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市建功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苗栗縣苗栗市建功里附近商行 - TWINC台灣公司網也說明:永發製冰冷凍有限公司,苗栗縣苗栗市建功里建功街一六號,49079405,,台灣食品顧問有限公司,苗栗縣苗栗市建功里建功街5巷13號,45125624,羅_碩,南苗電器有限公司,苗栗縣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 陳鸞鳳所指導 傅彩惠的 日治時期苗栗街聚落發展與變遷(1895~1945) (2011),提出苗栗市建功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治時期、苗栗街、聚落、歷史地理學、聚落地理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段 馨 君所指導 賴惠真的 《羅芳伯傳奇》中的認同與流離 (2008),提出因為有 客家大戲、羅芳伯傳奇、疏離理論、再戲劇化、離散的重點而找出了 苗栗市建功里的解答。

最後網站「苗栗縣苗栗市建功里縣府路」 美食資訊 Page 1/1 - 熱血中臺灣則補充:苗栗縣苗栗市建功里縣府路」 Page 1/1 - 整理苗栗縣苗栗市建功里縣府路在地美食店家美食資訊餐廳列表,歡迎網友提供情報,店家登錄商家資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苗栗市建功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治時期苗栗街聚落發展與變遷(1895~1945)

為了解決苗栗市建功里的問題,作者傅彩惠 這樣論述:

本研究選定日治時期苗栗街作為研究場域,採取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途徑,分別從國家力量、重大建設、產業發展三個面向,來探討不同面向對聚落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研究方法上以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為主,輔以不同時期的地圖判讀,並將研究需要的相關資料繪製成地圖,再加上田野實地調查,以分析聚落發展與變遷的過程。日治時期,本研究區的行政隸屬變化頻繁,共有八次之多。現今苗栗市的行政區域形成於大正9年(1920),之後一直維持到今日。其中除了1901~1908年的行政區域劃分,苗栗街為苗栗廳廳治所在地,其他時期都不是一級行政區的政治中心。當時苗栗廳的設置和廢除影響了苗栗街的商業氣氛和人氣,可見國家力量的運作對地方發

展影響甚大。日治時期苗栗街(苗栗大字)是鄰近街庄的政治、經濟、交通等各方面的核心,當時在殖民政府的規劃下,各機關多集中在今中正路兩側,這些機關的設立與人員的移入,使得聚落進一步的擴大和繁榮。而北苗栗的社寮崗庄一帶,是因苗栗驛的設置才繁榮起來的新興區域,使南苗栗的街區由南向北擴展。日治時期苗栗街內有兩次市區改正,使聚落的型態改變,原有狹小街道被拓寬,曲線變成直線,街道空間加大。建築物大半改建為洗石子巴洛克兩層街屋,傳統街屋樣式逐漸消失。可惜苗栗街的市街規劃是比較消極的,除了將原有的道路拉直並稍加拓寬之外,並沒有藉由市區改正計畫促使新興區形成。日治時期影響聚落發展最明顯的建設就是水利設施與交通建設

。公路和私設輕便軌道,將苗栗平原地區生產的稻米、甘蔗等農作物,及鄰近山區生產的石油、樟腦、薪炭,運送到苗栗街買賣。鐵路則是對外運輸的一大動脈,苗栗驛的設置暢通了貨物的運輸,加快了的商業發展,因為交通的便利使得苗栗街的發展較鄰近地區來得繁榮。水利建設方面,將研究區內唯一的埤圳-龜山大陂圳加以整治和官有化,雖然農田面積沒有明顯的增加,但埤圳官有化的政策,解決私人經營埤圳之困難問題,使農業可以在取水無虞的情況下,稻米產量增加,土地贍養力提昇,而帶動整體聚落的發展。產業發展方面,本研究區境內從事「官公吏」和「商業」的戶數比例遠較鄰近街庄高,是當時周圍街庄的政治、商業中心。其中以苗栗街(苗栗大字)是當時

研究區內最繁榮的區域。農業方面,作物種類不多,以稻米和甘蔗為最主要作物,因佔了苗栗平原精華區的優勢,稻米產量和周圍街庄相比並不算少。工業方面,並不興盛,除了苗栗糖廠和石油會社的煉油廠之外,其他只是小型農產品加工廠及民生消費用品工廠。商業方面,延續清代,日治時期最熱鬧的區域仍然是在南苗栗,而苗栗驛的設置,帶動北苗栗的商業繁榮。鄰近公館庄的出礦坑和造橋庄的錦水石油產業興起,讓社寮崗庄(社寮崗大字)興起了石油製品集散的優勢。日治初期苗栗地區因為平原有限,農產品產量不多,商業買賣始終不興盛。但中期後逐漸轉為熱絡,苗栗大字各會社、組合林立,是當時苗栗街的金融商業中心。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苗栗街因國家行政區

劃,公路、鐵路、輕便軌道的建設,保持清治時期以來鄰近街庄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的地位,產業發展因水利設施的整治和官有化,農作物產量上升帶動了商業的繁榮,聚落更為擴張,奠定了國民政府時期發展的基礎。

《羅芳伯傳奇》中的認同與流離

為了解決苗栗市建功里的問題,作者賴惠真 這樣論述:

台灣傳統戲劇在面臨全球化的衝擊下,必須改變傳統表演形式,以避免凋萎。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結合客家傳統戲曲與加入西方劇場舞台劇的新元素,以便於將客家戲曲革新的大戲《羅芳伯傳奇》於2006年在國家劇院演出。表演劇本發想於李喬,以廣東嘉應州客家人「羅芳伯」開墾東婆羅洲史實改編而成,敘述客家人移民南洋的故事,此表演呈現客家族群的離散,凸顯客家移民的硬頸精神,此外,這表演投射出客家移民在異地提倡中國文化與建構國族認同的想像。本論文探討台灣本土劇種---客家大戲的發展,討論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羅芳伯傳奇》的表演之戲劇表演形式,並檢視移民社會意涵。其中,透過戲劇化劇情文本,劇場再現客家移民婆羅洲的故事,

援引西方劇場理論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所提出之「疏離理論」,分析此演出的戲劇形式與結構。藉該劇之再戲劇化(Retheatricalization),筆者亦結合「離散」理論,詮釋婆羅洲邊陲社會中,客家與當地族群的互動過程裡,所呈現的文化交流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