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余珊寫的 凝香,手工純露的科學與實證 余珊的蒸餾教室,花草木果DIY精油、純露的萃取方程式 和張自傑等(主編)的 實用注冊環保工程師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育兒】推薦mammyshop媽咪小站母感體驗玻璃+ppsu奶瓶也說明:我研究了一番,發現他們家的奶瓶、母乳袋、消毒鍋在媽媽圈都頗具有討論度! ... 所以立刻就把mammyshop蒸氣負離子消毒烘乾鍋 帶到月子中心用 ... 使用的方式很容易.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浩斯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輔仁大學 餐旅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青松所指導 辜美綾的 應用專利分析探討我國餐飲產業技術之趨勢與發展-以素食業為例 (2018),提出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專利分析、餐飲產業、素食、技術功效。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觀光事業管理系 林指宏所指導 張鶴齡的 溫泉酒的釀造技術之研究-以鳯梨酒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溫泉、鳯梨酒、酵母菌的重點而找出了 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慎選奶瓶消毒鍋,捍衛寶寶食安防線!則補充:【使用重點】蒸氣式消毒鍋沒有烘乾功能,要記得將消毒完的奶瓶放在通風 ... 不管是用什麼消毒方法,醫師通常建議至少都要持續到寶寶6個月後,之後可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凝香,手工純露的科學與實證 余珊的蒸餾教室,花草木果DIY精油、純露的萃取方程式

為了解決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的問題,作者余珊 這樣論述:

「從產地到瓶中,從陽台到廚房,在生活中自己種植、自己採收、自己製作自用純露與精油,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臺灣手工純露、精油蒸餾教學第一人.余珊 三月白柚花,五月香水蓮花,七月茉莉, 九月臺灣土肉桂、十一月杭菊、十二月玫瑰⋯⋯ 四季臺灣,遍地芳菲。 精揀花、草、木、果的枝葉、根莖與果實,去蕪存菁。 置入銅鍋以火純化,以水蒸取,靜心等候,且待時光。 透過時間轉化,萃取養分與芬芳——以五感凝香。 「精油與純露」的取材與蒸餾過程, 是一門靜心的藝術,也是引人入勝的迷人技藝, 展頁,取得不失敗的萃取方程式,提取萬物精華再非難事。 本書以最科學的方法,詳細解說蒸餾精油、純露

的各階段工藝, 並精選臺灣在地植材,認識種植環境、採收時間、保存方法、萃取方式, 讓讀者從0開始,一步步製作出高品質的精油與純露。 綜合紮實的蒸餾基礎理論、實作經驗、文獻印證與詳盡的植材資訊, 余珊老師細緻解析蒸餾技巧與疑難雜症, 無論是蒸餾新手或是老手, 都能順心應用、幫助蒸餾工藝更上一層樓。 讓臺灣第一本手工蒸餾專書, 帶領你體驗純露與精油的理性與感性。 本書重點: 1.臺灣第一本以在地植物蒸餾手工純露、精油的專書。 2.從產地到瓶中,和小農買材料;從陽台到廚房,一方土養一方人。 3.教你不失敗的蒸餾方程式,看得見也做得出來。 4.你最想知道的純露製作Q&A,不藏私全解密。 5.基礎

理論+實作經驗+資訊整理=不失敗的蒸餾方程式。

應用專利分析探討我國餐飲產業技術之趨勢與發展-以素食業為例

為了解決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的問題,作者辜美綾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針對我國餐飲產業的技術發展與趨勢進行研究,考量餐飲領域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因此以我國素食業為研究範圍,以專利分析法為研究工具,並在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提供的專利資料庫中擷取數據,以作為專利分析研究的數據來源。本研究擬定的檢索策略主要是在資料庫的欄位中以「素食」及其同義詞進行布林檢索,不僅可建構出首次檢索式與二次檢索式,同時也取得189筆素食專利而形成素食專利數據池,進一步根據素食專利數據池的相關訊息與技術內容,進行分類統計與專利分析。有關研發趨勢的量化分析,研究結果顯見素食業正處於研發技術成熟期階段,在IPC的技術分類中則以A23L為最多;在同業的技術競合關係上,並未出現專利壟斷

現象;然而約有33%的專利處於無效狀態,顯示我國素食業者對於專利申請與商品化的觀念薄弱;此外素肉技術是我國素食業獨步全球的關鍵技術,而藻類可望成素食食品的明日之星,是我國業者應該重視的研發技術。有關技術與功效的質性分析,根據素食專利技術內容區分為五大類後,進行各類技術與功效的二次檢索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素食業者的研發的技術專利中,以改良結構、形狀與菇類技術,滿足消費者對素食食品類的口感需求;以改良調味、添加與素食膠類技術,滿足對素食原料類的營養需求;以改良調味、添加與菇類技術,滿足對素食製法類的營養需求;以改良組成、成分與藻類技術,滿足對素食保健類的營養需求。此外,素食業以溫度控制與纖維技術進

行素食器械類的改良,使製出的素食成品可達到營養功效。在取得專利分析的成果後,本研究提出兩件新型專利並獲核准,顯示應用餐飲產業的專利分析並建立技術研發的模式,是適切可行的研發之道,也是本論文對餐飲產業進行專利分析研究的重要貢獻。

實用注冊環保工程師手冊

為了解決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的問題,作者張自傑等(主編) 這樣論述:

本書針對注冊環保工程師職業崗位及執業資格考試專業考試大綱要求編寫,內容緊密結合環境工程專業技術人員的不同層次知識要求,突出工程實用性和實踐性。在編寫上力求全面而精煉,實現科學性、系統性與實用性的統一。本書共分5篇,包括環境法律法規、標准規范、大氣環境的污染與防治技術、水環境污染與防治技術、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物理污染控制技術等。本書可供從事環境工程設計、技術咨詢、項目管理等方面的環境工程專業技術人員、參加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專業考試人員,以及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師生在實際工作、教學和學習中參考使用。王有志,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市政學院,教授,2003年3月開始在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市政

工程學院工作,任市政學院環境工程技術專業主任,先后承擔了《水污染控制技術》、《環保設備與安裝》、《水質分析技術》、《環境微生物技術》和《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其中《水污染控制技術》課程於2007年被評為精品課。主持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研究」教育科研課題與2010年獲黑龍江省教育廳教育成果二等獎和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教育成果一等獎。2010年任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設計院環境工程專業主任,並獲黑龍江省注冊公用設備師資格。2011年出任黑龍江省高職高專環境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 第1篇水污染防治工程技術1污水的物理化學處理

法21.1沉淀21.1.1沉淀的基本理論21.1.2沉淀池81.1.3沉砂池151.2除油191.2.1含油污水的特征191.2.2隔油池的類型與構造191.2.3隔油池設計要點及參數201.3過濾211.3.1過濾機理211.3.2濾池的基本構造211.3.3過濾周期和反沖洗221.3.4濾池的分類231.3.5濾池的設計要點和參數231.3.6壓力濾池241.4混凝251.4.1膠體的基本性質251.4.2混凝動力學261.4.3混凝機理281.4.4影響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301.4.5混凝劑和助凝劑311.4.6混凝工藝331.5氣浮371.5.1氣浮的基本原理371.5.2氣浮法的分類

與適用范圍381.5.3加壓溶氣氣浮法391.5.4溶氣氣浮設計計算411.5.5氣浮法應用工程實例421.6吸附421.6.1吸附原理與類型431.6.2吸附速率431.6.3吸附等溫線與吸附等溫式441.6.4常用吸附劑與吸附的影響因素451.6.5吸附操作方式和設計461.6.6吸附裝置的設計471.7離子交換481.7.1離子交換法的基本原理481.7.2離子交換裝置的運行操作方式501.7.3離子交換工藝的設計521.7.4離子交換法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521.8膜分離531.8.1膜分離法原理和分類531.8.2電滲析541.8.3反滲透551.8.4超濾571.8.5微濾591.8

.6工藝流程601.8.7污染指數601.8.8膜清洗工藝601.8.9設計要點611.8.10預處理方法611.9中和621.9.1酸鹼廢水中和法631.9.2藥劑中和法631.9.3過濾中和法631.10化學氧化還原641.10.1氧化法641.10.2還原法671.11化學沉淀681.11.1化學沉淀法的基本原理681.11.2氫氧化物沉淀法681.11.3硫化物沉淀法691.11.4碳酸鹽沉淀法691.11.5其他沉淀處理法691.11.6化學沉淀法處理廢水691.12消毒691.12.1氯消毒701.12.2其他消毒方法701.12.3消毒方法的選擇731.13吹脫、汽提和萃取731

.13.1吹脫法731.13.2汽提法741.13.3萃取法752污水的生物處理法772.1活性污泥法772.1.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藝流程772.1.2活性污泥的形態及組成782.1.3活性污泥增長曲線782.1.4活性污泥法的性能指標802.1.5活性污泥法的動力學基礎822.1.6活性污泥法的凈化機理和過程882.1.7活性污泥法凈化污水的影響因素902.1.8曝氣池的需氧量與供氧量912.1.9活性污泥法的工藝流程和運行方式952.1.10活性污泥法工藝構築物設計1072.2生物膜法1112.2.1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1112.2.2生物膜法的主要影響因素1132.2.3生物膜法的類型和

工藝流程1132.2.4生物濾池工藝處理單元的設計1282.3污水生物脫氮除磷1312.3.1污水生物脫氮1312.3.2污水生物除磷1332.3.3污水同時生物脫氮除磷1362.4膜生物反應器法1372.4.1MBR工藝系統的特點1382.4.2MBR工藝系統的組件及分類1392.4.3MBR工藝系統的設計1412.4.4膜清洗系統1442.5污水厭氧生物處理1442.5.1厭氧生物處理原理1442.5.2厭氧生物處理的主要影響因素1452.5.3厭氧生物處理工藝的發展1462.5.4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1462.5.5水解酸化?好氧生物處理工藝1522.6污泥處理與處置1542.6.1污泥的

分類與基本特性1542.6.2污泥濃縮1562.6.3污泥消化1602.6.4污泥脫水1652.6.5污泥利用與最終處置1682.7流域水污染防治1692.7.1水體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1692.7.2河流水體自凈機理1712.7.3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1742.7.4水體生態修復的基本原理1773污水自然凈化工程1793.1人工構築濕地系統污水處理技術1793.1.1人工構築濕地的優缺點1793.1.2人工構築濕地的類型與構成1793.1.3作用機理與凈化效果1813.1.4設計方法1813.2污水穩定塘處理工程技術1833.2.1好氧塘1843.2.2兼性塘1853.2.3厭氧塘186

3.2.4曝氣塘1883.2.5深度處理塘1883.2.6控制出水塘1883.2.7穩定塘處理工藝流程的確定1883.3污水土地處理工程技術1903.3.1優點和凈化機理1903.3.2工藝類型1913.3.3土地處理系統的工藝選擇和工藝參數1934污水再生利用工程1954.1污水再生利用的途徑1954.2污水再生利用的處理對象和典型工藝1964.2.1污水再生利用的處理目標1964.2.2污水再生利用的典型工藝1974.3單元處理工藝及設計要點1994.3.1混凝1994.3.2固液分離2004.3.3活性炭吸附2014.3.4臭氧氧化2024.3.5膜分離技術2024.3.6常用消毒方法2

034.4污水再生處理構築物設計要點2035污水處理工程總體設計2045.1污水收集和提升2045.1.1污水的來源和分類2045.1.2排水體制的類型與選擇2045.1.3污水管網水力計算及工程設計2085.1.4污水泵站及污泥泵站的工程設計2195.2污水處理廠總體設計2275.2.1污水處理廠廠址的確定2275.2.2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的選擇2275.2.3污水處理廠設計水量的確定2295.2.4污水處理廠平面布置及豎向設計2295.2.5污水處理廠水力流程設計原則和方法2305.3處理工藝與構(建)築物設計2335.3.1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及污水處理程度的確定2335.3.2污水一級處理

工藝流程及構築物設計2355.3.3污水二級處理工藝及構築物設計2375.3.4城市污水深度處理技術及設計要點2385.3.5污泥處理工藝及主要設計內容2385.3.6污泥處理工藝與構築物設計2396污水污泥處理常用設備、材料及儀表2406.1污水及污泥處理常用設備2406.1.1污水處理常用設備2406.1.2污泥處理常用設備2486.1.3污水及污泥處理常用設備選型的要點2546.2污水和污泥處理常用藥劑2556.2.1污水混凝沉淀和消毒所用藥劑2556.2.2污泥處理所用藥劑2556.3污水和污泥處理過程中的計量和監測儀表2586.3.1安裝儀表設備的目的與設計要點2586.3.2污水處

理廠的檢測項目與取樣2586.3.3檢測儀表的選擇2606.3.4污水處理廠常用的檢測方法與儀表設備2616.4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處理過程中的控制系統選擇和設計要點2626.4.1各處理單元主要控制回程的選擇和設計要點2626.4.2污水處理廠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要點2667工業及其他特殊廢水處理工程2687.1工業及其他特殊廢水處理基本原則2687.1.1廢水的來源、特點及分類2687.1.2工業及其他特殊廢水處理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排放標准2697.1.3廢水處理方式、常用方法和應用條件2707.2典型工業及其他特殊廢水處理工藝技術和設計方法2737.2.1紡織印染廢水處理2737.2.2造

紙廢水處理2757.2.3啤酒工業廢水2787.2.4味精工業廢水2807.2.5油脂工業廢水2807.2.6電鍍廢水2877.2.7石油煉制工業2877.2.8焦化廢水2887.2.9合成氨工業2907.2.10垃圾滲瀝液291參考文獻294第2篇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技術1大氣污染2971.1大氣污染物的形成2971.1.1大氣污染的定義2971.1.2大氣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物質2971.1.3主要大氣污染物的來源2991.1.4大氣污染物的影響和危害3001.1.5細顆粒物(PM2.5)的來源和危害3011.2大氣污染物擴散3031.2.1主要氣象要素3031.2.2大氣擴散模式3081.2.3

大氣擴散與廠址選擇的關系3121.2.4煙囪高度3142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3172.1顆粒污染物的形成機理3172.1.1燃燒過程中顆粒物的形成3172.1.2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粉塵的產生3182.2粉塵顆粒的粒徑及其分布3182.2.1粉塵粒徑3182.2.2粒徑分布3192.3粉塵的物理性質3202.4除塵裝置的性能指標和分類3232.4.1經濟指標3232.4.2技術指標3232.4.3除塵器的分類3252.5機械式除塵器3262.5.1重力除塵器3262.5.2慣性除塵器3302.5.3旋風除塵器3312.6過濾式除塵器3342.6.1袋式除塵器的工作原理與特點3342.6.2袋式除塵器

分類3362.6.3袋式除塵器基本結構3392.6.4袋式除塵器的濾料及其選擇原則3422.6.5除塵效率和過濾阻力的主要影響因素3512.6.6袋式除塵器選型與設計3532.7靜電除塵器3532.7.1靜電除塵器工作原理3532.7.2靜電除塵器的分類與特點3552.7.3靜電除塵器的基本結構與主要部件3562.7.4電除塵器除塵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3602.7.5電除塵器的效率與選型計算3622.8濕式除塵器3632.8.1濕式除塵機理3632.8.2濕式除塵器的分類和性能3632.8.3常見濕式除塵器3643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3683.1氣態污染物成因與控制3683.1.1氣態污染物形成機

理3683.1.2氣態污染物的控制3703.2氣體吸收凈化3723.2.1吸收機理3723.2.2吸收設備的分類3743.2.3常見吸收設備的結構與特點3753.2.4吸收設備的選擇與計算3773.2.5吸收劑及其選擇的基本要求3783.3氣體吸附凈化3793.3.1吸附機理和分類3793.3.2吸附裝置的分類和結構特點3813.3.3吸附劑及其選擇的基本要求3843.4氣體燃燒凈化3893.4.1直接燃燒法3893.4.2熱力燃燒法3893.4.3催化燃燒法3903.5氣體催化凈化3913.5.1催化反應機理3913.5.2催化劑3913.5.3氣體催化凈化方法3944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術3

984.1脫硫方法概述3984.2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煙氣脫硫技術3984.2.1技術特點及工藝流程3984.2.2主要性能設計參數及影響因素3994.2.3主要系統設備設計4014.2.4脫硫石膏的綜合利用4094.2.5脫硫系統對煙囪的影響4094.2.6總平面布置4104.3煙氣循環流化床法脫硫技術4114.3.1技術特點4114.3.2工藝流程及反應機理4114.3.3主要系統設備設計4124.3.4脫硫灰的資源化利用4154.3.5主要性能設計參數及影響因素4154.3.6總平面布置4174.4其他煙氣脫硫技術4184.4.1其他濕法煙氣脫硫技術4184.4.2其他干法煙氣脫硫技術4

204.5煙氣脫硫工藝的比較4234.6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系統的設計4234.6.1脫硫工藝流程和工藝設計參數的確定4234.6.2設計步驟4274.6.3FGD設計物料衡算的基本方程和方法4274.6.4FGD能量消耗計算4285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術4305.1氮氧化物生成的機理簡述4305.2低NOx燃燒技術4305.3選擇性催化還原煙氣脫硝技術4315.3.1反應機理及工藝流程4315.3.2主要性能設計參數4335.3.3主要系統設備設計4345.3.4SCR對空氣預熱器和鍋爐結構的影響4415.3.5總平面布置4425.4其他煙氣脫硝技術簡介4425.4.1選擇性非催化還原脫硝技術44

25.4.2濕法煙氣脫硝4435.4.3電子束照射法4435.5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術的比較4436其他典型有毒有害氣態污染物的凈化4456.1吸收法凈化硫化氫廢氣4456.1.1化學吸收法4456.1.2物理吸收法4476.1.3吸收氧化法4476.2含氟廢氣的凈化4486.2.1含氟廢氣的吸收凈化4496.2.2含氟廢氣的吸附法凈化4496.3含氯、氯化氫廢氣的凈化4516.3.1吸收法凈化含氯廢氣4516.3.2吸收法凈化氯化氫廢氣4516.3.3酸霧的治理4526.4硝酸尾氣4526.4.1吸收法工藝4526.4.2吸附法工藝4536.5揮發性有機化合物4556.5.1冷凝法治理揮發性有

機化合物4556.5.2吸附法治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4566.5.3吸收法治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4606.5.4燃燒法治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4606.5.5生物法凈化有機廢氣4666.6機動車尾氣4686.6.1機動車尾氣的凈化4696.6.2燃料的改進與替代4716.7惡臭氣體4726.7.1惡臭物質概述4726.7.2惡臭閾值及其強度4736.7.3惡臭物質的控制與處理方法4736.8瀝青煙氣4766.8.1瀝青煙的來源4766.8.2瀝青煙的組成與性質4776.8.3瀝青煙的治理方法4776.9汞蒸氣4786.9.1汞蒸氣的來源4786.9.2含汞廢氣的治理方法4787室內空氣污染控制技術48

07.1室內空氣污染定義、來源和危害4807.1.1室內空氣污染及室內空氣污染物4807.1.2室內空氣污染物的來源4817.1.3室內空氣污染的危害4837.2室內空氣污染控制措施4847.2.1室內空氣污染源控制技術4847.2.2室內空氣污染的通風控制4857.2.3室內空氣凈化技術4877.2.4人類活動的控制4888大氣污染治理工程設計4898.1大氣污染治理工程的總體設計4898.1.1大氣污染治理對象的基礎情況和要求4898.1.2總體設計原則4908.1.3凈化工藝流程確定的基本原則4918.1.4技術水平的確定原則4928.1.5總圖布置的技術要求4928.2除塵系統設計49

58.2.1除塵系統基本構成、設計基本程序和要點4958.2.2除塵系統風量定義、計算及確定方法4978.2.3系統管路風量調整與壓力平衡5008.2.4 除塵器選型要點5018.3氣態污染物控制系統設計5038.3.1氣態污染物凈化系統構成5038.3.2氣態污染物凈化系統設計基本程序5058.3.3 氣態污染物常用凈化裝置的選型與設計要點5078.4集氣罩5128.4.1集氣罩分類及結構特點5128.4.2集氣罩設計原則5148.4.3外部集氣罩排風量的確定5158.5凈化系統管路設計5158.5.1管路的布置5158.5.2管道的壓力損失計算5158.6風機選型與使用5178.6.1風機

的分類5178.6.2風機的主要性能參數5188.6.3風機選型要點與計算5198.6.4風機性能的特性曲線與運行工作點5208.7煙氣換熱5228.7.1高溫煙氣冷卻5228.7.2低溫煙氣加熱5238.7.3熱平衡及換熱計算5248.7.4高溫煙氣工況參數的變化與計算5258.8煙囪(排氣筒)功能設計要求5268.8.1設計的一般規定5268.8.2煙囪構造的一般規定5268.8.3磚煙囪構造規定5278.8.4單筒式鋼混煙囪構造規定5278.8.5鋼煙囪5278.8.6 套筒式和多管式煙囪5288.8.7煙囪的防腐蝕5288.8.8煙道5298.9凈化系統配套輔助設施設計5298.9.1

管道材料與制作安裝5298.9.2管道閥門5318.9.3泵的選擇與造型計算5328.9.4機械排灰與除灰5348.9.5氣力輸送5388.9.6凈化系統的防腐與塗裝5418.9.7管道與設備保溫5438.9.8高溫煙氣管道膨脹補償5448.9.9管道支吊架5468.9.10消聲5478.9.11空氣污染控制裝置系統上的測試孔和采樣孔5478.9.12除塵管道磨損與防磨措施5478.9.13勞動安全衛生與消防技術措施5488.9.14凈化系統電器及自動控制的內容和要求548參考文獻551第3篇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技術1固體廢物污染特性及管理原則5531.1固體廢物的定義、分類和污染特性5531

.1.1固體廢物的定義5531.1.2固體廢物的分類5531.1.3固體廢物的物理化學與環境污染特性5551.2固體廢物的管理原則5611.2.1固體廢物「三化」管理基本原則5611.2.2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的原則5621.2.3循環經濟理念下的固體廢物管理原則5622固體廢物的收集與運輸5642.1固體廢物收集方式與分類收集原則5642.1.1固體廢物收集方式5642.1.2固體廢物的分類收集原則5652.2固體廢物收運系統5652.2.1固體廢物收運系統分類5652.2.2固體廢物收運系統計算5662.3城市垃圾的搬運、貯存與清除5692.3.1垃圾產生源的搬運管理5692.3.2貯存管理

5702.3.3收集車輛5712.4固體廢物的轉運和轉運站設置5712.4.1轉運站分類及配置要求5722.4.2轉運站的選址與總圖布置5752.4.3轉運站工藝設計計算5752.5危險廢物的收集、貯存及運輸5762.5.1危險廢物的收集貯存5762.5.2危險廢物的運輸5773固體廢物的壓實、破碎和分選技術5783.1固體廢物的壓實5783.1.1壓實原理5783.1.2壓實設備種類5793.1.3壓實器的選擇5803.2固體廢物的破碎5803.2.1破碎原理5803.2.2破碎機械種類5813.2.3低溫破碎5843.2.4濕式破碎5853.3固體廢物的分選5863.3.1分選原理5863

.3.2篩分5863.3.3重力分選5883.3.4磁選5924危險廢物的固化/穩定化技術5944.1固化/穩定化的定義及適用性5944.1.1固化/穩定化的定義和技術5944.1.2固化/穩定化技術對不同危險廢物的適用性5954.1.3固化/穩定化處理的基本要求與質量評價指標5964.2水泥固化技術5984.2.1水泥固化的基本理論5984.2.2水泥固化的影響因素5984.2.3水泥固化工藝5994.3石灰固化技術6004.4塑料材料包容技術6014.4.1熱固性塑料包容法6014.4.2熱塑性材料包容法6014.5熔融固化技術6034.5.1熔融固化基本原理6034.5.2原位熔融固化技

術6034.5.3異地熔融固化技術6044.6自膠結固化技術6054.7化學穩定化技術6064.7.1pH值控制技術6064.7.2氧化/還原電勢控制技術6064.7.3沉淀技術6064.7.4吸附技術6074.7.5離子交換技術6085固體廢物生物處理技術6095.1固體廢物生物處理技術原理6095.1.1基本原理6095.1.2固體廢物生物處理工藝的選擇6125.2固體廢物好氧堆肥技術6125.2.1好氧堆肥化原理6125.2.2好氧堆肥效果的影響因素6125.2.3好氧堆肥化工藝6155.3固體廢物厭氧消化技術6155.3.1低固體厭氧消化工藝6155.3.2高固體厭氧消化工藝6175.

3.3高固體厭氧消化/好氧堆肥組合工藝6185.3.4厭氧消化技術的影響因素6195.4固體廢物生物處理廠的選址和總體設計6205.4.1處理廠選址原則6205.4.2處理廠總體設計6205.4.3處理廠的設計原則6215.4.4設計步驟和要求6216固體廢物焚燒技術6236.1概述6236.1.1焚燒法與焚燒線的定義6236.1.2焚燒目的與焚燒法技術特點6236.1.3焚燒效果的評價指標與標准6246.2焚燒效果的影響因素與主要焚燒參數計算6256.2.1焚燒效果的影響因素6256.2.2主要焚燒參數計算6256.3焚燒爐6286.3.1焚燒爐的分類6286.3.2機械爐床焚燒爐6296.

3.3流化床式焚燒爐6316.3.4旋轉窯式焚燒爐6336.3.5模組式固定床焚燒爐6346.3.6焚燒爐處理能力的評價指標6356.4焚燒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控制技術6366.4.1廢氣的組成及其控制標准6366.4.2顆粒狀污染物控制技術6376.4.3氮氧化物控制技術6376.4.4酸性氣體控制技術6386.4.5重金屬污染物控制技術6406.4.6二卟惡英和呋喃的控制技術6416.4.7焚燒產生的殘渣及控制6446.4.8垃圾焚燒處理的典型流程6466.5固體廢物焚燒廠的總體設計6476.5.1生活垃圾焚燒廠總體設計6476.5.2危險廢物焚燒廠的總體設計6496.5.3醫療廢物焚燒廠總體

設計6507固體廢物熱解技術6527.1概述6527.1.1熱解的定義、熱解過程及產物6527.1.2熱解技術與焚燒法的區別6527.1.3熱解技術的優點6537.2熱解過程的影響因素6537.2.1熱解溫度6537.2.2加熱速率6547.2.3固體廢物成分6547.2.4物料的預處理6547.2.5含水率6547.3熱解工藝與設備6547.3.1熱解工藝的分類6547.3.2固體廢物的熱解設備及工藝系統6558固體廢物填埋處置技術6588.1填埋處置技術的分類6588.1.1衛生填埋法6588.1.2安全填埋法6618.2填埋場防滲系統6638.2.1填埋場防滲技術類型6638.2.2填埋

場防滲層的結構設計6638.2.3填埋場防滲層鋪裝及質量控制6668.3填埋氣體的產生及控制6678.3.1填埋氣體的產生過程及組成特性6678.3.2填埋場氣體產生量6698.3.3填埋氣體的導排系統6708.3.4填埋氣體處理和利用6748.4滲瀝液的產生及控制6758.4.1滲瀝液產生量的估算6758.4.2滲瀝液的收集系統6788.4.3滲瀝液的特性6798.4.4滲瀝液處理技術6808.5填埋場的作業與管理6828.5.1衛生填埋場的作業與管理6828.5.2安全填埋場運行與管理6858.6填埋場終場覆蓋與場址修復6868.6.1終場覆蓋6868.6.2降水收集與導排6878.6.3

填埋氣體導排與處理6878.6.4滲瀝液收集與處理6888.6.5氣體及滲瀝液監測井6888.6.6填埋場封場后土地利用6888.7填埋場環境保護和監測6898.7.1填埋場環境保護措施6898.7.2填埋場環境監測6898.8填埋場選址及總圖設計6908.8.1填埋場選址依據、原則及要求6908.8.2填埋場選址步驟6928.8.3填埋場總圖設計6928.8.4填埋場庫容和規模6949固體廢物資源化技術6969.1煤矸石的資源化技術6969.1.1概述6969.1.2煤矸石的綜合利用6979.2粉煤灰的資源化技術6989.2.1概述6989.2.2粉煤灰的綜合利用6999.3冶金礦山尾礦資源

化技術7019.3.1概述7019.3.2冶金礦山尾礦的綜合利用7029.4冶金工業固體廢物的資源化技術7059.4.1高爐渣的處理和利用7059.4.2鋼渣的綜合利用7089.4.3稀有金屬冶煉渣的綜合利用7109.4.4赤泥的處理和綜合利用7119.5化學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技術7139.5.1鉻渣的處理和綜合利用7139.5.2化學石膏的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7199.5.3廢催化劑的處理和回收72210尾礦庫與填埋堆體的生態修復72510.1尾礦庫的生態修復工程設計72510.1.1基本概念、術語72510.1.2生態修復的基本程序72610.1.3生態修復的常用方法72710.1.4生態修

復的施工方法72710.1.5生態修復的注意問題72810.2非規范填埋場的治理72810.2.1堆體整形72810.2.2堆體覆蓋72810.2.3污染控制及綠化729參考文獻730第4篇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術1噪聲污染控制工程技術7321.1噪聲的計量和評價7321.1.1噪聲的基本概念7321.1.2噪聲的計量7361.1.3噪聲的評價7391.2噪聲源及其分析7441.2.1點聲源、線聲源、面聲源7441.2.2噪聲源及其類型7451.2.3噪聲源的分析及其預測模式7451.3聲音的傳播與衰減7491.3.1噪聲在傳播中的衰減7491.3.2聲波的吸收、反射、干涉及衍射7511.4噪聲的

測量分析7551.4.1基本測量儀器7551.4.2噪聲測量7581.5吸聲降噪工程技術7621.5.1吸聲工程原理7621.5.2多孔吸聲材料7671.5.3共振吸聲結構7681.5.4吸聲降噪的設計原則與程序7721.6隔聲降噪工程技術7731.6.1隔聲工程原理7731.6.2單層壁的隔聲7761.6.3雙層壁的隔聲7781.6.4多層復合結構的隔聲7801.6.5管道隔聲7811.6.6組合間壁的隔聲及孔、縫隙對隔聲的影響7821.6.7隔聲設計的基本模型7841.6.8隔聲罩的設計和應用7861.6.9隔聲間的設計和應用7881.6.10隔聲窗7891.6.11聲屏障7901.7消聲

降噪工程技術7941.7.1消聲降噪工程原理7941.7.2阻性消聲器7951.7.3擴張室消聲器8001.7.4共振腔式消聲器8061.7.5阻抗復合式消聲器8081.7.6微穿孔板消聲器8091.7.7高壓排氣消聲器8101.7.8干涉型消聲器和有源消聲器8131.8噪聲控制系統設計8141.8.1噪聲控制的基本方法8141.8.2噪聲控制的基本程序8182振動污染控制工程技術8212.1振動及其環境影響8212.1.1振動的基本概念8212.1.2振動的危害8242.2振動的測量分析8242.2.1振動測量儀器8242.2.2振動測量8292.3隔振工程技術8302.3.1振動隔離的基本

原理8302.3.2常用隔振器8332.3.3隔振設計8382.4阻尼減振工程技術8422.4.1阻尼減振的基本原理8422.4.2阻尼材料的性能及應用技術8453電磁污染防治基本方法8513.1環境中的電磁輻射8513.1.1電磁發射系統的電磁輻射與污染8513.1.2電力系統的電磁污染8533.1.3電氣化鐵道產生的電磁污染8573.2電磁污染的主要危害8583.2.1電磁輻射對信號接收的干擾8583.2.2強電系統對弱電系統的干擾和危險影響8593.2.3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8593.3場強測量方法8603.3.1工頻電場測量8603.3.2工頻磁場測量8623.3.3無線電干擾測量

8633.3.4高頻信號場強測量8663. 4電磁污染防治基本方法8663.4.1電磁污染防治概述8663.4.2電磁屏蔽技術8673.4.3接地技術8753.4.4其他抗干擾措施881參考文獻888第5篇環境法律法規與標准概述1環境法律法規8901.1環境法的基本概念與特征8901.1.1環境法的基本概念8901.1.2環境法的特征8901.2我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8911.3環境法的立法目的和作用8921.3.1環境法的立法目的8921.3.2環境法的作用8921.4環境污染防治技術政策8932環境標准與規范8942.1環境標准的作用8942.2環境標准工作歷史沿革8952.3現行環境標准體

系8962.4各類環境標准之間的關系8972.5各類相關環境標准的正確運用8972.5.1環境質量標准必須與污染物排放標准相匹配8972.5.2不同環境標准具有不同的用途8982.5.3國家標准與地方標准、綜合標准排放與行業排放標准具有不同的適用范圍8982.5.4有明確污染物而無環境標准的處理辦法8982.6環境工程技術標准(規范)8983常用環境法律法規和標准9013.1環境法律法規9013.2污染防治技術政策9013.3環境質量標准9023.4污染物排放(控制)標准9023.5環境工程相關技術(設計)規范9033.6常用環境監測方法標准903參考文獻904

溫泉酒的釀造技術之研究-以鳯梨酒為例

為了解決蒸氣消毒鍋使用方法的問題,作者張鶴齡 這樣論述:

歐洲各國溫泉飲用已有悠久歷史,捷克更以溫泉酒而聞名全球。近年來全球更因對溫泉可溶性矽酸的研究成果,重新掀起溫泉飲用及養生的新風潮。酒為台灣坊間生活不可或缺項目,2002年臺灣加入WTO之後,政府宣告開放民間釀製及販售酒品事業,且在新農業政策的規劃下,「釀造酒品經濟」可望帶動地方產業效益,再造農業價值。本研究蒐集釀造酒品使用方法,並歸納傳統釀造酒品經常遇到的技術問題,包括:野生酵母菌培養不易;雜菌孳生導致酒品腐敗;釀造條件不佳導致品質和風味難以掌控。本研究以台灣金鑽鳯梨為野生酵母菌品種馴化來源,透過釀造條件之技術改良來抑制雜菌生長,包括:以25%蔗糖維持高滲透壓環境;透過塑膠袋抽真空密封瓶口方

法隔絶空氣流通;使用水浴的培育方法來穩定環境溫度於22-28℃;透過培育初期揺晃瓶身均勻混合可有效防止殘餘氧氣;食材以250 ppm濃度漂白水消毒方式可有效去除雜菌混入;以洛神萃取液來控制釀造環境酸鹼值維持在 pH 3.5-4.0。最後,本研究再透過逐步純化育種方式,培養至第三代時可有效抑制雜菌生長及馴化鳯梨酵母菌品種。進一步,本研究以添加溫泉作為釀造酒品之水源,並以蒸餾水為對照組。結果顯示,溫泉作為釀造酒品之水源,雖然無法有效提高釀造之酒精濃度,但對酒的風味品評有正向結果。另外,本研究發展育種鳯梨野生酵母菌(WPY1)育種優勢環境,提供溫泉酒品釀造7大技術,結果可以用來提高坊間釀造酒品技術,

未來可以進一步應用於酒品釀造之量化生產技術,也可以作為其他發酵食品製作之後續參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