P = 0.003)以及較佳的攝氧效率斜率預期值的百分比(90.9±27.1 vs 73.4±16.3%,P < 0.001)。在多變數分析中,右心室出口狹窄對於最大攝氧量預期值之百分比(β = 7.29,P = 0.007)以及攝氧效率斜率預期值之百分比(β = 12.62,P = 0.003)皆有顯著且獨立的正向影

響。第三部分:法洛式四重症矯正後患者的生活品質我們在本院門診針對連續138位法洛氏四重症矯正後的成人患者收案(年齡31.4±10.1歲;46%是男性),進行生活品質的評估。使用的問卷是世界衛生組織簡化之台灣版生活品質問卷(評估生理、精神、社會、與環境等四個範疇)。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患者在生理範疇(P < 0.001)以及精神範疇(P = 0.003)的生活品質明顯較一般女性來的低落,而此現象在男性患者身上並未發現。這其中有92位患者在完成生活品質評估後接著馬上進行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我們發現患者在測試前的自我預測體能表現與其整體生活品質滿意度幾乎無法預測患者實際接受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的結果。而任何

一個範疇的生活品質也都與影像學上的心臟功能指標沒有相關性(n = 78)。我們進一步將研究對象擴展到所有的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除了探討可能的性別差異外,並透過更詳細的資料收集試圖找出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因素。在289位收案患者中(其中105位是男性),我們發現在生理與心理範疇的生活品質之性別差異一樣可以在此族群中發現,顯示此現象不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所特有。性別因素(女性)在多變數迴歸分析中與生理範疇生活品質低落有顯著相關,而性別在精神範疇生活品質中所引致的差異應是透過性別在精神症狀壓力上的不同。交互作用分析進一步發現家庭支持對於精神範疇生活品質的影響也具有性別差異。雖然個別生

活品質範疇的決定因素不一,但個人的人格特質、精神症狀嚴重度、以及家庭支持對大部分的範疇而言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結論我們發現法洛氏四重症術後患者心肌纖維化之現象,一方面是因為第一型膠原蛋白的生成過度,另一方面是則是因為相關酵素特異的表現造成分解調控異常。血清中PICP濃度的升高不但反映出右心室纖維化的嚴重度,更與臨床上的不良預後有密切關聯。此外,透過心臟核磁共振造影以及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的量化數據,本論文研究證實了一個長期以來所觀察到的現象:在肺動脈瓣逆流嚴重的患者中,同時合併有輕度的右心室出口狹窄對於右心室重塑以及運動功能皆有正面的影響。而在心理社會功能方面,我們發現法洛氏四重症術後的女性患者,

乃至於整個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族群的女性患者,在生理以及精神範疇的生活品質明顯較一般女性來的差,而男性患者卻沒有此現象。主觀的生活品質以及自我預測之運動能力無法有效反映實際上的心臟功能及運動功能。疾病相關因素對生活品質的影響遠不及患者自身的人格特質、精神症狀、以及家庭支持。總之,法洛氏四重症術後的長期功能性預後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在追蹤這群患者時,必須運用多面向的量化性評估工具,方能發現若干功能初期減退的現象,並應透過各種預後因子進行患者之風險分級,進而提供適切的醫療與非醫療之介入。

免疫與疾病的科學:慢性發炎預防訣竅與新型治療方法

為了解決肺纖維化初期症狀的問題,作者宮坂昌之,定岡恵 這樣論述:

當新冠疫情席捲全世界, 如何增強免疫力,同時杜絕體內的「沉默殺手」侵害你我的身體? 一本讀懂慢性發炎預防訣竅與相關疾病的新型治療法   西元2019年末,新冠肺炎病毒悄悄地散布至全世界,直至2020年初,疫情倏地引爆,以人們未能想像的速度在各個國家蔓延開來,成為當今人們心中最大的恐懼。   其中,人們最為關注的議題是,罹患新冠肺炎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以外,是否又會奪取我們的生命?答案是,會的。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致死率約為2.5%,台灣則高達4.5%左右!此外,相關研究指出,本身罹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或有肥胖問題的確診者更是重症高風險群,死神就在他們身後伺機而動。

  本書將從發炎的成因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剖析患病的成因與風險,同時詳盡地解說免疫力之於人體的作用,以及各種導因於慢性發炎的疾病與最新治療方法。   ■ 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發炎呢?   ■ 慢性發炎會造成哪些健康隱憂?   ■ 有哪些治療法呢?   ■ 平時該如何保健身體呢?   免疫,是身體遭受疾病侵害時啟動的反應機制,其中就包含了「發炎反應」。例如我們在生病感冒時會發燒,發燒就是身體為了增強抵抗外敵產生的自然反應。然而,暫時性的發炎反應若長期存在身體裡,就會演變成可怕的「慢性發炎」……   免疫學最新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的持續性惡化,將會成為癌症、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源頭;更

甚者,這些導因於慢性發炎的疾病,如同未爆彈一般,讓患者時時活在重症高風險恐懼當中。因此,發炎反應的預防與治療,是增進免疫力、使病毒與細菌不易入侵的關鍵,也是讓現代人邁向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本書特色   1.專攻免疫學的醫學博士,為你揭開免疫系統與慢性發炎的面紗。「增強免疫力」等廣告台詞不絕於耳,但人們不免想問:「什麼是免疫力呢?」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脈絡清晰的行文風格,帶領讀者解開免疫、慢性發炎與各種疾病之間的多角關係   2.本書網羅各種常見疾病的成因與新型治療法。你一定很好奇,免疫力降低導致人體慢性發炎可能會引發哪些疾病?答案是──癌症、肥胖、糖尿病、心肌梗塞、腦梗塞、肝炎、肝硬

化、氣喘、類風濕性關節炎、阿茲海默症等各種令人想拒於千里之外的可怕疾病。一起深入了解疾病成因與慢性發炎的關係,同時了解最新型治療法吧!   3.插圖輔助,理解人體機制好輕鬆!本書搭配大量圖表,將抽象理論轉為實際圖表,幫助讀者更快速讀懂人體內作動的機制,提升你的閱讀體驗!

建築室內環境中建材釋出之甲苯對肺功能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肺纖維化初期症狀的問題,作者王之凡 這樣論述: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對建築物的健康環境,愈發重視。研究顯示多數建築材料都會散發VOCs,而VOCs中含有許多會危害人體的成分,像是甲苯、二甲苯、乙苯、甲醛、酯類等等。本研究選定建築物住宅室內和建材周圍空氣中,出現次數最頻繁的有機溶劑─甲苯(Toluene),作為實驗對象。研究甲苯的吸入暴露對肺功能的影響,並提出達到健康居住環境的改善方式。 本實驗採用環境暴露箱,模擬甲苯在建築空間中,人體自然吸入情況,進行大鼠暴露實驗。透過可穩定進氣的暴露系統,控制甲苯暴露濃度在300ppm。將大鼠置於暴露箱中,再將甲苯倒入飽和蒸汽壓產生器,產生甲苯蒸氣導入暴露箱中,開始持續性的暴露實驗,實驗期間約1

0個月。 實驗包括3天短期暴露和15天長期暴露兩種模式,分成四組:對照組、300ppm甲苯暴露組、暴露加退黑激素給藥組、暴露加薑黃素給藥組。暴露期間控制大鼠之食物、飲水和墊料。暴露實驗結束後,分析大鼠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和血液生化值,觀察甲苯對肺功能的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暴露於300ppm甲苯氣體中大鼠,暴露3天時,引起呼吸道發炎反應,造成阻力上升,氣流下降,產生肺氣腫症狀,呈現阻塞型肺病現象。暴露15天時,肺容積逐漸減少,順應性降低,產生肺纖維化症狀,呈現限制型通氣功能障礙。以上可知,暴露在300ppm甲苯環境中,將造成肺功能受損。 建議在裝潢初期,針對建築物天花、牆壁、地板

之建材選用上,採用符合綠建材標章,不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材料,或低逸散建材,並加強提高室內通風效率,以達到健康居住空間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