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熱窩 貨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薩拉熱窩 貨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諾曼·里奇寫的 大國外交:從拿破侖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和鄧予立的 歐遊六國:奧、德、俄、烏、波、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研究所 雷家驥所指導 鄧文龍的 戰間期德國賠款問題與歐洲國際關係的糾葛 (2003),提出薩拉熱窩 貨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賠款、凡爾賽和約、道茲計劃、楊格計劃、戰罪。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薩拉熱窩 貨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國外交:從拿破侖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為了解決薩拉熱窩 貨幣的問題,作者(美)諾曼·里奇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描述1814年至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100年間,大國關系與世界格局的深刻演變,闡釋大國的外交政策,聚焦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如拿破侖戰爭、1848年革命、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內戰、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統一、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日俄戰爭、一次世界大戰等,講述各主要大國在歷次戰爭前后,如何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應對國際局勢的危機,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諾曼•里奇(Norman Rich),布朗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國際關系專家。1949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教於布林莫爾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及布朗大學,並協助指導布朗大學的國際關系研究項目。普林斯

頓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都曾給予他研究員職位,他還曾因在英德兩國進行的研究工作,被古根海姆基金會和富布萊特計划給予過資助。主要著作有《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斯泰因:俾斯麥和威廉二世時代的政治與外交》、《民族主義和改革時代》、《希特勒的戰爭目的》、《為什麼會爆發克里米亞戰爭?》;與人合編《德國對外政策文件》多卷、《霍爾斯泰因文件:回憶錄、日記和書信》四卷;在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的學術刊物上發表過多篇文章和書評。 導言 第1章 締造和平(1814—1815年) 戰時同盟條約在戰后媾和中的作用 和平的締造者 與法國的和約(1814年) 塔列朗的作用 第一個《巴黎條約》

美國與拿破侖戰爭:路易斯安那、佛羅里達與1812年美英戰爭 維也納和會 《維也納條約》 拿破侖的「百日王朝」 第二個《巴黎條約》 神聖同盟與四國同盟 對1814—1815年和平進程的總體評價 第2章 維護和平(1815—1823年):歐洲協調 和平的維護與變革的力量 民族主義 1815年后的維持和平行動 法國問題 艾克斯拉沙佩勒會議:國際集體保證與法國的「入伙」 特洛波會議與萊巴赫會議:革命與外國干涉 坎寧接替卡斯爾雷 維羅納會議:對西班牙的干涉(1823年) 門羅主義 第3章 東方問題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與列強的反應 希臘革命與外國干涉的危險 梅特涅和卡斯爾雷為防止外國干涉進行的努力 沙皇尼

古拉一世即位、穆罕默德•阿里的干涉與坎寧的政策 1828年的俄土戰爭和《亞得里亞堡條約》 對希臘獨立的承認 第4章 1830年革命與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革命 法國七月革命 比利時革命 波蘭革命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革命;帕默斯頓的政策 英國和葡萄牙 英國和西班牙 西班牙婚姻事件 第5章 東方問題的延續 埃及危機(1831—1841年) 土埃戰爭再起、列強的干涉與1840年國際危機 1841年《海峽公約》 沙皇有關簽訂一個處理近東緊急事態新協定的提議(1843—1844年) 阿爾及利亞問題 第6章 1848年革命 法國革命 哈布斯堡王朝的革命 德意志革命:普魯士 革命時期普魯士的對外政策 石勒蘇益格荷爾

斯泰因革命 法蘭克福議會 1848年革命與列強的對外關系 第7章 克里米亞戰爭 沖突的背景 危機的發展 奧地利維持和平的戰略 戰端終開 同盟國及俄國的戰爭目標;奧地利對俄國的最后通牒 戰爭進程 奧地利結束戰爭的努力 媾和(1856年) 戰爭的最后結局 第8章 意大利的統一 撒丁的領導地位 加富爾 撒丁與克里米亞戰爭 法國與撒丁的同盟 為戰爭所做的外交准備 1859年的戰爭與《維拉弗蘭卡和約》 撒丁的兼並與薩伏依和尼斯的割讓 加里波第與南意大利的征服 接管羅馬的失敗 奪取威尼西亞和羅馬 第9章 大國與美國內戰 戰爭的降臨 歐洲干涉問題 外交戰的最初回合 封鎖問題和承認問題 「特倫特號」事件 承認

與調停(1862年1—10月)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1862年10月法國的調停倡議 為南部邦聯海軍建造的艦船 1863年1月的法國調停倡議與羅巴克動議 第10章 大國與墨西哥:拿破侖三世的宏偉設想 拿破侖三世的想法 墨西哥的政治局勢 美國的威脅 歐洲三國的干涉 美國的反應 法國的單方面干涉 馬克西米連大公的候選人資格 南部邦聯與拿破侖三世的宏偉設想 美國的政策與墨西哥帝國的終結 第11章 德意志的統一 普魯士的立憲斗爭 俾斯麥 波蘭起義 1863年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危機與丹麥戰爭 從丹麥戰爭到奧地利戰爭 普奧戰爭 媾和與法國干涉問題 盧森堡危機 北德意志重組與南德意志問題 霍亨索倫家族的

候選人資格 普法戰爭 阿爾薩斯洛林問題 第12章 尋求新的國際穩定(1871—1890年) 第一次三皇聯盟 1875年德法戰爭危機 巴爾干危機(1875—1878年) 1877年的俄土戰爭及其后果 柏林會議 1879年的德奧同盟 第二次三皇聯盟 奧地利的巴爾干政策 保加利亞問題 德國與法國 1882年的三國同盟 英國對埃及的占領 俾斯麥的殖民政策 1884—1885年的柏林西非會議 俾斯麥同盟體系的高潮 威廉二世的繼位 對俄國關閉柏林貨幣市場以及對德英結盟的尋求 俾斯麥的解職 第13章 俾斯麥同盟體系的瓦解 廢除《再保險條約》 三國同盟和英國(1890—1893年) 暹羅危機 三國同盟和英國(

1893—1894年) 法俄同盟 帝國主義和德國的政策 第14章 「新」帝國主義 第15章 為控制尼羅河的爭斗 埃及和上尼羅河的重要性 阿比西尼亞的作用;意大利的潰敗 走出剛果的路;法國、比利時與德國的政策 法紹達危機 英國的勝利;德國政策的失敗 第16章 爭奪南非主導權的斗爭 布爾人和英國人 塞西爾•羅茲及其對英國利益的促進 絆腳石保羅•克魯格 詹姆森襲擊事件 克魯格電報 通往戰爭之路 葡屬殖民地的回報 布爾戰爭及其后果 第17章 列強對中國的爭奪 鴉片戰爭與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中國內部的困境 列強對中國領土的蠶食 日本崛起為世界強國 日本的帝國主義:朝鮮、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歐洲列強的反

應與《馬關條約》的修改 19世紀晚期列強在中國的租借權之爭 中國的憤怒:義和團運動 美國的「門戶開放」照會 俄國的長期威脅:英國、德國與1902年英日同盟的形成 俄日關系的緊張;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及其后果 第18章 東方問題的重現 亞美尼亞問題 英奧協約的終結;1897年的奧俄協定 克里特島革命 馬其頓問題 巴格達鐵路 第19章 美國進入大國舞台 美國海軍復興和馬漢的理論 委內瑞拉危機 古巴與美西戰爭 巴拿馬運河 第20章 注意力回歸歐洲 第一次和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 第21章 德國的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與海權 比洛的作用 提爾皮茨的作用 提爾皮茨計划得以成功的國內因素 第22章 英國

的防御性戰略 保持英國的海上優勢 支持結盟政策 與美國的特殊關系 英德結盟談判 相互間的錯覺 德國的敲詐;葡萄牙和薩摩亞島的代價 德國得罪了張伯倫 「班德洛思號」郵輪事件與俄國的干涉建議 英德兩國的涉華條約 英德談判的最終破裂 英日同盟 第23章 法德角逐 法國的外交攻勢 意大利的中立化 拉攏西班牙 英法協約 德國的反擊 流產的親俄計划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德國皇帝的外交倡議:《比約克條約》 比約克的結局;德國外交的失敗 英俄協約 第24章 對抗性外交 奧俄對抗再起 塞爾維亞因素 奧地利、俄國和青年土耳其黨革命 波斯尼亞危機 波斯尼亞危機的影響:土耳其、波斯及俄德波茨坦協議 英德關系、《每日電訊

》事件與比洛的下台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霍爾丹使團 第25章 歐洲病夫的崩潰 的黎波里戰爭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倫敦條約》和未來沖突的發端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奧地利、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問題 利曼•馮•桑德斯使團 不斷加劇的軍備競賽 奧地利處境的不斷惡化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第2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 奧地利請求德國支持與德國的「空白支票」 奧地利的開戰決定及其對塞爾維亞的最后通牒 俄國的政策 塞爾維亞的答復與奧地利的宣戰 德國為退讓進行的努力 俄國的動員 德國對俄國動員的反應:施利芬計划 法國的政策 英國的政策 走向深淵 奧地利、德國與戰爭罪行問題 參考文獻 索引

戰間期德國賠款問題與歐洲國際關係的糾葛

為了解決薩拉熱窩 貨幣的問題,作者鄧文龍 這樣論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對戰勝國的戰爭賠款問題,對後來歐洲英、法、德,與美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德國賠款問題」不僅是巴黎和會中是衝突的來源,亦是「戰間期」(interwar period, 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九年)眾多國際會議與國際事件的重要政爭的議題。從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三年,就相關國家為解決德國賠款問題共召開超過卅次會議。(見附錄一)此外,歐洲各國一共有卅二起政府倒臺事件直接或間接與「德國賠款問題」有關。一九二0至三0年代初期,歐洲與美國外交關係中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牽涉了戰債問題,多少也造成美國對歐洲事務的漠視。最後因德國國內的賠款問題,造成的經濟困頓,使希特勒順勢而起,種下

第二次大戰的亂源。 本文擬將對德國賠款問題分成賠款的緣起、結局及影響等,以及此時期英、美、德、法主要國家間國際關係的變遷與更替,作一系統畫的分析與整理。 一九一九年巴黎和會上,英國和法國都要求德國給予賠款,美國主張確定賠款總額;法國強調德國當時缺乏支付能力,應該等德國經濟恢復時,再依照繁榮指數訂定,目的在希望多索取賠款,故凡爾賽和約只規定德國須支付戰爭賠款的原則,並未規定賠款總額,僅在和約中規定由法、英、美、義、比各派代表,組織賠款委員會,討論賠款相關事宜(美未派官方代表參加)。該會應在一九二一年五月一日前,定出賠款總額。在此之前,德國向協約國支付價值二

00億金馬克的實物賠款。 一九二0年一月協約國賠款委員會開始運作。同年七月協約國斯巴會議協議賠款分配比例為:法國得百分之五十二‧二,英國百分之廿二‧三,比利時百分之八‧四,希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共得百分之六‧五,日本和葡萄牙各得百分之O‧七五。一九二一年初,德國估算交付各協約國的煤炭、車輛等實物共價值廿一億金馬克。但協約國方面估算只有九億多金馬克。一九二0年六、七月,協約國開會曾計劃讓德國總共賠款二六九三億金馬克。一九二一年初德國表示每年最多支付十五億金馬克,其中債券、實物和勞力各占三分之一,而且必須以德國繼續佔有上西裏西亞和恢復對外貿易為條件,雙方皆有不同的盤算與爭論。

一九二一年三月八日,協約國以德國不履行和約為名,出兵占領了德國的杜塞爾多夫、魯羅特和杜伊斯堡三城(同年九月卅日撤軍)。四月廿日德國政府請求美國出面調停未獲結果。五月五日協約國倫敦會議決定德國賠款總額為一三二0億金馬克。協約國以佔有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魯爾為要挾,德國被迫接受。至八月卅一日德國支付了十億金馬克年度賠款,引起德國馬克爆跌。十二月中德國請求賠款委員會准許延期付款。德國外長拉特瑞前往倫敦交涉,英國怕德國經濟惡化不利於英國工業品的輸出,同意德國放緩支付賠款,但法國卻堅決反對。一九二二年一月協約國舉行坎內會議,在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建議下,拉特瑞以德國代表身分與會,會上法國

仍不肯多做妥協。且法國波因卡瑞政府上台後,態度更為強硬。四月召開的熱那亞會議也由於法國的反對而失敗。五月在巴黎召開國際銀行家會議,會議中反映了英美觀點,以為賠款問題應配合現實的經濟情況。對此法國也加以拒絕。八月英國外相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備忘錄」,主張減少英國對美戰債的同時,減輕德國的賠款(兩者均減四分之三)法國又表示反對。在德國賠款問題上英法分歧嚴重。在賠款委員會中,法國要求德國在賠款問題上提出「生產的擔保」,把萊茵地區的進口貿易、染料工業的資本交出作為擔保。英國對法國的主張不予置理。賠款問題在一九二一年的「倫敦預定表」(London Schedule)中,是協約國為顧及面子而草擬的計劃與預定

表。一九二二年下半年,從德國總理拉特瑞被暗殺後,德國經濟困窘,政局動盪。新上任的德國古諾政府提出延期三至四年支付賠款,並且要求確定賠款總額。 一九二三年一月英國新任首相波納勞和法國總理波因卡瑞在巴黎會面,英法在德國賠款問題上的分歧仍不能解決,談判破裂。法、比軍隊入侵魯爾,德國採取「消極抵抗」政策抵制,魯爾佔領除導致德國貨幣貶值,財政金融混亂外,德國各地罷工與革命事件也層出不窮,除了法郎貶值,連帶一場歐洲經濟的風暴一觸即發。 八月德國史特拉斯曼政府成立,他停止「消極扺抗」,尋求「魯爾危機」的解決。在美國的調停之下,一九二四年道茲計劃的提出和執行,使德國賠款

問題起了變化。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九年,德國共支付賠款二五五億馬克,一時使賠款問題出現可以順利解決的跡象 。然因道茲計劃內在的問題及執行面的錯誤,不得不提出一九二九年楊格計劃,此新修正的計劃也被賦予極高的期待,然而一九二九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德國於一九三一年無力支付賠款。六月十二日美國總統胡佛提出緩債宣言,建議各國問債務、賠款本利停付一年。八月十一日,根據胡佛計劃,美、英、法、比、義德等國在倫敦達成一項協議,其中計劃一年期限內德國賠款延付辦法訂出規定。 胡佛計劃期滿後,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五日召開洛桑會議。德國代表要求就德國賠款同題作出最後解決,法國要求德國支付五十億馬克。英國要

求四十億馬克,德國只答應再付二十億馬克。經過妥協,決定德國最後賠款額為三十億馬克,在停付三年後,將於卅七年內還清,但實際上,德國後來並未再繳付賠款。洛桑會議取消了凡爾賽和約關於德國的賠款義務,德國賠款問題亦不了了之。 本論文將分八章來討論此主題。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探討「德國賠款問題」的緣起,德國賠款之所以成為問題,從美國參戰宣示其戰爭的目標,「不要求賠款」的原則與發佈「十四點宣言」時,即已經伏下此問題的變數。「德國賠款問題」在協約國協商停戰條款時,即常產生衝突不斷,使停戰協定瀕臨失敗。由於協約國不

同的國家利益,故在賠款、戰費、撫卹金的討論上,因解讀的不同引起許多的爭議。日後只訂定賠款條款的原則,卻沒有決定賠款的總數與分配的比例,伏下未來賠款問題的難解因數。 第三章則討論協約國對賠款之總額與分配方式之爭議與立場。在相關「德國賠款問題」的國際會議中,顯示協約國不同的國家利益與各國不同的立場,以及各國首相、總理的個人主觀意識,而在執行過程中德國為充分履約,因此產生魯爾危機。 第四章則討論危機變成轉機。在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成立兩組專家委員會草擬對策,在各國取得共識之下,道茲計劃的產生,使賠款問題的解決似乎有了新的契機,在本章中也討論道茲計劃的運作所產生的

得與失,牽動各國。 第五章,首先討論楊格計劃形成的背景及原因,接著討論楊格計劃制定的過程,及其修正對各國所造成的衝擊,最後則探討楊格計劃所產生的影響。 第六章主要敘述經濟大恐慌的來臨造成各國經濟的崩潰,並說明德、奧兩國為了解決經濟問題提議建立經濟同盟,但因法國的反對而作罷。由於各國經濟持續的敗壞,美國胡佛總統發表緩付宣言,各國雖反應不一,但仍接受其提議,但之後因各國經濟未恢復及德國否認賠款,且未再繳付賠款,讓困擾二○年代的賠款問題終於不了了之。 最後一章主要歸納分析德國賠款問題的主要爭論點,及其所延伸的對歐洲與對世界的影響。

歐遊六國:奧、德、俄、烏、波、捷

為了解決薩拉熱窩 貨幣的問題,作者鄧予立 這樣論述:

奧、德、俄、烏、波、捷,中東歐六國風采,令人「食過翻尋味」...   ◎收錄作者旅遊奧地利、德國、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捷克等六個中東歐國家紀錄,增廣讀者見聞,更是旅歐最佳參考書籍。   ◎超過300張珍貴圖片,印刷精美,如臨現場。   ◎身為財經專家,作者於行文中,適度加入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觀察與省思。   歐洲──一個去過還想再去、看過還想再看,令人「食過翻尋味」的地方 千百年輝煌累積成的無限風采,隨著鄧主席的博客行腳躍然紙上...   漫步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巡航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追尋茜茜公主的影蹤;乘興遊訪公主的出生地──德國慕尼黑,適逢一年一度的啤酒節

,忍不住下場和老外軋酒;隨著歐洲國家盃足球賽事,一覽東歐的烏克蘭和波蘭,在二戰的遺跡中記取歷史的教訓,中東歐的湖光山色、童話城堡、千年教堂,以及世界八大奇觀之一的克里姆林宮,在珍貴影像中一一顯現...   「走在聖彼得堡的街道上,偉大詩人普希金的篇章自動浮現,在腦海中盤旋迴響,或激昂澎湃,或純真樸實...字字珠璣化成了真實的體會。」這,不正是旅遊的魅力!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780616.pdf 誠摯推薦   張曼娟/作家、姜冬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