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苗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花蓮縣政府寫的 有機花蓮 和豐年社的 思維決定出路:小鎮CEO的添農八部轉型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苗場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也說明:苗場 山是一座成層火山,是日本百名山之一,屬上信越高原國立公園。苗場山東側山麓是著名的滑雪勝地。 外部連結[編輯]. 國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植物醫學暨安全農業碩士學位學程 黃三光、鍾文鑫所指導 郭俊佑的 Streptomyces屬菌株防治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苗期病害與促進幼苗生長效果評估 (2021),提出苗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苗期病害、鏈黴菌、生物防治、促進生長。

而第二篇論文萬能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王金印所指導 徐毓檀的 以深度訪談法探討銅鑼杭菊產業面臨困境與轉型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杭菊之鄉、深度訪談法、銅鑼鄉杭菊、焦點小組的重點而找出了 苗場的解答。

最後網站龍纜車則補充:龍纜車全長5481米,號稱日本第一。連接苗場地區與田代高原,全程約25分鐘。 冬季來滑雪,秋季來賞紅葉,夏季來感受高原風景……乘上龍纜車,可以感受四季各異的風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苗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機花蓮

為了解決苗場的問題,作者花蓮縣政府 這樣論述:

  有機花蓮,以土養人;永續環境,純樸返真。   攜手創造人與自然萬物的平衡,友善大地與環境,讓花蓮的每滴水、每根草、每粒米,都純淨天然,返璞歸真!     花蓮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美好大地滋養著萬物生長。   永續環境,是我們對有機農業的期許,透過花蓮有機好農們的共同耕耘,   在健康的土地上種植出健康的食物,為我們及下一代擁有更好的環境。     本書將帶你走一回有機花蓮,聆聽有機職人的農作故事;挖掘在地特色有機食材,體驗有機自然生態之旅,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片土地的美好! 作者簡介   花蓮縣政府     永續花蓮 有機首都     花蓮擁有純淨的自然資源、獨特的地形風貌及多元

的人文氣息,是台灣走向國際的一塊瑰寶:氣勢磅礡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阡陌縱橫的花東縱谷平原、廣達1,000公頃的瑞穗溫泉區、壯闊的太平洋美景,以及多元文化的原住民族群,加上國際機場及國際海港,這五加二的優勢條件,交織構成「魅力花蓮」。     花蓮縣政府致力於推動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有機農業及友善觀光,在眾人的努力下,共同見證「永續花蓮 有機首都」新紀元,有機驗證面積占比全臺第一,期許產業與這片土地、人的共好共存、對環境友善的永續循環,以「淨」、「靜」、「境」、「勁」、「靚」及「近」為施政方針,以打造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的宜居城市做為目標,也相信我們一定能逐步形塑「花蓮有機」純淨的品牌意象,讓

世界看見花蓮「慢.精品」文化。   Part 1 數字花蓮 花蓮=有機領航者,有機就是花蓮的代名詞 花蓮有機願景:萃取專區亮點,規劃全台首座有機種苗場 Part 2 職人花蓮 AI加值 01興瑞柚子園:AI帶來自由氣息,三代文旦園活出新希望 02銨廷有機農場:智慧化管理把務農變快樂了 03奇萊美地有機農場:蔡志峰的苦瓜哲學──人生吃點苦有益身心 04TJ農場生生不息:三法寶加乘有機生活 一起GO 05東豐拾穗農場:低碳經濟先行者,攜手有機農友一起搖滾 06伍佰戶有機農場(陳金榮有機農場):更生人自強自立,再尋回自在新生 命07御皇米:從產銷到生活照料,村里的好鄰居 08淺草堂:協助小農互惠

,有機加工行銷一把罩 文化Light 09達蘭埠椴木香菇:傳承老人家智慧,潘務本打造椴木香菇的未來進行式 10泥妲咖啡:戴秋豐醫生用一杯杯咖啡,傳遞對部落的湧泉祝福 11太巴塱紅糯米:文化復振──從配角變主角,把部落重新串連起來 12拿海呼農場:南安部落的蟹老闆,攜手族人打造桃花源 快樂Reserve 13宇還地:在角落默默發光,創新導覽影響新世代 14榮耀有機蕈菇場(菇德農場):傳承快樂,敞開大門歡迎檢驗 15月眉橋有機黃豆:看天吃飯,巡田當運動,月眉橋夫妻賺到更多自由 16溫肉桂:好物不怕客人試吃,溫錦洲:願意嘗試就有機會 Part 3好物好釀 01隨著禾亮家純露、環香,感受香草的美妙氣

息 02把草變成夥伴,伊禾茶「一盒茶」盡藏自然奧妙 03桑樂桑椹酸甜好滋味,擄獲都會人的心 05御皇米巧變:兩份米食譜 06重生後立志推廣,紅薑黃姐姐的福音 07崙山苦茶油天然好純淨 08秀林鄉山蘇の園,部落野味格外鮮脆 09達蘭埠有機金針,國際有機認證掛保證 10江玉寶有機百合,兩位總統國宴都指名 11寶地紅藜用途多元 Part 4好蓮好行 Trip1 人文薈萃:壽豐、豐山、豐田社區 Trip2 縱谷廊道:玉里、富里、羅山村 Trip3 親近太平洋:新城、豐濱 Trip4 時光隧道:鳳林萬榮、光復 Trip5 尋幽訪勝:吉安 Part1 數字花蓮 花蓮=有機領航者,有機就是花蓮的代名詞 

提起「有機」,自然而然讓人聯想起好山好水的花蓮。如果說,花蓮=有機農業,有機是花蓮的代名詞,可說是實至名歸。 全國第一個有機村 在有機農業推廣面向,花蓮縣可說是先行者,很早即開始投入有機農業的發展,例如位處富里鄉的羅山村,榮登台灣第一個獲得認證的有機村,18年前即成為台灣第一座有機示範農村;全國第一家推廣有機農業的國際酒店、第一座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也都是位在花蓮縣,足堪稱為有機領航者。 在有機農業政策推動上,花蓮縣從2015年起,首創推出有機農業驗證費用差額補助政策,嘉惠許多農友,鼓勵更多人投入有機栽種,成績顯著;有關花蓮縣推廣有機農業推廣的亮眼好成績,透過數字來說話既實在又具說服力。 根據20

20年11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的統計資料,花蓮縣有機驗證戶數現已突破550戶、有機驗證面積也持續累進至近2500公頃,高居全國有機驗證面積、農戶數都排名全國之冠,整體面積是其他縣市的4倍以上,遙遙領先第二、三名的台東、屏東等縣市。 有機面積全國第一 時至2021年3月,根據農糧署統計資料顯示,花蓮有機面積擴增達2710公頃,有機農戶數達564戶,呈現顯著成長,截至2022年初最新統計,花蓮縣整體的有機農業面積已達2800多公頃,持續成長中。其中富里鄉、壽豐鄉與玉里鎮的有機面積與農戶數居花蓮縣各鄉鎮的前三名,縣政府也正積極輔導富里鄉邁向成立全國第一個有機促進區,也已獲得相關主管單位與農友們的熱烈

響應。 環顧全國農地通過有機驗證的面積,其中25%位於花蓮,純淨土地種植出的新鮮蔬果早已聞名各地,享有「有機農業首都」美譽,尤其有機水稻、有機蔬菜與水果的面積,花蓮縣更長期穩坐全國冠軍寶座,全台有機米4成來自花蓮縣,花蓮生產的有機蔬菜(短期葉菜、根莖菜、瓜菜)也占全國總量13%,其他有機茶、有機水果產量等也名列前茅,優良品質廣受都會區消費者青睞,供不應求。另外,花蓮出品的有機特作雜糧類(黃豆、黑豆、小麥、蕎麥、咖啡、茶油、牧草等)產量,2020年也已晉升為全國之首,表現出色。

苗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北市3日新增24例確診,其中16人是與北農,或環南市場感染有關。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五大批發市場,要持陰性證明,或接種疫苗才能入場,違反將開罰。另外,導演葉天倫在臉書批評,新北市接種疫苗,場地混亂擁擠,讓長者曬太陽,新北市府也道歉,承諾會盡速改善。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365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Streptomyces屬菌株防治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苗期病害與促進幼苗生長效果評估

為了解決苗場的問題,作者郭俊佑 這樣論述:

穴盤育苗為利用穴盤容器來栽培種苗,其特點在於種苗移植存活率高且生育恢復生長快速。然而,育苗時期幼苗易發生立枯病與猝倒病等苗期病害。目前在十字花科立枯病的登記用藥只有賓克隆,而十字花科猝倒病則無相關推薦用藥。因此,本論文研究動機在於尋找具有病害防治潛力的生物防治資材,未來期提供育苗場改善穴盤苗期病害問題。測試分離自香蕉根部,具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長之10株內生Streptomyces屬菌株,對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 CauRS1與Pythium aphanidermatum Py-12生長抑制效果。結果指出,S4-1-5與R5-2-2菌株胞子懸浮液具有較佳

抑制上述兩種病原生長之效果,對CauRS1之菌絲生長抑制率分別達64.6%與71.5%,而對Py-12之菌絲生長抑制率則分別達61.4%與86.8%。進一步於溫室條件下,測試其防治由CauRS1與Py-12引起之兩種苗期病害之效果,證實S4-1-5與R5-2-2菌株均能顯著降低兩種苗期病害的發生,對CauRS1引起之病害嚴重度可分別降低到24.25%與21.25%,而對Py-12引起之病害嚴重度則分別降低到26.04%與25.35%。另評估施用S4-1-5與R5-2-2菌株之胞子懸浮液、發酵液及發酵濾液對穴盤甘藍苗是否有促進生長效果,結果顯示,S4-1-5發酵液處理組 (S4-1-5 ferm

entation liquid, SC) 與R5-2-2的發酵液處理組 (R5-2-2 fermentation liquid, RC) ,對於甘藍幼苗有較明顯促進生長的效果,絕對生長速率分別為2.88 (g/day) 與2.91 (g/day) ,顯著優於其他處理組。

思維決定出路:小鎮CEO的添農八部轉型學

為了解決苗場的問題,作者豐年社 這樣論述:

帶著百年老店開快車的老司機   本書記錄了斗南鎮農會農會總幹事張有擇,將一個百年農會組織轉向現代化農企業的過程。   一個有百年歷史的農業組織也可以與新穎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思維在一起,管理的奇蹟變革,不只發生在新穎的金融業、科技業或者製造業,也一樣可以出現在原本傳統保守的百年老店。   一開始由農人的類合作社組織起家,從日治時代的他里霧信用組合開始,經歷了土地改革、農業改革、進入WTO。   進入瞬變的21世紀,斗南鎮農會雖偏處島嶼西部,總幹事張有擇卻擁有超越地方的國際眼光,導入現代化管理作法,擦亮了百年老店的招牌。本書便從旁記錄了這樣的轉變。   從1919年「他里霧信用組合」成立至

今,斗南鎮農會成立將屆滿百週年。在總幹事張有擇先生領導下,持續推動金融改革、小地主大佃農、產銷履歷……等政策,並引進日本越光米,讓斗南鎮成為臺灣米產區的標竿,途中也感受臺灣目前的社會氛圍,為加強社會大眾與農業的聯繫,除了兢兢業業在農務本業上,也一直開展食農教育,讓社會大眾雙腳踏進農園,對於土地能有更切身的感受。   此外,一直不受到本國農業青睞的的根莖類作物馬鈴薯與紅蘿蔔,在張有擇先生的規劃下,亦拿下佳績,除了馬鈴薯成為國內最大產區之外,紅蘿蔔也創下外銷日本的紀錄。而這兩大作物的格外品,也由農會搓合轉給斗南的肉牛業當飼料,完整了農畜業經濟循環,達到雙贏的目標。當然,斗南的肉牛產業,也在如此經

營下灼灼發熱,直面進口牛肉的挑戰,走出自己的路。   一個地方性的農業組織,是如何從傳統的農人組合轉向為現代的農企業,這樣的轉型過程將會在歷史上寫上一筆,即將填補臺灣從日治時期迄今的農業組織研究的空白。 本書特色   1.    不同於一般商管書籍的case study,本書主角率領的不是跨國企業,也不是新穎的金融業、科技業甚至新創獨角獸,而是一個在他人眼中相對保守傳統的農會組織,卻可以展現出新穎的管理思維,更重要的是,他也成功了!   2.    本書可也是傳產組織領袖的求生攻略本,面對變動頻繁的現代社會,如何把有年紀的組織成功轉向。   3.    農業政策研究者的第一手史料。

  作者簡介 繼往開來 臺灣農業媒體的先驅 豐年社   財團法人豐年社成立於1951年,長期以來發行農業技術及推廣等相關刊物,包含《豐年》、《鄉間小路》雜誌、農業專業書籍等,及農業內容新媒體平台—「農傳媒」,全面且持續發揮農業資訊傳播、推廣的能力。   第Ⅰ部  添農首部曲:詠讚沃土藏農之地 樞紐要地,優異天然條件結合交通 勇於面對WTO,招募年輕新佃農力挽狂瀾 推動農業轉型,企業化經營因應危機 加碼投資技術升級,精緻稻米產業無畏競爭 第Ⅱ部  添農二部曲:認識與農共生之人 臺灣農會特殊,綜合多目標功能 農業轉型,農會功能也持續變遷 加入WTO,農會及農業直面挑戰 提升金融服務

,轉型的第一步 回歸本業,須茁壯經濟事業 逆向思考,「低經濟作物」不是沒市場 以身作則,用信任與農民搏感情 全年無休,斗南鎮農會是服務農民典範 建立學習型組織,領導者學習精神帶動 與農共生,農牧整合看到新亮點 第Ⅲ部  添農三部曲:思索見農在田之策 突破小農瓶頸,農會整合當中心 農業經營專區,專業分工打團體戰 筍農落實共選共計,農會負責打通路 選別是關鍵,評級員須公正懂溝通 安定基金穩定價格,多元通路創造農民利益 賺錢非目的,創造農民利益為重 不追求收穫量,契作挑戰越光米 農友教學相長,透過契作提升品質 契作價格,只有地板沒有天花板 單一產區優勢,可落實客製化 第Ⅳ部  添農四部曲:打造神

農擺尾之勢 不再負面,本土牛肉與和牛對決 資源循環整合,農業格外品還要再利用 清運格外品,畜牧業成契機 市場區隔差異,臺灣牛不與進口牛拚低價 和牛吃稻草,臺灣牛吃格外品 畜牧排遺有去處,有機肥回歸土地 降低化肥使用,牧場成隱形推手 結合產銷履歷,芸彰牛無可取代 第Ⅴ部  添農五部曲:勇展飛農乘雲之姿 農產品身分證,產銷履歷保證消費者信心 師法日本,讓農業生產可追溯 風光銷日,紅蘿蔔作前鋒 農業革命,從裡作作物扭轉傳統 走出產銷困境,強調生產品質直面通路 數字管理,企業化經營落實專一精神 科技與資訊,兩工具降低生產成本 十年一劍,產銷履歷擦亮斗南招牌 第Ⅵ部  添農六部曲:修煉畫農點金之術

斗南傳奇,從農可年收百萬 駕坦克到開農機,戰車連長退伍從農 專業代耕隊,整合破碎農地才有效率 產銷履歷,斗南馬鈴薯市占第一 農會的肩膀上,返鄉青農扛起馬鈴薯CEO 講績效管理,務農也能像科技業般分紅 農會做核心,串連青農打造A-Team 農會帶頭,信任專業秧苗場分工 第Ⅶ部  添農七部曲:培養愉悅農門之心 食農體驗,來第一線看最真的農村 他山之石,觀摩日本食農教育精神 從點到線,越光米帶動在地小學參與 從線到面,食農教育體現在田間教室 從農產品到臺灣牛,期待能提升肉牛自給率 第Ⅷ部  添農八部曲:開拓農創未來之機 高齡化少子化,農村人口危機 關鍵2025,人口從高峰下滑 社會5.0,臺灣農

業.未來轉捩 農業×資訊,智慧型農業企業化 市場前景看好,智慧型農業百家爭鳴 小型無人機,精密農業進行式 以日本為師,斗南要朝智慧農業邁進 崙仔溪生態區,科技與生態並行 穩紮穩打,添農八部讓斗南再升級  

以深度訪談法探討銅鑼杭菊產業面臨困境與轉型之研究

為了解決苗場的問題,作者徐毓檀 這樣論述:

苗栗縣銅鑼鄉有「杭菊絨毯」溫馨美麗的名稱,屬於臺灣杭菊栽植開發較早的鄉鎮。尤其是位於銅鑼鄉樟樹與九湖 銅鑼三個村的九湖盆地,受三義火炎山的天然山型造成影響,產生獨特的溫濕度氣候,水氣與日照時間的適合度,相對溼度高,產生微酸性含鐵的磚紅色土壤,在獨特的氣候影響中,生產的杭菊外觀雪白,花蕊飽滿,具有高雅的清香味道,在栽植上逐漸成為當地重要的生活重心與經濟的來源。 然而自七十年代起,受到進口杭菊低價競爭的衝擊,在地杭菊產業漸漸衰微,面臨棄種或改種其他農作物的危機時刻。近年來,又受到少子化的影響,致使農村人力短缺,銅鑼杭菊農們年紀也漸老,.更是缺乏與外界接觸觀摩的管道。面對這些內在與外在因素的挑戰,

必須尋找解決方法,扭轉杭菊逐漸沒落的命運。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法和焦點小組深度訪談法,並且扮演著杭菊種植農們與農政指導單位及專家之間的橋樑。研究結果提出四大策略,第一:改善杭菊育苗生產之對策;第二:改善杭菊行銷之對策;第三:改善銅鑼鄉周邊環境道路停車場之對策;第四:結合其他活動之對策。這四大策略提供杭菊種植農們與相關單位參考,再度重振銅鑼鄉境內各處田間鋪滿雪白杭菊花海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