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市清華里活動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華文文學系 吳明益所指導 陳泳曆的 通往桃源的路—戰後太魯閣書寫研究 (2011),提出苗栗市清華里活動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魯閣、太魯閣書寫、山岳書寫、花蓮文學、自然書寫、旅行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徐麗紗所指導 賴建宇的 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東勢、客家山歌、大埔腔、三大調、滿山趖的重點而找出了 苗栗市清華里活動中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苗栗市清華里活動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通往桃源的路—戰後太魯閣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苗栗市清華里活動中心的問題,作者陳泳曆 這樣論述:

本文以太魯閣國家公園此一以山岳為主要地理環境的空間為範疇,整理台灣光復後至今人們對此空間的較富文學性的描寫,希望從中歸納出台灣人與山的情感及文化。由於人們到達太魯閣的方式、心態與台灣社會發展關係甚深,文學的出版也與此中體制、思潮以及各類文學類型的演變息息相關,本文首先會交代與文學相關的社會背景。接著分為兩個主軸探討太魯閣書寫的特質,一是以較大的視野討論台灣整體創作方向,幾個較重要的主題如中橫開通前與開通後一般旅遊的視野、七○年代興起登山活動如何深入山林、八○年代以後國家公園成立後人們對太魯閣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深入發現。二是聚焦在花蓮作家身上,探討他們因在花蓮出生、長期生活而對太魯閣有特殊的血緣

與地緣關係,以及花蓮多元族群、混居後所激發出的特殊歷史感,從中產生的視野、記憶與情感皆有異於外縣市的作家。最後以桃花源這個一定頻率地被用來形容太魯閣此一理想環境的概念,歸納人們對太魯閣中仙鄉般無人的自然環境與實際有人生存之環境的想像與關注,這裡既是宏偉靈秀神聖的造化遺產,也是提供生養與日常活動的家園,而在這兩端中還有著更複雜又因時代而異的仙鄉與人境之互滲。本文透過整理太魯閣書寫歸納出此一特質,也希望日後可能與台灣整體山岳書寫作更大的連結。

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

為了解決苗栗市清華里活動中心的問題,作者賴建宇 這樣論述:

縣市合併之後的大臺中市之客家族群,主要居住在東勢、石岡、新社、和平等以東勢為中心的區域。東勢地區客家居民所使用之客語,屬於大埔腔系統。由於,臺灣講大埔腔客語的人口明顯少於講海陸腔、四縣腔之客語,因此長年以來居於文化弱勢。近年來,有關大埔腔客語的相關研究逐漸獲得重視。然則,在此地區的客家傳統歌謠研究,卻付諸闕如。大埔腔客語與一般所熟知的四縣、海陸等腔調之客語相比較,所使用的詞彙與海陸腔類似,在聲調部分則與四縣腔較接近。通見民歌的演唱與語言聲調息息相關,因此本論文以東勢地區客家傳統山歌為主要探討對象,並試從音樂學角度探討語言聲調與山歌曲調之聯繫。本文首先就東勢地區的歷史進行回顧,並探討、搜集、整

理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的各種文獻,最後再以東勢地區採集所得之客家傳統山歌進行採譜與分析。此些歌曲內容包含:《臺中縣客語歌謠》(2003 年)出版計畫所採得的錄音資料以及筆者於2010 至2011 年間在東勢地區調查所得之客家山歌,即【老山歌】、【山歌子】、【平板】等山歌三大調;東勢地區特有之山歌調【滿山趖】;以及其他小調歌曲。進而根據趙元任的五度標音法,以探討客家傳統山歌中語言聲調與曲調構成之相關因素。由於近期在東勢地區傳承客家山歌的師傅多來自新竹、苗栗一帶,從研究結果更可以明顯看出此對於東勢地區客家傳統山歌之影響甚大。若從東勢地區客家居民講大埔腔客語之本質面來看,其所演唱的山歌調應與運用其他聲

腔演唱之客家山歌有所差異。除了在詞彙、字音念法有所不同之外,在聲調方面亦有不小差異。此外,將距今九年之前於2003 年的錄音資料與筆者近期在東勢地區的採訪所得進行比對後,可以發現前者在曲式及唱腔等方面較為自由,而充分凸顯客家傳統山歌的質樸韻味。相較之下,後者之演唱在音準、音色各方面均有較整齊的表現,溯其原因應與歌謠班教師之制式教學模式有關,導致向公式化演唱傾斜之偏頗現象,而失去了客家山歌應有的本質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