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 假裝 歌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蔡依林 假裝 歌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xaneGay寫的 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我不完美、我混亂、我不怕被討厭,我擁抱女性主義標籤 和蔡昆霖、鍾穗香、宋淑明的 德奧,這玩藝!:音樂、舞蹈&戲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東大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蔡依林 假裝 歌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我不完美、我混亂、我不怕被討厭,我擁抱女性主義標籤

為了解決蔡依林 假裝 歌詞的問題,作者RoxaneGay 這樣論述:

厭女、女權自助餐、母豬教 紛亂世界,謬誤叢生,羞辱不斷 女性主義不是髒話,也不需膜拜 卻仍是我的答案 我不良,我不哭,我驕傲   ★TED百萬點閱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美國公共廣報電台(NPR)2014年度好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2015-2016推薦書單   這個社會的厭女言論永遠不嫌多,動輒冠以「母豬」攻擊,或是一網打盡指責為「女權自助餐」。而女性主義者歷來更受到許多誤解,如憤怒、嚴肅、仇男、好鬥、不具幽默感等刻板印象,有時也彷彿成為貶抑與羞辱,讓許多女性名人都想避開這個「負面又憤怒」的標籤。   小說家兼專欄作家羅珊‧蓋伊,在首部文集《不良女性主義

的告白》中,坦承自己的混亂又不完美,但即使糟糕不良,都仍是個不良女性主義者。她寫下自己的成長故事,並藉由性別與種族的角度,分析社會現象與流行文化:從脫口秀主持人的強暴玩笑,檢視大眾對性暴力的輕率語言;從強暴案的報導方式,反應出檢討受害人的風氣,以及整體環境所強調的不是如何制止性暴力,而是如何防止遭到性暴力;整個社會對身體形象的執迷,讓減肥實境秀不僅「卸下」胖子的心防,也卸下多餘的體重,將減重打造成最激勵人心的寓言;剖析影視娛樂如電影《姊妹》與《自由之心》、影集《女孩我最大》、小說《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所隱藏的歧視或偏見。   蓋伊透過幽默自嘲又犀利的風格,推翻社會對女性主義的刻板印象,反對將女

性主義視為負面貶抑的標籤。她認為女性主義沒有既定的正統樣貌,也不需信仰全體一致的女性主義。重要的是,呈現多元的樣貌,尊重彼此的差異,讓紛亂的世界聽到女性主義的多元聲音。   身為女性主義,不完美也沒關係,不良也很好。 專文推薦   吳曉樂(作家)   康庭瑜(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蔡宜文(udn名人堂、女人迷專欄作家)   (依姓氏筆畫序) 共同推薦   李屏瑤(作家)   周芷萱(女性主義者)   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溫朗東(相對論 udn debate 執行編輯)   (依姓氏筆畫序)   ■ 每次只要女人對厭女現象或強暴幽默稍稍有點反應,就會被說是「

太過敏感」或被貼上「女性主義者」的標籤。如今女性主義者這個詞已經變成了「無法忍受廢話的女人」的泛稱了。   ■ 男人有欲望很正常啊。我們不應該太嚴肅。這些只是歌曲嘛,只是玩笑嘛。只是抱一下嘛。它們只是胸部嘛。笑一笑,妳很漂亮唷。難道我不能讚美妳嗎?事實上,這些只是讓我們知道這個社會病得很厲害──女人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男人的性幻想,女人的價值被一再貶低或完全漠視。   ■ 每次只要我們往前跨了一步,就會有一堆笨蛋跑出來扯你的後腿。   ■ 我們活在一個對強暴過分寬容的文化裡。儘管有很多人知道什麼是強暴並了解它所帶來的傷害,我們還是活在一個必須用到「強暴文化」這個字眼的時代裡。這個詞指出我們

大量被灌輸一種觀念:男性對女性施暴、侵犯是受到容許的,且通常是不由自主。   ■作者通常都會在文學評論中看到自己作品中的某個角色被說成是討人厭,彷彿某個角色的討喜與否直接等同於該小說的文筆優劣。不管在故事或現實生活裡,對女孩的要求總是特別嚴苛。相反地,討人厭的男性被塑造成反派英雄的例子比比皆是。   ■男性寫離經叛道那叫反映社會;女性寫離經叛道就只是女性小說。   ■我從很早以前就知道,生命會把年輕人推向他們根本就沒準備好的境地,即使妳是好女孩、是天之驕女都一樣。一個不小心,妳就會成了樹林中的女孩。妳忘了自己是誰,因為別人欺壓妳、作賤妳。   ■當公眾人物拿不出明確的證據證明他們的性傾

向,我們幫人家分類的欲望會更強烈。   ■ 如果女人的日子好過了,代表男人就要命苦了,好像全世界的幸福有一定的額度,不能同時分給男人和女人。   ■ 有時,某個唐突無禮、甚至有點殘忍的人會問我:為什麼我會這麼胖?他們想要知道原因。「妳頭腦那麼好,」他們說,好像只有白癡才會把自己吃得這麼胖。   ■不管大家根據我寫的論述怎麼看我,我還是很喜歡男性。我對他們很感興趣,我好希望他們可以對女性好一點,這樣我就不用常常教訓他們。我還是容忍一些無聊男性的瞎扯淡,儘管我懂得比他們多,做得比他們好。 各方讚譽   這是一本鉅著,羅珊.蓋伊是一位充滿力量、充滿智慧、見解敏銳的作者。──《赫芬頓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   我們最犀利的新生代文化評論家透過這本適時的散文集在《觸發警告》(Trigger Warning)與《勁爆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的議題領域上插上了她的旗幟。──《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現在精選十書」(10 Titles to Pick Up Now)   一本文筆犀利的選集……不管書的標題怎麼下,蓋伊的辛辣文章因為勇敢、風趣、坦誠不諱而顯得格外出色。──《出版週刊》(Publishers Weekly)重點書評   令人耳目一新的出色文化評論家。──《華盛頓郵報》(T

he Washington Post)榮恩.查爾斯(Ron Charles)   這些詼諧又犀利的文章講述了蓋伊成為女人的心路歷程,近來的流行文化,以及現今社會對女性主義的觀點。──《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   本書將現今的流行文化放在她銳利、精彩、洞察一切的顯微鏡下檢視。──GQ.com   羅珊.蓋伊竟能把複雜議題寫得如此簡單明白,她的才能令人欽讚。她對女性主義、種族以及階級的論述精彩絕倫,深富教育意涵,但卻不會讓人感到一絲的煩悶和無趣。──《柯夢波丹》(Cosmopolitan),「女性必讀二十八本改變人生的書」(28 Life-Changing Books

Every Woman Should Read)   這本暢銷的散文選集是一本人文傳記,也是一本描寫自我認知的深刻故事……蓋伊剛好在最恰當的時機發聲,她的聲音令人畢生難忘。──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這本書之所以能如此精彩不單僅是蓋伊對世俗文化的精闢分析,也因為她的批評論述深入淺出……儘管蓋伊欣然接受別人稱她為「不良女性主義者」,但她絕非不良女性主義者。事實上,她才是最棒的女性主義者。──《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羅珊.蓋伊是個優秀的鄰家女孩,你最要好的朋友以及最犀利的批判家……她的文章辛辣刺激,讓人直冒冷汗,內容熱鬧精彩;她的作

品也是必讀的經典。」──《時人》(People)   羅珊.蓋伊是上帝源源不絕的恩賜……這是一本有娛樂效果又發人省思的散文集錦。」──《時代》(Time)  

蔡依林 假裝 歌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數位連結】
KKBOX | https://kkbox.fm/Sa4ATq
Mymusic | https://reurl.cc/rlk43N
friDay音樂 | https://reurl.cc/72YLVy
Apple music | https://reurl.cc/247yQE
Spotify | https://reurl.cc/mdz4YW
Amazon | https://reurl.cc/rlk4KZ
MOOV | https://reurl.cc/oDm4Kv
QQ音樂 | https://reurl.cc/4gYvbv

Soundscape | https://www.soundscape.net/a/4132

【歌詞】

解散愛(Let's break up)
被問了整晚 你怎麼不在
朋友難得狂歡
我苦笑隱瞞 放任他們猜
不知情 不責怪
熱鬧 散場
躲回安靜的床
快窒息的心慌
沒改善方法
不愛
你說分開 都是為我著想
用忽略
解散愛 太牽強
世界被你劃成兩個方向
一邊是我 一邊是天堂
要我更樂觀
勸我再去愛
很像你不意外
這一種野蠻
名字叫關懷
別拿來代替愛
清晨陽光
曬不進我心房
我比誰都好強
你太清楚
別愛
你說分開 都是為我著想
用自由
解散愛 太逞強
遺忘讓人
輕盈得能飛翔
我不是你
想去的地方
愛越拉扯越疼痛
不再搶救
好聚好散 假裝灑脫
我們太善良
連自己都騙不過
我愛
你說未來很長
一切難講
放棄了
解散愛 別勉強
我的幸福
你決定不在場
還是演不好
我的體諒


這是陳威全寫給蔡依林的歌【解散愛】,再次詮釋感情結束後的灑脫。無論未來你在不在場,都決定讓自己幸福。

德奧,這玩藝!:音樂、舞蹈&戲劇

為了解決蔡依林 假裝 歌詞的問題,作者蔡昆霖、鍾穗香、宋淑明 這樣論述:

  如果,你知道德國的招牌印記是雙B轎車,那你可知音樂界的3B又是何方神聖?如果,你對德式風情還有著剛毅木訥的印象,那麼請來柏林的劇場感受風格迥異的前衛震撼!如果,你在薩爾茲堡愛上了莫札特巧克力的香醇滋味,又怎能不到維也納,在華爾滋的層層旋轉裡來一場動感體驗?   曾經,奧匈帝國繁華無限,德意志民族歷經轉變;如今,維也納人文薈萃讓人沉醉,德意志再度登高鋒芒盡現。承載著同樣歷史厚度的兩個國度,要如何走入她們的心靈深處?讓本書從音樂、舞蹈與戲劇的角度,帶你一探這兩個德語系國家的表演藝術全紀錄。   音樂篇:隨著巨人的腳步,我們在巴赫的音樂裡看見天堂,在莫札特的旋律裡感受純真,在貝多芬的作品

裡喚起靈魂深處的渴望,在馬勒的樂章間完成生命的救贖……。踏上音樂的旅程,我們在薩爾茲堡歡度節慶,在漢堡尋找布拉姆斯,到萊比錫回溯布商大廈交響樂團與孟德爾頌的傳奇,到維也納印證史特勞斯的華爾滋奇蹟……。作者蔡昆霖邀你同遊,聆聽德奧的聲音。   舞蹈篇:當我們還在懷念著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的身影,轉頭一瞧,卻見威廉.佛賽正率領著子弟兵秀出他的最新創作;當柏林芭蕾舞團在《天鵝湖》的古典氣質及《卡拉瓦喬》的現代張力間轉換自如時,諾伊麥爾與漢堡芭蕾舞團的傳奇故事依舊上演不輟;當「舞在八月舞蹈節」火力四射地在柏林展開時,「維也納國際舞蹈藝術節」也不甘示弱披掛上陣……。德奧舞蹈的萬種風情,就在作者

鍾穗香的娓娓道來下悠然呈現,敬請細細品味。   戲劇篇:從柏林歌劇院到德語話劇聚賽,臺上故事與臺下歷史彼此共享著專屬於這座城市的哀榮;漫步在熙來攘往的慕尼黑街頭,追尋布雷希特的步履遙想當年的劇場盛況;在威瑪,見證歌德與席勒這一段已成千古佳話的友誼;來到維也納,親炙布爾格劇院永不凋隕的輝煌。作者宋淑明,以多年的德國經驗,帶你克服語言障礙,感受德語戲劇的多元面貌,在劇場裡穿梭古今、尋覓知音! 作者簡介 蔡昆霖   法國國立里爾音樂院 (CNR de Lille) 指揮第一獎 (Mention Tres Bien) 畢業,曾任臺北愛樂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管樂團副指揮、

臺北愛樂電臺節目製作主持人,後於蘇黎世室內樂團 (Zurcher Kammerorchester) 隨音樂總監湯沐海 (Muhai Tang) 任見習指揮 (Apprentice Conductor)。旅歐期間三度於法國及葡萄牙指揮大師班最後比賽中獲得評審裁判一致通過第一獎 (Premier prix a l'unanimite et prix d'excellence),曾客席法國胡佛節慶樂團 (Rouvres en Plaine Festival Orchestra) 及葡萄牙萊牙夏日節慶樂團 (Leiria Festival Orchestra)。2009年返臺,目前為瞧橋文創 (Le

Pont des Arts Agence Artistique CO., LTD) 負責人、臺北愛樂電臺「午安愛樂」製作暨主持人。 宋淑明   學歷:   德國烏玆堡大學德國文學   慕尼黑大學戲劇理論、西洋美術史   經歷:   柏林市立雜誌《文化交換》中國專刊策劃助理   柏林世界文化屋中國項目藝術行政與公關助理   柏林影展支系兒童影展行政公關助理   柏林世界文學節翻譯   中央廣播電臺德語組記者、節目主持人   南風劇團媒合計畫講師   譯作:   《文化管理A-Z(600個大學與職業專用名詞)》(2003) 鍾穗香   德國科隆體育大學 (De

utsche Sporthochschule Koln) 復健哲學系所博士班進修,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 (Hochschule fur Musik und Theater in Hannover)舞蹈教育碩士,現任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專任副教授,曾任臺南大學幼教系兼任副教授。 【音樂篇】 蔡昆霖 / 文 01 巨人的腳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02 以莫札特為名——薩爾茲堡 03 盛世的屋脊——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04 通往世界的大門——漢堡 05 用音符捕捉有聲有色的每一刻——費利克斯‧孟德爾頌 06 舞動維也納,轉動全世界——史特勞斯家族 07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

!——古斯塔夫‧馬勒 【舞蹈篇】 鍾穗香 / 文 01 碧娜.鮑許的祕密花園——烏帕塔舞蹈劇場 02 享譽國際的芭蕾重鎮——斯圖加特 03 約翰.諾伊麥爾的古典新世紀——漢堡芭蕾舞團 04 舞蹈創意的新天地——杜塞朵夫 05 童話城市的舞蹈地圖——不萊梅 06 浴火重生的首都傳奇——舞在柏林 07 人文薈萃的舞蹈重鎮——科隆 08 跳脫古典的解構怪傑——威廉‧佛賽在法蘭克福 09 舞驚四座的肢體新視野——維也納 10 古典與顛覆的兼容並蓄——薩爾茲堡 【戲劇篇】 宋淑明 / 文 01 柏林!柏林! 02 別這麼迷醉地看著我——布雷希特在慕尼黑 03 慕尼黑的劇院漫

步 04 最美好的友誼——歌德與席勒在威瑪 05 永不褪色的驕傲——維也納布爾格劇院 附錄 柏林地鐵圖 / 維也納地鐵圖 / 德國ICE路線圖 / 藝遊未盡行前錦囊 / 外文名詞索引 / 中文名詞索引 自序1   每個城市都有其生活步調與節奏,不同城市也都擁有全然不同的聲韻,這些不同Tone調的聲音都來自數百年文化的孕育累積,而那正是得由每位旅人登門拜訪後,才能深入理解箇中差異。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巴黎象徵主義尚未被正視,康康舞與喜歌劇還沒興起前,除了義大利人以歌劇創作來想像航空交通發達之前的人性情慾世界觀之外,歐洲的舞臺上,多屬德奧作曲家與演奏家以橫掃千鈞之

姿獨步歐陸。   本書是集結2003至2009年旅歐期間,課餘旅行以及隨指揮大師湯沐海在歐洲巡演中所留下的一些城市印象與聲音遊記。三百年來,不同的德、奧城市都化身為這些被後人尊稱為偉大作曲家的實際人生舞臺,在探索追尋的過程中,更讓我感受到其人生過程中最接近屬於人以及人性的姿態。透過追尋音樂家足跡的城市旅行角度,期待能讓那些總是問我「為什麼你喜歡聽死人音樂」的非嚴肅音樂的好友們,可以知道並理解,這些嚴肅範疇的作曲家們,或許沒有寫出如周杰倫或蔡依林的歌曲,可以馬上用言語觸及您心中思緒,但這些只以旋律、節奏與和聲所組合出流傳與撼動數百年來世界各地音樂舞臺上的聲音,雖然沒有歌詞,卻可以帶給您更大的

想像空間與情緒撫慰。 蔡昆霖 自序2   身為一個舞蹈人、舞蹈教育者、舞蹈研究專業,種種角色的轉變似乎都與德國這個國家結下很深的緣份。深深被歐洲文化吸引的我,在德國留學時也和德國同學一樣,常常到了假日就去當揹包客,四處遊走歐陸各個國家和城市。而最讓我駐足的場所就是各大劇院的表演廳,每每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第一件要事就是查看當日表演廳的舞蹈節目,也常因某些難得一見的舞作,不惜長途跋涉只為先睹為快。所幸整個歐陸火車及其他大眾運輸交通十分便利,若能邀集同好同行,交通費用更可大大節約,也因如此的環境,讓異鄉留學的歲月充滿了藝文的體驗和回憶。   此次東大圖書的邀稿,讓我有機會和讀者分享舞

蹈學術外的另一章──旅遊的舞蹈,也希望藉由文中的撰述,能導引更多的舞蹈同好,一起來認識德國舞蹈的精采面貌。 鍾穗香 自序3 一個第三者   很小很小的時候,家旁邊是電影院,是古時候那種佔據整個街區、獨棟、前有廣場後有停車場、內部結構像歌劇院的大戲院,開演前還有紅絲絨大幕緩緩在銀幕前拉開。   不知道如何,就知道了《梁山伯與祝英台》這部電影,而且在家隔壁的戲院上映。某天,小孩在廣場前看著電影開場、散場無數次後,就迷迷糊糊跟著人潮走了進去。   看完電影的當晚,小孩的二姊被逼迫披上被子,陪小孩玩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小孩還嫌二姊蠢笨,乾脆叫她躲在被子堆下面,假裝已經死了,小孩自

己唱獨角戲玩祝英台哭梁山伯的墓。哭聲震天,引來當時經濟起飛時,忙著做生意,其實無暇顧及小孩的父母。哭墓事體如何能當兒戲,太不吉利了。小孩於是被處罰,跪在供養祖先牌位的神桌前。抽泣哽咽,小孩其實不在為自己被處罰的不幸傷心,他心裡想的,是劇中人做戲的身段節奏(當然小孩不知何為身段節奏,只知道哭泣必須一抽一搭,或者抽抽搭搭,有時要揚起手掌掩著臉,有時手臂得放下,也要注意聳起肩膀後,何時放下,等多久再聳起,才會好玩)。   戲院吸引小孩的,也不完全在戲院裡的銀幕上。戲院後面停車場院落的一角,總是有幾人蹲在地上或者坐在矮凳上,手上拿著大大小小的刷子,給被木條撐開架起的帆布上顏色。這些顏色說也奇怪,湊

一湊就變成一個瓶口、一朵花蕾、半張衣袖。握著刷子的人各據一方,身邊各種軟管、罐子散敞一地,用來調色髒汙的板子上每種顏色的厚度不一,大家奮力積極地朝自己面前那一張書桌大小的面積上沖刷塗抹。空隙填滿後,就把它立起往牆邊一靠。小孩在旁觀看,衣服有時會遭魚池之殃,沾上點墨顏色,回到家小孩便遭衣服的魚池之殃。可是小孩記掛那一大疊框架到底會有何下場,對自己的下場其實不甚在意。   然後,某天早晨,終於看見這一塊又一塊的帆布木板在空中起起落落,就像嘉年華在花車上跳舞的小姐們頭上戴的、屁股上裝的羽毛一般自在飛舞。等到這些落花飛絮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後,頭頂上赫然便出現一整片巨大的空間和時間,停格靜止。大戲院的

電影廣告看板完成,今日放映和明日放映比肩相偎,比真人大十倍的頭臉在空中爆開。原先不知所以然的浮光色塊,一大張一大張的碎片,一大團一大團的印象漸漸拼湊出一個小孩認得的秩序世界。小孩癡傻地站在廣場中間,良久。   長大以後的小孩,陰錯陽差遊走四方。一直地,總是看著看著,忽然就醒悟,這──又是一個世界成形。當然,癡傻依舊,還是站著。 宋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