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程兆熊寫的 臺灣山地紀行 和程兆熊的 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和華夏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鄭智馨、王亞男所指導 劉威伶的 溪頭人工枯落物不同樹種與養分之動態變化 (2020),提出落葉闊葉林生態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溪頭、人工林、枯落物、季節變化、養分回歸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所指導 張芷寧的 陽明山國家公園向天山火山口土壤種子庫組成和空間分布及其與環境之關聯 (2020),提出因為有 向天山火山口、植群分類、土壤種子庫、空間分布的重點而找出了 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落葉闊葉林生態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山地紀行

為了解決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的問題,作者程兆熊 這樣論述:

  民國四十四年暑假,程兆熊教授率領教授團七人與學生四十五人,深入當時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山地調查園藝作物生長與分布情形,兼及一般地形、土壤、氣候及交通狀況。關於調查的科學研究成果,已於民國四十五年結集為《台灣中部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農復會特刊第十六號)。   本書則為程教授於學術研究之餘,以文學心靈與筆法,將山地踏查過程,依據時間順序與路程,一一記錄臺灣中部山地的人文印象。   尤為可貴的是,當時調查團隊在台中縣行經路線即為日後中部橫貫公路西段的路線;在南投縣仁愛鄉則為今日台14線及力行產業道路;在信義鄉則為台21線中段。在當時僅為山地保留區之部落間

道路,程教授文字間所保留的臺灣山林地景、原住民部落生活情形、人文經濟活動實況均為極難得的歷史紀錄,旁及調查過程的艱辛與個人內心感懷,使得全書內容活潑易讀。

溪頭人工枯落物不同樹種與養分之動態變化

為了解決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的問題,作者劉威伶 這樣論述:

森林枯落物是森林養分循環的重要過程,也是評估森林生產力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以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為試驗地點,利用大面積(100 ha)網格樣點的設置,進行兩年 (2015年 – 2016年)的枯落物收集,主要目的為了解枯落物季節與植生種類的差異,並評估枯落物量與林分特性間的相關關係。調查結果顯示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平均年枯落物量為3867 ±1663 kg ha-1,不同植生種類間,以柳杉、台灣杉與紅檜人工林樣區枯落物量相對較高,年枯落物量介於4123 – 4702 kg ha-1間,明顯高於復育闊葉林年枯落物量790 ± 640 kg ha-1,草坪區幾乎無枯落物收集。在不同部位枯落物中,以葉部枯落

物所佔比例最高,佔總枯落物量比例70 %,繁殖體部位所佔比例次高,繁殖體部位枯落物以柳杉人工林所佔比例最高。不同月份枯落物量間,以颱風期間的枯落物量最高,2015年與2016年的颱風事件分別帶來2707 ± 1699 kg ha-1與1938 ± 1185 kg ha-1總枯落物量,佔全年枯落物量的66 %與53 %。個別樣點年枯落物量與鄰近林分結構有顯著相關,就所有樣點而言,當鄰近林分林齡愈大、林木平均DBH、樹高與材積量愈高時,樣點枯落量也愈高。不過,去除不同植生影響後,柳杉林人工林年枯落物量僅與林分材積量呈顯著相關,當鄰近林分材積量愈大,其林木生物量不僅較高,收集枯落物量也相對較多。相較

過去研究,本研究更完整地評估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枯落物動態與枯落量,一方面在於較多的採樣數量,另一方面在於隨機網格採樣點的設置,網格採樣方式降低人為設置樣點的偏差。枯落物碳濃度大部分枯落物碳濃度介於45 %與47 %間。氮、磷、鈣、鎂與鉀養分濃度則在不同部位與不同植生間,呈現較大的差異。在不同部位間,以小枝條枯落物的養分濃度最低;不同植生間,鈣濃度以針葉樹枯落物高於闊葉樹枯落物,鎂及鉀濃度則以闊葉樹枯落物高於針葉樹枯落物。柳杉、台灣杉與紅檜有較大的元素回歸量,復育闊葉林除鉀元素回歸量與這些人工林相當外,其他元素回歸量則小於針葉樹人工林。

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

為了解決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的問題,作者程兆熊 這樣論述:

  接續中部山地調查之後,民國四十五年暑期,程教授再度率領師生溯蘭陽溪(舊名宜蘭濁水溪),深入宜蘭縣太平鄉(今大同鄉)、南澳鄉進行園藝資源調查。   此次路線大致涵蓋今日中橫公路宜蘭支線、蘇花公路北段。尤其自太平山林場翻越獨立山直抵南澳的路線,至今仍因山林保育因素而未開闢道路,其間的文字紀錄彌足珍貴。

陽明山國家公園向天山火山口土壤種子庫組成和空間分布及其與環境之關聯

為了解決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的問題,作者張芷寧 這樣論述:

本研究於2019年7月- 2020年10月,以種子發芽法對陽明山國家公園向天山火山口向天池進行2項土壤種子庫試驗調查。第一部分於向天山火山口草生地、灌叢草生地和森林等3種植群地景類型,分別設置12個10 m × 10 m樣區,進行植群與土壤種子庫組成調查,建立向天山火山口土壤種子庫組成基本,探討不同植群地景類型與土壤種子庫組成關係。第二部分由火山口底部草生地向森林植群設置設置70 m × 20 m的長方形樣區,以2 m為單位,劃分出350個2 m × 2 m方格的系統樣區,探討土壤種子庫空間分布特性及其影響因子。向天山火山口植群地景類型分為草生地、灌叢草生地及森林等3種類型,群團分析結果顯示

有草生地的燈心草型、知風草型、白背芒型、過溝菜蕨型;灌叢草生地和森林植群型分別為牛奶榕型、臺灣二葉松型、紅楠型、楊梅型,以及尾葉灰木型。地上部植群調查顯示,蕨類植物13科20屬30種,種子植物83科166屬228種。梯度分析顯示,植群隨著火山口地形而呈現帶狀梯度分化。土壤種子庫以15 cm × 15 cm取土器,挖取以0-5 cm與5-10 cm的土樣;記錄7,223棵種子苗,計有26科49屬64種,種子密度為8,917顆/m2。種子儲量在0-5 cm與5-10 cm的垂直分布比例約60:40;水平空間種子儲量在3種地景呈現梯度變化;降趨對應分析顯示土壤種子庫的組成並非全然受植群影響,典型對應

分析顯示土壤種子庫隨坡度呈現梯度變化,草生地種子庫對水分梯度有較大偏好;Sørensen 相似性指數草生地高於其他兩種地景類型;主成分分析和主座標分析顯示推移帶與森林的植群物種明顯與土壤種子庫物種不同,而草生地地上部植群物種與土壤種子庫的組成接近,3種地景類型的土壤種子庫物種組成能夠被區分;物種種子空間分布大致能分為1. 以火山口中心數量最多,向森林遞減,2. 以森林為主要分布區域並形成較不明顯的的群聚分布,以及3. 在特定地點形成較大規模群聚三種型式。系統樣區地上部植群共記錄有蕨類植物9科15屬23種,種子植物59科107屬135種。土壤種子庫以5 cm直徑圓形取土器,取0-5 cm的土樣,

記錄22,806顆種子苗,計有26科48屬60種,種子密度約為31,999粒/m2。土壤種子庫種子多集中分布於距火山口中心前30 m的空間,一部分受到白背芒緻密的地上部植株與深厚的枯落物影響,阻隔種子的散布與進入土壤。選取種子儲量前10之物種進行分散係數、勞爾德擁擠指數的空間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多數物種呈現聚集分布現象,僅燈心草、如意草和臺灣天胡荽等3種為聚集分布接近隨機分布。Moran’s I空間自相關顯示在2 m的空間尺度下物種呈現聚集分布,隨著空間尺度增加,土壤種子庫的物種空間分布會趨向隨機分布。比較土壤種子庫與地上部植群空間分布,發現影響土壤種子庫空間分布的因素有母株位置、種子傳播方式、

種子保存、植物繁殖策略與生活史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