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旅行社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華人旅行社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余杰寫的 1927:民國之死(新版) 和陳三井的 結網集:一位近代史學者的治史歷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研究所 鍾志強所指導 林紋綺的 自助旅行參與者旅遊涉入、旅遊品質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華人旅行社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助旅行、旅遊涉入、旅遊品質、行為意圖。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陳家瑜所指導 劉怡菁的 獎項價值對品牌形象與品牌信任暨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金質旅遊獎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獎項價值、品牌形象、品牌信任、購買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華人旅行社評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華人旅行社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27:民國之死(新版)

為了解決華人旅行社評價的問題,作者余杰 這樣論述:

  真正的「中華民國」早已被蔣介石埋葬!   民國十六年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與清黨,伐掉的不只是軍閥,還有國旗、國歌與國會。   清掉的不只是共產黨,還有國民黨的理念與良知。   1927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完成了被國民黨史觀學者歌頌不已的「北伐」與「清黨」。然而,透過不同的史料分析,後世發現真相是「北伐」推翻了當時合法且廣受世界各國承認的北京政府,而「清黨」不僅以血腥屠殺殃及大量無辜,種下國共兩黨的血海深仇,隨後國民黨更效法了蘇聯的模式,建立黨、政、軍一把抓的權威體制。   若以1927年為分界線,這一年的前後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民國」。1927年之後的南京政府,拋棄了北京中華民

國政府之法統,國旗、國歌均被變更。在其冠冕堂皇的五院制當中,國會和最高法院都有名無實。此後二十二年,國民黨政權腐敗無能,坐視農村經濟凋敝,又與城市新興資產階級爲敵,雖然對日抗戰有功,最終仍丟掉中國大陸。   然而,在國民黨、共產黨相繼掌權之前,短暫但蓬勃的自由氛圍一度在中國大地上欣欣向榮。由於政治權力分裂,老百姓相對享有更多的自由,知識分子與愛國青年遂有施展抱負的空間。1927年前後的中國:   ◎達賴喇嘛十三世引入現代電力系統讓拉薩有了電燈。張作霖治下的東北在民生經濟、社會安全上皆優於關內。   ◎孫傳芳重用丁文江開發大上海,放手郭秉文在南京興辦東南大學。   ◎「現代旅遊觀光業之父

」陳光甫成立中國旅行社並創辦中國第一份專業旅遊刊物《旅行雜誌》。   ◎落魄的前清舉人劉大鵬雖然一窮二白,但因受到言論自由、主權在民等新觀念的啟蒙,上書南京政府抗議「晉綏軍總司令」閻錫山的苛稅。然而,山西在閻錫山三十八的經營下,一度成為「模範省」,甚得胡適、梁漱溟好評。   ◎昭和天皇的登基改變了日本對中政策,川島芳子正好繼承父親遺志,斡旋於中、日、滿之間,圖謀復國大業。   余杰相信,這段歷史可以作為未來中國應當參考的借鏡:唯有破除統一與威權的迷思,中國才能存在真正的繁榮與多元。   25篇關鍵人物精彩傳記,透視民國終結的真相。   為了完整呈現這段歷史,余杰仿效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之筆法,挑選了25位代表性人物,透過書寫他們在1927年前後的生命歷程、政治理念與精神取向,來呈現中國的真實面貌,進而探討近代中國由帝制走向憲政共和的轉型為何全盤失敗。其中既包含了蔣介石、毛澤東、汪精衛、胡適等重要人物,但為了突破傳統國共兩黨單一史觀的框架,余杰更廣泛地納入過去不被重視的角色,諸如其中包括代表了庶民社會的商人、農民,如劉大鵬、張幼儀;為少數民族與邊境地帶發聲的川島芳子、圖登嘉措(十三世達賴喇嘛);還有反映了列強的觀點的鮑羅廷、史迪威等外國人。內容廣泛而細膩,是深入瞭解民國歷史與國共興衰不可多得的讀本。   這是一本哀悼中華民國之死的輓歌,但在那灰燼的餘火中,余杰也看到了中國

人綻放光芒的潛力。 本書特色   第一,破除黨國教育迷思,澄清歷史真相:1927年(民國16年)前後發生的幾件大事,諸如蔣介石發動北伐、推翻北洋政府是否真的是為國為民?北洋政府施政如何,是否真的離心離德?國民黨剷除共產黨導致寧漢分裂真相是什麼?關於這些重大歷史問題,過去國民黨主導的教育提供的只是片面的觀點,大多台灣讀者是不瞭解複雜的原貌。中國著名海外異議人士余杰效法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利用最新的多元史料對民國16年前後的歷史進行橫向的剖面解析。他主張,真正能繼承中國民國的法統與理念的政權,早在民國16年就被消滅了。唯有認清這點,我們才能進一步對現今的國民黨與共產黨進行公平的評價。  

 第二,民國人物精彩點評,還原多元歷史面貌:本書採取傳記體裁,以25位當時人物的生平為稜鏡,透視時代無情的脈動。其中既包含台灣讀者耳熟能詳的梁啟超、胡適、張作霖、蔣介石、汪精衛等重要文人、政治家,也試圖從多元角度來看待當時的民國,因此涵蓋了一般劉大鵬(農民)、陳光甫(商人)、達賴喇嘛十三世圖登嘉措、川島芳子(少數民族領袖),與鮑羅廷、史迪威(外國使節)等等。余杰考察大量文獻,對每個人物的生平、性格、人生中的關鍵轉折,與在大時代中面臨的無奈都有深刻的描寫。《1927:民國之死》不只是一部中國近代史,也是對歷史人物的悲歡榮辱、成王敗寇之深刻點評。   第三,創造性破壞,從被忽視的角落尋找未來希望

:余杰一方面主張「中華民國」以顛覆今日兩岸華人對民國的迷思,但另一方面也在國民黨、共產黨統治前的中國看到了光明的一面。在體制隳壞、獨裁集權之前的中國,一度有著欣欣向榮的公民社會。因此余杰也相信,採行聯邦制、賦予地方更多自主、自治的權力是未來中國改革必須的方向。 聯合推薦   王  丹(前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所客座助理教授)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楊憲宏(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   管仁健(台灣文史工作者、作家)  

自助旅行參與者旅遊涉入、旅遊品質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華人旅行社評價的問題,作者林紋綺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自助旅行參與者之旅遊涉入、旅遊品質及行為意圖的關係。研究問卷抽樣以曾參與過國內外自助旅行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發出 584 份,回收有效問卷 508 份,回收率約為 87%。回收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信度檢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迴歸分析進行檢驗。本研究發現如下:一、不同背景之自助旅行參與者在旅遊涉入上具有顯著差異存在。二、不同背景之自助旅行參與者在旅遊品質上具顯著差異存在。三、不同背景之自助旅行參與者在行為意圖上具顯著差異存在。四、旅遊涉入與旅遊品質對行為意圖具正向顯著影響。五、旅遊品質在旅遊涉入及行為意圖間具部份中介效果。根

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給自助旅行參與者及相關旅遊經驗者,在行程規劃策略及旅程掌握上的想法。

結網集:一位近代史學者的治史歷程

為了解決華人旅行社評價的問題,作者陳三井 這樣論述:

  「我欣賞蜘蛛於簷下或花間挺立結網,編織出既細密又精緻的網,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本書新舊文稿交織,猶如蜘蛛結網展現的那份毅力。」──陳三井   專研近代史超過五十年,   前中研院近史所所長研究菁華,   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   更保存珍貴史料並為時代變遷留記錄。   專研近代史超過五十年,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看史學家如何讓歷史敘事生動逼真、躍然紙上!   全書內容共四輯:第一輯學術又變形,收錄四十多篇短文,多是為《民生報》的「民生論壇」所寫的文章。第二輯青史再留痕,為作者請師友寫的序,及自己下筆寫的序、前言或跋的集結。   第三輯座談兼回憶,是作者筆耕之餘,參加座談或接

受口述訪談的記錄,透過個人的或集體的回憶,以建構或補充時代的共同記憶。   第四輯蜘蛛喜結網,為過去完成卻未收入成集的舊文,亦有近一年所寫的新篇。   本書除記錄了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並為1980~1990年台灣的時代變遷留下記錄,更保存珍貴史料,如周雍能、白瑜、袁同疇、郭廷以的訪問記錄前言,更可從中瞭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的整體歷史進程。 本書特色   1.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陳三井,五十年問學及治史歷程。      2.保存珍貴史料,包含周雍能、白瑜、袁同疇、郭廷以的口述史訪問記錄。   作者簡介 陳三井   台灣彰化縣人。   1937年6月生,台灣師範大

學史地系畢業(1960),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1968),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組主任、副所長、所長,曾借調擔任淡江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空中大學教授兼人文學系主任。   退休後,曾任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著有《近代外交史論集》、《現代法國問題論集》、《國民革命與台灣》、《台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華工與歐戰》、《近代中法關係史論》、《勤工儉學的發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中山先生與法國》、《中山先生與美國》、《舵手與菁英》、《中國躍向世界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迢迢密使路》、《八十文存──大時代中的史家與史學》等專書二十餘種暨學術論文逾百篇。  

代序/做個自求多福的「前浪」 【第一輯 學術又變形】   國小英語教學問題平議 ABCD,狗咬豬?再談國小英語教學問題 公務員休假旅遊值得推廣 對公費留學的一些看法 也談行人徒步區的設置 橋藝園地也需要有人灌溉 大學教師升等著作的審查 整頓交通且可從小處著眼 大家若能少跑機場多好 不對等的「學術外交」 五專增加招生名額的問題 欣聞大學將設立研究人員 「抗戰建國史會」的幾個構想 大學聯考科目的再商榷 師大學生為何教學意願低落 談國中師資的供求問題 莫讓觀光客視旅遊為畏途 沒有張嗣漢的瓊斯杯 為各式學術會議把脈 國中「黑牌教師」何去何從? 紀念抗戰談學術「反制」之道 談教師的

跳槽與甄選 報紙增張與學術資訊服務 橋牌活動收費不能殺雞取卵! 對歷史公案的一些看法 為合理化學費政策催生 轉系可以辦理得更公平嗎? 橋藝活動亟待大力推展 不能只以「胸懷大陸」為滿足 開啟國內政治的新局 現代人的夢魘──一票難求 兩岸文化交流不宜再蹉跎 為公務員出國休假旅遊進一言 海外華僑的心聲和建議 整頓流動攤販並非小事 學術資訊與文化交流 修史宜先做好準備工作 「警察故事」頻傳的省思 波灣戰火為我們暴露出的問題 學術研究與社會運動的分際 學界對兩岸學術交流的一些期望 忍教青山長蒙塵──為選定山豬窟掩埋場進言 兩岸學術交流的新衝擊 兩岸學術交流的省思 令人憂心的當前政治生態 今人入仕,風骨何

在? 【第二輯 青史再留痕】 《學術的變形》後記 《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前言 《白瑜先生訪問紀錄》前言 《袁同疇先生訪問紀錄》前言 《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出版後記 《華工與歐戰》序言 《華工與歐戰》再版序 《人類的歷史》序 《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序 《社會主義》譯序 《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序 《曾琦先生文集》跋 《黃編:白崇禧將軍北伐史料》序 《郭廷以先生九秩誕辰紀念論文集》編者序 《走過憂患的歲月》序 《居正先生全集》編者序 《走過的歲月》序言 《青史留痕》自序 《法蘭西驚艷》自序 《舵手與精英》自序 《台灣近代史事與人物》再版序言 《中國躍向世界舞台》代序──莫等閒白了老年頭

《四分溪畔讀史》寫在書前 《輕舟已過萬重山》序 《旅歐教育運動: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序言 《吳鐵城與近代中國》序 《民初旅歐教育運動史料選編》增訂版序 《海外華人之公民地位與人權》序 《何宜武與華僑經濟》序 《吳鐵城重要史料選編》序 《串起五大洲的彩鑽:僑協成立分會實錄》序 《揮舞團結的大旗:僑協全球聯誼大會實錄》序 《春江水暖我先知:僑協兩岸交流實錄》序 《人間有情多歡樂:會員聯誼活動剪影》序 《學海無涯:我們的研究活動》序 《迢迢密使路》代序 《八十文存:大時代中的史家與史學》代序 【第三輯 座談兼回憶】   「台灣光復35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 「慶祝建國七十年談我們的時代歷史任務

」座談會 台灣研究抗戰史處於剛起步階段 「台灣情‧本土心──蔣經國先生逝世十五週年紀念口述史座談會」 「蔣公與黃埔」口述史座談會 法語是我的最愛 「臺北市文獻會一甲子人與事」口述歷史座談會 從接棒到交棒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六十週年座談會」紀實 四年大學「刻板」生活瑣憶 「孫中山研究口述訪問」 敬悼「後野史亭」主人沈雲老 魂斷巴黎未了情──常玉和他的藝術創作 追憶傅維新:一位成就他人的公僕 從冰凍北極到水暖春江──參與兩岸史學交流憶往和展望 【第四輯 蜘蛛喜結網】   赤手擎天,柱撐半壁河山──淺談台灣對鄭成功的傳說和評價 近代法國史上的黨爭 口述歷史的理論及其史料價值 三月走山東,

滿眼盡芳菲 西南歐攬勝之旅 《賭鬼的後代:魏廷朝回憶錄》讀後感 台海風雲:憶述毛澤東「武力犯台」政策 周恩來的「和平解放」台灣政策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基調與變曲 作者著作目錄   代序   做個自求多福的「前浪」   社會上或學界過去流行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即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句話聽來既傷感又刺耳,多半是「前浪」自我調侃或自我解嘲的話。   慢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即生、老、病、死也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做為「前浪」的老人,大抵死在病床上居多,應該不可能臨老還上陣殺敵,像加入諾曼地登陸一般有機會枕屍在沙灘上,而是被「後浪」推趕,前進不及終於陣亡吧!   

  西方社會原則上不是個高唱敬老的社會,即使本土社會也已經進化變質到同樣對老人無情、目無尊長的地步。   撇開年金的改革、春節敬老慰問金的拒發不提,常見公車上或地鐵上一些壯漢或年輕學子為了迫不及待地滑手機,而旁若無人地霸佔博愛座,並且故作無視老人存在的態度,便讓人心寒不已!因為一旦升格為老人,他的人生多半不再有進賬,而只有掏空付出的時候了。   所以,進入高齡銀髮一族的老人,應該知趣、識趣,趁早放下,何況放下或許使世界變寬;其次要捨得,雖有愛也必捐(棄),最好神隱,告別那不再屬於自己而早該告別的舞台,毫不遲疑地把位置留出讓給「新浪」去施展、去表演。這樣不但你的兒女,連你的學生、你的下屬晚

輩都將會感激不已!      如果你已邁入七老八十,登上耄耋之年,你能夠老而康健,家有老伴;衣食住有老本、老屋;悠遊有錢有閒加上足健;休閒有老友或閨蜜,不必面對殘酷無情的社會,「活得有尊嚴,老得有智慧」,毋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兒女最大的財富。      去年,筆者出了一本《八十文存》,希望「歡歡喜喜,迎接八十」。過了八十,我還需要做個自求多福的老人。   我的欲望不高,歸納起來有很卑微的三點:      1. 筆者一向不具備「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也缺乏一般人道主義者把自己與社會和國家連結起來的力量,而妄想在悲慘的現實世界發光發熱;對於家事、社會事和國事關心而不傷神,能裝聾作啞則儘量保持緘默

。   何況「江山代有才人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所以千萬要「服老」,一方面既要看得開,另一方面更要放得下,做一個不令人討厭的「老傢伙」。這是心態上的準備和調適。     2. 老人最忌諱「錢在銀行,人在天堂」。   是誰發明這句話:「自己花剩的錢才是遺產」,不必為子女操心過多(最好是不債留子孫),常抱持「該花則花、想吃則吃、能玩則玩」的觀念,若行有餘力,腳力還行的話,不妨多出外旅遊走走,一方面多看看世界之奇與妙,拓寬視野,一方面也遠離俗務之煩,調節自己的身心。      筆者為了劍及履及實踐,前年與老妻結伴有了一次北歐五國之行;去年,又再度做了一次西南歐六國的攬勝之旅。

    對我們這一對老夫婦而言,已算得人生的壯舉了。來年,趁旅行社尚未投下否決票之前,還想有機會再暢遊英倫三島或義大利全境。希望老天保佑!      3. 「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是筆者努力的目標和服膺的處世原則。     「安心變老」、「寬心到老」,了無遺憾!回眸過往,雖然已經出版了專書、論文集、書評和雜著等數十種,對人生沒有留白,但仍覺不夠努力,汗顏不已!所幸每天仍然閱報,讀書如故,筆耕不輟,而且結集成書。希望多用腦、多動腦,讓大腦不停地思索激盪,藉以避免罹患老人失智症。      談到出書,永遠是個人樂此不疲的重大事情。   特將往日論文集與雜著所未收或遺漏的文稿,重新輸入編排,並

把一年來新寫的篇章及時結集,命書名為《結網集》,另加上副標題―「一位近代史學者的治史歷程」付梓。      本書計分為四輯,其排序大抵依發表時間先後為原則,茲簡要說明如下:      第一輯 學術又變形:      個人並不贊成搞學術研究的人本末倒置,耗費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分身去撰寫政論性文章,曾於1977年在《中國時報》副刊發表〈學術的變形〉一文公開聲討,引發不小迴響。   但個人並不能自外於社會,早年喜讀《中央日報》邱言曦的短論方塊,而於《台灣時報》的「無事不談」專欄亦情有獨鍾,至今拜讀《聯合報》的「黑白集」,仍是每日必修的功課。因此過去自己不能免俗的刊印了《學術的變形》一本小書,其用意與

其說是警世的,毋寧說是自惕的!   收在本輯的四十多篇短文,多為《民生報》的「民生論壇」所寫的少作,儘管論點並不週全,文筆也不夠精鍊,不過主要在見證自己一段成長的過程,希望讀者多包涵。      第二輯 青史再留痕:      年輕時出書,總覺得要找位師長輩寫序美言幾句,以增光彩和份量。   職斯之故,筆者在出版《法國漫談》時勞煩過沈雲龍先生,在出版《近代外交史論集》時拜託過雷崧生教授,在出版《現代法國問題論集》時千里迢迢的相煩遠在薩爾瓦多駐節的吳俊才老師。這三位師長對我都愛護有加,至少都一齊伴隨著我成長,一生印象中為拙著寫過序的大概僅此三位。   後來,當別人有需要找我寫幾個字時,筆者

都義不容辭地儘量滿足對方。   無論自己下筆的序、前言或跋,乃至央請長輩賜墨的序,基本上都是平鋪直敘,較少有高屋建瓴的宏遠見解。惟青史留痕,還是有它的一定價值。      第三輯 座談兼回憶:      筆耕之餘,偶而參加座談或接受口述訪談,所談無非過去一生的點點滴滴,從個人的童年記憶、求學經過、學術探索歷程,乃至某一件史事、某一個單位的人與事,林林總總無所不包。   透過個人的或集體的回憶,以建構或補充時代的共同記憶。   附帶一提的是,廣東省中山市在胡波先生主持下,有一個訪問兩岸研究孫中山學者的口述訪談計畫,我有幸受邀訪談,此一訪談紀錄已於2016年11月出版。原文長達二萬字,我把它

稍做刪節亦收在本輯,以存記憶!      第四輯 蜘蛛喜結網:      我欣賞蜘蛛於簷下或花間挺立結網所表現的那份毅力,有人形容它有若工程師的嚴肅、藝術家的匠心、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所以才能編織出那既細密又精緻的網。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各行各業不是一輩子都在編織各式各樣的網嗎?收在本輯的文稿,有過去完成卻未收入單本成集的,有近一年才寫的新篇,新舊交織,亦猶如蜘蛛結網一般。      最後,本書能夠順利付梓,我要特別感謝林弘毅先生的全力配合。他的電腦輸入永遠是既快速而少錯誤的。秀威公司的蔡登山副總編輯和編輯群的愉快合作,同樣值得感念!   陳三井 謹識 2018年2月 第二輯

 青史再留痕 《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出版後記 校完最後一校的郭師廷以(量宇)訪問紀錄,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也有一些話,順便在這兒向量宇師的親友和讀者做一個交待。 民國51年10月,郭師找我進近史所,主要就是參加口述史的訪問工作。 到53年9月我出國的短短兩年期間,先後追隨沈雲龍教授、張朋園學長訪問過的人物正好有十人之多,而其中感覺精神壓力最大,工作最吃重的就是郭師自己的口述了! 郭師的口述自己歷史工作,開始於53年3月。 他因公務繁忙,通常選擇週末下午,由朋園兄帶著存恭兄和我,到和平東路的師大宿舍進行,主要取其清靜不受干擾。往往從下午2、3點鐘到晚上9、10點鐘,郭師連續講七、八個小時(除中

間吃飯略事休息外),毫無倦容,我們做學生的在旁全神貫注傾聽,振筆疾錄,並得隨時注意錄音帶的轉動,也不敢有一絲鬆懈,精神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以後天氣逐漸轉熱,郭公館並未如現在家家戶戶多裝有冷氣機,因此在悶熱的日式房屋內揮汗連續工作數小時,確實也夠辛苦。 這種辛苦對當時還年輕的我們並不算什麼,最麻煩的是整稿的工作。 每次長談下來,聽錄音整理的結果,多在一、二萬字左右,往往必須連開幾個夜車方能把初稿趕出來。 更傷腦筋的是,量宇師的河南口音和腔調都不是很容易聽懂的,他所講的地名和人物也多聞所未聞,不是一般地圖和工具書所能查到的,所以所費的力氣特別大。聽不清楚或查不到的,下次談話時又不便,也沒有時間多

問,只得把問題留在初稿上,讓他自己修改。 可是,他的工作甚忙,改得又仔細,全稿雖早就整理好送請他過目,但一直到他去世前都沒有改完。所以訪問紀錄中如有錯誤之處,應該是我和存恭兄的責任。

獎項價值對品牌形象與品牌信任暨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金質旅遊獎為例

為了解決華人旅行社評價的問題,作者劉怡菁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以旅行業之金質獎為例,探討第三方公正單位之獎項是否能達到實質的獎項價值,提高企業品牌形象,進而增加消費者對企業之品牌信任,並影響其購買意願。 本研究以網路問卷調查為蒐集工具,針對曾經參加過金質旅遊之海外遊程遊客做發放,調查時間為2021年11月19至2021年11月26日,問卷回收樣本數為469份,排除未曾參加過金質旅遊海外遊程之無效問卷,有效樣本數為350份,有效樣本回收率74.6%。並運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進行正式問卷的統計分析。 透過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獎項價值會正向影響企業品牌形象;獎項價值會正向影響企業品牌信任;品牌形象會正面影響購

買意願;品牌信任會正面影響購買意願。本研究因而建議旅行社業者應積極參與金質旅遊獎,以提高品牌形象與信任度,亦有可能增加旅客消費之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