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田桐あさぎ寫的 我選擇,生活中只做想做的事:用喜歡的事撫平疲憊,散發個人專屬魅力,過只被喜愛事物圍繞的生活 和許皓宜的 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采實文化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何重誼、齊莉莎所指導 王琦堯的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2022),提出自己適合什麼工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卑南語、族語學習、法語學習、語言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蘇秀枝所指導 施品竹的 司法案件中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居家保母、傷害、嬰幼兒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己適合什麼工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選擇,生活中只做想做的事:用喜歡的事撫平疲憊,散發個人專屬魅力,過只被喜愛事物圍繞的生活

為了解決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問題,作者小田桐あさぎ 這樣論述:

  做喜歡的事,所謂的「努力」才有意義!     ◎決定只做想做的事後,改變了我的人生:   ●不知道要做哪一行七度轉職→→找到適合的工作,年收入成長十倍。   ●即便主動也不受男性青睞→→找到理想結婚對象,婚後生活深受寵愛。   ●被育兒、家事弄得疲憊不堪→→兼顧事業與育兒,每月單獨旅行一次。   ●討厭自己→→全盤接納自己的優缺點,找到個人獨特魅力、專屬才能。   ●埋怨父母與原生家庭有隔閡→→和父母和解、理解父母進而擺脫過去陰影。     以上是作者小田桐的親身經歷!她曾經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什麼男性,每天疲於工作與生活的她,環顧自己出租的小

套房,陰暗、髒亂,覺得自己的生活糟透了。     明明很努力,為什麼累積的只有「疲憊」?   明明想要讓自己過得更好,為什麼討厭的事卻總是緊緊著隨?     ◎阻礙成功的,就是那些讓你討厭的事   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她,決定放手一搏不再忍耐,從今天開始「討厭的事,通通都不做!她離開了討厭的工作、不愛的男友、決定不做家務、不參與同事的聚會……她發現光是停止去做那些討厭的事,就讓她的身心狀況完全改變:     「如今回想起來,不知為何我一直在那些自己討厭的事中,奮鬥不懈地努力。好像不這麼做會被責備一樣,但做那些事真的讓我好疲憊,而這股疲憊感也化作黑暗氣場籠罩著我。」

     擺脫了生活中一直累積的「疲憊感」,她將做討厭的事的時間,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當喜歡的事越來越多,她也開始看見了自己的專長和優點,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價值。      以交友來說,過去她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理想的女性,她會照大家喜歡的樣子裝扮,表現得體的言行,但即便這麼做也没有任何機會與他人發展更深入的關係,在決定隨心所欲生活後,情況開始逆轉了,她不再忍耐,能自然的表現自我,因此顯得活力充沛,也能時時保持笑容,最後遇見真心欣賞她的對象。     工作上也是,她發現自己「喜歡與他人說話」,於是離開了人人都覺得適合女性,但她卻討厭的設計工作,跑到建築業當業務,每天都樂在其

中,甚至成為了公司最賺錢的業務,工作與生活都變得越來越好。     ◎生活,該是被愛的人、被喜歡的事圍繞   結了婚的小田桐也一樣徹底實現她的方式,家務是她不擅長且討厭的事,所以她只做自己想做的部分,其他的與先生商量請人來打掃,而費用她則是賺外快來支付。     「因為工作和打掃相較起來,我覺得工作賺錢比較簡單,更讓我快樂。」   她認為,現在的女性,特別是結了婚有孩子的母親,臉上看起來總是疲憊不堪。   會感到「疲憊」,是因為做了超出身心所能負擔的工作。      生活中在旁人與自我的期待下,我們總是被逼迫做許多「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會讓自己「快樂的事」。

    她看見了多數女性,特別是結了婚在生活與工作中擺盪的女人,每天總有做不完的事,生活被許多不喜歡卻不得不去做的事追著跑,而失去快樂。於是小田桐決心將自己的做法與歷程分享出來,意外地受大廣大的回響。過去充滿疲憊,毫無魅力的她,如今成為每個月有三十萬瀏覽量的人氣部落格,甚至應邀開設課程、講座,她找回了自己,享受著工作與家庭生活,全身散發出專屬自己的女性魅力。     本書是她一路走來,心路歷程的集結,她認為,不管是工作、婚姻,還是育兒,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快樂,而做的選擇。如果妳覺得自己的生活困住了,小田桐建議:     今天從不做討厭的事,展開好日子吧!   

然後把喜歡的事、想做的事,一件一件的慢慢找回來,   讓生活裡陪伴的都是值得愛的人,圍繞著的都是真心喜歡事物。

自己適合什麼工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職涯規劃 #找工作 #蘇瀅
你們家有沒有小孩還在想,自己適合什麼工作呢?
或是有沒有社會新鮮人覺得現在這份工作好像沒有很適合自己呢?
來來來~不要再一個人躲起來苦惱,卻壓力越來越大了!

只要你是15-29歲的青年,都可以到
『Ys青年職涯發展中心 / 北基宜花金馬分署』 更認識自己哦!
https://www.facebook.com/youthsalon

這裡除了有舒適的空間以外,還提供了以下『免費』服務:

⭐️職業適性測驗
透過職涯測評,協助青年探索潛在能力、興趣偏好、職業適性或工作氣質等。

⭐️職涯諮詢
由專人提供職涯諮詢,針對個人職涯發展進行釐清及討論。

⭐️職場參訪體驗
辦理企業參訪、職場體驗等活動,安排青年進入實體企業或虛擬職場體驗,協助青年認識產業發展、職場環境以及工作內容。

⭐️職涯講座
辦理職涯相關議題講座或邀請產業知名人士分享職涯規劃,協助青年瞭解就業市場趨勢或釐清職涯方向。

⭐️團體課程
依特定議題及對象,辦理職涯相關成長團體或工作坊等具互動及授課型課程,協助青年探索自我優勢或職涯定位。

⭐️履歷健檢
透過客製化履歷健檢或技巧指導提點,協助青年依公司特點及所應徵之職務客製化履歷,以提升面試機會。

⭐️模擬面試
仿照職場面試情境,協助青年求職面試技巧與經驗。

⭐️鏈結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服務
依服務個案有職業訓練、就業及創業等需求,提供所需資訊並轉介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後續服務。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為了解決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問題,作者王琦堯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以外語教學的觀點比較卑南語以及法語教材。本論文架構分為六章,以下將分節摘要各章節。壹、緒論在第一章,我首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卑南語?或者說,為什麼要學習一門瀕危語言?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來回答:1.人權 2.文化多樣性。以人權觀點來說,聯合國在 2007 年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宣言中第十三條與第十四條和原住民族語言權利直接相關:「第十三條1. 原住民族有權振興、使用、發展及傳授後代其歷史、語言、口述傳統、哲學、書寫系統及文學,並有權命名及保留其社群名稱、地名及人名。2. 國家應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前項權利受到保障,並於必要時提供翻譯或其他適當方法,確保原住民族

於政治、法律及行政程序中能理解他人並被別人理解。第十四條1. 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及控制他們自己的教育體系及機構,而得以其語言提供教育,並採用適合自己文化的教學及學習方式。2. 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有權不受歧視地享有各種階段及形式的國家教育。3. 國家應與原住民族共同採取有效措施,使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包括居住於其社群外之原住民兒童,於可能的情形下,接受自己文化的教育以及其語言授課之教育。」《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一項規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無論在國際或是國家的層面,原住民族語的學習受到國家及法律保障。另外一個層面為文化多樣性。保存多一

種語言,即是保存多一種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台灣為多語言多族群之社會,保存與學習本土語言有其必要性及正當性。以卑南族為例,卑南人學習卑南語是要更加了解自己的族群還有為了自己的認同,而非卑南人以及非原住民學習卑南語,則益於認識以及了解台灣多語社會之特質。接下來說明台灣的本土語言今天會瀕臨滅絕,是由於數十年來,日本及中國殖民政府計畫性滅絕語言的緣故。我檢視自1937年以降在台灣的語言政策,並且分為幾個段落討論:1937-1945、1946-1990、1990-2017及2017至今。自1937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企圖使台灣人放棄自己的語言及文化,成文真正的日本臣民。不過這個計畫也

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而中止。戰後國民黨佔領台灣,為了讓台灣人「去日本化」語「再中國化」,自1946年開始開始進行「說國語運動」,強迫台灣人學習北京話。在原住民地區(時稱山地),因為沿襲日治時期的蕃地,管制更加嚴格,國語政策也推行得比其他區域更加徹底。1985年,教育部更提出語文法草案,企圖根除本土語言在所有公共場合出現的可能性。不過此草案因為過於激進,輿論反彈的關係,所以最後不了了之。1987年台灣解嚴,語言的使用變得較為自由。1990年開始,在台北縣烏來鄉(今新北市烏來區)烏來國中開始實施泰雅語教學,為台灣史上第一次在學校體制內教授原住民語言。自1998年開始,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每周教授一

節(40分鐘)本土語言課程;2004年開始,本土語言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每周一節課;2017年開始,配合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本土語言課程延伸至高中。民進黨政府於2003年推行語言平等法草案。不過此法案隨著2004年民進黨在立委改選中失去多數席次、2008 年國民黨在總統及立委選舉中重新掌權,使語言平等不見天日。直到2016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語言平等法草案才重見曙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與國家語言發展法分別於2017年及2019年通過。自此台灣的本土語言終於獲得官方地位,為「國家語言」。本研究之所以選擇用法語外語教學,而非英語外語教學作為比較出發點,原因除了法語教學是一發展完善且細緻的

領域,另一個原因是,法語的動詞變化遠比英語複雜得多。期望可以藉由法語外語教學的視角來思考卑南族語的動詞教學。不只是卑南語,台灣南島語的動詞十分複雜,而至今還沒有較為完整的動詞教學教材。本論文之限制在於無法比較所有的族語教材,故以卑南語當作個案研究。且在比較方面,僅有介紹與比較發音、構詞句法方面的教材。本研究亦無編寫新的卑南語教材。貳、法語教學在台灣與外語教學理論回顧今日幾乎所有年輕世代的原住民都以中文為母語,族語反而成為一門外語。今日的族語教學勢必要以外語教學的方式來教學。而在討論外語教學方法之前,首先要討論台灣的外語教學狀況。台灣的外語教學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日治時期(1920年代至194

5年)與戰後(1946年後)。在台灣想要學習外語,首先得學會學校的教學語言,因為外語是透過教學語言來教授。在日治時期需要先學會日語;戰後則是要先學會北京話以後,才能夠開始進一步的外語學習。 日治時期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外語教育,外語課的授課時數相當高。當時的台北高等學校學生,一周就有十二至十四小時的英語及德語課程。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文政學部的學生,有兩年的法文必修;若進入當時的南洋史講座,則還要學會西班牙文及荷蘭文,以便解讀史料,撰寫畢業論文。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的學生,除了每周十六小時的英文課,還有每周六小時的第二外語課程(德語、法語、支那語、荷蘭文及馬來文擇一)。 戰後因為受美國

影響的關係,外語教育基本上以英語為主。1946年起,英語為初中選修,高中必修;自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始,英語成為必修。1999年起,英語自小學五年級開始教授。2017年起則自小學三年級開始教授。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教育,從高等教育才開始。1983年起,教育部開放高中第二外語之選修。 回顧完台灣外語教育脈絡,接著回顧外語教學理論之流變。介紹理論的同時,我也會介紹使用該理論的現行族語教材。參、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育 本章我分成兩個部分介紹: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脈絡介紹,以及課堂觀察報告。我將族語教學脈絡分成兩部分介紹:一、族語作為教學科目 二、族語作為教學語言。課堂觀察報告我將就學校內的教

學與學校外的族語教學進行介紹。 如在第壹章所指出,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每周只有一節課(40分鐘)。即使族語教育從小學延伸到高中,每周一節族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十分有限。 沉浸式族語幼兒園則提供以族語教學的學前教育。根據周軒辰(2016)的文章,幼兒的族語能力的確有顯著提升。不過幼兒園師資的族語能力有待加強。這些學生升上小學之後,就離開了族語環境。且至今幾乎沒有追蹤這些學生族語能力的後續研究。從紐西蘭的例子來看,紐西蘭的毛利族語幼兒園學生畢業進入英語授課的小學,幾個月後毛利語能力大幅衰退。 接下來是學校內的族語教學。黃美金2016年的科技部研究報告中,有參與三間學校的觀課,其中兩間位在都會區。

本文就兩間都會區學校的課程狀況分別介紹,分別是阿美語教學與卑南語教學。1. 阿美語教學這堂課的學生絕大多數為非原住民,或是父母一方為非原住民。課程大約有90%的時間使用華語,課程內容主要為介紹阿美族文化與一些相關主題單詞。2. 卑南語教學這堂課只有一位學生。授課的老師十分忙碌,每周需在大台北地區的20所中、小學授課共26小時。授課地點在小學的圖書館,只有一張小桌子及小白板,內容為千詞表的單字教學,幾無教學法可言。 學校外的族語教學,我舉謝雯穎於2018年發表的文章做例子。文章為建和卑南語之成人族語學習班。課程時2016年,由洪渟嵐授課。課程為一周兩次,平日晚上,有約15名學員。課程目標為

讓卑南語的使用可以重新進入日常生活中。 課程中的教材並不固定,主要使用族語E樂園裡面的句型、詞彙表以及族語辭典,也使用花環部落學校的歌謠及讀本。學員之間有創立LINE群組交流關於族語學習的問題。九階教材以及四套教材並沒有被提及。雖然課表的安排循序漸進,但是學員多因為工作、家庭或是居住地點等因素而時有缺課,對學習的連貫性有影響。肆、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 本章分成兩部分介紹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參考書以及教材。參考書有兩個部分:辭典及詞彙表、語法。教材與教學方法則是使用族語 E 樂園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討論。台灣南島語的研究自十九世紀即開始,不過較為完整及深入的研究則比較晚。以卑南語為例,有關卑南語

的著作自日治時期即有出版,不過第一本參考語法遲於2008年出版,第一本字典則於1991年出版。本章節針對字典、詞彙表與語法著作所列的兩份清單包含所有的卑南語方言,以提供較為完整的視界。清單中包括筆者能夠找到的所有日治時期以降有關卑南語的詞彙表、辭典與語法。其中資訊包括篇名、出版年份、作者、描寫的方言以及使用的書寫符號。族語E樂園是在台灣最大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資源平台。此處將會介紹九階教材、四套教材還有空中族語教室。其中九階教材是為了配合九年一貫而編輯的教材,由當時的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的林修澈教授指導編輯。由於這套教材之編輯涵蓋四十三種語言/方言,所以當時的編輯情況,是由一個中文底本出發,

讓各語言/方言的編輯者自行編譯。雖然當時的總編已經有向各語別的編輯者提到,可以根據語言特性或是文化差異做出修改,但各編輯因為大多沒有編纂過教材、或是沒有受過語言教學訓練的原因,九階教材仍以翻譯為主。2007年為方便原住民學生準備原住民族語認證測驗考試,編輯出版了句型篇初級版(國中版)以及中級版(高中版),分別對應族語認證的初級以及中級。族語E樂園裡面也提供線上練習題提供學生熟悉考試題型。2012至2016年間,四套教材出版問世,以補充九階教材的不足之處。這四套教材分別是:1. 字母篇、歌謠篇、圖畫故事篇 2. 生活會話篇 3. 閱讀書寫篇 4. 文化篇。第一套教材是為了學前幼兒的族語學習設計。

生活會話篇是為了加強族語在生活中的應用。閱讀書寫篇及文化篇則是為了教為進階的學習者或是語言使用者而編輯。這一套教材一樣也是所有的語別都有一套,所以也是用中文底本下去進行編譯。黃美金的報告就指出,在賽德克以及泰雅語的教材中,就包含了許多錯誤。空中族語教室則是為了一般社會大眾編輯的族語教材,內容涵蓋語言的方方面面。卑南語僅有提供南王卑南語。這套教材主要由一部 YouTube 影片、一份 WORD 逐字稿講義、線上練習題以及附有中文翻譯及發音的例句所組成。雖然這套教材的立意良好,但是授課教師在影片中使用過多語言學術語,對於沒有任何語言學基礎的學習者來說,構成很大的挑戰。伍、卑南語及法語教材比較 本

章節首先介紹卑南族的分布狀況,以及卑南語的概況、語言流失情形;而後再概略介紹法語外語學習(FLE),並針對南王卑南語、華語、法語語音進行對比。介紹華語語音的原因在於,如今主要的卑南語學習者多以華語為母語,所以針對華語音系進行介紹有其必要性。卑南的發音教材參考兩組教材,分別是四套教材中的字母篇以及空中族語教室的書寫系統單元。法語的部分我選擇Phonétique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做為參考對象。 接下來是關於構詞句法的教學。卑南語的教材我選用四套教材中的生活會話篇,其中含蓋三十個單元,皆與生活有關。教材中的內容為一段對話、單詞表、翻譯、錄音檔及對話影片。雖然有錄音檔,

不過裡面的語速、語調都是用念的,對話影片亦然。法語的部分則是選Communication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裡面的編排分成幾個大主題,裡面又分成數個單元,每個單元裡面涵蓋一至三個不等的簡短對話,模擬日常生活。每一課的編排除了對話以外,還會針對特定語法特徵、主題詞彙還有句型舉例分析提供讀者參考。對話提供的錄音檔為模擬實際情況所錄,所以講者的語速及語調沒有刻意放慢或是咬字刻意清晰。 接下來介紹卑南語及法語的動詞系統。卑南語的動詞十分複雜,有特殊的焦點系統,還有不同時態的變化。而法語動詞也因為人稱、時態的不同有數十種變位。本研究介紹法語教材的Conjugaison p

rogressive du français。這套教材分為初級與中級。初級教材針對初學者介紹最為基礎的動詞及其變化;中級則有較多的時態教學,不過不包含虛擬未完成式(subjonctif imparfait)、虛擬逾過去式(subjonctif plus-que-parfait)以及過去命令式(impératif passé)。在卑南語的教學中,還沒有出現針對動詞變位的教材。期望能夠藉由此教材的介紹,對卑南語的動詞教學提供新的觀點。陸、結論 本論文旨在理解針對非母語者的原住民族語教材,並透過法語外語教材的觀點,期望對族語復振有所幫助。另本研究並無編纂新卑南語教材,亦無編寫卑南語動詞變化之教材。

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

為了解決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問題,作者許皓宜 這樣論述:

誰說上班,只能談激勵、講生存、磨工作? 丟下所有勵志書,這一次從心理學看懂職場關係。   誰說職場是理性的?壓力來自「工作」,還是「人」?   為什麼不敢競爭、沒辦法做自己?   工作沒FU、熱情不再,是對工作不滿,還是對自己不滿?   我們在職場上遇到的問題,大多肇因於無法理解自己情感的問題。─許皓宜   最會「用關係說故事」的許皓宜博士,繼親子與愛情關係的動人描述後,   這次娓娓道出幽微難解的職場關係心理學,   為你開解愛與競爭不斷迴旋的職場人生戲碼。   ★ 商業周刊1502期書摘 ★   人累了可以休息睡覺,如果是心累了呢?   「為何工作這麼累?其實不是工作本身的問題

,而是我們的心『迷路』了的問題。」許皓宜一語道破。為了工作、為了賺錢「疲於奔命」的同時,我們的心靈早已經被塞得滿滿。有時候,我們感到腰骨痠痛、提不起勁、失眠、容易發怒或感傷,動不動就想去找人推拿、抓龍……但是,這些都只能暫時舒緩「身體不適」的症狀。   心理學家許皓宜寫給「心累」的上班族,誠實與自己對話。   職場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嗎?「我說的從來不是別人,是自己。」許皓宜提醒,因為我們很少去思考:或許只要面對壓在心底的「龐然大物」,很多不適感自然不藥而癒。   是覺醒的時刻了!人在職場中,讓心漸漸甦醒。也期待有一天,我們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那麼自在自由。 本書特色   1. 最專業:

從心理學看懂職場關係   「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在探討親子、父母、人際、愛情關係後,從心理學角度,深入淺出寫給工作人最專業的職場關係建議。   2. 最療癒:職場書不再只有工具書   為了業績、為了成功,上班族努力加強自己各種能力,卻忘了好好照顧內心,透過這本書好好跟自己對話,療癒自己。 名人推薦   ★謝文憲 ‖ 職場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   ★呂亮震 ‖ 工商心理學博士、擺渡系統設計執行長   ──好評推薦   寫作之於我,是喜歡;之於皓宜,是狂熱與喜愛,她就是能比我更直指人心。   苦悶的上班族們,本書帶領大家從心出發、正視自己,找回工作的初心與快樂的能量!   ─

謝文憲/職場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    熟悉的職場情境透過諮商心理師細膩的觀察,深入淺出的道出其背後深層的心理原理。無論您是職場的菜鳥或是老兵,這都是一本可以讓您開啟心靈英雄之旅的好書。─呂亮震 /工商心理學博士、擺渡系統設計執行長 作者簡介 許皓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知名諮商心理師。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長期研究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商業周刊「心理學會客室」專欄作家。   曾出版《如果,愛能不寂寞》、《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等書籍。   主持環

宇廣播電台《從心聊聊天》節目。   許皓宜FB心理學與生活:www.facebook.com/Dr.Hsu1231 推薦序 瘋過、愛過,才會好過──謝文憲 推薦序 鍛鍊心理資本,開啟職場英雄之旅!──呂亮震 前言 職場覺醒:不管順境逆境,都要有讓自己過得好的能力 第一話  誰說職場是理性的 ──我們在職場上遇到的問題,大多肇因於無法理解自己情感的問題。 ●情緒地雷隱藏說不出的情感 ●在同事身上,看見誰的影子? ●每個人心底隱藏的陰影 第二話  愛與競爭,讓職場變競技場 ──「職場」是我們釋放「攻擊」欲望的最佳場域。 ●為什麼不敢競爭、沒辦法做自己? ●不對等的關係,明

明競爭卻假裝沒有 ●既競爭又友好,可能嗎? 第三話  壓力來自「工作」,還是「人」? ──心理壓力是可以享受的! ●從小被嚴格要求,長大後壓抑變壓力 ●分不清理想、妄想,造成自我矛盾的壓力 ●感受外在威脅的壓力,啟動不同生存姿態 第四話  小人、貴人,都是自己想出來的 ──衰運、壞運、不舒服的感覺,通常是由我們無意識的假設而來。 ●老是被針對,是主管同事客戶愛找碴? ●自我嫌棄,老覺得自己不夠好 ●天公伯啊!無法解釋的衰神附身 第五話  拖延、沒執行力,是拒絕長大的成人病 ──如果想克服拖到最後一刻的毛病,我們要有成為大人的「現實感」。 ●拖到最後一刻,只為享受自我掌控感 ●隱藏不完美的

自己,用「拖」逃避失敗心理 ●追求成功的焦慮,把不想要的也抓在手裡 第六話  賺大錢=成功,用錢衡量你的人生? ──工作賺錢後能滿足於花錢的,才稱得上是「有錢人」。 ●賺錢是衡量能力的指標? ●重點不是賺多少錢,而是怎麼花錢? ●工作賺錢背後的心理意義 第七話  工作沒FU,熱情不再 ──工作中的所有迷惘,都只是心理上的顧慮和恐懼而已。 ●是對工作不滿,還是自己? ●心理功能的差異,讓你天天糾結演內心戲 ●精彩的人生上半場,失去鮮度的中年危機 第八話:換工作也不能解決的問題 ──你要追求喜歡的生活,還是更好的生活? ●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忘了那份「喜歡」 ●選擇「喜歡的工作」就一切順

心嗎? ●「普通」上班族也能過「精彩」人生 第九話:你的夢想是什麼? ──從想像「十年後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到此時此刻、以及之後 每一年…… ●夢想不是「坐著想」,得要有目標 ●為了找對路,落榜七次也不後悔 ●夢想不是結果,是尋找天賦的過程 第十話:工作和家庭哪個重要? ──有些時候、有些地方要保留給自己,做為職場和家庭外的歇腳之處。 ●真正的幸福感來自心理平衡 ●工作與家庭間的「情緒」會相互轉移 ●再忙再親密也要有「自我空間」 第十一話:職場沒有永遠的敵人與朋友 ──在心理遊戲當中,其實我們過得一點也不爽。 ●受害者?還是迫害者? ●拯救者想救的是誰? ●「受害者」都沒有錯嗎

? 推薦序 瘋過、愛過,才會好過 ──謝文憲 (職場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     寫作之於我,是喜歡;之於皓宜,是狂熱與喜愛,她就是能比我更直指人心。   我與皓宜同台許多次,無論是廣播對談、新書與談、慈善演講,我都感覺她具有十足狂熱者的特質,但是光看外表,您絕對看不出來。   外表的她,知性與感性兼具,給人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形象,為人師表的成熟穩重,與她深談之後會發現:「她有種無可救藥的狂熱,與對生命的摯愛。」   無論是男女感情、夫妻相處,或與父母、孩子間的親情點滴、與朋友、同事間的友誼互動,透過她心理學背景,以及精準無比的觀察筆觸,總能把一段人事物的故事,呈現在你我面前,沒有

一絲絲耗損。   很特別的一個人,一個朋友,一個好朋友。   今年是我工作第25年,很多職場的觀察我們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看完皓宜的新書,我們雖不相同,但就是「不一樣,卻很一致」的兩個人,不知道會不會讓皓宜覺得她比較吃虧?哈哈!   我擅長寫職場工具方法書,而她提供職場心情療癒的最佳紓解管道,她擅長與自己對話,看完她的書,我彷彿讓皓宜引領我進入一種自我療癒的舒爽境界。   我擅長從故事切入職場議題,而她擅長從心理學切入職場難解習題,我們各有擅場,但我真覺得,她的書真是無敵好看。   不用懷疑,我就是她的忠實讀者,非常忠實。   本書其中一篇「競爭與自尊」,是描寫我與合夥人「福哥」

在巡迴演講中精彩互動的小故事,當天我們三人同台,皓宜就是可以用她精準而獨特的視角,把兩個男人的「堅情」,描寫得入木三分,撇開我們的熟識不說,我真是佩服她。   我常說:「我們受過高等教育,千萬不要用現象來解釋現象,要試著從理論來解釋現象。」學生一聽,只覺得憲哥要講理論,一定很無聊。但我們總能用很簡單又通俗的語氣,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皓宜擅長用心理學的專業,透過無敵的觀察力,與職場場域中發生的許多案例,做出很棒的拆解,看完每一篇章,有收穫是正常的,但又可以邊哭邊笑,這才是她最厲害的地方。   「專業,建立在通俗的溝通」,皓宜做出了最佳詮釋。   苦悶的上班族們,本書帶領大家從心

出發、正視自己,找回工作的初心與快樂的能量,跟著專業又溫暖的皓宜,「瘋過、愛過,相信您在職場工作會越來越好過」。   我誠摯推薦這本書,太好看啦!   推薦序 鍛鍊心理資本,開啟職場英雄之旅! ────呂亮震 (工商心理學博士、擺渡系統設計執行長)     「老師,我實在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怎麼辦?」「老師,我跟我老闆的八字一定嚴重不合啦,不然怎麼會每個提案都被他打槍?」「老師,上次那個專案一定是同事在背後扯我後腿,跟老闆打小報告,害我現在變成公司的一級戰犯…」「老師,每天日復一日的工作,我已經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了?」上述這些問題您是否也似曾相識?   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

可以接觸到職場工作者,其中有仍在職場中奮戰的人,也有暫時從職場中離開的失業、待業或轉業中的民眾,面對各式各樣的職場問題,我常用自己多年來所涉獵的工商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試著理解並協助民眾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其中,最常介紹給職場工作者的,是由心理學家盧桑斯(F, Luthans)和他的同事在二二○○六年彙整了過去數十年來心理學研究結果所提出的全方位職涯資本(Career Capital)這個觀點,除了包括過去所熟悉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外,其率先提出應納入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這個概念,認為由自我效能(Efficacy)、希望(Hope)、樂觀(O

ptimism)以及韌性(Resilience)四種心理素質所組成的心理資本,可以幫助個體面對並克服各種職場上的挑戰,擁有更高的工作滿意度與工作投入,更能感受到心理上的幸福感。   也因此我時常在演講中說,心理資本就像是一種職場續航力,可以讓個體在職涯發展中保有持續前進的力量。有意思的是,在其二○一五年出版的新書中指出自從提出心理資本的概念後,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參與後續的研究與實踐,統整這些成果後發現,心理資本其實可以被視為是一個包含上述四個心理素質的整體,他進一步將四個心理素質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重新排列組合成「英雄(HERO)」這個字,巧妙地傳達出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在在「千面英雄

」中所說的個體化發展意涵;對現代人來說,一個人的職涯發展歷程不也可以視為是一趟心靈上的英雄之旅!   在外地巡迴演講的途中,利用課後空檔的時間慢慢咀嚼皓宜老師的新作,熟悉的職場情境透過諮商心理師細膩的觀察,深入淺出的道出其背後深層的心理原理,常常可以在書中某個角落驚見佛洛伊德的身影,一個轉身又突然撞見榮格現身,想要一窺究竟的朋友們,無論您是職場的菜鳥或是老兵,這都是一本可以讓您開啟心靈英雄之旅的好書,鄭重推薦給大家。 【前言】 職場覺醒:不管順境逆境,都要有讓自己過得好的能力 在職場打滾這麼多年,我自認是個不合格的職場人。 不是不喜歡工作、也不是做不好工作,更不是在工作上沒辦法獲得成就感

的「不合格」…一種說不上來的感受,讓我只能用一個模擬兩可的字來形容:累! 接觸成人諮商之後,我身邊更充斥著不同世代成年人對於工作的私語,卻不外乎還是以那句話總結:累! 是的。累!好累!工作好累! 然後周圍的人可能會說:哎呀,你工作要減量啊!不要那麼忙啊!… 這聽在工作疲累的人耳裡,就像鬼話一樣。有些人甚至覺得:我工作量明明沒有很大,而且我都做得很好啊,你們這些人知道個鬼喔…(白眼) 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後,這團迷霧似乎漸漸清楚:為何工作這麼累?其實不是工作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心「迷路」了的問題。 換句話說,那種「疲累」的感覺,與其說是「工作」帶給我們的,不如說是「心態」(心的狀態)影響我們的。

一種感到不自由的心境,讓我們感覺在職場上備受束縛、無法真實適應周圍的人事物,面臨職場鬥爭、犯小人的命運,感嘆職場險惡的詭譎多變、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最後「缺錢」二字從現實而降,不得不乖乖拎起包袱回歸職場「牢籠」(咦?)。 一向流行的心理激勵課程,像是讓我們服了一帖「安心」的藥劑,剛服用的當下效果最好,但若沒有時刻提醒自己定期服用,沒多久就彷彿被打回原形… 為何如此?究竟為何,我們已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擺脫不了這種疲累的束縛感? 請容我用此刻對心理學的理解來描述「累」的意義:它是一種心靈的呼喚,告訴我們得要停下腳步(不是停下工作),去看看自己內在空間受到了什麼擠壓。 比方說,累的感覺是無時無刻出

現嗎?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看著天花板的那刻就有疲累的感覺?還是直到起身那一刻才感受到自己的掙扎?梳洗時看到自己的臉才浮現疲累的感受?抑或是職場大門出現眼前時,才感覺腳下如千鈞重?遇上某人特別想歎氣出聲嗎?還是面對群眾的時候?是不得不對人微笑?還是有些事不得不為?…

司法案件中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分析

為了解決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問題,作者施品竹 這樣論述:

社會變遷多數婦女走入職場,讓居家保母的需求增加,家長對於保母有更多的要求,但居家保母在家照顧過程中因疏忽或情緒不穩導致不當管教的意外事件,卻沒有因著居家保母系統管理與訓練而停止。因此本研究透過「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的判決書,針對民國100年1月1日至109年5月28日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108筆案件進行分析,共有109位受害者與118位被告,其中被告有69位受傷、40位死亡。結果發現本研究受害者當中,男童多於女童;年齡為1歲(含)以下之嬰幼兒的比例最高;過程當中有哭泣的比例較多;案件中有七成是領有保母證照;高中以上的比例佔八成,學歷越高導致嬰幼兒死亡的比例越高;收托月費為2萬(含)

以下之案件最多;托育總時數長達24小時之案件比例最高,與受害者是否死亡存在顯著性關聯,托育時間越長意外傷害越容易發生;而被告照顧嬰幼兒1個月到6個月(含)導致受傷與死亡率較高;案件最多發生於早上9:00-11:59之間,且於室內的臥室的受傷與死亡案件比例較高,其中於睡眠中死亡之案件較多,更要多留意;發生現場有第三個人在場的案件較多;被告收托2位以下嬰幼兒發生事故的機率較高。判決結果118位被告當中共有64位(54.2%)被處有期徒刑,有40位被判刑11個月以下之有徒刑;有13人遭處拘役,遭處50天拘役的比例最多;有28人緩刑,予以緩刑之案件73.1%被判刑11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有13筆案件有支

付和解金,其最低一萬元,最高金額達四百五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