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花期過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蘭花花期過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三六六.日日賞讀之二 古典詩詞美麗世界(唐至清代) 和鄭迪菲的 兩個人的地老天荒: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詩選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兰花花期过后怎么养护听语音 - 百度经验也說明:兰花花期过后 怎么养护,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喜欢兰花但又总是在花期过后因为养不好它就直接丢掉它了呢?这里详细的教你在花期之后如何养护兰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朵雲 和華夏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農業科學博士學位學程 蔡智賢所指導 王如菡的 綬草胚胎發育與開花調節之研究 (2016),提出蘭花花期過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綬草、花期調節、胚胎發育、溫度、植物生長調節劑、生育週期。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建築學系 吳佳芳所指導 張瑋玲的 蘭花培育中心 – 與自然共構的觀光溫室 (2011),提出因為有 蘭花、種苗、產業、溫室、濕度、溫度、循環、蕨類、微氣候、環境梯度、構築、梯田、遮光網、灌溉系統、遮光系統、調節、埔里、觀光、體驗經濟、自然、人工、地景的重點而找出了 蘭花花期過後的解答。

最後網站天天向上 年輕人要熟知的2000 個文化常識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這種植物要生長至少150年才開花,花期過後,立即死亡。☛最大的植物精子蘇鐵的精子是 ... 世界花之最最香的花:普遍認為是素有“香祖”之稱的蘭花。蘭花還有“天下第一香”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蘭花花期過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六六.日日賞讀之二 古典詩詞美麗世界(唐至清代)

為了解決蘭花花期過後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最簡明易懂的古典詩詞賞讀入門書   三六六‧日日賞讀古典詩詞系列 第二部   以寓景抒懷、詠物抒情的詩詞為主   品味季節遞嬗的美麗與哀愁   聆聽四季風景與人心的對話   橫跨千年歲月,178位文人,386首詩詞   一天一頁,輕鬆進入古典詩詞的世界   ◎最貼心設計的版面   詩詞文句逐行完整呈現,不會被編號、句中換行或分頁中斷   ◎依照朝代及作者出生年順序排列詩詞   唐朝: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隱、溫庭筠等32位文人   五代十國:李珣、孫光憲、馮延巳、李煜等11位文人   宋朝: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蘇軾、黃庭堅、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

、辛棄疾、吳文英等57位文人   元朝:薛昂夫、張可久、喬吉等23位文人   明朝:高啟、陳子龍、王夫之等20位文人   清朝:王士禛、納蘭性德、張惠言、王國維等35位文人   ◎每首詩詞皆附   1.一句題旨   2.百字作者簡介   3.注釋:力求精簡準確,並顧及典故。   4.譯文:力求以現代白話依字面翻譯,不多加附會及揣測。   詩詞的言外之意,邀請讀者自行品味、體會及想像。   ◎編輯說明   ‧排序:本書介紹之詩詞順序,係以朝代為先,再按作者的出生年排序,出生年不詳的作者之作品,則排在該朝代的最後面。但同一作者的詩詞排序,並非依創作順序排列。   ‧詩詞版本:古典詩詞流

傳久遠,部分用字會有兩、三種版本;在字意注釋上,各家亦有不同看法。因考據訓詁非本書用意,僅擇一解釋。   ‧注釋:力求簡要精準。為了避免注釋編號影響賞讀,詩詞裡不加注釋編號,而是在注釋處註明詞彙所在行列,供讀者對照閱讀。此外,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不需前後翻查注釋,每首詩詞皆附有完整注釋,因此相同詞語的注釋會重複出現。不過,相同詞語在不同詩詞中所用之意不見得相同,敬請注意。   ‧賞讀譯文:以字面解讀為主,力求逐字翻譯,在顧及語意完整性之外,皆不多添加其他字詞。不談言外之意及背景故事,亦不做過多揣測。因詩詞的曖昧性,各家解讀多有差異,字面解讀亦難完全精準,僅供讀者參考。關於詩詞中是否有延伸意涵

,敬請各位讀者發揮想像力與感受力來解讀及詮釋。 本書賣點   ‧適合國中以上學子奠定國文基礎。   ‧適合喜歡古典詩詞的成年男女於閒暇時賞讀。   ‧精選唐代到清代的經典詩詞名作,按朝代及作者出生年排列,每首皆附有題旨、注釋及譯文,並有作者簡介,讀者可透過本書對古典詩詞有總體的認識。  

綬草胚胎發育與開花調節之研究

為了解決蘭花花期過後的問題,作者王如菡 這樣論述:

綬草 (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 為臺灣原生之地生蘭,由於粉紅色螺旋花序的特殊造型,小巧可愛及象徵喜氣之粉紅花色等特色,適合做為觀賞用小品盆栽。本研究探討綬草生長週期及花芽分化條件,並以溫度及植物生長調節劑調節開花期。自2013年至2015年,每月進行生育週期之物候調查,並分析葉、根及花序碳水化合物之變化。結果顯示綬草於每年春季開花,每次開花約1~2個月。當頂芽、側芽皆進行花芽分化,無芽體抽新葉以進行營養生長,加上夏季高溫造成地上部枯萎,因而在花期過後 (6~7月) 進入落葉期。綬草一年中萌芽2~3次,第一次於7~8月,第二次於12~1月,部分健壯之

植株在開花時會抽第三次芽。地下部於8~9月大量萌發新根,10月後新根逐漸膨大,同時老根開始腐爛。肥厚的根部是綬草重要的貯藏性器官,在營養生長期根部總可溶性醣濃度較葉片高,維持在2.7~3.5 mg g-1。花序軸抽出期及開花期,根及葉的總可溶性醣下降,花序中含有高濃度總可溶性醣,最高可達5.33 mg g-1。2~3月份根部累積澱粉,開花末期才開始逐漸下降,直至重新萌發新葉後,根部澱粉濃度回升。以石蠟切片法、螢光染劑法及半薄切片法觀察綬草花芽分化及胚胎發育過程。結果顯示綬草於11月份花芽創始,當花序長約0.2 cm時,下方之小花各花器已分化,花序頂端則繼續向上分化小花。綬草為雄蕊先熟型 (pr

oterandry),雄配子於開花前7~8天花粉發育成熟為二細胞花粉,此時胚囊仍停留在孢原細胞之階段,直到開花後5天,胚囊才發育成熟。胚囊發育為蓼型,成熟胚囊5核。授粉可促使胚囊提早3天成熟。在25℃環境下,經授粉後2天,花粉管進入發育成熟胚囊。受精成功之結合子於第3天形成,球形胚於第5天形成,成熟種子無胚乳。在了解綬草生長週期及花芽分化之條件後,以不同溫度及植物生長調節劑調節開花期。由試驗結果可知,綬草經涼溫 (10~20℃) 誘導花芽創始,最適溫度ii為15℃。於8月底到9月初以15℃處理1個月後移至戶外栽培,可將花期提早至12月份,並於4月份開第2次花。配合原本春季的花期,可使開花期自1

2月初開始至隔年6月初,將花期由2個月延長為6個月。也可以25℃作為抑制栽培,延後花期,將綬草栽培在恆溫25℃,使其持續營養生長,當符合市場需求時移至15℃催花1個月,自開始催花後3個月後可販售花序軸抽出之植株。或者可於10月開始,每個月噴施激勃素 (GA3) 500 ~ 1000 mg L-1一次,共噴施3次,可提早27天抽梗,提早17天開花;或施用6-苄氨基腺嘌呤 (BA) 1000 mg L-1,則可延遲8天抽梗,延遲11天開花。由綬草原本的花期並配合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GA3與BA處理,可使開花期自3月初開始至5月底,將花期延長為2個多月。

兩個人的地老天荒: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詩選集

為了解決蘭花花期過後的問題,作者鄭迪菲 這樣論述:

  這不是凡間的情歌,是高山上雪蓮花綻放的漣漪;   漫山盛放的格桑花,紅遍天涯;   那不是格桑花,是塵世與天堂的相遇與傾訴。   一個喜歡靜寂、獨行的女孩恍若離塵,在她十七歲花季的年齡裡,愛上了一抹靜謐的藍,愛上了三百年前雪域高原的一位活佛──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從此她跨越了時空、看開了浮雲、進入了自己的宗教,彷彿是一粒意念裡的塵埃,在愛的世界裏游離。   紅塵中相守,魂魄縈繞在夢裡;眷戀的韶光中,我不敢隨飛雪獨自老去。   你我曾相約在千年樹下靜看千年飛雪。一片冰心,只為與你再一次相逢。   終究是一場繁花落寞。用深情凝結的月色下,依稀是前生遺落的疏星。   記

憶的雪原上,誰目睹了誰的思念?往事的流光中,誰遺忘了誰的等待?   一朵雪蓮呈獻給了她的雪山,一棵愛的菩提染綠了她的高原。   冥冥中坐在寂靜的遠方,坐在自己心靈的一隅,深情地吟唱。   這不是凡間的情歌,而是隨蓮花一起綻放的頌辭。

蘭花培育中心 – 與自然共構的觀光溫室

為了解決蘭花花期過後的問題,作者張瑋玲 這樣論述:

蘭花,隨著受世界各國養蘭風氣的鼎盛,從早期趣味人士閒暇時的玩賞性質轉變成具國際市場的開發性商品。伴隨著蘭業如此蓬勃,為求大量生產,業界同時發展了更多”控制化”的溫室設備系統以培育蘭苗。由於蘭花其敏感的生存環境需求,溫室的配備包含水牆、遮光網、冷氣等等,在一密閉式的空間達到全然的自動化控制,蘭花產業儼然從傳統農業轉變成工業模式的生產。溫室的發展固然保證了人為得以控制作物生長,卻使作物脫離了土地與自然的關係,工業化的大量生產在供需建立後的商品化過程中,商品化的結果導致國人對蘭花一知半解,花期過後因不知如何照顧而將其丟棄,讓消費型的經濟價值止於消費端(顧客)。重新檢視原本溫室本身特殊的結構方式與空

間組態,試圖打破密閉型的空間型態,發展一種新的光、風、水的調控構築方式,讓自然元素重新介入蘭花養植空間,構築系統也同時轉變人為與自然的界面,人與花的內外屬性關係也因此置換。透過台灣的花卉重鎮-埔里的地緣及產業關連,結合南投豐富的觀光資源、自然與地型的優勢,融合養植、觀光、文化、教育、販售,提出一種兼具節能與養護的新型態的蘭花產業溫室,創造特殊的空間經驗與文化地景,達到更廣大的國內外觀光的經濟效益。本文欲探討發展完熟的工業化的花卉產業如何建立一種新的體驗經濟型態,一種支援生命體循環的建築組構行為,一種人工與自然的界面轉換。